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市化进程与青年生存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01:2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与青年生存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城市化进程与青年生存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

第一篇:农村城市化进程与青年生存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

农村城市化进程与青年生存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

内容摘要

在宝山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处在这一过程中的农村青年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了探索城市化进程与青年生存发展的互动关系,特开展此次调研。通过对1000名对象的问卷调查,我们掌握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青年素质及生存现状,把握了其发展的难点问题,并提出了要与城市化进程联动、给予这些青年更多心灵关怀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农村城市化 青年 生存 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上海农村城市化步伐,是今后一个时期郊区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上海申博的成功;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上海大市政、大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郊区工业化进程的大跨越发展;中心城市的不断向外扩张;非农产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以及“三个集中”战略任务的提出,这些都成为了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外部助推器。城市化已经成为了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城市化也将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宝山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年小变样、三年中变样、五年大变样”变样目标的指引下,近年来宝山的城市化进程经过长期的能量积累和近几年加速推进的启动阶段,已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进入到了全面跨越的新阶段。

为了探索城市化进程与青年生存发展的互动关系,团区委以问卷、访谈的方式,对宝山区境内不同城市化程度的大场、顾村、月浦、高境、杨行、淞南、庙行、罗店、罗泾等9个镇,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1000名青年进行了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05份,回收率达90.5%。通过调查,我们初步掌握了宝山城市化进程中青年生存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青年素质状况

调查显示,我区农村青年政治素质颇高,被调查人员中中共党员达12%,共青团员达47%。但其总体学历水平却不尽如人意,高中以下学历达88%。

(二)青年生活状况

由于农村城市化建设,农村转化为城市。大量的农村青年转化为了城市青年。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这些“农转非”的青年人必须寻找新的生存方式。从调查反馈上来的数据可知:我区处在由农村向城市过渡过程中的青年,在家待业或者从事临时工作、没有稳定收入的人员达67%,有固定工作,稳定收入的仅占33%。即便有工作,他们的收入状况也不叫人乐观,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50%,500元以下的占18%,月收入超过2000元的人仅占总数的11%。虽然,这些刚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青年大部分没有接受较高的教育,又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在当前的竞争社会中缺乏竞争力,但由于 “动拆迁”后的部分安置补偿费用及私房出租等来源,大部分青年对自己的当前生活状态表示满意,占51%。另也有27%的青年表达了对其未来的迷茫与现实处境的担忧。农村城市化的改变打破了农民靠地吃饭的传统,变成市民的新农民必须尽快在二、三产业寻找到自己的新落脚点。

由于工作与收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部分青年的保障问题日益凸现。当前,仅有4成多的青年人加入了社保,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15%、小城镇社会保险为8%。总体上来说各项社会保险普及率不高,尚有三分之一的人未参加任何保险。加之这批人普遍缺乏劳动技能,在如今竞争市场上,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再加上缺乏相应的保障,一旦掉入贫困行列的他们将对社会稳定造成直接隐患。

(三)城市化与青年的生存发展

在这部分青年眼中,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与自身休戚相关的到底有哪些方面呢?

一是住房。调研显示,有80%的青年的住房明显改善或有所改善,由于政府的大量投入,多数经历过动拆迁的农村青年都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并且有相当数量是独立成套。这为其今后的婚嫁乃至生存解决后顾之忧,这也是虽然大部分农村青年学历不高、技能不精、工资不厚却可以安于现状、乐于现状的主要原因。在此次调查的对象中有半数以上青年都已经历了动拆迁,约60%左右的青年对目前的动拆迁政策及既得结果表示满意。

二是交通。有88%的青年认为现在的交通条件较之从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便捷的交通无异于为他们打开了一条通道,一条不仅通往城市高楼大厦而更是通向城市文明的通道。

三是医疗。有74%的青年认为目前的医疗设施比从前有所改善或完善许多。这是农村青年所深深体会的城市化进程的益处。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但提供了青年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加快了其融入城市的速度。

四是教育。教育的改善是使农村青年尽快融入城市文明的重要一环,有83%的青年认为当前的教育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城市的教育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机会。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有17%的青年渴望有更多贴近实际、可以学以致用的受教育机会。

(四)转型中的基层团组织

目前由于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变化特别快。因此,对于团工作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团组织活动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实。90%以上的青年们认为团组织是存在的,但凝聚力不足,举办的活动吸引力也不强。更有10%左右的青年处在没有团组织管理的状态之下。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农村青年相对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就业技能的矛盾,作为青年工作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从青年的需求出发,从发展经济的需要出发,更深层次,更多角度地为青年办实事。

