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派出所关于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深化打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XX派出所关于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深化打防
控长效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打击和防控犯罪是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能,也是基层派出所维护治安稳定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所在。近年来随着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财物流量加大,流速加快,由此带来各类违法犯罪不断增多,对基层派出所传统的打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尽快建立健全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打防控工作新机制,切实提高驾驭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基层派出所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现结合我辖实际,对深化基层派出所打防控长效工作机制建设作一粗浅探讨。
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基层派出所对打防控工作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一是“重打轻防”,急功近利。认为“打击”的效果立竿见影,而“防控”需要长期经营,因而把主要精力和警力放在打击上。二是“重防轻打”,主动进攻意识不强。基层一些派出所错误地认为只要搞好防范就不再要花力气搞破案了,结果造成对犯罪分子打击力度减弱,使犯罪分子作案更加猖狂。三是“打防脱节”,整体效益不佳。虽然已意识到打和防是派出所不何偏颇的两个重要方面,但是对如何整合打防资源,建立打防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因而打防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体效益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基层派出所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意识,不断推进新形势下打防控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建设。首先要创新思维。随着
经济的快速发展,刑事犯罪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流窜性、跳跃式作案的比例逐年上升,路面两抢、入室盗窃等侵财型犯罪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基层派出所要应对动态复杂化的治安形势,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本地治安特点和刑事犯罪规律,积极探索建立以动制动、以快制快为目标的打防控工作长效制,构建打得狠、防得牢、控得住的严密打防控网络。其次要正确把握防控发案和打击犯罪两者间的关系。无论形势怎么变化,打击犯罪和防控发案始终都是基层派出所的两大主要职责,不可偏废。同时,通过针对性的动态防控,提高发现抓获现行的能力,为破案打击直接提供更多的线索和对象,从而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两者双赢的良性互动的打防机制,切实把握对敌斗争主动权。再次要增强成本核算理念。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这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在办案经费和防控体系建设经费上给予支持。
二、深化打防控长效机制建设,还必须抢抓平安创建机遇,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着力构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紧密结合、整体联动的资源运作体系,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面对新形势下治安形势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基层派出所要想牢牢掌握打击犯罪和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坚持一警多能、专群结合和公秘结合的三大原则,抓住平安创建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从整合内部资源入手,加大力度,努力实现防控资源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打击、防控犯罪,确保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一是要抓好内部资源的整合。要在充分发挥
各社区民警、刑侦民警、内勤民警的职能优势,强化打、防、管、治等工作的基础上,围绕提高派出所整体作战能力,建立必要的警种工作联系制度,大力改进勤务运作模式,科学合理地调配使用各种力量,形成镇级卡口、伏击点控点,防控责任区控面,巡防力量控线,点、线、面互为策应,均衡布局、遥相呼应的立体防控网络,切实把严打和严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打防控工作机制的立体化、集成化水平,真正实现公安工作由传统的各自为战向诸警种“合成作战”工作模式的转变。二是要抓好外部资源的发掘。主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重点要解决经费保障问题,从而促进打防控工作机制建设向纵深发展。同时,以争创星级警务室、争创平安社区等活动为切入点,组织社区民警大力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发动和组织各种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把推进技防、巩固人防、普及物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社会治安工作由公安机关一家孤军奋战向社会各界综合治理工作格局的转变。三是要抓好区域协作的拓展。当前刑事犯罪流窜作案、跨地区跳跃作案相当突出,为此,必须坚持以动制动、以快制快的工作原则,大力拓展区域协作渠道,完善协作机制,定期联系交流,进一步密切与周边派出所的警务协作,形成资源共享、互助互促的警务合作新格局,真正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的转变。
XX派出所
2012年8月10日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当前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2
(一)从体制结构的设置来看——专业性欠缺。............................................................3
二、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3
(一)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及活动用房问题。.....................................................................3
(二)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还比较薄弱,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一定差距。.......................................................................................................................................3
(三)资金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发展................................................4
(四)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4
(五)社区居委会成立时间短,对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力度还须加强..............................4
(六)社区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需要大胆突破和创新.......................................................4
(七)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过多工作对接导致居委会负担过重..................................4
三、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4
(一)合理规划,实现社区整合。...................................................................................4
(二)加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明确社区职责内容.......................................................5
(三)提高素质,优化管理人员,引入社区人员的竞争机制............................................5
(四)领导重视,体现资源共享,完善社区投入机制。...................................................5
(五)贴近群众,营造良好氛围,创新社区运作机制.......................................................5
(六)明确方向、发扬基层民主,界定社区自治权限.......................................................5
(七)强化社区党建,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6
(八)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
(九)发展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6
(十)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开拓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领域............................................7
四、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7 参考文献................................................................................................8
