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结论的法庭质证与审查判断[定稿]

时间:2019-05-13 22:4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鉴定结论的法庭质证与审查判断[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鉴定结论的法庭质证与审查判断[定稿]》。

第一篇:鉴定结论的法庭质证与审查判断[定稿]

【关键词】 鉴定结论,审查,质证

【中图分类号】i)918.9;d92

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9297(2004)01—0056—0

3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中,发

挥了其他证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许多审判人员有把鉴定

结论的证据效力绝对化的倾向,不经法庭质证或草率质证而一

律采信,造成了一些案件的错误裁判,有悖司法公正。本文针对

在鉴定结论法庭质证、审查判断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做

法,依据证据学理论和现行法律规定,说明鉴定结论法庭质证的必要性、法庭质证的步骤、方法和审查判断要点。旨在正确认识

鉴定结论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其证据作用。保证技术型案件的公正裁判。

一、鉴定结论双重属性决定鉴定结论存在失真的可能性

司法鉴定是具有专门知识或特别经验的人对诉讼案件中涉

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鉴定结论是鉴定

人依据科学原理和规范标准对被检事项检验、解释、评判推定的结果。就一般情形而言,鉴定过程要经过收集检材一检测实验

一观察对比一解释论证一评判推定5个环节。其中所收集的原

始检材和测试数据,体现了鉴定过程的客观性。检测用的先进

设备、仪器,解释论证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评判推定所依据的规

范性标准,体现了鉴定过程的科学性。而检材的收集、固定、送

取、检测方案的设计、设备的操作、观察对比等过程,无疑掺进了

鉴定人的主观活动。解释论证和评判推定,则是鉴定人对检测

样品、被检事项和规范标准之间的同异特征的分析说明,进而依

据科学原理和规范标准进行判断,完全是鉴定人的主观活动。

这种活动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选择性、倾向

性。故鉴定结论所体现出来的事实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对

客观事实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抽象概括的间接反映和主观判断,是鉴定人依据科学规律推定的一种模拟事实。

鉴定结论是一种证据,鉴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举证过程。

鉴定过程所具有的客观性、科学性是通过鉴定人的主观活动所

反映出来的;鉴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则是受客观事实、科学原理、规范标准制约的主观性。客观性、科学性和主观性相互交错,相

互渗透,表现在鉴定过程,作用于鉴定结论。总之,鉴定结论的本质特征不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其主观性

最终决定了鉴定结论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贯穿于鉴定

过程的始终。

2000年6月18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播出“硫酸泼向

亲妹妹”的一个案例,姐姐将浓硫酸泼向妹妹和外甥,致妹妹和

外甥容貌毁损。办案单位委托某医院对姐姐是否患有精神分裂

症及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鉴定。初检鉴定结论为姐姐患有精神分

裂症,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办案人员认为姐姐作案有动机、有

预谋,作案时对自己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措施,对自己实施的行为

及后果十分清楚。因此对初检鉴定结论表示怀疑,又委托某脑

科医院进行二次鉴定,结论依然是姐姐患有精神病。妹妹不服.

要求权威机构进行第三次鉴定。最后一次接受委托的是另一权

威鉴定机构,结论与前两次截然相反,姐姐没有精神病,作案系

情绪反应所致,具有完全责任能力。节目播出后,该案又进行了

第四次鉴定,结论为姐姐患有反应性精神障碍,限制刑事责任能

力。鉴定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同一案件事实,同一被检人,同

样的鉴定标准,得出的鉴定结论却完全相反: 可见鉴定人的业

务素质、工作经历、专业特长、思维模式、鉴定时机的不同足以影

响到鉴定结论的客观性、科学性,充分体现出鉴定结论的主观

性。

鉴定过程的多环节性,决定了鉴定结论具有更多的影响因

素,具有更多的失真机会。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

(一)鉴定人的业务素质、学识经验

鉴定人的业务素质、学识水平会不同程度地对鉴定的每一

个环节产生影响。譬如鉴定方案制定的正确与否、检验方法是

否规范、设备操作是否得当、解释论证是否科学、是否符合逻辑

认证规则,每一个环节都与鉴定人解决专门问题的能力相关。

其中任一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鉴定结论的准确性。

(二)鉴定材料的收集、固定与送检

鉴定材料的收集应客观、充分、全面,其固定、送检应符合法

定程序。客观真实,充分全面的检材是正确鉴定的基础,而虚假

不全面的检材必然导致鉴定结论的失实。涂改的病历、伪造的检验报告单、通过复印技术拼接的证据材料、送检途中掉换或经

过加工的检材,在司

第二篇:医疗纠纷民事诉讼中鉴定结论的法庭审查

【摘 要1合议庭(独任法官)在法庭上正确运用诉讼法律规范和原理对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进行法庭审查并做出合法的判定.才能查明医疗纠纷的事实,做出公正的裁判。本文以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法庭审查为基本问题,结合医疗纠纷民

事诉讼裁判实务中的实际情况,以医疗纠纷民事诉讼裁判实务为出发点,提出重新构建医疗纠纷鉴定程序及相关制度、机

制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民事诉讼;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庭审查;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915.1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4-0255-13

现代诉讼法要求法官在法庭之上对诉讼证据进

行审查和判定,进而认定案件事实、做出裁判。医疗纠

纷鉴定结论是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医疗纠纷

民事诉讼中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审查、判定,直接影

响着裁判结果的公正性。裁判实务中,一方面医疗纠

纷鉴定结论被采信率一直很高,①鉴定人被称为裁断

案件的“科学法官”;另一方面,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备

受非议,“鉴定冲突”严重影响着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和裁判的公正性。司法鉴定是一个涉及司法

体制、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等多方面问题的复杂工

程,目前司法鉴定的启动机制、运行程序、采信机制、监督机制等。尚属法律或实际操作上的空白。②其中鉴

定结论审查程序的完善是理论和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合议庭(独任法官)在法庭上正确运用诉讼法律

规范和原理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并做出合法的判定。

才能查明事实.做出公正的裁判。本文以医疗纠纷鉴

定结论的法庭审查为基本问题.结合医疗纠纷民事诉

讼裁判实务中的实际情况。以医疗纠纷民事诉讼裁判

实务为出发点.提出重新构建医疗纠纷鉴定程序及相

关制度、机制的初步设想。③

一、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本质属性:理论与实务的追问

鉴定结论,是指接受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聘请或当

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聘请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

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的书面结论。④医疗纠纷鉴

定.是指在民事诉讼中鉴定人运用医学等专门知识对

医疗纠纷涉及的专门问题进行判断,做出鉴定结论的活动。医疗纠纷鉴定包括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鉴

定。医疗事故鉴定,是指由医学会组织有关l临床医学

专家和法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运用医学、法医学

等科学知识和技术.对涉及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的有关

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医疗过错鉴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医疗损害

赔偿民事诉讼案件中。依职权或应医患任何一方当事

人的请求.委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患方所诉医疗损

害结果与医方医疗行为有无过错及有无无因果关系

等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

动。⑤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是诉讼法法定的证据种类之

一,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是运用专门知识对案件的事实

做出的判断,经过“专门知识的判定”成为医疗纠纷鉴

定结论与其他证据的不同之处。在学者中出现了医疗

纠纷鉴定结论“科学论”与“证据论”之争,在实务中出

现了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是“定案依据”与还是“普通证

据”的不同认识。⑥同时,由于医疗纠纷鉴定制度尚未

[作者简介] 郝从宇(1968一),男,汉族,北京市人,法律硕士,法官。tel:+86—10—68635275;e—maihhcycn@yahoo.tom.cn

① 河北省公检法办案机关对鉴定结论的采信率达到98%以上。见:马竟,《河北九成县市建立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的司法鉴定机

构。鉴定结论采信率:98%》。载于《法制日报》2005—05—10。

② 卞建林、郭志媛.《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之立法势在必行》,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4期,第5页。

③ 本文中,除专门指明的以外,所称的医疗纠纷、医疗纠纷鉴定、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均是以民事诉讼为背景的。

④ 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⑤ 周伟主编,《常见医疗事故的鉴识与纠纷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6页。

⑥ 有人认为,对于鉴定结论,法官应当直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见:肖建华主编,《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

5年版,第443页。

· 256 ·

得到应有的建立与完善,医疗纠纷鉴定机构、鉴定人

管理制度尚不规范,法律与法规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

突,在诉讼中还不能给医疗纠纷鉴定结论一个适当的位

置和恰当的审查。因此。对医疗纠纷鉴定结论以及

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基本属性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探

究。

(一)鉴定结论的客观属性

有观点认为鉴定是一门科学,鉴定结论的产生基

础是科学成果,鉴定结论具有科学性的属性。①那么什

么是科学理论?根据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的观点,科学理论只不过是一些大胆的假设,很难被证实。如果一个理论在逻辑意义上具有“可证

伪性”,就是科学的。科学理论也包含有错误,也必将

被证伪。科学理论正是在不断被证伪的过程中才得到

修正和完善的,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其优势

和力量所在,恰恰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本质特征。冈此,一个科学原理即使现在被认为是正确的,但随着人类

认识到不断深化,也可能在将来被证伪。相反,没有什

么科学价值的巫术和占星术等却是不可能被证伪的。

②科学具有至上性,科学理论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

中发展的。鉴定结论是鉴定人依据科学原理,对专门

问题做出的判断。鉴定结论只能是趋向于科学性或者

说更接近科学性结论,基于科学成果而做出的鉴定结

论,并不能直接与科学划等号。鉴定结论的科学属性

表述为客观属性更为适当,这与证据应当具有的客观

性相一致.证据的客观性要求证据是对客观事物的反

映.鉴定结论运用科学原理对案件事实做出客观的判

断,这就是鉴定结论作为证据应具备的客观属性。

鉴定结论的客观属性是主要的,为鉴定人所追

求。同时也必须承认,鉴定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一些需要经验判断的鉴定中鉴定结论的主观性表现

得更为直接。例如,1995年,由iai(国际鉴定协会)授

权.在美国指纹鉴定人员中进行过一次“熟练程度测

试”实验。其结果令人感到“吃惊”和“恐怖”。在156名

参与者中,给每名鉴定人7份检材,让他们独立做出

结论。其中只有68名(占44%)鉴定人能够对5个可

以认定和2个可以排除的鉴定材料做出了正确结论。

而34名(占22%)鉴定人对一个或多个鉴定做出了48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4期)

份错误的结论。在提供的7份指纹案例中.每个都有

错误结论出现,对其中一个可以认定的,有13名鉴定

人做}i{了否定结论。此外在两个可以排除对鉴定中.

29名鉴定人对其中一个出具了认定结论。③鉴定结论

应当依据科学原理对案件事实做出判断,但这并不意

味着鉴定结论就是科学的结论,不可质疑的结论。鉴

定结论作为一种判断,其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应当把鉴定结论主观性降低到不影响鉴定结论的准

确性为宜,这是鉴定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审查鉴定结

论能否作为定案证据的重要内容:鉴定结论应当是依

据科学原理、专门知识做出的客观判断,鉴定人的判

断要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这是鉴定结论的客观属性。

(二)鉴定结论的法律属性

证据在诉讼中一般经历3种不同的形态.一是

“客观证据”形态,证据已经客观存在只是没有被人们

所认识;二是“主观证据”形态,证据已经被人们所认

识,并形成法定的证据形式;三是“定案证据”形态,证

据经过法定的程序,被法庭作为定案的依据和认定事

实的根据。鉴定结论和其他种类的证据一样要经过不

同的证据形态。只有进入“定案证据”形态,才能说鉴

定结论被法律所认可。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

据。被法律认可的鉴定结论才具有法律属性,不具有

法律属性的鉴定结论将被排除适用,不能成为定案的依据。

鉴定结论是否能够作为证据,其法律属性是最终

评价标准。如果鉴定结论不具备法律规定的基本要

求,就不能作为案件的定案证据,甚至不能作为证据

出现在法庭之上。鉴定结论的法律属性是证据应当具

备的基本条件.证据成为定案根据的基本条件是要具

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证据能力是证据能够成为定案

依据的法律资格,证据能力问题是一种专门的法律问

题,它需要由那些受到过正式法律训练的职业法官进

行裁断。证明力是证据能够证明某一待证事实的能力

和资格。其具体表现就是证据具有可引证性和相关

性 证明力属于一种逻辑问题和经验问题,一个人只

要具备了基本的社会经验和理性能力。受到过一定的教育.就能够对证据能否得到引证、证据能否证明某

一待证事实做出符合逻辑和经验的判断。④鉴定结论

① 鉴定结论的特点,是具有专门性和科学性。见:《民事审判的理论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鉴定结论的科学

性.是以鉴定理论为基础,鉴定种类的科学性为依据.鉴定材料的客观、真实性为保障,箍定材料特征的反映性为条件的。⋯⋯ 鉴

定结论的证明力受鉴定结论的科学性的制约,科学性强,其证明力就强。见:刘伟平、夏小玲,《如何评价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oo5年第4期,第39页。

② 胡卫平,《撩开鉴定结论的“神秘面纱”》,载于《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2期,第87页。

③ 胡卫平,《撩开鉴定结论的“神秘面纱”》,载于《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2期,第86页。

④ 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4期)

不具有证据能力的情况是,鉴定人、鉴定机构不具备

法定的资格,鉴定人未履行回避制度,重要检材获取的途径违法等:鉴定结论存在证明力上的瑕疵,例如

鉴定结论所依据的原理不明确,论证过程不充分。鉴

定结论失去了法律属性就没有了生命力。

(三)鉴定结论的本质属性

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做出的判断,有的鉴定结论从专门知识的角度看并无不妥,但最终因

为其不符合证据规范的要求而不能成为认定案件事

实的证据。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角度来说,鉴定结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和法律性的结合、统一。鉴定结