(一)建立城市化与青年同步发展的联动机制

各级团组织要经常性下基层,帮助农村青年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针对当前其存在的学历偏低、技能匮乏的实际问题,各级团组织要统一部署,未雨绸缪,进一步推进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通过开展青年培训、见习、上岗一条龙的服务,增强农村青年的就业率。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鼓励、扶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青年实现自主创业。

据调查显示,在我区失业青年人群中,仅有8.6%的青年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51.3%的失业青年表达了对岗位操作技能培训的需要。团组织既要积极向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宣传现有的培训政策,提供培训信息,引导和组织青年参加劳动技能培训,还要注重培训与市场的结合,培训与就业的结合,在切实提升其劳动素质的同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1世纪是创业的世纪,也是实现城市化与青年联动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三集中”原则明确指出,要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要坚持走以乡镇企业为主干,以农村中小城市城镇为农民居住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要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转移机制,引导其创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尤其青年人具有年轻、观念新、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敢拼敢闯等优势,具备良好的自主创业的先决条件,各级团委要整合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资源,积极为青年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发展契机,让有资本、有能耐的人有机会、有条件创业,从而为更多的农村青年创造就业机会。针对当前农村青年相对保守、创业意识、自主意识不强的情况,我们应加大青年再就业典型的宣传,用典型的生动事例带动更多的青年转变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创业的舆论氛围。对有创业意向的青年,我们应进行分类指导,积极为创业青年出点子、寻找合作伙伴,还可通过动员青年企业家带领更多青年共同创业。针对资金困难,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向有关部门进行呼吁,为建立青年就业专项资金谏言献策。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这部分青年的择业途径较为单一,53.2%的青年通过亲友介绍就业。由此,共青团组织可在其中拾遗补阙,利用广泛联系青年的优势配合政府建立健全青年就业服务网络。通过服务网络向青年宣传政府的就业政策,介绍产业发展政策和调整方向;接受青年的就业自我推销,积极向有需求量的企业推荐;为青年提供就业信息,充当就业介绍和参谋;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就业方面的法律咨询和援助,依法维护青年正当合法的就业权利和劳动保护。

(二)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青年提供心灵关怀

在关注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成长。那些没有文凭、没有技能,刚离开土地即面临失业的青年,心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共青团要尽己所能,对城市化过程中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村青年的就业安置、医疗、社会保险等切身利益问题,向有关方面进行呼吁。同时,要多关心失业青年生存状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共青团组织应密切联系这部分人群,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热线或辅导站,倾听他们的呼声,用“人情化”的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重建生活的信心,迈好从乡村到城市的第一步。

转型期的团工作要抓准为团员青年服务与加强基层团建的契合点。对待这一相对特殊的人群,老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广大青年对团组织的希望与期待,调查表明,有99%的青年认为农村的城市化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与理念来定位、设计工作,以富有创意的活动提升广大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通过团的活动,使其更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在实现人生新突破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素质,使其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完善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

——关于征地及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通过对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抽样调查,研究认为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中国最弱势、最缺乏保障、最边缘化的群体,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如何解决和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本课题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全国部分地区解决此问题的经验提出解决江苏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征地制度/执行力度/保障机制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特别是城市、城镇周边的农民,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农用土地的被征用,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近七成是政府用行政方式征占土地。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1]。我国有近十三亿人口,其中有八亿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将有近六亿农民成为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必须逐渐从农民转变为市民[2]。另外,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我国占用的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失地或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这就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既不同于城镇居民,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进无出路,退无后路,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由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解决今后的生活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在现有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制度和地方政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某种程度的无作为下,失地农民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侵害。计划经济时期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约6000-8000亿元的代价,改革开放时期政府部门低价征用农村土地,又使农民蒙受了至少2万亿的损失[3]。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农地制度没能真正解决好农民同土地的关系,也没有使保护耕地的主体和有效机制真正形成。在一些地方,土地纠纷已取代农民负担问题,成为农村群体事件的主要诱因。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工业集聚,经济文化活动以城镇为中心展开,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必然带来城乡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但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调整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障好农民利益,特别是不能正确处理好被征地农民利益,就会使工业化难化,城市化难成,社会稳定难保,党群关系紧张。因此,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政府施政的重大课题。

江苏省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园、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在江苏经济不断发展中建立起来的。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市大量土地被征用,使一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出现了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为了客观反映南昌市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心理状况,经过近4个月的准备,我们社会实践调研小组,对南昌市失地比较严重的昌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0户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南昌市农民近

年来耕地被征用后的生活、就业及心理状况,及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调研过程及总结。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实际的农村农民的生活,他已不是以前人们所想象那种田野似的生活了。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土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变的没有保障没有依靠的新的弱势群体。在调查过程中我看到了失地农民那些失落的表情和无助的眼神。在课题组写论文调查实际报告时一系列的事情在我们的脑海里闪现。那些无助的村民何时才不为生存困惑,何时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何时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利用低价征地高价出让,从农民手中拿走的资金约为2万亿元。我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飞速发展,大都市建设日新月异,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在做贡献,是农民降低了我们城市化、现代化的成本。如今,失地农民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积重难返的产物。城市化在推进,土地在升值、但农民并没有从中得益,这样的现状显然需要改变。

