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和方式的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和方式的研究
一、选题意义
语文学习的特点就是读书。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品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通过怎样的路径、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必须认真地进行研究。我们对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的时间有限。学生除了课堂阅读外,由于课业负担太重,自主读书的时间每天都少
于30分钟。
2、可供阅读的内容非常有限。学校的图书馆不开放,家里藏书都少于10本,农村书店很
少,网络在农村家庭没有普及。
3、教师指导阅读的能力有限。由于教师自身阅读不多,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
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读书,更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通过什么阅读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让学生心灵健康成长,成为素质良好的现代中国人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基础
(一)负责人和参与教师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张志勇:全国阅读推广中心成员,滑县赵营乡中小学阅读推广中心主任。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县发表(获奖),参与过河南省教育学院组织的《》省级课题。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课题研究富有经验。具有较高的理论经验和研究水平。
杨建利:市级骨干教师,滑县留古镇语文教研员,有《》文章在省、市、县级发表。
孔俊丽:市级骨干教师,兰考县南彰镇第一初级中学校长有《》等,文章在省、市、县级发表。
胡文英:市级骨干教师,滑县赵营乡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有《》等,文章在省、市、县级发表。
(二)课题的保障条件
1、基础条件:今年滑县赵营乡,留古镇中小学校以及兰考县南彰镇第一初级中学进行阅读
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外部条件
课题确立后,得到全国阅读推广中心主任,省中语会会长孟素琴专家和常作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的有力支持。
3、内部条件
现代化的设备齐全,教育资源充足,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研究所需要的资金有保证。
三、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是从教师的指导入手,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怎样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指导,使其掌握适宜的读书方法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是从个别学生的阅读入手,通过对个体的研究寻求其阅读的方式,关注其阅读
习惯的养成。
三、是重视学生阅读的过程。掌握其阅读的资源,环境、时间、形式、兴趣、愿望
等对阅读习惯和方式的影响。
(二)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一、是以学校为主场。重点研究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堂阅读和教师的指导;重点研究不同
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教师的指导。
二、是以家庭为主场。重点研究家庭环境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影响;重点研究
家长自身素质和对学生要求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影响。
三、是以社会为主场。重点研究网络、书店、图书馆等资源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影响;重点研究学生邻里的阅读对其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影响。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手头书籍,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和课题研究成果的高水平。
二是个案跟踪调查研究: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探究方法及成效。
三是行动研究法:关注学校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操作策略,关注教师的具体阅读指导行为。
四是观察记录法:帮助学生设立读书记录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和阅读内容,对学生阅读情况跟踪观察。
五是调查问卷法: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专题调查。
六是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四、本课题研究自2012年11月——2013年8月具体的实验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路径等相关理论。
课题组成员与全国著名专家(如苏立康、孟素琴、吴飞、王占伟、连亚飞、常作印)沟通做好课题的前期指导。
形成课题方案报上级申请立项。
(二)实验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和方式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三)结题阶段(2013年7月——8月)
1、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和完善工作。
2、写出课题论文汇编成册。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本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的研究,探索出内在的一
般规律,知道本地区的语文教学改革,真正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较快的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六、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如果想要毁掉一个民族,首先要毁掉其语言,进而破坏这种语言的阅读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国民)“鄙视书,不读书,是深重的罪过。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将终生受到惩罚;如果这一罪过是由整个民族犯下的话,这一民族就要因此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约瑟夫布罗茨基)阅读是一种心智锻炼,开人心窍,给人智慧,应该成为人生的伴侣(于漪)阅读是多么的重要。面对本地域的农村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加快对学生阅读习惯和方式的探索研究势在必行。这些成果更有利于本地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阅读环境、氛围条件、指导等方面的改善。
七、研究的创新程度和应用价值:
一、初步探索出本地农村中小学生一般形成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的规律。
二、使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理论具体化。实施起来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三、对阅读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深化,使其得到适度发展。
第二篇: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xxxx小学是雁塔区教育局直属的全日制小学,学校位于高校林立、文化氛围浓厚的长安路旁,地铁二号线纬一街站口。学校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百年名校,前身为八里村小学,2005年更名为长安南路小学,学校设24个教学班。近年来,学校以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为依托,以加强学校管理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校先后被授予教育部重大课题实验学校、陕西省示范家长学校、西安市文明校园、陕西省绿色学校、西安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西安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西安市廉政文化示范校、西安市红十字示范学校、西安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西安市先进党支部、雁塔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区督导评估优秀学校、区316工程优秀学校、区平安校园及雁塔区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等称号,被西安市教育局推荐为“身边的好学校”。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设了舞蹈、绘画、英语、合唱、腰鼓、武术、绳舞、跆拳道、陶艺、航模、乐器等各类兴趣小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所充满关爱的学习乐园里,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在尝试中学会探究,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活动中健康成长。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园、人才的摇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操作的?有没有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题对本校 “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以发现综合性学习开展带来的教学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对象:我校24位教师及220位学生。
三、调查方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四、调查内容及目标:
1、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认识。
2、了解教师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的操作方法。
3、了解并分析“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的变化。
4、探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调查情况分析:
(一)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全校24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下问卷24份,收回24份。情况如下:
第一题有86.5℅的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途径,15.3℅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太重要。第二题40.3℅的人认真组织活动,50℅的人当阅读课教,组织简便的活动,16.6℅的人大概提一下。第三题66.7℅的老师认为学生能积极参与,33.3℅的人觉得学生对此不感兴趣,难以组织活动。第四题80.7℅的人让学生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形式展示占19.6℅。第五题学生收集资料以上网居多,占50℅,其他方法50℅。第六题普遍认为能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第七题教师在评价学生表现时,注重学生成果交流的占66.8℅,注重学生参与性的占16.9℅,注重量化指标占16.5℅。第八题教师都认为综合性学习编排应根据年级水平而定。第九题教师都认为课文更重要,因为考试要考。能看出以下问题:
1、关于概念的理解、特征的把握。
“语文课程课标”中有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专项内容教师们知道,但不能够较准确地答出要点内涵及基本特征。
2、重视程度。
老师比较重视,都知道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综合学习有其重要意义,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树立大语文观。
3、实施情况。
全校共6个年级,能根据教材认真实施的只有为数不多的班级班级。教师缺乏指导策略,只是布置给学生就算开展了,大多数形式是办手抄报,没有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4、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78%的教师都很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5、评价情况。
老师能每次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一般采用成果交流的形式。不太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
(二)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学校五—六年级22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发下问卷220份,收回208份。情况如下:
第一题学生理解语文综合性活动并能说出大概意思的占47.5℅,大概了解,但了解不透彻的占36.1℅,还有18.2℅的学生认识模糊,没有多少概念。第二题23.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认真组织活动,56.7℅的学生认为老师当课文讲解,19.4℅的学生认为老师能不讲就不讲。第三题78.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查资料,做小报,积极投入活动之中,21.1℅的学生也能参与到活动之中,但积极性不高。第四题73.2℅的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活动形式是表演、讨论、竞赛,26.9℅的学生喜欢制作手抄报等个人完成的项目。第五题上网收看电视搜集资料的占34.8℅,查阅书籍搜集资料占56.3℅,8.9℅学生问家长同学。第六题都有分组合作搜集资料。第七题89.3℅的学生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要、喜欢,10.7℅的学生认为一般。第八题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习语文有帮助。
从中能看出以下问题:
1、概念理解。
知道综合性学习这个概念,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认为就是办办手抄报。
2、学习方法。
综合性学习时做了些什么时,回答最多的是办手抄报,其次是查资料,做得最少的是撰写研究报告,甚至有的 班只是老师宣读知识,没有组织过活动。
3、自主参与。
有学生78.9%认为,当老师精心组织了丰富的活动,自己会积极地参与,主动进行探究,如果对活动不感兴趣,只能被动参与。
4、学习重要性。
当问及你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否重要时,全部学生认为重要,能扩大知识面,能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对学习有一定的好处。
(三)结合听课情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1、老师认识不到位。
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刻,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布置,有的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的课外学习,有的当课文讲解,采用单一枯燥的形式,使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兴趣。
2、指导不够到位。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主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实践应放在首位。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的指导并不到位。活动开始前,老师只给学生分配任务,活动的过程中就没有参与、过问,最后只检查结果,结果这次活动变成了少数几个同学的展示会,没有激发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意识和参与性。
3、评价不够全面
教师评价方法单一,甚至错误地认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就是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节目表演,整堂汇报课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主,没有落实语文的听说读写,没有实效性。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参与,是否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兴趣索然,没有成就感。
六、如何有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要很好地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深入探讨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和特点,才能有效开展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综合性学习的焦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它不等同于过去的语文活动。
2、多渠道开发学习资源。
我们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要善发现,优化学习资源。教师要积极拓展课文内容,组织自主性活动,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去调查实践,优化课内外的结合。
3、教师要组织自主性活动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贴近学生生活的自主性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逐步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4、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掌控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要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5、多角度、多种方式评价。
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主要指向“过程”。要关注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阐释、运用,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
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作好市级重点级课题《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制定本课题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结合我乡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内。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从学生日常行为入手,探索出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新策略、新路子。
二、目标和任务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农村中小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2、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乡中小学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进一步丰富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农村中小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
5、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6、促进本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念、书刊,提高理论素质。
一是使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课题研究提供丰厚的理论底蕴。让老师通过培训学习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促使其理论水平与实践研究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能够从容应对并解决课题研究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促使学生在阶段内的行为上养成习惯。
2、开展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3、召开课题研究会。让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深入学校每名师生心中,并更清晰地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法、步骤以及阶段性任务。
4、继续贯彻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探索创新养成教育评价方法。
本阶段,继续贯彻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具体有效的激励体制,评选“美德少年”、“卫生标兵”、“三好学生”等,规范学生社会行为,并且通过“寻找身边的美”活动,将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形成内化,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相结合。在各班开展特色评价活动,探索创新养成教育评价方法,促进各班社会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
6、规范具体各项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认真学习每周校会讲话,及时进行各主题活动的宣传教育,有效利用各班制订的《班级公约》,进行全员学习,认真执行。尤其是社会行为习惯公约,要落实到位,将社会公德评比融入“寻找身边的美”谊活动之中。在具体的活动之中,将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到校园各时各处!