论成为定案依据其判断必然要反映客观事实,必然要

符合法律对证据的要求和规范。鉴定结论是一种判

断,不可能没有主观性的内容,而鉴定结论要成为定

案依据,就要尽可能让判断更多的反映客观事实,使

判断的过程和结论更符合法律的规范,减少鉴定结论

主观性的色彩,减少判断结果的个体差异,鉴定结论

要通过法官运用证据规范和原理进行的审查和庭审

质证,才能成为定案的证据。鉴定结论的本质属性是

客观性和法律性的统一。

(四)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基本属性

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基本属性与鉴定结论的本

质属性相一致。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是在民事诉讼中鉴

定人运用医学等专门知识对医疗纠纷涉及的专门问

题进行鉴定做出的结论 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涉及两个

基本概念,一个是医疗纠纷的基本概念,另一个是医

疗纠纷鉴定的归类。

医疗纠纷是指患者与医疗机构在诊疗护理过程

中因侵害患者人身权利而发生的纠纷。与医疗纠纷相

近的概念有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纠纷,医患纠纷是指

患者与医疗机构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因侵害人身权利、财产权和其他权利发生的纠纷;医疗事故纠纷是指患

者与医疗机构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冈出现医疗事故侵

害患者人身权利发生的纠纷。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纠

纷因解决纠纷的途径相同均可分为民事纠纷和行政

纠纷.二者的不同之处只是医疗纠纷的范围大一些,医疗事故纠纷是医疗纠纷中的一部分。由于是否构成· 257 ·

医疗事故与医疗机构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并不能直接

划等号,因此医疗事故不是产生医疗纠纷的惟一原

因。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医疗机构存在医疗过失且与造

成患者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仍属于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纠纷的概念将逐渐被医疗纠纷的概念所涵

盖 医疗纠纷与医患纠纷的不同之处在于,医患纠纷

一般是民事纠纷,除了医疗纠纷包括的一部分民事纠

纷以外.医患纠纷还包括医患之间的财产权和其他权

利的纠纷,包括医患之间医疗费用的争议和医疗欠费的争议。在民事诉讼中,根据《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

行)》的规定,患者与医疗机构可能产生的纠纷主要包

括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和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两种,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中的医疗服务合同是指医疗机构

向病人提供疾病诊断、治疗、售药等服务并向病人收

取费用而订立的合同。(1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中的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

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②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属于医患纠纷,医疗事故损害赔偿

纠纷属于医疗纠纷,医患纠纷中包括患者欠费的纠

纷。本文适用医疗纠纷的概念。

医疗纠纷鉴定是属于司法鉴定、行政鉴定还是自

行鉴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③有观点认为不同种类的鉴定形成的鉴定结论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持这一观

点的原因可能受以往鉴定机构设置主体不同的影响,而在本质上鉴定机构应当是平等的,任何鉴定机构做

出的鉴定结论只有经过法庭的质证才能成为定案根

据。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

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司法鉴定决定》)认为,司法

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

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

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 ⑤司法鉴定最基本的特点是鉴

定在于诉讼中进行。这说明,一方面医疗事故鉴定在诉讼中进行的即属于司法鉴定;另一方面并没有规定

启动鉴定的主体应当是司法机关。从鉴定的发展来

看.鉴定机构做出的鉴定结论是否能够成为证据要由

法庭进行审查,鉴定机关应当是平等的,鉴定机构之

①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编,《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释解》,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第13

4条(1)、第2l4条(6)。

②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

③ 张卫平主编,《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656页。

④ 《证据规定》并未排除自行鉴定的鉴定结论的适用。根据《证据规定》第28条的规定,对于自行鉴定的鉴定结论,对方当事人没有

证据足以反驳的可以认定其效力。同时《证据规定》第28条还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山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

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子准许。

⑤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l条。

· 258 ·

问只有素养高低之别,并无级别高下之分,鉴定机构的素养、水平如何要看鉴定结论能否通过法庭的审

查。目前在医疗事故鉴定中存在的按行政级别划分鉴

定机构层次的设计亟待改进.应当建立地位平等的医

疗事故鉴定机构.打破行政区划.坚持少而精的设置

原则。如果建立相对独立、中立.分布布局相对合理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调整医疗事故鉴定法规的规定.

使医疗事故鉴定符合司法鉴定的一般规范要求,医疗

纠纷鉴定的归属类型、医疗纠纷鉴定的启动权由谁行

使就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和法律

性的统一。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在实践中要体现其本质

属性,需要解决目前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建立平等的医疗纠纷鉴定机构。不断完善医疗纠纷鉴定机构的管理和培训.医疗纠纷鉴定机构只有发展到一定的水

平.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才能真正体现其客观性、法律

性的统一。

(五)影响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原因分析

据《医疗事故再鉴定结论不一致12例分析》一文

研究.对6l起医疗事故案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结果是,首次鉴定结论为“不属医疗事故”或“无

法鉴定”等.再次鉴定为医疗事故的l2例。其中诊断

错误的4例.医疗中操作失误的5例,医护管理缺陷的3例。结论是,对医疗事故案件的首次鉴定需要提

高质量。减少再次累鉴。①这只是众多“鉴定冲突”的一

个方面,鉴定结论冲突的严重程度已经到了不得不重

视的地步。鉴定结论作为一种主观思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判断。除了科学技术的客观局限性以外,在形

成鉴定结论也就是做出主观判断的过程中会受到主

观判断自身的一些局限和影响:

1_鉴定对象。鉴定对象的真实、具体,是做出正确

鉴定结论的基础,检材的送检过程要规范、严谨,保证

检材的安全、可靠。

2.鉴定能力。鉴定人的个人素养决定着鉴定人的鉴定能力,鉴定能力包括鉴定人的专门知识、经验、技

能、认识问题的方法等内容,鉴定人的能力素养、学识

水平影响着鉴定过程的每个细节。鉴定人的鉴定能力

影响鉴定的水平和鉴定结论的正确性。

3.鉴定设备。在需要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时,先进的设备可以辅助鉴定人做出更为准确的结论,不符合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4期)

行业标准的仪器设备和t艺流程,可能检测、实验的结果不准确,影响鉴定结论的准确性。

4.鉴定态度。鉴定人在进行鉴定过程中,鉴定人

需要有客观、科学的态度,不管是无意的过失,还是有

意的作假,都会导致鉴定结论的错误。

5.鉴定标准。一方面鉴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鉴定人要正确适用鉴定标准。

6.鉴定逻辑。鉴定过程中鉴定人要运用逻辑方法

进行演绎、归纳做出判断,鉴定人的判断要符合逻辑

原理。

7.鉴定方法。鉴定的技术方法不同造成的鉴定结

论争议,一般而言,不同的鉴定方法其鉴定结论可能

不同。实践证明,对同一客体的鉴定。由于鉴定人采用的方法不同(一般常规检侧方法或高科技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发现客体特征的数量、质量以及对客体特殊

本质的深度与范围有极大的差别.进而作出鉴定结论的性质、范围、深度显然不一样。而性质、范围、深度的不同均会影响到鉴定结论对鉴定对象的反映程度.也

决定着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真实性。②

8.鉴定经验。鉴定人的判断都要依据一定的科学

原理,当现有的科学原理不能支持做出判断时,就需

要进行经验判断,而经验只能靠积累,在鉴定人员组

成中应当有具备鉴定经验的人。@

在医疗纠纷鉴定中影响鉴定结沦的主要因素还

有:

1.专家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

医疗事故鉴定就是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是否有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

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

者人身损害做出明确判断。鉴定专家库的成员是具有

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这些人大都属于各医疗机构中

各学科和各专业的权威人士或是各医疗机构的中坚

力量.专家由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和丁

作中形成的定向思维模式或多或少对鉴定活动产生

一定的影响。许多人在鉴定中还是像l临床看病一样,总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考虑医疗行为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而忽略了鉴定是对引起纠纷的医疗

行为做出的判断。④

2.目前医疗事故鉴定由医学会组织进行,所做出的鉴定要受到医疗行政部门的监督,医疗行政部门是

① 郭万里、薛月琴,《医疗事故再鉴定结论不一致12例分析》,载于《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2005年。

② 郭华,《争议鉴定结论的选择适用规则研究》,载于《法律适)~}2005年第3期,第56页。

③ 胡卫平,《撩开鉴定结论的“神秘面纱”》,载于《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2期,第86页。

(蓟屈建业、黄亚庆,《法医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活动中的作用》,北京法院网。http://www.bjfy.coln.ca,2004—08—23。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4期)

医疗机构的上级主管单位,医疗部门监督是否对鉴定

结论会产生影响。另外,医学会能否独立于卫生行政

部门,不受其控制,是医疗事故鉴定能否实现中立性

与独立性的关键。医学会是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

条例》登记设立的,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

门审查同意、登记成立的医学团体,即由医学科学工

作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等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

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 {:展活动的非营利性医学

社会组织。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地

方卫生行政部门是辖区内地方医学会的业务主管单

位。①据2003年1月8 10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

会全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研讨会透露的信息:目

前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医学会的编制、办公用

房、办公设备、启动经费和办公经费缺乏,这些问题不

解决.将直接影响鉴定工作的开展。②

3.医学会具有明确的行业特点。《中华医学会章

程》就规定“本学会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

4.鉴定人系来自行政区内医疗机构的专家.鉴定

人之间有共同的话语和处境,这一情况对于医疗事故

鉴定结论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法庭审查:质证与认证的规制

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审查包括庭前审查和诉讼

审查,诉讼审查又包括质证和认证等内容。审查是法

官对医疗纠纷鉴定结沦根据法律规范对其进行的分

析和判断,质证是审查的一部分.审查侧重于法官对

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认知和把握,带有职权主义的色

彩;质证是法定的证据审查程序,是当事人在法庭的引导下对庭审中的证据进行质疑、核实、辩论的诉讼

活动,质证是证据成为定案根据的法定程序。法庭审

查是确定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证据效力的重要环节.裁

判实务中应确立以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庭审查为中

心的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证据交换、举证质证、效力判

定机制,保证作为定案根据的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具有

法定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一)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庭审查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称《民事诉

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

定事实的根据。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

· 259 ·

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

蹬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证据规定》)第47条规

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根据上述规

定,医疗纠纷鉴定结论作为证据要经过庭审质证才能

确定其是否能够成为定案根据。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证明力要接受裁判者的判断,其原因在于,首先,事实

认定是司法权的一部分.只能由依据宪法享有司法权的主体做出,而鉴定人并非合法的司法权主体。其次,鉴定结论大都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基础之上,这既

是鉴定结论这种证据形式的优势所在,但同时又决定

了其难以摆脱的局限性。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永远达不到绝对真理的程度,因此,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也并非无懈可击。将鉴定结论引入诉讼领域体

现了对科学的尊重,但尊重绝不等于迷信。再次,鉴定

结论往往只涉及案件事实的一部分内容,而具体案件

处理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大量其他形式的证据。裁判者

应当全面考虑所有证据.而不能只把目光放在鉴定结

论上面,最终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后,鉴定结

论是一种意见证据,其中加入了鉴定人的主观判断,因此,即使其所依据的专门知识是明确的,也可能会

由于鉴定人的主观因素而使鉴定结论带有了某种程

度的不确定性。③另外,由于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专

门知识、技能、经验做出的主观判断,因此鉴定结论不

一定都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认识。法律规定了相对严

格的程序,要求司法人员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判断,保证用于认定案件事实的鉴定结论是科学可靠的。④

(二)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庭审查存在的问题及

分析

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应当在法庭上接受质疑、展开

辩论,经过庭审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从而证明

案件的事实。实务中的现状是,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由

一方当事人宣读。由对方当事人质证,往往当事人只

对鉴定结论进行表态式发言。同意或者否定,并不能

展开论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当事人不能对鉴定结论的实质内容提出具体的意见。多数情况下医疗纠纷鉴

定结论的庭审质证只是为了完成诉讼法规定的程序.

