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青团组织参与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共青团组织参与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内容摘要
2005年是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在推进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进程中,上海的科技、教育和经济正在朝着更为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广大团员青年正以饱满的热情,广泛地投身科教兴市的大潮中,在各行各业为上海城市发展竭尽所能。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自身所具有的组织优势和青年人才优势在新时期也同样面临着科技创新、提升飞跃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着2005年上海科教兴市的重点工作和国家提升实力的战略部署,如何将科教兴市主战略落到实处,如何使共青团组织对青年服务的理念逐步渗透,为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从而使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纵深推进,将是本文尝试的课题。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服务青年 人才培养 组织潜质 资源整合一、研究背景
2004年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开端年,而未来几年则是上海抓紧抓好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提升产业能级的战略机遇期。科教兴市主战略是上海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举措和关键所在;科教兴市所包含的是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等的全面兴市;科教兴市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体是企业,基础是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用是引领。
2005年3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奖励对我国科技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由上海科技人员牵头或合作完成的42个项目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获奖项目总数的13.95%。获奖总数、获奖比例创历史新高。这是自2003年审议通过《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并实施以来群策群力、和谐奋进的结果。
二、研究内容
(一)青年在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作用及其创新意识的调查
1、青年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从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资源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谁拥有的人才数量越多、素质越高,人才作用发挥越充分,谁在激烈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也就越有利。人力资源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和能动的第一资源,也是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根本要素,而青年是人力资源中最有潜力和活力的资源。
从科技创新的实施主体上看,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力培养和任用年轻人,这应成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20岁至30多岁这一阶段的人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包袱少,敢想敢干,是创造的最佳时期。
结合上海科技创新队伍的实际组成情况,以上海生命科学院为例,现有45岁以下高级研究人员145名;有7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50名是近两年引进的“海归”一流人才。依靠这些人才,他们承担参与了“973”项目22项,主持“十五”国家“863”项目34项。
因此,无论从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资源的高度,还是从科技创新的实施主体的角度,上海科教兴市的创新工程离不开青年。
2、青年创新意识现状调查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科技人员,而其中又以青年为主力军,因此,上海科教兴市的创新工程的关键在青年科技人员。为了了解上海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情况,我们在科技系统内展开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科技人员都仍主要生存于传统的组织形式中,但部分组织已经向创新团队靠拢。在评价自己目前从事的创新工作对于整个上海的国民经济乃至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时,选择“非常重要”的占17.9%,选择“重要”的占44%,凸显了青年在目前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主体自觉意识。
被调查的科技人员对自我工作的评价不高,自信心不足,在回答“自己在目前所处团队中的重要程度”时,评价自己“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仅占42.9%,而结论是“一般”的占53.6%。这种状况和体制建设存在着密切关系,我们需要通过建立新的激励体制或者完善体制来激发青年科技人员的自信。在对单位情况的一项调查中,59.5%的人认为现在单位干好干坏差别很大,但也有40.5%的人认为“差别不大”。在对“人员使用应以学历、职称为重,还是以业绩为重”中,58.3%的人选择“以业绩为重”。由此项调查表现出青年科技人员对新的激励制度的需求度,包括收入的提高、精神的激励,满足个人自尊和成就的需要,给予升职和培训的机会等等。
从工作满意度评价看,青年科技人员对职业声望的满意度低于对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的满意度。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尚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创新团队在体制、机制上的转变需要多方位的肯定和支持,从而促进社会观念的转换。
在人际关系评价方面,青年科技人员对目前单位人际关系的满意率为63.1%,显示出青年科技人员逐渐从自我的个人的小环境中置换出来,关心中国各项事业的系统化改革,创新团队建设有着双重意义: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人际关系的重组。
(二)共青团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功能定位
2005年,上海步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关键年,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这对共青团如何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以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作为完善共青团培养机制的着力点,进一步将科教兴市主战略落到实处
青年是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团十五大报告指出:“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大军,是共青团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势所在”。当代青年富于理想,充满热情,满怀抱负,立志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建功立业。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能较快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在科技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先地位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力的系统过程。全面深化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就要求共青团结合战略部署,制定、落实《上海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方案》,重点建设好青年事务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市抓实力、区抓活力、企业抓动力”的工作格局,从强化青年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入手,建立系统的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保障体系,全面提高青年的素质,推动青年人力资源转化为青年人才资源。要紧紧抓住培养、凝聚、举荐、配置等环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最大程度地开发他们蕴藏的巨大潜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实现科教兴市的战略转化,为上海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添砖加瓦,搭桥铺路。
2、以服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作为推进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增长点,进一步挖掘共青团在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潜力
服务青年一直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使命,但是服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对比共青团一般意义上的服务青年有着更高的要求和自身鲜明的特点。在工作领域上,它连接着科技与经济,推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工作对象上,它既为高层次青年人才提供服务,又立足于提高广大青年一代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高层次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工作重点上,它既要通过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又要在推动人才与项目、成果与市场的对接上下功夫;在工作方式上,它既要继承共青团传统的工作方法,又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工作的新途径。
