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与对策
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与对策
2011-8-25 12:36:58中国社科院农村所马小宁
摘要:农村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功能弱化,其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竞争乏力、产品单一和服务质量不高。要依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宏观政策指导下,构建适宜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金融机构,并规范其制度,完善其经营和服务,以发挥金融对县域
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县作为中观层次,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因为金融具有推动作用,如能选准资金投向,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条件下建优化的产业结构,就能加快产业调整,更好地促进地方经
济发展。
一、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必要性
1.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与完善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增强县域资金流动。目前,商业银行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纷纷把分支机构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县乡撤出,把经营利润低的项目进行合并与转移,放弃了县域地区,特别是在贫困县域,形成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因此,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机构经营管理制度,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县域经济中、特别是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县,只有在金融的支持下才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与完善能促进资金安全运行,促进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与完善,可以把筹集到的闲置资金进行合理转化,使分散资金有效集中,合理和安全的运作与投资,提高资金效率。同时,资金只有在金融机构体系内部合理运动,安全性才能有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与发展能优化投资安排,灵活调度与使用资金,毕竟金融机构拥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有丰富的资金调度经营经验,能找到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让资金
和产业进行结合,确保资金使用的最佳效果。
3.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与完善能创造多样化金融服务,满足县域经济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是在打破传统商业银行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现实,充分农村经济地域性、季节性、资金需求分散性和贷款条件相对不完全性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农村经济需要的金融服务,突出了“农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县域金融市场主体,能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转化资金使用方向,有效地进行资金融合,为供需双方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改变农村信用社独家垄断局面,促进各金融机构良性竞争,提高三农服务
水平。
二、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模式
1.强化农村信用社定位,优化信用社资产结构。首先,要坚持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体地位。农村合作银行可采用商业银行模式,在经营中要以农为主,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尽可能地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其次,要立足县域,坚持资产与负债的优化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采用灵活的信贷政策,为三农发展服务。最后,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信用联社工作要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改变管理和服务方式,设计符合地方经济
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2.建立村镇银行,服务农村经济。首先,对村镇银行要给予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保障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需要。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要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资本金及时到位,控制信贷规模,合理限制贷款投向,用灵活的机制促进村镇银行发展。其次,要控制信贷风险,灵活信贷政策。村镇银行贷款对象是农户和中小企业,具有特殊性,因此应灵活信贷政策,采用担保简单,手续简便,小额信用原则进行贷款,但同时要加强风险控制,避免风险产生。
3.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吸收转化民间资本。首先,要积极发挥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作用,实现资金优化组合,提高闲置资金的运行效率。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互助性机构,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民间资金短缺,实现资金的互通有无,实现农村资本的优化,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强化资金风险控制技术,完善贷款评价体系,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确保贷款安全,以实现资金的良性
循环与周转。
4.设立农业保险公司,分散农业经营风险。首先,要扩大经营对象和范围,把所有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纳入经营对象,吸收大量的保险基金,增强服务能力。要合理、科学地设计保险产品种类,尽可能与农村和县域经济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其次,要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吸引外来资金进入,采用多元化的资产重组方式来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最后,要进行全方位地调查与研究,设计符合农民和中小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制定合理的规避风险措施,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上采用预防和干预机制,降低农业风险,实现公司稳健运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5.组建专业性担保和贷款公司,实行专业化运作。首先,要进行专业化、规范化运作,帮助农民和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担保和抵押贷款公司要实行独立法人体制,专业化运行,摆脱行政的干预,独立经营。专业性担保融资机构要对资产价值评估、贷款对象核准和贷款户信用价值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性、专业化运作,保证贷款安全和盈利。其次,担保融资机构要尽可能地为企业融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资产评估上要坚持市场化,在融资条件方面要科学化,在信用评级上坚持实际化,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优惠担保,解决中小