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需要彻底改变政府的决策观念和决策方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现实的要求。在涉及土地收益分配这样与农民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上,政府应当有所作为。

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国家正在不断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决策方式,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实行土地私有制的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往往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历史上曾经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完全能避免西方国家那种尖锐对立的矛盾,但能否做到这一点,还取决于我们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尤其是能否妥善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城市化对农民来讲,应该是阳光而不是阴影,但如何通过政府的决策去创造阳光,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农村、善待农民。

五、失地农民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后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进行失地生活再安置工作。和得到安置费以后,可以有一部分机动资金,他们或是用来从商投资或是用于自己或子女的深造,从而生活变的更加富裕。但另一方面那些原本的种田高手,失去土地后便失去了工作,又没有其他的特长,断了收入来源或收入减少而部分村干部又不为失地农民解决失地后的安置工作还侵占失地农民。从而生活变的贫困。从这可以得出政府基层的执行力度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二)失地农民的心态和期望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与失地后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部分农户进行了座谈,倾听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1)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农民也普遍认为种田经济效益较差,但是有了土地就有收成,至少可以填饱肚子。希望能加快土地流转,让主要从事农业的失地农户能够承包多点土地。

(2)普遍认为征地款偏低。征地是国家建设需要,农民是支持的,而且多数农民认为征地对于他们来说暂时是有利的。但认为征地补偿款偏低,他们说土地是子孙万代的命根子,每亩征地仅6000元左右的补偿金很不合理。一位调查户说:“在征地问题上,征地补偿款很少,征地后农民缺地又缺钱”。

(3)希望政府着力解决医疗和教育收费的问题。他们希望政府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步伐,在医疗方面给予有困难的失地农民适当照顾。同时希望政府加强对学校收费的监督力度,坚决制止学校的变相收费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一些特困学生的学费,以保证学生不会因贫失学。

(4)希望政府切实帮助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创业。不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建议政府多下乡调研,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有招工指标要对失地农民倾斜。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创业启动资金,希望农村金融机构能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帮助农民自主经营。

(5)是针对目前失地农民最担心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在今后征用土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应区别对待,对那些只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应以土地换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以土地换取就业机会等各种形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的总结和思考

(一)补偿方面

(1)征地补偿标准前后不够统一,差距较大

补偿随意性大,标准相差悬殊,农民难以接受。偏低的补偿费也不能全部补到农民和村集体手中,大多数乡镇还要抽取一定比例。

(2)少数农村基层单位补偿安置不够规范,透明度不高

目前农民征地补偿费共有四项: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劳动力补偿费。调查发现,只有劳动力安置费和青苗补偿费补给了失地农民,其他费用多多少少被镇(街道)和村一级组织截留使用。征地补偿给农民的费用原本就不高,再被层层克扣,那么撤村建居后,这些集体资产就有可能成为村干部几个人所有。再加上农村公积金、公益金被镇或街道“一平二调”,失地农民确实分得很少。

(3)随便改变用地性质,土地成为开发商的高额利润。

在城市规划区内,本来是用作公用事业建设的,但不少开发商通过种种关系,变换土地性质,而且以低价拿进,高价卖出。过去买地多的开发商,一夜之间暴富。征地农民对此反响极大。【1】

(4)征地补偿分配不规范,有关细则规定不明确。

一是村集体与农民分配不统一,各村对留用部分的使用方式不

一、利用效果也不同;二是失地农民之间的分配比较混乱,不同的村分配的依据不同,农业户口、农龄、口粮、田亩面积等因素都可能构成分配的依据,不同的依据容易产生错综复杂的矛盾。

(二)在安置方面存在三个滞后

(1)征地规划和安居工程规划滞后。

从总体上看,各地在征地规划方面还相对滞后,随意无序,以至于有些农民不知所措,产生抵触情绪。

(2)就业安置措施滞后。

对失地农民再就业没有即时解决,使失地农民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影响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

(3)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失地农民得不到实质性保障。

主要是就业、生活、保障、医疗和教育等措施不够配套。征地拆迁后,失地农民的户籍、医疗、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如何管理没有明确;

(三)在培训方面存在三个不平衡

(1)地区性不平衡。

有的地方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领导机构,加大了宣传力度,政府还出资免费为农民培训,有序组织务工就业。也有一些地方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农民培训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滞后,尽管中央下拨了培训资金,可有的地方的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有的县区的农民培训费用尚未列入财政预算,连启动资金都没有。