不能形成有实质内容的质证。这样形成了真正认定案

件性质的是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官只是根据医疗纠

纷鉴定结论适用法律。对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没有实质

① 朱秀恩,《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若干法律问题探析》,《中国司法鉴定》第2003—3期,第41页。

(朱秀恩,《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若干法律问题探析》,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3期,第4l页。

③ 汪建成,《刑事鉴定结论研究》,北大法律信息网。

④ 胡卫平,《撩开鉴定结论的“神秘面纱”》,载于《法律与医学杂志》2oo5年第2期,第86页。

· 260 ·

审查成为常态。裁判实务中.对医疗纠纷鉴定结论不

能形成有效质证的主要原冈:一是法官的知识结构不

能引导当事人对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进行实质内容的质证:二是当事人没有对医疗纠纷鉴定结沦提出实质

性质疑的能力;三是当事人聘清专家的少,专家进入

法庭的更少:四是医疗纠纷鉴定的鉴定人出庭率低,对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质证时缺少鉴定人对医疗纠纷

鉴定过程、原理、依据、结论的陈述;五是受以往指定

鉴定和原有规定的影响,相信鉴定机构的背景和鉴定

人的特定身份.以至于认为医疗纠纷鉴定结论不必审

查和质证

(三)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庭审查的程序内容

1.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庭前审查

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庭前审查包括鉴定材料的庭前审查和鉴定结论的庭前审查。鉴定材料的庭前审

查是当事人就递交鉴定机构的材料在法院的主持下

进行交换.说明自己的鉴定材料,对对方的鉴定材料

提出意见.排除非法的证据材料。鉴定结论的庭前审

查是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做出后.在法院主持下.由当

事人对医疗纠纷鉴定结沦发表意见,法院将当事人的书面意见移送医疗纠纷鉴定机构,由鉴定人以书面形

式回复。通过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庭前审查,揭示鉴

定结论的问题和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争议焦点,排除

非法鉴定结论的适用。

2.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庭审质证的程序内容

根据《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称

《民事诉讼法意见》)和《证据规定》的规定,鉴定结论的庭审质证程序内容包括:(1)鉴定人出庭;(2)鉴定

人宣读鉴定结论.就鉴定结论进行陈述;(3)原告、被

告及各自的诉讼代理人、诉讼辅助人发表意见、提

问题:(4)鉴定人就鉴定结论相关的问题进行说明;

(5)如需要可进行鉴定人与当事人的第二轮询问;(6)

鉴定人退庭。①

3.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认证

认证是对证据的认定,是合议庭(独任法官)根据

庭审质证的情况,对证据进行审查和判断,确认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的诉讼活动。经过认证的医疗纠纷

鉴定结论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认证可以在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4期)

当庭质证后当即做出认证的决定,即当庭认证;也可

以通过裁判文书进行认证,即庭后认证。医疗纠纷鉴

定结论不具有优于其他证据形式的法定效力,医疗纠

纷鉴定结论的认证较其他形式的证据要复杂.要经过

与在案其他证据的综合分析、判断才能进行认证。一

般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认证采取庭后认证的方式。

(四)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庭审查的实质内容

《证据规定》第50条规定,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

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

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医疗纠纷

鉴定结沦的庭审质证应当审查鉴定结论是否具备作

为定案证据的必备条件,即是否具备证据能力和证明

力。法官要引导当事人就与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证据能

力有关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以及鉴定结论证明

力的大小进行质疑、核实、辩论。与医疗纠纷鉴定结论

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有关的主要内容是:

1.医疗纠纷鉴定机构、鉴定人的主体资质。审查

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是否具有鉴定资格和鉴定能力。

2.医疗纠纷鉴定人是否应当回避。鉴定人员是否

存在《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回避情形。

3.医疗纠纷鉴定检材的审查。鉴定人对检材的合法性应当负有审查义务,如果检材不合法,鉴定人可

以拒绝鉴定。质证中应当审查检材、样本或与鉴定对

象有关的其他鉴定材料是否符合鉴定条件。具体要求

是,检材的来源、收集、封存、送检应当符合法定要求,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鉴定结论失实;检

材的收集应当全面充分,使检材与样品具有可对比

性.残缺的、不具有对比性的检材会影响鉴定人的检

测评判。

4.医疗纠纷鉴定设备工艺、操作规程的审查。审

查鉴定人所适用的技术设备是否先进,采取的方法和

程序是否规范、实用,技术手段是否有效、可靠。鉴定

中使用的设备仪器是否具有先进性,有无可能导致检

测数据失实的落后淘汰的设备,检测数据的观察、记

录是否真实可靠,符合操作规程。②

5.医疗纠纷鉴定结沦的依据和论证过程。审查鉴

定结论的论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形式逻辑的论证规

则.论据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6.医疗纠纷鉴定标准和依据。审查鉴定人在鉴定

① 《证据规定》第51条规定,质证按下列顺序进行:(1)原告出示证据,被告、第三人与原告进行质证;(2)被告出示证据,原告、第三

人与被告进行质证;(3)第j人出示证据,原告、被告与第三人进行质证。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提出申

请的一方 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依照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出示,听取当事人意见,并可就调查收集该证据的情况予以说明。

② 蒋凤英,《民事诉讼中罄定结论的证明力:谁说了算?》,载于《中国律师}2004年第2期,第6o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4期)

过程中涉及检验、试验的程序规范或者在检验方法上

是否符合有关行业标准化的要求。评判的依据是否符

合法律规定.是否行业普遍认可的标准。鉴定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和原理是否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同。①

(五)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庭审查中的阐明权适

阐明权是指为了救济当事人因辩论能力上的不

足或缺陷,法院通过向当事人发问的方式以澄清当事

人所主张的某些事实,引导和协助当事人就案件事实

和相关的证据问题进行充分的辩论。阐明权的行使包

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事实主

张有不明确的地方,法官可以令其叙明并促其举证;

二是当事人的法律主张有不明了时,亦可要求其陈

述,并就其主张的法律效果的要件事实是否存在,令

其陈述并促其举证。法官在行使阐明权时,应当限于

一个适当的范围。否则,阐明权的行使或变成法官对

一方当事人的援助。②法官对阐明权的行使受到司法

中立性、公正性的制约,阐明权不是法官当然行使的权力,是在当事人发问不明、辩论能力不足、影响诉讼

效率的情况下,引导当事人明确其主张、观点、论据的措施,法官行使阐明权时务求公正和中立。受法庭委

托的法庭辅助人协助法庭对专门问题进行说明.引导

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合理性、真实性进行辩论。法庭

辅助人对于专门问题引导当事人进行辩论,是在法庭的授权范围之内履行辅助法庭、引导辩论的责任.并

非行使法官的阐明权,法庭辅助人对当事人辩论的引

导不应超出必要的限制,其不得对法律性质的问题发

表意见,不能做出有倾向性的评价或判断。法庭辅助

人制度详见下文。

(六)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庭审查中的文证审查

程序适用

文证审查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利用具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或聘请专门性问题的专家对诉讼中的鉴定

结论的科学性进行审查评断.并以文书的形式出具审

查意见的程序。一般是在司法人员对鉴定结论科学可

靠性的审查活动发生困难时,才将鉴定结论交由专门

知识的人代为审查,司法实践中多见于检察机关和审

· 261 ·

判机关 ③文证审查程序可以解决司法人员没有专门

知识能力审查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问题,文证审查只

能审查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不能审

查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其对合法性的审查应

当归于无效,对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律上的判断是审

判权的一部分,审判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不能让与或

侵犯。④

(七)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认证的综合判断

不同证据形式反映的案件情况可能千差万别,但

案件真实情况却只能有一个。因此,综合全案然后再

去分析个别证据的真实性是一种科学的方法。⑤鉴定

结论是法定的证据形式之一,其证据效力不必然高于

其他证据形式。经过庭审质证的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合议庭(担任法官)依法审查其可采性、可信性后,还

需要综合全案的证据情况进行最终处理:当医疗纠纷

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相符时,可以认定医疗纠纷鉴定

结论的证据效力:当医疗纠纷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不

一致时,可以区分具体情况做出采信鉴定结论或部分

采信的决定。裁判实务中,并不完全依据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或医疗过错鉴定裁判案件.并不是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结论不是医疗事故.就一定不予赔偿。在医疗

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以外,如果有证据证明

医疗机构存在医疗差错、医疗过失.医疗差错、医疗过

失与医疗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医

疗机构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裁判实务中,法官可

以结合医学著作、医疗教学实验、医疗诊疗常规、医疗

实践病例、裁判案例进行综合判定。把医疗纠纷鉴定

结论作为证据的一种,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综合全案证据进行判定,才能更为合理地发挥医疗纠纷鉴

定结论的效用,公正地裁判医疗纠纷民事诉讼案件。

(八)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无法认定时的举证责任

认定规则

当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无法认定真伪、无法认定证

明力时,应以举证责任裁判案件。经过质证,无法判断

争议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可以作为定案证据的,可以根

据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

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在医疗纠纷民事

① 乔森旺、李金锁,《鉴定结论的法庭质证与审查判断》,载于《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期,第56页。

(乔宪志、金长荣主编,《法官素养与能力培训读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o页。

(江一山,《司法鉴定的证据属性与效能》,《证据法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民事诉

讼法》第6条规定,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

体和个人的干涉。

(崔敏主编,《刑事证据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杜1992年版。

· 262 ·

诉讼中,根据《证据规定》举证责任由医疗机构承担。

医疗机构承担与其医疗行为有关的举证责任。而不是

整个案件的举证责任。相对于医疗机构的另一方当事

人还必须承担基础性的举证责任.例如该当事人必须

证明其所受到的损害是在所诉医疗机构的医疗过程

中产生的。医疗机构承担的具体举证责任是。其医疗

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凶果关系,其医疗行为不

存在医疗过错。在裁判实务中,当鉴定结论不能作为

定案证据时,医疗机构还要履行上述举证责任,否则。

根据《证据规定》医疗机构要承担不利的后果。②

(九)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法庭审查的裁判实务操

对抗模式下的质证更能够获得看得见的定案证

据,质证的理想模式应当是,对于有争议的医疗纠纷

鉴定结论由当事人双方各自聘请专家出庭对鉴定结

论进行质证,通过询问、辩论等诉讼手段说服法官。受

目前诉讼现状和诉讼成本的限制,近期很难实现。面

对公正与效率的选择,目前可以逐步实现的途径是:

1.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庭前交换

鉴定材料的庭前审查是当事人就递交鉴定机构的材料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交换,说明白己的鉴定材

料,对对方的鉴定材料提出意见,法院排除违反规定的证据材料。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做出后交由双方当事

人提出意见,对于有争议的,由有争议的当事人提出

书面意见,法院分别交给鉴定机构、鉴定人和对方当

事人,由鉴定机构、鉴定人做出书面答复后由法院转

交当事人。当事人如仍有意见,如有必要可以进行第二次意见交换和答复。在此过程中法院对医疗纠纷鉴

定结论进行法律合法性审查,对于不具有证据能力的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耍排除在法庭之外。鉴定材料的审

查、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庭前交换由法官助理完成。

需要做出裁决或排除适用的由合议庭(独任法官)决

定。

2.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庭审质证

(1)鉴定人出庭。法庭依法通知鉴定人出庭,鉴定

人到庭后告知诉讼权利、义务。鉴定人出庭说明鉴定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4期)的过程和结果,接受当事人、法庭的询问。对于法庭上

提出的质疑应当依据专门知识做出详尽、合理的答

复。③

(2)当事人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作为其

诉讼代理人为当事人提供服务,参与询问、质证、辩

论。

(3)法院应当聘请专家出庭。在目前双方当事人

都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不十分现实的情况下。

法院应当聘请鉴定人以外的专家出庭参加庭审,在法

庭上对专业问题进行说明,接受当事人和法官的询

问。当事人对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提出的质疑由鉴定人

回答,法院聘请的专家在法庭上提供专门的知识,对

于法律问题不作评价。法院聘请的专家可以在建立的相应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遵守回避制度。

(4)法庭询问。鉴定人宣读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并

进行说明后,原告、被告及各自的诉讼代理人、聘请专

家发表意见、提出问题,鉴定人就鉴定结论相关的问

题进行说明和答复,如有必要可以进行第二轮询问。

当事人一方提出的问题具有诱导性时,如果对方当事

人提出异议,法庭应当提醒发问方当事人注意提问方

式;如果对方当事人没有提出异议,法庭也应当引导

发问方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3.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认证

合议庭(独任法官)根据庭审质证的情况.对医疗

纠纷鉴定结论进行综合审查和判断,对具有可采性和

证明力的医疗纠纷鉴定结论予以认证。经过认证的医

疗纠纷鉴定结论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三、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审查保障:制度与机制的完善

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是由相应的鉴定机构做出的,对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审查的保障措施应当是一个系

统的工程。医疗纠纷鉴定的基本程序和相关制度、机

制的建立、完善应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民事

诉讼裁判实务操作为基本出发点,重新构建医疗纠纷

鉴定程序及相关制度和机制,形成体系化的各项制

度、机制相互协调、衔接的基本模式,实现程序设置与

① 金长荣主编,《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应用能力培训读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证据规定》第4条第8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证据规定》第2条第2款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③ 樊崇义教授认为鉴定人卜h庭接受质证后将面临的5个问题。首先,鉴定行为的有效性问题。证明鉴定主体是否合法、鉴定人是否

符合条件以及鉴定行为的客观性。这其实是一个资质审查问题。第二,必须要说明当事人提供的检材的完备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特别是要证明检材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第,对所使用的鉴定技术设备、技术水平,鉴定人必须做出科学认证和说明。第四,对

鉴定过程和方法必须加以说明。第五,对鉴定结论的必然性和公正性必须加以说明。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4期)

制度、机制的和谐一致。

(一)医疗纠纷鉴定程序的基本架构

按照裁判实务的操作过程,医疗纠纷鉴定结论作

为一种证据.从鉴定启动到鉴定结论的认定,要经过

鉴定启动、鉴定资料交换、鉴定结论交换、庭审质证、法庭认证等阶段和程序。

1.医疗纠纷鉴定的启动。主要包括,当事人申请

鉴定、当事人不申请的处理、医疗纠纷鉴定交费的规

定、法院委托鉴定、鉴定人回避制度等内容。

2.医疗纠纷鉴定材料的交换。主要包括,当事人

递交鉴定材料、法庭进行鉴定材料交换、听取双方当

事人的意见、法庭移送鉴定材料、当事人拒绝提交鉴

定材料的处理、鉴定材料补充机制等内容。

3.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庭前交换。主要包括:送

达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告知双方当事人可提交意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以书面形式移送鉴定机构。向当

事人送达鉴定机构的书面答复.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补充鉴定、重新鉴定、庭前证据交换由法官助理进行