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区逐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作为城市基层组织的社区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很多弊端,无法满足城市化进程及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分析当前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从而提出对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并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Summary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become a harmonious community's strategy of space, urbanization of becoming an important link.urbanization process of accelerated and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of the key to management level.however, the city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are many problems to satisfy urbanization and the masses demand for the quality of life.The text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urban communities of the main weakness, the current community building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and thus proposed to urbanization,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thinking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in summing up urbaniz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关键词: 城市化 社区 管理体系
Keywords: the urbanization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呈现社会结构整体转型的鲜明特征,特别是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社区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成为承载社会变迁的主要载体,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管理问题需迫切解决。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已在解决新形势下所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提高社会整合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社区,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进行社区建设,就是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建设的落后,必将阻碍城市化进
程的推进。近几年来,我区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虽然作为城市基层组织的社区,名称已是几经变动,但管理模式却是几十年没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日益显示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暴露出众多的缺陷和不足:
(一)从体制结构的设置来看——专业性欠缺。
基层社区组织管理一直实行的是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党支部 “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履行的是偏重管理的“准行政机关”工作模式和以完成街道布置任务为主的“被动式”工作方式。除居委会以外,其它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发育不足,而且缺乏专业性和自主性,没有形成社区特色。
(二)从管理职能的分配上看——政社不分。
政府部门对社区工作大包大揽,除了指导、管理和监督,还管了许多自己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造成“条块分割”和角色错位。社区居委会除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政府机关单位或部门交办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任务。居委会实际上成为一级准行政组织,使得其根本无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自治功能。
(三)从管理目标的设定来看——不够合理。
社区管理的工作目标主要应是社会(社区)发展、人的发展包括文化、教育水准提高等。而以往我们却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来规划,过分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从而忽略了人的建设,导致辖区居民的互助精神不够,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不强。
(四)从运行体制上看——尚不健全。
社区工作到底怎样运行,社区职责内容如何界定,目前,相当一部分社区对自身的职责范围没有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从而造成管理的随意性和服务的不到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事务,条线因力量有限而管不到底,处在第一线的社区由于缺乏相应的职权而管不到边,使一些社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二、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及活动用房问题。这也是社区建设中一个关键的问题。老旧小区问题更为突出。如笔者所在的街道已成立社区居委会的社区中还有几个社区居委会只解决了办公用房,活动用房还待落实;有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暂时以租赁方式解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还比较薄弱,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一定差距。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口老龄化、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等因素与现阶段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不协调。一些社区中基本上都没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求医不方便;大部分小区在开发的时候都没有配备相应的健身场所、设施,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比较单一;还有部分小区没有物业公司,小区的卫生环境、水、电、供暖没有保障,这些问题都将影响永顺镇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速度。
(三)资金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发展。资金短缺是整个北京市社区普遍面临的问题,城市社区的涌现速度远远高于市、区政府财政支持的增加速度。这也是今后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社区办公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各项政府服务功能的延伸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但资金的短缺致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薄弱,素质较差,不能完全胜任工作专业化的要求,尤其是社区一线的居委工作人员,多数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能力和工作效率偏低的情况,很多人还是沿用行政管理手段从事社区管理,难以胜任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五)社区居委会成立时间短,对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力度还须加强。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一些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得不到完全的发挥;社区居民及社区单位对社区居委会的认知度还不高,这就导致目前这些社区不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及社区单位的积极性参与到城市社区建设之中,这也是今后社区工作中非常关键一部分,是创造和谐社区的必经途径。
(六)社区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需要大胆突破和创新。现阶段全市大部分社区还停留在政府倡导和推动阶段,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参与意识薄弱,社区缺乏自制主体与机制。政府全能主义和居民对自己单位的依赖性导致社区居民对居住地缺乏归属感,无法形成社区意识。
(七)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过多工作对接导致居委会负担过重,导致社区工作者无法集中精力搞社区建设。在政府主导的社区建设中,政府部门大量具体工作落到了社区居委会身上,人口普查、房屋普查、经济普查、居民收入普查、居民生活会平普查这一系列工作下放到社区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负严重超负荷,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这些工作上,对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造成了社区工作者感到工作压力较大,积极性受挫。
三、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的基层组织——社区,其自身整体建设日益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自80年代城市社区开始萌生,人们就逐渐被社区简捷、便民的服务方式所凝聚。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社区建设也必须逐步朝着集居民管理、服务与教育功能为一体,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推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社区管理体系,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义不容辞地将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的有效载体。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要日趋多样化,社区将成为城市承担居住生活功能、为城市居民谋求切身利益的重要场所,解决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社区将成为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和提高群众性自治组织管理水平的有效形式,成为传播和繁荣先进文化,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阵地。
(一)合理规划,实现社区整合。
新型社区的建设应合理规划,按照管辖区域适当、区划界线清楚、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对原有的居民区进行调整,建立适宜的社区规模,尤其对撤乡镇改街道、撤村建居的新建社区进行整合,社区的住户以1000—2000户为宜。社区的组织体系应由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社区居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组成,明确划分为领导层、决策议事层和执行层。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层,是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为决策议事层。社区工作站是决策议事层的执行机构。试行“办事”与“执 4
事”分离,把原来居委会的“执事”职能分离出来,由社区工作站聘用的专职人员来从事分类管理。居委会则着重突出发挥“议事”职能,从而初步建立起“社工站执事、居委会议事”的管理新体制。