(2)培训对象年龄结构不平衡。

各地大多重视35岁以下失地农民的培训,并推荐、帮助他们更好就业。而忽视了对年龄较大的那部分失地农民(男

45、女40岁以上)的培训,这一农村群体目前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基本生活难以保证。

(3)培训内容和手段不平衡。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地在培训内容上存在盲目性、无序性倾向,有的没有按照失地农民和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有的只侧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而忽视企业用工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差异较大。

(四)农民自身的原因

(1)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低,就业观念相对落后。一方面,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两低”现象,即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有些年龄大、身体弱、面对当前技术工种多元化、专业化,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比较差,“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外来人员的逐渐增多,因而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受陈旧观念的束缚,失地后使他们束手无策,不能面对失地现实去拓宽就业门路和寻找增收渠道,具体表现在打工怕吃苦,钱少不想挣,投资怕风险等。由于受陈旧观念的束缚,失地后使他们束手无策。【2】

七、社会保障体系和执行情况的对策和建议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一直是政府的工作重心。本课题组根据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和结合全国部分地区解决此问题的相关经验提出解决南昌市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一)政府要改变决策方式、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失地农民维权渠道。

(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产权入股分享城市化后土地的增殖收益,从土地资产的收益中,切一块资金用于定向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保基金;工商业用地则应该实行租赁,由转让土地的农村集体组织向企业收取租赁费,同样用于解决失地农民长期保障的问题。

(三)推进征地的规范化、法制化。

(四)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尊重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土地补偿标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

现有的征地补偿标准是按土地的农业产值来计算的,没有考虑到土地的农业产值目前已严重偏低的事实,结果造成补偿标准偏低。而且,农村土地负载着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功能,失地后应该加以补偿,但由于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和农村社会保障的缺位,这些都没有纳入现有补偿的范围。现有的补偿标准却是“买断式”一次性给付给。没有任何后续保障。

(五)监督的缺席是基层民主建设的“软肋”。

国家征地政策要求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必须向农民公告,但调

查发现,在很多农村这些方案都被村干部视为“秘密文件”,不轻易示人,以便对补偿款进行挪用、贪污。显然,我们现行的农村治理结构和我们推行农村基层自治的目的是一个悖论,距离真正的自治还有不小的距离。真正有效的村民自治,是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保障。失地农民问题可谓触动了中国农村的深层次矛盾。要想让农民的集体组织真正为农民负责,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显然这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当前,失地农民的利益要想得到保障,村级组织可以说是最后一道关口。土地转让事关农民生存大计,无论是征地补偿款分配,还是土地转让的谈判交易,其过程都必须得到充分的监督。

(六)大力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能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始终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首要的问题,我国国情表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初级劳动力市场都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按照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全国每年大约有250万左右的失地农民需要安排再就业。推进城市化的核心任务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要大力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积极引导失地农民面向市场自主择业。

(1)注重推行市场化就业。

(2)多形式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3)多渠道拓展失地农民就业岗位。

(七)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及其营运方式改革

(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是要充分发挥近郊农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及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餐饮、宾馆、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二是要合理利用村级发展用地,大力发展近郊工业,特别是适合于吸纳农村“两低”(低收入、低学历)剩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去外地发展种植、养殖业和经商活动。同时,政府也要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创办三产服务项目。

(2)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

(八)以“土地换保障”的思路,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土地仍是广大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为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要积极推行“土地换社保”,逐步建立起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失去土地后养老问题的担忧,减少因养老问题产生的城市化阻力,从而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的顺利接轨,铺通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道路。

(1)在今后征地过程中政府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的征地前置条件,把不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允许征地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程序的重要内容。并且应严格、认真执行。

(2)为失地农民设立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应遵循“低进低出”的原则,即设计一种“少缴费、少得益”的新制度。参保者得益之“少”的下限,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为准。在明确将失地农民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对一时安排不了工作的,要为失地农民办理失业保险,对享受二年失业保险待遇后依然缺乏就业能力、生活困难的,要让他们享受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设立失

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专项基金。该基金不仅用于现在和以后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的问题,对以前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也要惠及。

(3)专项基金可通过如下渠道筹集:一是政府一定比例的财政拨款;二是从政府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不少于10%的资金;三是在行政划拨土地和有偿出让土地时,按照每平方米25元的标准提取资金;四是从土地储备增值收益中提取10%的收益;五是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社会各界捐献、国有资产变现收入等渠道来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经费来源。

总之,在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工作问题上应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发展,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以市场为导向、操作性、可量化的多种途径并存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全省、全国的城市化在一个繁荣稳定的环境下顺利推进。

