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口剧增的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第二篇:中国基督徒剧增的六大原因
中国基督徒剧增的六大原因(原创)
在中国,基督徒人数在剧增。
1997年官方文件称中国大陆有基督徒1000万,2004年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曾圣洁在《了望时代周刊》上称基督徒有1600万,2010年《宗教蓝皮书》宣布中国大陆基督徒共有2305万。
2305万是个什么概念呢?意味着基督徒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我不是基督徒,并且一向不大关心宗教问题。圣诞节将至,孩子们正欢天喜地,这组数字却叫我细细思量起来。中国人有没有自己的信仰呢?很久以前,我想是有的。不管儒学算不算宗教,几千来它是亿万中国人的信仰,却是真的。而后又来了佛教,也曾在中国遍地开花。儒学也好,佛教也罢,其盛行多多少少是借了政府之力。基督教来中国时间很短,又未得过政府的扶持,然而竟在这举目无亲的东土之上生根开花,而且枝繁叶茂起来,真是不易。
据说,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基督徒不是在增多,而是在减少,不知是否属实。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各种宗教在国内确实是都走了下坡路。它的再度辉煌,起自何时呢?我不作探究,免得有人一生气,把我给“和谐”了。今日单谈谈如今基督徒剧增的几个原因,对与不对,请大家指教。
首先,人情冷漠,渴求关爱。若用“人情薄如纸”来形容而今的中国社会,相信反对的人不会很多。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将金钱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为此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伦理道德,抛弃亲情友情爱情。一张张伪善的面孔背后是一颗颗冷漠的心。一幕幕让人心寒的悲剧在我们的身边上演。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心头浮泛着阵阵寒气。基督教堂是个大家庭,教会中没有高低贵贱,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互助互爱,充满温情。这种极端的关怀让人感觉生活又重新有了意义。
其次,压力过大,寻求开导。随着市场开放,就业竞争加剧,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立身,为了创业,许多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工作。越是在市场前沿的企业,工作人员的压力。没有工作的苦苦求职,有了工作的担心被炒。年轻人要结婚,要购房;中年人房贷还在身,小孩在上学,父母已渐老;老年人看着子孙辛苦辗转,背负沉重思想包袱。基督教让人宽容,宣扬“今生多受苦,死后上天堂。”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心灵疾苦,平和了人们的焦躁之心,坚忍了人们的品质和意志。
第三,贫富分化,弱势心理。一个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应当如橄榄形,中产阶层当是社会的主流。这样的社会具有稳定性,百姓产生安全感。可是现在的中国,社会阶层呈“工”字形发展,中产阶层断档,贫富严重不公。大批勤劳本分的草根民众相对贫穷,特权阶层由于既得利益,成为迅速致富的人群。人民普遍缺乏幸福感,弱势心理在社会上蔓延。人们广泛地产生孤独感、被边缘化、被抛弃感。整个国家缺乏向心力,整个民族出现信仰真空。人们在内心渴望寻求精神依靠,基督教正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以它的平等友善赢得了大批信徒。第四,多灾多难,求医治病。当一个人身体强健,道路平坦时,精神状态常常是饱满昂扬的。而病人的心理则大不相同。特别是患有慢性的疑难杂症者,如果现有医疗条件无法有效治愈,或是经济能力有限,无力治病时,人们多会从心理上找寻安慰,将希望寄托于虚无飘渺的神灵,渴望神的解救。虽说大多无效,然也有个例因精神好转而痊愈的,传将开来,就更坚定了一些病人企图通过祈求神灵来治愈疾病的信念。
第五,失去工作,打发时间。这一类的信徒应该是不多的。他们没有固定职业,或是下岗,或是退休,亦或是打零工。大多数的时间里,他们是在无聊中度过。而教堂这样的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自然容易吸引这些人。再加上教堂时常会有活动,这对于这类精神相对空虚的人群而言,真是再好不过的去处了,基督教给了他们活动的空间,给了他们精神支持,同时也给了他们信仰。
第六,父母带动,家庭影响。这一因素不可小觑,因为基督教的信徒大多十分虔诚,他们对于《圣经》所言十分相信,对于上帝万分景仰,以一颗赎罪的心日复一日地做着祈祷,相信这样可以减轻罪行,将来是能上得了天堂的。自然,他们会把这种思想传给儿孙,让他们早早地信教,成为上帝之子。在父母的影响之下而参加都会的年轻人,由于较早地信奉基督教,通常也是十分虔诚的信徒。
假如唐宋之时,基督教来到中国,它未必能够盛行,因为儒家思想主宰了这个社会,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假如回到文革之前,基督教也难开花,因为我们信仰共产主义,崇拜我们自己的精神领袖。然而,我们回不去。儒家思想如今渐行渐远,共产主义愈发虚无飘渺,我们还能信仰什么?干枯的池塘里,我们自己没能用水将它填满,还能挡得了别家的水流来吗?
