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集群特征对集群内人才成长的影响—基于我国四个产业集群的一项实证研究
翁清雄,胡 蓓,古家军.产业集群特征对集群内人才成长的影响——基于我国四
个产业集群的一项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核心内容:本篇论文研究产业集群经济状况、集群人才政策、集群文化、集群生活环境、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集群内人才成长的影响,并以武汉光谷、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东莞振安工业园四个产业集群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1)集群经济状况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2)集群人才政策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3)集群文化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间接影响到集群内人才成长;(4)集群生活环境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
(5)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6)集群文化、集群人才政策对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产业集群人才成长优势以及人才集聚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政府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提供借鉴。
个人总结:近年来,产业集群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产业集群内人才成长性的研究还没有发现,理论界对于与产业集聚相伴的人才集聚现象还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因此,开展产业集群特征对于集群内人才成长的影响的研究刻不容缓,不但为解释人才集聚现象给予借鉴,也为制定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本篇论文试图通过实证的方法分别从集群经济状况、人才政策、生活环境、集群文化以及集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五个方来探讨集群特征对人才成长的影响。本篇论文研究采用最常用的Cronbach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建构效度。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设定模型的测量模型(即外部模型),检验正式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为了探究更优模型存在的可能性,论文依据设定模型的检验结果和修正指数对理论设定模型进行了逐步修正和检验,以便最终获得一个最优拟合模型。
第二篇: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1、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
2、产业集群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
3、产业集群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成长
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产业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
4、产业集群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利用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
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产业集群的优势,决定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来提高产业竞争力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1导言
1.1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3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有关概念的界定
2产业集群研究理论综述
2.1产业集群研究
2.1.1国外产业集群理论
2.1.2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2.2集群竞争力研究
3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分析
4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1产业网络分析
4.2创新学习分析
4.3公共环境分析
5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温州、东莞、意大利的比较
5.1意大利案例
5.2东莞案例
5.3温州案例
5.4三案例的比较分析
6结论与展望
以上是我的硕士论文框架,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的产业集群以及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寻找我国发展地方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路。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指教,谢谢。
第四篇: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吴利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刘长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省目前已形成了成百上千个专业村、专业镇,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就有500多个,大约占了浙江工业产值的一半。广东省各种产业的集聚现象也十分明显,据初步估计,在240多个建制镇中传统产业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镇就接近60个。此外,苏南地区的IT产业、晋江的制鞋业、山东寿光的蔬菜、河北清河的羊绒和北京中关村的信息产业等都形成了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当然,其中大多数都还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说是具有集群某些特征的产业集聚现象,是“准集群”。但还是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不再是少数地区的特殊现象,现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地区产业发展出现了集群化趋势。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和它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使它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重要的关注对象。本文在回顾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中国产业集群的驱动因素、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以及集群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一、中国产业集群的兴起及其特征
1。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兴起
产业集群并不是现代经济才出现的组织方式,欧洲早在19世纪就存在不少特色“产业区”(马歇尔,2005),只是当时没有被称为产业集群,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广泛深入地研究。在中国古代,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也都可以看作典型的产业集群。但是,建国之后,中国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产业集群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而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广东、浙江等地区出现一些产业集群,随后不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和更大的产业范围扩展。
目前,国内已形成一批典型的产业集群或“准集群“,达到数百个之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比重,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界定标准的缺乏与识别手段的限制,对于产业集群的准确数量没有统一的结论。而且,由于当前对产业集群的理解和识别存在严重的泛化问题,将产业与产业集群混同,或简单地将产业集群等同于主导产业,所以不同学者对国内产业集群数量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例如,2001年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对全省的产业集群进行调查,并得出结论,在88个县市区中的85个,共有产业集群800多个,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有工业企业23。7万家,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而全国各类产业集群则达数千个,主要分布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行业(顾强,2004)。2005《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列举了全国主要的产业集群,共有736个(倪鹏飞主编,2005),虽然比上面浙江省所列出的集群数量要少,但也还是存在泛化的问题。有鉴于此,在此列出的只是一些经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并研究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现象,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从中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产业构成与基本特征等可以做出基本判断。