八、后记

此次的社会调查的结果有力地修正了我们对农村的一系列印象和臆想,我们在震惊之余不免怀有遗憾,那就是丰富多样、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农村生活已渐渐被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慢慢替代,我们以无从发现与体验那种祥和的农村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化给予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某些不作为给农村失地农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坚信中国农村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广大农村的社会进步和政府部门的大力解决,这也是促使我们对农村问题的研究注入极大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作者:刘 峰 秦岩岩 林小丽 徐云飞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2】 文献。

第三篇:关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几点建议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关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几点建议

作者:张喆

【摘要】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实现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应该科学地调整城镇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中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城乡人口结构转化,也不单纯是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的改变,而是以将传统的生活、劳动方式逐渐向现代化生活、劳动方式作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目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城市化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城市化进程需要把握好推进次序

现代城市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进次序。总的来说,城市化进程需要遵循三个基本步骤,首先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然后实现城镇现代化,最终才是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这是因为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产物,在三个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

在农村城镇化时期,城市化建设需要注重工业化的发展,逐渐从传统的手工作坊转变向机械化生产,最终实现电气化工业建设。而当农村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在自然环境、市场规模以及交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后,就需要开始实现城镇城市化。通常来说,城镇城市化需要经历这几个过程:(1)不断地提高工业化水平。(2)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相结合,促进人口和产业工人逐渐从农村地区集中到城市。(3)持续性完善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城市功能相配套。在发展条件较为良好的地方,在实现了城镇城市化建设之后,需要向着更高的目标城市现代化前进,这也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设的终究目标。在这一时期,城市功能需要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发展,需要在城市中构建完整性、立体化的交通、信息网络,需要具有较强的金融功能和齐备的贸易水平,保证城市能够成为一个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以及管理中心,能够变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人流的重要集散区域,甚至成为国家、国际的核心城市。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具有较为明显的三步走“并行推进”特点,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其次才是实现城镇城市化,再次是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因为当前我国的农村地区资金不够,而且农民群体的收入普遍较低,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城镇城市化建设的巨大改变相比较,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力度明显较低,也带来了很多方面的矛盾,比如社会的三农问题愈发严重,社会的二元结构也存在有很大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等,因此我国政府应该较好地把握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次序,统筹城乡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共同的发展进步。

二、坚持实施“三集中”战略

“三集中”战略指的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是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战略方针。

首先,在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农村地区,我国的农业水平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还相当的落后,仍然保持过去的小农经济耕作格局,农业的发展现状严重地制约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只有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转移,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农民身份转型,促使农民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人口中去,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第二,实现工业向园区的集中,能够有效地帮助乡镇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快速地提升工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能够在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环境中实现文明生产,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业展开技术转型,能够促进农业结构和组织方面的完善转型,能够明显地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土地产出率,紧密地结合市场需求来调节农业产品结构,将农业生产当成是有机的整体,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慢慢的提升规模效应。

三、深入探索农村制度建设

上文说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重点、焦点、难点都集中在农村地区。这其中涉及到了农村制度建设的问题,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对农村底层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实现工业化,或者是单纯的户籍改革,而是推行一种新型的社会模式,将过去的生产、生活进行大幅度改革,需要经过充分地调查和探索。

传统的农村地区,主要是根据血缘关系、宗族关系为中心来进行发展,和国家政权结构有着一定的区别。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政府对于传统的农村结构展开了全面的改革,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处于一种扭曲的状态。

实现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在于构建先进的制度体系,尤其是市场经济制度,通过制度才能够在实质上引导民间的力量,来自发的走上城市化道路,不然全凭政府行政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应该尽量的多给予,少获取,为农村的城市化改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探索出合理的城乡统一制度体系,包括了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只有为农民的生活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才能够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四、总结

城市化发展进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结构十分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的。我国有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方兴未艾,城市化进程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就该课题提出了三点建议,城市化进程需要把握好推进次序,坚持实施“三集中”战略,深入探索农村制度建设,希望能够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菁.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融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5).[2]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12).[3]白永秀,赵勇.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转型——由“被动城市化”到“主动城市化”[J].领导之友,2011(09).

第四篇:城市化进程,发展历史

1.城市化

城市化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最主流的事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言“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未来的30年中,城市化将是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主流。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刚达到6.1亿人,城市化率约47%,每年增长将近一个百分点。在未来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75%左右,中国将会出现巨大的人口变迁过程,即将有6亿农业人口走进城市。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以城市化进程度量房地产业的未来。每年城市人口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消化新增住宅供应的大半。以南京为例,根据建委统计,在2000-2005年,城市人口增加了125万,每年增长25万人,按照人居住房面积30平米计算,每年城市人口增加的增量需求为750万,基本等同于每年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平均值。新增城市人口也为住房投资的转让和租金实现提供保障。南京市2020年人口要超过千万,基本上仍将持续每年增长20-30万人。

