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 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10:2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卓越工程师”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 的改革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卓越工程师”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 的改革与实践》。

第一篇:卓越工程师”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 的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改革与实践

张建科,谭小球,崔振东

浙江海洋学院 数理与信息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E-mail: zjk1201@zjou.edu.cn

摘要:本文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根据计算机硬件基础课教学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分析了其在当前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实验环节四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案。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硬件基础课;教学改革;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浙江海洋学院于2014年4月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有幸被列入其中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本科阶段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硬件基础课程设置中包含以下几门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三门课程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设计计算机的内部结构,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训练硬件级的程序设计能力;分析微机的工作特点,掌握应用汇编程序设计实现微机与外设通信的技巧;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的新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思想。按照 21 世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和基于“卓越计划”下的培养理念,计算机应用领域愈来愈需要“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而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等都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及挑战

(一)课程的内容结构松散,重复多。

虽然组成原理、汇编语言、微机接口三者的教学内容分别侧重计算机硬件基础理论、硬件程序设计方法以及微机应用在控制系统中的技巧,但是这三块内容前后承接,紧密相联,前者是后者的前导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应用。现在由于这三门课程均独立设课,很多情况下是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学期开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自由度非常大,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做到前后统一,首尾呼应,甚至讲授的版本也可能不同。在本校09计算机专业中出现过这种情况,汇编语言课的教师选择了基于Windows的32位汇编,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的教师则以基于8086的16位汇编讲解,这样就导致学生教学内容理解上的混乱与不适。又比如在组成原理中大多以单片机中的汇编格式来举例分析指令系统,而汇编语言讲的都是8086系列的指令系统,两者存在不少的差异,学生自然会产生疑惑,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结构松散,而且重复较多。比如组成原理中,指令系统这一节的内容跟汇编语言的内容基本相同,两者选其一即可;又如组成原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中断,在微机接口中又会详细介绍。此类相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被反复讲解,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抑制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老化,过于抽象、学生兴趣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的普及使得学习者更容易接触到计算机的前沿领域,这也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抱以更高的期望。现在选用的教材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比如组成原理选用的是唐朔飞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其内容已包含较多的计算机新技术。但是有些内容与实际应用还是存在差距,比如微机接口中的内容就过于陈旧,当务之急是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选择与实际应用中密切相关的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我们选择的部分教材与实验环境也有较大差异,这使得教学过程只能通过抽象思维完成,无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缺乏实际体验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感觉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无法想象书中的原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三)大类招生对课程设置影响较大

全国很多本科院校已经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使得计算机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在大一期间混合在一起,比如我校今年的计算机专业与信息、数学、物理一起招生。按照教育部大类招生“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在大一开设的专业课程以数学、物理等基础课为主。这一改变造成两个影响,首先是计算机类课程学分的变化。因为总学分不变,而大一增加了较多的非计算机课程,自然使得计算机专业课程学分减少。以我校计算机专业为例,上述三门硬件基础课程大类招生前的总学分为9分,共136学时,现2014级培养方案中只能提供4学分,64课时。其次是课程进度的变化,原来上述三门课程分别安排于大二下、大三上、大三下,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比较有利于后续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计算机体系统结构》等的开展。现在,由于大一安排的专业课程少,其他的专业课程只能相应推迟,比如2014级的《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就只能安排在大三上半学期。又因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明确大四一年不安排在校上课,因此这三门课只能集中于大三一学年里完成,这不仅对培养计划的实施造成较大困难,也必将大大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改革方案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在“意见”中指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针对以上培养目标,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原来组成原理、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通过理论学习和指定的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微机结构、指令系统、汇编程序设计、微机接口电路设计及编程等。“卓越工程师”下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强调基础,更要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从实用和创新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主实践、勇于创新和善于总结的意识,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