表1 中国部分地区代表性产业集群
省份
地区
产业
省份
地区
产业
北京
中关村
信息产业
浙江
安吉县
竹制品
河北
辛集市
皮革
绍兴县
印染、制造
清河县
羊绒
嵊县
领带
江苏
苏州市
电子、服装
诸暨市
袜业、衬衫
昆山市
电子
义乌市
小商品
吴江市
电子
永康市
五金
浙江
萧山市
化纤
衢州市
羽毛球
宁波市
服装
临海市
彩灯
鄞县
服装
福建
晋江市
服装、旅游鞋
余姚市
模具
江西
景德镇
陶瓷
永嘉县
纽扣
山东
寿光市
水果、蔬菜
平阳县
塑料编织
广东
潮阳市
针织
苍南县
标牌
澄海市
玩具
瑞安市
摩托车配件
佛山市
陶瓷
乐清市
低压电器
顺德市
家用电器
海宁市
皮革
南海市
布绒玩具
平湖市
箱包
江门市
摩托车配件
桐乡市
羊毛衫
新会市
不锈钢器具
温州
鞋革、服装
深圳-东莞—惠州
计算机配件
湖州市
童装
2. 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
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首先表现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特别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其次表现在不同省份之间,最后还表现在城乡之间,下面分别论述。
(1)区域分布情况
总体来看,市场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的地方,产业集群更加容易出现.由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等,沿海地区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得到发展,专业镇、专业村不断涌现,块状经济十分活跃,形成各种产业集群或者说“准集群“。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势头也呈现出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再到环渤海地区逐步“北上”的发展轨迹(倪鹏飞主编,2005)。并且,随着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也有所发展,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表现出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展的态势.①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改革起步较早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也早于其他地区。目前,这里的典型产业集群主要有东莞电脑及相关产业集群、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佛山市顺德的家电产业集群和石湾镇的陶瓷产业集群、汕头市澄海的玩具产业集群和潮阳的针织品产业集群,以及中山市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等。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首先在深圳等地区进行试点,随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依靠其区位优势和各项优惠政策迅速发展起来。该地区发挥靠近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区位优势,吸收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依靠地区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选择投资地时为了规避风险,减少信息成本,一般偏好已有外商投资的地方,使得这种产业发展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地区集聚的特点,尤其是投资方向相同或相关的外资企业,这种“扎堆“的集聚倾向更为明显。因此,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地区从发展之初就集中了大量的相关产业的外商投资,这些外商投资的集中地很快成为某一产业的集中地.随后,一些国内投资人也纷纷设厂,加入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行列,因而地区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内部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发展成为某一产业的企业集群。
②浙东南地区
浙江是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也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根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2%。其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3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朱华晟,2003)。这些地区的单个企业规模并不大,有很多甚至是家庭作坊式企业。但由于大量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该地区形成的行业规模却很大。在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大部分地区没有像珠江三角洲地区那样享受到大量的政策性优惠,以温州和金华为代表的浙南地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了一条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单位,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供销人员为骨干,以小商品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温州模式”.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产业、海宁的皮革产业、嵊州的领带产业、永康的五金产业、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诸暨的袜业等等。这些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依托。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是“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带动的话,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则主要是以地区产业园区为主形成的.苏州、宁波及其周边地区依托临近上海这一经济、技术辐射中心,乡镇企业发展较早,经济基础比较好等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建立了一批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这些园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许多很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主要有苏州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等。
④环渤海湾地区
除东南沿海之外,山东、河北、北京等地也涌现了一批产业集群,主要有山东寿光水果蔬菜产业集群、文登工艺家纺产业集群,河北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辛集的皮革产业集群、白沟箱包产业集群、胜芳金属玻璃家具产业集群,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等。在上述产业集群中,北京的中关村可以看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代表,发展比较早,其他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发展也较晚。这些特色产业有些是发挥传统的优势,在过去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安国的中药产业集群;有些是接受城市工业的辐射,在为城市工业的服务中,由城市逐步带动发展起来的;有的则是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先在一些点上干起来,然后逐步扩展,由专业户发展到专业村,最后在一个区域内形成生产同类产品的特色产业集群,如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有些则是依靠本地资源优势,通过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形成的,如寿光的果蔬产业集群.⑤其他地区
虽然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发育较好的产业集群更是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和浙东南地区。但是,近年来中西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或者说具有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和发展潜力。例如,中部地区有湖北武汉光电子产业集聚,湖南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江西赣州稀土新材料集中区等;西部地区有陕西户县纸箱产业集群、四川夹江陶瓷产业集群,重庆摩托车产业也有集群化的趋势;东北地区长春汽车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大庆石化产业等也出现了较明显的集群化趋势。不过,从总体上看,目前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比较少,同类或相关企业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地方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2)省市分布情况