(二)加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明确社区职责内容。
社区作为自主运转的自治组织,必须具备其固有的基本功能。根据现行实践,社区应做如下七项功能定位:(1)管理协调功能。即在党的领导下,社区基层党组织实现对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协调。(2)社会保障服务功能。即面向社区离退休人员、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失业职工等困难群众开展社会保障服务。(3)社会服务功能。即面向社区成员开展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属地单位开展社会化服务。(4)环境管理功能。即对社区公共卫生的维护、绿化养护、环境保护等。(5)医疗保健服务功能。即满足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需求。(6)安全稳定功能。即对社区内的治安保卫、民事调解、法制宣教、消防安全等社会治安工作进行综合治理。(7)文教体育功能。即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及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提高素质,优化管理人员,引入社区人员的竞争机制。
针对社区目前管理人员年龄层次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应逐步拓宽社区工作人员来源渠道,引入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等竞争机制,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素质。未来的社区居民组织常设机构需要两种人,一种是居民的代言人,一种是服务人员。代言人应当本地化,服务人员应当社会化。居民自治组织的决策机构要向社区中具有政治参与水平的在职人员开放,执行机构则要向社会的全体居民开放。这无疑会提高社区组织的服务能力。社区则会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娘家”,下岗职工的“婆家”和社区事业发展的“好当家”。
(四)领导重视,体现资源共享,完善社区投入机制。
社区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要把城市社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助、有偿服务等多元化渠道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完善一套社区软硬件建设经费的来源机制。一是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和福利,应统一确定标准,由街道财政全额承担。二是市政府可建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社区重点建设项目。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采取社区周边资源开放、共建共享、募捐资助、智力投入等多种形式避免现有人才资源的埋没和设置的闲置,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使政府行为、政策优惠、社会资源、财力物力形成合力,推动城市社区的建设。
(五)贴近群众,营造良好氛围,创新社区运作机制。
社区建设,旨在服务于居民,巩固基层政权,从而更好地提高基层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共识下,社区必须从实际出发,设计诸如广场文化、庭院文化等务实的载体,积极为城市建设和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一是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基层建设的广泛参与性。二是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根据基层实际,建立各类专业性的服务组织,开展系列的主题教育,内容上更体现时代性、感召力、实用性,体现一种良性循环的工作运行方式。
(六)明确方向、发扬基层民主,界定社区自治权限
城市基层组织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完全的群众自治组织,有权对社区的发展规划、管理规章和关乎社区居民的重大事情做出自主决定。在依据“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指导下,应保障社区拥有以下自治权:
1、公共事务的决策权。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原则,自主决定本社区的中的重大问题。
2、日常事务的管理权。包括: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权、社区设置的医疗服务机构管理权、社区自办的服务网点管理权、社区民间纠纷调解权等。
3、社区人员的聘用权。社区成员代表由社区成员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产生,再由社区代表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
4、社区财产的自主权。社区的财产和财物必须按有关规定自主筹建,并接受成员的民主监督。社区在兴办公共、公益事业时,可以向共建单位申请资金援助,亦可以通过民主自愿方式,向受益的社区成员筹集资金;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任何不合理的摊派。
5、一定的检举监督权。社区具有对政府各部门如对水、电、电信、邮政等部门对社区的服务管理工作实施监督的权力。
(七)强化社区党建,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要严格相应的责任制,明确党建工作的责任体系,将责任量化到单位、甚至个人,对涉及到社区建设的人、财、物以及政策衔接问题,要做到保障到位、解释到位。对出现的相互推诿的现象,要严加查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社区党组织必须实现在领导方式、领导理念、工作内容的全面转换,以巩固自己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在领导方式方面,要注意协调与社区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驻区单位的关系,消除事无具细,大权独揽的思想,把领导重心转到对社区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对居民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引导,对重大问题和重要环节进行把关上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职责分工,做到责、权、利分明。根据社区党建的总体思路,社区各组织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各司其职。社区党总支是社区各种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对社区内的总体事务起宏观指导作用。居委会是群众性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负有行政管理职能,承担社会事务和公益性服务。物业管理公司是社区内以社区为服务对象的经济组织,主要为居民提供经营性有偿服务。在领导理念方面,要从以往的单独抓党务工作转向抓社区的全方位建设,从抓直接管理的党员队伍教育转向抓社区内所有党员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从抓管理为主转向管理服务一起抓。要充分支持社区自治组织行使职权,教育引导社区党员和居民,将党的政策、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八)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城市化不只是让居民换“牌子”转“户口”,而需要换“观念”富“脑袋”,全面提高城市化社区居民素质必须促进居民内在精神层面文明程度的提升。广州市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把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在全国率先实施村民素质教育工程,从1998年开始,仅天河区就投入2千多万元对1.2万名未达到高中文化的40岁以下中青年村民实施包括文化、法律技能等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生力军。二是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完善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大力实施青年学业、就业、创业工程,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青年树立自强、敬业、开拓的进取意识,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对取得“跨世纪青年居民科技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补贴。三是加强现代文明意识教育,实现从“洗脚上田”向“洗脑进城”转变。在各社区基本建成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法制学校、科普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六校”和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室外活动场等“四室一场”为主体的社区教育阵地网络,大力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举办书法、摄影展览等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传播现代文明,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大力开展“广州人精神”大讨论等活动,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形成科学理性的行为方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注意整合社区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创办“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区未成年人年思想教育新模式。
(九)发展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区服务是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性工程。广州市根据城市化社区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广州市坚持把市场机制运用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寻找社区服务与市场机制的契合点。积极鼓励社会服务企业进入社区,实行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社区服务不仅包含福利性服务、公益性服务、志愿者服务,还包括市场经营的商业服务,企业经营的便民服务和社区团体运作的中介服务,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新格局。另一方面,广州市从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着力构建面向特殊群体和特困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
全体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行政事务服务、面向失业职工的就业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各区、各街道都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发展以党员、团员为骨干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大力拓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的关爱服务,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慈善互助超市、“手拉手”爱心援助等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脱颖而出,特别是社区志愿者服务和邻里间互助性服务的发展,不仅大大方便了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如春风化雨,融洽了邻里关系。