(二)修改课程教学结构

根据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现状及挑战,课程教学结构的改变势在必行。原来的三门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课程命名为“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覆盖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程序设计以及接口技术。课时也作出相应的调整,总学时64,其中实验学时16。此外增设了两周的课程设计环节,一般安排在学期末,集中完成设计任务,设计报告,开展现场演示及陈述,完善交流和考核。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合并成一门课后,教学内容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的梳理和整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取有舍,前后统一。例如前文所述的指令系统在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中都有,首先,重复的内容取其一,不必累述;其次两者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组成原理中强调机器指令的格式,汇编语言中则主要是程序的设计。因此,在选择这一知识点时,应以汇编语言为主体,在指令格式一节再加详细分析,则可以使两者兼顾。又例如中断这一知识点,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中多抽象的理论分析,缺少具体的实践操作,微机原理与接口中则恰恰相反,以介绍中断接口芯片8259A怎样应用为主。两者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为印证,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明显。

四、改革课程实验环节

首先实验环节的改革是实验内容的改革。原来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主要包括运算器实验、存储器实验、并行接口实验、中断实验、微程序设计实验等。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则主要包括串行接口实验、并行接口实验、中断接口实验、DMA接口实验以及各类通用接口实验。现在需要合并相同的实验项目如中断实验和并行接口实验,保留必须的项目。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主要包括汇编程序设计初步、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子过程设计、DOS中断程序设计等,这些实验项目完全可以穿插于接口实验中,不必单独设置。

其次实验环节的改革是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改变以往仅以实验报告为依据的考核方式,实行课上组织过关的方式,注重实验现场的考核,重点根据现场实验调试效果及问题回答情况给出考核成绩。结束语

依据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在仔细分析了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后,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改革方案。我校的“计算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只要教师积极研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定能圆满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其他课程的改革乃至整个专业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林 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2] 杨武军,郭娟.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8):58-61.[3] 仲伟波,葛秀梅,石婕.“卓越工程师计划”下DSP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9-82.[4] 陈辉,李敬兆,詹林.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14,(5):39-42. [5] 姜志明,张思卿.“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重叠内容剖析.价值工程,2014,(12):205-206.

[6] 顾沈明,吴伟志,张威.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12,7-11. [7] Gu Shen-Ming, Sun Xiao-Hui, Wu Yuan-Hong, Cui Zhen-Dong, An approach to forecast red tide using 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ICNC 2012), Chongqing, China, May.29-31, 2012, pp.201-205.[8] 吴伟志,杨玉芳.空间遥感数据的多粒度标记分类.计算机科学,2012,39(4):23-27.[9] Wu Wei-Zhi, Yang Yu-Fang, Xu You-Hong.Some fuzzy topologies induced by rough fuzzy sets.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ugh Sets and knowledge Technology, RSKT 2011.Banff, Canada: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1, vol.6954: 156-165.

第二篇: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项目化教学与实践论文

一、教师教学理念有待加强

现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传统高等本科教育的习惯,推崇讲授知识,轻视培养学生能力或不具备能力培养的手段。部分教师有种错觉,学生只要通过背诵或者复述这些知识,便自然而然地具备了相应工程能力,因而不重视课程讲授路径;而实际上课程讲授路径比起传统教学目的即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合理讲授路径所掌握的知识才是有效并具备相应工程能力的知识。