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这五个省的产业集群数量占到了全国总数的很大比重。例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至今为止授牌批准设立的前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包括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纺织产业特色城(镇),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见附录)。科技部设立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也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
浙江是我国产业集群最为密集的地区。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块状经济“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0%(董树荣,2005)。其中,较典型的有温州鞋革和服装、绍兴(县)印染和织造、乐清低压电器、萧山化纤、海宁皮革、嵊州领带、永康五金、永嘉纽扣、桐庐制笔、诸暨袜业等。目前,这些“块状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例如,温州市区打火机产量占世界的70%;嵊州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占世界领带市场的30%;永康衡器产量占全国的2/3;苍南铝制徽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5%;海宁许村、许巷的装饰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以上;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3。从表2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一些主要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占全国的市场份额都很大,其中义乌小商品、嵊州领带、诸暨大唐镇袜业、永康五金、温州打火机、永嘉桥头镇钮扣等都超过50%,而绍兴纺织、宁波服装、温州鞋革、台州摩托车、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诸暨大唐镇袜业等的产值规模则超过200亿元。
表2 浙江主要块状经济发展情况
名称
产值
(亿元)
占全国
市场份额
名称
产值
(亿元)
占全国
市场份额
义乌小商品
289
70%
永康五金
250
超过50%
绍兴纺织
737。8
33%
温州打火机
20多
80%(占世界份额)
台州摩托车
312
10。5%
宁波服装
500
12%
温州鞋革
439。5
25%
永嘉桥头镇钮扣
20多
85%
嵊州领带
100
90%
仙居白银
25%
海宁皮革
135
25%
铜庐制笔
27
40%
诸暨大唐镇袜业
236
65%
迂缓阀门
90多
30%
资料来源:秦海霞,《“小狗经济”的惊人能量》,《小康》2007年第2期。
此外,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产业集群也比较多.据统计,广东省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专业镇有160多个。在这些专业镇中,以工业产品为主的专业镇大约占了90%以上。2003年,这些专业镇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广东省的份额接近1/3(王珺主编,2004)。较典型的专业镇有顺德容桂的家电,中山小揽的五金,古镇的灯饰,澄海的玩具,西樵的纺织品,大沥的铝型材,石湾的陶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虎门的服装,东莞石龙、石碣和清溪的电子工业等.如中山古镇民用灯饰销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大沥铝材产量占全国的40%,江门恩平麦克风占全国销量的70%以上。据统计,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了60个不同规模的“准集群”,总产值38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2%。其中,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10个,产值规模22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在30亿至100亿元之间的有13个,产值规模960多亿元(刘义圣,2005)。较典型的有泉州晋江和莆田的鞋业、厦门和漳州的视听产品、石狮的服装、长乐纺织、泉州箱包、漳州家具、福安电机电器、南安水暖器材、德化工艺陶瓷等.江苏省产业“集群化”推进也较为迅速,现已形成各类“准集群”约110个,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532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2004),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近40%。较典型的有昆山PC制造、常熟服装服饰、邳州板材加工、丹阳眼镜、杭集牙刷等。例如,扬州杭集镇的牙刷占据国内80%的市场份额,占世界22%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赣榆县古河套村每年生产各类酒瓶盖达6。5亿个,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3)城乡分布情况
以上反映了产业集群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情况和主要集中地区,然而在这些地区内部,产业集群往往也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更多出现在一些边缘地区、城市周边地区.除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少量集群外,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而不是人口和产业更为密集的城市中心区.例如,目前全国授牌的纺织产业特色城(镇)中绝大多数都是以镇为单位;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这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典型的区位特征,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相当一部分小企业是从农村乡镇发展起来的;二是中国不少地方在城市周边进行了各种园区建设。最明显的就是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特色、专业村镇:由于“三来一补”带动而形成的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当初外资进入时,正是看重村镇土地成本的低廉,而选择一些村镇建立合资企业;温州产业集群的发起者基本都是本地农民,且很多都是通过农村家庭工业而逐步形成,例如苍南标牌集群在苍南县的金乡镇,东方电器之都在温州市的柳市镇,等等。产业集群的结构和组织特征
(1)产业构成以传统产业、低附加值生产活动为主
企业生产活动按所处产业可以分为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附加价值产业和低附加价值产业等,按产出的性质还可以分为最终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一般中间产品生产等,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活动特征决定了集群的产业构成。从产业构成和生产形式来看,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覆盖了从纺织、制衣、五金机械等传统产业到医药、电子等现代产业,既有中间产品生产也有最终产品生产,既有有形产品生产也有无形产品生产,但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和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的发育还非常滞后(钱平凡,2003).虽然产业集群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但大部分还只是集中在轻工产业领域,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塑料、汽摩配件、五金制品等是出现产业集群较多的几个产业。大多数集群的产品为最终消费品,其中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纺织产业集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重工业领域,只有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的特点比较明显,而在其他大中型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能源行业中,产业集群则出现较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几个高科技园区,规模数量十分有限。少数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个别地区。
从产品价值链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都呈现出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即赢利较少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这说明,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局限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仍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由于众多的小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过度竞争,靠产品数量多和价格低取胜,由此导致利润摊薄,大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随着大规模产业集聚造成的要素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到期,很容易促使现有集群内企业大规模向外迁移。