(十)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开拓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领域
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培训。伴随着城镇化的建设,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拓宽了社区就业的新领域。因此,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采取上挂(上挂高等院校、现代大型培训机构)、横联(当地的各种培训机构)的措施,可为剩余劳动力创造多种就业、创业的机会。近年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为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发展社区教育还有利于促进居民社会角色的转变。由于社区集中了一批教育、文化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整合、优化,可以形成完全不同于居住分散村落的特有的思想氛围、道德氛围、文化氛围,可以把昔日的农民培养成道德良好、举止文明、身心健康的新市民。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的开放,社区内各类人才志愿为社区服务,有利于社区孩子享受更为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打破封闭,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有效弥补社区家庭教育的缺陷,也能更好地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营造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许多村民为照顾子女,到城镇买房、建房,加快了居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步伐。而社区新型城镇的崛起,又激发了城市居民到城镇买房居住的热情,这在昔日的城郊结合部尤为明显,从而推进了城乡的融合。
四、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城市化是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但是城市化不可避免地会打破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引起很多新的社会矛盾,从而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构建。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力开展谐社区建设管理体系的研究,既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紧紧抓住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
城市化并不简单地等于城市摊子的扩张,也不简单地等于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归根到底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组成部分,它意味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公共生活、新的人际关系及新的精神生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推进城市化的当务之急是要使“居民真正融入城市和社会”。广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正是抓住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使居民真正融入城市和社会这一问题的关键,凭借社区建设这一平台,在实现居民市民化问题上从政策、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到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以战略的观念进行统筹规划;对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居民从身份、价值观念到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这一经济社会过程,以综合有效的措施进行整体联动,消除了造成处于社会变迁中的居民与城市、社区社区与城市社区隔阂的法律与政策壁垒,为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准市民”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促使传统居民以自身居住的社区为平台脱胎换骨地走向现代文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必须注重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城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多重关系,探索出一条城市化的新路子,把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要求转换社区管理方式、加强社区管理,突出城市化社区服务居民功能,通过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注重以社会效益为主,推广“有偿、低偿、无偿”的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区服务中的
作用,探索出了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之路;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城市化过程中重视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建设形成了一批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和谐社区,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费维照.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J].浦东开发,2001,(05):2-3 张以年.关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加强社区建设关系的探讨[J].2003,(02):10-13 郎晓波.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改制的社区整合意义[J].2009,(05):15-16
第三篇:102--试论企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控一体化长效机制建设
试论企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控一体化长效机制建设
企业及周边社区治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第一发展环境,没有好的治安环境,企业规模扩大、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保障。因此,搞好企业及周边环境的治安是关系企业切身利益,保证企业稳步发展的大事;要搞好企业及周边社区的综合治理才是解决企业治安问题、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为切实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并很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打防控为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完善打防控一体化长效机制是企业治安综合治理的必然要求
所谓打防控一体化长效机制,是指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保卫科与周边派出所、警务室以及周边社区治安组织“协抓共管”的优势,并积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实施保卫工作与警务、社区群众工作相结合,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并通过运用各种手段,突出在“打击”、“防范”、“控制”三个方面上狠下功夫,预防和惩罚违法犯罪,积极消除产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和条件,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持续稳定。
二、打、防、控内在的辩证关系
企业治安综合治理不是权宜之计,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诱发违法犯罪的土壤和因素。再者说企业综合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建立完善的“打防控”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
所谓“打”,就是打击,即惩治、惩处、处罚的意思。是指保卫组织对破坏企业治安秩序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依法处理的工作; 所谓“防”,就是预防、防范。就是通过一些法制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消除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从根本上预防违法犯罪的产生;所谓“控”,就是控制,即加强对多发治安问题的人群、部位进行监督、管理,减少违法犯罪的产生。
“打”、“防”、“控”是企业治安综合治理的三个环节,也是建设平安心连心的三个内容,彼此是相互联系、相互共存的。“打”是企业治安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防”“控”的有力保障。只有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震慑有违法犯罪倾向的人员,才能有效保护企业财产不受到损失,才能有效促使其他员工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促进落实防范和控制的相关措施。相应防范和控制是不可分的,防范中有控制,控制的目的在于防范。打击是治标不治本,防和控才是企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工程,是治本的工作。防和控都做好了,违法犯罪行为才能减少,从而减轻打击的压力。实践证明,只打不防或打而不防,将会使预防犯罪的成本远远低于打击的成本。为此,要做好企业治安管理工作,要克服“重打轻防”的倾向,不断加大对防控工作的投入,推动治本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三、建立完善打防控一体化长效机制的构想 ㈠ 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企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保卫科或一个部门,是达不到效果的;为此,就需要协调各方面的组织力量,需要各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才能达到效果;因此,必须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来签订相关承诺书,以其增强主要领导“保稳定、保平安”的企业使命及责任感。随着公司集团化格局的逐步形成,相应各单位治安管理职能角色的转变,促使治安管理绩效考核工作也纳入到了各单位的目标考核中;实践证明,只有如此,才能大大加强各单位抓好治安管理工作的责任心,来共同促使治安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㈡ 完善打击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
