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农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22:3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金昌市农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金昌市农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篇:甘肃省金昌市农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金昌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宏观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最直观的反映,目 前金昌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对此,我们利用金昌市农业基础统计资料 进行简要分析,并就今后如何加快金昌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几点浅薄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稳步提升。2010 年金昌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到 106 万亩,粮食总 产量达 30.88 万吨。全年新建日光温室 610 座、食用菌棚 1500 座、标准化养殖小区 20 个,新增规模养殖 户 518 户,畜禽饲养总量达到 216 万头(只)。完成垄作沟灌 15 万亩、全膜沟播 2 万亩、膜下滴灌 6300 亩。建立了 4 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3 个,示范面积 11 万亩。培育农业科技 示范点 69 个,示范项目 80 项,引进新品种 200 个。新建改建干支斗渠 287 公里,解决了 2.86 万人的饮水 安全问题。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等生态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完成营造林 4.7 万亩,治理沙化土地 47 万亩,改造中低产田 6000 亩。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的比重不断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编制完成 9 个乡镇和 98 个行政村建设规划,建成村委会办公楼 99 个,新建高标准农宅 17331 套、沼气池 14331 座,100%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80%的农户通上了自 来水,12 个乡镇全部建成文化体育广场,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3、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

推进。编制完成《金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 一体化试点工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制定出台户籍管理、土地流转、社会保障、财政投入 等 10 项配套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二三 产业较快发展,城镇化率达到 59.33%。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大,2010 年涉农资金支出累计达到 20.1 亿元,其中市级财政 4.4 亿元。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玉米制种等 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累计建成日光温室 7126 座、食用菌棚 7265 座、标准化养殖小区 107 个,啤酒麦 芽产量占全国的 15%,金昌市成为全国三大啤酒原料生产基地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规模 化发展速度加快,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14 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250 个,7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 值,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 80%,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达到 76.4%,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费,撤并农村中小学 34 所。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改造完成 12 个乡镇卫生院,建成 105 个村卫生室和 9 个计生 服务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运行,乡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 99%,提前实现“四 个全覆盖”目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 5 个、村级文化中心 102 个,所有的行政村都建成“农家书屋”。建成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 98 个。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 体系,城乡医保、低保、养老、优抚等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村干部、社区干部工资补贴制度和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残疾老人、特困家庭大学生生活补贴制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昌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农村基层组织公共服务乏力,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税的取消减轻了农民负担,与此同时大部分农村 基层组织也没有了收入来源,所以无法也无力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等公共服务,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 力度,阻碍着乡镇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金昌市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 在价格预警、抵御市场风险和融资等更高层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源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菜难卖”和“ 谷贱伤农”依然存在。

2、乡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资源、历史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造 成金昌市各乡镇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较大差异。

3、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然而总体来看金昌市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尤其是水利设施,严重影响着粮食的稳产增产,制约着农业 的发展。

4、人才和资金问题依然短缺。近年来金昌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改善乡镇的人才结构和融资渠道,但“引进难”和“留住难”所造成的人才缺乏和融资渠道单一造成的资金短缺依然制约着产业化发展,影响着 产业结构的提升。

三、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扶持特别是补贴政策的力度,提高基本农业服 务能力,提

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刺激农村市场消费,促进各乡镇之间经济社会均衡发 展。

2、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为了破解水利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我们要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为契机,搞好本地水利建设规划,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力争 3-5 年有所突破。一是大范围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二是做好渠道防渗、暗管输水、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化灌溉体系; 三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良田建设,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四是积极探索长效的水利建设资金来 源和管理体系。

3、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二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 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上继续创新产 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三是加强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大以价格为主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做好 生产管理等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充分照顾农民各方面利益的 基础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用市场化的理念实现土地资源重组,做到规模经营,达到农业土地结构的调 整和优化,实现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4、努力破解人才和资金瓶颈。在人才方面:一是政府继续执行相关人才政策,确保能够引进人才,用 好人才和留住人才;二是加大“村官”“志愿者”“三支一扶人员”的思想引导,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其真 正驻村工作,使他们能真正融入基层,扑下身子,帮助农民解决产业化发展

