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与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时间:2019-05-13 23:0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场竞争与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场竞争与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第一篇:市场竞争与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法则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谁领先于竞争对手开拓新的市场,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公司竞争战略应该着眼于找准价值创造点,开创市场所没有的业务模式,领先对手,获取优势。

中国的银行保险业从2000年开始迅速成为重要的保险分销渠道,截至2004年底银行保险保费已占国内总保费的26%。然而,与其重要性不相符的是中国银行保险的业务模式仍然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多数仍然为简单的普通代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银行保险渠道的优势。这一事实严重拖慢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如何找准价值创造点,推动银行保险业务模式向更高级演进,已经成为了众多保险公司需要直面的问题。

银行保险的业务模式

“银行保险是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至今天,已经形成了多种形态迥异的业务模式。这些业务模式按照整合的程度,自低而高分为普通代理关系、排他代理关系、战略联盟、合资公司、控股集团五种。由于整合程度的差异,合作的双方对银保业务的关注程度与银保业务的可获利性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根据发达地区的历史经验,整合程度越高的业务模式能为保险公司和银行双方带来更大的收益。

普通代理关系是一种开放式的合作模式,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合作协议或非正式的合作意向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这种途径建立的合作关系大部分为一对多的关系,即一家银行同时和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对银行而言,这种模式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成本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手续费,既丰富了产品线又能获得账面上的收益。但是,由于仅仅是简单的代理关系,保险公司不愿意大幅的投资以提升业务的水平,合作双方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易售性及手续费的多寡。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品牌无法整合,更谈不上品牌效应的运用。

排他代理关系整合了银行和保险公司两者的产品优势,在排他性合作协议的框架下,通过双方产品的互补性以及服务的多样性实现交叉销售。保险公司将愿意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的支持,而银行则可以比普通代理关系得到更多的收益。但是,由于银行没有参与银保产品的开发,所以仍然无法区隔银行的顾客群;另外,由于只是代理关系,两者的品牌仍旧无法充分整合。

战略联盟正是为了解决专属产品和品牌整合这两个问题而形成的。战略联盟建立在排他协议之上,并且通过合同的方式,把双方在产品开发、品牌使用、银行职员培训等方面的安排落实。战略联盟可以有效地维持规模优势,实现高效的交叉销售,并且可以把银行网点初步建成金融超市。但是要战略联盟有效运作起来,必须从双方的高级管理层开始,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且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

合资公司指的是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各自出资成立一家银行保险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的业务主要为银行保险,所以在产品开发上需要和母公司的银行进行交流,了解母公司银行的客户类型及潜在需求,从而开发出极具针对性的产品组合。另外,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同为股东,可以基于平等协作而共同决策,并且可以对参股的银行保险公司给与充分的支持。但是,合资的银行保险公司在销售上,仍然仅仅把母公司银行视为一般的渠道,导致沟通和参与力度和深度不足;母公司银行的职员也难以把保险业务视同他们的主要业务。

整合程度最高的业务模式是控股集团。控股集团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银行出资成立保险公司,第二类是由保险公司出资成立银行,最后一类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同为某一金融公司的子公司。采用这一业务模型的公司,由于利益高度一致,从而产生了比上述各种模型更多的交叉销售的机会,同时相互的交流和业务渗透度都非常高。主要的问题就是监管和法律是否允许采用该业务模型。

以上五类业务模型,整合程度越高的,所能产生的利润边际越大。在国际上,银行保险最发达的地区,采用的业务模型多为合资公司或控股集团。

如何找准价值创造点,升级银保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的银行保险市场远没有达到“相互渗透”、“一体化”的要求,仍然存在业务模式初级、竞争点过分密集的情况,要想摆脱这种困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跳出现有的市场竞争框架,建立全新的价值点,并且通过这些全新的价值点推动业务模式的主动升级。

一、创造新的竞争点,摆脱固有的竞争模式

固有的竞争模式是一种行业惯例,如果竞争主体默认了行业惯例,就意味着要么按照现有的规矩办事,要么失去市场。通常,竞争主体都会把行业惯例看成行业的运作方式予以接受。例如,一个行业目前的主要竞争集中在价格上,竞争主体就会认为若不进行价格战,就无法保持市场份额,从而加入到价格的竞争上。国内银行保险业也不例外,目前,竞争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收益率和网点的争夺上,众多的新进入者更是加剧了这两点上的竞争程度。尤为严重的是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为银行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由于采用的是开放式分销协议,保险公司不得不以比同业更为丰厚的佣金、更易于销售的产品吸引银行合作,导致银行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谁的佣金高就和谁合作,谁的产品好卖就卖谁的产品。保险公司和银行都没有形成良性的合作气氛和经营文化。

不打破这种行业惯例就只能停留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上,就无法实现突破性增长。为此,保险公司应当避免沿用传统的战略逻辑,采用创造崭新价值点的战略。创造崭新价值点的战略否认市场竞争和发展的条件是给定的,否认战略思维应该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系;它认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应该以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为参照系,竞争的环境应该由竞争主体营造而非遵从。应用于银行保险业,创造崭新价值点的战略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寻求价格和佣金以外,与双方合作关系更为密切、更为关键的价值点二、六大价值创造点,升级业务模式

总结银行保险业务运作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发现尚未被发现的价值点。首先,必须开发出适合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并根据产品和销售的特点对银行职员进行悉心培训;同时,要在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建立一套运作顺畅的行政管理系统,保证销售过程中以及随后的客户服务能够到位;当然,需要有足够的激励引导银行职员主动销售保险产品;最后,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共用品牌使得资源可以进一步整合。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已被开发的价值创造点有产品、培训、行政管理系统和激励,尚未被开发的有客户服务和品牌。我们通过扩展已开发的价值创造点的外延,以及赋予未开发价值点以内涵,来建立新的价值创造点。

