第一篇:在机关公文“下行文”写作中要善于运用“演绎法”
演绎是逻辑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在机关公文的写作中,下行文的使用频率最高,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要用到演绎法。比如通知、通报、命令、通令、指示等,就是把一般性原理,诸如方针、政策、原则、规定等,与部队实际相结合,产生出有个性特色的意见、办法、措施、要求等,达到交代布置任务、规范行动、指导工作的目的。下行文的写作,无论是从思维的过程,还是从安排篇章结构的方法,实质上就是“演绎”法在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在下行文的写作中,有些机关人员不懂得如何演绎,没有把领导的思想和意图很好地拓展开来,没有把上级的政策、规定转化为落实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要求,致使写出来的文章上下一般粗,起不到布置任务、指导下级开展工作的目的。要写好下行文,必须重视演绎式写作法的具体运用。
一、演绎式写作法的方法步骤
(一)明确主题。机关人员受领撰写下行文任务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正确理解首长意图,弄清写作缘由,确定主题,这是撰写下行文的前提条件,也是由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主观到客观实际的起点,是撰写下行文的灵魂和方向。而明确主题又要以领会首长意图作为基础,也就是人们经常讲的“吃透上情”。明确主题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本级领导提出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要针对哪些单位、哪些方面的问题;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要求;相关的政策、规定有哪些;本业务范围内的具体规定有哪些等等。这些方面考虑越全面、深入,主题就会越明确。
(二)熟悉情况。即熟悉所属单位的实际。所属单位情况,是上级制定方针、政策的客观基础,是本级考虑问题、拟制文件的依据和条件,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前提,是由一般到个别的归宿。只有了解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意见和措施。否则,所写出的东西往往是不切实际的空话、套话。熟悉情况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所属单位当前工作状况、时间、进度、质量、效益,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目前需要解决的困难;下一步打算等。
(三)确定类型。即确定撰写文件的类型。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结构模式,即使同一个文种也有不同的结构类型。下行文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规定型下行文。比如用命令、通知形式下发的条令条例、规章等,此种类型文件高级机关使用比较普遍,主要是规定事项,具有法规性质,一般按条款书写。二是原则型下行文。比如有些针对共性的或重要的工作下发的指示、通知等文件,适用于比较高级的机关单位。一般从几个方面不同角度提出原则性的语言,由于文件所涉及的是共性的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针对性要强,预见性要好,指导性要明,启示性要深。三是操作型下行文。比如有些计划、通知、方案等。与原则型相比,有具体的目标、方法、时间、步骤、要求等,每个环节明确详尽,因此比较适合于低级机关和基层单位。区分下行文的三种类型可以较好地把握撰写特点和拟制要领。
(四)分析体例。即了解撰写体式,明确所写文件内容的总体框架。不同文种的下行文,有不同的内容结构模式。如通知通常包括依据、事项、要求;通报则有情况、原因、措施;计划通常包括目标、措施、步骤;指示通常包括指导思想、目的、指示事项。比如,某部针对近期发生的一起飞行事故征候,单位领导要求利用两天时间进行飞行安全整顿,要求各单位认真查找飞行安全中的薄弱环节,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机关起草并下发通知。从首长交待的任务看,有起因——发生了事故征候;有事项——停飞整顿、查找薄弱环节;有要求——制订措施。那么,这份通知的体式基本可以确定按这三个部分来写。
(五)拓展主题。就是把领导的思想和意图拓展到各个单位和各项工作中,指导工作的开展。这是演绎式写作的关键,是实现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普遍到特殊的中间环节,也是下行文是否有较强指导性的关键。比如,有些单位领导往往喜欢自作主张,搞“个人说了算”,这种行为既不利于班子团结,又不利于单位建设。针对这种现象,首长提出要坚决予以纠正。对于“个人说了算”的问题,已有许多分析文章,但大多是从分析它对民主生活、集体决策、班子团结等方面造成的危害,或从“个人说了算”的思想根源来自权力主义、极端主义、个人主义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拓展主题则对党委实行集体领导中存在“个人说了算”的不良倾向进行了延伸和拓展,没有沿袭浮于表面的大众化的思路,而是从更深的认识层面进行分析,针对个别人错误认为“个人说了算”就是有能力、有魄力,就是有威信、有效率的情况,对如何避免“个人说了算”这个主题进行了较好的演绎。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走出‘个人说了算的认识误区”,层次标题是:走出“个人说了算就是有能力”的认识误区,树立“能力体现在善于集中集体智慧、善于调动大家积极性上”的观念;走出“个人说了算就是有魄力”的认识误区,树立“魄力来自班子内部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观念;走出“个人说了算就是有威信”的認识误区,树立“威信来自正确的思想行为和良好的人格形象”的观念;走出“个人说了算就是有效率”的认识误区,树立“效率来自正确决策”的观念。这样拓展主题,将领导原本的一句话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延伸,既全面,又有深度和新意,同时还给人以启发。
(六)阐明道理。即阐明开展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全体人员的认识,增强大家执行规定的自觉性。下行文常常采用说明的形式。一般由说明中心、说明材料和说明方法构成。要求中心突出、方法灵活,内容侧重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二、演绎式写作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领会意图要准。公文的写作往往是根据领导的意图或者满足所担负任务的需要而进行的,是授意写作,是被动进行的,与文学创作所进行的主动写作不同。领会意图越准,公文越具针对性;领会意图越深,公文越具体。因此,撰写人员是否准确领会了领导意图,是否把领导的思想贯穿于文件中,是决定写出的文件能否让领导满意的关键。如果文件偏离了首长的意图,甚至完全脱离了领导的初衷,写出来的文件即使再好,也是“答非所问”,不是领导所需要的。其结果是劳而无功,费时费力,甚至误时误事。这就要求机关人员在拟写材料时,既要反复琢磨首长交待写作时的原话,又要搜集首长在近期、甚至过去有关这方面的讲话、文章,同时,还要结合本单位目前工作现状,等等。要把准确领会意图放在首位,并贯穿材料的始终。
(二)了解情况要细。机关人员在拟写材料时,不仅对分管的工作要了如指掌,而且对全局的情况也要十分清楚。如年度工作要点、基本工作思路、重大活动开展情况、近期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情况、上级和本级制发的重要文件,尤其是基层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制约本单位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等等,都要详细了解。这样才能拓展写作思路,立足本部门,着眼全局,起草的文件才能有高度、有深度、有针对性,才能与基层的实际工作合拍。