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三 是加大对乡镇本土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科技带头人的示范效应。在资金方面:一是用足用活中央的各项 涉农政策,用项目争取资金;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如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土地承包权抵押 贷款等模式;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融资作用,加强与涉农企业合作,增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

第二篇:金昌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金昌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宏观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最直观的反映,目前金昌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对此,我们利用金昌市农业基础统计资料进行简要分析,并就今后如何加快金昌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几点浅薄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稳步提升。2010年金昌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到10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0.88万吨。全年新建日光温室610座、食用菌棚1500座、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新增规模养殖户518户,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16万头(只)。完成垄作沟灌15万亩、全膜沟播2万亩、膜下滴灌6300亩。建立了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示范面积11万亩。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69个,示范项目80项,引进新品种200个。新建改建干支斗渠287公里,解决了2.8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等生态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完成营造林4.7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编制完成9个乡镇和98个行政村建设规划,建成村委会办公楼99个,新建高标准农宅17331套、沼气池14331座,100%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80%的农户通上了自来水,12个乡镇全部建成文化体育广场,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3、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编制完成《金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制定出台户籍管理、土地流转、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等10项配套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二三产业较快发展,城镇化率达到59.33%。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大,2010年涉农资金支出累计达到20.1亿元,其中市级财政4.4亿元。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玉米制种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累计建成日光温室7126座、食用菌棚7265座、标准化养殖小区107个,啤酒麦芽产量占全国的15%,金昌市成为全国三大啤酒原料生产基地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50个,7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达到76.4%,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费,撤并农村中小学34所。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改造完成12个乡镇卫生院,建成105个村卫生室和9个计生服务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运行,乡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提前实现“四个全覆盖”目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村级文化中心102个,所有的行政村都建成“农家书屋”。建成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98个。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医保、低保、养老、优抚等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村干部、社区干部工资补贴制度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残疾老人、特困家庭大学生生活补贴制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昌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层组织公共服务乏力,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税的取消减轻了农民负担,与此同时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也没有了收入来源,所以无法也无力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等公共服务,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阻碍着乡镇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金昌市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价格预警、抵御市场风险和融资等更高层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源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菜难卖”和“谷贱伤农”依然存在。

2、乡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资源、历史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造成金昌市各乡镇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较大差异。

3、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然而总体来看金昌市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尤其是水利设施,严重影响着粮食的稳产增产,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4、人才和资金问题依然短缺。近年来金昌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改善乡镇的人才结构和融资渠道,但“引进难”和“留住难”所造成的人才缺乏和融资渠道单一造成的资金短缺依然制约着产业化发展,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提升。

三、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扶持特别是补贴政策的力度,提高基本农业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刺激农村市场消费,促进各乡镇之间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2、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为了破解水利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我们要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为契机,搞好本地水利建设规划,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力争3-5年有所突破。一是大范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二是做好渠道防渗、暗管输水、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化灌溉体系;三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良田建设,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四是积极探索长效的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和管理体系。

3、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二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上继续创新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三是加强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大以价格为主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做好生产管理等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充分照顾农民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用市场化的理念实现土地资源重组,做到规模经营,达到农业土地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4、努力破解人才和资金瓶颈。在人才方面:一是政府继续执行相关人才政策,确保能够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二是加大“村官”“志愿者”“三支一扶人员”的思想引导,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其真正驻村工作,使他们能真正融入基层,扑下身子,帮助农民解决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三是加大对乡镇本土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科技带头人的示范效应。在资金方面:一是用足用活中央的各项涉农政策,用项目争取资金;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如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等模式;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融资作用,加强与涉农企业合作,增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