产品应该针对银行客户的细分区隔进行开发,以达到与银行享有产品充分互补的效果。产品上的合作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自然是银行参与到产品开发的过程,把该银行特有的销售对象、销售习惯等特点融入产品特性中。这可以有效的实现产品的互补性。另外一层次是由保险公司根据银行普遍的销售对象,结合保险产品自身的区隔,细分出各类客户,从而针对的开发产品。虽然缺少银行的实际参与,缺少特定银行的针对性,但开发出来的产品也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培训,应该把握住银行建立“理财中心”的机遇,为银行职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知识的培训,并从中灌输保险公司自身的理念。这样的培训可以使得银行职员更全面掌握金融知识,同时由于认同保险公司的文化,在销售过程中更具主动性。

行政管理系统,除“银保通”等IT系统以外,保险公司和银行可以合作建立动态、持续的监控系统,定期评估销售的变化,把握市场机遇。这有助于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提高各自的业务运作水平。

激励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能推动销售,长期可能损害渠道发展。根据BCG的研究,一方面,下放到个人的佣金激励能较大程度上推动销售;但另一方面,浮动的佣金收入有别于银行固定的薪酬体系,会让银行职员感到不适应,并且让他们以为该业务并非银行的主要业务,而消沉他们的销售积极性。所以,在长期内,我们应该把激励与培训结合在一起,运用“软”激励,例如提供资助让业绩优异的银行职员参加高级金融课程,或者资助他们考取国际认证等,辅助他们进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而非简单的给予金钱、旅游等“硬”激励。客户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购买银行保险的顾客,还包括合作银行。保险公司必须理解顾客的需求,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开展客户服务。保险公司还可以寻求与银行共享客户数据库,根据客户自身的状况制定综合理财产品计划,让客户享受真正“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协助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意识,提高客户留存率。这有助于合作双方以及顾客实现三赢的结果。

品牌效应有助于推动销售、凝聚银行员工,但要求双方采用的业务模式的整合程度至少在战略同盟以上。初级的品牌策略可以是双方联名,例如保险公司与银行的联名信用卡;高级的品牌策略包括品牌联盟、专有品牌的产品等。

三、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下,主动升级业务模式

通过拓展原有价值点的外延,以及创造新的价值点,短期内可以分散竞争的集中度,为公司赢得时间来夯实基础,实现渠道的稳健发展;在长期,通过不断深入的合作,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紧密,合作深化的结果就是导致业务模式的演进,从整合程度较低的模式发展到更为高层次的模式。在整合程度更高的模式下,保险公司依然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公司整体战略,依循创造新价值点的战略,来分析相互合作过程中如何创造更新的价值点,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合作。

虽然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下,只有少数公司能实现与银行共同组建合资保险公司,为数更少的公司才能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因此多数保险公司最多只能发展到战略同盟的阶段,但是相比其初级的代理关系,战略同盟所能实现的收益已经十分可观。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价值创新策略,主动去推动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

第二篇: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

【2006.12.11 10:01】 来源:保险研究

作者:黄金财

和讯百科:盖棺不定论 财经世界任你写

保险最新词条:银行保险

[关键词]银行保险;经营模式;资本融合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银行保险的快速扩张逐渐引起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广泛关注。银行保险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在银行保险的发源地欧洲,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在部分国家的寿险总保费收入中的比例已经达到20%-35%;在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一比例甚至超过60%。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银行保险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香港已经成为亚洲银行保险发展得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接近25%;新加坡银行保险在寿险新契约加权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在过去几年一直稳定在20%左右;而在马来西亚,2004年银行保险在寿险新契约保费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代理人渠道。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银行保险甚至在南美洲、澳洲、南非等地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相比银行保险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蓬勃之势,中国银行保险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也使得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一、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开始于1996年左右。当时,国内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一些人寿保险公司开始尝试涉足银行保险。表现为,银行以兼业代理形式代理销售寿险业务,主要在商业银行和寿险公司的基层网点之间开展合作,寿险公司没有针对银行销售渠道开发专门的保险产品,银行保险的总体规模也一直很小。

2000年以后,银行保险在产品的开发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0年8月,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推出了专门的银行保险产品——“千禧红”。随后,其它寿险公司相继推出了各自的银行代理产品,如中国人寿的“路路顺”、“家家福”、“事事达”、“鸿泰两全”、“鸿星少儿”、“鸿信消费信贷”;太平洋的万能寿险、“红利来”;新华人寿的“红双喜”;泰康人寿的“千里马”、“世纪之星”、“福寿两全保险”等。自此,银行保险对中国寿险业务的影响与日俱增。2001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达1423.96亿元,其中银行代理寿险保

费收入为44.5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3.13%; 2002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达2 274.83亿元,其中银行代理寿险保费收入为388.4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 17.07%;2003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为3011亿元,其中银行代理寿险保费收入达764.9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 25.4%,同比增长96.9%。其间,银行代理的保险业务甚至超过团体保险,成为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的三大销售渠道之一。除了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外,各家保险公司和银行在银行保险的组织架构方面也都进行了建设和完善,以配合业务的发展。表现为,几乎所有的中资寿险公司和少数外资寿险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银行代理部门,一些公司还实行银行保险事业部制,加强银行代理业务的独立运营和核算;此外,部分商业银行也设立了一级或二级的保险代理业务部门。