等内容。

4.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开庭质证。主要包括:鉴

定人出庭、当事人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法庭

辅助人制度、交叉询问、鉴定人出庭费用、鉴定人保

护、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等内容。

5.鉴定结论认证。包括当庭认证和裁判文书认证。

(二)医疗纠纷鉴定的启动

1.当事人申请鉴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

出申请,超出举证期限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刚超出

时间或者有适当的理由,应当视其申请有效;如果当

事人没有正当的理由或者有意拖延诉讼,意见多次反

复,应当以超出举证时限处理

2.当事人不申请的处理。根据《证据规定》规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举证期

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承担举证不能的法

律后果。

3.医疗纠纷鉴定交费的规定。根据《证据规定》规

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指

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预交鉴定费用的,应当对该事

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对于上述3种情况不宜直接

对当事人按照举证责任进行裁判。主要理由是。医疗

纠纷案件的基本事实和关键事实就是医疗责任的认

定,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是认定的主要依据,如果以举

证责任裁判案件,案件审理是容易了,但当事人的诉

权得不到保障,其合法利益也没有受到保护,纠纷也

· 263 ·

没有了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实际上确定了医

疗纠纷案件应当进行医疗纠纷鉴定。

4.法院委托鉴定。根据当事人协商或法院依职权

进行鉴定,应将委托书移送鉴定机构。在选择鉴定机

构的方法上,可以借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委

托司法鉴定和拍卖t作的若干规定》的一些有效做

法,该规定要求除特殊情况以外,全市法院凡需委托

财产鉴定的案件.均报送高院随机确定被委托机构,鉴定机构确定后由承办法院按照统一格式与鉴定机

构办理委托手续。如果对于医疗纠纷鉴定机构按照不

同门类建立医疗纠纷鉴定机构名录,由高级法院统一

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方式随机抽取鉴定机构,可以避

免承办法院直接委托鉴定机构产生的弊端。对于当事

人协商一致的.由法院向当事人委托的鉴定机构发出

委托鉴定手续:当事人协商不一致的,由高级法院在医疗纠纷鉴定机构名录中随机抽取一个作为鉴定机

构;当事人不申请的,由高级法院在医疗纠纷鉴定机

构中随机抽取一个作为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5.鉴定人回避制度。鉴定机构应当在接受当事人

申请或者法院委托后的一定期限内,通知当事人鉴定

机构和鉴定人的基本情况,告知申请回避的情形和期

限。当事人可以对鉴定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其申请回

避,经法院审查后做出是否准许的决定。根据《民事诉

讼法》第45条的规定,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

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

避:(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

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

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三)医疗纠纷鉴定材料交换

医疗纠纷鉴定材料交换和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庭

前交换属于证据开示的范畴。证据开示是对证据可采

性的判断,不具有可采性的排除在法庭之外,但证据

开示不能替代庭审,对于一方提出的鉴定材料、鉴定

结论不具有可采性意见时,合议庭(独任法官)应当进

行裁决。应避免不具有可采性的鉴定结论进入法庭。

证据开示可以由合议庭(独任法官)助理进行,但做出

裁决应当是法官。证据开示的价值在于排除非法证

据、避免证据突袭和有利于诉讼效率。

1.当事人递交医疗纠纷鉴定材料。在举证时限内

或者指定的期限内当事人应当向法院递交医疗纠纷

鉴定材料。

2.法院进行鉴定材料交换,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

见。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后,应向当事

· 264-

人送达《递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通知》,通知当事

人应当递交进行鉴定所需的材料和递交时间。对于当

事人双方递交的鉴定材料进行交换,相互发表意见。

对于没有意见的鉴定材料,可以通过法院递交鉴定机

构;有意见的鉴定材料要经过法院的审查,审查由法

官助理进行,对于当事人有重大异议问题的交由合议

庭(独任法官)做出是否递交鉴定机构的决定。对于违

反证据规范的鉴定材料,经合议庭(独任法官)裁决后

予以排除。庭前鉴定结论审查,以排除不宜移送给鉴

定机构的鉴定材料为目的。法院对当事人递交鉴定材

料的审查应当是程序性和法律性的,《医疗事故技术

鉴定暂行办法》第l6条规定,材料不真实属于中止鉴

定的情形。可见,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人应当审查材料的真实性。如果法院先对当事人递交的鉴定材料进行

庭审质证,可能会导致重复审查、多次开庭、降低诉讼

效率,对于鉴定人可能产生影响。如果该认证错误会

导致以后的程序出现复杂的情况。当然,鉴定结论做

出后,并不影响在质证中对鉴定材料的质疑,如果发

现鉴定材料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视其影响程度,可以

否定该鉴定材料的证据效力,以至于否定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实务中应避免当事人与医学会、鉴定人的直接接触,包括直接递交鉴定材料、反映个人意见等。

法院可以在收集、审查当事人递交的鉴定材料后。将

委托手续、鉴定资料、起诉书、答辩状、诉讼笔录等资

料移送医学会。

3.由法庭移送鉴定材料.当事人不宜直接向鉴定

机构、鉴定人递交鉴定材料。

4.当事人拒绝提交鉴定材料的处理。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无正当

理由拒不提供相关材料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

能的法律后果。

5.鉴定材料补充机制。鉴定机构、鉴定人提出需

要补充鉴定材料的,由法院通知当事人提供。当事人

补充的鉴定材料,同时送达对方当事人。庭前鉴定材

料的交换有3种情况:(1)材料齐全,可进行鉴定;(2)

该提供的不提供,承担法律后果;(3)不符合鉴定条件的终止鉴定。

(四)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庭前交换

l送达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告知当事人提交意见。

2.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以书面形式移送鉴定机构。

3.向当事人送达鉴定机构的书面答复。

4.听取当事人的意见。鉴定结论做出后交由双方

当事人提出意见。当事人的意见一致或者经鉴定人书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4期)

面答复没有重大分歧的,即可认定。对于有争议的.由

有争议的当事人提出书面意见,法院分别交给鉴定机

构、鉴定人和对方当事人,由鉴定机构、鉴定人做出书

面答复后交给提出意见到当事人,如有必要可以进行

两轮的提出意见和答复。在此过程中法官对鉴定结论

作法律合法性审查,对于不具有证据能力的鉴定结论

要排除在法庭之外。鉴定材料的审查、鉴定结论的庭

前交换由法官助理完成,需要做出裁决的由合议庭

(独任法官)做出。交换意见应当记入笔录。

5.补充鉴定。对于有缺陷的鉴定结论。可以通过

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者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的,不

予重新鉴定。

6.重新鉴定。根据《证据规定》第27条的规定,当

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有

异议申请重新鉴定,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1)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

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2)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

(3)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4)经过质证认定不能

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

(五)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庭审质证

1.鉴定人出庭。鉴定人是由司法机关委托的诉讼

参与人.既不是任何当事人的证人,也不是法官的科

学辅助人,是处于中立地位的诉讼参与人。鉴定人不

是证人,证人不能作鉴定人。具有鉴定资格的人如果

知道案件事实。负有向法庭作证的义务。只能作为证

人向法庭提供证人证言。而不能担任该案的鉴定人。

鉴定人作为证人出庭说明鉴定的过程和结果,接受当

事人、法庭的询问,对于法庭上提出的质疑应当依据

专门知识做出详尽、合理的答复。

与鉴定人出庭制度相关的制度包括鉴定人可不

出庭的制度、强制出庭制度、经济补偿制度、司法保护

制度等。鉴定人不出庭的情况。符合法定条件的出庭

例外应当包括以下情形:(1)诉讼双方及法官对鉴定

结论均无异议的;(2)经过庭审质证,诉讼双方对鉴定

结论均无异议.但鉴定文书存在标点、错别字或语言

不规范等方面的瑕疵:(3)年迈体弱、患有重病或行动

极不方便且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恢复的;(4)鉴定人已

经死亡、失踪或者居所不明的;(5)因路途遥远且交通

不便无法出庭的;(6)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

他意外事件无法出庭的;(7)经合议庭认可的其他特

殊原因。鉴定人出庭例外的法定情形与鉴定人必须出

庭的法定情形相结合。能够更加明确地界定鉴定人的出庭义务。①对于无正当理南鉴定人不m庭的,鉴定人

① 卞建林、郭志媛,《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之立法势在必行》,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4期,第5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4期)

应当承担以下法律后果:(1)鉴定结论无效;(2)退还

鉴定费用并承担当事人因鉴定而造成的直接损失和

间接损失:(3)鉴定人行政管理机构对其做出相应处

罚。对于情节严重的(如无正当理由3次不出庭作证的,或不履行鉴定人义务的),注销鉴定人资格。①

2.当事人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根据《证

据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

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m庭就案件的专门性

问题进行说明。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属于当事人的诉讼

代理人,其为当事人提供服务,参与询问、质证。作为

专家辅助人,其前提条件虽然也是要求具有专门知

识,但是其与鉴定人存在以下区别:(1)参与诉讼的根

据不同;(2)具体作用不同。②

3.法庭辅助人制度。《证据规定》第61条规定,当

事人可以申请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根据这一规定。“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被称为“专家辅助人”、“诉讼辅助人”。在医疗纠

纷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属于专家证人,“专家辅助人”、“诉讼辅助人”属于诉讼代理人。辅助人的价值体现

是:(1)对鉴定人的鉴定结论质证,提出质疑,对鉴定

人的监督有利于其素质的提高;(2)符合抗辩模式的要求,通过辅助人的正确引导对鉴定结论的实质内容

进行揭示和辩驳:(3)便于法庭查明具有专业属性的证据,辅助法庭正确认认鉴定结论,做出公正的裁判。

有观点认为,还应建立为法院服务的技术陪审员

制度,或者在人民法院内部聘请鉴定咨询委员,为审

判人员审查采纳鉴定结沧提供技术参考意见。③笔者

认为,陪审员成为法官,其意见成为法官的意见,专家

陪审员制度利弊鲜明,一方面可以让合议庭法官了解

案件的专门问题,另一方面专家陪审员个人的偏好也

会影响法庭的判断,维护司法权的角度,专家陪审员

制度弊大于利。聘请咨询委员总有以偏概全之嫌.不

如建立不同门类的专家库。医疗纠纷方面可以建立各

医学专业的专家库,从中随机抽取专家。而法官与专

家的接触可以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书面征询,书面的交流比语言交流要冷静和认真;其二是法庭阐释。专

家来到法庭,面对各方当事人,阐释法庭需要的专门

知识。应避免法官与专家的直接见面咨询,避免互相的干扰和影响

· 265 ·

在目前双方当事人都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

庭不十分现实的情况下,应当建立法庭辅助人制度,法庭辅助人是指法院聘请鉴定人以外的具有专门知

识出庭参加部分庭审活动的人。法庭辅助人在法庭上

对专业问题进行说明、接受当事人和法官的询问、对

鉴定结论提出质疑由鉴定人回答。法庭辅助人在法庭

上提供专门的知识,对于法律问题不作评价。法庭辅

助人可以在建立的相应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遵守回

避制度。建立法庭辅助人制度的理由:(1)法庭是裁判的场所。法庭辅助人在法庭可以辅助法官做 正确判

断;(2)法庭是举证、质证、认证的地方,法庭辅助人可

以辅助法官对具有专业内容的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进

行审查;(3)法庭辅助人不是证人。不是当事人的委托

辅助人,不得在法庭外行使与接受委托案件有关的咨

询。在目前条件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诉讼案件中,合议庭(独任法官)认为必要时,可以将需要专家的要求

报送高级法院,由高级法院统一委托法庭辅助人。目

前可以利用医学会的专家库资源,随机抽取相应的专

家,作为案件的法庭辅助人,以出庭发挥法庭辅助人的作用。法庭辅助人的费用应当由败诉方当事人负

担。法庭聘请的辅助人与一般辅助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庭辅助人受法院的委托,中立地发表意见,不代

表任何当事人。不受法庭的制约.虽然法庭辅助人是

受法院的委托,由于是随机抽取的,与法庭并无利益的牵连.法庭辅助人可以对法庭或当事人提出的强制

意见不发表意见,也可以拒绝继续担任法庭辅助人。

法庭辅助人不能成为法官之上的法官— — “科学法

官”,司法权不能让与。法庭辅助人只是提出对鉴定结

论的质疑,就专门问题进行阐释,法庭辅助人服务于

法庭,为法庭审查证据服务,保障法官更清晰地认定

证据。

学者们在对两大法系鉴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后

认为,大陆法系的中立型鉴定制度和英美法系对抗型

监督制度,都存在鲜明的优点与缺陷,而且都在各自

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改进措施中还吸取了

对方的制度内容,例如,“联邦法院以及大多数州和

地区的法院已经采纳了法庭指派专家的明确规定。而

且,许多案例认为即使没有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法官也拥有传唤专家证人的固有权力” ④两大法系虽

① 樊崇义、郭华,《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研究》,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oo5年第3期,第15页。

② 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卞建林、郭志媛,《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之立法势在必行》,《中国司法鉴定》2oo5年第4期,第5贞。

(richard o.lempert.a mordern approach to evidence.west group,2000,p.1056—1057.转引自:张卫平主编,《民事证据制度

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8贞。

· 266 ·

然存在改进和融和,在借鉴相关法律制度时需要注意

其背景和实际操作,建立法庭辅助人制度要力求制度

合理、可实施、可操作。诉讼辅助人制度不应成为另一

个引起争斗的制度,避免英美法系因专家证人之间的较量导致诉讼成本的无限膨胀、影响诉讼效率的弊

端。英美法系的对抗模式有利于公正的实现。但机制的引入必须与社会接纳程度相适应.否则水土不服造

成的后果可能是对公正的误解。诉讼模式和机制度改

革不能矫枉过正.职权主义并不意味着落后或者不公

正,职权主义同样可以达到相当程度的公正和效率,任何制度的实践结果不都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因此.