从城市化的数量来看,其是分阶段的,30%以下是城市化低水平时期(我国2000年前),30%以上是快速增长期,50%以上是平稳增长期,70%以上才是成熟期,而郑州是2011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郑州的城市化进程是41%,还有30—40年的黄金发展期。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是亚非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是近代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房产在中国发展史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

第一阶段: 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

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最早是197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历史。

第五阶段:房产泡沫即将破

历史上三次房地产泡沫

●美国:1926年破碎,间接引发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日本:1991年破碎,导致日本长达15年的经济萧条●东南亚、香港:1997年破碎,香港出现十几万名百万“负翁”

经济经过一次重创后,房价以平稳螺旋式上升,一直到今天的房价,目前,美国洛杉矶房价一般在200万-280万可以买到70-150的房子的公寓,折合人民币单价3万-4万,在美国纽约房价一般在4万-6万。香港香港区一般房价基本在折合人民币单价4—7万,新界

基本在3万到6万。

房地产的强劲发展给各国经济都带来巨大的伤害,20世纪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100年但总体房地产业的兴盛无疑是刺激这100年间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对于中国也是这样,别看中国掩饰的挺好,能遮挡住国外的爆料吗?中国的经济已经收到重创了,中国房地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是有泡沫,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肯定会对房地产调控的,房地产发生泡沫是正常现象,甚至崩盘也是正常现象,调控以后国家是要淘汰掉一些小企业,一些发展不规范的企业,促进房地产行业的正规健康发展,更专业化,更人性化,产品化,所以淘汰必然会带来挑空,我们要正视对待经济发展规律,现在国家已经发现问题了,已经开始调控了,李克强发表说 “房地产调控政策会继续执行下去,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总结三点:

1、中国城市化进度发展推动下,房地产仍然有30-40年的黄金发展期

2、根据外国房地产,香港房地产发展历史,可以参照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只是初期,潜力非常大,也避免了社会大经济的动荡

3、目前国家政策是倾向保证房地产健康稳健发展。

短期市场:

1.此前就短期的市场(半年内)进行了判断。也提到,作为一种长远看待的背景,虽然几乎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但是中国大城市房价的螺旋式上升在未来十年乃至二三十年时间内是不可改变的趋势。评价短期的市场和长期的市场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短期市场主要是看政策的变化,长期的市场则在于制度和其他客观事实的影响。前者的变

动性很大,后者的稳定性更强,所以长期的预测比短期的预测来的要准确,因为可以对待长期通过把握其客观规律来实现。不少人经常谈中短期而不敢谈中长期,认为那里的不确定性更大,实际上是缺乏宏观的把握能力所致。

第五篇: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团建工作的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团建工作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上海郊区新一轮发展浪潮的到来和“三个集中”的推进,农村青年的流向呈现新的变化,村级团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课题结合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际调研所掌握的素材,分析了目前农村团建的现状和工作开展中面临的问题,在试点村工作的基础上从工作理念、组织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创新、团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就新时期农村团建工作作了阐述。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村团建 组织建设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市八次党代会提出了上海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郊区进入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市化的发展新阶段。随着我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三个集中”的推进,村“三室一点”建设力度的加大等,我区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为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深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团员数减少、青少年需求呈现多元化、青少年流向呈现新变化等挑战。要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必须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进一步做好村级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事关发展全局,意义重大。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城乡一体化格局初露端倪,地域界线逐渐模糊

随着小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农村“三个集中”推进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异日益缩小。交通的便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城乡的空间距离,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农村青年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新观念、新思想也日渐进入农村青年的思想领域。“三个集中”推进后,很大一部分的农民或进城当起了城里人,或搬进了基础设施完备的农村集居点,有些甚至彻底离开了几代人依赖生息的土地。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广阔的田野已被一排排厂房所取代,超市、健身点在农村也已比比皆是,城乡界线进一步模糊。

(二)农村团员青年需求呈多样化态势

1、团员青年两极分化明显

由于农村青年就业的产业方向出现“二三一”现象,他们中素质较好、有一定技能的已流向镇区、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为闲散青年,一般学历较低、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生存压力大,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成为青年中的弱势群体。但其中也有部分农村有志青年,他们有创业精神,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如张堰镇旧港村张林等青年已率先成为青年产销专业户,成为我区青年农民的榜样。

2、经济意识较强

新形势对农村青年的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青年在接受新的观念和先进的技术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发生了变化,经济活动已成为农村青年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领域,经济利益的获取和个人事业的成功成了他们的主要奋斗目标。

3、学习培训的愿望较强

不少农村青年对接受与现在所从事职业相关的技能以及电脑、农业科技等方面知识有浓厚兴趣。比如,兴塔、朱行、亭林镇团委组织开设的电脑、农业科技培训班,深受广大团员青年的欢迎。