科技创新涉及科技、经济、法律、金融等诸多领域,专业性较强,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对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我国经济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完善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新契机,它要求共青团适应科技创新青年的需要和服务科技创新青年工作的新特点,完善自身组织职能建设,开拓新领域,实现自身事业的新发展。
3、以优化青年人才等资源配置作为提升共青团凝聚力的突破口,全面深化共青团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主体服务作用
目前,青年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的配置和管理不合理,不能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一方面阻碍了青年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阻碍了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据有关资料统计,就总量而言,我国的科技人才已达一千多万。但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间分布不合理,全国专门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导致人才紧缺与浪费现象并存;人才队伍产学研脱节严重,企业每万人中拥有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不足3人,而日本是49人,德国是35人。一方面有些领域非常缺乏人才,另一方面有些领域人才相对过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说他们的成果转化得不够。除此之外,设备、技术、资金等实现青年创新创业的相关要素同样存在配置或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一方面,共青团的优势在于团结凝聚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才,同时,共青团又有比较严密的组织体系,联系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在中间牵线搭桥,形成多元对接,这应该是共青团最大的优势。紧紧抓住配置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举荐扶持青年人才,促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青年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搭建舞台。要以人才与项目对接为抓手,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国内与海外之间架起人才流动的金桥,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通过整合青年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扩大服务青年的覆盖面及深化服务的层次,能够进一步吸引青年人才,成为了进一步提升共青团凝聚力的新的突破口。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互动中,进一步深化共青团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主体服务作用。
(三)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相关活动的参与度及认同度
调查显示,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大科研队伍中,由于共青团工作的覆盖程度、工作开展的深度、青年工作服务的对象和服务的方式方法的不同,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相关活动的了解、参与和认同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从横向上看,主要体现在共青团不同服务对象上产生的差异。高校团组织一直作为青年工作开展的主阵地,具有较广的工作覆盖面,同时也作为青年参加主要社会活动的主渠道,因此在高校中,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相关活动的认知程度较高;企业,青年主要是靠班组、科室等作为活动的科室,团组织主要是辅助党组织或工会开展相关工作,因此对青年工作的影响程度没有像高校那么直接;科研院所跟企业类似,共青团可能也是作为青年社群的次级组织单位,但是有关科技类的活动因为本身作为科研单位的特殊性,对于科技创新类活动的了解、参与和认同程度较高,甚至会高于高校中的青年。
以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团委和复旦大学团委的青年工作调研为例,前者针对外贸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被调查者在被问及对本单位青年工作的印象时,认为是“活动较少,说不清楚”对于本单位团组织工作的评价,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占55%。在控股公司团委组织开展的多项工作和互动中,知晓程度较高的是“青年外销单证知识竞赛”、“青年综合英语能力大赛”和“创业青年奖”杰出青年评选等。虽然外贸青年对青年工作的总体知晓度不高,但是大部分外贸青年对团组织还是寄予厚望,非常希望团组织能争取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突出社会实践和提高素质的工作重点,真正为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服务。有37%的被调查者表示只要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团组织开展的工作都愿意参见,43%表示只要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会尽量参加团组织开展的工作。可见,团工作在外贸青年群体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要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站在服务青年的角度,以“多赢”为目的开展各项工作。
后者针对复旦在校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参与度及认同感展开了调研。调查中发现,在高校内,普通同学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只是知道大概,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55%的青年倾向于经常参加院系、班级的活动,20%选择了团委、学生会以及社团活动,即受访青年比较关注和热衷于自己所直接从属(包括基层的团组织、班级、自己熟悉的同学和朋友圈)的团体组织的活动;基层团组织活动频率不高以及活动内容不够丰富,部分造成了团组织与青年的逐渐疏离。因此团组织工作要发挥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全方位作用才能保证基层团组织在广大团员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从纵向上看,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深度,包括服务的方式方法、依靠的渠道途径直接影响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度。共青团工作开展得较为细致、覆盖面较广,对相关活动的设计、宣传、组织管理工作较为到位,那么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相关工作了解、参与和认同程度较高。如果共青团组织不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不研究青年工作的新特点及青年的新需求,那么所组织的相关活动就较难吸引青年参加,进而也就影响到了青年对活动的了解、参与和认同程度。
三、研究结论
(一)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共青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青团组织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如通过全面深化青年职业生涯导航行动,广泛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工技能振兴行动和青年就业创业行动等全方位积极开发青年人才资源;通过举办“世博会与信息化”青年论坛等活动探索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新形式;通过持续开展“上海十大杰出青年”、“青年经济人物”、“IT新锐”、“文化新锐”等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培育、发现、凝聚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等。通过一系列培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活动,凸现了共青团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
1、人才培养优势
上海共青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组成了促进上海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各级团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在上海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为培育和塑造上海城市精神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共青团组织一方面通过架起人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金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人才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激发出人才的巨大创造活力,体现了共青团育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通过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充分体现了共青团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2、组织结构优势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团组织结构特点鲜明。传统模式下,组织层级清晰,职能明确,在贯彻执行决议,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方面发挥出集聚的优势。针对新形势中团组织结构的新特点及广大青年对团组织结构构成的新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团委、公寓团委等新组织形式在实施科教兴市中聚集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凸现了共青团组织在组织结构方面的优势。