型企业的资金不足。
6.扩大邮政储蓄银行功能,实现小额信贷支持。邮政储蓄银行是县域经济中新出现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其分布地域广,和县域经济结合紧密,在经营网点规模上有着特殊优势。首先,要加快经营体制转变,实行存贷结合的银行经营模式,增强经营实力。在经营中,要在量力而行的原则下开展小额信贷,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服务。其次,要转变经营理念,实行
资产负债管理,树立资产风险意识。
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策略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农村金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特色和支柱产业,形成良性经济发展圈。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就更具有生命力。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发展特色经济,建立支柱产业,形成以支柱产业为龙头,辐射相关产业的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农业专业化组织,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对县域经济中的市场、土地、林权、财产等一系列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农民贷款抵押物少,价值变化大问题,确保与金融需要的配套制度改革得于落实。完善动产担保制度,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造资金安全稳健运行机制。要规范财产质押制度,强化房屋、土地和资产的担保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信用准确评级,为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融资的外部条件,寻找信贷资金运用可能性。要利用现有资料建立企业和农户信用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机制,保证信用评价公平,增强信贷资产的质量
和效益。
2.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必要支持,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能力。向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在税收和财政方面给予优惠,必要时向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资金。积极动员和组织大型的战略伙伴进入,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在可能时利用财政进行补贴,以分担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鼓励其发展。鼓励县域经济中的优势企业和农业特色企业向农村金融机构融资。中小企业向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政府要给予贴息鼓励,这既支持了企业发展,又支持了产业和金融的有机融合,形成良好的银企关系。
3.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控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确保机构稳健运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信用社可以建立合作银行制度,农保公司实行股份制,专业性的担保贷款机构要采用有限公司制,邮政储蓄银行要企业化。强化与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审慎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确保注册资本金及时到位同时,要审核发起人资质、机构章程和制度,确保农村金融机构规范运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保证机构高效和规范,减少风险产生。农村金融机构要接受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分设常驻机构的监督,业务上要受人民银行监管,经营中要遵循中国经济与金融各项法规。建立和完善相应经营管理制度。建立资金来源制度,灵活筹措资金,开拓符合农村需要的存款产品,增加资金来源。建立严格贷款制度,坚持财产评估,实行贷款三查制度,完善项目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基本条件等,用科学的制度来保障资金安全,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实现科学规范的企业运行。建
立相关和配套制度,如财务管理、资金调度,人员考评和岗位设置等。
4.增加资本实力,扩大服务,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扩张。县域金融机构要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增加资本实力,除利用自身积累资金和吸收存款外,可采用资产整合方法,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实现股份制等,尽可能达到巴塞尔协定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坏账。实行多样化服务模式,创设符合县域经济需要的服务与产品。采用稳步发展的战略,先从低风险业务入手,开办适合县域经济和农民需要的业务,如小额授信贷款、联合担保、机动车保险,质押贷款等,在经营经验丰富时再向其他业务发展。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信贷档案资料,方便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民生产贷款。建立金融服务网络,增加服务对象。在县域经济较好的地方建立农村金融主要服务机构,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在农村建立高效代
办点,尽可能为农民和农业专业化生产者服务。
5.建设一支合格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水平。要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提高,增强服务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重点在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方面,可以采用邀请专家到行讲授和自行提高学历培训的办法进行,方法上可以采用集中学习、网络培训等。要学习新的金融理论,开展服务竞赛,提高职工专业理论水平。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可从农行和商业银行中吸收有经验人员,提升村镇银行管理水平,也可到高等
院校进行专业招聘补充人员。
第二篇:探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场营销机制建设
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场营销机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合作金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市场营销方面成效显著。然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营销理念、营销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改革、加强市场营销机制建设,已成为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
