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管理高考移民与现代高考制度的博弈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高考移民与现代高考制度 的博弈
课题组 张卫兵 张 铦
二〇〇七年十月
高考移民与现代高考制度的博弈
课题组 张卫兵 张铦
内容提要:通过对高考移民与现代高考制度博弈的调查,深度分析高考移民的原因,一方面分析高考移民的合理性和非法性,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危害;另一方面分析现代高考制度的优势与缺陷,为建立更为合理公平的高考制度提出政策性建议,为治理高考移民问题提出既治标又治本的策略:增大教育投资,合理调整高校布局;全国统考,统一录取分数线;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落实宪法精神。
关键词:高考 移民 高考制度 博弈
一、对高考移民的现象进行调查
为了寻找高考移民的原因和对策,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走访和资料查阅。高考目前仍是绝大多数学子实现人生抱负的第一步,只有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他们才能有实现自我理想的良好基础。因此,考生及其家长为了创造一个良好基础,必须考上所谓理想的大学,其中手段之一是到考试相对容易的地区参加高考,这是中国特色的移民方式之一。
所谓“高考移民”,是指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应考。每年在高考时期都有高考移民的问题出现,它困扰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考移民大多采取严查封堵的政策,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对策,也是有违教育公平的做法。
1、高考移民的起始及范围
我国的高考移民可以说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制度不久,由于各地分数线的差异,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开始为了考试而投亲靠友,把孩子的户口迁移到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不菲”回报。这时,学生输出地的教师还是相当不满意的,自己辛辛苦苦教出来的“人才”成了别人的教育成绩,而输入地的学校和教师则相当欢迎,甚至花钱到好的学校去“买”优秀的学生,因为可以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和声誉。这种情况在实行分省命题以后,发展得异常迅速,到二十一世纪就愈演愈烈。如今高考移民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事情,只要一个地区的高考分数线高于其他地区,就会出现高考移民。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在国家核实的普通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规模内,可按有关计划编制工作要求编制本校的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计划(即招生来源计划)”,这样就形成了高考的“高地”和“洼地”。所谓 “高地”就是基础教育相对发达,考生相对较多,而招生计划相对较少的地区,它们是高考移民的主要输出地,如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所谓高考“洼地”就是那些基础教育相对不发达,或者是招生人数相对较多的地区。前者如西藏、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内蒙古、云南等地,后者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只要有高考“洼地”,处于“高地”的考生及其家长自然就会想方设法进入,于是就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高考移民。
2、高考移民的形式和种类
通过调查发现,高考移民的形式和种类可谓千奇百怪,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合法的“全国生”:上海市、天津市面向全国招收的全国生,起始于2000年。河南省与上海市签订协议,允许上海市的部分高中招收河南省优秀初中生,2001年河南省又与天津市签订了相仿的招收优秀初中生的协议,后来逐步扩大到山东省,而后是面向全国进行初中优秀毕业生的招生。这种全国生在2005、2006年分别在教育部的政策干预下和全国反对高考移民的呼声中停止。
(2)合法的移民:全国各地为了搞活地方经济,采取了一些政策,如海南省的购房带户口、北京的投资带户口,有些家长就是看中了这个优惠政策而为了孩子的高考移民进行投资;还有部分省市区为了吸引人才,采取引进人才带孩子户口的政策,部分家长为了孩子而到高考“洼地”工作,这样也形成了高考移民。
(3)非法的高考移民:这些非法高考移民又有两类,一类是家长为了孩子高考而投亲靠友,让孩子的户口转移到高考“洼地”地区;另一类就是非法中介以羸利为目的,在打通各方面关节,包括公安户籍、输入地教育行政部门、输入地学校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高考移民。这一类也是负面影响最大的一类。