3、凝聚青年人才的优势
共青团组织本身是先进青年的组织,她能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组织优势,团结和集聚大量的青年人才,既包括了团组织内部的干部管理人才,也包括了以团组织为源头辐射,涵盖的社会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各方面的青年人才。团组织充分发挥团结、带领、培养、推荐、引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带头整合社会上的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通过提高服务青年的水平,进一步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形成科教兴市的良好氛围,在实践中切实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
(二)共青团在凝聚青年和服务青年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1、缺少系统化、体系化的鼓励创新政策和保障措施,不利于进一步激发青年的创新行动
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建立起体系化的科技人才发展、培养体系,很多青年感觉个人科技创新能力有限,或者是动力不足。但是事实上,无论从国家或者地方,对于鼓励青年创新创业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或措施,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政策的功能或者交叉重叠或者过于薄弱,影响了政策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进一步激发青年的创新行动,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落实培养青年人才的宗旨。
2、缺少科学化、配套化的组织建设和职能设置,不利于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凝聚力
调查发现,由于缺乏调研和对工作对象的认真、细致深入的剖析,研究特定工作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团组织设置与青年的流向分布不完全适应、职能建设与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对团组织的期望不完全适应等问题,进而削弱了团组织对青年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一方面,难以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组织结构优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创新团队的形成,难以形成群策群力的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
3、缺少集中化、整合化的资源服务平台和共享渠道,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服务青年的能力
调查还显示,很多青年反映创新创业行动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源,而感到信心不足或者缺少动力。同时由于团组织自身的优势资源有限,其服务能力与解决面广量大的青少年发展需求不完全适应;即使现在已经在尝试资源整合工作,但是仍存在着资源整和、工作方式途径与当前服务青年的需求不完全适应等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1999年,在共青团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团中央以全会的名义就实施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做出了决定。五年来,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主要的工作项目、工作载体、工作品牌初步形成,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的一个重要工作,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被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所接受。
团中央实施科技创新行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着眼于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了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项目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形成了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努力提高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抓住人才与项目对接这个关键环节,有效促进了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结合目前共青团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的现状,针对共青团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建议分别从建立和健全上海青年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联动,优化资源整合效用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共青团组织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潜质。
(一)健全创新实践激励、保障体系,开拓团组织的工作阵地,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
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围绕科技创新战略的目标,借鉴几年来上海团组织在落实《中国青年科技行动》的经验,迫切需要从鼓励创新意识、建立良好的服务支持系统、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的氛围。
目前,服务科教兴市主战略,共青团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鼓励青年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有所进步方面,有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上海青年就业创业行动、青工技能振兴行动、青年岗位建功行动等;在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动员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方面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目前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是比较好,需要我们进一步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创新人才发展事业离不开良好的服务支持系统。建议组建“青年创新人才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青年创新人才政策、规划的研讨和制定,通过政府参与规划、推进规划的方式制定青年投身科教兴市主要战略的行动方案,从而使青年创新行动能够落实到地方;组建“青年参与科教兴市的协调机构”充分发挥青年整体团队的创新效应。
创新人才发展事业需要公平竞争的机制,催人奋进又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建议建立青年参与科教兴市创新的评价体系,推动、促进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完善青年参与科教兴市的激励机制,推广青年创新创业的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和谐发展;强化青年参与科教兴市的研发体系,构建青年创新创业的科学框架。
上海创新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已是科教兴市主战略中急需突破的一个瓶颈。我国长期以来形成重固定资产投资、轻科研人才开发投入的现象,上海并未得到完全解决。体现在企业对人力资本上投入占收入比例不到1%,而国际平均水平一般要在3%-5%。上海创新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到位(包括精神、物质激励),尤其是物质激励远远没有到位。为此,将探索人力资本的股权化改造,对创新人才采用产权激励,即产权将三分天下,三分之一留于创业家族,三分之一给社会公众股,三分之一产权将激励创新人才和管理团队。企业激励青年创新创业的做法很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
(二)创新组织工作方式,加强团组织在产、学、研联盟中的作用,推进共青团组织在科教创新团队中的渗透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继续深刻改变着人们特别是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组织的运行方式、管理手段和工作模式。随着青年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职业分布的进一步广泛,青年源于不同的业缘、趣缘等出现了自由结社的现象,一些新的青年组织形式在青年群体中发展较快,以青年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各种社会组织和以青年为主体力量的新型组织不断涌现。团组织如何积极适应社会变革和青年变化,切实增强共青团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更好地凝聚和服务科技创新青年,是我们进一步渗透共青团在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作用需要思考的问题。新形势下,要求团组织强化团内整合,通过大力推动服务青年工作网络化,积极创新服务青年手段,增强服务能力。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的增长以知识为基础,生产的发展靠科学来推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工业化时代,新技术在很多场合是新科学知识的直接应用,而不是生产要求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其迅速产业化,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决胜未来的关键。我国主要有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大科研队伍。企业在研究开发上,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科技创新,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迅速推出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通常形成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有组织的研究团队。对高校来讲,研究主要追求个人兴趣,以发现为乐趣,以教授或学术带头人为目标,主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研究室或课题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有组织的研究活动。上海作为人才汇聚之地,名校、名企众多,许多科研院所科研技术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如何培养、引进、推荐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校、企业、研究所之间实现产学研项目的优势互补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它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着力点,也是新时期、新条件下团组织加强工作、创新工作的关键点。