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通信工程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实施方法涵盖了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专业课程分析、课程标准大纲编写、项目化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及项目化之具体教学实施。做到授课与实操同步,探索式实践与自主学习互相结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工程能力培养常抓不懈,所有教学环节应以项目化教学作为指导原则下运行,提升学生工程观念和实践工程能力。1.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以“数据通信与网络”、“移动终端开发”、“现代交换网与信令”和“通信线路工程与FTTX”、“移动通信与无线勘测优化”这五门课程为主轴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具体方法包括:课程体系的创造性整合应以工程岗位的任务为核心,教学标准应形成规范的设计程式,以毕业生未来的工程师岗位3~5年规划为目标,以项目目标为基础,开发工程能力标准;以工程能力为导向,开发出5门项目驱动的实训手册;以某一具体设计或施工目标为载体,设计好5门主干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大纲;以技术发展为指针,建设反映新产品、新应用的项目化教材。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工程能力,通过这5门核心课程形成有机链接,并以此为抓手建设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型项目化课程,并引领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2.展开实训项目设计,形成项目化教材。通过实践摸索有效地解决以下关键问题:通信工程工程师典型岗位完整工作过程分析;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讲授路径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从通信网络系统的工程流程逻辑和通信网络系统的产品建构逻辑两个维度根据课程讲授路径形成项目化教材。3.以调研结果确定工程师岗位。大力推行基于行业内各类企业的调研工作,针对本专业毕业生可能面向的不同的潜在就业单位,如通信运营商、机关国企单位、弱电集成公司等,按照销售、售前、售后工程师、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架构、客户服务工程师等岗位群分别开展调研,并以胜任工程师岗位为目标确定培养方向。4.以典型产品设计项目活动,依据工程师职业认证和技术发展开发配套实验指导书。依据工程师面对的具体工作,设置阶段性实训项目。以承载工程能力的产品为依托(比如说课程中的C&C08程控交换机和数据通信系统、4G设计方案),依据已规划好的课程之体系标准,展开项目活动设计,把知识与工程技能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相融合。近几届学生的实验指导书已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日趋贴合工程师岗位实践。

三、现阶段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效

目前已形成全套教学文件(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习计划等),带动了全体教师工程设计与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通信工程卓越工程项目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制定了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习计划及实践教学体系。在入校的前6学期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包括但不限于电路、模电、数电、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各方向课程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第7学期起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校企合作培养。2.构建了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通信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方式,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合作企业包括但不限于深圳华为通信等公司)。前5个学期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实施阶段,第2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一步骤,第4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二步骤,第5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三步骤,第6、7学期为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开设步骤,第8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四步骤(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该步骤在联合培养的定点企业实施。3.充分发挥省级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利用“湖南省电工电子示范实验中心”,尝试进行通信小产品研发和试制,对学生课程设计项目实施企业化管理和模拟项目运作,按PMP要求进行项目申请立项、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模块测试、单元测试、系统测试、联机测试、试运行等流程,使学生所学所思提早与企业化管理方式无缝对接,杜绝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提倡创新型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增设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及早让学生接触到大型项目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和企业中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团队协调。4.构建一套新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这是对该教学改革科学评价的前提,这个评价体系的参与者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行业协会。过去学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唱独角戏而其他三方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造成评价结果自说自话、无人关注且真实性不高,四方参与的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极大地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

四、小结

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亲历亲为方觉深,让学生通过一种具体的产品技术平台如华为公司全系列产品线及工程实施规范,实现学生在做中学,逐步提升工程实施能力。还可采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与教师自编讲义双管齐下的方法,以适应通信行业全球一体化及参加国外认证考试的需要。实例证明,双语教学对于师生的科研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显著,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也积极阅读外文专业资料,申报创新、挑战杯项目并成功立项。

五、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1.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通信工程专业属热门专业,社会需求量巨大,湖南省内高校目前还没有通信工程博士点,故师资引进方面一直发展较慢。2.应用型工科师资培养不易,成果难以量化。现有职称评聘体系主要考核指标为EI、CSCD科研论文,教师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上倾注的心血在职称评聘上没有顺畅的回报途径;钻研工程师教育、工科项目化教学的心得,在薪酬待遇上、职称评聘上,只能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收入上,而这是难以量化评分的,毕业生教师收入倒挂,优秀毕业生学会技术后工作1~2年后收入数倍超过教会他们技术的老师。3.需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有些校外实习基地担心学生影响生产和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因此有必要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和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使学生能在校内完成必要的生产实习。

第三篇:实践项目一计算机硬件组装与调试

专业实践1-综合技能实践

姓名:郭获栋

学号:20121120255

实验日期:2013.3.23上午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实践项目报告

一.阅读《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相关方面的书、资料如下:

1.《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2.《终极优化》

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用教程(第二版)》

二.通过阅读上述书籍和资料后对《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实践项目中内容的认识 1.计算机的结构构成和功能

(1)主板:它是电脑的核心部件。电脑的CPU、内存和控制核心电路均安装在主板上,而且各种外接设备也通过主板上的各种插槽连接在一起。它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大的一块电路板,它安装在机箱内,也是微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的类型和档次决定整个微机系统的类型和档次。它可分为AT主板和ATX主板。主板是由各种接口,扩展槽,插座以及芯片组组成。主板选购的基本策略: 速度、稳定性兼容性、扩充能力、升级能力主板中的芯片组是构成主板的核心,其作用是在BIOS和操作系统的控制下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通过主板为微机系统中的CPU、内存条、图形卡等部件建立可靠、正确的安装、运行环境,为各种IDE接口存储以及其他外部设备提供方便、可靠的连接接口。

(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又叫中央处理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运算和逻辑运算,内部结构大概可以分为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等几个部分。

(3)内存:又称为动态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电脑运行中的数据,当电源切断后数据就会丢失。主要功能是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信息,并能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高速、自动地完成程序或数据的存取。内存是具有“记忆”功能的设备,它用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物理器件来存储信息。这些器件也称为记忆元件。

(4)显卡:用于向显示器输出信号的设备,按形态分为集成式和外插式,按接口分为AGP和PCI-Express类型。集成式显示卡主要运用在低档次电脑上,外插式显示卡则按照需要,安装在不同档次的电脑上。显示卡的性能指标包括显存和带宽。显存的大小影响着数据的处理速度,带宽影响着数据的传输速度。

(5)硬盘:硬盘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外存储器,存储介质由金属材料涂上磁性物质的盘片不盘片读写装置组成。这些盘片不读写装置(驱动器)是密封在一起的。而且具有超大容量、保存时间长、安全性高等特点。

(6)光驱:电脑用来读写光碟内容的机器,是台式机里比较常见的一个配件。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越来光驱,电脑用来读写光碟内容的机器,是台式机里比较常见的一个配件。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光驱在台式机诸多配件中的已经成标准配置。目前,光驱可分为CD-ROM驱动器、DVD光驱(DVD-ROM)、康宝(COMBO)和刻录机等。(7)软驱:软盘驱动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软驱,它是读取3.5英寸或5.25英寸软盘的设备。软驱分内置和外置两种。内置软驱使用专用的FDD接口,而外置软驱一般用于笔记本电脑,使用USB接口。在必要的时候,它可以为我们启动计算机,还能用它来传递和备份一些比较小的文件。

三:计算机的拆装

(1)工具:十字花螺丝刀,一字型螺丝刀

(2)拆卸部件操作步骤:

1.关闭电源,拔下电源线及显卡连接线 2.用十字花螺丝刀起下螺丝,拆开主机侧板 3.拔除各个部分的数据线

4.起下螺丝并拆除硬盘,平整放置 5.拆除光驱,并从内向外推出

6.拆除软驱,从推出光驱的地方推出 7.起下螺丝,拆除显卡 8.拆除内存

9.记录各个部分的型号

(3)安装计算机部件的操作步骤

1:把内存条插入凹槽,注意插孔对齐,听到‘啪’一声后即安装完毕 2:相同方法把显卡插入对应凹槽,并拧上螺丝 3:从外向内把软驱推入,拧上螺丝 4:相同方法安装光驱 5:连接各数据线