7、家校结合教育,融入社会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部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走入社会,不能局限于学校,所以我们首先要家校结合,通过召开家长会,丰富家长网站资源,家校联系等活动,丰富家长行为习惯知识,改善家长行为习惯,提升家长文明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将行为习惯的养成真正落实到孩子生活的每一处。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2009-12-05 13:44:08)
转载标签:结题报告教育
结题材料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缘由
在农村近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打工热潮掀起后,农村留守学生特别多。失去家庭温暖和正确的批评引导,受外界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主动性、自学性就会特别差。部分老师也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惩罚,但收效甚微。我想到当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应该积极正面引导,潜移默化影响,让学生在大环境中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目的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社会思想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文件下发后,养成教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所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年级教育的均衡发展。
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俗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础必然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一个民族良好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作用。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其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再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我们首先在总结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确立新的研究内容,明白要深化养成教育从什么地方抓起,我们逐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存在哪些不良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在重新分析文献资料和总结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调查,找出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现状问题与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内容,发掘构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系列措施,形成农村中小学生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针对我校规模大、班级多的情况,我们采取这样的方案:①、确立不同研究对象,制定总的研究方案,划分研究任务。②、在部分重点班开展深化实验,然后提取成功经验,推而广之。③、深入研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④、建立坚持与深化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开展学校的自我督导,提高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自觉性。
(二)、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我们对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系统的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教育。使我校师生及家长达成了高度共识,为开展课题研究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共识后,召开全校教工大会,使全校教职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核心组。核心组成员包括德育处主任、教科研主任、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及部分家长代表。聘请资深专家为课题组常年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和理论保证。课题组成立,就发动大家广泛查阅搜集有关资料,组织深入学习总课题组提供的课题实施手册,尽快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为进入实质性研究作好相应理论储备。这一阶段,我们安排了前测。给学生、家长发放问卷,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的第一手资料,制订研究干预措施。
我们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要求,拟定阶段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指导性方案,老师们有选择地有所侧重地创造性地加以补充和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我校优势,强调全员育人,部门间教育环节间的相互衔接,高度协同,特别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响亮地提出“教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培养良好习惯”的口号,要求教师和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课题研究的中期工作
在对前阶段实验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课题组针对前一阶段培养训练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进行了战略调整,努力为学生营造培养习惯的平台,提供训练的载体,设计组织了若干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习惯,让他们在生活的沃土中内化习惯。
在对学生具体进行训练培养习惯的操作中,充分利用各类杂志,组织学生学习培养108个好习惯。精心设计学生良好习惯训练达标评比卡,引导学生拟定学期良好习惯培养训练计划,定期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也定期对学生达标良好习惯培养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让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可持续性。
①、引导学生做自我的主人,培养对自己的责任心,课题组设计组织进行了“整理书包大赛”、“自查作业大赛”、“自我服务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②、引导学生做家庭的主人,培养对家庭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今天我当家”、“假期
好孩子评比”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进入家庭“子女”角色,培养主动承担力所能及家务劳动的习惯。
③、引导学生做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培养学生对班级、学校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爱校如家人人有责”系列活动,人人承包小岗位,天天进行保洁工作,在活动中体验做主人的责任与快乐。
④、引导学生做社会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设计组织进行了“雏鹏书城情系茶山”等“手拉手”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关心帮助同龄人的过程中,在赴粤北山区开展社会考察的实践里,获得触动与感悟。
⑤、引导学生做国家的小主人,培养其做国家公民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为祖国航天科技成就喝采”等系列活动,发动学生给发射神舟试验飞船的航天专家写贺信,鼓励孩子们上互联网下载有关资料,举行主题队会,组织学生参加“中国航天夏令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引导他们从小立志成才将来报效祖国。
⑥、学习榜样,熏陶培养。我们把学校里表现良好,有激励作用的学生在全校进行宣传鼓励。这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原则,一边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努力探讨习惯养成与人格形成之间的规律,一边摸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具体操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我们在强调严格训练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地活动中将良好习惯内化,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了吸引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我们将行为习惯的培养达标与“三好生”、“文明标兵”、“文明班级”的评选有机结合起来。
(3)、课题研究的后期工作
根据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对后一阶段研究规划的调整,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学生逐渐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专业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出一批较高质量的关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的论文,我校的研究方案也在全镇进行推广,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经过一年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我们对一个班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同学们反响良好,一致认为,他们做人、做事、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变。
我们认为,这些成效的取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采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使研究实践与教师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使干预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并且研究过程根据研究进程可以适时调整研究方案,做到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调控。这使研究有了较好的可操作性。
2、培训先行;全员参与,全面实施。这使研究工作不致于盲目,参与研究的人员研究行为规范,全校能形成良好的培养好习惯的氛围。