结合以上两点,要找到创新组织工作方式的突破口,推进共青团组织在科教创新团队中的渗透,建议通过加强青年联席会议职能的发挥,借助青年专家科技服务站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团组织在产学研联动中的作用。
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是上海市委统筹规划和指导全市青年工作、提出青年政策、协调青年事务的指导、协调和督查组织,由63家单位分管青年工作的领导组成,主要的职责是制定和监督执行本市青年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年度目标和青年政策等。要进一步渗透共青团在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作用,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联席会议的作用,及时掌握青年变化的实际和需求,切实提供制定了有利青年成才的实质性政策法规,建立了青年工作的社会化运行机制,成为青年“人生之舟”的“掌舵手”。
青年专家科技服务活动作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有效的工作载体,形式灵活、简便,易于操作,结合上海发展的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来开展这项工作,建立青年专家科技服务站。充分利用青年科技人才资源,组织不同层次的青年专家科技服务活动,如组织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从科研院所到企业等,开展对接工作,形成统一品牌,为促进产、学、研的联动发展提供服务。这种形式也便于引导和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培养高素质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三)搭建青年信息平台、整体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深化共青团在科教兴市工作中服务青年的作用
目前,共青团工作的组织优势日益凸显,将科教兴市主战略落到实处的关键就在于资源整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要深化共青团在科教兴市工作中服务青年的作用,就要切实做好共青团在搭建青年信息平台,整合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方面的各项工作。
为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上海正着力构建研发、人力资源、信息、知识产权、科技创业投融资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其中,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一网两库)已于2004年7月14日启用。这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于团工作的开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团组织可以借此契机优化组织建设和平台建设,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如可建设团青年人才专家库,配置人才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青年学术论坛、专家论坛、青工技能大赛等等。从而在原有的竞赛平台、奖励平台基础之上,搭建起更加全方位的工作服务平台。
资源整合要落实到具体的服务工作中去,要探索切实有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途径。在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各方面资源中,团组织最大的优势在于集聚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的重要功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掌握人才资源和人才流动去向,最大程度地覆盖人才从培育到成材的不同阶段,最大范围内适应不同领域人才的服务需求,是共青团组织配合科教兴市主战略具体实施的新要求。共青团组织发挥凝聚、服务、培养青年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以努力实现青年自主培养模式良性循环为阶段性特征。当前,共青团工作应进一步摸清企业、高校、研究所对人才培养和推荐的具体需求,发挥“引领、服务、教育”的重要功能。
第二篇: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报告明确指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中的作用,赋予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的任务,为建立权责对称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推动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发挥重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相比较其他监督方式具有较大优势。2006 年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
审计监督。”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审计机关更好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2010 年 12 月 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审计法制定相配套的行政法规,是加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权力运行制约及监督机制紧密相连。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和尽责情况为审计重点,重点检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部门和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同时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只是后置监督和全程监督的差异,而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开始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发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是其他监督方式所不具备的。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并在领导体制、人员配置、经费保证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能以独立的第三者进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过程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强化预防和严肃纠正等审计措施,督促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用权,从根本上和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滥用权力,对于权力运行的制约以及监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承认,经济责任
审计是中国独有的审计类别,发展时间不长,而且没有国外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大、审计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临时接受的委托审计,存在仓促上阵、加大风险、影响质量等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党政领导的数量巨大,而审计力量相比较而言又比较薄弱,尤其是政府审计力量存在先天不足的现象。因此很多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给社会审计力量实施,但相比较西方长达百年的自由经济而言,我们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并不是很长,能够提供成熟审计服务的社会中介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中介机构都是“临时上手+现场练兵”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客观情况导致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问题不断。
(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际执行是根据审计查实会计报表数据及其经济活动情况,评价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等。但是这些依据和法规存在着滞后和尚不完善的缺陷,对于如何解决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着目的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的现象,给审计评价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界定没有科学依据。通常以查出违纪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清由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损失,以此来作为界定审计成果的标准。这样做,没有更多地考虑审计成本多少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经验在审计过程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缺乏科学性。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影响审计评价质量。目前审计机关人员基本以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为主,缺乏具备有较高的政策