6:安装机箱,并插上电源

四.组装的计算机的硬件配置(1)主板:1.型号:L4S5M/DX+(2)显卡:1.Ordering code:PV-T02A-Br1B V9.5 W02/03

TNT2 M64 32MB SOR AGP VGA MADE IN CHINA

SN:EBH006621(3)内存:Ramaxel 32mx64 DDR

RME340H28C5T-266 容量:256M

PC2100-2533 2031162(4)软驱: 1.品牌:Panasonic

2.Model JU-256A907PC

REV.M(5)硬盘: 1.品牌:Seagate barracuda ATAIV

2.Model ST360021F 3.容量:60 Gbytes

(6)光驱: LIFE-ON IT CORP CD-ROM Driver 1.MoDel LCC-052

2.6F NO.16

Section 4 3.FCC

S/N 207130011507

MAINFACTURE

DATA: Jul 2001

三.预习后的心得体会和还存在的问题

(1)心得:1.通过预习,我了解了计算机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如何处理常见的硬件问题,排除故障问题区(如机箱唧唧响可能就属于内存问题)。2.了解了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及构造

3.对计算机本质有了更深的了解

4.提高了对计算机的理解,使所学编程技巧可以与硬件相结合5.部件拆后,要适当的清理灰尘;

6.易氧化部件要防止其暴露在空气中过长时间而氧化;

(2)存在问题:1.对于更深层的硬件还是不太明白,特别是对于CPU等工作原理

2.对于各种各样数据线,还是不太清楚哪个孔插入哪条线

3.各种计算机常见问题,无法准确判断出病灶

第四篇:实践项目一计算机硬件组装与调试

综合技能实践

计 算 机 硬 件 的 组 装

一、实验目的1、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了解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理解各部件的功能,了解微型机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

3、能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内部部件的连接和装机步骤

4、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装技巧。

二、实验内容

1、了解计算机主要器件、外部设备的种类和发展情况;

2、掌握计算机主要器件、外部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

3、知道如何选购计算机的主要器件和外部设备;

4、根据了解的知识,动手实践组装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

5、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调试、维护方法。

6、实验中将主要步骤和问题记录下来,在实验完毕后写出实验报告。

三、实验步骤

(一)计算机主要器件及外部设备

1、计算机系统硬件组成:微处理器、主板、内存、外存储器、输入系统设备、显示系统设备、声卡、机箱与电源。

2、根据预习的硬件主要器件及外部设备的相关资料,了解器件及设备的主要性能,并登记主要设备的类型和型号。

3、仔细观察主机各部件的连接线(电源和信号线),各部件的固定位置和方式(固定点、螺钉类型),并登记。

4、拆除电源和信号线、板卡、内存、CPU、硬盘和软驱。(不要拆除主板)

(二)计算机的组装步骤

1.仔细观察主板的结构,主芯片型号和CPU的规格型号,对主板的各种跳线进行记录,但不要改动跳线。

2.将CPU和CPU散热风扇、内存条、显卡安装在主板上。

3.连接显卡至显示器信号线,连接显示器电源线。连接机箱至主板电源线,注意千万不能接错,否则将烧毁主板。

4. 连接键盘。

5.检查以上各项设置、连接无误。至此已构成一个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6.测试基本计算机硬件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接通显示器电源开关,接通机箱电源开关。此时若计算机系统进入自检过程,即能在显示器屏幕上有文字信息显示,则说明基本计算机硬件系统工作是正常的,可以进入下一步骤的组装工作。否则,应该返回第1步,检查究竟是安装、设置方面的问题,还是主板、CPU或显卡本身有硬件故障或各器件之间相互不匹配。

7.关掉显示器、机箱电源,拔下主板电源插头,安装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和光驱。

注意:一是主板与机箱之间的绝缘;二是要保证主板的平整性,防止其变形;三是主板要固定牢固。

8.安装声卡、内置Modem其他板卡等。

9.最后检查完成后,连接主机电源和显示器电源线。启动计算机,进行CMOS和BIOS的设置。

10.安装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至此,一台计算机的硬系统安装完毕。)

四、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预习所查阅资料,学习总结资料中的有关计算机组成和功能的部分。

2、写出自己组装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各部件的型号和功能说明。

3、记录拆卸部件操作步骤和安装计算机部件的操作步骤。

4、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实验思考题

1、主板的选购中应该注意那些事项?