找到适合社会生活的一项制度,要经过一个偏左、偏

右、调整适应的过程。目前引入一项制度,基本的方向

是要追求公正.这是社会价值认同的结果,兼顾效率,是追求公正的一个方面.是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与目前社会接受程度相适应的。因此,建立以英美

法系为方向和基本模式的证据审查、庭审对抗机制,同时辅之于法庭辅助人制度.借以控制对抗较量的规

模,提高诉讼效率,以公正为基础,兼顾效率。

4.交叉询问制度。《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第2款

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

人发问。发问应当包括当事人双方对证人、鉴定人、勘

验人的发问 在其他国家被称为交叉询问。裁判实务

中.鉴定人宣读医疗纠纷鉴定结论并进行相关说明

后,原告、被告及各自的诉讼代理人、聘请专家发表意

见、提出问题,鉴定人就鉴定结论相关的问题进行说

明和答复.如有必要可以进行第二轮询问。

对鉴定人的质证可以采用类似交叉询问的规则。

笔者认为,询问鉴定人应遵循以下规则:(1)发问的内

容应当与本案的鉴定相关;(2)不得提出诱导性问题;

(3)不得威胁鉴定人,也不得损害鉴定人的人格尊严;

(4)法官对于向鉴定人发问内容与本案鉴定无关或者

发问方式不当的,应当制止;(5)鉴定人认为发问的内

容与本鉴定无关或者发问方式不当提出异议的,法官

应当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者驳回;(6)发问应遵循交

叉询问的顺序。即由先提出鉴定人出庭申请的一方对

鉴定人进行主询问,然后由对方进行反询问,就其中

有争议的问题向鉴定人提m质疑;再由申请方进行主

询问.以恢复鉴定结论的证明力,然后再由对方进行

反询问。如果鉴定人出庭是诉讼双方同时申请或法院

依职权提出.询问的顺序由双方当事人协商决定,在不能决定时由审判长决定。当某个专门性问题存在多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4期)

份鉴定,而鉴定结论互相矛盾时,法庭可以安排鉴定

人之间的对质,由双方互相阐明自己作出的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辩论中可以检验不同的鉴定人

对该问题的研究水平,使鉴定结论的不合理之处得以

暴露,为法官判断鉴定结论的证明力提供参考。①另

外,法官在鉴定结论质证程序中,可以作补充性询问,起到弥补不足的作用。同时。在询问过程中,法官应注

意掌握询问内容与保密之间的界线,凡是涉及国家秘

密、鉴定人或其他个人隐私、侦查秘密的,法官应当及

时予以制止,鉴定人一律不予回答。同时。在询问过程

中,应尊重鉴定人的人格尊严,不得侮辱鉴定人,故意

通过询问来刁难鉴定人或拖延诉讼。②

5.鉴定人出庭费用保障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

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5条规定,证

人、鉴定人冈出庭作证或者接受询问而支出的合理费

用,由提供证人、鉴定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由败

诉一方当事人承担。在民事诉讼中可以借鉴该规定,给予鉴定人适当的经济补偿 建立鉴定人出庭补偿制

度,为鉴定人出庭提供法律保障。

6.鉴定人保护制度。目前法律对证人、鉴定人的保护只做出了原则规定.需要法律进一步制定保护鉴

定人的具体措施,对鉴定人保护的适用范围、适用条

件和保护措施做出具体规定。

7.补充鉴定。

8。重新鉴定。

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应当从严掌握 只有在符合有关规定和必要的情况下才可进行.补充鉴定和重新

鉴定是对诉权的保障,但要防止滥用诉权,造成诉讼

成本扩张.影响诉讼效率。

(六)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认证

医疗纠纷鉴定结沧经过法庭审查,具有证据效力的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认

证可以当庭认证,也可以在裁判文书中进行认证。合议庭(独任法官)对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进行认证时。除

了考虑医疗纠纷鉴定结论本身作为证据的可采性、采

信性以外,还必须针对全案的证据进行综合判断,由

于医疗纠纷案件和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复杂性决定

了医疗纠纷鉴定结论的难度,进行综合判断后的认证

尤为必要。

(七)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改进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称《条例》)属于行政

法规。其规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为了适应行政处

① 卞建林、郭志嫒,《规范司法撩定程序之立法势在必行》,《巾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4期,第5页。

② 樊崇义、郭华,《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研究》,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3期,第l5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4期)

罚的需要,为行政执法提供依据。根据《立法法》的规

定,《条例》中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民事诉讼中可

以作为证据提交法庭,但其没有必然的定案依据的效

力。目前在民事诉讼中适用《条例》中的医疗事故技术

鉴定.只是权宜之计.由于其不具备司法鉴定的基本

条件,其危害在裁判实务中已经显现,造成了法律上

冲突、诉讼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裁判的公正性。制定《医事法》、将《条例》升级为法律,消除法

律冲突,协调法律、司法解释、鉴定管理法规的关系,具体规定医疗纠纷鉴定程序及相关制度等内容。在立

法中或者《条例》的修改中应当减少现有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的行政色彩.使其成为真正的医疗纠纷鉴定,从而符合司法鉴定的基本要求。

《司法鉴定决定》指出,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

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

《司法鉴定决定》对鉴定机构、鉴定人的管理、鉴定人的责任、出庭义务等做出了基本的规定。《条例》医疗

事故技术鉴定应进行调整,以符合《司法鉴定决定》的要求,符合司法鉴定的要求,符合鉴定人制度的要求。

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鉴定决定》、《证据规定》等

法律和司法解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就以下内容

进行调整。

1.鉴定人回避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的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人抽取后应当告知

当事人.鉴定人应当遵守诉讼法关于申请回避的规定

自行回避.在诉讼中当事人发现鉴定人存在法定应当

回避的情形.经审判长或独任法官决定,鉴定人应当

回避.鉴定人作出的鉴定结论不具有证据能力将被排

除在法庭之外,不能作为定案证据。

2.鉴定机构、鉴定人资质证明制度。《民事诉讼

法》第72条第3款规定,鉴定人鉴定的,应当由鉴定

人所在单位加盖印章,证明鉴定人身份。《证据规定》

第29条规定应当审查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鉴定

机构应当出具证明鉴定人鉴定资格的书面证明。

3.鉴定人签字制度。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书

应当由鉴定部门和鉴定人提出书面鉴定结论,在鉴定

书上签名或者盖章。《民事诉讼法》第72条第3款规

定.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结论,在鉴

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证据规定》第29条规定,应当

审查鉴定书中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是否签名盖章。

4.鉴定人出庭制度。《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

验人发问。《司法鉴定决定》第ll条规定,在诉讼中,· 267 ·

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证据规定》第59条规定,鉴定

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鉴定人确因特殊原因无

法出庭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

5.鉴定人说明鉴定结论依据制度。《证据规定》第29条规定应当审查鉴定的依据及使用的科学技术手

段。审查鉴定人所使用的鉴定技术、鉴定方法是衡量

医疗纠纷鉴定结论证明力的重要因素。医疗事故技术

鉴定书应当增加相关内容的说明。

6.取消三级鉴定的设置。合格的鉴定机构有平等的鉴定权.不存在级别上的差异。鉴定级别的设置使

鉴定脱离了专业判断的鉴定本质,衍生出多次鉴定、重复鉴定等鉴定冲突.不利于纠纷的解决。在目前尚

不能彻底革除鉴定级别存在的情况下,应当打破行政

区划.在行政大区内设立若干医疗纠纷鉴定机构,医

疗纠纷鉴定机构逐步与各级医学会脱钩,建立独立、中立的医疗纠纷鉴定机构。把专家库不受行政区域限

制落到实处,在更大范围内建立不同门类的专家分

库,保证随机抽取专家的公允性。

7.取消启动医疗纠纷鉴定的行政限制。医学会不

应对启动医疗纠纷鉴定设置先决条件,无论一方当事

人是在诉讼前还是诉讼程序启动后提出鉴定申请,医

学会都应受理。在医疗纠纷鉴定机构独立后,是否受

理医疗纠纷鉴定由鉴定机构根据法律法规自己决定。

8.取消对再次鉴定、争议鉴定的限制。《条例》第21条、第22条对再次鉴定、争议鉴定做出规定,确定

了相应的级别限制和时间限制。该规定只对行政处罚

中涉及的医疗纠纷鉴定有效,不能对涉及诉讼的医疗

纠纷鉴定产生拘束力。上述规定不符合司法鉴定的规

范,应当予以取消。.

(八)修改《证据规定》关于鉴定结论证明力的内容

鉴定结论不必然比其他证据的证明力强。《民事

诉讼法》第63条对证据种类进行了规定,同时明确指

出,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

据。法律并未认可证据种类之间存在效力高低之分。

《证据规定》第77条第2项规定,物证、档案、鉴定结

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

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该规定与《民

事诉讼法》的规定不一致,是对法律的扩张解释,偏离

了法律的精神和原意。对于何种证据的证明力强一

些,取决于具体的案件情况,是法官自由心证、独立判

断、自由裁量的范畴,做出统一、一致的规定失于简单

化、主观化。

f收稿:2oo6—10—25)

第三篇:论法医专家顾问和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

【摘要】根据证据学的观点提出法医鉴定结论是一种科学证据,指出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中,对其

进行质证对维护司法公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法医鉴定结论的专业性,对其质证时,当事或控辩双方,以及法院

聘请法医专家顾问。协助对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证据质证;科学证据;法医鉴定结论;法医专家顾

【中图分类号】d91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l007—9297(2007)03—0181—0

3discussion on forensic expert adviser and questioning of forensic conclusions. zhang yi-gu. wenz.hou medwd

college,wenz.hou 325000,ghejiang

【abstract】based on the science of evidenc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forensic medicine is a

science evidence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studies of evidence and that its questioning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whether in civil action or in criminal tria1. due to the professional nature of forensic conclusion,it is important to both

sides of the charge and dispute as well as to the court retaining an expert adviser of forensic medicine who helps the

questioning of the forensic conclusion.

【key words】questioning of evidence,science evidence,forensic conclusion,forensic expert adviser

一、法医鉴定结论是一种科学证据。必须经过质证

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

法对诉讼证据的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

实,都是证据”,并把证据分为7种:①物证、书证;②

证人证言;③被害人陈述;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

述和辩解;⑤ 鉴定结论;⑥勘验、检验笔录;⑦视听资

料。鉴定结论由于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的科学技术对

客观事物检验,并运用科学理论对检验结果加以分

· 182 ·

析判断后得出的结果,因此有人将其称为科学证据

(science evidence).以示与其他六种普通证据(com—

men evidence)一般为当事人或证人所直接感知(看

见或听见)的事实的区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犯

罪涉及的科学技术会越来越多,需要鉴定结论的科

学证据也会越来越多。它们在涉及科学技术犯罪的证据认定上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鉴定结论由于不是案件真实情况被人感知的直

接反应。而是鉴定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结合的产物,因而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是相对的,不一定是客

观事物绝对真实的反应。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依赖于

鉴定人对客观事物发现、提取、检验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其分析论证和最后的结论是否符合科学。在很

大程度上,还同鉴定人的思想品德、职业操守密切相

关。

虽然,所有7种证据中除了极个别外,因为证人

本身可能存在的感知错误,以及由于这样那样的客

观原因。而不是或部分不是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反

应。所以,任何国家的法律,不论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还是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大陆法系

国家的法律,都有要对证据进行质证的明文规定。从

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科学证据的鉴定结论,比较普通

证据来可能更能揭示事物的真实性。但是也包含有

更多鉴定人的主观成分,甚至无意或故意错误的成分。因此其不能自然地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法医鉴定结论的本质显然属于科学证据的一

种。它是法医鉴定人运用法医学技术对尸体、活体或

法医物证进行检验,并运用法医学和相关科学的理

论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其做出的死

因,死亡方式,伤残等级,血痕、精

斑、毛发等法医物

证和毒物的检验结果等,常是民事和刑事人身伤害

案件中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和罪行轻重的关键

证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左右着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内心确信和对证据的确认,而决定着最后的判决

结果。所以,法医鉴定结论和其他类型的科学证据一

样,更有必要进行质证来加以鉴别。

我国司

法鉴定体制不够完善和法医学司法鉴定

人员政治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决定了法医

鉴定结论质量高低不

一、错误并不少见和不必要的重复鉴定多发的局面,也凸现了法医鉴定结论必须

质证的紧迫感。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有关证据法和证据规则等

法律,对证据质证的有关规定散布在刑事诉讼法、民

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中。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66条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3期)

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

证”;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

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律师双方询

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经过查证以后,才

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通过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进一步规定:“证据必须经过当庭出

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属实,否则不能作为

定案的根据”。明确规定了无论民事还是刑事诉讼,证据都必须质证。法医鉴定结论作为人身伤害案件的关键证据,显然必须经过法庭开庭质证,查证属实

后,才能作为认定人身伤害案件事实的根据。由于认

识上的原因,目前刑事诉讼时对证据的质证和认证,落后于民事诉讼,同中央以人为本,司法公正的要求

不相适应,应是今后司法改革,修订新的刑事诉讼法的课题之一

二、法医鉴定结论质证与法医专家顾问

证据的质证是其能否被法官确认和采信的关键

程序,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以往对质证的有关程序、方式、规则以及质证权的行使、救济等未作出规定,影响了质证的可操作性和效果。其常被忽视,有的仅

走形式,甚至念一下鉴定结论就算作质证了。而且,仍普遍存在的职权主义诉讼的影响,使得在质证时

诉讼双方的平等地位不能体现。尤其是刑事诉讼,被

告方弱势的地位更为明显,是冤假错案发生的原因

之一。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进步,法律界不少有

识之士已经对此提出了很多建议,上述弊端虽然已

经和正在出现改变,但距离全国范围的司法公正的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还应进一步提高对证据质证的立法和规范、完善证据质证的程序、规则等法规。

对鉴定结论的质证,鉴定人的出庭显然是必要的基础条件,应该加强对鉴定人出庭质证的立法力

度,同时完善必要的配套措施,保证鉴定人出庭的安

全、合理的劳务报酬和充分的准备时间。当前,医疗

伤害赔偿案件中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的出庭质证显得更为突出。既然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在不少地方作为医疗伤害赔偿案件司法鉴定的一种形式,鉴定人就不能借vi《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中没有出庭质证的规定,而违背《民事诉讼法》及

其相关规定而拒绝出庭质证,使法庭对其的质证实

际无法进行。

作为最常见的科学证据之一的法医鉴定结论.