(三)拓展主题要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的。基层单位贯彻上级首长机关的指示精神,也是一种认识过程。要想给这种有序的认识过程给予指导,作者必须在材料写作的分析中采取沿着主题展开的这一条红线,一层层地逐步去分析,犹如“剥茧抽丝”,使对事物的分析、说明不断深化。坚决克服将首长的意图不加分析、没有拓展地传达下去,防止由一般到一般,上下一般粗,内容笼统抽象,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受文单位无所适从。
(四)指导工作要明。下行文的行文目的大多是针对下级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便于下级顺利地开展工作,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因此,在拟写时,应使受文单位明确: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力求做到文件所涉及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明确具体,措施要求切实可行。使受文单位既明确所要做工作的内容,又明确所做工作的目的意义,使上下级工作步调一致。
第二篇: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
数 学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要 善 于 反 思
每次期未考试后,很多数学老师面对着学生的成绩总是抱怨:我教了这么多年的数学,没见过这么差的学生,昨天才讲过的题目,今天就有又不会做了,真是太笨了。
我相信这个老师说的话,因为我也经常面临这个问题。但是我也在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了?我想作为老师,担当着教学的重任,而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应该把“教”和“学”有机会结合起来。很多老师把教学片面的理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认为这种思想有些狭隘,教学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教”有老师教学生的过程,同样还有学生在教会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去教学;学生在学习知识,我们教师也同样在学会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她提示了教学反思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也开办了“教育保险公司”,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数学老师特别要注重教学反思。教师的工作不比工厂,每天按照固定的产品规格,固定的生产方法,只要能熟练操作,熟中生巧,慢慢就会变成生产能手,劳动标兵,教师这一职业则不行。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这些生命每天都在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如果我们再拿十几年前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根本 来会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即使我们把一年前或几天前的方法来处理同样的事情,也不见得取得同样的效果。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新课改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只管学生的分数好不好,不管学生的心情好不好”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总是抱怨学生的脑子笨,学习不用功;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容器,只是等待着老师的灌输。孩子失去了许多童年的欢乐,充满稚气的孩子却背负着成年人沉重的期望,在紧张、疲劳的气氛中挣扎。苏霍姆林斯基断言:“儿童的心变成什么样子,变成鲜花还是枯树皮,取决于教师。”或许,当今的教育更需要的是好的教师、善于反思的教师。
一个数学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通过自我提问进行反思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内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 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产生这个亮点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二、通过师生交流来进行反思
教学是“教”和“学”有机结合的过程,一堂课下来,老师的付出有什么回报,学生专心学习有什么收获,只有通过师生心平气和的交流才能知道这节课是否成功。师生通过交流进行反思,才能知道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才能及时研究、调整、弥补。
三、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同事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撰写教学心得来进行反思
撰写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并处理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找出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调整教学提供可靠依据。写教学反思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再备课,是对原来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梳理和再思考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教学设计欠妥之处,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改进。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课后进行反思,思考后再把改进的方案记录下来,这对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实际上,写教学反思又促使我们进一步地提高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
五、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要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总之,只要通过反思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把潜意识的活动纳入有意识的活动,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水平迈向更高的台阶。“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日日反思,日日出新,日日有一个新自我,日日就会有新收获。只有善于反思,教师才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成为有自己教学特色和体系的专业型教师。让我们攀着“反思”这一梯子,快速摘到专业成长的硕果吧!