一、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和深化农信社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事业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纵向比较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整体在营销理念、营销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信贷营销人才缺乏。由于原有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限制及新入行高学历员工缺少经验积累和系统的培训,导致复合型营销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信贷营销战略的实施。因此,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当前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随着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邮政储蓄银行的出现,新一轮金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这一“瓶颈”将会制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二)部分员工思想观念转变较慢。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但部分员工由于受知识面、信息量、所处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多年来沿袭的“等客上门”、“存款我求人、贷款人求我”的传统业务观念依然存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意识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暴露出的是一种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心理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信贷有效投入新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考核,对贷款营销积极性不高。
(三)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考核体系亟需改进。由于现有的业务流程基本处于构建业务核心平台框架的状态,前台业务与后台管理部门是分开的,业务部门、前台客户服务及后台部门支持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在产品研发和管理上,前后台业务部门沟通较少,后台业务部门往往感受不到前台的客户需求和市场压力,在系统开发的时间进度和质量上仍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难以针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竞争作出灵敏的反应。同时,由于目前综合考核管理只围绕业务数字,而客户的服务需求却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从而对业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营销需求与人员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社区零售型银行,营销的多为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社区居民等为主的关系型信贷业务,需要大量的人员对客户软信息进行收集和甄别,以解决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这方面与国内先进的中小银行相比差距甚远,以社区营销业绩突出的台州泰隆商业银行为例,其客户经理为全员的40%,而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营销及信贷管理人员占全员的比例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且人员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维护日常业务,很少能抽出人手去搞市场营销,致使业务发展缓慢、徘徊不前。
二、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
自2003年山东被确定为深化农信社改革首批试点省份以来,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在省联社的正确领导下,稳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该行一直十分注重对“三农”的服务,并根据地处省会及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实际,同时又将支持社区居民、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新形势下农合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通过信贷有效投入和综合服务助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以润丰合行为例分析深化农信社改革给该行市场营销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
经验一:转换经营机制,激发内在活力
面对2003年以来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大好时机,该行积极抢抓机遇,把深化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加快组织形式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等工作上来,取得了重大成果:顺利地完成了组织形式改革;建立了新型的法人治理组织架构;树立了新的经营理念;建立了公平竞争的人才选用机制;完善了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
经验二:找准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
在省联社提出的“面向三农、面向城市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四个面向”精神指引下,该行根据服务区域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定位,将“三农”、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全员发动,围绕市场抓经营,服务客户促营销,充分运用利率杠杆撬动市场”等经营理念,打造方便百姓、贴近客户服务的品牌银行,树立了该行“地方性、社区性”零售银行形象。经验三:围绕市场需求,实施业务创新
该行分别针对专业市场、中小企业、农户等客户需求,创新相应的信贷产品:推出了以动产质押贷款、汽车合格证监管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成长之路”系列产品和“创业之星”商户贷款新产品,引导和促进了“银行+市场+商户” 发展模式;针对高端客户,推出高端客户消费信贷业务;在涉农地区,重点营销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户联保贷款为主的农业贷款品种。通过一系列的信贷产品创新,进一步提高了贷款市场占有份额,拓宽了业务渠道,扩大了社会影响。
经验四:方便业务办理,实施流程再造
按照业务垂直、机构扁平的管理模式,设置了包括营业部在内的20家一级支行。为加强营销管理,成立了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在全行范围内推行了综合柜员制,将业务处理中不必由临柜当场处理的环节移交到中后台处理。创办客户自由选择度较高的“信贷超市”,简化贷款手续,为客户提供了优质高效的配套金融服务。建立了“先评级、再授信、后用信”的信贷业务流程。设立信贷专柜,所有新增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全部核发贷款证,所有贷款证贷款全部上柜台办理。
三、加快市场营销战略转型的建议
目前,农村金融领域已进入多家金融机构全面冲击的紧迫、关键时期。就如何找准市场定位,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学习借鉴商业银行先进的营销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实施严密的营销战略,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对新一轮金融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导入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理念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客户获得、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在金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满足客户需求,让客户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客户。谁赢得客户多,就表明谁拥有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多,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严峻的竞争环境面前首先要导入“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1、明确营销核心思想。要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作为营销的核心理念,强调客户关系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和营销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不是单从交易利润的层面上考虑。通过关系营销可以实现银企共赢,从而培育客户的忠诚度,持续的关系营销最终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造出一批忠诚可靠的优质客户。