(4)跨国的高考移民:考生及其家长为了获取更优惠的入学条件,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外国国籍,如华侨或外国人,而进行了“曲线”移民。这主要是由非法中介利用境内外的势力来操作的。
3、国家政策对高考移民的堵截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多次发布政策和文件,要求考生必须在本人户口所在地报考,坚决反对“高考移民”,一旦发现,将予以严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了执行教育部的政策规定和照顾本地的考生利益,都采取了严密的堵截措施。每到高考报名时,各地都严阵以待。下面是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封堵高考移民的措施:
海南:考生本人及法定监护人有本省户籍,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后两个学年在海南就读;考生本人小学或初中在海南毕业且毕业时户籍在本省;考生有本省户籍且法定监护人属驻琼部队现役军人或者省人事部门引进的优秀人才,才能报考普通高校,不符合以上条件但户口在海南的考生,只能报考本科第三批和专科(高职)学校。从2006年开始,海南又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严堵高考移民。具体为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分工审查报名材料、报名资格实行公示制、严格按报考范围投档、报名时间提前2个月、作假考生将被取消报名或加分资格。另外对涉及高考移民的违法违规案件,除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也要追究单位主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陕西:常住户口未满3年不得在陕西参加高考。
贵州:外省考生资格审查由各招生监察办负责,并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的管理办法。
内蒙古:2007年规定:父母户口不在自治区,截至4月1日前,本人户口迁入自治区未满一年及本人户口迁入自治区已满一年,但在自治区实际居住和接受高中教育(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未满一年的学生,确定为“高考移民者”不得报考。2007年,自治区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会同公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查处“高考移民”459人。
青海:对符合高考户口政策规定的省外高中借读生实行注册登记制度。2005年,取消了173名空挂学籍、“转户搭桥”和冒名顶替的高考移民的报名资格。
新疆:给全区在校高中生“编号”,规定各中学一律不准接纳非本校学籍的考生报名。应届考生本人及父母必须有新疆的常住户口,且户口迁入新疆的时间不少于两年;高中阶段在新疆就读三年并有学籍档案和会考成绩的方可报考。
广西:考生本人及父母在该区有常住户口,且本人高中阶段在该区就读的考生才能报考。
宁夏:本人户口在该区落户且高中阶段在该区就读,但其父母户口不在该区的,只能报考区属院校;投靠亲友落户该区或户口空挂的不得报考。
4、高考移民的博弈
进行高考移民的考生及其家长为了能考入一个理想的高校,采取了各种方式进行博弈。
方式之一,学生考前到输入地参加考试。调查发现,每年春节过后,都会有一些内地学生千里跋涉入藏。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承受着被清查的风险和相当大的身理、心理压力,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度过高中阶段的最后几个月。他们的目的是以西藏学生的身份,在此参加一场可能决定一生命运的考试——高考。
有数据显示:林芝地区2004年报名的考生为1401人(含借考生350人),其中从区外临时转入林芝的796人(不含长期进藏干部子女),占汉族考生的87.8%。和林芝一样,西藏自治区这几年的考生人数增长也比较快。2002年,西藏全区参加高考的人数是6510人,2003年是9500人,2004年是12157人,2005年是14000人、2006年是13678人、2007年是15263人。在每年增加的报名考生中,有多少临时迁入的考生,目前还不得而知。林芝一中旁边,有很多红色屋顶的临时建筑,非常简陋,只有薄薄的一层墙板。房主告诉笔者,里面住的主要是打工者和外地学生,一共有90多间,一间每月房租185元。
据调查,来西藏参加高考的外地考生,大多来自内地县城中学,许多家在农村,他们为了取得入藏高考的“资格”,要大概花费2.5—3万元的费用。考生中,山东籍和湖南籍的最多,其中,不乏来自菏泽这样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无法拿出巨资在北京那样的“高考洼地”,安全舒服地移民高考,只能冒险而廉价地到西藏孤注一掷。西藏因此被称做“平民洼地”。
方式之二,通过购房来办理合法的户口转移。2005年4月份,天津市蓝印户口办公室张贴出一份“通知”,其大意为:经上级批准,对申办蓝印户口条件作如下调整,自2007年4月1日起,购房申办蓝印户口条件为购买价值100万元商品房办理1户;投资200万元申办1人,解决范围为投资企业法定代表人、投资者本人及配偶和未婚子女,且需有本人名下住房。