4、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较强

农村青年渴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特别随着行政村“三室一点”建设完善后,老年人有了自已的活动场所,青年人也迫切希望能有自已的活动天地。

(三)组织设置基本沿袭传统的模式,团干部队伍亟待加强,团员队伍日趋减少

1、村级团组织设置基本与村级党组织相对应

我区现有142个行政村,符合建团条件的有108个,其中103个行政村建立了团组织,建团率为95%。

2、团干部素质与新形势下团的工作要求有差距

据调查,近几年,随着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加强,村团支部书记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有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新上岗的团干部缺少必要的团工作经验,又兼职其他工作,对新时期团的工作缺少足够的研究。还有相当部分村级团干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完备,因此团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新时期团的工作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团员数减少

我区农村青年大多数在村外企业工作,真正留在村里务农的较少,其中又以闲散青年居多,从而使村级团支部的团员数日趋减少。目前我区农村团员在册总数653人,村级团支部团员数最多为12人,一般只有2、3个团员,甚至出现“光杆司令”的现象。

(四)工作内容、活动方式虽有所创新,但以传统项目居多,贴近中心、贴近青年还不够

从调查情况看,我区部分村级团组织针对新形势,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其中比较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开展活动有创新,工作方式较灵活。例如朱行镇红星村团支部,针对团员工作点分散、召集较难的情况,开展了小型、灵活的活动,组织团员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针对团员流动大、流失多的情况,每年7、8月份,村团支部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毕业生流向,掌握回村青年和团员的底数。亭林镇亭西村团支部通过摸底调查,掌握了全村40周岁以下团员青年数,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服务于中心工作、服务于青年的意识有所增强。具体表现在:引导青年农民参与“家家富工程”有初步成效。例如,兴塔、漕泾、吕巷、张堰等镇的村级团组织,为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引导带领青年建立“示范基地”、“实验基地”,开展“示范户”等活动,初步形成以青年农民为主体,以推广科技为先导,以种养名特优产品为主的示范典型,在服务村级中心工作、服务青年农民的工作中找到了结合点。社区青少年帮教工作扎实推进。在区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召开后,吕巷镇、亭林镇等镇的村团支部充分依托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由镇团委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在服务于本村青少年的就业、就学、引导弱势青年群体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提前介入服刑青少年的帮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丰富青年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团组织的亲和力。如枫泾镇中洪村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在业余时间学习画农民画,并进行销售,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亭林镇、新农镇的村级团支部利用双休日组织体育比赛,深受团员青年欢迎。

但是,在调查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团组织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团工作,缺乏工作思路和应对措施。一是团活动以传统项目居多,方式老化,内容单一。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村级团组织的活动项目以传统居多,对团员青年缺乏吸引力。近60%的村团组织一年只有2、3次活动,个别甚至一次也没有。二是团工作重心与村的中心工作、农村青年需求不相适应。在座谈会上,许多团支部书记认为团员少,无法开展工作;村级党组织领导希望团组织对农业产业结构、闲散青少年问题等村中心工作有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农村青年希望团组织为他们就业、培训、创业等方面提供实际的帮助。在“供需”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团的工作开展缺乏号召力。

(五)影响我区村级团工作发展的原因分析

1、团员的分散性、流动性削弱了村级团组织的工作基础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三个集中”特别是居住向小城镇集中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的经济和社会格局被打破。小城镇成为农村青年就业、生活的理想空间,到三资企业、个体民营企业打工成为他们就业的主流,农村团工作重心由村级团支部转移到了新经济组织,出现了“有组织无团员和有团员无组织”的反差现象,村级团组织几乎成了“空壳子”。

2、团干部整体素质不高,使村级团支部的活力不足

基层团工作质量的提高主要靠团干部的工作能力、人格魅力和人际关系,团支部书记选配得好坏,往往决定着团支部的活力强弱。从调查分析看:一方面,团工作受团干部兼职多、经费少、团员流失等客观因素制约,另一方面团干部对团的业务知识缺乏,在拓展工作职能、运用工作方法上缺乏创新开拓意识,工作方式老化、活动内容单一。对于当前新形势下的农村团工作,团干部缺乏驾驭全局的勇气和能力,这也是影响村级团组织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团工作与农村青年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导致农村青年与村级团组织产生离心倾向

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青年对成长、成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团组织的要求相对较高,他们既希望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又希望团组织能为他们就业创业、成长成才提供实际的帮助。相对而言,农村团组织在为农村青年(特别是其中的弱势群体)就业、成长、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力量不足、手段单