打击是治安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只有依法及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才能防止违法犯罪的蔓延恶化,才能教育挽救一些不良思想倾向的人,才能保证治安管理、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打击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
1、完善保卫队伍用人机制
要提高打击效果,关键在人。首先要把好“入口关”,就是通过不间断的招聘、录用,确保保卫队伍能够及时输入新鲜血液,并严格培训、教育,把好人员的“质量”;再者,要疏通出口,通过长期有效的内部绩效考评、末位淘汰,将一些执法不严、经常与执法打“擦边球”的人员清除出执法队伍,以此来保证执法队伍的战斗力和纯洁性。
2、完善保卫队伍的教育教训培训机制
通过制订内部培训计划、军训,并得以全贯彻实施,对现有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是提高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再者,需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的素质。
3、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一方面,要加强对门岗人员执勤情况的监督,并把监督情况作为其业绩考评的主要依据;二是加强对各单位物资出入流程的监督,确保公司物资不外失,切切实实把好“最后一道关”。
4、建立治安情报、信息的收集机制
打击的前提是发现问题。违法犯罪的特性多数是在暗中进行的,保卫部门不可能长期有效的发现,从而就无从进行打击。因此一方面利用我们公司的“技防”设施,来收集相关违法犯罪的事实;再者,就是发展企业生产单位员工,找一些对企业比较了解,正义感比较强的人,组建自己的信息员队伍,建立落实相关奖惩制度。治安信息员及时广泛搜集、报告有关信息,对打击违法犯罪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预防违法犯罪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积极措施。我们要进一步把严打、严教、严管、严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贯彻以教育和预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确保安全的方针,有力地行使全体职工、广大股东赋予我们的权力,更好打击和预防各类犯罪,为企业的平安发展保驾护航。
第四篇:新型城市化建设经验与思考3
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 打造边区明星城
市
新型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关于新型城市化,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从有关资料表明,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城市经济比重超过农村经济;城市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经济活跃、环境优美、秩序井然。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来看,它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日前,地处湘、鄂、渝3省(市)交界之地的湖南龙山县政协工商联委员组、建设委员组部分政协委员对该县新型城市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龙山县新型城市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是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自“十五”以来,全县投入约14.5亿元实施城市建设,新修改建了35条街道,新增街道面积31万平方米,全县乡镇累计新增街道面积45万平方米,主街道硬化率达90%以上。县城规划控制面积由“九五”末的44.24平方公里增至66.6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2.6km2,全县城镇总人口达20.79万人,城镇化率达36.46%。在旅游产业开发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1.9亿元,200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000多万元。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仅2009年,县城第三产业完成税收近4000万元,城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4年,里耶镇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09年,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功。贾市街上村,长潭长春村于2004年成为第一批州级历史文化名村。里耶古镇,乌龙山大峡谷、洛塔地质公园、八面山草场、洗车河、惹把拉等景区保护开发稳步推进。里耶—乌龙山风景名胜区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正积极申报进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
二是城乡统筹步伐加快。目前,全县近两年约有8万农村人口进城入镇或到外地务工,年劳务收入突破7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加大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规范化校园、乡镇卫生院、敬老院以及城镇廉租房建设,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了13个新农村示范村的村庄规划,实施了村庄道路硬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三是城市经营与管理上台阶。近10年来,全县累计出让土地5000多宗,乡镇平均地价15—20万元/亩,最高地价达97万元/亩。县城平均地价60万元/亩,最高地价达200万元/亩。全县土地出让金共计达到2.5亿元,有效破解了城镇建设的资金难题。同时,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理顺了城镇管理体制,加强了城市“畅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管理,城镇环境明显改善,品位不断提高。全县有27个单位获得省州园林式单位称号。2006年,县城再次获“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称号,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二、龙山县新型城市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主客观原因,龙山县新型城市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规划滞后,实施较差。龙山县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是1998年请长沙市规划设计院设计制定的,后虽进行过调整,但在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落后的弊端已日益显现。如华塘新区的总规和详规、县城至石羔火车站的规划、县城环城路的规划、果利河治理规划、工业园区规划等都缺乏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原定规划实施也较差,随意性很大,如民族路原规划是直通沿河大道,但由于种种原因将玻璃厂卖给开发商修建了阳光丽景住宅区,致使民族路变成了断头路。又如岳麓大道原规划两侧修一些机关大院或大型商店、宾馆,因县财力紧缺,最后大多以小宗宅基地买给了个人,使本来可以成为一条上档次的豪华大街变成了一条“好吃街”。
2、建设混乱,见缝插针。由于规划把关不严,龙山县城镇建设是比较零乱的。农民的土地愿卖给谁就卖谁,土地所有者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有的开发商甚至还套购农民土地搞商品房开发。这些违反规划的建筑,有的擅自修十几层或二十层,有的占国道、街道、消防道既破坏了城市建设规划,又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
3、管理不力,“四乱”严重。龙山县虽然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他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城市管理仍然存在“四乱”问题。一是车辆乱停乱靠,从县城到乡镇都严重存在这个问题,堵车经常发生;二是垃圾乱扔乱倒,县城、乡镇都如此;三是道路乱开乱挖,好端端的街道、人行道到处都是高低不平的补丁;四是乱搭乱建,除县城的主街道外,其它街道和公路两侧临时建筑和棚子随处可见。
4、功能不全,生活不便。一是电力不足,每到枯水季节,乡镇经常停电,有时城里也停;二是饮水困难,大多数乡镇还没有自来水,县城自来水厂因容量不足,常年超负荷运行,水质浑浊,实难饮用,且经常停水;三是燃气不足,龙山县县城常住人口已超过3万户10万人,因燃气不足,现安装天然气的只8000余户,供气不足的现象经常出现;四是出行困难,县城没有开通公交车,虽有200辆的士车,但数量太少,且价格昂贵,居民出行很不方便,至于农村就更不用说了;五是缺乏停车场,客观造成车辆乱停乱靠;六是缺乏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如体育馆、青少年宫、图书馆、公园、广场等建设都不适应形势发展;七是公共卫生设施缺乏,从县城到乡镇没有几个象样的公共厕所,大多数乡镇没有垃圾围、垃圾场,也没有清洁工。
5、产业不旺,缺乏活力。龙山县城镇除一些常规产业外,没有几个新型的象样的产业,也没有几家象样的工厂,没有起到拉动经济增长,安置劳动力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商业也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批发市场,缺乏对外幅射和竞争力。
三、对龙山县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抓认识,高起点谋划龙山县新型城市化建设。十多年来,龙山县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更应该看到存在的不足,看到周边的发展速度,我们要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因此全县上下必须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以全新视角和有效的举措,围绕“五个统筹”,立足“一化三基”,着眼“两型社会”,加速推进独具龙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当前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理清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紧紧围绕县委“坚持六大原则、突出四个重点、加强四大建设”的发展思路,立足民安、华塘、里耶三个建设发展平台,依托交通干道沿线重点乡镇,突出抓好民安城区改造提质工程,深入推进“龙凤经济一体化”战略,强力攻坚里耶古城保护与开发,积极实施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从历史和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龙山最大的亮点在县城,最强的优势在县城,未来经济最大的增长点在县城,最大的希望也在县城。因此,全县建设的重点是县城,要通过5—10年努力,将龙山县的城市发展成为湘鄂渝边区武陵山腹地的一个品位较高、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同时,要突出里耶攻坚战,建设好以红色旅游和交通枢纽为特色的茨岩塘明星重镇、以土家文化为特色的靛房明星重镇、以边区贸易为特色的桂塘明星重镇、以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的红岩溪明星重镇等四大特色重镇。