然而,进人2004年,一些人寿保险公司开始进行业务结构调整,主动收缩银行保险业务,导致银行保险的发展速度放缓。2005年第一季度,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9.5%。整个2005年,银行保险代理机构由 2004年的76437家下降为65 853家,银行代理实现的保费收入为803.25亿元,约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1.7%。2006年开始,银行保险又出现了大幅增长。

二、中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不难看出,中国银行保险虽然总体上发展较快,但业务起伏较大,目前寿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良好合作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一)产品结构单一,影响持续增长潜力

目前,各寿险公司的银行代理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结构单一,在市场上常见的多是保险责任、保单费率基本相同,保险金额、分红方式等略有不同的五年期、十年期趸缴型分红产品。这些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较为相似,在业务发展初期,易于为银行客户接受,但从长远来看,此类业务不仅会逐渐给银行施加争夺储蓄存款、分流客户的压力,还可能对寿险公司维持稳定的现金流带来不利影响,并且可能透支潜在的优质保险资源,不利于长期持续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保险公司逐渐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推出万能保险的同时,期缴业务的比重也大幅提高。然而,与银行业务具有一定关联性和互补性、能充分激发银行分销潜力的银行保险产品,如捆绑销售的住宅火灾保险与银行抵押贷款等,仍属空白。

(二)手续费恶性竞争,导致经营成本增高 目前,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更多的是在手续费上进行博弈。一方面,各银行网点为了获得更多的代理收入,主要以手续费的高低作为选择合作公司的标准,而且有的银行网点在手续费的支付上要求寿险公司采用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网点资源有限,寿险公司不惜成本,竞相提高手续费率,甚至出现贴补费用进行恶性竞争,导致有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加了不少,但利润却反而下降了。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手续费要价过高已经使理论上寿险公司通过银行网点降低保险产品分销成本的结论落空。例如,2002年,国内寿险公司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212.99%和28.92%。

2002年10月修改的《保险法》取消“1+1”限制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这种恶性竞争。在实践中,有的银行网点同时与多家寿险公司签订代理协议,代理销售多家寿险公司产品,但具体以手续费高低为标准决定推销力度,从而加剧了寿险公司之间的手续费竞争。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手续费率的不断攀升,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导致寿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制约了银行代理业务的发展。

(三)激励机制不畅,引发诚信问题

虽然银行高级管理层从总体战略考虑,愿意发展银行保险以拓展中间业务,但是银行的中层及基层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多以存款的多少作为考核基层工作的重要指标。增加保险代理业务并不能增加存款,银行基层人员办理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尽管中国银行保险在崭露头角之初,不乏借力于银行较保险营销员更好的信用和品牌这一因素,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误导等不诚信行为。一方面,大多数的寿险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处理和维系人际关系上,忽视了对银行、邮政网点业务人员的培训,客观上致使这些代办人员不了解或不甚了解产品的条款内容及宣传要求,在对客户说明讲解的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或误导,导致退保或产生纠纷。另一方面,由于有的保险机构的经营理念存在偏差,片面追求保费规模,而银行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对误导风险的认识不够,也导致误导现象的发生。误导问题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判断,混淆寿险公司和银行的责任,而且损害了银行代理渠道的形象,严重时甚至会动摇银行保险发展的基础。

三、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

中国银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虽然各有其具体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与目前所采取的初级经营模式有关。Sigma的研究指出,按照银行和保险融合程度的不同,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可以划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四种。在金融业严格分业经营的制度安排下,国内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中还不涉及资本的融合,银行保险的经营还停留在分销协议和战略联盟这些相对初级的模式上。

在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浅层次的合作下,代理协议期限较短,伙伴关系变动频繁,很难保证寿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也无法实现银行保险的低成本优势。实际上,银行代售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分销方式,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需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才能通过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为客户提供方便和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由于代理网点的稳定性较差,寿险公司不愿也不敢加大对银行代理业务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进而影响到银行保险的持续发展。而从国际银行保险的成功经验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利润共享的关系,其实现的途径之一就是资本融合。例如,在银行保险发展较快和较好的欧洲,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多由紧密的股权纽带形成。

(一)中国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政策环境

目前,依据中国金融业三部基本法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的规定,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之间必须实施分业经营,不能从事交叉业务,也不得设立非本行业的附属机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证券法》第6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保险法》也规定,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寿险业和财产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仅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不允许直接投资于企业股票,更不允许投资于商业银行。

然而,在实践中,金融集团的存在已经既成事实。在它们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目前,平安已经形成了以保险为主,融银行、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紧密型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

实际上,中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已经为中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预留了政策空间;2006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日前也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各类社会资金投资保险业,探索和研究银行、邮政投资保险业,不断为保险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政策法规限制的放宽,使得未来中国银行保险的资本融合成为可能。

(二)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可行模式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银行保险的四种经营模式中,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是较为高级的、涉及资本融合的两种模式,也是银行保险较为发达的国家通常采用的模式。针对目前银行保险经营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国内银行代理业务的发展亟需模式和机制上的突破,寿险公司和银行也正在积极探索银行保险合作的新模式。

通过资本、股权等形成相互渗透或是建立合资企业即专业的银行保险公司,正好符合上述形势的需要。这样做,可以从机制角度解决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利益共享,避免银行代理业务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实现银行代理向成熟的银行保险制度转变,有助于增强和扩大保险业的实力和影响。

采取金融集团模式则是中国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另一个可行选择。从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来看,借鉴美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经验,实行金融控股集团制是较为稳妥的选择。2006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

