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分析及主要问题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分析及主要问题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94年比93年增长4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产值94年比93年增长57.6%,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94年与93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27.4%和8%上升为29.7%和8.9%。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1993年全国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亿多亩,占水稻种植面积30%以上,压缩种植米质较差的早米山稻1200万亩,同时经济收益较高的蔬菜、瓜类和水果种植面积增加较多,94年比93年扩大了84万公顷。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93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45624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35841亿元,增长58.O%,建筑业总产值3911亿元,增长44%,交通运输业总产值2528亿元,增长65.9%,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值3345亿元,增长65%。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同时注重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优化企业布局,推进企业集团化经营,狠抓企业技术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乡镇企业发展增强了后劲。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国家和地方的投入增加,政策导向,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不断扩大,以及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下,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94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为881.8元,比上年增长30.3%,占总纯收入的72.7%。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94年农民从企业所得到的劳动收入人均328元,比上年增长67.7%。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94年人均500元以下人口比重1994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人口比重达到24·3%,比上年上升了3.8个百分点、,接近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育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广大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开始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单
一、分散、粗放型向综合、集约、效益型转变;农村工业,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在由星罗棋布的分散发展向集中连片的集团化建设发展转变。这些转变将预示“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必将有一个大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烈依赖。
http://dzh.mop.com/topic/main/readSubMain_6633876_0.html
非常全!详情见网页右半部!
中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情况
<<世界农业>>2009年 第05期
作者: ,期刊-核心期刊 QCode : shijny200905018
第二篇:金昌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金昌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宏观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最直观的反映,目前金昌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对此,我们利用金昌市农业基础统计资料进行简要分析,并就今后如何加快金昌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几点浅薄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稳步提升。2010年金昌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到10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0.88万吨。全年新建日光温室610座、食用菌棚1500座、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新增规模养殖户518户,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16万头(只)。完成垄作沟灌15万亩、全膜沟播2万亩、膜下滴灌6300亩。建立了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示范面积11万亩。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69个,示范项目80项,引进新品种200个。新建改建干支斗渠287公里,解决了2.8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等生态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完成营造林4.7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编制完成9个乡镇和98个行政村建设规划,建成村委会办公楼99个,新建高标准农宅17331套、沼气池14331座,100%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80%的农户通上了自来水,12个乡镇全部建成文化体育广场,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3、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编制完成《金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制定出台户籍管理、土地流转、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等10项配套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二三产业较快发展,城镇化率达到59.33%。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大,2010年涉农资金支出累计达到20.1亿元,其中市级财政4.4亿元。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玉米制种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累计建成日光温室7126座、食用菌棚7265座、标准化养殖小区107个,啤酒麦芽产量占全国的15%,金昌市成为全国三大啤酒原料生产基地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50个,7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达到76.4%,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费,撤并农村中小学34所。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改造完成12个乡镇卫生院,建成105个村卫生室和9个计生服务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运行,乡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提前实现“四个全覆盖”目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村级文化中心102个,所有的行政村都建成“农家书屋”。建成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98个。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医保、低保、养老、优抚等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村干部、社区干部工资补贴制度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残疾老人、特困家庭大学生生活补贴制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昌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层组织公共服务乏力,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税的取消减轻了农民负担,与此同时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也没有了收入来源,所以无法也无力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等公共服务,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阻碍着乡镇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金昌市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价格预警、抵御市场风险和融资等更高层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源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菜难卖”和“谷贱伤农”依然存在。
2、乡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资源、历史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造成金昌市各乡镇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较大差异。
3、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然而总体来看金昌市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尤其是水利设施,严重影响着粮食的稳产增产,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4、人才和资金问题依然短缺。近年来金昌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改善乡镇的人才结构和融资渠道,但“引进难”和“留住难”所造成的人才缺乏和融资渠道单一造成的资金短缺依然制约着产业化发展,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提升。
三、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扶持特别是补贴政策的力度,提高基本农业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刺激农村市场消费,促进各乡镇之间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2、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为了破解水利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我们要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为契机,搞好本地水利建设规划,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力争3-5年有所突破。一是大范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二是做好渠道防渗、暗管输水、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化灌溉体系;三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良田建设,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四是积极探索长效的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和管理体系。