2、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对已有客户需求的纵深挖掘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客户管理的重要方向。客户不可能对提供的每一个服务项目都能了解,银行可以通过对客户消费习惯的分析,结合客户的工作、经营特点等因素向客户推荐其他消费产品,从而通过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使已有客户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利润贡献最大化,防止存量客户流失。要坚持“适合客户的才是最好的”营销理念,为客户寻找最合适的产品,而不要为推广产品去营销客户。
3、关注客户终身价值。客户终身价值体现在客户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也就是要使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带来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并非使单笔利润最大化。同时还要以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待客户价值,不要放走任何一个目前价值小而成长性高的客户。
(二)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工作力度
1、筛选、巩固已有的客户群,挖掘市场潜力。在“新、特、细、快”上做文章,通过温馨贴心的服务把业务触角延伸到社会各层面,牢牢抓住基本主体客户群,对已有的客户和潜在的客户进行分类排队,在此基础上确定高端客户、重点客户、一般客户和退出客户。
2、继续将城乡居民、个体私营业主及中小企业作为基本客户群。这既是市场竞争与自身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在兼顾风险控制与提高效率的前提下,重点加大小企业周转资金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产品创新力度。针对生产型和商贸型企业特点,加强与社区、市场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担保机构的合作。在服务水平、金融产品、方便程度等方面不断分析市场需求,以个人零售、小企业业务为突破口,以科技为支撑,以银行卡、贷款证为载体,创新贷款方式,巩固城乡居民、个体私营业主及中小企业客户市场。
(三)造就社区零售型客户经理队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对的是三农、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等服务对象,其金融服务是劳动密集型业务,具有贷款金额小、人工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决定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改变目前的人员结构,通过人力资源改革、加强培训等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农信特色的适应社区零售业务的营销队伍。
1、实施有效的培训方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的客户群体决定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因此,要学习借鉴个别银行在小企业信贷营销方面的成功经验,引入微小企业贷款技术,采用以经验传授、实战培训为主的学徒制培训方式,注重培养客户经理发现和提炼软信息的能力,让客户经理到客户中去,及时了解客户情况,通过以客户关系为导向而非以数据处理为导向的灵活管理来获取信息,以此印证客户财务指标,实现客户信息的充分披露。
2、优化客户经理队伍和人员知识结构。一是要立足现有人才的培养。重视对现有员工的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类施教,提高其履职能力。二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吸纳人才,真正使德才兼备、具有丰富金融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客户经理队伍。三是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精简前台人员数量,不断壮大客户经理队伍,真正将复合型人才充实到业务营销岗位上去;同时,要引导网点临柜人员从简单满足客户需求的“操作型”员工向主动引导和挖掘客户需求的“营销服务型”员工转变。
(四)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变革
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运行步骤来创新业务营销流程。一是要注意营销业务流程整合,从客户的角度设计关键业务流程,由一个部门负责所有的相关业务营销和服务。二是在营销和服务的具体流程中,要突出分层次服务的特点,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三是要清晰界定全行营销、产品研发与管理、业务服务支持的“前中后台”职责。由前台业务部门牵头负责所有营销推广和客户服务工作,中台业务部门结合前台反馈的信息做好相关产品研发、规章制定、业务支持等工作,后台业务部门结合前中台部门工作要求,加强核算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优化和服务支持等工作。不仅要使各相关专业的职能边界更加清晰,而且还要促使各部门业务定位、协调配合更加规范,树立全局意识。
(五)构建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考评体系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营销最为关键的是考核重心应从业绩指标考核转变为对客户价值的考核,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因此,要实行客户营销个人责任制,每位员工负责对自己营
销发展的客户进行必要的维护,对营销客户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双重考核,而非单纯业务营销金额的考核;同时根据客户办理业务所产生的效益给予一定的奖励,并按照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将其中的一部分存入风险基金账户,补偿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损失,激励员工强化营销与风险防控意识,做好客户的营销、维护及退出。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三篇:浅谈农村金融机构员工职务犯罪与预防
浅谈农村金融机构员工职务犯罪及预防
兴化农村商业银行 周勤昌
近期,兴化农村金融机构查处了两起受贿违法案件。一是原兴化农行行长王某犯收贿罪,被判有期徒刑六年九个月;二是原兴化农行业务部总经理顾某犯受贿罪,判有期徒刑十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75000元。就犯罪成因及预防,笔者谈点浅见。
一、犯罪成因
1.追求时尚,极时行乐。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地位的建立,而引发了人员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诱发权利人投机心理、冒险心理和侥幸心理的增强,在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同时,产生了权钱交易、人情交易的心理,从而不惜以职务、职权之便以身试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2.“金钱”诱惑,丧失底线。有些金融机构干部和有权部门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作关系,把银企关系混同人情关系,将手中的权力同人际交往混淆在一起,最终感情超越原则,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以至成了企业的“内线”。更有甚者“同企业穿一条裤子”,帮助企业对付银行,恶意套取银行资金,并从中捞取好处。其表现:一是个别员工把正当的银企关系逐步演变成伙伴关系;二是由伙伴关系逐步蜕化成利害关系。在利益的驱动下,步入腐败的泥潭。