(三)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监管挑战

在国内寿险公司和银行积极探索银行保险业务的同时,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在规范银行保险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2003年4月,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代理人身保险业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与银行力口强信息沟通和合作,加强寿险业产品的宣传和信息披露管理,客观公正地宣传银行代理寿险业产品,不把保险产品作为储蓄产品介绍,不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利益。2006年,中国保监会和银监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通知》,从加强代理机构资格管理、加强代理业务内部管理、规范手续费管理、规范销售人员资格管理、规范产品销售、加强监督检查、加强行业内外沟通与交流等七个方面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提出了监管要求。

与此同时,行业自律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2006年9月,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保险等60家保险公司签署的《银行、邮政代理保险业务自律公约》面世。《自律公约》从销售人员资格管理、手续费支付方式、手续费比例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旨在维护银行、邮政代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制止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信用社合作过程中的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防止商业贿赂,促进银行保险业务持续和健康发展。

但是,以上这些监管规定的出台,仍是以中国银行保险采取较为初级的经营模式为背景的。而银行保险一旦涉及资本融合,将产生比分销协议、战略联盟模式下复杂得多的风险,这必然会给监管机构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产品的界定问题、监管套利问题、消费者利益保护问题,等等。如何进一步加强银行和保险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配合,逐步将已经建立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升级为一种正式的监管制度安排,实现双方共享监管信息,建立分业监管的协调机制,避免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的出现,是监管机构在引导和规范银行保险未来发展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火锅的市场竞争与发展新思维

重庆顶傲餐饮火锅加盟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火锅的市场竞争与发展新思维

火锅企业也俗称为中式快餐,它以方便、快捷、实惠的特点与中式餐饮雷同,不同的是它的后厨要求人用少,多数后厨操作技术含量低,只有大厨师傅掌握核心技术就可以完成,因此,火锅企业相对中餐企业而言,比较简单,容易复制,许多火锅企业大多以特许经营的商业模式在全国市场上进行市场经营运作,企业扩张发展速度,营运规模相对中餐酒楼要快多了。由于火锅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近三十年的民营企业发展,造就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火锅企业。然而,火锅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能够做到上市企业规模数量的火锅企业屈指可数,这与我们庞大的消费群市场极不融合,而且,大多火锅企业都处在区域品牌的运营层面上,经营规模和数量不多,与国外洋快餐相比,从经营规模、经营数量、盈利空间、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

如何才能向国外快餐业看齐哪?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赶上洋快餐的规模哪?如何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成为同行业的优秀者,处于市场领导地位哪?这是我们火锅企业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从事火锅行业研究者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火锅企业要解决这些问题,促使企业在这个行业竞争中胜出,关键的出路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智慧与众不同,并且制定企业新的竞争新思维和市场战略,这种新的思维模式是:“赢利经营——扩张兼并——品牌塑造”的企业新的经营模式的构筑。

一、赢利经营思维

企业只有有赢利才能保障生存,有赢利的企业才能发展,这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和管理时首先要关注的基本问题,赢利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的效率,也是考核管理者能力和管理智慧的重要指标。

纵观火锅企业的经营,无非是锅底口味、涮品、服务、就餐环境、价格资源元素的变化,经营、管理的提高和品牌的塑造。在市场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竞争:

1、在锅底汤味和涮品方面的竞争

传统的火锅企业在火锅汤底口味上注重麻辣和鲜香白汤为主,采用的器皿大多为整锅、单锅分吃、鸳鸯锅、五行锅、八卦锅等造型;菜品分大众和高档海鲜类,其中大众类有牛、羊、鸡、鸭、鹅、鱼等动物肉类、豆制品、菌类和各种蔬菜。目前市场上的火锅企业对以“品质第一、口味独特、新鲜可口、麻辣可口,时尚诱惑”等不同的宣传口号,让消费者不知所措,各个火锅店的竞争采用传统手段,利用消费者的口碑宣传逐步积聚客户量,海底捞火锅第一次具体地提出:“好火锅自己会说话”的菜品文化经营理念,使它的火锅经营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实现万众突围,鹤立鸡群,成为目前火锅行业的领导地位。其实,我们在几家火锅店品尝过,例如:秦妈火锅、百年老妈火锅、苏大姐火锅等同行业,在口味和涮品上同海底捞火锅没有太大的区别,非专业的消费者是很难鉴别他们的差异性的特征。那么,为什么其他牌子的火锅店没有海底捞做得好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海底捞赋予他的菜品文化和内涵,形成产品附加值,并且在品牌传播中响亮地喊出来。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菜品同质化时代已经到了,火锅业同行企业的菜品已经不存在太大的差别,那么,火锅业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我认为海底捞真

重庆顶傲餐饮火锅加盟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正向消费者传达的是它的服务文化和表演文化,对内实施的亲情文化和人性化环境的培育等企业资源元素整合的结晶,它彰显了海底捞企业竞争战略优势。从表面上看,海底捞的员工工作期间快捷地清洁台面、主动地同顾客打招呼工作热情,印度摔面、花样式拉面操作表演文化,而在企业深层次是企业对员工关爱的亲情文化的人力资源经营的成功和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感恩而在工作中的实际贡献。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在品牌经营上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才能造就企业所需人才,企业只有是人力资源的孵化器,企业才能走的更远,海底捞比竞争对手在这个软实力方面做得超前一小步,企业就前进了一大步。服务文化的管理让海底捞超越了单纯的产品竞争,服务竞争是产品竞争的升级,是管理者管理智慧的提升。