(金色秋风原创)
第三篇:新形势下人口老龄化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新形势下人口老龄化问题原因分析
及对策建议思考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由于老龄化社会的悄然而至,人口老龄化不仅在经济上,还将在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向我们提出挑战,甚至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因此,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一条科学的养老敬老之路。
一、现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XX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我国总人口的1/4。据统计,XX市目前总人口X万人,其中老年人达X万人,占总人口X%,XX市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已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人口过多和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的结果。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可以预见,本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困难:老龄人口生活质量不高
(一)当前福利机构的数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据民政部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目前有国家开办的社会福利机构X家,收养了X万多人;有集体开办的福利机构X家,收养了X万多人,两者仅收养了X万多人,这显然与发达国家一般集中收养人数占5-7%的比例相差甚远。(二)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健康状况下降。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我国城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X%,城市总人口患病率为X%,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出总人口患病率X倍。农村老年人患病率X%,农村总人口患病率X%,老年人患病率比总人口患病率高出X倍。这些都表明,一个社会的老年人越多,其患病的可能性及由此产生的医疗服务需求将越大。特别是在农村,庞大的老年人群将对相对匮乏的农村卫生资源产生巨大压力。(三)老年人生存状况堪忧。
对大多数的老人而言,现在正是他们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对无法安度晚年的老人来说,老年阶段却是他们人生最后的苦难期。据了解,部分老年人面临着四种侵害:一是身体侵害。一些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并且得不到子女的照顾,生活十分艰难。二是精神侵害。社会上一些年轻人对老年人不礼让、不尊重,甚至欺侮,造成对老人的精神损害。三是社会侵害。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们的分辨能力也在下降,一些社会上的人就对他们擅加欺骗,卖低劣产品给老人,在法律、民事上蒙骗老人。四是物质侵害。子女和亲属强占住房、争夺财产事例在各地多有发生。(四)养老基金严重不足。
由于退休人员增加和待遇水平提高等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每年不断增加,致使部分地区收支缺口逐年扩大,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但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继续攀升,养老保险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要继续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仅仅依靠基金征缴和财政补助显然不够,必须进一步拓展养老基金的筹措渠道。三、问题:传统养老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度。上千年的农耕文化,是家庭养老这一模式能够沿袭至今的主要原因。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重要条件。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一旦离开土地便失去了经济来源。因此,这种“反哺式养老”模式使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观念不断得以强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家庭养老这一传统的养老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一)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独生子女的长大结婚,一个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一对夫妇必须照顾四位以上的老人。这些年轻夫妻们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孩子,又要忙于工作,尤其是一些在异地工作的年轻人,更是一心挂几处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二)政府支出力不从心。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把民生问题放在了首位,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仅依靠政府兴办公益性的养老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已经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XX市有老年人X万人,而全市养老服机构只有X个,总床位数X张。如果要达到国家乃至国际标准,全市还需投入数十亿元的养老机构建设费用,这对目前XX市的财力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三)老人需求多样化。
据有关问卷调查,目前X%的老年人对70岁以后的生活都有后顾之忧,X%的老年人愿意集中生活,享受社会保障,X%的老年人愿意拿出自己的部分养老金,参与相对稳定的旅游式定居生活。由此看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社会发展。四、对策:积极推行社会化养老模式
早在2000年,国家就制定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提供全方位养老服务。但由于投资养老事业所需资金量较大,地方政府对这种没有税收的公益性项目缺乏积极性,国家所制定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导致了投资这项事业的回报周期较长,从而导致社会资金进入养老事业的热情低于其它行业的客观现实。但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更多走向富裕、实现小康的老人,迫切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家庭儿女无法满足、目前政府难以实现的服务内容。因此,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支持和鼓励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将是新形势下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保障功能。
一是完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等养老保险,落实农村60岁以上的双女户、独生子女户老年人养老保障金政策。积极探索城乡未参加养老、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养老、医疗保障政策,建立老年人养老、医疗保障的财政支持机制。对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实行政府供养全覆盖,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0%。对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或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二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继续加强社会福利院的改造和后续支持保障,完善配套设施设备,提高其收养代养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农村敬老院扩建改造工程,增加床位数量,逐步建成为集“五保”供养、社会老年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等为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机构。积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爱心护理院。