由于其涉及非常专业的医学和法医学的专业问题.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3期)

又关系着人的生命和健康,质证起来难度显得更大。

不要说目前许多鉴定人未被法庭要求出庭或者借故

不出庭参加质证。就是出庭了,诉讼当事人、律师和

法官对鉴定内容涉及的专业性问题都难以搞懂,如

何还能对鉴定结论提出有质量的质疑和质询?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1 el颁布的《最高

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

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

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

并且规定“经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

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有关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

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第一次

在民事诉讼中引人欧美先进国家的专家证人、控辩

式诉讼和交叉询问等庭审方式。给我国司法改革和

诉讼实践带来了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局面。其实,从

坚持司法公正的角度出发,这些也完全可以和应该

同样引进刑事诉讼活动,特别是证据的质证中。

有人把上述“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称做“诉讼

辅助人flaw adminicle)”。有的则把他当作欧美国家的“专家证人(expert witness)”。近来又有人将其叫做

“技术顾问(technical adviser)”。他们不是鉴定人,也

不同于证人,是辅助被告或原告的诉讼当事人。我把

具有这种作用的法医专家。称做法医专家顾问(ex.

pert adviser of forensic medicine)。

技术顾问一词援用于意大利法典。指在诉讼中

由当事或控辩双方聘请为审判案件中的某些技术性

证据,指导或参与技术证据的法庭辩论活动的技术

专家。与我国上述“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的属性和

诉讼中的作用基本相同。所谓的技术证据。也就是上

述的科学证据。

就法医专家顾问而言.首先必须是法医专家而

不只是一般的技术人才。是在法医学的某个领域。如

法医病理学、临床法医学、法医物证学等具有深厚理

· 183 ·

论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同时又被诉讼当事或控辩双

方聘请。鉴于法医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法医专家顾

问还应该不同于一般的技术顾问。他们在注意维护

聘请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

是、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其实,法院也可根据需要,聘请权威的法医专家顾问,以协助法官对法医鉴定

结论中的专业问题进行说明。向鉴定人质询。帮助法

官正确地实行好其自由裁量权。并且在当事或控辩

双方及其技术顾问在证据质证的对抗式交锋中,协

助法官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至于因无休止的辩论

和重复鉴定,而浪费鉴定资源和延长诉讼时间。

按照意大利的经验。不仅在鉴定完成后。而且一

旦决定要做鉴定时,当事或控辩双方就可选任自己的技术顾问,他们可以参与鉴定人的鉴定和调查活

动,考察鉴定的地点和被鉴定的物品。当鉴定完成后。自然能对鉴定结论加以研究和向鉴定人提出询

问。

法医专家顾问接受当事人、控辩双方或法院的聘请,参与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必然会提高对各类

人身伤害案件的审判质量。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还

能促进法医学司法鉴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蚰岩.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见何家弘主编.司法鉴定导论.北

京:法律出版社,2000.325—330

【2] 李学军,陈霞.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及其质证、认证.公安大学学

报.2002.18(4):15

【3] 王刚.浅论“诉讼辅助人”及其诉讼地位.中国司法鉴定,2003,(1):

2o

[4] 周晶,孙基凯.专家顾问制度初探.中国司法鉴定,2003,(2):14

【5] 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78—79

【6] 唐磊,陈利红.论鉴定结论的质证.中国司法鉴定,2005,(6):4

[7] cohen.the role of the forensic expert in a criminal tria1.vo1.1.

part4.crimi nal reports.3d.series.1978;289-309

(收稿:2007一o8—03)

第四篇:论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及其制度之完善

论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及其制度之完善

关键词: 司法鉴定结论/质证制度/鉴定人/出庭

内容提要: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目前,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尚存认识上的分歧,诸多原因导致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流于形式,应正确认识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完善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制度。

一、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

(一)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将司法鉴定结论规定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司法鉴定结论具有证据方法的功能,其具体表现为:

1、鉴定结论是一种必要的证据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将鉴定结论规定为证据之一,但同时又规定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由此可见,作为法定证据的鉴定结论应包括未经查证属实的鉴定结论。人们常常混淆法定证据与定案根据的概念,其实,法定证据和定案根据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定案根据都是法定证据;但是法定证据并不一定都能成为定案根据。鉴定结论不享有当然的证据力,其有无证据能力以及证据力的大小与强弱必须经过质证后由法官依职权审查认定。

2、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证据方法。根据刑事诉讼法,为了有效查明案件客观事实,司法机关依职权调查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都负有查明案件客观事实的责任,即均担负证明责任。但由于法律赋予三机关的职能不同,是不同的诉讼证明主体,因此,他们所担负的证明责任的具体性质和内容也不相同。在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根据当事人举证责任原则,双方当事人都充分享有利用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方式来证明自己所提出的事实主张、或用来反驳对方所提出的事实主张的权利。当某一待证事实涉及到某一专门性问题时,一方当事人可以委托对该专门性问题进行专业技术鉴定,并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支持其主张事实,与此同时,另一方当事人也可以相应的方式对该鉴定结论提出异议或提出己方的鉴定结论以作为对抗手段。

3、鉴定结论虽然具有书面形式,但是其实质是司法鉴定人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判断。因此,鉴定结论在证据学理论分类上属于人证或言词证据。而言词证据则常常受陈述者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对影响其判断可靠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审查。

4、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原则,当法院将包括鉴定结论在内的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时,必须经过当事人的质证和法庭的认证才能最终采信。

(二)鉴定结论的诉讼证据功能

鉴定结论是一类独立的证据,这类证据是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的扩展和延伸,是从其他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它不是以实物或事实本身的存在与否及其形式来证明案件事实,而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揭示其所蕴含的信息特征来证明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鉴定结论作为一种特殊证据具有重要的诉讼功能,主要表现在:

1、它是法官借以查明事实、依法裁判的重要依据。在诉讼中法官熟悉法律,具有司法经验,但对于与待证事实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并不全都通晓,因此,当涉及与各种专业领域有关的案件事实材料作为待证事实时,只能指派和委托有关专家作出专业技术鉴定,因此这种专家所得出的鉴定结论则作为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的手段。在诉讼中,有许多与待证事实有关的重要案件事实必须借助于鉴定结论才能予以认证,如人的精神状况、人身伤害程度等。

2、它是在诉讼中鉴别、判断其他有关证据的真伪及其证据力强弱的特殊手段。在同一案件中,往往有几种证据形式,如物证、书证等。这些实物证据与案件是否具有关联性,能否成为认定案件的证据,除辨认外,主要靠鉴定结论来鉴别、确定。同时,书证的真伪也常常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确定。此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之供述、当事人之陈述、证人之证言的真实性,也往往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审查、印证。

(三)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据力

司法鉴定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所作出的结论,是鉴别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证据真伪的一种证明方式。在诉讼中,往往需凭借鉴定结论,才能确认其是否与案件事实具有关联性,才能认定其证明力大小与强弱,因此鉴定结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司法鉴定的性质决定了其结论的性质,因为司法鉴定是运用专门知识或经验对案件中所涉及的专门性事实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证明活动,是一种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活动,所以司法鉴定结论也就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而是间接通过各种鉴定材料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通过检验、分析后得出的判断结果,而这种判断结果,只是一种拟制事实。各国的证据规则中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排除、采用、质证及采信规则之规定也充分表明了其性质之特殊。因此,司法鉴定鉴定结论仅仅是法定证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并不具有当然的证据能力和证据力。

1、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证据能力又称为证据资格,是指证据材料在法庭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证据之所以须具备法定条件,是因为证据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当事人的权益。因此,证据必然成为诉讼法、证据法调整的对象。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是指司法鉴定结论在法庭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我国法律对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有比较明确的限制规定。如《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签名。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结论,在鉴定书上签名或盖章。鉴定人鉴定的,应当由鉴定人所在单位加盖印章,证明鉴定人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3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业务机构提供鉴定人民币真伪的服务”。由此可见,鉴定结论的形成,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凡是不符合法定程序而产生的鉴定结论,不属于合法证据;鉴定结论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不具有这种特定形式的鉴定结论,也不属于合法证据。不合法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一般不具可采性。对不合法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应根据证据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对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的认定,属于对司法鉴定结论所进行的形式要件的认定。

2.鉴定结论的证据力

证据力又称为证据的证明力或证据价值,通常是指证据事实对待证事实有无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强弱程度。证据的证明力体现在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上。诉讼中对证据力的认定,实质上是对某一证据本身是否具有客观性以及与待证事实是否具有关联性的认定。鉴定结论的证据力是指司法鉴定结论对待证事实有无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强弱程度。对鉴定结论的证据力的认定,属于对司法鉴定结论所进行的实质要件的认定。

要正确认识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力,必须首先正确认识鉴定结论的特性。鉴定结论是一种独立的证据,这种证据是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的扩展和延伸,是从其他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它不是以实物或事实本身的存在与否及其形式来证明案件事实,而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揭示其所蕴含的信息特征来证明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鉴定结论虽然具有书面形式,但是其实质是司法鉴定人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判断。因此,鉴定结论在证据学理论分类上属于人证或言词证据。而言词证据则常常受陈述者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对影响其判断可靠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审查。

鉴定结论具有主客观双重性。因为司法鉴定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和经验对案件中有关专门性事实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证明活动。鉴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必然带来其结论的主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鉴定是对客观事实的认定,否定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因为鉴定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据以鉴定的材料是客观的,而检验、实验、观察的对象也是客观的。所以,尽管鉴定中鉴别和判断是主观活动,但这种主观活动受制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当然具有客观性。其次,鉴定结论有真实和失真的双重性,这是因为(1)认识的相对性(包括认识能力的相对性和阶段性,认识结果的相对性)。鉴定是一种回溯性证明活动,证明对象是已经发生过的具体事件,其特点是待证事实不可能用科学实验通过“时间隧道”来证明,而只能通过检验、科学实验以推论方式对待证事实加以“追溯式”再现,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绝对性的认识和绝对性的客观真实。(2)鉴定主体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鉴定人主观能力的限制。无论何种专家,都是基于对案件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来从事证明活动的,都必然受到其主观能力如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述能力的局限,这都对鉴定的进行及其结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使得鉴定结论难以达到绝对性的客观真实。(3)鉴定材料的局限性。作为鉴定根据的材料(如病历、调查笔录等)因提供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真实的材料可能无法进入鉴定程序,虚假的材料却能在鉴定结论中被加以肯定(这种情况在法医学鉴定中常有出现),如不能有效排除虚假材料,以此为基础的鉴定结论与案件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显然存在很大的疑问。(4)证明时空和资源的局限性。鉴定受期限和地域的限制,受到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鉴定据以的科学原理本身也是受时空制约的相对真理,具有时间阶段性。这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也使得鉴定结论难以达到绝对的客观真实。因此,鉴定结论不是“科学判决”。鉴定结论是鉴定人根据其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对案件中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在分析、鉴别后所作出的判断性认识。在诉讼中,鉴定结论对于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所具有的证明力,是其他证据种类都不能替代的,有时往往对案件的最终结论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此有人认为鉴定结论是“科学的判决”。如果法官对鉴定结论不经实质性的审查、判断而直接予以采信,无条件地作为定案的依据,将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裁判上的失误。作为专门性的科学技术鉴定,其作为待证事实的结论也是受一定条件和环境所制约的。任何鉴定结论的得出都有适用自己的条件和范围,不能离开特定条件和范围将一时一地的正确结论随意夸大和移植。即使是最权威的鉴定人在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作出的鉴定,有时也难免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失误,因此,鉴定人不是“科学的法官”。鉴定结论的证据力并不当然优于其他证据。尽管鉴定结论常被作为审查、核实或鉴别其他证据的手段,如分辨、鉴别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的真伪程度,以及证实、辨明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但不能认为鉴定结论在证据力上就当然优于其他证据,因为它仅仅是法定证据的一种形式,各种形式的证据尽管种类不同,但是它们都在运用的范围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种种特征说明,司法鉴定结论具有特殊的客观真实性,也包涵着失真的可能性。它既不是“证据之王”,也不是“科学的判决”。根据法律规定,鉴定结论只是一种形式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法官的职责,不是鉴定人的职责,所以采信与否应该由法官根据证据规则依自由心证去决定。在具体的案件中,法庭应当严格适用证据审查制度,用完善的证据规则来排除其可能的失真性。鉴定结论只有在被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二、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

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由质证主体就法庭上所出示的的司法鉴定结论进行的公开的、直接的询问、质疑和辩论,进而对司法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予以确认或否认的一种诉讼活动。

(一)质证主体

质证主体是指在庭审过程中享有质证权利、承担质证义务的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质证主体略有差异。

《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因而,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质证主体是公诉人、诉讼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第125条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第24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事实所提供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应经对方辨认,相互质证。勘验人鉴定人宣读勘验笔录、鉴定结论后,由双方当事人发表意见。第26条规定:经法庭许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向勘验人、鉴定人发问。因而,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质证主体是诉讼当事人(包括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证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9条第2款规定: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因而,在我国行政诉讼中,质证主体是诉讼当事人(包括第三人)及其代理人。

(二)司法鉴定结论质证的内容和对象

司法鉴定结论必须接受当事人的互相质证,这是一种正当的程序保障,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询问,解答鉴定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性问题,是其法定义务。否则,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不得产生,并不得作为裁判的基础。质证的内容是指质证主体对证据进行质证时所涉及的范围,即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质证的对象就是与待证事实相关联的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与证据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效力以及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因此,当事人在质证时应当围绕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9条规定:“对鉴定结论有疑问的,人民法院可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者鉴定机构,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第60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对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作出的鉴定结论,经质证后,认为有疑问,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可以另行聘请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医院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因此,应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既应包括当事人提供的鉴定结论,也应包括人民法院委托鉴定的鉴定结论。这是因为,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并不能导致本应由当事人负举证责任变为由人民法院负举证责任的情形发生,人民法院并不因其依职权查证而变成代当事人举证,所以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也不能必然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也必须当庭出示,进行质证。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为法律所允许,可用于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凡是不符合法定程序提供、收集的证据,均不属于合法证据;二是某些事实必须符合法律所要求的特定形式,不具有这种特定形式的证据,亦不属于合法证据。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材料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具有的内在的客观联系,对其有证明作用。证据的客观性又称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应当是法律上的客观真实,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客观真实。质证的目的是确定证据是否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质证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审查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另一方面要审查证的证据的证明力。当事人针对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的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的过程,也是法官心证形成的过程。