2、在就餐环境、价格方面的竞争

火锅企业分两大类:大众消费性火锅和高档海鲜豆捞火锅。大众消费性火锅定位大众消费群体。在就餐环境装饰上简单,投入少,突出简洁、明快的视觉特点;在涮品上选择大众消费所熟悉的一种动物或者多种动物组合肉制品、时令蔬菜等低价位菜品供应,实施低价位战略,突出“好吃不贵、经济实惠”的经营思路。但是,高档海鲜豆捞火锅定位性价比相对高的消费人群。在就餐环境装饰上投入多,突出富丽堂皇、华贵显赫的视觉特点;在涮品上选择价位高的海鲜产品和菌类,提高销售价值。

3、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

大众火锅经营注重薄利多销的经营思路。在开业初期,多采取优惠让利活动来拉动顾客消费,从而扩大销售额。例如,吃一百送三十元、吃一百送五十元,甚至吃一百送一百或者吃多少送多少的优惠政策;也有天天一款低价菜,送果盘、送豆浆或者送酸梅汤等各种各样的让利活动。活动期间,火锅店的生意火爆,人流量多,出现排号等位现象,可是,优惠活动一结束,客座量逐步下降;为了保持人气旺盛,再次搞优惠活动,最终结果形成搞活动拉动销售额提高,利润低甚至没有利润;活动结束,价位恢复正常定价,客流量下降,销售额低,出现亏损,企业进入这样一个怪圈,同行业戏称:“火锅呀火锅,有锅就是不火(火爆)。”在这个城市内,众多个火锅店,出现你家唱罢我登场,让一些低端消费者天天惠顾这些优惠活动店,大批去找实惠店“捧场”凑热闹,其结果企业增加运营成本,不利于客户稳定。这些都是新开业或者没有知名度和特色经营的牌子店,对于有着品牌的火锅店,他们的经营相对比较稳定,不做“天天低价”活动,客户相对稳定。因此,解决这种无序竞争的方法,促使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思路就是塑造企业品牌,只有企业品牌才能走出“天天活动”的窘困的经营局面。

我们在一些城市可以看到,原本只有一家的豆捞火锅店,生意还可以,其结果大家来模仿,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个城市一下出现八家雷动的海鲜火锅店,你叫澳门豆捞,它叫鑫鑫豆捞,那家店教新澳门豆捞等等,只是企业牌子的名字不同,装饰风格大同小异,涮品雷同,只有一家赚钱,其他是赔钱赚吆喝。规避这种雷同做法还是企业把精力注重在企业品牌的构筑和建设上,只有品牌竞争优势才能有效的进行同竞争对手在市场对抗中区隔和剥离,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稳定自己的客源和利润空间,促使企业稳固发展。

4、“增加、减少、剔除、保持、创新”管理智慧的运用

我们同西方餐饮同行相比,我们的差距并不在于菜品和服务;我并不认同这

重庆顶傲餐饮火锅加盟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样的观点,只要我们火锅企业的菜品做到是第一、服务是第一的,我们才能赶上洋快餐。我认为我们火锅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如人家,在管理上是有差距的,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运营上差距就更大了。目前,在于一些火锅企业的管理者交谈中,可以发现,他们还在菜品研发上注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于管理方式还在传统人工手段上,依赖过去的管理经验和技巧,缺乏现代管理前沿理念和餐饮信息化工具的运用。我们提倡,火锅企业能够运用餐饮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就尽量少使用人为因素的管理。我们提出新的管理智慧:增加、减少、剔除、保持和创新的管理战略思维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发挥中餐火锅的竞争优势。

二、扩张兼并思维

1、品牌特许经营的扩张商业模式

火锅的后厨操作相对中餐后厨管理来说简单,并且用人少,技术含量低,核心技术掌握在大厨师和炒锅师傅手中。火锅的特点就是容易复制,这样就容易实施加盟连锁店的推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出现加盟连锁热,在中餐业中,中餐火锅加盟连锁发展速度,曾经出现做一家火锅店,搞出一个锅底配方就开始加盟连锁,在网上、报纸、杂志等媒体广告进行特性经营推广,火锅店在全国像雨后春笋般开起来,发展速度迅猛。但是,几年过后,大部分加盟商亏损,对特许经营的商业模式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实际上,这些火锅企业只是采用了特许经营的商业模式,并不了解和掌握特许经营扩张的真谛,只是在财富上赚了一笔而已。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许多加盟店火锅企业纷纷倒闭,退出了市场,这是火锅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现在国内的品牌火锅店如:重庆小天鹅火锅、秦妈火锅、巴将***锅等品牌火锅企业都是在那个时期利用特许经营的商业模式发展起来的。目前,一些企业还试图用这种特许经营模式,例如:土得掉渣烧饼、猴王枣糕、巴蜀兔子火锅等企业采用加盟方式,都在两年时间在市场都不存在了,利用加盟赚取第一桶金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市场模式变革时代的来临,那就是品牌特许经营,只有品牌企业的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长久而稳固发展。

2、兼并收购的资本运营模式

一些知名品牌的火锅企业,在完成一定的原始积累以后,进入了市场的扩张发展期。他们一方面继续实施品牌加盟,进行市场占有额扩张,开加盟店,另一方面,选择一些不景气的店面进行收购,开企业直营店,特别在一些有影响的城市开形象店,便于在该城市所辖地区实施品牌化特许经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利润,是企业上市的基础条件。重庆小天鹅、内蒙古小肥羊等企业上市,获得资本市场运作,由企业产品实体经济转移到企业资本运营的资本经济,使企业上升到新的经营层面上,它是企业品牌化的一次升华和企业资本的一次飞跃。