一、资源不充分,成为团组织对农村青年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整个社会呈现出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形式多元化、社会组织多元化的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呈多元化趋势,经济意识较强,政治参与意识相对淡薄,对团的认知、认同程度更不如以往,对社会公众事业及集体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明显减弱,这也是造成青年对团组织归属感不强的主要原因。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共青团组织在继承原有工作经验、项目的基础上,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原有村级共青团工作模式的束缚,打破团员隶属关系,以村区域内的青少年为工作对象,提高工作的覆盖面;创新组织载体,创建新的村级青少年组织,有效凝聚青少年;创建有形阵地,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村级青少年活动基地,有效服务青少年。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与建立青年中心相结合,实现有效地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引导青年。

(二)要进一步把握农村发展趋势,找到团工作与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结合点

1、要大力培育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通过技术培训、导师带徒、信息发布等手段,并借助政策资源,将我区农村团工作转化为政府行为、经济行为,使团组织的服务功能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努力培养一批包括青年农业示范户、青年经纪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在内的各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通过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2、要切实加大农村青年普法和维权工作力度

针对外出务工青年、社区青少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其提供信息服务,让农村青年找准就业门路,提高生产技能,增加务工收入。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将“三下乡”活动引入村等途径,丰富青少年的文化需求,使青少年在参与中得到教育。要利用现有的青年志愿者的队伍和形式,继续深化和规范农村青年志愿者活动。吸收大中学生参与寒暑假志愿者活动,并以农村“三室一点”的建设和活动为契机,组织农村青年带头讲文明、讲道德,服务奉献社会。

(三)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增强组织活力

创新团工作方式是当前新形势下增强团组织活力的关键所在。

1、要确立团工作方式社会化的工作思路

团工作满足社会需求,才能赢得社会地位。村级团工作只有以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为标准来寻求团工作的着力点,在承担青年事务的同时,主动承揽村里的社会事务和行政职能,才能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2、活动要符合农村青年的兴趣和需求

活动要立足小型、灵活、多样,要有特色、有效益;针对农村青年工作生活的特点,减少集体性活动,增加分散性活动;减少岗位性活动,增加业余性活动。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农村团员青年的精神生活,培养团员青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宏伟目标上去。

(四)要进一步完善阵地建设,创设共青团工作平台

村团组织要在村党政的关心支持下,充分利用村“三室一点”建设中丰富的基础设施,建立青少年活动阵地。有条件的村还可以专门设立团队室,作为展示村团工作、开展青少年工作的主阵地。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要结合本村实际,体现村团特色,充分发挥活动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开展青少年活动的乐园。

各村团组织要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整合、发挥村区域内电子阅览室、文化场所、企业和农业基地等资源优势,创建服务于青少年成长需求的青少年实践基地,为青少年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提供条件。

(五)要进一步创新组织建设,夯实共青团工作基础

1、要加强村团支部班子建设

按照《团章》的要求,定期改选村团支部班子,要实行按期统一换届,保持团干部的活力。要用好《团支部工作手册》,不断规范村级团组织的各项工作。要切实加强村级团干部队伍建设,要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青年选拔到村团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村团支部书记的选拔要与村主任助理制有机结合,要注重吸纳优秀的在职、在校团员加入村团支部班子,优化团干部结构,提高团工作战斗力。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团干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要完善团干部考核制度,规范激励机制。同时对村团支部书记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要给予必要的保障。

2、要有效延长共青团工作手臂

可尝试进行团员团籍双重管理制度,对居住或在本村从业的团员青年登记立档,掌握其基本情况,适时开展各类活动。以团建带队建,广泛凝聚青少年,以少先队员为主体,成立村级少先队大队部,有效发挥少先队员在村级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要探索成立青少年社团性组织

可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成立由共青团领导的青少年社团性组织,以共同的爱好吸引、凝聚青少年,从而不断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例如成立青少年读书小组、青少年乒乓联谊会等。

(六)紧紧依靠党建带团建,加强党团联系,优化团工作环境

建议村级党支部要把团建纳入党建之中,要关心团干部成长,营造一种有利于优秀青年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要支持团支部工作,保证活动经费,优化团工作环境。

下载农村城市化进程与青年生存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城市化进程与青年生存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 作者:程征贵 林子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5篇范文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陈家河镇蔡家坪村党支部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按照镇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我支部于9月28日迅速......

    依托小城镇建设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依托小城镇建设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编者按:目前,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摆上了全县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文明程度、增加社会就业率、改善人民生......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沈志兰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 随着上海经济重心的东移和“浦东金三角”发展战......

    转变农民传统观念,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更多请登录淘学谷在线学习网 一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形态向城市社区形态转化的一种过程和发展趋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城市化水平是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冯雷、解慧、孔祥敏 一、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因此也是由农村地域转......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保护形势很严峻,耕地数量的逐年锐减,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化进......

    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