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电影中的政府形象看国资国企宣传工作
——以《变形金刚》和《谍影重重》为例
好莱坞大片以其高妙的科技、精良的制作享誉全球;吸金的同时,也在兜售理念。毋庸置疑,美国电影已经成为政府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外界认知美国的重要途径。如何把宣传职能“无形”地植入艺术创作,通过影像语言做到不显生硬、易于接受又恰到好处的政府公关,这是好莱坞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之处。
《变形金刚》和《谍影重重》是两部知名度较高的系列影片,二者类型不同、题材不同、艺术手法不同;但内容都大量涉及美国军方、情报部门,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制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政府以何种形象出现,产生哪些言行,应当引导观众以何种观点加以审视、评判?
一、影片简介
《变形金刚》是典型的科幻片。代表正义的汽车人在人类盟友的帮助下以少胜多,最终打败阴暗、凶残、妄想实现暴力统治的霸天虎。简言之,就是英雄打败坏蛋、正义战胜邪恶。
在谍战片历史上,《谍影重重》的情节设置、戏剧矛盾、人物塑造首开新河。与《007》、《谍中谍》等影片中特工无所不能的神勇、全民偶像般的英俊、为国效命的正义不同,《谍影重重》的人物形象没有落入“魅力型”窠臼,其主人公杰森·伯恩是一个颇具悲情和抗争色彩的人物:相貌平平,在任务中失忆,独自一人在各地逃亡、躲避祖国的追杀。他不停地追溯自己的过去:我是如何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个冷血杀手的。
比较而言,《变形金刚》是“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爆米花电影;《谍影重重》显得离经叛道、独树一帜,但也更加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在《变形金刚》中,美国是变形金刚的盟友、后援,人类生存权的保卫者;影片充斥着美军的火力展示和赞扬基调。《谍影重重》中的CIA则很不光彩,先后制定了“踏脚石”、“黑荆棘”等秘密情报计划,为达目的不惜暗杀美国公民;以非人道的方式训练特工,视其为杀人机器。美国政府从始至终充当着反派角色。
二、内容分析
两部影片对美国政府看似一褒一贬,态度差异极大,但在很多方面存在共性;这些共同之处均有利于美国政府。下文试析之。
1.戏剧冲突的框架选择
汽车人领袖擎天柱反复强调“自由”。在他看来,赛博坦人应当不惜一切代价,尊重、保护地球人的自由。反派领袖威震天、堕落金刚、御天尊则不同,为了自己的种族,地球人可以为奴为仆,甚至彻底消失。在第三部《变形金刚》中,御天尊怒骂擎天柱:我为你带来了你的母星,你却选择了地球人;擎天柱回答:平等和自由,这是你教我的!站在赛博坦人的角度讲,自己的种族危在旦夕,御天尊的行为带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而擎天柱则是不折不扣的“汉奸”、腐儒、投降派。但是,当正反两派的对立冲突,被镶嵌在平等、自由的“普世价值观”语境下时,价值判断的天平就偏向了汽车人一方——擎天柱变成了美国政府“人权高于主权”的代言人——美军为了“保障人权”介入他国事务是正义的、合理的。一次政治理念灌输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杰森·伯恩身上的戏剧冲突就更为复杂一些,也更有看点。逃亡中的杰森在不断地反思:自己为了“报效国家”而杀人是否具有合法性?进而升级为另一个问题:政府是如何操纵特工、使其听命的?杰森通过不断地挖出幕后黑手、发现真相来完成自我救赎,这本身即是追求“思想自由”的过程。
由此看来,两部电影讲的是同一个故事——追求自由,所有的戏剧冲突、戏剧矛盾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自由”的价值理念隐藏在精彩的情节中,与故事、演技、特效等电影本身的艺术元素一起进入观众的精神世界;而“自由”,正是美国政府所宣扬、标榜的价值观。
2.力量展示和身份认同
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点都不弱于我们。电影中的他国,或粗鄙,或落后,或野蛮暴力、是美国的假想敌。通过这些负面的描述,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身为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他国家都不如我们。贬低他人,即是抬高自己,任何一个富有优越感的民族都不例外。