1.对司法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质证

(1)审查鉴定主体是否合法。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鉴定人资格、是否有解决这些专门性问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根据法律规定,对有关专门问题的鉴定,凡是法律规定由法定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必须由相应的法定鉴定机构进行(如人民币真伪鉴定须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业务机构负责实施鉴定),其他鉴定机构无权鉴定。另外,对于一些特定的鉴定事项,国家明确规定只能由指定的鉴定机构从事鉴定活动,例如,对于某些药品、农药、毒品等物品,国家对其管理有严格和特殊的要求,因此,对涉及此类物品的鉴定时,应审查其鉴定主体是否是经特别授权的合法的鉴定机构和人员。

(2)审查鉴定结论的形式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根据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某项鉴定活动,鉴定人必须达到一定人数,如若鉴定人未达到法定人数而作出的鉴定结论是不具有证据能力的。

(3)审查鉴定程序是否合法。鉴定委托、受理、实施等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鉴定人是否具有我国诉讼法上所规定的法定回避情形。例如,鉴定人是否为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等。

2.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力的质证

(1)审查检材、样本或与鉴定对象有关的其他鉴定资料是否真实、是否符合鉴定条件,即是否能够作为有关鉴定结论的基础。只有提供了充分、可靠的鉴定材料才能保障鉴定活动的正常开展。审查时应按顺序先审查检材的鉴定条件,而后审查样本的鉴定条件。对检材的审查,首先应审查检材的发现、提取、处理、固定方法;检材提取的部位是否准确;检材在储存、运送、传输过程中是否遭到损坏、污染,检材有无变形、伪装、损失;检材的性状、数量、质量是否符合检验要求;检材是否反映了客体的特性等问题。审查样本时应从样本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数量是否充分,是否具备可对比条件等方面进行。

(2)审查鉴定人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计量认证、是否先进、完善可靠,采取的方法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规范、正确,其技术手段是否先进、有效和可靠,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灵敏度如何,其所获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如何等。这些因素都关系到鉴定结论是否具有证据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强弱。鉴定的步骤、方法不当,会导致鉴定结论不正确;同一检材,采用灵敏度不同的仪器或不同的检验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检验结论。

(3)审查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在检验、试验的程序规范或者在检验方法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定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这些标准包括:国务院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制定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等等。

(4)审查鉴定结论是否有科学根据,论据是否充分,推论是否合理,论据与结论之间是否有矛盾。

(5)审查鉴定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即是否有徇私、受贿或者故意作虚假鉴定的情况。鉴定人主观上所存在的不利因素将影响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就是说,即使鉴定人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技能,鉴定条件优越,检材充分、可靠,但是如果鉴定人受到外界这类因素的影响,则这种影响会对鉴定结论客观性和真实性造成实质性的危害,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的鉴定结论应受到质疑或应失去其证明力。

(三)质证的作用

1、质证是实现证据诉讼功能的必然要求。在诉讼中,司法鉴定结论必须接受当事人的互相质证,这是一种正当的程序保障,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的发问,解答鉴定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性问题,是其法定义务。质证主体对在法庭出示的司法鉴定结论都享有发表意见、进行询问和予以质疑的权利。这些权利的本质是对其不利的证据依据法律和事实而享有的异议权,其目的在于实现证据的诉讼功能,影响或动摇法官对其证据力的认定和采信。

2、质证是诉讼当事人的权利,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诉讼权利是诉讼主体在正当程序中藉以维护其实体权益的保障,是体现诉讼程序的公正标志。这种程序保障是为保障审判的公正,而在程序上设置特定的程序要求和规范性的规则,使法官不能凭借自己的好恶或从某种利益观念出发来对是非问题加以判断,而是以某种特定化的、能够反映客观公正的准则来解决纠纷。

3、质证是司法证明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司法证明目标的必经程序。质证作为当事人或其他诉讼主体举证与法院认证中的关键环节,为法律所明确规定。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庭审中对证据的质证功能,才能达到去伪存真,才能有利于法官依法公正地认定案件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鉴定结论质证的现状及成因

尽管三大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都对鉴定人出庭以及询问鉴定人作了规定,但是,由于法律只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极少出庭,据调查,当前鉴定人出庭率不到5%。由于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即使鉴定人出庭,也因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缺乏有关司法鉴定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而对鉴定结论的质询仅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层面,即仅停留在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层面。对鉴定结论的关联性和客观性几乎少有或无法质疑。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有关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8条规定:“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层面,几乎没有可操作性。因此,目前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往往流于形式,当事人的质证活动难以触及鉴定结论的实质,司法鉴定鉴定结论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质证。

究其原因,主要为:

1、相关的法律仍不完善。我国三大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鉴定人出庭的有关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没有强制鉴定人出庭措施、鉴定人出庭补偿制度和鉴定人保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还没有“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尽管有“专家辅助人”制度,但仍很不完善且可操作性差。

2、有关人员对司法鉴定结论质证的认识不足。目前,鉴定人、当事人、法官对鉴定结论质证和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的重要性认识都还不足,由于刑事诉讼中的鉴定结论多数是由司法机关的鉴定人作出的,因此,公诉人和审判人员事实上对鉴定结论给予了比其他证据更高的信任度,一般由公诉人在庭审时宣读鉴定结论,并不要求鉴定人出庭。民事诉讼中鉴定的决定权和委托权都在法院,客观上造成法院信赖自己所选鉴定人出具的鉴定结论,一般不会要求鉴定人出庭,对于当事人的质询和异议通常也只要求鉴定人以书面形式答复。

3、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缺乏有关司法鉴定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只能流于形式。

四、完善鉴定结论质证制度的构想

(一)提高鉴定人、当事人、法官对鉴定结论质证和鉴定人出庭的重要性认识,强化有关人员对鉴定结论的质证意识。

(二)进一步完善诉讼法和证据规则,建立完整的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对诉讼中鉴定人出庭问题,法律应增加强制性规范,明确规定鉴定人必须出庭接受质询的情况以及不出庭接受质询的法律后果。如对依法应当出庭而拒不出庭的鉴定人,法律应增加制裁措施和惩罚性规范,暂停或取消其执业资格等。应建立鉴定人出庭补偿制度和鉴定人保护制度,明确规定鉴定人因作证受到经济损失有获得补偿和得到报酬的权利,确保鉴定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以及不受恐吓和报复等。

(三)完善“专家辅助人”(技术顾问)制度,制定有关聘请“专家辅助人”的实施细则。在刑事诉讼中应引入“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应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应赋予刑事诉讼被告人聘请“专家辅助人”参与鉴定结论质证的权利,使审判能够建立在更公正的基础上。当事人聘请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是对鉴定人提交的鉴定结论进行质证的必要手段,缺少了这些专家,当事人的质证活动就难以触及鉴定结论的实质,从而达不到质证的效果。

完善鉴定结论质证制度,能使鉴定结论质证有序、有效地运作,可以充分保护当事人诉讼法上的正当权利和实体法上的合法利益,可以使诉讼当事人明了司法鉴定结论形成的过程,使诉讼当事人双方信任司法鉴定结论。这有助于法官对事实的准确认定和公正裁判,对消除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累讼、上访等现象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邹明理主编:《司法鉴定》,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杜志淳等主编:《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4]孙业群著:《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刘善春等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6]王增森译:《对科学证据的认定》,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8]黄松有主编:《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包建明)

出处:《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1期

第五篇:论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及其制度之完善

论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及其制度之完善

内容提要: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目前,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尚存认识上的分歧,诸多原因导致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流于形式,应正确认识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完善司法鉴

定结论的质证制度。

一、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

(一)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将司法鉴定结论规定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司法鉴定结论具有证据方法的功能,其具体表现为:

1、鉴定结论是一种必要的证据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将鉴定结论规定为证据之一,但同时又规定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由此可见,作为法定证据的鉴定结论应包括未经查证属实的鉴定结论。人们常常混淆法定证据与定案根据的概念,其实,法定证据和定案根据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定案根据都是法定证据;但是法定证据并不一定都能成为定案根据。鉴定结论不享有当然的证据力,其有无证据能力以及证据力的大小与强弱必须经过质证后由法

官依职权审查认定。

2、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证据方法。根据刑事诉讼法,为了有效查明案件客观事实,司法机关依职权调查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都负有查明案件客观事实的责任,即均担负证明责任。但由于法律赋予三机关的职能不同,是不同的诉讼证明主体,因此,他们所担负的证明责任的具体性质和内容也不相同。在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根据当事人举证责任原则,双方当事人都充分享有利用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方式来证明自己所提出的事实主张、或用来反驳对方所提出的事实主张的权利。当某一待证事实涉及到某一专门性问题时,一方当事人可以委托对该专门性问题进行专业技术鉴定,并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支持其主张事实,与此同时,另一方当事人也可以相应的方式对该鉴定结论提出异议或提出己方的鉴定结论以作为对抗手段。

3、鉴定结论虽然具有书面形式,但是其实质是司法鉴定人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判断。因此,鉴定结论在证据学理论分类上属于人证或言词证据。而言词证据则常常受陈述者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对影响其判断可靠性的各种因素

进行审查。

4、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原则,当法院将包括鉴定结论在内的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时,必须经过当事人的质证和法庭的认证才能最终采信。

(二)鉴定结论的诉讼证据功能

鉴定结论是一类独立的证据,这类证据是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的扩展和延伸,是从其他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它不是以实物或事实本身的存在与否及其形式来证明案件事实,而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揭示其所蕴含的信息特征来证明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鉴定结论作为一种特殊证据具有重要的诉讼功能,主要表现在:

1、它是法官借以查明事实、依法裁判的重要依据。在诉讼中法官熟悉法律,具有司法经验,但对于与待证事实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并不全都通晓,因此,当涉及与各种专业领域有关的案件事实材料作为待证事实时,只能指派和委托有关专家作出专业技术鉴定,因此这种专家所得出的鉴定结论则作为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的手段。在诉讼中,有许多与待证事实有关的重要案件事实必须借助于鉴定结论才能予以认证,如人的精神状况、人

身伤害程度等。

2、它是在诉讼中鉴别、判断其他有关证据的真伪及其证据力强弱的特殊手段。在同一案件中,往往有几种证据形式,如物证、书证等。这些实物证据与案件是否具有关联性,能否成为认定案件的证据,除辨认外,主要靠鉴定结论来鉴别、确定。同时,书证的真伪也常常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确定。此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之供述、当事人之陈述、证人之证言的真实性,也往往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审查、印证。

(三)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据力

司法鉴定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所作出的结论,是鉴别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证据真伪的一种证明方式。在诉讼中,往往需凭借鉴定结论,才能确认其是否与案件事实具有关联性,才能认定其证明力大小与强弱,因此鉴定结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司法鉴定的性质决定了其结论的性质,因为司法鉴定是运用专门知识或经验对案件中所涉及的专门性事实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证明活动,是一种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活动,所以司法鉴定结论也就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而是间接通过各种鉴定材料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通过检验、分析后得出的判断结果,而这种判断结果,只是一种拟制事实。各国的证据规则中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排除、采用、质证及采信规则之规定也充分表明了其性质之特殊。因此,司法鉴定鉴定结论仅仅是法定证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并不具有当然的证据能力和证据力。

1、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证据能力又称为证据资格,是指证据材料在法庭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证据之所以须具备法定条件,是因为证据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当事人的权益。因此,证据必然成为诉讼法、证据法调整的对象。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是指司法鉴定结论在法庭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我国法律对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有比较明确的限制规定。如《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签名。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结论,在鉴定书上签名或盖章。鉴定人鉴定的,应当由鉴定人所在单位加盖印章,证明鉴定人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3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业务机构提供鉴定人民币真伪的服务”。由此可见,鉴定结论的形成,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凡是不符合法定程序而产生的鉴定结论,不属于合法证据;鉴定结论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不具有这种特定形式的鉴定结论,也不属于合法证据。不合法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一般不具可采性。对不合法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应根据证据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对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的认定,属于对司法鉴定

结论所进行的形式要件的认定。

2.鉴定结论的证据力

证据力又称为证据的证明力或证据价值,通常是指证据事实对待证事实有无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强弱程度。证据的证明力体现在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上。诉讼中对证据力的认定,实质上是对某一证据本身是否具有客观性以及与待证事实是否具有关联性的认定。鉴定结论的证据力是指司法鉴定结论对待证事实有无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强弱程度。对鉴定结论的证据力的认定,属于对司法鉴定结论所进行的实质要件的认定。

要正确认识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力,必须首先正确认识鉴定结论的特性。鉴定结论是一种独立的证据,这种证据是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的扩展和延伸,是从其他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它不是以实物或事实本身的存在与否及其形式来证明案件事实,而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揭示其所蕴含的信息特征来证明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鉴定结论虽然具有书面形式,但是其实质是司法鉴定人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判断。因此,鉴定结论在证据学理论分类上属于人证或言词证据。而言词证据则常常受陈述者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对影响其判断可靠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审查。