三是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居民小区整治、公共资源整合以及政府购买或租赁等方法,多渠道解决已建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同时,在开发建设新的居民住宅小区时,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采取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提供场所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容,在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的同时,兼顾老年人多种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心理关爱等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四是加快老年文化、娱乐、教育和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养老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社区和千人以上的行政村都要建立适宜老年人学习、娱乐、健身、交流,具有一定规模、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老年人活动场所。五是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切实加强养老服务的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水平。要推进养老职业准入制度,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进行认证,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制订养老服务工作者的服务和评价标准,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本着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探索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老龄、病残老人提供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优秀人才、大中专学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提升行业整体素质。(二)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一是建立民办公助制度。鼓励地方政府出台具体政策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或组织建设。既可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情况,在建设期按照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土地租期等指标,一次性或者分期给予建设补贴,又可在运营期,按照床位数、收养人数、入住率等指标,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从而扶助社会力量开展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二是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加大金融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尽量降低担保条件,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对养老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暂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对养老机构等公益事业进行捐赠的,企业在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各类养老机构实现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等同价。政府在编制本地区土地利用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统筹安排社区老年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福利设施建设用地,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采用行政划拨方式或优惠有偿方式供地,属于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适当降低。采取有效措施,对新建老年服务设施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给予减免,降低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加强与卫生、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支持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审查合格后,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养老机构收养人员中的参保人员,在定点的养老机构所设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三)加强领导,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目标,抓好落实。要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推进国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养老服务的硬件条件,为老年群体创造一个更加快捷、方便、舒适的生活服务和生态人文环境。要加强沟通联系,密切协作,形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政府要通过加大财政预算投入,统筹安排养老事业发展经费,增加福彩公益金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业的投入。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业。要从对国办养老机构建设资助、对民办养老机构直接补贴、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给予补助等多个方面,增加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充分利用好政策,整合利用资源,争取项目支持,从政府购买服务、购买公益性岗位、推行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等方面,对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必要的政府支持。三是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加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制定养老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标准,实施服务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机构评估测评体系,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注重社会福利、养老服务机构岗位设置和编制配备,配齐配强干部队伍,加强工作力量。加强社区干部建设,增强社区干部抓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大力提倡社会互助,积极发展和壮大为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实现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积极探索在福利机构中引入社会工作人才机制,开展社会工作的教育和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第四篇:化稍营收费站积极应对剧增车流
化稍营收费站积极应对剧增车流
8月6日早晨8点40分,化稍营收费站迎来了暑期车流的又一次高峰,化稍营收费站积极应对,措施得当,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暑期以来,由于运费下跌等原因,晋冀蒙三地多数运煤车辆为节省成本选择作为中间站的化稍营收费站下道,造成该站车流量不断增多,8月6日8时40分,大量货车、小车及一旅游客车车队涌入收费广场,当班班长梁永侃根据以往经验立即报告值班站长,刘骏新站长立即发出指令,后勤备岗人员、维护员、保安立即到岗,并立即开启计重磅失灵的收费一道作为小客车专用道,安排疏导人员进行相应疏导的同时架设限高龙门架,并做好解释工作,维护广场秩序,9点20分,收费车流恢复正常。通过全站人员的共同努力,在严峻的保畅任务面前,化稍营站再次有序应对了车流高峰,保障了收费道口的安全畅通。
(化稍营收费站韩晓云)
第五篇:2019年初级会计考试难度将剧增?
2019年初级会计考试难度将剧增?
2018年会计职称证书大变革,初级和中级报考条件和考试内容都有很大变动。很多行内专家预测,未来会计职称考试难度加大,满足报考条件的人员将大幅度减少。随着《会计法》的修订和《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深化落实,多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职称改革实施意见。
四个增加:重点涉及内容和行业组合1、考场次数增加
历年来,每年初、中、高级职称仅举行一次考试,一次失败后只能选择来年再战。
随着会计从业考试被取消,初级职称证书顺利“上位”,成为会计人和用人单位眼中的新门槛,关于增加考试次数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很多考生不禁会问:如果实行一年多次考试,初级职称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有何差别?