电影版《变形金刚》颠覆了原作动画片中人类的弱者形象,360度立体展现了美军的海陆空实力。敢于展现国家实力,是一种自信,更是一场对民众的政治说服。在《谍影重重》中,对主人公杰森·伯恩的赞美一样有实力展示的效果——他是美国培养出来的特工,技艺超群。全片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CIA的情报机制、训练机制、人事机制被全面展示在观众面前,让人不禁赞叹:美国的情报系统的确专业、装备的确精良。在这套严密的情报体系的保卫下,美国人没有理由不产生安全感。
立国几百年间,美国人的自豪感、优越感一直存在,标榜自己“生活在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正是附着于这种对国家形象高度的集体认同,政府形象才能顺利、深刻地传达给受众。
3.政府形象的前后转变
好莱坞大片里的政府宣传,绝不是一味地为政府唱高调。在《变形金刚》和《谍影重重》中,政府的出场形象算不上英明伟大正确。国防部与霸天虎的第一回合交手,以国防部的惨败收场,连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都险些沦陷。《谍影重重》的批判就更加尖锐了:国家机器究竟是人民的,还是情报局里的狂人领袖的?从开局到结尾,影片是怎样完成对政府形象的“修复”和扭转的?笔者认为,是借助剧中人物的形象转变。
政府形象与官员形象密不可分,官员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政府。蒙头转向的国防部、阴险狠毒的CIA长官,代表了政府最愚蠢、最龌龊的一面。但是,国防部的无能,是基于对变形金刚的不了解;CIA的横行,是基于最高层的不介入。在故事情节发生转折的时候,政府自然会自己修正这些错误。掌握了充分敌方情报的国防部开始变得高效,威风大增,一改大败之后的滑稽之相。《谍影重重》中,正直勇敢的CIA官员兰蒂一直在帮助主人公寻找证据。于是,对政府的讨伐适可而止,反派角色被一脚踢开,抬出一个正面角色充当政府形象的代言人。政府角色的个人化、角色化,既满足了剧情发展、艺术创作的要求,又使得政府形象的转变更加灵活、便利。
政府绝不是永远正确,民众允许其犯错误,但必须及时改正、回到正轨——这是美国大片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处理政府形象的方式。中国人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美国人的文化中同样存在,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革新的政府,必然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活力;相反,永远正确、永不低头的政府,显得虚假、做作,毕竟任何机构都不可能毫无瑕疵。让政府形象瑕瑜并存、瑕不掩瑜,是一种政治宣传上的“以退为进”。
4.平民英雄和官民关系
政府是如何改正错误的?同样依靠剧中人物——平民英雄。《变形金刚》里的小伙子山姆,《谍影重重》里孤独的杰森,是美式英雄主义情节的典型代表,他们代表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比政府官员更聪明、更优秀、人气更旺。
人民的智慧才是大智慧、人民的勇敢是大勇敢,人民是政府的主宰者——这是美式英雄主义背后真正的逻辑,符合美国政府宣扬的“民选、民有、民治”理念和美式民主的政治文化。影片中对平民英雄的颂扬、对平民利益的敬畏,反映出的是美国政府对公众的“示弱”。反观现实生活,美国政坛确如其是吗?政客的作秀,官员的贪腐,寡头参政、精英统治,各种乱象、病态依然存在;但是在电影中,官民关系是和谐的、理想的。
三、总结思考
第一,正面宣传应当契合公众情感。
如上文所说,美国电影宣传的落脚点往往是民主自由、爱国主义,不涉及过多其他的、复杂的价值判断。如《变形金刚》之类的电影,正义战胜邪恶、自由战胜奴役、民主战胜专制,如此而已,重故事性而轻思想性;但是数量多、观赏性高!根据传播学的“框架理论”,讲述者选择什么样的框架,受众的思想就会不自觉地被引导到什么样的方向。通过电影、广告等宣传品大量的重复、强调、灌输,民主自由和爱国主义的“框架”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潜意识”。高水平的政府宣传不是直接说政府的好话,而是让政府的理念、思想深入人心,以隐形的方式达到宣传目的。如果政府的价值观等同于公众的价值观,政府的形象建设还会困难吗?