3、企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品牌化模式

品牌特许经营企业的规模效应与企业的数量、每一家单店的经营面积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决定着品牌价值的无形资产的多少和盈利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的强弱。在对重庆火锅行业的调研中,我们可以发现,最大的火锅连锁企业只有300多家店,号称投资巨资106万元试水央视三个月的品牌传播,相比之下,洋快餐品牌肯德基在国内有1200多家经营店,德克士有1000多家经营店,他们是我们最大火锅企业的3至4倍的经营规模,重庆顶傲餐饮火锅加盟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这些洋快餐品牌企业每年在品牌传播上的费用在一个亿元以上的投入,我们每天在不同的媒体上可以看到他们的广告,可以想象他们这些洋快餐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有多高。这样的广告覆盖率对于品牌规模的群集效应将产生巨大的效益,这就是我们的火锅企业与洋快餐的差距之一。

三、品牌塑造思维

1、品牌效应

未来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如果你的企业是品牌,那么你的企业的产品就能买个好价钱;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品牌,只是个牌子,那么你的企业什么也不是,迟早将被市场给淘汰掉。我们预测,2010年至2020年是中国餐饮业的品牌塑造年,在这十年中,如果我们的火锅企业还是没有品牌意识的管理,这样的企业竞争是无力的,这样的管理者将要下课。

我们在与一些火锅企业的老板座谈的时候,总是听到他们在讲现在的企业竞争太大,生意不好做。实质上是他们的企业只是有个企业名字或者牌子,而没有品牌或者知名品牌,顾客的认知度低,顾客满意度低,最终顾客忠诚度也低,企业做不好也是自然的事。

做火锅企业目的在于复制,其商业模式一般采用特许经营,也称为加盟连锁或者连锁经营。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只要火锅企业有特色,生意好,慕名而来的投资者就加盟,不管企业的品牌管理如何,口味有特色胜于一切。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火锅企业所依据口味特色的垄断的格局被打破,菜品口味同质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企业还依赖独具特色口味的竞争手段已经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随之而来的服务文化的提升和管理技术工具的运用,将那些只知道依靠菜品口味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逐渐成为微利、亏损直至被市场淘汰出局。五年一个市场竞争轮回,淘汰50%的企业,这是餐饮企业的市场竞争规律。当年的火锅企业,被后来者给竞争谈出市场的牌子的火锅店,至今被消费者偶尔还依稀回忆起来,他们成为我们研究中餐火锅行业的历史资料。

2、地域品牌效应

火锅行业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性的品牌企业,在当地市场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他们以加盟连锁的商业模式进行扩张,形成了一定的企业规模,完成了企业的资本原始积累,为塑造企业品牌和品牌管理提供了资金支持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品牌的铸造是由企业所有资源形成的,其中资金、信息、人才和企业文化四大重要资源构建的。火锅企业经历了长时间的事业经营,在一定的区域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社会和社区有了共建的和谐相处关系,对于周围环境建设和就业安排都去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企业的公民意识的塑造,在一些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口碑,对于消费者的信任度和认知度都有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例如,有些火锅企业同社区共建文明和谐社区活动,优先安排社区下岗职工,解决社区就业问题;同社区做文明社区宣传活动,制作社区文明摄影图片,在酒店进行展示等活动,形成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一些火锅连锁店将企业文化在各个店中进行统一展示,标志着“同一个文化,同一个梦想”的品牌文化的传播。区域品牌有别于企业牌子,是在一定的市场区域有着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而牌子只是在个别地区有着一定名气的企业,两者之间在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相比差距太大了。从近几年的市场火锅企业来看,一些牌

重庆顶傲餐饮火锅加盟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子的火锅企业逐渐在市场中消失掉了,市场上仅有几个大的品牌企业生意越来越好,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形成了区域内的品牌效应现象。

3、强势品牌效应

麦当劳、德克士等国外强势快餐业品牌在我们市场上攻城掠地,抢占重要城市的上佳地段,超强的谈判能力和菜品的溢价能力,对于中式快餐业市场的冲击和挤压,着实让我们大吃一惊,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世界级的强势品牌的威力。

平心而论,我们中式餐饮店后厨的师傅的烹饪技能比洋快餐强多了,制作的菜肴和汤料也比他们有滋有味,然而,我们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盈利能力却不在一个层面上竞争。我们的火锅店发展了近二三十年才做到三百多家连锁店,而且出现连而不锁,锁而不紧的局面;这就表现在我们的品牌管理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在品牌管理方面正是国外品牌企业的强项。在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的火锅行业,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决定着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是否胜出和被淘汰的局面,如何在新的一轮市场竞争中胜出,问题的关键是强势品牌战略的构建。

总之,思路决定出路,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决定着中餐火锅企业的成败。没有品牌的火锅企业是一个脆弱的企业,没有强势品牌的火锅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最终在市场竞争中会被淘汰出局的,被市场所抛弃,将成为我们记忆中的回忆牌子

第四篇:浅析保险监管与发展

1.绪论

2.1.1 研究背景

(一)保险监管发展的需要

保险业作为最古老的风险管理办法一种,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因其种类繁多,功能的多样性,一直被大众所喜爱。

但是08年9月美国爆发了严重且全面的金融危机,仅仅半月,好几个历史上有百年根基的金融巨头一个个相继倒下,使危机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再者,遥想98年东南亚金融海啸,致使亚洲很多国家的货币贬值以及受到的各方面冲击,到现在都无法复原。所以说,金融产品是把双刃剑,保险更是首当其冲。所以,对其的监管刻不容缓,也是必然的选择。