(2)组织结构以非国有中小企业为主
从产业组织结构看,中国的产业集群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群生型,而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形成许多大中小企业共生型产业集群.中国产业集群中除极少数为较大型企业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大部分为个体、私营企业.在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和浙江省产业集群中,由于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之初的企业投资基本上来源于外资与本地私人资金,决定了这些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构成.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东莞市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6523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210家,三资企业1622家,民营企业4660家.浙江省总人口4600万,平均每27个人当中,就有1个个体、私营企业(吴德进,2005).作为浙江产业集群的发源地温州市,原本就没几家国有企业,产业集群内的国有企业更是不到千分之一.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国有和集体企业所占比例已从1990年的78%下降到2000年的17%。这主要是中国改革的路径造成的: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比较滞后,而非国有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因而以“大而全“组织模式为主的中国大型企业基本上难以形成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集群核心。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与分类
1。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驱动因素
(1)市场是主要驱动力量
就中国产业集群的产生而言,绝大多数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由企业自我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中,广东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浙江温州一带是依靠当地企业家和工商业发展起来的特色品产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则是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才加以引导。而且,从发展历史看中国产业集群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市场,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企业,都是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市场不断扩大和开放不断深化的大好时机,实现了空间集聚和产业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例如温州柳市镇的乐清求精开关厂,1984年7月创办时是一个典型家庭作坊,只有5名职工,年销售收入不到1万元,但是它抓住了当时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机遇,大力扩展市场,并且通过效仿、衍生,到20世纪80年代末,柳市镇已有生产低压电器企业2300多家、家庭作坊9000多家。
(2)地方政府发挥助推作用
中国产业集群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扶持,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地方政府通常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工业园区,鼓励企业“进区入园”,促进产业集聚和园区化进程.四是建立交易市场,扩大市场规模。五是举办产品博览会与商贸会,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实施区域整体营销,创建地域品牌。六是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升级.七是协调产、学、研结合,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张曼茵,2005)。
2.形成途径与产业集群分类
由于地方基础、驱动因素等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产业集群的形成途径存在较大差别,据此可以将产业集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国内学者们的研究,从形成机制出发,主要存在以下几类产业集群:
(1)依据地方传统优势,主要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根据传统优势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以地方文化或企业家精神为基础、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或以地方性资源为基础。温州是产业集群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地传统吴越文化或现代企业家精神被认为是产业集群在这里得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实际上,这种因素也是导致江浙其他地区大量出现产业集群的原因,它已经成为中国产业集群最主要和最广泛的诱发因素。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也很多,特别是在历史上的一些手工业集群地区,如福建德清的瓷器、江西省万载县和湖南省浏阳市的花炮制造业等.以地方性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河南骡河的食品加工、江苏邳州的木材加工业等,主要得益于本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特色资源.(2)基于市场或交通等区位优势,在市场作用下发展起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沿海一些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商投资,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形成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其中,比较典型的如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苏南地区、胶东半岛外资企业的大规模集聚等,前者形成的是我国规模最大、产品出口比重最高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另外,一些产业集群是依托专业化交易集散地的大型专业市场发展起来,或依靠外部市场逐步形成。如福建晋江的制鞋、广东佛山的陶瓷、中山古镇的灯饰等。
(3)与大企业相关联形成的产业集群
有些产业集群是在为大型企业配套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长春一汽制造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形成的企业网络、生产配套体系.另外,也有一些是通过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分解、剥离逐渐形成的.一些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通过分拆,鼓励工人创办家庭工业、私营企业,最后形成一系列“专而精”的企业群,最终形成类似于为核心企业配套的专业化产业集群。
(4)依靠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本,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集中的智力资本密集地区,通过技术人员的自发创业,推动新技术的产业化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批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依托中关村地区高校与科研单位集中的优势,创办企业并相互促进,最终导致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出现.(5)政府直接推动下形成的产业集群
目前,中国依靠政府规划培育起来的各类园区很多,如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等,其中有些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虽然中国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类园区数量众多,其中一部分在“园区化"的基础上已开始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但总体上看,完全在政府主导下培育产业集群比较难以成功。代表性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与驱动力量