第三篇:12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区把农业作为稳定全区的基础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突出发展高效农业经济,着力培植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力促进了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连续六年保持全市第一,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一、农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粮食产量持续提高。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08.638万亩,总产16.67亿斤;其中小麦面积103.944万亩,单产748斤,总产7.8亿斤;玉米面积93万亩,单产866斤,总产8.08亿斤,粮食产量实现连年增产。2010年,小麦最高单产达682.1公斤/亩,连续7年增产,玉米最高产达785.9公斤/亩,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产业基地稳步扩大。新增早春瓜菜9、6万亩,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到78万亩。培育了4个“一乡一业”先进乡镇和30余个“一村一品”明星村,形成了万福8万亩早春甜瓜、沙土10万亩芦笋甘蓝、皇镇3万亩山药等七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沁肺春”牌甜瓜、新世纪水晶梨等22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畜牧渔业发展迅猛。全区已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场400余个,林下土地有效利用面积10万亩,林下畜禽存栏460万头(只),年出栏1100万头(只),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1-

一。水产放养面积3.4万亩,其中名优养殖1.5万亩,鱼产量14000吨,畜牧水产总产值达到12亿元。林业生产保持先进。全区林地面积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8%,今年新增成片造林面积3.1万亩。今年,全区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2.46亿元,年均递增4%。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685元,年增幅11%,连年保持两位数速度增长。

二、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提高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以治理中小河道和疏通田间沟渠为重点,历年来先后开展了五次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实施了黄河刘庄灌区四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洙赵新河上游段清淤治理工程,疏通区管河道11条、260余公里,清淤治理河沟405条、33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71.7万亩,全面形成“沟沟相连、河河相通”的灌排网络,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农机产业化加速推进。农业机械总动力145万千瓦,大型农业机械2万余台套,今年完成小麦机收98.7万亩,机收率达98%;完成新注册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区总数达到42个,全区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78%,提高了机械组织化程度和作业效率。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升。全区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林木、畜禽等新品种90余个,推广实用新技术40余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11个,绿色食品7个,农产品注册商标16个。

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初具规模

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总量达到147家;新发展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

企业23家,总量达到353家;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5.9亿元,利税12.2亿元,同比增长23.2%。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区标准化基地总面积达到45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个,总数达到225个,带动农户7.1万户,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四、***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

***基地加快建设。高标准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了半径35公里的***产业区,已发展以***为主的花卉面积12万亩,其中***种植面积7万亩,年产值达到3.6亿元。科研力度不断加大。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密切合作,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品种资源评价”等课题研究,完成了“***换芽嫁接快速繁育技术”、“催花技术”、“盆栽技术”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荣获国际、国家、省奖20余项;规划建立了***资源圃和***基因库,先后完成“***芍药鲜切花”等50多项技术研究;品牌宣传影响不断扩大。菏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举办大型展览18(届)次,荣获各类奖项561个。尤其是在昆明世博会上,囊括111个***单项中的83枚,占获奖总数的75%,一举奠定了菏泽***的霸主地位。深度开发力度不断增强。“***籽油生产工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研制了***花蕊挂面、***系列化妆品、***茶等系列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条。今年5月份***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前省政府已向国家申报在菏泽建设200万亩的***籽油生产基地。旅游

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实施曹州***园提升改造工程,***园面积增加到1600亩,景点扩大到39个,今年4月9日顺利竣工开园,接纳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亿多元。

五、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按照循序渐进、试点先行、统筹兼顾、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全力加快以试点村改造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加强领导,落实目标,强化调度,加大补贴,全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止目前,已启动村庄改造37个,完成村庄改造15个;完成乡镇办事处规划编制14个和中心村规划61个。吕陵镇今年启动了吕都商贸城、乔堂、陈庄三个新试点,年内可建成入住群众300余户。围绕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科学编制规划,实行打深井连片供水管网延伸,扩大供水半径,加速推进饮水工程建设,全区累计通自来水自然村525个,村村通自来水率达到45%,受益人口42万人。改厕改沼改路工程建设加快。已完成改厕8万余座,建设沼气池9200座,修建农村公路2000余公里,村村通油路率达98%。配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了以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五化”标准为目标的327国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了皇镇、沙土、吕陵三个乡镇驻地环境建设,新修道路8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4万元平方米,新安装路灯400盏,有力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