会计从业证之所以被取消,是因为它没有起到门槛的作用,考试简单,而且每年考试次数比较多,加上没有报考限制,才导致持证无法上岗的局面。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一年多次的设想不太现实。如今,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比较完善,加上增设了正高级会计职称,初级已默认为会计行业新门槛。因此,不大可能再重蹈会计从业证的覆辙。
但是,随着会计人才评价系统的逐渐完善,未来的调整可能性也客观存在。
2、增加素质考核
2017年修订的《会计法》中,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被强化了,违反相关纪律者,所需承担的后果由原来的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变为终身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2018年的初级会计职称教材中,《经济法基础》科目新增了会计法律制度章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以及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都成为了新增的考点。
可以预计,会计法律制度与职业道德必将走进会计职称考试,成为每一位会计师的必备素养。
3、增加实务考核
2018年的初级会计职称教材中,《初级会计实务》一科新增了中级职称《财务管理》科目中的财务管理基础知识。
这不仅响应了政府针对管理会计发布的相关政策、凸显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会计职称考试体系的一体化进程:各层次职称考试的知识结构虽界限分明,但也彼此衔接,力争形成层层递进的评审体系。
这也意味着:取得较低层次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拥有了申报更高级职称的条件,也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报考更高级别考试所需的理论知识。
4、增加考试难度
截至2017年底,我国通过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会计人分别为443万、180万、14万。初级职称会计人员供过于求,中级职称持有者相对不足,高级人才更是严重紧缺。
这显然与会计行业人才需求不符。
2018年职称体系大变革,初级职称势必会增大考试难度,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个限制——提高会计职称考试门槛
1、限制专业
2018年2月,司法部发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于报名条件进行了新规定:拥有法学专业背景或有法律相关工作经验者方可报名参加法考。
目前,会计职称考试只对考生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进行了限制,对专业并无限制。
而随着行业饱和、底层人员过剩情况的加剧。从今年初、中级报考人数来看,未来会计职称考试也很有可能增加专业限制:考生需拥有相关专业背景,才能参加考试。
2、限制属地
2017年,上海、北京发布的初级职称报名通知,首次在报名条件中加上了“非本地考生需提供居住证、学生证等当地生活或学习证明”这一条件。
江苏部分城市也要求出具当地社保证明。这可以算是开了中级报名资格审核的先河,明年会不会有更多的地区跟进呢?
此举显示:各省市将初级会计师纳入了属地管理体系。
2018年中级会计职称报名,部分地区明确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要求考生在其工作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不允许跨省、地区报名。
要求符合报名条件的报考人员按属地化原则在其工作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
随着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地区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计越来越多省份会加强对于会计职称考生的属地限制。
3、限制工作年限
关于限制工作年限,主要是针对那些手持会计证的考生来说的。
关于初级职称限制工作年限的建议,很多考生以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报考条件做参考,觉得既然中级职称都需要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为什么初级职称考试不能限制财会专业工作满一年才能报考?这样对于初级的通过率以及之后的实务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2018年新政改革,初级职称考试内容新增会计从业和管理的基础考点,对于首次报考初级的考生来说,考试要求增加,考试难度加大。
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未来财务领域对于工作年限的要求将越来越重视。
两个优化:提高考试效率
1、优化评审制度
根据湖北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高级会计职称的评审范围取消限制,不再限于国有企业内,体制内外的专业技术人员均有机会申报。
此举符合市场规律,也能更公正的体现出职称评价意义。预期更多地区也将取消这一限制,进一步扩大评审范围。
2、优化认定制度
从多地的职称改革实施意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职称认定将与职业资格认定更紧密地联合起来。
湖北省的实施意见首次指出:力争打破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相互独立的评价体系,建立互联互通关系,今后专业技术人才取得注册会计师等准入类职业资格可按规定认定相应职称。
安徽省的实施意见也提出:将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如会计)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在取得职业资格后,即可认定其具有相应层级的职称,并可向上继续申报高一级职称。
一个改革:初级可能成为中级门槛
有这个疑问的考生不在少数。2018年新政出炉后,初级会接替会计证成为中级报考的必要条件吗?
另一个支持中级报名需要“初级证”的理由是:财政部“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后要形成初级、中级、高级(含副高级和正高级)等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的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价制度。
2018年作为新政改革的第一年,关于中级改革目前还处于一种过渡阶段,因此,报名并不需要“初级证”。至于2019报考中级是否需要初级证,只能说可能性很大。
无论报考、考试,评审,还是行业改革,会计职称都将扮演起会计人才评价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