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说,购房者需要满足4月1日前签订购房合同、购买一手住房、一次性交清全部房款的发票、契税完税证明以及在2007年拿到房产证明等几个条件,才能申办蓝印户口。
家长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奔走于天津市信访办和天津市蓝印户口办公室之间,聘请了北京的律师,同心协力,希望挽救局面。“事实上,从得知这个信息到 现在,我们已经多次来过这里,没有任何进展。”一个买房者说,“花这么大精力和财力来天津买房子,目的就是为了办蓝印户口,为了孩子高考时能够考一所更好的大学。”来自山西大同的赵先生说,按照这样的规定,他是不可能拿到蓝印户口了,而他刚刚在北辰区买房投入的40多万元也没有意义了。来自唐山的杨女士说:“去年,由于很多家长买了造假的蓝印户口,导致天津武清和大港区的外地考生被遣返,很多家长从中吸取了教训,更愿意通过买房办理蓝印户口。没想到的是,买房子同样出现了变故,“个人根本不可能左右何时能够拿到房产证,但我买房投资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并且是4月1日以前的啊。”
方式之三,通过中介办理移民手续。如2005年云南景洪市法院审理了轰动一时的景洪高考移民案。康忠光,原籍江西永新,在“高考移民案”的侦查过程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反贪局查明:在2003年至2004年间,康忠光非法组织江西省永新县100多名考生到西双版纳参加高考。为了使这些移民考生获取学籍,康忠光先后3次向西双版纳的民办中学青龙学校校长孙青龙行贿合计14.9万元人民币,终于将100多名江西永新县的移民考生学籍落入了青龙学校。
在现实生活中,考生及其家长仍在通过各种方式,在与国家的高考政策进行着博弈,我们不可能发现所有的高考移民,正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二、对高考移民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高考移民”? 经济学上有个洼地效应的概念,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不同地域之间录取分数线的差异如此巨大,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一些考生和家长想方设法地往“高考洼地”移民。只要是人都有弱点,如果制度的设计上能够让人有空子可钻,哪个人不想钻?更何况是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我国高考制度设计上的“一考定终身”决定了: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是高考改变命运。一分之差就可能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被淘汰出局,高考“惟分数论”的残酷现实逼得家长和考生不得不铤而走险,冒险把赌注押在移民上。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种原因:
1、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地区分布是极为不均衡的。虽然其有这样或那样的历史或现实的原因,但我们不能无视这些不均衡,也不能无视不均衡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教育资源不仅仅包括教学设施,还包括教育者和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包括基础教 5 育资源的不均衡、中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教育资源的“高地”应该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也包括各地省会的大城市等,而教育资源的“洼地”则是以西部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的情况是“僧多米更多”,很多高中生从一开始入学没有必要很努力学习,就能等到三年后的高校录取通知书。而一般的教育资源高地是“僧多米少”,就是学生多而可供高等教育资源少,如河南、河北至今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学生若是考上重点高校要多付出更多倍的辛苦努力。在教育资源的“洼地”其“米少僧更少”,如西藏的林芝一中,每年的升学率是98%以上,学生入高中之后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2003年一个英语只考了40多分的学生就能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地”的考生自然会想到去吃别人“米”。
举个有点极端的例子:湖北某省重点中学有张三和李四两个学生,张三在班上的成绩一直是第一名,李四则是倒数第一。高考结束后,张三和李四同时考上了清华大学。原因很简单,张三在本地参加高考,而李四在西部某省参加高考。再比如,一个考生在“高考高地”考600多分,上个象样的本科都难,可是如果在某些“高考洼地”,考了200多分都有可能上本科。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文科重点录取分数线,北京528分、青海495分、山东593分,河南589分,各省分数线相差近100分!前些年不是出现青岛考生状告教育部的事件吗?