3、监督制约,形同虚设。从以上收贿案件分析看,他们收贿的地点多数在办公室和家里,且多数是在重大节日,持续性和连续性,长时间不能被发现,反映出事后监督不细,岗位制约不严,自查、互查,检查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发现疑点后也没有深究。在金融系统各项业务管理中,特别是“敏感”部门岗位,在内控和防范上,对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道关卡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且规定的又细又全,可谓措施严密,责任分明。然而,在落实这些监管措施时不到位,有断档和错位现象,而来自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也存在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致使作案人在上级监督不到位、同级监督不了、下级监督无 1
效的情况下,在职务犯罪“自由王国”里,任意作为。这是对银行岗位监管失控而诱发职务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犯罪特点
1.职务犯罪项目多、时间久,受收礼品方式多。一是受收贿赂是农村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主要形式。从查处的案件来看,作案时间长,且大多是在农历过节的时机,其数额越来越大。以前是小商品和烟酒之类的,而现在涉案金额是几万元仍至几十万元。二是失职渎职,徇私舞弊。一些干部利用手中权限,为了徇私情、谋私利,伪造信贷材料、隐瞒真相、弄虚作假,从而加剧信贷风险,造成信贷资金损失。如上述行长利用基础建设、人事安排、确定企业授信、等级评定和办理企业贷款等方便为他人谋取私利,在2008年至2010年的3年间,曾33次收受礼券、礼卡、贵重物品、现金贿赂,计人民币245060元。
2.作案次数多,涉及人员多。这是农村金融机构员工职务犯罪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涉案人员一般都是在贷款审批授信、人事安排调动、银票敞口、物品采购、装潢招标过程中做文章,有些员工与借款人长期勾结,双方成了“朋友”,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人为了获取贷款,想方设法向个别领导和信贷人员贿赂,以答到借款目的。如上述业务部总经理,在任职期间,利用负责企业贷款的前期调查、贷款资金使用审批、贷后管理及对企业授信、评级、贷款分类等项目,为他人谋取利益。在2008年至2011年春节期间,非法收受25人的财物,合计人民币137000元。
3.法制观念淡薄,轻视犯罪诱因。在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下,对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缺少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银行员工,尤其是中、青年职工价值取向日趋复杂。如不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一门心思搞第二职业;进取心不强,沉溺于灯红酒绿的不正当娱乐中;缺乏吃苦创业精神,总想一夜暴富等。而与此相适应的学习教育、思想引导工作却相当软弱。很多单位,不敢理直气壮的讲大道理,不敢弘扬正气,不组织学习,纯粹用经济、行政手段实施管理,出现问题又不敢大胆处理,致使错误思想愈演愈烈,最终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如某银行员工内退做生意,整天不思进取,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在一帮哥们的逐涌下,走上强奸之路。最终犯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三、职务犯罪的防范对策
1、预防目标之一,管人。培育一支素质的农村金融机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金融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必须靠人来操作,每一个岗位的人员都负有重要的职责。岗位职责的重要性决定了金融业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道德、职业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员工队伍。一是严把进人用人关。要坚持德才兼备、用人唯贤的原则,聘用综合素质高的员工,把道德规范、作风正派、既懂业务、又会管理的员工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合理调配人员,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月度风险津贴和风险考核,对重要岗位人员定期强制交流。二是加强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不仅是提高干部员工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强化干部员工按规章制度操作、按业务流程办事的意识和依法经营理念。三是开展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不断地让干部员工了解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使干部员工对每一项业务、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每一个流程的规定、要求、风险提示、处罚力度都明明白白,消除因不知法而犯法、不知规章而违规的盲区,逐步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同时采取以案示教、案例分析,在内部信息网上通报违纪违规人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育员工把铁规章、铁算盘、铁帐本视为银行的生命,把遵纪守法视为基本的道德底线,逐步帮助员工树立自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2、预防目标之二,管规章。建立一套以防为主的内部控制机制,这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根本。一是找准一线业务中存在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建章立制,有针对性地防范。通过建章立制,堵塞管理细节上、操作行为上存在的漏洞,搭起纵向横向环环相扣防范犯罪的篱笆墙,从客观上减少犯罪的可能性。对发生违规问题的单位,重点进行整顿,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实地整改,加强预防措施,达到举一反三的整改效果。二是强化员工遵守法律、遵守银行规章制度的意识。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银行已经不缺少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从对银行职务犯罪内部原因来看,缺乏的是严格按法律和规章制度办事的意识和态度,使职务犯罪有机可乘。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要树立依法经营、按章办事的意识,又要有自觉维护规章制度和金融法规的严肃性。
3、预防目标之三,管监督。加强对金融机构基层单位经营秩序的监控,在依法制行上狠下功夫,这是预防职务犯罪的保障。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只有加强监督才能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问题。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加大监管的力度,制止违规经营和相互间不正当竞争。要把经营活动统统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治行。要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特别对管理混乱、案件频发的单位更要进行重点整顿,整顿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必须将各项经营活动严格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发挥内控机制的作用,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为实现业务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整、自我制约、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随着银行内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银行系统内部的控制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现代化科技手段在金融企业的广泛应用,内控制度也应与时俱进,与之相适应。三是及时正确的处理违法犯罪行为。对系统内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依法加大查办员工职务犯罪的力度,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对违法犯罪人员,要准确有力地给予打击,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该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的要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该除名的一定要除名,决不能姑息迁就,保持金融机构干部员工队伍的纯洁性。