以上对中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主要途径进行归纳和梳理,但是,应该看到,就像产业集群内涵所预示的那样,每个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东莞IT产业集群、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晋江制鞋产业集群、温州的产业集群和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为例,来揭示产业集群在中国兴起的基本驱动因素。
(1)代表性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①东莞IT产业集群
20世纪70年代,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经济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沃土,承接先进国家和地区产业的大量转移,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技术、设备.由于产业的发展需要上中游产品配套,转移到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呈现出相对集中的趋势。东莞承接日本、台湾、香港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电子信息、电子五金为主的IT产业集群,仅石龙镇就承接了日本美能达、京瓷公司、三协精机以及台湾EMC等产业的转移,形成年产复印机40万台、打印机60万台、照相机240万台的规模,还吸引北大方正等企业落户,形成电脑整机100万台、显示器150万台的生产能力(曾祥效,2005)。东莞的IT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凭借毗邻香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低廉等优势,大力开展对外合作,大规模吸引外商投资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抓住90年代中期国际IT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大量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本地,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目前,该集群以机械加工制造业为主,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竞争优势是劳动力投入成本低廉和地区产业规模效应.②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目前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它依靠地区独有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利用地区产业政策,高科技产业发展非常迅猛。中关村上世纪80年代之前是按原苏联模式规划建设的文化教育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学者云集,然而科研成果与经济脱节,经济发展缓慢。8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大潮在中关村涌起,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从贸易和服务起家,进行了计划外发展高新技术的积极尝试,到1988年成效显著,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以北大、清华、中科院和“电子街”为核心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小政府,大服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数目迅速增长,到1998年增至4500家,2000年增到6000多家。同时,上万家电脑配件销售公司也云集中关村.此外,中关村的各种组织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地区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各种方式的合作与交流成为中关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王缉慈等,2001).③晋江制鞋产业集群
处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福建省,也有典型的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是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晋江是福建东部沿海一个县级市,土地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102万,从全国范围来看,晋江的经济规模并不算特别突出,但那里的一些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程度却是相当惊人的。目前晋江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工业基地,享有“中国鞋都”之誉,现 有制鞋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0多家,鞋材企业2000多家,年产各种鞋类8亿多双,年产值150多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2亿美元,已经形成以鞋材、鞋机、制鞋一条龙开发、配套齐全的运动鞋、旅游鞋产业链。2006年晋江鞋机总产值超过13亿元.晋江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依靠地区开放政策和吸引外资发展起步,发挥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把传统的手工加工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它以中小企业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制鞋行业在晋江既不属历史渊源型产业,也不具有浓厚的地方自然和人文特征,制鞋生产在当地并无自然和原料上的优势,又无工艺上的传统继承。晋江的制鞋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主要依靠侨资和台资,以来料加工为主,以出口为导向。在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分工合作与外部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需求使晋江制鞋业产生了群聚效应,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鞋生产基地。在提升生产能力的同时,晋江产业集群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和产品推广,目前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是中国鞋业行业规模最大、覆盖层面最广、国际性专业性最强的展会之一,历经七届成功举办,博览会成效显着,被业内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会展业最佳展览会"称誉,总展出面积逾22万平方米,与会客商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上百个城市。
④温州的产业集群
浙江省产业集群中最为典型的是温州市的产业集群。温州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把国家的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被国内外经济学者称为“温州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集群为温州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永嘉桥头的纽扣、瑞安塘下的汽摩配、平阳萧江的塑编、苍南龙港的印刷、市区的皮鞋、打火机、眼镜等。温州的产业集群发展很有特色,具有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如大部分产业集群是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结果,市场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充分利用了劳动分工的效率,依靠市场机制和民营经济的有效激励机制,以地区小企业为主,逐渐发展成为某一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⑤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也很有自身的特点。宁波的服装业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方优势,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红帮裁缝,红帮裁缝制作了中国第一套国产西服和第一套中山装,开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并掀起了宁波服装产业的第一次浪潮.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波许多服装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排料、摊布、自动生产、立体熨烫、自动包装生产线,提高生产设备的加工工艺水平,全市绝大部分重点服装企业关键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一些大型服装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大规模的机械化成衣生产代替熟练的手工劳动,以杉杉、雅戈尔为代表的宁波服装集团军掀起了宁波服装产业第二次浪潮,宁波服装也凭此奠定了在国内的龙头地位.这是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但是,当时宁波的服装企业多是“单打独斗",在市场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发展有放缓趋势.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地方政府的倡导和帮助下,宁波服装产业开始走集群化的道路,由于原有基础比较好,市场发育比较完善,以及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的通力合作,地区很快形成服装产业集群,产业内部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内部联系更加紧密,支撑条件越发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完备。随着集群化的推进,宁波服装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在于它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相对较多,品牌优势很强,这在中国产业集群中是比较少见的。