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专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很难保证审计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这样无法为委托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举措
(一)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中长期计划,科学立项,实行分类管理。制订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确保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二)完善审计对象的分类管理,明确审计对象。分别采用的审计频率和审计方式,大力推进分类审计制度的实施。根据审计对象所属部门类别以及掌管的财政性资金数量、质、权限和责任,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管理职能等情况,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 A、B、C 三类。坚持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别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 A 类对象(党政部门领导干部)按照规定实施审计;对 B 类对象(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一般以所在单位财政或财务收支为重点内容实施审计,必要时可按 A 类对象规定实施审计;对 C 类对象(普通领导干部)一般以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方式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时可按 A、B 类对象规定实施审计。既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的覆盖面,又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领导干部的审计,合理界定类别,实行分类管理。
(三)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的原则、评价的主要依据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各异,各级审计机关可按不同种类的审计对象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审计内容相关的评价指标数据库,便于以后经济责任审计时统计分析,力求审计评价意见能够客观、公正。
(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能力、经济效益与决策水平、财政政策执行与财务收支、内控制度执行与管理水平、廉洁自律等指标,以定量为基础,定性为结果,无法定量、定性的问题,应以写实手法,客观描述审计事项的结果,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问题,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慎重,要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权责相对应。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超出审计职责和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在评价和界定经济责任时,要重点突出,着重评价重点问题、重要指标和重大事项。
(五)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经不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一是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加强科技、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专业知识学精、社会学科知识管用,提高适应经济责任审计新要求、应对综合复杂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对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善于思考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归纳总结审计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审计实践。三是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涵盖审计内容范围广,而且一些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也较高,这为开展计算机审计
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凡是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都要运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审计手段,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以“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为工作重点,通过审计督促党政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用权,树立“有权必有重任,用权必受监督,作为一把手必先受监督”的意识,破除一些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侥幸心理,避免他们个人明知不可为却为之,因侥幸而招致“不幸”。经济责任审计正是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过程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切实起到关心干部、爱护干部和保护领导干部的作用。
第三篇: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讷河市二克浅镇福兴小学课题组
朱存生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新一轮课改工作实施,使我们对中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基本理念、基本原则、课程内容、教育文化、教育实施、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它关系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新一轮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和原则: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都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发展带来了机遇。
在我们当前的教学现状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低效教学”。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即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特别是我校生源情况比较复杂,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凭借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和课题组、教研组活动,紧紧抓住学科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开展“有效教学”探索实践活动,扎实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本课题通过系统的全体参与式的有效教学课题研
究,让教师自主地更新有效教学的观念,转变低效教学的行为,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养成有效教学的反思习惯,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提高学生对各门功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本课题致力于有效备课研究和实施;致力于有效指导的研究和实施;致力于有效互动的研究和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效练习的研究和实施;有效探究策略的研究和实施;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施。
三、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调研、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式,综合运用反思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二)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我们搜集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资料,了解 “有效教学”研究状况,并认真做好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培训,主要形式有:观摩名师理论专题讲座、个人自学、骨干教师论坛等,并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记录,写出感受,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真正在专业理论上有所提升。
2、开展调研,制定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从学生入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查找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制定本课题
研究目标。
3、分解目标,有序实验