2、制度的缺陷导致了高考移民的出现
我国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为了保护高考“洼地”的公民利益,国家在编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时,对欠发达地区给予了政策照顾,进而出现了不同的高招录取分数线。虽然现在有部分省市区为了掩盖其招生中的不平等,而采取了所谓的单独命题、新课改等方式,仍改变不了教育资源不均衡下的制度缺陷。
特别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各高校在向各地投放招生计划时,主要是照顾属地的思想,进一步加重了“僧、米”比例的地区差异,如2004年部分高校在校生的生源属地比例是北京大学17%、清华大学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北京理工大学17%、复旦大学44%、上海交大47%、武汉大学50%、南开大学55%、浙江大学61%。
3、高考移民的微观机制
上述的两点都是宏观上的原因,而微观上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目前高考移民已经得到输出地的默许;二是高考移民得到输入地学校的欢迎。高考移民往往能考出 6 更高的分数,考上更好的学校,提高了输入学校的升学率和“声誉”;三是高考移民中介能获得经济利益,每个非法的高考移民过程中都存在着长长的利益链;四是高考移民为了能考上理想的高校和专业,在权衡利弊得失后,认为有较高的经济和精神回报,也愿意为移民而付出相应的经济与精神代价。其中最后一点是其原动力,其他的都是继发动力,相互作用才能形成高考移民运作链。
4、各地政策的不协调
虽然教育部与各省市区的高考主管部门也都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措施或对策,但总观起来却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如2005年海南省“理科状元”李洋梦断清华,社会广泛关注。假如他未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未获得44万元港币状元奖,而选择复读,若不把户口迁离海南,哪怕他明年再夺“理科状元”,清华梦也不改一帘幽梦。因为,2006年的海南“暂行规定”,对“高考移民”筑高了门槛:必须高中三年都在该省就读,或在该省有常住户籍3年以上,方可报考任何批次高校。这等于说,2005年“差一个月”受阻的李洋,2006年若在海南报考,将同样受阻于“差一个月”。要害在于,如果李洋把户口迁离海南,就能摆脱掉麻烦吗?不能。麻烦将如影相随,无论迁往哪里——哪怕迁回家乡湖北,他都是迁入地的“高考移民”,迁与不迁都绝不可能成为正常考生。
三、高考移民的是与非
高考移民是好与不好?众说不一,但大多数人都是站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说话。笔者认为,“高考移民”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其理由如下:
1、《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当然一律平等;这项权利的平等,在据《宪法》制定的《教育法》中,有“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明确表述;这种机会平等,在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的《高等教育法》中,未见、也不该见例外。政府的法规也应该尊重考生自己的选择。学生有权利在全国范围内自由选择考试地点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1997年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13条称:“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式,对一切人平等开放”。如果说“高考移民”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那么不同省份的分数线差异是不是也违背了更高层面的公平竞争原则?教育部《关于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 7 知》(教学„2007‟1号)明确规定:“申请报考高等学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指定的地点报名”。高考移民只是学生“自我救济”,通过迁移户口、改变户籍来争取自己本来就应有的权利。
2、高考移民可以起到“沙丁鱼效应”。引进高考移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输入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只有认真学习知识才能在高考的战场上取胜。
3、高考移民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人口的流动都要求教育招生,特别是高校招生要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不能继续实施计划经济时代的按地区分配指标的老办法来适应新形势了。对高考移民进行封堵只是代表了为保护地方的既得利益而进行的地方保护主义。高考录取政策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其实际作用其实很有限。这个政策虽然能保证这些地区高考录取时的人数比例,却无法限制考生们大学毕业之后的就业流向,越是优秀的毕业生越容易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寄希望于通过高考分数线的调节来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面貌并不现实。