六、惠农支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

全区农村低保工作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低保金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发放;加快新农合建设,参合率达到98%,率先在全

省实现了省、市、区、乡镇、村五级联网,位居全省第一。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良种补贴等项目,累计落实各类补贴和政策性保险5亿余元;新推广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587台,完成农机补贴资金840万元,实现农机投入4800万元。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已完成163个村居土地流转,流转面积32219亩,涉及农户17080户,签订流转合同765份。

第四篇:榆中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榆中县是省会兰州市的近郊县,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42.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9万人,有汉、回、壮、满等12个民族。总面积330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万亩,海拔1400米一3670米。年均降雨量35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6.7℃,无霜期120天。按照自然特点,全县分为中部力1源河谷区、北部干旱山区和南部高寒二阴山区三类不同地区。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中央、省委1号文件统揽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重点,积极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9.2亿元,占年计划的102%,同比增长15%;农业增加值完成4.8亿元,占年计划的106%,同比增长6.1%,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876元,增长5.6%。粮食总产量1.13亿公斤,比去年减产1000万公斤左右。

一、主要工作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增收基础。按照“优粮、扩经、壮菜、促牧”的发展思路,优化粮食种植,扩大经济作物。壮大蔬菜产业,促进畜牧业和草产业发展。今年全县共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112.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2.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47万亩(复种蔬菜6.5万亩),粮经比调整到6.1:3.90粮食作物中夏粮37.1万亩,秋粮35.2万亩,夏秋比调整到5.1:4.9。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全年完成冷凉型蔬菜种植11891亩;完成高架大棚1619亩;完成散养鸡15.7万只(新增);新增奶牛1511头;完成舍饲养羊40123只;完成花卉种植959亩;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36.5万亩,其中蔬菜18.2万亩。洋芋16.5万亩,百合1.8万亩;完成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种植3.3万亩。同时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全年共种植青饲草2.5万亩,留床面积达到14万亩,北部山区和川水地区户均种植优质饲草1亩以上,粮经饲比达55: 34: 11,全县畜牧养殖数量达到26.88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畜牧业商品收入8600万元,人均收入222元,实现了农业内部由粮经二元结构为主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