鉴定结论具有主客观双重性。因为司法鉴定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和经验对案件中有关专门性事实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证明活动。鉴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必然带来其结论的主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鉴定是对客观事实的认定,否定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因为鉴定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据以鉴定的材料是客观的,而检验、实验、观察的对象也是客观的。所以,尽管鉴定中鉴别和判断是主观活动,但这种主观活动受制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当然具有客观性。其次,鉴定结论有真实和失真的双重性,这是因为(1)认识的相对性(包括认识能力的相对性和阶段性,认识结果的相对性)。鉴定是一种回溯性证明活动,证明对象是已经发生过的具体事件,其特点是待证事实不可能用科学实验通过“时间隧道”来证明,而只能通过检验、科学实验以推论方式对待证事实加以“追溯式”再现,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绝对性的认识和绝对性的客观真实。(2)鉴定主体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鉴定人主观能力的限制。无论何种专家,都是基于对案件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来从事证明活动的,都必然受到其主观能力如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述能力的局限,这都对鉴定的进行及其结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使得鉴定结论难以达到绝对性的客观真实。(3)鉴定材料的局限性。作为鉴定根据的材料(如病历、调查笔录等)因提供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真实的材料可能无法进入鉴定程序,虚假的材料却能在鉴定结论中被加以肯定(这种情况在法医学鉴定中常有出现),如不能有效排除虚假材料,以此为基础的鉴定结论与案件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显然存在很大的疑问。(4)证明时空和资源的局限性。鉴定受期限和地域的限制,受到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鉴定据以的科学原理本身也是受时空制约的相对真理,具有时间阶段性。这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也使得鉴定结论难以达到绝对的客观真实。因此,鉴定结论不是“科学判决”。鉴定结论是鉴定人根据其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对案件中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在分析、鉴别后所作出的判断性认识。在诉讼中,鉴定结论对于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所具有的证明力,是其他证据种类都不能替代的,有时往往对案件的最终结论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此有人认为鉴定结论是“科学的判决”。如果法官对鉴定结论不经实质性的审查、判断而直接予以采信,无条件地作为定案的依据,将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裁判上的失误。作为专门性的科学技术鉴定,其作为待证事实的结论也是受一定条件和环境所制约的。任何鉴定结论的得出都有适用自己的条件和范围,不能离开特定条件和范围将一时一地的正确结论随意夸大和移植。即使是最权威的鉴定人在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作出的鉴定,有时也难免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失误,因此,鉴定人不是“科学的法官”。鉴定结论的证据力并不当然优于其他证据。尽管鉴定结论常被作为审查、核实或鉴别其他证据的手段,如分辨、鉴别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的真伪程度,以及证实、辨明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但不能认为鉴定结论在证据力上就当然优于其他证据,因为它仅仅是法定证据的一种形式,各种形式的证据尽管种类不同,但是它们都在运用的范围内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种种特征说明,司法鉴定结论具有特殊的客观真实性,也包涵着失真的可能性。它既不是“证据之王”,也不是“科学的判决”。根据法律规定,鉴定结论只是一种形式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法官的职责,不是鉴定人的职责,所以采信与否应该由法官根据证据规则依自由心证去决定。在具体的案件中,法庭应当严格适用证据审查制度,用完善的证据规则来排除其可能的失真性。鉴定结论只有在被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二、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

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由质证主体就法庭上所出示的的司法鉴定结论进行的公开的、直接的询问、质疑和辩论,进而对司法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

予以确认或否认的一种诉讼活动。

(一)质证主体

质证主体是指在庭审过程中享有质证权利、承担质证义务的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质证主体略有差异。

《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因而,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质证主体是公诉人、诉讼当事人和辩

护人、诉讼代理人。

《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第125条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第24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事实所提供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应经对方辨认,相互质证。勘验人鉴定人宣读勘验笔录、鉴定结论后,由双方当事人发表意见。第26条规定:经法庭许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向勘验人、鉴定人发问。因而,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质证主体是诉讼当事人(包括第三

人)和诉讼代理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证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9条第2款规定: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因而,在我国行政诉讼中,质证主体是诉讼当事人(包括第三人)及其代理人。

(二)司法鉴定结论质证的内容和对象

司法鉴定结论必须接受当事人的互相质证,这是一种正当的程序保障,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询问,解答鉴定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性问题,是其法定义务。否则,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不得产生,并不得作为裁判的基础。质证的内容是指质证主体对证据进行质证时所涉及的范围,即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质证的对象就是与待证事实相关联的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与证据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效力以及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因此,当事人在质证时应当围绕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9条规定:“对鉴定结论有疑问的,人民法院可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者鉴定机构,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第60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对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作出的鉴定结论,经质证后,认为有疑问,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可以另行聘请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医院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因此,应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既应包括当事人提供的鉴定结论,也应包括人民法院委托鉴定的鉴定结论。这是因为,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并不能导致本应由当事人负举证责任变为由人民法院负举证责任的情形发生,人民法院并不因其依职权查证而变成代当事人举证,所以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也不能必然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也必须当庭出示,进行质证。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为法律所允许,可用于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凡是不符合法定程序提供、收集的证据,均不属于合法证据;二是某些事实必须符合法律所要求的特定形式,不具有这种特定形式的证据,亦不属于合法证据。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材料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具有的内在的客观联系,对其有证明作用。证据的客观性又称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应当是法律上的客观真实,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客观真实。质证的目的是确定证据是否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质证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审查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另一方面要审查证的证据的证明力。当事人针对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的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的过程,也是法官心证形成的过程。

1.对司法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质证

(1)审查鉴定主体是否合法。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鉴定人资格、是否有解决这些专门性问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根据法律规定,对有关专门问题的鉴定,凡是法律规定由法定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必须由相应的法定鉴定机构进行(如人民币真伪鉴定须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业务机构负责实施鉴定),其他鉴定机构无权鉴定。另外,对于一些特定的鉴定事项,国家明确规定只能由指定的鉴定机构从事鉴定活动,例如,对于某些药品、农药、毒品等物品,国家对其管理有严格和特殊的要求,因此,对涉及此类物品的鉴定时,应审查其鉴定主体是否是经特别授权的合法的鉴定机构和人员。

(2)审查鉴定结论的形式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根据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某项鉴定活动,鉴定人必须达到一定人数,如若鉴定人未达到法定人数而作出的鉴定结

论是不具有证据能力的。

(3)审查鉴定程序是否合法。鉴定委托、受理、实施等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鉴定人是否具有我国诉讼法上所规定的法定回避情形。例如,鉴定人是否为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等。

2.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力的质证

(1)审查检材、样本或与鉴定对象有关的其他鉴定资料是否真实、是否符合鉴定条件,即是否能够作为有关鉴定结论的基础。只有提供了充分、可靠的鉴定材料才能保障鉴定活动的正常开展。审查时应按顺序先审查检材的鉴定条件,而后审查样本的鉴定条件。对检材的审查,首先应审查检材的发现、提取、处理、固定方法;检材提取的部位是否准确;检材在储存、运送、传输过程中是否遭到损坏、污染,检材有无变形、伪装、损失;检材的性状、数量、质量是否符合检验要求;检材是否反映了客体的特性等问题。审查样本时应从样本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数量是否充分,是否具备可对比条件等方面进行。

(2)审查鉴定人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计量认证、是否先进、完善可靠,采取的方法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规范、正确,其技术手段是否先进、有效和可靠,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灵敏度如何,其所获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如何等。这些因素都关系到鉴定结论是否具有证据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强弱。鉴定的步骤、方法不当,会导致鉴定结论不正确;同一检材,采用灵敏度不同的仪器或不同的检验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检验结论。

(3)审查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在检验、试验的程序规范或者在检验方法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定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这些标准包括:国务院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制定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

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等等。

(4)审查鉴定结论是否有科学根据,论据是否充分,推论是否合理,论据与结论之间

是否有矛盾。

(5)审查鉴定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即是否有徇私、受贿或者故意作虚假鉴定的情况。鉴定人主观上所存在的不利因素将影响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就是说,即使鉴定人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技能,鉴定条件优越,检材充分、可靠,但是如果鉴定人受到外界这类因素的影响,则这种影响会对鉴定结论客观性和真实性造成实质性的危害,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的鉴定结论应受到质疑或应失去其证明力。

(三)质证的作用

1、质证是实现证据诉讼功能的必然要求。在诉讼中,司法鉴定结论必须接受当事人的互相质证,这是一种正当的程序保障,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的发问,解答鉴定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性问题,是其法定义务。质证主体对在法庭出示的司法鉴定结论都享有发表意见、进行询问和予以质疑的权利。这些权利的本质是对其不利的证据依据法律和事实而享有的异议权,其目的在于实现证据的诉讼功能,影响或动摇法官对其证据力的认定和采信。

2、质证是诉讼当事人的权利,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诉讼权利是诉讼主体在正当程序中藉以维护其实体权益的保障,是体现诉讼程序的公正标志。这种程序保障是为保障审判的公正,而在程序上设置特定的程序要求和规范性的规则,使法官不能凭借自己的好恶或从某种利益观念出发来对是非问题加以判断,而是以某种特定化的、能够反映客观公正的准则

来解决纠纷。

3、质证是司法证明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司法证明目标的必经程序。质证作为当事人或其他诉讼主体举证与法院认证中的关键环节,为法律所明确规定。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庭审中对证据的质证功能,才能达到去伪存真,才能有利于法官依法公正地认定案件事实,作出

正确的判断。

三、鉴定结论质证的现状及成因

尽管三大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都对鉴定人出庭以及询问鉴定人作了规定,但是,由于法律只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极少出庭,据调查,当前鉴定人出庭率不到5%。由于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即使鉴定人出庭,也因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缺乏有关司法鉴定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而对鉴定结论的质询仅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层面,即仅停留在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层面。对鉴定结论的关联性和客观性几乎少有或无法质疑。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有关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8条规定:“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层面,几乎没有可操作性。因此,目前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往往流于形式,当事人的质证活动难以触及鉴定结论的实质,司法鉴定鉴定结论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质证。

究其原因,主要为:

1、相关的法律仍不完善。我国三大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鉴定人出庭的有关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没有强制鉴定人出庭措施、鉴定人出庭补偿制度和鉴定人保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还没有“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尽管有“专家辅助人”制度,但仍很不完善且可操作性差。

2、有关人员对司法鉴定结论质证的认识不足。目前,鉴定人、当事人、法官对鉴定结论质证和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的重要性认识都还不足,由于刑事诉讼中的鉴定结论多数是由司法机关的鉴定人作出的,因此,公诉人和审判人员事实上对鉴定结论给予了比其他证据更高的信任度,一般由公诉人在庭审时宣读鉴定结论,并不要求鉴定人出庭。民事诉讼中鉴定的决定权和委托权都在法院,客观上造成法院信赖自己所选鉴定人出具的鉴定结论,一般不会要求鉴定人出庭,对于当事人的质询和异议通常也只要求鉴定人以书面形式答复。

3、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缺乏有关司法鉴定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对司法鉴定结

论的质证只能流于形式。

四、完善鉴定结论质证制度的构想

(一)提高鉴定人、当事人、法官对鉴定结论质证和鉴定人出庭的重要性认识,强化有

关人员对鉴定结论的质证意识。

(二)进一步完善诉讼法和证据规则,建立完整的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对诉讼中鉴定人出庭问题,法律应增加强制性规范,明确规定鉴定人必须出庭接受质询的情况以及不出庭接受质询的法律后果。如对依法应当出庭而拒不出庭的鉴定人,法律应增加制裁措施和惩罚性规范,暂停或取消其执业资格等。应建立鉴定人出庭补偿制度和鉴定人保护制度,明确规定鉴定人因作证受到经济损失有获得补偿和得到报酬的权利,确保鉴定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

安全以及不受恐吓和报复等。

(三)完善“专家辅助人”(技术顾问)制度,制定有关聘请“专家辅助人”的实施细则。在刑事诉讼中应引入“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应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应赋予刑事诉讼被告人聘请“专家辅助人”参与鉴定结论质证的权利,使审判能够建立在更公正的基础上。当事人聘请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是对鉴定人提交的鉴定结论进行质证的必要手段,缺少了这些专家,当事人的质证活动就难以触及鉴定结论的实质,从而达不到质证的效果。

完善鉴定结论质证制度,能使鉴定结论质证有序、有效地运作,可以充分保护当事人诉讼法上的正当权利和实体法上的合法利益,可以使诉讼当事人明了司法鉴定结论形成的过程,使诉讼当事人双方信任司法鉴定结论。这有助于法官对事实的准确认定和公正裁判,对消除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累讼、上访等现象也具有积极作用。

下载鉴定结论的法庭质证与审查判断[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鉴定结论的法庭质证与审查判断[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鉴定结论(意见)质证中的律师实务

    司法鉴定结论(意见)质证中的律师实务 [转载]司法鉴定结论(意见)质证中的律师实务原文地址:司法鉴定结论(意见)质证中的律师实务作者:(2012-07-18)朱美聪 内容提要:司法鉴定在民事诉讼......

    陈瑞华-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运用

    陈瑞华: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运用 尊敬的各位检察官朋友们,下午好。 非常高兴就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运用问题跟大家进行两个小时的交流,可以说在我们的公诉中工作,如果说定性问......

    试论完善鉴定结论审查机制的新对策[五篇材料]

    1 试论完善鉴定结论审查机制的新对策 —设置专家辅助人制度 许 明 摘要:鉴定意见作为鉴定人提供的科学证据,具有很强的专门性,因此有必要聘请专家辅助人协助进行法庭质证......

    如何审查和判断执行案件的证据(范文)

    如何审查和判断执行案件的证据执行案件证据的审查判断,是执行人员对当事人及证人提供的证据和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鉴别真伪,确立证据的证明力,从而认......

    浅议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情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审查判断证人所作的证言是客观的,真实的、合......

    中国煤矿设备维修资质证技术审查细则

    中国煤矿设备维修资质证 技术审查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公正、公平、透明、规范维修资质证技术审查工作,根据维修资质证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技术审查是......

    怎样做好民事案件庭审中的证据质证和法庭辩论★

    怎样做好民事案件庭审中的证据质证和法庭辩论 标签: 杂谈 李双慧律师 民事诉讼案件开庭审理中,在法庭调查阶段的任务就是通过调查使案件事实得到澄清或使各方对事实和证据......

    律师在民诉庭审中的证据质证和法庭辩论技巧

    律师在民诉庭审中的证据质证和法庭辩论技巧 民事诉讼案件开庭审理中,在法庭调查阶段的任务就是通过调查使案件事实得到澄清或使各方对事实和证据的分歧明朗化,为法庭辩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