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23: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的思考

随着**“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银行业风险控制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经济实体,其经营目标是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统一,资金出现风险,就更谈不上什么效益了,只有在提高社会效益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才能提高自身效益,才能实现信贷资金的双重支付和双重回流。本文就两个效益问题谈点浅见:

一、价值规律决定了专业银

行的经济效益是自身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专业银行(含政策性银行)自身的效益是指其本身的经营成果,它主要反映在利润上,社会效益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的吸收、运用,支持企业用尽量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生产出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并运用利率、汇兑、结算等手段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而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其利润表现在贷款利息及其他收入与存款利息及其他支出的差额。利润大小直接影响职工奖金、福利。这就使得专业银行同一般企业一样,还具有追求切身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专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它本身不创造价值,而它的利润从诸多企业成本核算中提取所得,它只有在借款单位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销路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按期收回贷款。反之,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滞销、积压,归还银行贷款就失去了资金来源,贷款就占用在产成品库存上了,企业处于困境,银行也难以盘活资金,更谈不上利息收入了,这样就形成了信贷资金只有支付而没有回流。在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行为不正常的条件下,专业银行把利润作为唯一的经营目标,会加剧产业、产品结构的失调,使企业的投资饥饿与银行的盈利动机交织在一起,加剧了投资膨胀,使中央银行对信用规模和结构失去控制。所以说,社会效益是专业银行自身效益的前提,专业银行是社会资金活动的总枢纽,它与社会再生产息息相关,是国家实施经济管理,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这就决定了专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否则就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可见,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统一的。

二、银行企业化管理,影响着两个效益的关系

1、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与银行自身效益发生矛盾。帮助企业加强管理,可以减少企业不合理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归行率,企业可以少贷款,多办事。从银行自身效益来看,借款单位的资金周转快,占用资金就少,贷款也就相对减少,贷款的运用率低,利息收入也相对减少,站在银行的角度看,借款单位的社会效益提高了,而银行本身的利润下降了。

2、差别和浮动利率也影响着社会和银行自身效益。有关政策规定,差别利率是以较低的利率扶持急需发展的部门、行业、产品或经济落后地区,其结果是减少了高利率贷款指标,使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利润下降。在浮动利率执行上,也是对经营好的企业,实行优惠下浮利率。银行本身就是靠较好的效益吃饭的,所谓“食利者”。而这些能使银行获得可观利息收入的企业单位,银行又给予信贷上的“照顾”,使这些好的企业“锦上添花”,他们随时可以从银行得到大笔的低息贷款,也可转作他用,而银行坐收“渔利”,按期结息,对不景气的企业单位,银行反而给予上浮高利率贷款,还实行加罚、息制度,可谓“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脚”,这样不仅不能获得利息收入,有的资金投入还形成了新的“两呆”贷款。

3、抽紧银根对两个效益的影响。当中央银行紧缩银根控制规模的信息传导到专业银行时,往往一时还难以传导到企业,当中央银行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停止发放对专业银行的临时借款,扣收到期借款和资金市场有求无供的情况下,专业银行本应将制动力传导到企业中去,从企业收回到、逾期贷款来归还借款,当这种压力传导到企业时,反映甚微。因为经营亏损的企业,银行一般也停止了贷款,他们既然从银行得不到贷款,也就很少有存款,加之经营不景气,收回贷款难上加难,结果压力集中传导与银行利益息息相关的一类企业身上,停止和收回的只是一类企业的贷款,致使一类企业占用贷款比例下降,资金运用率低,造成银行收入减少,银根的结果,使银行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下降,中央银行达到了控规的目的。

4、财务、信贷制度和法制的不健全,对两个效益的影响。银行自身经济效益存在相当大的虚假性,有的效益是年底在各种报表上“笔下生辉”编出来的,不是靠经营管理的“汗水”而获得的,有的企业更是如此,如有的企业实际库存大量原材料,产成品损失,待摊费用及资金水份,这些损失没有及时摊入成本,挤占了贷款,银行仍然睡在那里按时收息,逾期还可以收罚息。从表面上看,银行收入增加了,实际上银行吃了倒帐,这种倒帐在特定条件下,就被风险准备冲销了,银行和企业谁也没有责任了,而吃亏的还是国家银行。现在贷款管理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但落实起来也是“纸上谈兵”,很难执行,数额巨大的就是追究责任也是“望尘莫及”,实质上,银行大笔贷款只换来了几个利息收入,借款单位效益