2.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增收空间。一是农产品商品基地规模日益扩大。全县共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264个。其中万亩蔬菜乡8个,千亩蔬菜村已超过100个,百亩百合村23个,千亩商品洋芋村72个,千亩药材村3个,百亩花卉村4个,百亩食用菌村2个,50头以上奶牛场10个,百头以上猪场15个,千只以上养鸡场12个,百只以上舍饲养羊场15个。大部分乡镇基本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模式。全县日光温室累计达1.94万亩,其中高架大棚达6455亩,日光温室1.3万亩;药材留床1.87万亩,百合留床2万亩,花卉种植3100亩;奶牛累计养殖4600头,舍饲养羊7.9万只。川西片培育形成了无公害蔬菜、花卉、奶牛产业,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县80%以上。川东片培育形成了优质玉米、设施养殖产业。北山地区培育形成了洋芋、舍饲养羊产业。南部山区培育形成了百合、药材、冷凉蔬菜产业。全县蔬菜、洋芋、草畜养殖和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区域结构布局渐趋合理。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目前全县以蔬菜保鲜、洋芋、百合营销及乳产品加工为骨干的龙头企业已达45家,其中蔬菜保鲜库23家,洋芋和百合营销及加工企业7家,乳品加工及畜牧养殖企业12家,其它3家。以蒋家营蔬菜保鲜库为主的23家蔬菜保鲜企业,库容量达6.5万吨,其中万吨以上4家,年外销县内外蔬菜6亿公斤,是目前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蔬菜保鲜库建设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经营情况和带动效果最好的县区。以农牧工商公司为龙头的百合加工营销企业,年销售百合600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以洋芋协会为代表的集籽种调运繁育、洋芋外销为一体的洋芋营销企业,年外销商品洋芋1亿公斤,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以庄园乳业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企业,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为一体,与周边乡镇建立了7个以上奶牛养殖基地,实行“公司+农户”模式运作,与养殖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品购销网络。年加工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其中加工销售本县牛奶4000余吨。今年又建成了年产奶粉1.2万吨,粉片3000吨的庄园乳业奶粉生产线,为全县奶牛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同时建成了金崖、和平农贸市场,进一步扩大贡井、中连、上花等乡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规模,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这些企业和产地批发市场共带动各类商品种植业基地39.4万多亩,商品畜禽饲养达30余万头(只),龙头企业吸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多人,带动发展运输、餐饮、造纸、塑编等企业30多家,发展农业经纪人近千人。仅蔬菜外销带动运输业实现产值3亿多元,包装业2亿多元。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起步良好。目前全县共有蔬菜、洋芋、养羊3家行业协会和青城科普等45家乡镇农民科普协会,其中今年新组建成立24个,共吸收团体会员191个,个人会员1.48万人,协会会员遍及各个乡村。蔬菜协会在组织技术培训、农业环境治理、强化内部市场经营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示范“星火计划”项目。县洋芋营销协会积极引进繁育推广洋芋良种,加大商品洋芋种植推广力度,大批量组织我县洋芋产品外销,洋芋已成为继蔬菜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也是我县南北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新兴产业。县养羊协会在引进繁育优良肉羊品种上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羊300多只,对全县羊产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城农民科技协会在组织当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高增收标准。今年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已达36.5万亩。其中蔬菜18.2万亩、菜用外销商品洋芋16.5万亩、兰州百合1.8万亩。无公害蔬菜已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前景最好、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效益最高、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产业。全县蔬菜生产能力已进入全国8个主要生产基地的前4位。全县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面积24.3万亩,正在申报认定的20万亩;已向国家申报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标识21个。绿色食品标识1个,占全省蔬菜产品认证的四分之一。正在申报认证的32个。全国37个无公害蔬菜检测点中。我县各项检测数据都位居第一。一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今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8.2万亩,总产量突破了4亿公斤,商品量达到3.6亿公斤,其中外销量3.24亿公斤,可实现销售收入3.24亿元。比去年增加0.48亿元。全年人均蔬菜收入839元,菜区乡村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超过两千元。我县90%的蔬菜产品销往广东、浙江等13个沿海省市40多个城市6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有10%近3500万公斤蔬菜产品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我县已成为全省“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重要生产基地、贮运销售及物流配送中心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二是菜用外销商品洋芋发展势头良好。今年我县洋芋种植面积24.1万亩,其中外销商品洋芋16.5万亩,商品量2亿公斤,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全县人均收入195元,其中北山地区人均洋芋收入700多元。占到了北山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洋芋产业已经成为北山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同时我们积极发展南部二阴山区冷凉型蔬菜种植。今年种植面积达11819亩,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认证。这已成为南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三是农业科技应用广泛。进一步加大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安全监管,积极推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全县共完成优质农作物播种面积48万亩,配方施肥75万亩,推广良种田3.5万亩,间套带田19万亩,其中间套8万亩,带田11万亩。实施了3.3万亩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栽培技术,1200亩优质商品种薯双垄面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同时在我县相继召开了全省、全市旱作农业发展现场观摩会,对这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双垄沟覆膜栽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旱作农业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探索了一条新路。」