2、CUP的选购原则一般有哪些?如果是家用电脑在CUP的选配上应考虑哪些因素?

3、在选配显卡时主要是看机器的用途,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

六、附件

1、微型计算机主要部件概述

2、《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实践项目报告内容格式

一.微型计算机主要部件概述

1. 微型计算机简介:微处理器的七代发展过程,增加586时代和奔二奔三时代,以及目前的奔四时代;PC个人微型计算机的由IBM开始的发展历程。

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微机主机的大致结构。

3. 微机的种类和选型: 微机按CPU性能分类的七代;微机的台式、便携式和掌上三种结构形式;个人微机的生产厂家。

教学要求:

掌握: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微机主机的大致结构。

了解:微机的种类和选型

二.机箱和电源

1. 机箱:计算机机箱的要求,机箱的立式和卧式、AT和ATX;机箱内的主要部件和作用、机箱上的按钮和指示灯、机箱的选购应考虑的问题。

2. 电源:电源的电路原理图、电源技术规格和外形结构;电源各部件的作用;电源选购应考虑的问题;电源的正确使用方法;主机电源的常见故障及维修

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机机箱和电源的一般内容。

三.中央处理器CPU

1. 各种CPU的外观及印记说明。

2. CPU的种类:8086、80286、80386、80486、Pentium、Pentium2、Pentium

3、Pentium4以及AMD、CYRIX等CPU的主要特点。

3. CPU的性能及常见CPU的性能指标:主频、内存总线速度、扩展总线速度、工作电压、地址总线宽度、数据总线宽度、协处理器、高速缓存。

4. CPU的主要生产厂商:INTEL、AMD、CYRIX、VIA、IBM、MOTOROLA。

5. 微机系统CPU的选购:购买CPU时要注意的主要问题、CPU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掌握:CPU的种类;CPU的性能及常见CPU的性能指标。

了解:CPU的主要生产厂商;微机系统CPU的选购及使用注意事项。

四.主板

1. 主板的作用和分类:主板的作用、主板按CPU、芯片组、功能等的分类;AT主板和BabyAT主板;ATX主板的优点;一体化主;智慧型主板。

2.586主板的组成:CPU插座、控制芯片组、高速缓存、内存插槽、总线扩展槽、IDE设备接口、软盘驱动器接口、电源插座、串行接口插座、并行接口插座、键盘BIOS芯片和键盘插座、PS/2鼠标器插座、USB接口插座I/O控制芯片、BIOS芯片、电池、CMOS芯片、跳线开关、电压转换器、主板上的IrDA接口插座、机箱面板指示灯及控制按键插针

3. Pentium II及PentiumIII主板:S10t1型CPU插槽、Pentium II主板芯片组、AGP规范和AGP接口插槽、PGA插座、AMR接口。

4. 主板的选购:微机主板选购的一般策略;非Intel公司的Pentium级CPU对主板的特殊要求;Pentium MMX电脑应选择的主板

5. 主板上的新技术:高外频、非同步PCI时钟、UDMA66/100等。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主板的作用和分类;586主板的组成。

掌握:Pentium II、PentiumIII及Pentium 4主板的特点。

了解:主板的选购;主板上的新技术。

五.内存

1.内存条的外观。

2.内存的常用单位。

3.内存的物理结构和条形内存的原理。

4内存的分类。

5内存条的选购。

6内存条的安装和拆卸

7新存储器技术。

8内存的组织结构和内存的优化。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内存的常用单位;内存的物理结构和条形内存的原理;内存的分类;内存条的安装和拆卸。

掌握:内存条的选购;内存条的外观。

了解:新存储器技术;内存的组织结构和内存的优化。

六.显示器和显示卡

1显示器:显示器的类型、显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显示器技术指标举例、直观鉴别显示器的优劣。