好了,而银行是名盈实亏,影响了银行发展后劲。

5、政策性银行近年来全面实行了商业化经营,基本实现了全面盈利,而政策性银行工资费用都是中央财政逐级核拨,由于业务发展了,基层支行的管理费用增加了,而拨付的费用难以维秩机构正常运转,业务发展与费用拨付不相适应,基层行效益再好,也不能利润留成,还是分配上的“大锅饭”,经营业绩是基层

创造的,而得不到正常的回报,严重影响了银行自身效益完成,从而影响了社会效益的扩大,从心灵上影响了银行发展后劲。

三、怎样使两个效益达到协调统一

1、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率体系。现行利率存在着差别小、不协调、管得死、利差低等。要使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改革利率体系。一是适当提高利率总体水平;二是存、贷款要有一个合理的利差,高了影响企业,低了影响银行;三是政企分开,属于行政、民政型的投资严格区分,不代任何单位发放亏本的贷款补贴资金;四是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实行差别利率;五是根据银根的松紧度,实行浮动利率,优惠利率向不景气的企业倾斜,向好的企业控制;六是走出市场,逐步取消上存和下贷资金,真正体现自主经营。

2、对高利存款和低利贷款应进行补贴。国家确定的低利贷款,首先应由财政部门拨付到各专业银行,在有保证利息收入的前提下,由财政、银行双线下达贷款指标,才能办理中央银行确定的低息贷款。专业银行首先应在上缴的利润中冲减一部分下来,作为低息贷款补亏准备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企业化经营、自主经营;才能解决专业银行发挥调控作用与自身效益的矛盾。

3、非经营性收入应上交。一是对逾期贷款的加收罚息(逾期、积压物资、挤占挪用)的收入,上交上级行。因为这部分收入是不合理资金运用创造的,也是信贷人员失职的结果,如果这些收入留在基层,不能促进他们加强企业管理。

4、对大企业银行要派驻信贷员。深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帮助企业搞好产、供、调、销的资金管理,这样知己知彼,企业、银行的效益才能提高,达到协调。

5、政策性银行要改善费用拨补机制。费用拨补要与自身效益真正挂起钩来,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做法,他行经验可以借鉴,不能完全照搬,创新自己的经营管理机制,从真正意义上打破“大锅饭”。建立利润留成制度,以改善基层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员工提高自身效益意识,才能使员工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去,真正实现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第二篇:效率、规模效益和集中化相关问题思考

效率、规模效益和集中化的相关问题思考

营运管理或供应链管理讨论的问题是营运效率和规模效益。一般说来,营运效率并不直接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大多数供应链都在强调其“快速反应能力”的情况下,我们注意到所为高营运效率在带来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产生很高的营运成本。因而我们相信营运效率是帮助企业内外成长的手段,而规模效益才是企业真正盈利之道。

讨论:对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是基本是正确的,但也有部分补充意见:在市场竞争不同阶段下,营运效率和规模效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在物质短缺的市场环境下,公司营运效率将决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中国从78年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从物质短缺逐步发展到相对充裕的阶段;在物质短缺和信息相对不发达的阶段,一个企业的营运效率,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和生存。如各种手工作坊,一定是质量好、服务响应快速的小作坊能挣钱并逐步做大。

我一个同学,从01年开始,涉足灯饰贸易并在古镇开办工厂;公司从夫妻档开始,逐步做大,01到07年6年间,每年的收入都是翻番,目前产值已经超过一个亿。回想当年,他曾经告诉过我:只要你能快速拿到比人家漂亮的产品或者自己生产,就可以一个货柜一个货柜卖到中东,你就会挣得比别人多。

实际上,今天依然但依然有部分行业处于供不应求和一个非充分竞争的环境,如房地产。虽然经过08年的地产低谷,到现在,还是有不少小开发商存在,他们的取胜之道,在于对市场的快速响应,产品快进快出,只要不过分压货,确保一定现金流,就能在08年金融风暴中挺过来,并逐步长大。

当然,在这些年中,也有不少企业倒闭,基本上都是自己内部经营不善引起的。自然界中,基本规则是适者生存,在市场经济中也同样适用;因此,规模效益是企业盈利的基础,但不是所有决定因素。

二、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规模效益是企业真正盈利之道:

公司存在的目的在于盈利,公司能存在并持续经营来自三方面:业务收入、净利润和现金流。因此,财务指标将决定一个公司是否能够盈利,是否能够生产。

而公司的人才、管理(治理)水平、技术和其他资源等,都是基础条件,但必须转化为产品,赢得客户和市场,转化为收入、利润和现金,公司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基础条件是基础,但不是直接决定公司盈利水平。

公司营运的基本衡量指标为营运效率,包括:质量、时间、成本和环境等四个主要维度。效率关注的是一个公司如何在尽量少投入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产出。同样,我们可以认为,营运效率中,质量和时间影响客户和使用感知,再进一步影响市场,但成本直接影响竞争力(波特竞争理论:产品差异化和低价格)和市场占有率;因为,低成本将意味着高竞争力。一个公司,产品和服务是有一定成本的,降价是需要有基础;换句话说,低价格竞争是一个双刃剑,给市场带来高竞争力的同时,给自己公司带来“大”杀伤力。采用低价格竞争策略,前提是自我公司营运成本足够低,如沃尔玛“天天最低价策略”,核心支撑力量来自物流成本降低10%。

对于单独一个公司而言,成本由于构成的特点(归纳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在产品和服务规模没有上去之前,成本无法大幅度有效降低,因此,效率对一个公司而言,是公司成长的基础,但通常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

规模效益指的是产品和服务在规模效应上获得的收益,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

这里不讨论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因此,从成本的构成成分分析,规模效益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公司盈利的根本。

2007年8月底,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向上海证券报表示,三年内,国资委将根据利润水平、成本控制能力等因素构成的综合指标为中央企业排定座次。届时做不到行业前三名的,将被国资委强制重组。这种态度,也从侧面表达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直接拼的就是规模。

三、集中化和电信企业的营运管理;

目前,中国电信市场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的阶段,有竞争但不算特别充分,但总体利润率已经较低,如电信为1.63%;联通为1.98%;相对而言中国移动利润率排名较高(500强第35名),但利润率不断下滑:从07的30%以上下滑到10年的16.25%;(摘自百度文库:2010年世界500强利润率排行);

因此,电信企业的经营和生产,将越来越重视营运管理;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网络营运管理和集中化问题进行讨论。

电信公司的产品也就是服务,跟其他行业的服务一样,具有即时在线的特点,用户服务使用过程中,对质量(或体验)、故障等网络运行状况非常敏感,对于各种质量异常事件(如电话掉线、单通和质差等)发生可能会立即投诉。

由于电信服务上述特点,网络营运管理需要重点考虑:1)成本;2)质量;3)用户感知;另外,网络管理也涉及环境问题,这里不做讨论。

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出发,集中化作为提升网络营运管理的战略性措施,早在2001年,集团公司已经提出,经过近10年的改革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以省和集团为中心的两级集中管理模式,并形成三化(集中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指导原则。外界对于中国移动的集中化管理,也给过较高的评价:

“通过实施集中化管理变革,中国移动建成了世界一流移动通信网络,保持了世界一流的网络质量,形成了领先的网络优势。最新国家对标结果显示,中国移动在网络覆盖率、网络质量、计费准确率等指标处于对标企业的领先位置,网络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8.4%;网络质量连续四年在对标企业中位居第一。”(摘自国资委文章《中国移动推行集中化管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下面我们将针对集中化如何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上进行探讨。

营运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在于:1)以最经济的成本将产品配送到最终客户;2)目标是减少商业的不确定性;3)本质在于提高产品的快速反应能力。

我们讨论网络营运管理,目标集中在网络运行成本、质量保障和客户感知提升,并就集中化和不确定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的关系进行讨论:

1、集中化和运行成本关系:

什么是集中化,“集中化是集中管理的核心。通过集中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价值。集中化主要体现在网络建设集中化、网络运行维护集中化和企业管理集中化三个方面”。

集中化直接影响是实现网络营运管理的规模效益。包括:

1)人员使用上的规模效益:主要体现在监控值班和开通配置的人员安排上;

这里已业务开通配置作为案例进行说明:在集中化之前,各个地市公司,都在本地设置业务开通配置人员,全省共近100人;集中化后,业务配置的职能主要集中在省网管中心资源配置室进行,所有人员数量约为34人;