(二)机遇与挑战

自1980年改革开放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业从一片空白到日益壮大,从市场规模只占金融业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到开始影响银行业的传统储蓄业务,并通过基金间接入市成为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保险业已真正成长为大金融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保险市场从垄断到竞争,从国内局部竞争到国内全面竞争,从封闭到开放,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也初步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在国际性日益增强的保险市场中,如何进行成本合理、强度适中、有效率的保险监管,有效地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保险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保险监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实践基础

一般来说,保险监管是指国家政府或政府的代理机构对保险机构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包括对保险机构业务范围、市场准入、市场退出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对保险机构内部组织结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立法和执法体系与过程。保险监管,从监管主体上来看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保险监管是指国家保险监管机构依法对保险体系及其活动进行的强制性监督与管理,从另一观点上来看,保险监管还包括行业自律性和社会对保险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对其自身业务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完整保险监管体系共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保机构的内部稽查审核与风险管理;第二方面,利益相关者对保险机构的制约,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对保险业的管制和约束,以及保险业公会与险行业协会的自律;第三方面,具有法律效力上的强制性与惩罚性的监管机构对保险机构与保险市场的监管控

制。

1.2 研究意义

保险业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决定了保险监管中平衡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利益就会是监管在基本原则,也就是监管中的基本的监管利益所在。从根本上讲,保险监管的目标只有一项,就是维护保险业所涉及的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可能地促进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这是监管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监管利益所在。社会利益在保险监管理论中反映为两个相互区别的分析模式,一是监管政治论的分析模式;一是监管经济论的分析模式。监管政治论反映的是保险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者这一功能的实现程度,以及如何来优化它的这一功能。监管经济论强调的是保险行为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追求的满足程度,其中包括了监管机构及组成这些监管机构的个人的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和他们之间的优化与均衡机制。监管政治论与监管经济论都是以市场机制这经济制度基础的,但是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强调能有效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监管机构对市场机制不足的以强制手段进行的纠正,以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监管目标;后者强调的是不同的市场主体通过影响市场价格来分配社会福利以及通过集体选择机制实现的租金的耗散过程中的优化与均衡。

公众选择论认为保险监管不是政府通过行使政府力量保护分散的个别的大众利益,而是维护市场上包括有组织起来的消费者在内的强有力团体的利益。因为,既然保险监督官是由竞选产生或由政府任命,而各种

政治团体会向政府施加压力,因此,保险监督官的监管政策也会相应受到这类团体的影响。

1.3 研究进展

1.3.1.国外保险监管的发展

保险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保障事业需要政府的特殊监管。但从国际保险监管的实践看各国保险监管的侧重点和严格程度有所不同,国际上通常将保险监管方式分为三类:又称为准则主义、公示主义和实体主义,也有以英国型和日德型划分的,但其监管模式不外乎:严格监管、松散监管和折衷监管。

一,严格监管,严格监管是一种传统的监管方式,又称实务监管。在这种监管方式下所有的保险活动都受到了保险监管部门的全面监管,包括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对保险产品的质量即条款和费率的管理,以及对涉及偿付能力方面的资金监督等。严格监管的原因之一是使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做到心中有数,以此弥补其信息劣势。这种制度的一个后果是限制了保险公司创造力,使保险产品的差异变小不利于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和保险公司最大化地分散风险。在欧洲保险市场,以德国为首的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方法。美国则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它的保险市场从初期的少有监管到后来的严格监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历

史的积淀形成了今天的严格监管局面所有这一切的出发点则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

二,松散监管,与严格监管对应的是松散监管。这种形式的监管给予保险公司很大的自由度,同时也给予它们更大的责任。在这种监管形式下,保险公司在确定费率和保险条件时享有很大的余地,监督者的精力集中于公司的财产状况和偿付能力上,只要公司能够保证这一点,它们的经营一般不会受到更多干预。因此,这种制度能更多地发挥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促进保险市场产品的多样化。在欧洲英国和荷兰长期使用

这一制度。

三,折踪监管这是一种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兼及市场行为监管和信息监管的一种监管方式。随着世界保险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保险监管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国开始由强向弱促进保险市场自由化的要求,向由弱向强加强保险业的偿付能力逐渐转化。在这种监管方式下,对保险险种和费率的预先监管开始取消,只有在技术性要求很强的人寿保险中仍需保持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在某些强制性保险中尚需预先商定保险条件,但是监管机构仍然可以强迫公司修改或撤销有关不合法的保险条件,这样既给予了保险公司一定的自由,同时又有随时约束其行为的权利。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其不利的方面,现实当中一旦监管部门对已发行的不合理保单采取措施将会引起保险市场某种程度的混乱,既不方便顾客也会因此降低公司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折衷式监管方式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从严格监管向宽松监管过渡中的一种监管方式。目前的欧洲市场,保险监管就是使各国从不同的起点向这一方向努力。许多拉美国家在90年代初保险市场

自由化之后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即使是以监管严厉著称的美国目前也开始了其转化历程。

1.3.2.国内保险的监管

因其人口众多,对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已步入世界保险大国的行列,但是因其80年才开始恢复,故保险的监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中国保险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年均增长速度达30%,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一是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22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433亿美元。二是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9家。此外,还有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4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317家。三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中国最大的三家保险公司相继在境外上市。四是保险市场全面开放。目前,共有37家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保险市场。《财富》杂志2003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共有46家保险公司,其中的27家已经在华设立了营业机构。