2015年9月20日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品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仍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倾向: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目的“功利化”。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针对合格学校、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而进行的;有60%以上的校长纯粹把它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和自己的一项政绩工程,因此,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修校园“文化墙”、立校园雕塑、搞硬件建设等。这样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奠基学校育人品位的目标。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片面化”。笔者对一些农村中小学校调查得知,有大部分学校只注重了学校硬件、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物质文化建设,但制度文化建设弱化,精神文化建设一片荒芜;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顾此失彼。其实,校园文化建设仅从某一方面着手,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主张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庸俗化”。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普遍缺乏核心校园文化理念,大多数学校依然存在生搬硬套,特色不突出的现象。有的学校“文化墙”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导致师生熟视无睹,形同虚设;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这样的校园文化既不能体现学校特色,又无法保证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激进化”。现在,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热”盛行,一些学校为顺应要求急功求利,“大跃进”态势十足。这实质上与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形成。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骨干化”。据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学校的参与者主要是学校骨干;教师中对此持观望或反对态度的不少,热情不高;学校活动不多,学生参与少,几乎呈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样的校园文化无法让全体师生认同,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呢?
一是理念统揽,形成合力文化。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此,校长要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学校做出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并将这种考虑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描绘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的一切,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产生强大的教育冲击力。
二是个性塑造,彰显特色文化。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三是继承拓展,弘扬传统文化。据了解,许多中小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时代在发展,老校也不能一味的躺在传统上睡大觉。最好的方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在新内容中又折射出传统的光芒,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珍惜学校传统,认真撰写校史,开辟校史展览室、让师生了解校史;二是科学谋划学校远景,向教师介绍学校的未来前景、办学方向,增强校兴我荣的使命感;三是举行校庆等有意义的活动,以传承学校的价值观和信仰,引领师生为价值而人生;四是多宣传杰出校友的典型事迹,以弘扬其精神。
四是分布推进,构建过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形成——人员选拔——中层干部的影响(新入者的社会化过程)---师生认同吸收的过程。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财力、物力等一定的条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就需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实现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现实可能性的机结合,从而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是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涉及面广,事实上不可能全面出击。农村中小学必须在目前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已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如可以从制度文化建设着手,也可以从精神文化建设入手。一是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学校应着力于和谐统一的制度建设。学校的制度建设要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力求做到合乎政策法规、体现人文关怀,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从而形成强力的“教育场”。同时,要积极谨慎的推行在职教师的聘任制度,盘活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努力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人事制度,真正做到绩效挂钩,从而焕发了教师的教育热情;要改进教育教学和教师评价机制,打破以“学生成绩”定工作教师业绩的旧观念,真正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内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二是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那么,如何去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呢?一是注重“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二是组织好体现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如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诗教活动、礼仪教育、爱心捐助活动、星级评比、“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等;三是协调好学校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大力改善学校中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广大师生员工,努力追求一种认识上统一、感情上融洽、步调上一致的人际氛围。通过以上重点建设,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最后带动整体文化建设工作。六是师生参与,打造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改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骨干化”现象,应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突出主体性。