2显示卡:显示卡的类型、显示卡的主要性能指标、显示卡的基本结构和原理、选购显示卡时应考虑的问题、常见显示卡及显示卡的选用。

3显示方式和显示模式:显示方式、显示模式。

4显示系统的使用、维护与常见故障排除:显示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显示系统的故

障原因和判断排除方法。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显示卡的类型、显示卡的主要性能指标。

掌握:显示器的类型、显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显示卡的基本结构和原理、选购显示卡时应考虑的问题、常见显示卡及显示卡的选用。

了解:显示方式和显示模式;显示系统的使用、维护与常见故障排除。

七.其他适配卡

1多功能卡:多功能卡的接口、多功能卡上各种接口的使用。

2声卡:声卡的功能和用途、声卡的种类、声卡的选购、声卡的基本知识、声卡的安装。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的技术指标和类型、调制解调器的选购和安装。多媒体视频卡:视频压缩解压卡的原理、类型和使用。

教学要求:

掌握:多功能卡、声卡及调制解调器的功能,用途及安装使用方法。

了解:视频压缩解压卡的原理、类型和使用

八.软盘驱动器和软盘软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的组成、软盘驱动器的工作原理、软盘驱动器的种类、软盘驱动器的主要技术参数、软驱质量的初步鉴别和选购、软盘驱动器的安装和正确使用、软盘驱动器的常见故障和维修。

2软盘:软盘的类型及结构、软盘的记录格式与存储容量。

3软盘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软盘驱动器的组成、软盘驱动器的工作原理、软盘驱动器的种类;软盘的类型及结构、软盘的记录格式与存储容量。

了解:软盘驱动器的主要技术参数、软驱质量的初步鉴别和选购、软盘驱动器的安装和正确

使用、软盘驱动器的常见故障和维修;软盘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九.硬盘

1硬盘的外观。

2硬盘的工作原理。

3硬盘的特点。

4硬盘的种类和规格。

5硬盘数据传输标准和工作方式:硬盘数据传输标准、硬盘的三种工作方式。6硬盘的性能指标及选购:硬盘的性能指标、硬盘的主要技术参数、硬盘的选购。7硬盘驱动器的安装。

8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FDISK、DM、PQMAGIC等软件的使用。

9硬盘的保护与正确使用。

9硬盘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区分硬盘驱动器系统故障、硬盘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排

除。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硬盘的种类和规格;硬盘驱动器的安装;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

掌握:硬盘的特点;硬盘的性能指标、硬盘的主要技术参数、硬盘的选购;硬盘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

了解:硬盘的外观;硬盘的工作原理;硬盘数据传输标准和工作方式;硬盘的保护与正确使用

十.CD—ROM光盘驱动器

1CD—ROM驱动器的外观。

2CD—ROM驱动器的性能指标。

3CD—ROM驱动器的分类。

4光盘:CD规范、光盘的工作原理。

5光驱的选购。

5光驱的安装。

教学要求:

掌握:CD—ROM驱动器的性能指标;CD—ROM驱动器的分类;光驱的安装。

了解:CD—ROM驱动器的外观;CD规范、光盘的工作原理;光驱的选购。

十一.输入设备

1键盘:键盘的分类、键盘的选购、键盘的工作原理、键盘的使用维护和故障诊断、键盘的常见故障及排除。

2鼠标:鼠标的分类、鼠标的工作原理、鼠标的选购及安装使用、鼠标常见故障及排除。3其他输人设备:触模屏、光电扫描仪、条码识别器、语音识别系统、磁卡编码器和阅读器、图形输入板、红外线遥控装置、数字式照相机。

教学要求:

掌握:键盘及鼠标的分类、选购、安装使用及常见故障排除。

了解:其他输人设备。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实践项目报告内容格式

一.阅读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相关方面的书、资料

1.2.3.……..二.通过阅读上述书籍和资料后对《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实践项目中内容的认识

1.计算机的结构构成和功能

主板:

CPU:

内存:

…….2.计算机的拆装

工具

拆卸部件操作步骤

安装计算机部件的操作步骤

3.组装的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主板

内存

…….三.预习后的心得体会和还存在的问题

第五篇:浅谈青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实践

1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表现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青年教师普遍表现出了对工程素养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实验课程需要指导培训。很多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从事一定的教学工作,而很多专业课是有配套实验课程的。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很多青年教师对于一些专业课程的基本实验也不了解,基本的动手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教师的指点、指导,才能够完成实验课程。这表明很多青年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是欠缺最基本的动手实验能力。

(2)专业生产知识亟待补充。很多学生在生产实习、定岗实习及工程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中,会对生产实习工艺过程或者一些生产环节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存在疑惑,而青年教师普遍不能给出满意的解答,这就表明青年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对专业生产技术及工艺环节存在一定的知识脱节。

2原因分析

青年教师大多具备很高的学历,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但是为什么其工程实践能力普遍欠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导向政策存在一定偏颇。很多地方高校往往一味重视科研成绩,如每年申请多少个国家级项目,获得多少奖励等等;对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力不从心。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作用下,很多青年教师也着眼于科学研究,从而忽略了教学研究,也忽略了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青年教师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青年教师往往把学术研究看得很重要,但是对于本科教学,尤其是工程实践教学,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轻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存在晋升职称的压力,往往更加看重具有量化考核指标特点的科研,自然就再无精力用于教研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校工作量考核方式存在误区。很多本科院校的工作量考核方式存在一定误区,青年教师往往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科研成绩不是很突出,为了完成每个的工作量考核,只能通过教学和指导学生竞赛等方式来弥补工作量的欠缺。而这样的考核方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青年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题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而在科研领域,及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则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其最终结果就是影响到了整个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质量。

3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1)高校应当为青年教师开设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高校将青年教师引入之后,不能立即给青年教师布置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反,应当为其开设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这对于青年教师日后自身的发展,以及提高整体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都是有益处的。通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培养其工程素养,锻炼其动手能力,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2)青年教师自身应当不断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怕吃苦受累,很多人不愿因承担工程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教学等任务,因此而丧失了培养和锻炼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机会。实际上,一方面高校应当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给勇于承担实验课程和工程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更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自己也应当通过工程实践教学来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3)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计划。高校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勇于走出去,到生产企业定岗实习。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发放适当的实习补贴,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集中生产实习,掌握生产技术与工艺环节,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定期将校外名企的技术专家、工人师傅等请到校内,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实地演示、上岗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耳濡目染的工程实践引导和能力培训,从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引导青年教师多参与横向课题。青年教师在纵向课题的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普遍在横向课题方面表现较差,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因为横向课题是与企业签订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而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有所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做好横向课题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为此,应当引导青年教师在横向课题方面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通过到企业实地考察,钻研生产技术,提出并解决设计方案,实施技术方案等环节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青年教师对专业技术的理解程度,在提升了自身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提高青年教师在卓越计划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为青年教师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性人才因素。本论文简要探讨了当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和表现,并且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方法与措施,对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素养,提升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下载卓越工程师”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 的改革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卓越工程师”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 的改革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5篇

    留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5-31 9:21:22 点击:4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增加,以及我国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我国的高等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工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从优化......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精选五篇)

    经纶教研新课改第29期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丁文彦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一年多了,作为一线教师,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信息化为转变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阐述电机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物理课堂改革与实践[大全]

    物理课堂改革与实践 贺婉莹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的人才类型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而原有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路,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已经不适应人才的培养,作为培养学生全面......

    财政国库改革实践与探讨

    财政国库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胡亚迪 朱志礼提起财政国库,在人们的脑海中会很自然地将其与神密之类的词相联系,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财政国库......

    财政国库改革实践与探讨

    财政国库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胡亚迪 朱志礼提起财政国库,在人们的脑海中会很自然地将其与神密之类的词相联系,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财政国库......

    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审计学课程的特殊性,从审计学课程框架不明晰、教学过程重教轻学、实践教学法应用不足等方面深入分析传统审计学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并从构建合理的课程框架、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