第三篇:撰写《工作总结》应善于运用“归纳法”--公文写作一百个秘方(10)
公文写作一百个秘方(10)
撰写《工作总结》应善于运用“归纳法”
撰写《工作总结》需要对写作素材进行归纳,而撰写其他各种公文都需要对写作素材进行归纳,因为归纳是公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如果在表达公文内容时,对写作素材不进行归纳,仅仅罗列堆砌一些数据和事实,这不是公文,而变成了“文字材料”了。
所谓归纳法,就是在表达公文内容时,把已经做好归类的“数据类素材、事实类素材、案例类素材、外部环境类素材等四类写作素材,按照共性特征,把具有同一特征的写作素材找出来,并归集到一起。比如:
——数据类素材,具有“增长性”、“下降性”、“负增长性”、“提高性”、“降低性”等特征;
——事实类素材,具有“正面效果”、“一般效果”、“负面效果”等特征。
——案例类素材,具有“经验性”、“问题性”等特征。——外部环境素材,具有“趋向性”、“导向性”等特征。上面的写作素材特征是四类写作素材的基本特征,而在实际归纳写作素材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的经营属性不同,还可以归纳出诸多个性化特征,这需要结合四类写作素材的实际特征进行归纳。
那么,之所以要对写作素材进行归纳,是因为只有经过归纳的写作素材,才是可以用来表达公文内容的写作素材,而只有运用经过归纳的写作素材,才能充分准确地表述公文内容,这就是归纳的重要作用。
当然,对于公文撰写者来说,是否会对写作素材进行归纳,是否善于运用归纳法表达公文内容,这是需要下功夫进行修炼的。所以,建议朋友们应注重学习和掌握归纳的方法,这样对于提升写作能力大有益处。
第四篇: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淮南十二中张川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理论。通过教师法制教育学习,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的信念。
一、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体现依法执教。
1、教师要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的依法执教,主要是通过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体现,通过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法性和合法性来体现。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大量的规章、制度、守则等,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其行事,依法执教的目标就能达到。
2、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师“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可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评定;教师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一个小的表扬与批评等等。教师是通过多种渠道和一系列的育人行为来把党和国家关于育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育人活动中。
3、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把操守和师德作为以身立教的根本。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以德立身,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自身高尚的人格,真正肩负起传播文明、塑造灵魂的崇高使命,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
4、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5、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提出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善恶、智愚,均给以教育,不应有所歧视。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做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几千年前的我国教育家就倡导教育公正观念。现时代的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更应树立教育公正观念。这是实现自觉依法执教的前提。依法执教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然要求教师内心树立教育公正观念。如果没有教育公正观念,就连起码的教育法律都难以真正遵守,更谈不上什么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法是实现公正的手段,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公正。抛弃了公正观,就是抛弃了法的实质和宗旨。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做为一名教师要懂法
教师除了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以外,、《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明文规定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强调“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但由于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束缚,碍于情面,教师很少能够鼓足勇气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或忍辱负重,或忍气吞声。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又离得很近很近。善于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转变观念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容,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教师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专业权利的多少,不仅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保护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社会民众及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与地位。
2、做为一名教师要不违法
教师违法,法律上的后果自不必说,在教育实践中也与教师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说教师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学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加深。这是教育的失败,是学生的不幸,是教师的悲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出现不能依法执教甚至违法执教的现象。其中,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侵犯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地停学生的课、把学生赶出教室,尤其是剥夺学生休息娱乐的权利、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题海战等现象在我们身边难道就没有吗?