业务开通历时也更可控、更稳定。

2)工具和支撑手段的规模效益:IT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产和管理支撑

范围和水平大幅提升;全省21个地市,信息化手段在集中化前各自开发和

使用,集中化后,基本实现统一的开发和建设,统一标准和流程,提升支

撑手段的使用效率,也提升全省维护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总之,通过实施集中化管理变革,中国移动从网络建设与运维等各个方面有效控制了经营成本,取得了明显的低成本运营优势。最新国际对标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移动每客户运营费用为85.6美元,2005年到2009年,中国移动每客户运营费用整体控制较好,远远低于传统市场的电信运营商。

2、集中化和网络营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管理;

集中化,具有综合的功能,将降低网络营运管理中的“需求”不确定性,主要体现

在:

1)对人员需求的不确定性——故障处理和业务配置:网络故障处理,是网络维护

过程中一种常态和重要工作,分散维护就要求各个地市公司都要有相应数量的专家值班,确保对故障的及时响应和处理。集中化后,全省的专家统一安排,应对各地市的各种故障。从故障发生对人员需求的不确定性来看,确实大幅降

低人员的需求不确定性,提升专家处理故障的综合效率。

2)网络资源的集中管理和调配——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目前也是人口第一大

省,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巨大;省内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两翼经济和珠三

角的经济差距巨大;因此,广东的网络存在巨大的话务潮汐:每年春节,珠三

角的用户大量回流内地和粤东粤西。因此,网络集中化管理,资源的集中管理

和调配,实现省内资源的动态调配,最大化匹配话务和业务的流动和变化。

3)备板备件的集中化管理——备件是网络维护的基本条件;故障的不确定性决定

了备件需求的不确定性;备板备件的相对集中管理,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提

升备板备件的利用效率。

3、集中化和和客户服务过程中的异常事件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

客户感知为个体的体验,直接来自细节和个性化的认知;网络KPI很好,只是说明网络基本情况良好,但不能代表客户感知好。对于客户感知提升管理,重点在于我们对异常质量事件(如掉话、杂音、空错号等)的反应速度提升上。

集中化实现和强化了规模效益,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但从另个角度看,人员和管理的集中化,和客户体验属地化之间的不匹配关系,决定了我们对通信异常事件的反应速度降低;对于故障处理的以及备板备件的调配中,也都存在反应速度的限制问题。

因此,我们在充分强化集中化优势的同时,我们必须针对反应速度提升,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真正我们达到通过集中化提升网络营运管理水平的目的。

对于不同的质量事件,我们采用不用的措施:1)已知质量事件,如掉话和质差等;我们需要提升绝对速度,并解决事件集中度问题。具体措施,部署信令监测和异常话单分析系统,通过IT化手段,解决事件的发生和集中度监控,并强化;2)未知的事件,如设备和终端匹配、全国各个地市设备匹配问题等;需要相对速度,能解决更重要,具体措施:整合全省专家和IT资源,共享案例,强化会诊;——省城的医生见过的病人比我们见过的正常人多;3)对于故障的反应速度,主要限制条件是专家驻点到现场时间;具体措施包括考虑设备和备板备件库相对集中设置,确保专家和备件到达故障设备的地点不超过2小时(和故障规范相关);同时需要提升网络容灾能力度。

结论: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企业营运效率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规模效益是确保企业盈利的有效措施。对于中国移动来说,集中化是实现公司低成本战略的关键,但同时必须应对集中化带来的对终端客户使用问题反应速度下降的挑战,只有保证客户感知的前提下,集中化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支撑中国移动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篇:当前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范文)

当前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市委组织部:

党的组织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承担党的组织工作任务的组织部门,肩负着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责,将在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组织工作所依存的条件、工作的对象等也随之发生变化,组织部门如何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永葆活力,成为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问题

组织部门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部门思想观念还不太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一是在创新观念上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如干部能上不能下、党员队伍出口不畅、干部考察方式单

一、监督不力等问题没能及时很好地解决。二是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上有差距。还存在就班子抓班子、就工作搞工作的现象,没有站在人才战略的高度,灵活运用市场手段,把各级各类干部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优化配置组合,实现人才的结构效益。三是在用人观念和用人标准上解放思想有差距。在推行干部年轻化、专业化方面的“一刀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正确用人导向的形成。特别是在基层,有些干部经验丰富、能力较强,只是学历或文凭达不到要求,被“切”下来,符合学历、年龄等条件而被选上的干部有些反而能力水平并不高,由此伤害了一部分人积极性,更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四是在宗旨观念、服务观念上有差距。基层群众认为,有些上级部门,抓工作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由此带来的是宗旨观念的淡化和官僚主义的滋长。在这方面,组织部门的问题不突出,但有一定的表现。