3、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二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上继续创新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三是加强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大以价格为主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做好生产管理等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充分照顾农民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用市场化的理念实现土地资源重组,做到规模经营,达到农业土地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4、努力破解人才和资金瓶颈。在人才方面:一是政府继续执行相关人才政策,确保能够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二是加大“村官”“志愿者”“三支一扶人员”的思想引导,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其真正驻村工作,使他们能真正融入基层,扑下身子,帮助农民解决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三是加大对乡镇本土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科技带头人的示范效应。在资金方面:一是用足用活中央的各项涉农政策,用项目争取资金;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如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等模式;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融资作用,加强与涉农企业合作,增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
第三篇:遵义市经济发展现状现状及问题分析
遵义市经济发展现状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中心城区距省会贵阳市144公里、距重庆市239公里。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辖14个县(市、区),总人口765.5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90万人,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遵义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是全国四大优质烟区、全国七大毛竹产区之一。已探明矿产60多种,其中锰、硫铁矿、硅石、镍、钼钡为优势矿产,储量居全省或全国前列。煤炭资源总贮藏量在260亿吨以上,已探明储量66亿吨。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06.82万千瓦,可开发量428万千瓦。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655.73亿元,同比增长11.6%。财政总收入102.67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27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5元,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增长8.2%。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投资大,工业经济发展快。近年来,该市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循环经济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结构战略性优化升级,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据资料显示,在该市5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产业投资额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增长速度,2008年产业投资达到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工业投资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6%。2008年,该市在遭受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重影响下,完成了第二产业增加值3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规模工业企业达4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1.5亿元,增长21.5%,形成了以能源、烟酒、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加工为主要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已经成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而且随着今年务正道煤电铝一体化项目、构皮滩水电站、绥阳重化工生态工业基地、桐梓电厂、80万吨/年氧化铝、桐梓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黔北竹浆林纸一体化等10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以及34个投资额在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在建、续建产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工或即将建成投产,遵义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将明显增强,遵义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全国旅游资源分8个主类、31个亚类,共155个基本类型,该市旅游资源涵盖了8个主类(100%)、21个亚类(67.7%)、52个基本类型(34.2%),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历史景观遗址 3处,国家级古墓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还有多个省级旅游景区。该市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共有6大项目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近年来,随着该市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得到迅猛发展,08年旅游综合收入81.5亿元,增长48.1%。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近年来,该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连续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据资料显示,该市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41.1亿元,2008年其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了315.96亿元,比上年净增56.16亿元,是历史上净增数额最多的年份,比2004年增长了2.24倍。特别是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后,该市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加大了资金争取力度,截止今年5月,该市共争取到三批次新增中央投资共9.89亿元。目前该市正在实施遵义机场改扩建、黔渝快速铁路、茅台高速公路、习水至新站等5条二级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遵毕段、城区污水管道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将极大地改善该市基础设施条件。而且该市习水经正安、务川至德江高速公路、遵义至绥阳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余庆高速公路等也都进入了省高速公路规划网,也即将开工建设。
二、发展面临的问题
全面分析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其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经济总量小,人均差距大。这既是遵义过去存在的问题,也是今天仍然面临的矛盾。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尽管达65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2亿,人均生产总值8600多元,但无论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即使与省会贵阳比,其生产总值不及贵阳的81%,财政收入不及贵阳50%,而人均值只有贵阳市的37%和全国水平的38.7%。
2、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2007年遵义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1%、43.9%和34.0%。由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工业经济中“两高一资”产品比重大,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制约企业和地区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的提高。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平均水平悬殊。以北部务川、正安、道真3县为例,2007年其国土面积占全市27%,人口18.4%,但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7%左右,人均生产总值2800多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8%,比两城区低18517元,比中部遵、绥、桐三县低3150元,比西部仁、赤、习三县低5748元。北部三县不论从经济总量、人均水平,都与全市有较大的差距。
4、城镇化水平低,农民人均收入少。2007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仅为33%,全市生活和劳动在农村的人口仍有67%以上,低于省会贵阳市的47%,低于全国45.7%的水平。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大多数农民只能依靠传统种养植业维持生计,农民收入水平低,与城市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2005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5:1,2008年差距扩大到3.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5元),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8.7%和41.4%,城乡差距更加扩大。