(二)抓根本,加强规划编制与管理。鉴于边区城市发展的强劲势头,特别是以“铁公机”为主的边区交通环境的大改善,龙山在城市规划上要适当超前,规划不能局限于城区和重点镇,要对整个县域进行通盘谋划、整体规划。坚持一手抓规划编制,一手抓规划管理,并逐步将工作重点从抓编制转向抓管理。一是要构筑合理的城镇体系。城市的规划布局要形成以县城和里耶镇为重点,209国道和231省道(花龙公路)为轴,北部区和南部区为片的空间布局结构,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二是要精心组织县城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华塘新区控制性详规及岳麓大道两厢城市设计,完成县城消防、绿化等相关专业规划。三是要切实抓好乡镇规划编制工作。要在近两年内完成所有乡镇的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时要完成建制镇及重点乡所辖行政村村庄的规划编制。四是要逐步推行规划公示制度,突出并强化建筑的民族特色,加强建设项目的总平面图及技术指标的审查核定工作。在规划管理方面,严格维护规划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工作方针,通过规划调控指导城市经营,有计划出让城市规划区土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保障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抓重点,做好城市扩容提质。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步伐。
1、积极实施县城建设:一是实施以华塘新区开发为重点的“龙凤经济一体化”战略,完成以岳麓大道为主的新区道路网络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湘鄂渝边区加工贸易区及专业市场,完成湘鄂情大桥建设及酉水河沿河风光带和河堤建设,拉开华塘新城区的大骨架。二是完成以土城坝为中心的开发工程,加速环城大道建设;完善土城坝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大沙坝商住区,积极推进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人居环境试点建设。三是实施以边区商贸城为代表的旧城区改造工程;搞好时代大酒店周围区域开发,构建龙山商贸“金三角”。四是完成城市及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以果利河为重点的沿河风光带建设,启动果利
河防护大堤工程;实施河道沿线绿化工程,配套休闲娱乐等公用设施,治理河道污染,建设城区沿河风光带。五是完成边区医院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2、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城镇规划区和乡政府所在地的主要道路及街道全部实现硬化,同时,加快乡镇停车场和集贸市场建设;二是加大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运输设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力度,乡镇配备清洁工;三是努力改善小城镇和乡集镇居民生活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柴改煤、沼气、液化气、天然气;四是加强乡镇供水设施建设,扩大供水范围,确保供水质量和供水安全;五是抓好有线电视、移动通讯、宽带等网络建设。
(四)抓难点,强化城市管理。围绕创建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省级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落实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和措施,从理顺管理体制入手,建立“以块为主、条包块管、条块结合”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逐步形成条、块、点相结合的管理网络。一是要加强建制镇环卫管理。搞好城镇街道、市场等重点区域环卫清扫及垃圾清运。二是要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城镇规划管理、市容环卫管理、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规章制度,理顺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向乡镇延伸管理执法队伍,推进城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在县城和里耶镇逐步普及垃圾袋装化管理,实行定点定时投入。同时对乱贴乱画、乱停乱占、乱堆乱放等现象进行依法整治。对不规范户外牌匾及广告依法清理,拆除违章建筑,畅通消防通道。
(五)抓关键,科学经营城市。龙山要借鉴周边及外地城市的先进经验,在地方财政有限投入的情况下,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要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改革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逐步放开城镇建设经营领域,将适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领域和项目全面推向市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真正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投资格局。一是做活土地文章。积极稳妥的探索城镇经营新路子,把土地市场盘活,牢牢控制一级土地市场,逐步放开二级市场,通过经营城镇土地,聚集建设资金,利用城镇土地资源、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城市建设融资。对城镇长期闲置、效益不高的存量土地采取竞价拍卖的方式让出土地使用权,拍卖收益全部用于城镇建设;对于城镇闲置资产如:停产企业的设备、厂房等,能用的用,能换的换,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三是市政公用设施(含道路、学校、医院、养老院)建设市场化。对城镇公益设施如公厕、路灯、广告权等,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聚集城镇建设发展资金。引导个体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参与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三是实施产业兴市。要坚持工业兴市、旅游兴市、流通兴市,构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在县城,要加快建设并努力提升工业园区,以园拓业,以业兴城,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城镇发展的新组团。与之同时,各乡镇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培育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提高对产业兴镇的认识,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改善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加强和完善交通网络体系、电力、通讯、公用设施、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产业兴市提供载体。
第五篇:关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综合,是在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标志、特色等要素进行整合,塑造出为人们感受得到的整体形象。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把打造城市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一、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增强衢州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品牌如同一面旗帜,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如何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既是我们当前需要理性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长期性工作。
1、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壮大城市软实力
首先,城市品牌是推动城市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提升生活品质,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和谐美满的生活。这既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而城市品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培育城市文明,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其次,城市品牌是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中央和省委已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举措。这必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为我市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高端资源、高端产业、高端信息、高端人才的集聚,增强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三,城市品牌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衢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了33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面对新一轮经济发展形势,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必须确立统筹城乡的理念,加快全市新型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做大城市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彰显城市内涵,增强城市吸引力
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既能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也能带来享用不尽的无形资源。一是城市品牌有利于提升城市价值。当前,衢州城市化建设正面临着从建设城市到管理城市、经营城市和营销城市等问题,需要以城市品牌为引领,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城市价值。如香港的“亚洲国际都市”、苏州市的“天堂苏州、东方水城”、金华市的“幸福之都”等品牌形象,均集中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内涵,具备较高的公众认知度、市民忠诚度和社会美誉度,有效扩大了城市竞争优势。二是城市品牌有利于吸纳要素资源。通过提升城市品牌,将城市的独特价值定位清晰地展示给不同利益群体,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技术、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促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进程、质量、效率的提高。如深圳的“创业之都”,吸引了大批有志开拓创业的青年人汇聚那里,昆明、哈尔滨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休闲观光旅游, 北京、上海吸引众多的人才前往就业和创业。三是城
市品牌有利于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产业发展空间,深化落实“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积极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休闲旅游业等高端产业,使之成为衢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制高点,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如: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9《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我市巨化集团公司巨化品牌名列第100位,品牌价值75.77亿元,比2008增加了14.19亿元,居化工品牌第二位,对提高衢州城市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