2、组工干部的整体素质还不太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一是组工干部的知识不够全面。从总体上讲,组工干部队伍素质是高的、是过硬的,但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距离。如,少数组工干部只是熟悉与岗位相关的业务,对整个党建和组织工作业务缺乏全面的掌握,工作疲于应付。二是开拓精神不够强。基层有些同志反映,由于组织部门工作性质特殊,其原则性、程序性、保密性强,组工干部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谨言慎行,但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给人的印象比较呆板,没有什么个性。三是组工干部的视野不够开阔。由于平时工作任务繁杂,经常加班加点,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也不多。不少基层特别是经济效益困难企业的组工干部,连续几年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整天就是关在屋里马不停蹄地工作,由此带来的是视野不宽、思维不活等问题。

3、组织工作一些方式方法不太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一是组织工作重点突出不够。二是对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超前思维还不够。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阶层日益复杂,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多样化,人员流动极为频繁。这种新情况,给党的建设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及时了解情况,研究对策。如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有些单位为应付检查而过组织生活,人数不齐,活动呆板,只是读读报纸,念念文件,缺少生动活泼组织形式;有些单位经济困难,党建活动难以开展;党员年龄普遍偏大,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非公经济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开展、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加强等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新课题。三是有些工作科学决策不够。四是工作缺乏成本意识。

4、组织部门工作作风还有不实的一面。一是工作指导不够。从目前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看,一些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组织部门工作不细、作风不实密切相关。如,有些单位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难落实、基层党组织薄弱、党支部书记后继乏人、党员队伍出现的理想信念动摇等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既与基层党组织工作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有关,也与上级组织指导不力有关。二是群众意识不强。少数组工干部不愿吃苦,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疾苦,习惯于办公室听汇报,酒桌上谈工作。工作不能经常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即是下基层,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了解基层的最新动态,不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三是工作不够扎实。有些组工干部对所负责的工作钻研不深,工作浮于表面,喜欢大轰大嗡,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是华而不实、面貌依旧。

二、对策思考

造成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从外部环境上看,正处于社会转轨变型时期的组织部门,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挑战,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自身队伍建设上看,组工干部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组织部门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使组工干部队伍建设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组织部门的工作关系到每个党员、干部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实现。因此,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迫在眉睫。

1、加强学习,大兴学习之风。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对组工干部提出的要求。首先,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学习尤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组工干部不爱学习,不爱读书,就会缺少灵气、迷迷糊糊,就不能适应组织部门工作的需要,素质提不高,成长也不快,有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其次,要明确学习内容。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意识,还要学习组工业务,学习履行职责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扩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成为精通本职业务的行家里手,更要学习经济、科技、法律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等,提高我们服务经济建设和党的工作的水平,努力做到理论功底扎实,业务素质精良,知识水平较高,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其三,要勇于向实践学习。一方面要将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勇赴工作一线和经济建设的一线,在实践中锻炼自我,磨砺自我,成就自我;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我,做与事业、与时代同进步的组工干部。

2、勇于创新,大兴解放思想之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组织部门永葆活力的源泉。在新世纪新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必须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些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新举措从何而来?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决定行动。组织部门思想观念不够适应的现状不改变,就不能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外部形势的深刻变化,就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组织工作的新发展,就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当前,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事业的新时期,一是要树立全局性的思维观念。要善于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和安排组织工作,自觉养成围绕大局开展组织工作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要走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误区,让组织工作真正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真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要树立前瞻性的思维观念。针对当前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实际,要在复杂的形势下紧紧围绕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把握我们工作的总体趋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超前谋划,超前服务。三是树立创造性的思维观念。对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和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要不断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善于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创造性地思考,以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复杂、疑难问题。四是树立开拓性思维观念。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大胆开拓的精神,研究新情况,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只要是符合实际、能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就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努力推动组织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3、转变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转变工作作风是适应推进“富民强市,加快发展”大局的需要。加强调查研究,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工作作风的基本内容,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转变工作作风,一是要通过周密的调查,掌握新情况、新问题,找出对策和办法。二是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进一步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生活,使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强化宗旨观念,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三是要通过调查研究,锻炼每一个组工干部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领悟能力、洞察能力,全面提高组工干部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归纳、总结和升华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好典型,不断摒弃工作中不切实际的机制、制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组织工作的总体水平。