5、富余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遵义是人口大市,2008年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44.02万人。农业人口数 628.57,非农业人口数 115.45。其中18—35岁 219.09,占总人口29.4,35-60岁242.96 占总人口的32.7。两项合计占总人口的62%以上。不论是总人口还是农业人口和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在贵州都首屈一指,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待业人员都高居贵州省首位,劳动就业压力非常突出。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工
需求下降,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流,造成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6、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遵义无论工业或者是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水平普遍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技术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不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劳动生产率低。加上许多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观念落后,大量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
除此之外,在征地拆迁、安全生产、商品房销售、环境污染、移民搬迁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这一切都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加了难度。
三、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必须立足遵义市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构建特色经济产业集群。遵义既是自然资源宝库,又是矿产资源富集地。丰富的资源为遵义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遵义市委和政府提出的,集中力量建成以构皮滩电站为代表的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以铝钛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基地、以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为代表的化工基地、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食品加工基地、以江南航天集团为代表的机电制造业基地和以忠庄药业园区为代表的药业基地等“六大基地”建设是符合遵义实际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对形成产业配套完善,技术领先、质量一流的富有遵义特色的产业集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以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业既是无烟工业,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遵义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地区,具有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当前必须围绕打造“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目标,紧紧抓住2009年全省旅发大会和中国(遵义)茶博会、酒博会等系列活动在遵义举行的契机,加快高星级酒店、会展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建设遵义会议会址景区、赤水风景名胜区、海龙屯保护与开发等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力争把遵义建成旅游产品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服务设施配套,人民热情好客,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集革命传统教育,娱乐休闲度假,品尝山水园林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3、以打造“六大”环境为目标,塑造全新遵义形象。丰富的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固然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八方游客的必要条件,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条件。能够真正吸引投资者和游客的因素还必须包括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诚信友好的人文环境。过去遵义在这些方面重视不够,失掉了许多发展机会。总结经验教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六大”环境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认真落实好这些目标,不仅能全面改善遵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而且能塑造全新的遵义形象,极大提升遵义知名度,对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业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4、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要以“一建双创”为载体,开发建设新区,实施旧城
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推进强县强镇建设,抓好以县城、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率;通过加大城市交通疏解、供水、电网、污水处理和学校、社区卫生、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通过加快城乡市场规划建设,加大工业集聚区、物流园区、金融街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园区配套建设,搭建城市经济发展平台,积极推动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
5、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推动共同发展。遵义地处通江达海要冲,川渝南下两广咽喉,北距重庆308公里,南下贵阳153公里,有黔渝高速,川黔铁路和国道210,326纵横全境,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主动与四川、重庆和省内贵阳、毕节、铜仁和安顺等省市开展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遵义的物资和商品,通江达海,扬帆远航。
6、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条件。当前要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配套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积极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切实做好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工作,大力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就业,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服务活动。要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推动农民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民选村居干部养老保险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提高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要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和加快保障性廉租住房建设,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继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户补助和五保户供养水平。
7、加强区域协调,继续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实施非均衡推进战略,是符合今天遵义发展实际的有效措施。要按照“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的思路,强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区域合作。既要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区别对待,促进四大区域各展所长;又要坚持全市“一盘棋”,按照明确的目标和发展重点,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推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大对工农业生产、重点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着力解决煤电油运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化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遵义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只有全面认识遵义经济社会面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遵义实际的对策,才能推动遵义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遵义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2.遵义市统计局《——对新阶段遵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选择的思考》
第四篇:农村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农村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基层供销社大部分属于危困型和保本微利型的被动局面。经历20多年的改革,供销合作社名为实行责任制,实际上变成了挂供销社招牌的“个体户”。
就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分散的、实力很小的、素质不高的个体商业,组成了农村流通体系的最主要的部分。这种现状造就了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的泛滥,诚信、优质难见,退货、索赔无门,广大农村成了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最严重的地方。同时,农村消费物价指数持续高于城市,农民收入增幅与农村物价增幅反差较大。
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找。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
据测算,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仅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地区农民消费主要靠原始的集贸市场和落后的代销店、“夫妻店”实现。
当前,农村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的主渠道依然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和部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所办的经营实体。日用品及工业品的供销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与个体经营各分天下的局面。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除了个体商贩的经营、个别农业加工企业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外,大多数由农民自己进行销售。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虽然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技术示范+行政干预”的模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对科技的需求不相适应,往往出现只重视技术推广,忽视农资经营的状况。