(2)代表性产业集群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以上5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全貌,但从行业类型、发展诱因、要素类型和主要经济优势等方面看,这些产业集群各具特点(详见表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而言,以东莞为代表的IT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外资投入和海外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这类产业集群关键是要保持地区的成本优势并强化集群内部发育.以温州为代表的低技术专业化产业集群,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就是以高度发达的流通网络为背景,实现低成本、低技术的经济规模扩张,但这类产业集群是很容易被模仿的,集群的竞争优势难以保持,不断增加技术投入是保证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的最大区别是它依靠品牌优势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发展,因此它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品牌的含金量,发挥这些品牌的市场效用,并且逐步打入国际市场是当前宁波服装产业集群面对的困难。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中国IT产业的市场脉络,培育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IT企业和IT人才。但是,作为中国知识和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中关村能否实现国外技术的本地化,能否成为中国IT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能否最终成为以创新为主、有自身发展动力的创新型高科技产业集群,决定了中关村未来的长远发展走向。
表3 中国典型产业集群的特点
典型产业集群
行业类型
发展诱因
要素类型
主要竞争优势
东莞IT产业集群
机械加工制造业
优惠政策,区位
优势,外商投资
资本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规模效应
晋江鞋业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
外商投资,开放
政策
劳动力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
温州乐清低压
电器产业集群
初级加工产业
市场机制,民营
经济
劳动力密集型
市场专业化,劳动力低廉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
历史传统,产业
基础,劳动力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品牌优势
北京中关村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高科技产业
地区优势,政府
政策
技术密集型
知识、人力
资本丰富
三、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但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过程,也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的产业集群多数处于从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受外部因素影响也比较大,因而非常需要政府在把握其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扶持。概括地讲,中国的产业集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快速的发展,会朝着更加专业化、更加市场化和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当前较为突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产业集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高成长性,大部分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增长能力,由于全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产业集群的成长速度更为突出。例如,“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五金产业集群20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85—2004年,小榄镇五金产业总产值从4525万元增长到173。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36。8%;企业数从47家增长到3079家,年平均增长率达24。6%;从业人员从4552人增长到82456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6。5%.绍兴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总产值从198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5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2。2%;企业数从7家增长到162家,年平均增长率达18%;从业人员从4383人增长到20147人,年平均增长率达8.4%.尽管不可能一一列举所有产业集群的增长率,但由于产业集群的高成长能力,其规模扩大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2。新产业集群不断涌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部沿海地区在原有产业集群不断成熟的同时,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集群,例如广东东莞以IT产品制造为主,逐步分化形成五金、塑胶、模具多个专业集群,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并形成一个综合IT产业集群。同时,地方某一产业集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的现象也非常多见.例如晋江制鞋产业集群带动了纺织服装业发展,由此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浙江省多个服装产业集群拉动台州服装机械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等等。此外,广大中西部地区借鉴东南沿海地区的经验,也纷纷走上产业集群化的道路,如陕西户县的包装箱集群、湖北仙桃无纺布集群、江西文港制笔产业集群等,都是其中发展较为突出的典型,而且东北的汽车产业、重庆的摩托车产业、内蒙古的乳制品产业也正朝产业集群方向努力发展。
3。区域品牌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方向
产业集群能够成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成长的重要载体,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提升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产业集群内涌现出大量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群体的基础上,产业集群又逐渐升级与壮大,最终形成强大的区域品牌,目前品牌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和重要竞争手段(顾强等,2005).例如,晋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运动鞋服、陶瓷建材、食品加工、玩具文具等多个不同产业集群,共产生了安踏、七匹狼、劲霸、九牧王等几十个“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同时还获得了包括“中国鞋都”在内的11个国家级的区域荣誉称号,“晋江制造”已经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在广东,随着产业集群的发育和壮大,现已形成了“美的”、“容声"、“万家乐”、“格兰仕“等全国驰名商标,浙江省的“杉杉”、“雅戈尔”、“步森”等著名品牌也都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产生的。2005年,山东省文登市“云龙”和“艺达”双双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为文登家纺业注入了一副强心剂,极大促进了地区产业发展.4。主导优势企业持续成长