3、培养学生好习惯做到了层层推进,注重养成教育。在研究设计中明确规划了各阶段研究的重点和目标,各个阶段环环相扣、有机联系,由外到内,逐步实现教育行为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好习惯的培养不停留在口头上,不浮在面上,而是渗透在学生每时每刻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以养成为主。这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条件。
4、榜样示范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让学生看到好习惯的楷模就在身边,对大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教育。
5、以培养好习惯为核心,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锻炼情境,一方面丰富了教育手段,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生活。只有生活化的教育才能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的好习惯内化为他们的素质。
六、课题的分析与思考
然而,我们也看到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们的教师是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素质不容乐观。有效性是课题研究的生命,而这种有效性的保障则有赖于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有赖于教师从事研究所必备的“研究素质”、教师投入研究的时间与精力等因素;对于学生做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得很多,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习惯培养研究得还很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家长参与还主要停留在态度上,对于学生家庭生活、家庭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培养还不得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集体对于学生好习惯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如何引导学生互相教育、互相激励,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成就孩子一生的88个习惯》瑜苑著
《养成教育经验交流材料汇集》
《养成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第五篇: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一、课题的内容
1、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令人担忧。主要面临问题:
(1)学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学生在逼迫的情况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事倍功半。(2)学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生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想依赖老师和同学,不敢独立负责。
(3)注重间接经验的接受,忽视实践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4)缺乏问题意识。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也做了大量的探究。如: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肖川老师的《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庞维国老师的《论学生的自主学习》;河北省教科所李学红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冷思考》;河北省教科所赵杏梅和崔海江老师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等。但是作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较差等许多原因,使得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实践这些成果。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也就是在农村教师和专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小学的研究,寻找一种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是专门针对农村小学而设立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找到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把兴趣和需求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2)运用信息网络化环境,优化学生独立学习的途径、方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提高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
(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2)教会孩子利用网络资源独立学习。
(3)兼顾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4)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5)培养孩子问题意识,让孩子学会从问题中学习。
4、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小学生,具体指常河镇学区的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学校的学生。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是对现有的学习方法,辩证的采纳,进一步改进、创新,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特色的学习方式,并在全县进行推广。
5、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将对常河镇中心小学的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和西位明德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我们将从两所学校1100名学生中,选出四个班级作为实验班,进行具体研究。我们将二年级一班、三年级一班、五年级三班和六年级四班定为实验班。二三年级以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为主,五六年级以“网络资源”和“校本课程”为主。
二、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1、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赵杏梅和崔海江老师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充满内在活力,表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觉需求,对学习进程的高度负责和对学习活动的充分自主上。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使学生自身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李学红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冷思考》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独到的见解:表演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仿说与仿写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的有效学习方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洋思中学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威县人才学校的“三三三一”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是根,小组交流是蔓,提问展示是魂,当堂训练是本。毋庸置疑,省内外专家及优秀学校的研究成果,都在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理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我们农村小学,现有的方法好多方面不符合农村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起来操作性不强、不系统、不宜实施。因此,我们课题组仍要充分吸纳这些专家成果的精华及优秀学校的成功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特色的学习方式。
2、方法
(1)调查问卷法(2)经验总结法(3)实验法(4)案例研究法
(5)比较法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分工
1、课题领导小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改变产生重大的冲击。学生获取、处理、储存、发布信息的能力将对他们今后及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劳动者素质,全面素质培养靠教育。根据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酝酿着重大的突破。针对目前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各科的教学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想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到各学科中去,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 “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的理想境地,摒弃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模式,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的先进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可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现今由于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和江苏省“三高普九”工作的检查与验收,学校硬件投入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多种形式实现与互联网的连通,建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也摆在了农村实验小学教师的面前。近年来相应的师资培训,也使我校9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能自制课件,绝大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及校园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学生在三年级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并会创作电脑美术作品等。这些都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