4.加强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增强增收后劲。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三电甘八泵站渠道延伸等小水工程22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00亩,保灌面积3300亩。进一步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盒谷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建成连搭水土保持中小型淤地坝20座;一卧元贷款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完成节水灌溉面积2.12万亩;三电东干渠系加固改造及1,2号隧洞工程工程进展顺利,三级渠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建成青城农村人饮安全工程,解决了35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干旱山区庭院集雨配套工程 15.2万平方米,解决了北山7个乡11个村近2000户1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完成梯田建设8000亩,小流域治理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完成集雨节灌面积5000亩。宛川河夏金段治理工程、和电八泵站、七电二泵站改造工程已列入全市重大水利改造项目。二是稳步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5000亩。完成了林业生态小康村镇青城建亭村达标建设,绿化规模1500亩,栽植各类树木1.36万株,栽植黄河护岸林3公里,农田防护林10公里,主干道护路林3公里,四旁林2公里。完成清水释乡清水村、连搭乡石头沟村和恩玲中学校园绿化等村镇绿化3处。完成历年造林工程补植面积8.9万亩,其中退耕耕还林6.23万亩,荒山造林2.67万亩。完成三北四期工程补植2.99万亩,完成老果园改造300亩。实施封山育林2万亩。三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完成了中连川乡高窑沟村等13个村整村推进建设。争取到韦营乡郭家沟村等8个整村推进项目。目前各村都已开工建设,全县实施整村推进的村累计达到38个。四是实施新农宅安居工程建设。加快了冯湾、袁家营、黄家庄、金崖、郁家湾小康村建设进程,建成水、电、暖、路等功能齐全的新农宅262户,花园式农宅小区1个。

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今年我们积极抢抓有利机遇,狠抓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洋芋、药材、百合、蔬菜等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新上了清水洋芋淀粉加工、庄园奶粉(片)加工、中药材饮片生产线、甘肃四口食品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积极组建各种形式和性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努力增加农民直接收入。二是狠抓劳务输出。今年县上把劳务输转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动员全县各级干部用三分之一的精力来抓此项工作,县上组织人员到北京、天津、广州等地联系劳务项目,筹建劳务基地。在劳务输转工作中,奉行“输出1个人就等于种了两亩菜,输出百人就等于办了一个企业”的理念,加强宣传、广泛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劳务转输工作。全年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8.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71亿元。其中,有组织输出2.87万人次,自谋输出2.22万人次,就地转移3.1万人次。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2.9万人。新建立劳务基地6个,分别与28家企业建立了劳务输出合作关系。

6.狠抓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创造增收环境。一是加强春秋两季动物防疫,防疫率达l00%。加强活畜市场的监管,加大了动物检疫监督管理等日常执法工作。近期按照市指挥部的要求,全面加强了禽流感疫情的堵防主作,有效阻止了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维护了全县禽牧业安全。二是积极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特别是对无公害蔬菜产区乡镇的农药市场进行了拉网式大检查,摸清了县内高毒农药的流通情况,加大了打击力度,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既基本农田的重新确权和换证工作,积极维护农户的切身利益。四是全面兑现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及两免一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资金254.04万元,农机补贴10万元,两免一补资金370万元。

二、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我县旱地面积78.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3.8%,属雨养农业区,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难以适应当前和今后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

2.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全县种植业比重(66.7%)仍然较大,畜牧业(30.4%),林果业(0.5%)比重小,种植业上大路货多,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作物面积不大,农产品销售价格大起大落或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3.龙头企业数量少,特别是蔬菜、洋芋深加工增值型企业少,大部分龙头企业以销售农产品原材料为主,产业链条短。还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介组织发育缓慢,大部分处于初发阶段,运行不规范,难以承担起开拓市场、连接农户、完善服务的功能。

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奶牛养殖、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等投资较大的增收性项目进展比较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经费不足,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不够大,特别是在商品洋芋的改良推广上还比较滞后。

5.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重,难度大。全县纯山区贫困村共有159个,占全县总村数的59.33%,列入扶贫开发的重点村仅有78个,81个村尚未列入,给扶贫开发造成了很大难度。全县还有的1.58万绝对贫困人口和4.51万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二阴深山区和干旱山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差,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0%-2哪左右,遇到灾年返贫率更高。贫困面下降的幅度逐渐减缓,已成为扶贫开发的新难点。