在我们的国资国企宣传中,公众反响最热烈的,往往是和军工、科技有关,大长国人自豪感的新闻。国人的价值观并不统一,尤其是对待当前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态度;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彻底告别屈辱历史的美好愿望是全民一致认可的。一个人可以不爱国有经济,但他不能不爱国。歼二十试飞、辽宁舰下水、卫星升空、高铁走出国门,这些壮举让国人热血沸腾、扬眉吐气。
借助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可以挖掘更多的好新闻;当然,这对内容生产能力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很多新闻素材能够能够体现国资国企改革的决心、发展的成绩,但还是有部分公众放不下国企的垄断、腐败、挤压民企等“标签”,以盲目质疑、甚至全盘否定的视角看待国企,从而对这些新闻素材抱有抵触情绪。如果我们站在“中国比美国强”、“中国领先世界”的角度,舆论反应就不同了。首都机场的规模旁大,建设水平很高,这是事实;但平铺直叙地说出来,其效果就不如做个进一步的对比——首都机场的设计水准、硬件设施、管理流程比美国的顶尖机场还要先进,客货流量更大、候机时间更短。这就相当于让美国人为我们的建设成就做背书,用国家实力做央企的“尚方宝剑”。素材是一样的素材,但宣传的落脚点不同、强调的点不同、选择的“框架”不同,给公众留下的印象也不同。
强调国企央企的科技水平、国际地位和国防贡献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切入方式,契合了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感。除此之外,可以挖掘更多的落脚点,如民生,如就业,如社会责任,这些全社会共同的诉求。对于批评国资国企的声音,借助先进的舆情工具,我们做到了全面掌握;但是公众最喜欢听到哪些声音、哪些新闻最容易被接受?据笔者所知,我们没有做过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研究。选择正确的“框架”,合理借用公众情感,可以使正面宣传事半功倍。
第二,负面应对应当站在历史高度
20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社会掀起了一场“扒粪运动”,大量内幕被曝光,政府面临空前压力。美国资产阶级统治者被迫“断腕”,在政治经济领域采取新的措施,最终度过危机,迎来了经济大繁荣年代。后人看待这段历史时,普遍认为,近乎苛刻的舆论监督逼迫美国政府正视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危机,使得美国资本主义统治得到了宝贵的自我修正的机会。政府被百姓批评,有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笔财富。
当今的中国,与“扒粪”时期的美国有相似之处。舆论相对自由,矛盾相对突出。伴随着改革攻坚的“阵痛”,负面的公众情绪也为数不少。但是,中国社会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结构,社会稳定性、包容性、自我修复能力很强,不会出现大规模公民运动。网民们骂两句、存在一些负面声音,是不会“出大乱子”的。政府退出部分公共生活空间,给予民众更多发言权,乃大势所趋。我党也的确是这样做的。“维稳”、“劳教”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言论自由吧、法制建设和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
当我们遇到声誉危机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对负面声音的警惕和恐惧,其实大可不必。危机,有危险亦有机遇——提升形象的机遇;中石化对天价吊灯、牛郎门的处置即是善于化危为机的成功案例。甚至有时自曝家丑也是积极有利的,党中央的每一次反腐都意味着曝光一批贪腐案件,但这不仅没有给执政党抹黑,反而体现了我党从严治党、廉政爱民、为深化改革扫清一切障碍的信心和能力,老虎打得越大,体现得越充分、越得民心。看待负面声音,不能看一时、看一隅,而是要看长远、看整体、看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发展规律;标题中所谓的“站在历史高度”,即是此意。
知错必改、从善如流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国企宣传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只做正面引导是绝对不够的,公众对高调、赞歌有排斥心理;只做危机应对也是不够的,我们不能总处于被动局面。从长远看,被公众“扒粪”是任何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面对批评,不仅不能恐慌,更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公众把不满说出来,即是负面情绪的宣泄、公众意见的表达,总比憋在心里、形成隔阂要好。进而,我们要善于利用危机,在危机中展现自己的成绩和亮点。你说央企不环保,那我就拿出数据说话;你说央企效率低,那我就比较一下他国的国有资本;你说央企不重视安全生产,我就狠抓安全大检查、设立公众开放日。公关危机是考验我们央企的最好时刻,也是扭转形象的好机会;从这个意义讲,舆情工作的真正意义在于应对,而不只是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