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召开课题启动会,认真解读了有效教学的意义、目标和任务,拟订了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和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明确了总负责人和各科负责人,将任务落实到人。课题组每周一次活动(定于每周三下午三点),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中期进行一次阶段总结,并做了认真而详实的记录。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讨论和研究下,我们按照“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课堂管理——有效练习——有效探究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步骤开展实验。①有效备课的研究和实施:通过教师独立备课、课后反思与二次备课(活页式、粘贴式)相结合的方式,备透教材、备准学生、备活教法,并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读教材,通过集体备课、师徒互助、教学沙龙、骨干教师论坛等方式合作备好教学实验课; ②有效指导的研究和实施:通过“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把“对话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整体感知”等新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围绕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障学生的学习进程及目标的达成;③有效互动的研究和实施:我们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以及课堂的动态生成,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其中,师生互动建立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基础上,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④有效课堂管理的研究与实施:采用“诱导型管理”和“监督型管理”。“诱
导型管理”主要方式有:展现亲切热情的课堂语言;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现代化媒体刺激注意。“监督型管理”的主要方式有:暗示;冷处理(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只要不对周围的学生造成大的干扰,则可视而不见,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有趣的活动,如观察挂图、模型,或讲一段有趣的实例,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以吸引这些学生注意);行为替换(教师提供一种合乎需要的行为来替换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奖励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使其在不良行为和替换行为中做出选择,并从替换行为中得到心理满足);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此外,我们优化课堂练习,注重家庭作业管理(分层作业在我校得到推广和运用)。⑤有效探究策略的研究和实施: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体现有效,教学内容的创造性使用,有效练习设计,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课堂教学资源(生成)的有效利用,教学媒体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等。⑥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施:我们在全校师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评价,如:教师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教和学生评教等,做到 “评价目标层次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时间过程化、评价方法多样化”。
4、研讨展示,合作交流
在通过集体备课、师徒互助、骨干教师论坛等方式合作备好教学实验课的基础上,先后开展 “同课异构”、对家长开课连片教研、送课下乡、教学开放日等形式多样的实验课活动,并及时进行说课、评课,做好反馈和总结,组织教师二次上课。
5、不断学习,勤于反思
布置教师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教学反思;组织教师观看名师示范课,并写出心得体会;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教学沙龙,帮助教师解决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学期末收集、整理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论文、教案及反思和日记,并编辑成册。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教师都建构了自己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部分教师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我校课堂教学上形成“百花齐放”的现象。
2、教师都坚持写教学日记,留下教师成长的足迹。撰写教学日记,既可积累经验,又可进行反思,以求进步,记录有价值的案例。
3、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是校本资源,让教师成为一名真正的课程开发者,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4、教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困惑,我们及时总结,并以课堂实践为基点,以共同研讨、教师间互相听课和评课为手段,促使同事间取长补短,通过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走向“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发展成长之路。
5、加强“师师合作”,整合课程资源,让课堂有生机、有效率。
6、加强各种培训,使教师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艺术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作用的重新认识,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
五、课题实验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成效
1、学生受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发展,是知识、能力与兴趣的有机统一。本课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优化,教师通过对这一目标的专题研究,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策略和注意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与体验中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语文)识记、美观书写生字的方法、自学课文的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数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的方法等。从而在班级中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2、教师受益
课题实验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过程,我校教师在不断学习、探索与反思中逐渐真正做到深入文本、以生为本、规范流程,能营造“实在”、“和谐”、富有“美感”的教学境界,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目标,在教学试验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有效选择,开展了子课题研究(如,关宗颖老师的老师的“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的研究”曹丽华老师的“有效教学对学生学习促进与影响的研究”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扎实有效。在追求“有特色、有风格、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的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得以体现和张扬,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学校受益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各项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这批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有效教学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从而实现了“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有机整合,全面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研究成果
1、实践成果
①、有效教学课例(文本、)
主要是依据课题研究“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参加各级公开课、研究课活动近20篇案例。
②、有效教学优秀案例集(文本)
主要是依据课题研究目标,将有效教学的探索与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在课题研究上走出一条新路。本集精选了15个代表性案例。
③、有效教学研究论文集(文本)
自从开展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充分利用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优势研究环境,积极撰写论文。本教师论文集共收集论文15篇。
二0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课题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我国新一论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学就是要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每一方面都有所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有所发展。教育全球化及国际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国内实施新课改的要求,促使我们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
二、课题趋势分析及可行性分析。
1、趋势分析。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2002年11期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
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
2、可行性分析。
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方法和途径的策略。
我校共有教师14名,其中本科2人,专科4人,中师8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小学一级教师6人;邹城市教学能手3人,邹城市优质课执教者5人,镇级学科带头人4人。教师年龄结构合理,理论水平较高,有较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二、课题界定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界定。