综合以上,针对当时教育改革中的热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2、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适应于新课改的教研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掌握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到各学科中去,使课堂教学达到 “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的理想境地,摒弃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模式,挖掘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的先进作用,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提升学校“精彩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人文、和谐、向上、精彩”的育人氛围。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研究内容:
1、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最基本工具。随着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逐渐在实践中明朗。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第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第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第四,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和资源。
2、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其宗旨是使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语、数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课题研究立足于积极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课题组成员集中了我校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学科的骨干教师,只是一支年轻肯钻研的研究队伍。他们大部分是我校“十五”期间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佼佼者,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和能力。课题组负责人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周久志校长,他是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句容市科技骨干。周校长不仅能给课题研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在技术操作上也能给予科学完善的指导,所以我们坚信该课题一定能顺利开展下去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总是与认知对象与认知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派认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的经验各不相同,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之间的协调统一,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收集信息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二是指教是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组建具有丰富、实用、适时更新的校本教研素材库,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我们选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支撑开展实验,力图突破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双赢效果。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加快实验教师的理念更新。
(2)、案例分析法:对实验教师的成长进行记录,建立个人成长袋。
(3)、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有价值的案例或经验,按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记载。课题研究结束时进行工作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论文。
(4)、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对相关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或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技术路线: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深度。(跟以下因素关联①教师素质。主要观测课堂教学过程所体现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成果;②学生素质。主要观测学业成绩即教学质量和素质的全面性。③课堂教学效率。或者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或者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相关自变量是:是学校信息教育环境、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网络化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
实验因变量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效程度。
相关因变量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作能力。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
实施步骤:
学校将分期完成了信息化、网络教学所需的设备建设,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校园网节点遍布校内所有楼宇,建立了栏目功能全、实用性强的校园网站。建设了两个能容50人的高标准网络多媒体机房。各办公室配置了1台电脑,建立2个多媒体教室,建设2个标准化的计算机教室,1个教师电子备课室,使校园内处处能联网。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我校“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创新的研究课题”将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努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素质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在以下原则指导下开展研究:(1)、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科学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得到持续而有效得发展;(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有效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与否,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提高,才能上升形成具有更广泛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3)、信息化与工具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
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强调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伙伴;
(4)、知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既是立足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整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整体性原则:就是其学科的交叉性。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而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6)、个别化与协作性相统一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平台,在总体目标相同的前提下,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进行学习,从而能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研究方法
1、准备阶段方法: 学习理论、培训技能
2、实施阶段方法:
(1)以“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进行研究,即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并应用于实际教学;
(2)课例研究;
3、总结阶段方法:讨论,汇编资料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实施的途径(1)电子教案;(2)电子题库;(3)网络教学观摩;(4)基于网络的课件制作;(5)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主要有关整合方面的论文)。
2、研究方法手段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和调研法等方法。在行动研究中围绕明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行动过程的控制、科学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和数据,并对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研究结果,再经过讨论,得出规律。
3、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5月,学习理论,调查摸底,制定课题方案; 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6月,探索研究、实践; 前期:
(1)课题组成员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熟悉常用办公软件;(2)完善灌南二中网站,制作完成课题网页;(3)组织研究人员学习理论,调查研究摸底;(4)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中期:
(1)升级完善校园网;(2)探索师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初步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整合教学模式;(3)积累文字、声像研究资料;(4)建设各学科资源网站; 后期:
(1)建成能适应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2)建设完善各学科资源网站;
(3)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
(4)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5)典型课例录像、课件、学件光盘,汇编论文;
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9年11月,完成结题报告、总结评估,接受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