近年来,市场争夺越来越激烈,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经受了国内外竞争的洗礼,部分优秀企业从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以浙江为例,温州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出现了正泰、德力西等多家大规模企业集团,而且许多企业都在进行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探索。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以杉杉、雅戈尔为核心,形成众多中小型企业为辅助的卫星“增长极“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企业规模日益扩张,2%的骨干企业占了集群内40%左右的销售额(吴德进,2005)。广东顺德、惠州等地的产业集群中,诸多家电企业更是发展成为产业巨头,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5。产业结构呈现逐步升级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结构升级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积极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群提高竞争能力.作为“西樵模式“的创造者,广东西樵加大升级步伐,建立了中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将引领百年纺织之乡实现清洁生产,走向“循环经济”之路.按照市场化原则,海宁建立了产业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行业信息中心等促进产业发展的配套功能机构;同时依托专业区,积极创建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提高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演化,高科技产业集群的雏形初步显现,这将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 改善产业集群的总体结构状况。
四、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它既可以实现中小企业的灵活专业化又可以通过外部合作实现规模经济,因而在区域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讲,产业集群能够发挥分工的优势和规模效应,具有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能够吸引区域外资源流入,在诸多方面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产业集群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外,还有其他重要而独特的影响。
1。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化改革
中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以非国有经济为核心构成的,而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取得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产业集群集中的地区,非国有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增长,一方面增强了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其他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这都会促进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并确保改革的成果。例如,浙江省东南部产业集群极大提高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力,而北部的宁波、杭州等地产业集群成为外资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东莞、江苏苏州、浙江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城市,经济增长大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2003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基本相当于西部地区一个省的财政收入,其中大部分贡献来自非国有企业。
2。有利于对外开放,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无论产业集群的形成还是其发展,市场开放与对外交流都是其必要条件。没有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企业的自由迁移和产品的对外贸易,产业集群就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加快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企业的自由迁移,增加产品的对外贸易。同时,产业集群必定是外向型的经济,中国的产业集群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东南沿海的产业集群。如温州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球市场的30%,河北清河的毛绒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
3。大规模吸收劳动力,促进地区城市化
中国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强劲增长,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水平。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地区其它产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城市化。例如,温州的城市化主要是产业集群发展带动的结果,河北清河、山东寿光等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4.促进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如前所述,产业集群可以极大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地区市场化改革并提高地区城市化程度,而这些方面正是中国中西部广大落后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产业集群是中国中西部落后地区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摆脱落后,跨入先进地区的行列。例如,河北的清河、河南的漯河、湖北的仙桃、内蒙过的鄂尔多斯等地,都是因为一些产业集群或正在形成产业集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五、当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加速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手段.但是,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指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几个明显的特征,即整体的不充分性和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行业相对集中和附加价值相对较低、发展阶段初级和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特征也反映了中国产业集群的问题所在。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甚至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下面,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分析。
1.大部分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足
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还主要集中于中国的部分地区,即使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基本集中在东莞、惠州、晋江、温州、宁波等地区。这充分反映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因为中国发达的大中城市不是没有发展产业集群的潜力,而是由于体制、政策等多种原因造成这些地区产业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各大中城市虽然集聚了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但过去这些企业一般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企业,各种经济活动和生产链条全部“内部化”了,由此限制了产业的集群化,这一点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是产业集群没有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充分发育的重要原因。
2.处于产业链低端,依靠低要素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中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所带来的成本优势,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这种分工结果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发展服装、鞋帽、小商品、小五金、针织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是市场机制下的自然选择;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有关.从行业的特点来看,这些行业市场放开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门槛低、小企业比较有竞争优势,所以产业集群容易在这些行业形成。但是,这种分工地位和竞争优势来源也为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隐患。由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末端,中国的产业集群更易受上游企业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低要素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往往是难以为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比较优势必然会逐渐消失。