满足某种需要,这样才认可这种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有效性的实质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合规律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具体说来,“教学有效性”这一概念包括如下三重意蕴:⑴有效果;⑵有效率;⑶有效益。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互动,主动进
行探索与研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寻找、体验、认识数学问题和数学概念。组织讨论、交流、验证,从而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态度、习惯和能力。
2、解决的主要问题。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重“教”轻“学”;(2)重结果,轻过程;(3)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4)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四、课题实施的几条原则。
⒈目标性原则;
⒉有效性原则;
⒊过程性原则;
⒋主体性原则;
⒌综合发展原则。
五、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目标。
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要求为依据,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示范和“托举”作用,充分调动中、青年教师活跃、敏锐和进取探索等积极因素,科学开辟多种能被事实证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途径。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人才为总目标,强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优化多种途径的诸要素,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开
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特色研究。如何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异步教学、分层教学、趣志分班等教学与指导,关注个性化、个别化学习
2、课堂教学目标策略研究。探索三维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标。
3、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策略研究。优化教法,指导学法,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4、课堂教学过程的策略研究。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放的教学内容与开放的教学形式相得益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效。
5、课堂教学场境创设的研究。探索教学场境优化因素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
6、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关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
7、课堂教学的拓展策略研究。通过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强化教学基本技能、运用教学辅助手段等拓展研究,探索相关因素对课堂教学效益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采用教学实验法——设计典型课例;理论综合法——学习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研究法——实验班与普通班对比;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对象学习兴趣、能力、成绩等方面的发展等多种研究方法。
六、课题实验步骤。
㈠准备阶段(2007.9—2007.11)负责人:孟祥红
⒈了解现有整合研究现状。
⒉汇总整合研究的情况。
⒊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调查研究确定课题方案,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㈡实施阶段(2007.12—2009.2)负责人:赵垒
根据实验方案分布研究,收集资料,统计分析,不断总结调整,发表阶段性成果。
㈢总结阶段(2009.3—2009.6)负责人:卓克亮
检验结果,检验假设,组织验收,并写出研究报告,将成果推广。
七、完成课题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工作小组。
2、制度保障。建立完成课题的激励制度。
3、经费保障。学校给予经费支持。
第五篇:中学数学校本教研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中学数学校本教研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汝南县二中数学课题研究组
主持人:万
霞 课题组成员: 邓晓迁
彭翊飞
张
伟
胡创业
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人文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在变,社会环境在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变,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变,人们的成才观也在变,教师所面对的教育环境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首先新时代的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也与以前大不相同。现代的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呈现更加的多元化,接受信息的速度更快捷。当然,这些复杂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中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有益的信息给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带来正能量,而那些不良的信息也正在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当前的中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吃不愁,穿不愁,而且每天都有零花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很有优越感,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缺乏吃苦耐劳意识。其次,新时代的成才观、价值观也在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知,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好坏将来都有口饭吃,这种思想意识导致部分学生学习上不思进取。再其次,社会环境乃至世界格局的复杂多变更日益凸显出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变革及改善人民生活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推动力。当今社会更呼唤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的理念思想必须跟得上时代的变化。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人才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行为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师在社会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要永立潮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教学艺术。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宽阔的视野,教师要有前瞻的眼光和对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教师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像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才能充分滋养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心灵,这只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同时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是一堂课不同的人上,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像一个有高超演技的演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演得精彩,要演得受学生欢迎。其次,教师要了解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要能很好的和学生沟通,要能让学生听其言、信其道,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对心理学知识有足够的理解和认知。可见,要当教师不容易,要当一名好教师更不容易。新时代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就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空间,提供平台。而校本教研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而快捷的途径。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基地在本校,主体是教师,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内容是探讨和解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民主,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环境。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校本教研的方法和途径作以简要概括,不妥及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及教育界同仁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建议!