4、注重实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键是实事求是。组织部门作为协助党委抓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更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工作。组织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在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带好头,围绕经济工作,精心谋划和部署组织工作;要在从严治部上带好头,对本部门内的同志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教育,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进一步树立组织部门求真务实的形象。

5、强化监督,大兴廉政勤政之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由于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特殊性,使组工干部经常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考验,这就要求每一个组工干部在物欲横流的复杂环境下,能经受住困难和诱惑的考验。在处理好“自律”的同时,更要有“他律”的约束,自觉接受组织、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强化上级的监督。上级组织部门要经常检查监督下级组织部门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突出的要作出严肃处理。二是要强化班子内部的监督。要把当前开展的公道正派活动,作为组织部门党员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经常对照检查,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三是要强化群众监督。要进一步落实党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四权”,让组织干部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对违反政策和原则,徇私舞弊,导致工作失察失误的人一定要追究责任。

第四篇:自身存在问题与不足

自身存在问题与不足

卫沈峰1、2、3、4、5、销售方法单一。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处理问题太过认真。与领导和客户的沟通交流不够多。业务能力不足,不能为公司分担更多。

第五篇:如何利用科技档案产生社会效益的一点思考

如何利用科技档案产生社会效益的一点思考

摘要:档案在档案学中是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习惯所称的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性档案三大类。由于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在形成、性质、管理以及利用上存在差别,给二者的综合理论研究带来许多困难。

关键词:科技档案;社会效益;思考

“档案学”这一名称与其应当包括的实际内容并不相符。但不论是文书档案学,还是科技档案学,以至研究各种专门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的,都必须研究档案的利用和效益问题。利用效益是档案工作及其学术研究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科技档案是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的形成的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保存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益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和科技档案管理学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研究提高效益的途径,必然会大大促进作为档案管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档案事业,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科技档案的利用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提供和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使其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基数效用和社会效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1档案的利用

《档案法》中明确指出档案的利用,系指对档案的阅览、复制和摘录。所谓档案利用,是指为研究或解决问题而使用档案。一切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使用档案馆(室)保存的档案,即是档案的利用。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是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的手段,在档案工作中占有突出地位。

2档案的利用效益

所谓档案利用效益,是指档案被利用后去掉档案管理、利用成本的那部分收益。说到档案利用效益,不得不提到档案利用效果,档案利用效果是指档案被利用后(相对不利用)对单位或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档案利用效益:档案利用效果—档

案管理、利用成本。由此可见,档案利用效益亦有正效益和负效益之分。当档案管理、利用成本大于档案利用效果时,档案利用效益为负值,即为负效益,如果从经营角度上讲就是亏损。所以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力求档案利用产生较大效果,并力求降低档案利用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档案利用正效益或较高的利用效益。

3档案利用的分类

档案的利用效益总的可以分为两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档案的经济效益,其特点之一表现为显性,即效果明显;其二是这种效益可以用经济数字表示。科技档案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既可以从科技档案利用的具体事例去看,又可以从宏观上去看。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往往注重科技档案利用对经济效益的作用,而社会效益因其具有隐形和增值特点,获利者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不容易用经济数字表示而经常被忽视其对社会效益的重要性。科技档案利用的社会效益主要是档案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历史研究等社会活动、社会科学领域形成的。

所谓科技档案的社会效益,是指科技档案通过市场来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档案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它所谋求与产生的首先是社会效益。科技档案信息的扩散性、共享性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的有益结果。科技档案本来是单位所有的,但由于它存在的技术存储和交流功能以及历史依据和凭证功能等,可以被社会广泛利用,而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例如核爆炸的测试、研究成果,核爆炸的烟云、火球照片以及试验景象等,在一定时间内都是保密的,但它储存与科技档案中,过了一段时间就可以论文、学术报告等形式公开发表。这方面的成果、记录价值珍贵,甚至可以看作无价之宝。因为核试验禁试条约已经签订,核试验尤其是空中核试验可能在地球上再也不会出现,人们要看到空中核爆炸景象以及有关试验的研究成果、记录,就必须依靠核试验档案来实现。又如,人造卫星的发射,尤其是首次发射的景观,也要靠卫星发射档案才能再现。在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中,天文、水文、气象、地震档案,更是无价之宝。一项重大工程的建设,如果说,地质材料可以用经济手段再次取得的话,而几十年、上百年前的气象、水文、地震数据,却是花多少钱也不能再现的,它必须