另外,由于过去受计划经济和其他原因的影响,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除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外,在农业生产资料供销领域各自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现阶段,可以说目前在我国农村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畅通的物流渠道。
问题:满足不了农民对于量和质的需求
农村现有的物流条件远不具备现代要求,这意味着它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于量和质的需求,我国农产品物流网络缺口很大,许多地方的农副产品由于运不出去而只能眼睁睁的烂在地里。由于产品生产地的相对集聚和近距离贩运,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价格压低,千万农民仍处于“增产不增收”的经济怪圈里面。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这个链条中,运输环节的严重不足,导致这个链条变得格外脆弱,极大地制约了实物流、资金流乃至信息流的流动,出现了“肠梗阻”现象。
现在人们对农产品在安全性、新鲜度等诸多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及产、销地的相对分散,再加上加工技术相对薄弱,对农产品物流来说,各方面的要求就更高。对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过程农业生产资料的配送,将农产品配送给农业加工企业、专业市场、超市、酒店和城市居民,把农业加工企业加工的食品向专业市场、超市、酒店和城市居民配送,以及伴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各种日用品和工业品的购买力得到提升,向农民配送各种日用品和工业品,这一切几乎还都是空白。
机遇:农与非农皆有可为
农村物流市场主要可分为农业领域的物流配送和非农领域的物流配送。农业领域物流配送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及农产品的配送。非农领域的物流配送指农村日用品及工业品的配送。
要占领农村物流市场,就要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的模式,实现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实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实施实时监控要求,按照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即在农业产前向农业生产者统一供应优质种子、苗木,农药、化肥,农资、技术,实施统一的操作规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分级处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监控。
为实施实时监控,农村物流企业可以与农业生产者签订统一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全程给予技术支持,并以保护价格回收符合品质要求的农产品的合同。有了可预测的农业生产资料需求,农村物流企业才可以为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配送其产品。
由于以保护价的形式向农业生产者收购农产品,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户的购买力必然提升,对各种日用品和工业品的消费需求必然增加,农村物流业才可反向农村配送日用品和工业品。
横向联合,与原农业供销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为占领农村物流市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技术支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具有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熟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技术措施,能够按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和监测,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能够为农村物流企业占领农村市场提供强大的组织和技术支撑。这样农业生产者(农户、农业企业)既不必为销售而忧心,又可以得到可预期的收益,必将为他们所乐意接受。受利益驱动的作用,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将被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所替代。农村物流业配送物流的成本和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将因此而降低。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纷纷谋求绿色、安全卫生、健康的消费。因此,以消费需求为龙头,构建供应链,全面占领农村物流市场和城市食物性消费品的配送市场,第一步便是先用农村有机食品占领城市市场。
农村物流要占领城市食物性消费品的配送市场,则必须向城市消费者提供能满足其消费需求的食物性消费品。可行的策略是直接将消费需求的生产任务交由农业生产者(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来完成,并对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向城市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完全能满足其消费需求。
向城市居民配送农村的绿色、安全卫生、健康食物性消费品,是发展农村物流的重要前题。这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城市社区居民对农村物流业配送的食物性消费品进行认同。可行的方式是:向城市居民做出承诺,凡由农村物流业配送的食物性消费品其品质均达到绿色、安全卫生、健康的标准,如果未达到此标准,则由农村物流企业予以理赔。
发展会员制,给成为会员的消费者予以价格上的优惠,保证食物性消费品的需求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针对城市居民健康消费需求向城市居民消费者配送各种营养套餐,从而缩短各种食物性消费品的运输、储藏期,减少各种食物性消费品特别是易腐败变质食物性消费品的损失,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农村物流业占领城市食物性消费品配送市场打下基础。(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第五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县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环境建设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日,县督考办组织力量,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矿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生产经营干扰因素亟需排除。一是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干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并要求各部门按照县有关要求为企业和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但个别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报”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有苦难言。二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部分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法制观念。在企业征山、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在修路、架电过程中以种种不正当理由,人为设置障碍;个别村痞村霸无事生非,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三是来自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干扰。我县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铁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竞相压价、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现象。同时有少部分业户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搀假,致使品牌受损,影响行业发展。
(三)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榆树林子镇、台头山乡,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今年以来,我县农村连续发生多批进京、赴省、到市集体访和单户访。大量的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农村矿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开
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培树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四)建立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在稳定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以预防为主,加大调处力度。要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作用,常排查,勤调处。同时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预先考虑信访因素,一旦发生矛盾,能够及时就地解决。二是齐抓共管,构建大信访格局。对信访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不仅要亲自抓,而且要善于调动副职及一般干部共同抓。三是加强干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设规范化机关,提高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少工作偏差,维护群众利益。四是规范信访程序,坚持依法治访。加大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依法信访。对于有理访,要依法引导,妥善解决;对于无理访及信访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严厉打击,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五是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支持党委政府工作。教育群众既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又要依法规范自身言行。对群众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讲明道理,取得他们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群众中创造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强大氛围。
5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调查报告人:吴仕云
班级:机电自动化ZB42902班
时间: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