记得有教育专家说过,一个学生在课上犯困了,老师让他站五分钟之后让他坐下,就不算体罚,如果让他站一节课,就是体罚。二者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他头脑清醒,那为什么不选择前一个做法呢。
懂法、不违法的实质就是在保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
1、法律培训
目前,我们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在职培训只限于本专业范围的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培训却是一个薄弱环节,虽说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广大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教师法律知识贫乏,法律素质不高,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甚至严重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还时有发生;有些教师法治观念不强,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和做法,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秩序,也有损教师的良好形象。
因此,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是当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教师保护自身的需要。
2、关注的焦点问题
上课期间可以让学生出教室吗?上课时有人找学生怎么办?学校对在教师提前下课后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是否担责?教师在上课期间有必要检查出勤情况吗?教师对于学生的危险和不当行为是否要及时制止?教师在教学时不慎造成学生受伤是否要承担责任?教师的哪些行为属于侮辱学生的不当行为?教师是否可以留置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学生上课时突发疾病怎么办?教师是否可以将违纪的学生逐出教室?体育课教学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是否有责任?学生在实验课上受伤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这些法律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急需知道的,只有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法制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内的人身损害案件的发生,才能让教师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教书育人。
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更应该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第五篇: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淮南十二中
张川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理论。通过教师法制教育学习,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的信念。
一、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体现依法执教。
1、教师要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的依法执教,主要是通过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体现,通过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法性和合法性来体现。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大量的规章、制度、守则等,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其行事,依法执教的目标就能达到。
2、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可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评定;教师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一个小的表扬与批评等等。教师是通过多种渠道和一系列的育人行为来把党和国家关于育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育人活动中。
3、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把操守和师德作为以身立教的根本。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以德立身,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自身高尚的人格,真正肩负起传播文明、塑造灵魂的崇高使命,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
4、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5、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提出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善恶、智愚,均给以教育,不应有所歧视。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做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几千年前的我国教育家就倡导教育公正观念。现时代的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更应树立教育公正观念。这是实现自觉依法执教的前提。依法执教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然要求教师内心树立教育公正观念。如果没有教育公正观念,就连起码的教育法律都难以真正遵守,更谈不上什么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法是实现公正的手段,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公正。抛弃了公正观,就是抛弃了法的实质和宗旨。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做为一名教师要懂法
教师除了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以外,、《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明文规定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强调“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束缚,碍于情面,教师很少能够鼓足勇气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或忍辱负重,或忍气吞声。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又离得很近很近。善于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转变观念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容,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教师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专业权利的多少,不仅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保护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社会民众及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与地位。
2、做为一名教师要不违法 教师违法,法律上的后果自不必说,在教育实践中也与教师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说教师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学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加深。这是教育的失败,是学生的不幸,是教师的悲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出现不能依法执教甚至违法执教的现象。其中,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侵犯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地停学生的课、把学生赶出教室,尤其是剥夺学生休息娱乐的权利、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题海战等现象在我们身边难道就没有吗?
记得有教育专家说过,一个学生在课上犯困了,老师让他站五分钟之后让他坐下,就不算体罚,如果让他站一节课,就是体罚。二者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他头脑清醒,那为什么不选择前一个做法呢。
懂法、不违法的实质就是在保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
1、法律培训 目前,我们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在职培训只限于本专业范围的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培训却是一个薄弱环节,虽说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广大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教师法律知识贫乏,法律素质不高,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甚至严重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还时有发生;有些教师法治观念不强,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和做法,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秩序,也有损教师的良好形象。
因此,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是当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教师保护自身的需要。
2、关注的焦点问题
上课期间可以让学生出教室吗?上课时有人找学生怎么办?学校对在教师提前下课后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是否担责?教师在上课期间有必要检查出勤情况吗?教师对于学生的危险和不当行为是否要及时制止?教师在教学时不慎造成学生受伤是否要承担责任?教师的哪些行为属于侮辱学生的不当行为?教师是否可以留置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学生上课时突发疾病怎么办?教师是否可以将违纪的学生逐出教室?体育课教学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是否有责任?学生在实验课上受伤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这些法律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急需知道的,只有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法制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内的人身损害案件的发生,才能让教师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教书育人。
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更应该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