依靠有关科技档案。例如,在我国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中,曾利用清代有关水文资料,查得黄河、长江历史上的最大洪水量和最小存水量,成为设计黄河三门峡水库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依据。清代的晴雨录和雨雪粮价单等档案材料,反映了近2m多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和水旱灾害情况,为制定我国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又如,第一历史档案保存的清代中外边界档案文件和地图,在划分中印、中缅、中俄、中越等边界中起了重要作用。近期各大媒体刊登的关于南沙群岛、钓鱼岛等边界主权问题,正是因为有了历史档案,我们才可以义正言辞的主张我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档案创造社会效益上,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文书档案的利用。日本侵华制造震惊中外的30万人被害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抹杀这一历史事实,但是在有关档案的真凭实据面前,他们最终只能低头认罪。钓鱼岛问题、南沙群岛问题,都必须依据档案才能说明这些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档案,包括科技档案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现在地球上的物质财富越积累越多,不管什么样的物质财富人们都可以凭脑力和双手创造,唯有能够延续人力记忆的真实的历史记录,无论花多少钱都是得不到的。可以说,人类的物质文明越发展,技术水平越高,物质财富越多,就越加重视自己的历史。因而,就越加珍惜每一份历史档案,甚至是只字片纸。

科技档案的社会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信息的交流、共享,为社会科技发展服务的效益;二是历史素材、凭证的交流、共享所产生的效益。科技档案之所以能够为社会创造效益,最根本的是因为它具有的信息本质。信息可以交流、扩散,可以共享。报刊、书籍和其他传媒一旦刊载、播放了档案中任何珍贵的信息,它就可以无偿的为人类所共享,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科学文化财富。正如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一样,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盛会将被载人史册。赛事项目、参赛国家、体育场馆、运动设施,以及本次奥运会独特的点燃火炬方式等,所有的文字、图片、影响的资料都将制作成档案,成为我们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益从总体上说,主要在科学技术、经济领域体现,这是它与普通档案利用效益的重大区别,但是最终也体现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技档案的社会效益,由于他的增值性、共享性,只能用“很大”、“较大”、“一定的”等词语作定性表示,很难用具体的数字表示,但它的意义是深远的。档案从产生之初开始,其社会效益就一直不被看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档案观也在逐步形成,其中之一便是注重档案的经济效益。档案作为一种智力资源,可以产生经济和社会两种效益。社会效益也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片面强调其中的一种或者机械地将二者对立起来,都是不明智的。我们应以努力的、积极的效益观念去适应新形势,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并驾齐驱”,使档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使档案事业不仅能适时生存,而且要兴旺发展。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档案管理机构或人员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档案工作最根本的宗旨—创造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偏见。只有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的潜在价值,才能为事业的发展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载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级工会工作问题探讨与思考

    县级工会工作问题探讨与思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形势的不断发展,工会工作同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县级工会作为最基层一级总工会,与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处......

    入党思想汇报 自身思考

    2010年2月思想汇报 2010年2月思想汇报:时光飞逝,扮赢新春佳节!新年即将开始,我的思想始终随着党的精神和十七大的指示在不断追求思想进步的道路上探索着。现作思想汇报如下: 敬爱......

    提高学校教学效益的思考与实践[范文大全]

    提高学校教学效益的思考与实践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刘大华 效益是指效果和收益,教学效益就是指教学的效果和收益。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或收益的多少应当坚持以学论教即看学生......

    专题讨论稿《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大家好! 我讨论的题目是《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

    自身存在的问题

    执行局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局里干警学习的要求和动力不够。对学习的要求不够高,学习的内容较浅,学习的范围较窄,系统性、专业性、深入性不强,从而使得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动力不......

    党员自身问题及整改措施

    个人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 我于2013年7月到甘肃农业大学上学。四年来,生活方面,对自己要求苛刻、喜欢挑战;学习方面,努力钻研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思想方面,加强党性锻炼,不......

    自身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自身存在问题 1、思想上政治理论学习深度不够。没有自觉和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致自己理论水平不够高,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改造重视不够。 2、工......

    自身问题查找思想汇报

    党员自身问题查找 在关注了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召开和落幕之后,我的思想深受熏陶,两会议题很多,包括三农问题,股民和网民问题,电信收费问题,民生保障问题,以及法制,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