三、今后的思路及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化富民战略,坚持“依托城市,开发农村,服务城市,富县富民”的总体思路,按照全县三类不同地区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明年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农业是今后我县农业的发展方向。要充分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城市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建立服务城市型农业框架为方向,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扩大规模,优化品种,提高档次,配套增效。按照全县三类不同地区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种植业上发展壮大川区蔬菜产业,北部山区洋芋产业,南部山区冷凉型蔬菜产业;养殖业上川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北部山区发展舍饲养羊,南山地区发展肉牛养殖业,同时积极发展山区散养鸡产业,大力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发展现代化。争取3年内使全县蔬菜种植规模达到并保持在30万亩左右。商品洋芋达到30万亩,奶牛养殖达到1万头,舍饲养羊达到15万只,散养鸡达到50万只,饲草种植达到20万亩。一是要重视粮食生产,巩固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明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9万亩,经济作物50万亩(复种7万亩),粮经比调整到58: 42。粮食作物中夏粮30万亩,秋粮39万亩,夏秋比调整到44: 56。要全力扩大地膜种植和复种面积,地膜种植面积保持在44万亩以上,完成玉米、洋芋双垄沟膜面覆盖种植7.6万亩。二是以蔬菜产业为代表的强势产业要在巩固保持目前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发展配套产业,提高综合产业效益。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比去年扩大1.8万亩。洋芋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商品洋芋达到20万亩,增加3.5万亩。三是要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比重。重点发展奶牛养殖业和舍饲养羊,扩大种植饲草,争取明年畜牧业比重再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奶牛2000头,舍饲养羊6万只,养鸡25万只,新增饲草种植3万亩。四是要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推进花卉、百合、药材、食用菌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产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益。新增花卉1500亩,百合留床面积保持在2万亩左右。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群体。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对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在经营环境、市场维护、商标管理、资金协调和联合发展等方面给予服务和扶持,特别是要突出扶持蔬菜贮运加工、鲜奶和淀粉加工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企业的发展,每年力争引进建成1-2户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要鼓励本土的蔬菜保鲜库积极组建自己的运销企业,争夺终端市场,延伸经营链条,获得最大增值空间。建成榆中蔬菜物流中心,组建蔬菜产业集团公司,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运作。二是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重点做大做强蔬菜、洋芋、畜牧业等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蔬菜产业要高举“兰州高原夏菜”的旗帜,把无公害绿色蔬菜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在现有基础上,持续推进基地向南部二阴地区和川东乡镇扩展,每年新发展冷凉型蔬菜5000亩,3年内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占川水地的80%以上;洋芋产业要通过品种改良、培育基地、拓宽市场等措施,力争每年新增外销菜用型洋芋种植5万亩,3年内达到30万亩,使两大产业向连片规模化升级,以标准化组织生产,逐步形成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的梯次生产体系,不断优化品种,保持竞争优势。三是在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面有所突破。把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提高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和产业化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来抓,在现有专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定远花卉协会和奶牛养殖协会以及药材、百合、食用菌种植协会。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产地市场建设,每年建成1-2个专业农产品集散市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

3、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把无公害标准化工作作为提升我县农业重要、长远的手段,作为开拓全国市场的名片,保持我县蔬菜质量在全省、全国的领先位置。一是扩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在巩固川西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连搭、三角城、清水等乡镇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明年发展无公害蔬菜42万亩,其中蔬菜20万亩,菜用型洋芋20万亩,百合2万亩。同时完成所有农产品的产品认证和生产基地的产地认定工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对花椰菜、甘蓝等主导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力争注册3-5个商标。二是抓好生产源头管理。大力推广“十户联保”经验,杜绝违禁农药的使用,加强菜叶、地膜等废弃物的管理,保护产地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声誉。三是互动互促。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使用和产销联结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促使龙头企业以产业化方式带动标准化生产,以规模化生产方式实施标准化生产,形成标准化武装产业化、产业化推动标准化的有利发展态势,促进优势优价的实现。四是抓好科技推广。要进一步加强与整合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效优质品种的推广力度,完成优质作物种植50万亩,配方施肥75万亩。推广良种田3.5万亩,间套带田20万亩,其中间套8万亩,带田12万亩。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全面推广山区双垄沟覆膜种植。