一、收集和整理本校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存在的共性的大家普遍关心并亟待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一步骤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性工作,它为校本教研确定了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使校本教研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这一步骤很是关键。大家在一起要共同协商确定好研究主题,把问题分门别类,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研究,确立好研究方案。把研究主题、任务分配到具体个人,明确分工与职责,提高研究的效率。
二、问题式研究。针对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研究。查找和翻阅教育书籍,向专家名师请教,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认真实践获得第一手资料,分析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寻求答案。
三、案例式研究。针对具体案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其现象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求解决办法,然后再深入实践进行检验,看办法是否可行,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四、邀请校外专家作专业讲座。教育专家、名师教育理论丰富,教育理念新,教育实践足,站得高,看得远。邀请他们给教师作报告,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指导教师行动的方向,减少教师行动上的盲目性,促进教师行为更具科学性。
五、邀请校外专家名师来校上示范课、观摩课,给教师作示范,并邀请他们听我们的课,然后点评。并恳请他们提出改进意见,针对专家的改进意见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吸收和再提升。
六、本校教师要定期到校外接受培训和进行观摩学习。学习外校的先进管理模式、教学经验,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和专业品质。
七、本校教师认真开展教学实践。备科组集中教师备好课,设计好教案,组织教师认真上课,课后及时写反思,收集教学素材。本校教师定期开展经验总结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同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和进步。
八、本校教师结对帮扶。年长的带年轻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带领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通过结对帮扶,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九、校内开展精彩一课活动。每期每人至少上公开课两节。全体数学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上课的同志提高。
十、全校数学教师每期每人要撰写教学论文一篇。内容主要是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收获及感悟或是自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然后大家互相交流,分享所得。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时收集整理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获得的实践资料、教学反思与随笔、教学经验介绍材料、教学论文等等。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经验,并形成书面材料,以便在全校推广。
经过近一年来的实践和总结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现将研究成果给大家作一介绍。
我们确定的“三主六环”教学模式:
三主是:
1、以学生自学为主体
2、以老师点拨为主导
3、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六环节是:
1、揭题示标
2、学习指导
3、自研共探
4、学情展示
5、归纳总结
6、巩固提升
其中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主旨是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要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像这样的一个题:“如果a⊥b,c⊥b,那么a∥c吗?”当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题。后来在展示的时候,他们给出了不同的方法:有两个组用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两个组用的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还有两个组用的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完成的。这样,全班同学既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学到了一题多解的方法。同样在讲到“如果a∥b,c∥b,那么a∥c吗?”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完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既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增强了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二、选择小组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立足点不是要否定我们的传统教学,而是对传统教学进行一种补充、改进,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但目前我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花大力气去探索、去总结、提升和完善。目前我们有一些数学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太注重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事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对大家都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三、不注意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不会合作,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四、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素质有关。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自己原有知识水平的不同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探讨是我们课题组成员下一步攻克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将加倍努力,争取尽快完善和改进我的“三主六环”教学模式,使其更快在我校推广,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是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获得的初步经验。实践证明,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专业化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学校科研活力。形成了人人参与科研、人人都是科研主体,人人都有科研课题的浓厚学术氛围。增强了学校发展的驱动力。学校逐渐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健康快乐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有了科研的平台,再加上教师有了科研的激情,我相信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定会立于潮头,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定会稳步提升,我校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