1.3.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时间短,基础差,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二是保险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保险产品创新不足,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保险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高,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对保险的多样化需求。三是保险业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营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手段仍需改进,信息化水平不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五是风险控制问题仍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风险苗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而且中国保险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和国际保险业发展的新动向,给中国保险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中国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稳定,也给中国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难得机遇:一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保障,这对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制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商业性养老、医疗和健康保险等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大有作为,而且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居民的风险与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需求随之迅速增加。而随着保险需求的增加,保险种类的增加,对其的监管力度与强度也该相应增加。

1.4 发展方向

1.4.1 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方向

继美国之后,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英国等国家的保险业先后采取了以风险为基础的审慎监管方法。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发布的《保险核心原则》也强调了风险管理在保险监管中的重要作用。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逐渐成为了保险监管发展的新趋势。

1.4.2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方向

世界各国因为保险监管不周而引发的各种经济危机为刚刚起步的我国保险业敲了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加强对发达国家已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控,加大对保险的监管力度,把任何可能的的危机扼杀在襁褓之中,决不为其提供发展的温床。

第五篇:企业文化与市场竞争

浅谈农行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因此,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

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农业银行最具战略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是农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农行要想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首先,从战略高度看,企业文化可以明显地将该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可以传达该企业的经营理念并以形象的视觉形式宣传企业,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企业士气。农行服务“三农”的服务宗旨是农业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农行区别于他行最显著的标志,我全体农行员工共同的使命。

其次,从经济的角度看,只有实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然后才能有文化的昌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前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服务“三农”的关键历史时期,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队伍凝聚力,是关系农业银行发展的重要课题。最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的规范化发展,人类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确实越来越突出,甚至会具有全局性的决定意义。因此,面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切实把握好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辩证关系,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在农业银行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质量。尤其影响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创业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员工是否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工作精神,是否能够承受岗位工作的辛劳,这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次,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软环境。在硬件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一个企业的软环境。软环境本质上是人的素质问题,软环境的好坏影响到市场秩序、投资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提高整个农行员工的整体素质,是促进农行高速发展,充满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三、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企业家的认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在21 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才竞争形势,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层面的建设,强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设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后果堪忧。

其次,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能力,为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全方位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企业家的素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果当家人的素质不高,那么可以肯定即使企业能走下去,也走不远走不长久。而企业文化中应深化“以人为本”的一面,大力提倡民主决策和学习精神。前者可以为决策最大程度上的正确提供保证,而后者则能帮助全体员工(包括民营企业家)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加强企业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有利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四、企业文化能够打造企业名牌文化,确保名牌之树常青。

为了使企业文化更好地托举和支撑名牌,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必须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器物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名牌文化的培育,确保名牌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

一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要强化名牌意识。名牌意识是指企业领导和员工主动追求名牌、培育名牌、发展名牌的意识。它是名牌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产品的前提。具体讲,名牌意识又包括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科技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品牌形象意识、大市场的意识和现代营销意识等。一旦将这些意识植入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作风等等领域中,就会影响企业全局并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过程,那么企业离名牌就不远了。作为全国五大银行之一的农行,名牌文化至关重要,坚决贯彻服务三农的品牌形象,是我们从始至终不变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二是认清企业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狠抓名牌管理,对于企业文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名牌管理是指企业为创造和保持名牌而在制度文化方面对企业组织及员工的各种行为所做的规范和约束,它是创造名牌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证。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着眼于人们的思想领域,通过道德观念来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则着眼于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通过价值观念来发挥作用道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则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二者的评判标准是相近的。道德与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观念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标准是相同的,企业的价值观则因企业不同、取向各异表现为不同的理念。

三是企业名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正像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样,企业名牌建设也同样是企业的一项长期工作。企业文化不可能像制定制度、规则那样通过强制性来即时发挥作用,它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在员工头脑中形成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企业不断的倡导和强化价值理念,这是文化管理的一个特殊要求。要想把农行的价值理念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需要在农行员工中培养一种习惯,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有了这种习惯,员工的观念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只有把农行企业名牌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看待,才能避免将企业文化简单化的倾向,避免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企业名牌的实际作用。

下载市场竞争与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场竞争与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监管与业务发展

    “保险监管与业务发展”大讨论心得体会 现保险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全新阶段,市场的不规范,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主体增长较快,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有些地方的竞争甚至达到非理性......

    中国银行发展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研究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研究 1 目 录 开题报告 ................................................................................................................. 1......

    我与中国银行

    期盼奥运,中行与我携手——我和中国银行的故事我是200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商泰进出口公司计财部从事出纳工作,在当出纳之前,银行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储蓄所,外加如贷款、汇款等几......

    [保险]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浅析.★

    [保险]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浅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消费的增长必将带动汽车保险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按照入世协议我国将逐步开放保险市场,中国汽车保险业......

    保险中介组织的定位与发展

    保险中介组织的定位与发展一、保险中介业处在初级阶段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把生产的总成本划分为转型成本和交易成本两个部分。目前,我国经济中物质变换的成本很低,但交易成......

    论我国保险营销策略与发展[范文模版]

    论我国保险营销策略与发展(上) 2004-5-14 [摘要]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以市场的顾客为中心,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我国保险业的......

    保险监管与业务发展学习心得

    保险监管与业务发展学习心得近日,省公司、市公司组织开展了“保险监管与业务发展”大讨论活动,作为一名刚刚踏入保险行业的新兵,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了《保险法》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