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通过城市品牌集中展现出来,成了城市的风格和个性。当前,一些重要城市和周边地区都非常重视城市品牌。如成都突出人和优势,提出“西部之心,魅力成都;休闲胜地,人居天府”的城市品牌定位;廊坊突出地利优势,提出“休闲CBD、商务北戴河”的差异化城市定位。景德镇市以陶瓷为特色,提出主打口号“千年景德镇、生态新瓷都”;南平市定位于建设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主打武夷山“双世遗”品牌;龙泉市突出青瓷和宝剑两大地方特色产品,着力提升“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城市品牌;给我市打造城市品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市下辖县(市)也在围绕城市品牌定位做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江山市以“千年古道•锦绣江山”城市形象主题口号,确立了“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龙游县以龙游石窟景点为主打,确定了“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定位,提出了“龙之游、人之居”的城市品牌;常山县提出“柚都石城”城市品牌,开化县提出“五个一”综合城市品牌,即一硅飞向蓝天、一举走向世界、一刀雕出乾坤、一茶飘香四海、一片青山绿水。周边县市的高调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无形中为我市增加了压力。系统地、科学地开展城市品牌建设工作,能将我市的综合实力整合集聚,形成最大的包容力和竞争力,从而在区域竞争中明确城市特色定位,抢占发展先机,实现城市转型升级的有效突破。
4、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扩大城市影响力
一个好的城市品牌可以更好地参与区域分工协作,更好地分享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资源,更好地承接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从而实现本区域的跨越发展。我市位于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区位条件独特,起到了南北交融、东联西拓的作用。一是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国家已将“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发展轴”纳入以上海为核心、“一核六带四轴”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衢州作为中西部地区接轨“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必须形成自己城市发展的制高点,而这个制高点就是经营城市、打造品牌。二是对接海西经济区的需要。国家加快发展海西,必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两大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持。衢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员之一,既有相亲相近的地缘优势,又有产业共育的互补优势,要想分享其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的功能辐射,必须以城市品牌为引领,做好海纳百川的接纳文章和胸怀大局的开拓文章。三是参与上海世博会的需要。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办,届时将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其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衢州是作为长三角的后花园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就更需要通过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来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在长三角经济圈的地位和作用,对接实现我市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高新化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经济集聚发展。
5、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发挥基础优势,培育城市发展力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经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衢州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0.3%,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到了提升城市品牌的新阶段。近年来,衢州在城市定位、城市品牌的打造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确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定位;通过实施“五城联创”,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展现了城市魅力;通过举办华东旅交会等系列节会活动,扩大了影响力。但相对来讲,衢州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率偏低,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各级对打造城市品牌的工作尚未形成共识;城市品牌竞争力较弱,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小、人口集聚度低,工业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不强;城市品牌发展滞后,缺乏龙头品牌的带动;城市品牌侧重于功能和产业定位,独特性、唯一性不够显现等等。只有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才能充分运用近年来“五城联创”等工作成果和基础优势,培育和提升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城市经济创新发展能力。
二、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提升衢州城市的美誉度
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浙江西部重要门户”目标,科学合理的确定一个体现特色、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总体品牌,突出产业、文化、旅游、节会等四个专项系列品牌的培育,全面提升城市品牌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全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一个总体品牌。综合衢州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各方面资源优势,经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南孔圣地•和美衢州”是一个合理的选项。“南孔圣地•和美衢州”内涵诠释如下:
“南孔圣地”:有着独特性和唯一性,同时也体现衢州文化底蕴深厚,名城内涵丰富。衢州建城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一,衢州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南孔文化和围棋文化,而且有着深度的人文景观。南宗孔氏家庙是公元1128年孔子第48代孙孔端友随宋高宗南渡时所建,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衢州府城还有保留较为完好的古城墙和传统街区。其二,衢州烂柯山一直作为围棋仙地,历代棋声不绝于耳。其悠久的“棋子文化”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成为衢州特色地域文化的支柱之一,在中国围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三,衢州东部的龙游县石窟文化丰富,有着世界罕见的古地下建筑群,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瑰丽壮观、巧夺天工,被知名专家学者称为“千古之谜”和“世界第九大奇迹”。因此,“南孔圣地”既是对衢州历史的全面概括,也是彰显衢州文化的一大亮点。
“和美衢州”:体现了“圣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们生活的幸福优雅,展示了衢州人文特色、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及政通人和的良好态势。“和”指的衢州有丰厚的儒家文化积淀,形成了衢州人为人处事平和、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一种境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居住与生活泰然的一个怡地。其一,衢州已成为浙江省最安全城市,群众安全满意率达到98%,贫富差距最小(基尼系数0.3)、幸福指数最高(恩格尔系数37.8)、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85%以上,2007年被选入中国投资百佳城市,是人居环境最优的理想之地。其二,衢州历史上就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承东启西,区位优势独特,已形成民航、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齐全通畅的综合交通网络,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是选择投资创业的佳地。“美”体现衢州地处钱江源头,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其一,衢州是生态福地,是浙江首个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城市,有“浙江绿源”之称,衢州所在的浙闽赣山区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确定的全国九个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1%,地表水绝大部分是一、二类,市区饮用水源为一级地表水。其二,衢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拥有深厚人文景观和自然秀丽的山水风光,南宗孔氏家庙、烂柯山、江郎山、钱江源和龙游石窟等经典景区已形成很鲜明的特色和很高的品位,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和美衢州”既是衢州现实的总结,更是衢州未来的希冀。
四个专项系列品牌。推进城市品牌建设,总体上可围绕“南孔圣地•和美衢州”这个主题,创造设计鲜明主题与多样风格、时尚与传统、文化与经济、休闲与创业相结合的载体,互为支撑、彼此包容,进一步强化衢州城市特色与形象,提升衢州城市的美誉度、知名度、集聚度。着力在培育产业品牌、文化品牌、旅游品牌、节会品牌等四个专项系列品牌上加以突破和提升。