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培植者,应加强学习,努力充实文化资本,提升文化修养,形成文化自觉。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让师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形成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第五篇: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赣县发改委曾华宁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在国家、省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较快地推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繁荣。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我县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改变公路、电力、水利等设施的现状,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全县共有乡镇19个,行政村315个。至2005年底,尚有3个乡镇、27个村不通公路,占总数的15.8%、15.3%,里程达102公里,未通油(水泥)路的村208个,占总数的66%,里程达793.1公里。在已建成的通村通社公路中,有些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是,由于无后期的养护资金,道路质量差,通达水平较差;由于公路技术等级较低,全为泥石路,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行车难,抗灾能力较弱,因地处山区,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行车非常不便,有的根本就不能通车,在已修建的村级公路中,90%需要整治,所需资金投入较大;规划设计滞后,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缺乏建前、建中、建后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
(二)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方面
我县在第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中,新建35kV变电站3座,改造35kV变电站2座,新建10kV线路262.87km,改造10kV线路161.36km,改造低压用户117182户,对部分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安装了一户一表,大部分村镇都已通电,全县有247个村,117182户完成农网改造,占全县总户数的87%。但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村仍然使用老线路,线路、设备严重老化,供电能力低,电力弱,线路电耗高,农村使用单位电价居高不下,大大地增加了农村用电负担。目前我县仍然还存在无电村,仍然有25个村16959户的农户未实施农网改造,分布在12个乡镇。由于资金有限,又要完成80%以上的农户覆盖面,呈现网架结构不合理、网内设备陈旧老化,还有一些10kV线路需要改造未完善,对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制约着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电量需求量高,落后的电力配送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户强烈要求加大投入,急需对剩余村的农网进行及时改造。
(三)农村水利基本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方面
全县现有各类大小水利工程16454座(处),其中:蓄水工程9808座,正常蓄水量4914万立方米;引水工程5755处,引水流量16.5立方米/秒;提水工程756处(台),总装机4144千瓦;堤防(河堤)135条,长度330公里,保护耕地4.97万亩,灌溉面积12.52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48%。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现有工程效益发挥较低,全县小
(二)型以上水库设计灌溉面积97685亩,实际效益只有65174亩,占设计效益的67%,还有三分之一的效益没有发挥。已建人饮集中供水工程19处,能解决25224人的饮水问题。现农村人口饮水人数为399506人,其中手压井、筒井、大口井人数288469人,引泉人数108677人。根据饮水水质直观调查认为多数为不符合饮用要求,加上水量不够,不能满足40升/人的日标准,供水保证率低于90%。
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来源不足。虽然各级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国家每年通过国债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等方面进行了扶持,重点进行了水库除险、人畜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村级道路整治等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通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等困扰制约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民饮水和农田灌溉得不到解决,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
二是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不够。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设施的实物管理,对已有的设施没有形成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基本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使用,致使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越加步履维艰。
三是基础设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续建配套任务重;渠道标准低,倒塌淤积堵塞严重;病险水库未全部处理,全县尚有病险水库14座。由于缺乏维修资金支持,致使一部分基础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一些处于半瘫痪状态,或者是使用效率较低。
四是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缓解设施在运行中的各种经费的不足。对村级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组建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而且还减轻了群众负担,企业得到了发展。
三是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一是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运用联村联建、联户建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通过招商积极争取外来投入。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由于目前农民承受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全部让农民进行自我修建很不现实;为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扶持。三是通过上级在各乡镇的农业项目实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捆绑进行。
四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镇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针对迫切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
五是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因此必须坚持重点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解决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出现资金分散,解决问题不力的问题。做到建设一个,发挥最大效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