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大都属于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很少.这些传统产业集群并非是以创新为基础的,集群内企业基本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发展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隐患.比如,在珠三角地区,各专业镇聚集的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仿制现象严重。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事实上,目前中国绝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于以仿制和贴牌为主的低级阶段,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和产品低价格来维持其竞争优势。可以说,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所以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譬如创新和合作意识淡薄,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合适的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高度缺乏,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开发力度不够,等等.从技术创新投入来看,目前中国产业集群内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低于3%的基本要求,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还不足1%。
4。相当一部分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
中国的产业集群绝大部分还没有发展成熟,许多萌芽性的产业集群面临着发展困难。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内部机制的形成与完善,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最滞后之处。比如东莞的IT产业集群,国外企业的分支机构虽然比较多,但根植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稳定的游弋性(loose—foot)企业,已经有向苏州转移的趋势。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虽然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其发展远没有达到硅谷的水平,缺乏核心的产品和技术,不能有效利用知识集聚的优势,能真正发挥集聚经济效应的仅仅是其作为国内较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的市场功能.5.受行政和地域限制严重
中国产业集群大多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很大制约.如前所述,中国产业集群虽有相当的发展,但这些产业集群大多处于大城市边缘地带或者中小城镇,受地域经济条块分割的影响依然非常严重。结果导致产业集群多以镇、乡或“园区”为单位,覆盖的地域范围往往较小,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直到今天,不少企业的产权关系还很模糊,对政府部门的依赖还很严重,根本谈不到企业的自由迁移和集聚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很不完善,国内市场不发达,地方割据现象非常严重,资本流动、劳动力迁移、土地流转等方面至今依然存在制度约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篇: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由产业集群导致经济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苏沪浙、海峡西岸、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由产业集群导致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
在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大致分为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辽宁东北钢琴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进而又促进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在相关行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些企业集群。还出现了基于外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亦庄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
四是在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都市型工业园区是特指以大都市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在市中心区生存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增殖快、适应市场快等特点的工业集聚类型。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群发展迅速。
五是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全国目前已有53个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国家正式批准成立设立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
上述分类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几乎一统天下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已经覆盖到大部分的传统行业,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还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然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1.产业集群存在多方面的内在不足:如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约束与挑战增加:如产业集群的内部环境较差,外部约束日益严厉。3.地方政府行为的误区:如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园区建设过热,出现过度竞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用十个词语概括就是:无为而治;集而不群;拔苗助长;不堪重负;营养不良;行政分割;质量柠檬;落地无根;抓大放小;重硬轻软。
如何解决这些阻碍产业集群发展的弊病呢?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入手,正确的进行定位和协调配合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通过重组与整合,在发展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的良好机制,克服没有限制地跟风仿冒的弊端,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其次,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第三,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进一步发挥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集群竞争力。第四,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结,形成集群创新的社会化基础。第五,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组织,培训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培养自律、诚信的集群经营氛围,限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尤其是没有约束的仿冒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第六,提高外向度,向全球化的价值链的纵深推进。
对于政府而言,要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首先,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其次,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创造基础条件,消除任何阻碍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因素。第三,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第四,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始终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标准。第五,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高度重视和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的产业集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刘易斯拐点的即将到来致使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就我所知的前一段时间所出现的“制造业回流”现象,这就逼迫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这或许也将会是我国产业集群深入发展的一个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