1、通过打造产业品牌,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走以产业品牌为依托的城市发展之路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更持久地维护城市品牌。一是培育工业品牌方面。要突出氟硅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以开山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力,打造国际空气动力“中国芯城”;以中天集团、中宁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中国氟硅之都”。要努力把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三新”产业培育成新兴先导产业,依托“中国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全国光伏产业链条最完善的优势,打造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基地。要突出区域内江山市的电光源、木业、机电、消防器材产业、常山县精密轴承产业、龙游县特种纸产业、开化县单(多)晶硅等产业的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二是培育农业品牌方面。要突出衢州现有17个中国特产之乡的地位和影响,壮大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以衢州粮食批发市场为核心,建成四省边际粮食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龙游县竹加工业基地、衢江区竹炭业基地、江山市木材加工业基地为主攻方向,建成华东竹木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柯城、衢江生产柑桔为基础,建成全国柑桔生产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生猪和家禽业为重点,建成泛长三角畜禽生产交易中心。要进一步整合区域农产品资源,在食用菌、高山蔬菜瓜果、蜜蜂、笋竹、龙顶茶等特产方面做好品牌文章,打造一批全国特色农产品基地。在培育服务业品牌方面,要突出“三中心一枢纽”定位,以衢州无水港项目和衢江航道等重点项目为平台,打造四省边际物流中心和航运港口中心;以浙江华升物流有限公司和虎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引领,培育壮大一批实力强、有辐射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要突出旅游胜地的定位,打造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要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要加快发展特色娱乐场馆,规范建设一批以泡吧(咖啡吧、演艺吧等)、娱乐(影剧院、娱乐中心等)、文化(展览馆、博物馆等)、康体(健身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休闲产品。要提升美食饭店街区档次,培育一系列诸如不老神鸡、“三头一掌”等美食品牌。另外,还要积极帮助企业申报世界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企业的创建,打造具有城市个性的名牌和特色产业。
2、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创新城市品牌的载体。城市文化是个性与特色的有效载体,打造城市品牌重要的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一是打造“古城文化”品牌。以“千年古城”为特征,丰富提升“两子”文化、清漾毛氏文化、古镇古村文化、石窟文化、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等内涵,通过开展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城市特点的文化活动,打出“名人牌”、“名节牌”、“民俗牌”。二是打造“文化行业”
品牌。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根本,整合衢州广电总台、衢州“三报一网”的媒介资源,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参与品牌行业竞争等方式,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打响“行业品牌”。以壮大文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整合江山市羽毛球资源(产量占全国60%左右)和龙游县特种纸及开化县根雕、常山县花石、江山西砚的资源,通过申请注册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企业创建活动等方式,打造全国最大的文化用品生产基地。三是打造“影视新城”品牌。借助影视名星周迅、何晴、邓英、李旭丹,体育明星占旭刚等的力量,邀请名导、名人来衢策划营销。充分利用古城资源,加快影视旅游建设,吸引更多剧组进驻拍摄,积极与影视、演艺界联合举办大型主题活动,全力将衢州打造成影视旅游城。
3、通过打造旅游品牌,丰富城市品牌的资源。按照“休闲衢州、观光四省”的定位,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景区档次,共打“衢州牌”。一是打响人文之旅品牌。以“圣、神、谜”人文景观为基础,提炼各地文化资源,设计推出系列展示富有衢州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观光基地,使之成为具有智慧修学的文化旅游城市。二是打响生态之旅品牌。以“源、奇、秀”自然景观为基础,提升核心景区档次,丰富九龙湖、仙霞湖、碧波湖、仙游湖、月亮湖旅游区功能,加大三衢山、江郎山、浮盖山、紫微山、古田山、齐天山(又名九华山)等景点开发,使之成为观光探秘的生态旅游城市。三是打响休闲之旅品牌。突出“休闲绿色游”定位,发挥山区生态休闲带的优势,开展以“农家乐”生态景点项目为重点的旅游休闲型、文化娱乐型农业等建设,开辟柑桔采摘游、原始森林生态游、仙霞古道游、万顷竹海游、钱江源头垂钓游等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大规模、高档次、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基地,使之成为避暑疗养的休闲旅游城市。
4、通过打造节会品牌,挖掘城市品牌的要素。节会品牌是新经济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有利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强化对外辐射能力。一是提升文体会展的深度。以衢州古城文化旅游节为主题,整合国际孔子文化节、蜜蜂文化节、胡柚文化节、根雕文化节、龙顶茶文化节、围棋赛、马术表演赛、企业羽毛球赛、龙游汽车拉力赛等节会的资源,创新发展节会内容,通过一段时期的培育,打造一批在全国有深度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品牌。二是整合产业领域的资源。以“中国华东旅游交易会”为主题,整合提升衢州科工会、木工会、消防器材博览会、机电产业论坛等活动,积极对接上海“世博会”、广东“广交会”、杭州“西博会”等节会,精心设计一个高档次、高品位、多功能,具有衢州城市总体风格、形态、体量和色彩的会展馆。三是开辟思想领域论坛活动。以“国际儒学论坛”为主题,围绕城市、生活、文化、行业、企业等内容,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论坛,邀请有关政府部门、工商界、学术界、媒体界人士以及有关国际机构与国际人士、国内外有关城市代表参加,通过各界互动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衢州城市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构建衢州城市发展新格局
优质城市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有的工作靠一两届政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理想高度,甚至需要齐抓共管长期努力。所以,必须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规划营销,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推介攻势,像抓五城联创一样全面发动、分步推进,形成机制性保障,确保在实施衢州城市品牌战略,加快新型城市化方面取得有效突破。
1、强化城市品牌意识,在形成共识上下功夫。城市品牌建设一直处于散、弱、小的状态,要形成共识,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对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借鉴“五城联创”及相关重要节会的经验,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工作进行目标化、责任化,注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就品牌形象、城市定位、城市标识、宣传推介等,组织网上讨论、征集金点子,把统一思想认识工作贯穿于整个城市品牌建设的全过程。二是成立城市品牌推广委员会或城市经营小组办公室。对整个城市品牌建设统一组织协调,确立目标责任,精心谋篇布局。可考虑将现有五城联创领导机制改设为城市品牌建设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城市品牌战略定位、规划和宣传活动方案、推进工作计划等。参照发达地区经验,组建城市品牌专家策划顾问团,聘请市外相关规划、策划专家,相关主流媒体及有关专门人士等任成员,主要负责对城市品牌工作的审查、策划和评估。三是加强综合考评,形成工作合力。参照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的具体标准,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符合衢州实际的效果测评标准体系,定期开展效果测评,提供阶段性工作参考。时机成熟后,可将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纳入考核,通过评比活动,促进城市品牌工作经常化、常态化。
2、强化城市品牌效应,在提升集聚功能上下功夫。实施城市品牌目的就是要吸引外来的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资源向衢州涌入,从而形成一种城市集聚效应,加快衢州城市转型升级步伐。一是注重内联外引,做好对接文章。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平台,深化资源产业合作,加强与宁波、杭州等与上海相近的城市对接、合作。通过华东旅交会、经贸洽谈会,举办科工会、全国性围棋赛事等活动,大力宣传衢州、推荐衢州,着力扩大衢州影响力、美誉度。二是注重引资引智,做好转型文章。要发挥我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交通枢纽优势,加快推进九景衢铁路建设、衢江航运开发、杭新景高速公路等七大战略型项目建设,不断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引进与我市产业相符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有力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注重参与借力,做好吸纳文章。要借助上海世博会,西湖博览会及海西区域有关国家级、地区级重大节会活动的机会和平台,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节会与我市的关联性和对我市产生的辐射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把握各类节会对我市一、二、三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研究具体对策举措,重点做好对接工作。
3、强化城市品牌规划,在狠抓营销推介上下功夫。一是要着眼于衢州长远发展,结合中心城市规划和县(市、区)现有规划,根据城市品牌建设的具体要求,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负责制订一个《衢州市城市品牌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要围绕总体规划,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制订诸如文化、旅游、产业、营销等若干个专项规划。三是要着眼于衢州城市品牌的定位,通过广泛征集、讨论和专家论证,确定一句口号和一个衢州城市精神、一首市歌、一个城市标识、一个吉祥物、一个形象大使等内容,通过设计制作一部专题宣传广告和宣传推介手册,以电视台广告、影视营销、城市广告与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推广、采风宣传、干部推介、市外媒体营销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推介展示衢州形象。
(中共衢州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