4、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①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要抓好三电、青电、七电、和电等骨干水利工程和各灌区的挖潜改造,争取国家投资,3年内对三电工程彻底进行维修改造,配套完善节水措施,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完成定远蔬菜基地供水工程及管网配套。同时解决连搭、清水、高崖等乡镇部分村社的农田灌溉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61万亩。抓好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建成骨干淤地坝7座、小型淤地坝16座和小型水保工程600处(座);规划兴建各类供水工程12座,解决1.35万户5.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22.6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完成宛川河夏金段治理工程,抓好梯田建设、集雨节灌配套、小流域治理等工作。积极推进川水地区的新型农宅建设。②抓好扶贫开发。继续大力实施群众参与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每年争取

10、个村以上的项目建设任务;认真做好已完成项目的后续管理和巩固工作,实现滚动发展。积极探索南北山区发展旱作农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有效扼制返贫问题。逐步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稳定解决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不断加大社会帮扶力度,认真做好社会帮扶工作。③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高度重视发展以农产品产后服务业为主要类型的乡镇企业,从抓加工转化、分级包装、储藏保鲜、收购贩运入手,下决心扭转长期廉价出售原料产品的被动局面,使农民享受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力争使初级产品加工转化量占到总量的30%以上,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同时要积极务实的推进小城镇建设,在产业聚集区、物流中心区,规划发展新型功能的小城镇,落实各项政策,把企业向城镇集中,兴办第三产业,提高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二是做好劳务输转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与劳动部门合作配合,扩大培训面。提高就业率,确保劳务输出成效明显,收入明显增加,每年输出劳动力8.5万人(次)以上。④提高林业发展水平。一方面,要巩固提升现有绿化成果,积极探索全社会参与、长效管护和低成本运行的机制。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苗木景观基地、林业生态园、村镇绿化等相关产业,完成和平万亩牡丹园基地建设、引黄灌区3000亩老果园改造工作。另一方面继续加大退耕还林工程的补植补种力度,3年内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协议荒山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三北四期工程9.5万亩。深入研究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保障群众长远利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破坏林木林地的不法行为,巩固林业成果。抓好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和二阴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重点小城镇及其面山的绿化,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⑤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和巩固现有防疫队伍,加大防疫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防疫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全县防疫应急能力。二是加大农资打假和禁用农药整治力度,净化农业市场。确保产业安全和食品安全。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进农户、到地头,真正做到科技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求到人。四是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抢抓终端市场。要发挥定远蔬菜库群、洋芋协会的集散中转作用,采取政府、部门、协会和企业联合互动的办法,千方百计拓展市场。每年举办“兰州高原夏菜”促销会或其他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积极探索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服务路子。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五是是巩固加强防灾等公共服务体系。重视人工影响天气、防洪等工作,加强灾害性天气、汛情、病虫害和动物疫情监测预报,确保农业安全。六是不折不扣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保护农民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四、工作建议:

1.关于扶贫方面:我县有159个山区村,只有78个被列入扶贫开发重点村,其余81个村未纳入整村推进计划,加之重点村扶持资金有限,这给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建议省市将剩余的81个山区村列入整村推进计划并加大项目资金及数量。

2.农业投入方面: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有能力对农业进行保护和支持。建议:建立长效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3.加大农村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尽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4.加大农业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防汛、防灾、防疫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

第五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

根据某某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

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

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某某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 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 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 10 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某某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作为一名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下载甘肃省金昌市农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金昌市农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经纪人与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经纪人与农村经济发展 泾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孟宝瑜 一、正视现状,增强发展农民经纪人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县农民经纪人队伍应......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我县农业产值71.7亿元,农业增 加值39.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2.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05.5元,增长23.1%。其中工资性收入129......

    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xxx在连云港市调研农村工作时指出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2月17日至19日,省委副书记xxx赴连云港市,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进行深入......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近期,按照区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业农村经济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立足实际,对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近......

    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xxx在连云港市调研农村工作时指出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2月17日至19日,省委副书记xxx赴连云港市,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进行深入......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分析及主要问题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分析及主要问题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

    农业农村农民-专家团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简介本片立足我国农业实际,以客观的事实和确切的数字为依据,现实地回答了当前我国农业经......

    三合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三合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摘要 “三农”问题的不和谐,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报告浅析了三合镇农村经济过去的现状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将来农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