4、根据价格理论,买方愿意付较低的代价买到同样的东西,付同等的代价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一个地方考生的分数(代价)在当地换到的是一个普通大学的本科,而同样的考分(代价)在另外一个地方换到的则是一个重点大学的本科;同样的,一个地方的重点大学的本科需要非常高的考分(代价)才能换到,而在另一个地方只需要非常低的考分(代价)才能换到,在这样的情形下,该考生在交易成本较低(取得另一个地方户籍的成本、被发现和惩处的风险)的情况下,没有“道理”不选择“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无非是享受到当地人的市民权利带来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利益。一个地方的户籍本质上是一种市民权利,是一种基于身份的权利,因为附着了许多其他的权利和利益,那不管法律允许不允许,在事实上都会有权利的交易。外地考生正是通过“购买”这一权利,取得了附着于其上的本地人才能享受的招生指标权利。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国家为了照顾高考“洼地”而采取的地方倾斜性政策,是符合国家全局发展需要的,如果允许考生自由移动,就会使政策失去原本意义。另外,考生在一个地方受教育,就应与在同样教育水平下的学生进行竞争,到教育薄弱地区去参加高考竞争,对当地学生不公平,严重侵害了当地考生的合法权益;地方的教育花当地财政的钱,自然要为本地人服务,招外地学生对当地人不公平;此外,高考移民滋生了教育腐败。
四、改革现代高考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我国目前对高考移民主要是查堵。有专家指出,高考移民客观上造成一定压力,促使在分配教育资源时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对“高考移民”的“堵”只是增加了“移民”的成本和风险,“只堵不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高考移民的本质是政府管制(招生指标)和户籍制度双重约束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取决于政府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制度改善和制度创新。每年的人大和政协会都有关于改革高考制度的提案,说明大家希望能让参政议政的代表和委员借此机会传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和立场看法。课题组通过调查认为,解决高考移民必须采取既治标又治本的措施,可分为三步六措施。现列举如下:
第一步:增加招生量和分配指标依据
1、增大教育投资,合理调整高校的布局。高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导致招生计划分配不合理、进而产生高考移民的重要原因。在高校教育资源贫乏的河南、山东、湖南、江西、河北等省增加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同时也把西部的部分高校做大做强。
2、根据各地区的人口总量、考生基数来投放第二年的招生计划。这样就不会存在“僧多米少”没有学上或“僧少米多”招生指标出现过多的情况,就能大量地防止高考移民,再加上各地防堵政策的综合作用,就可以从表上治理高考移民的出现。因为移民的学生和家长会认为移民参加高考的代价过高而放弃移民的愿望。2006中国政法大学做了有益的尝试,可惜孤掌难鸣。如果所有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都是如此就会别有一番天地了。
第二步:全国统考,统一录取分数线
3、实行全国统考统招。全国应该统一分数线,减少政策性教育准入限制,以公平合理的标准来对待所有考生。这样还会导致部分教育资源的“洼地”的中学生到教育资源的“高地”里来,形成反向的中学学习移民,这也需要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洼地”地区加大投资,优化其教育资源配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高考移民。现在已经有技术条件来进行全国统考了,全国中学生的信息进行统一的采集,全国联网,高考阅卷可全国统一在网络上进行,标准自然也不是问题了。当然全国统一考试需要在教育资源基本优化配臵之后才能实施。
4、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数量。我国目前各高校提前自主招生的工作已经试行多年了,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今后应借鉴香港、澳门的大学在大陆招生的模式进行更自由的自主招生,只限定全校的招生数量,而不限定在各个省份的具体招生计划。
第三步: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落实宪法精神
5、统一协调国家各方面政策。把考生享受招生指标权从现在附着于户籍的状态下剥离,把教育政策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包括人事政策、户籍政策、经济政策统一起来,不能出现政策的“打架”现象。
6、实施各高校全国范围的完全自主招生。学习国外经验,特别是美国的高招经验,高校入学主要依据中学成绩,高校为选择适合自己教育的学生进行独特的专业加试,学校错开单独招生考试的时间,学生可以在一学年度报考国内多所学校,学生的入学时间可分为春秋两季等。
总之,课题组认为,对于高考移民进行查堵是有违教育公平的事情,放任高考移民的行为也是有违教育公平的事情,且仅仅的查堵也只能治标而不治本。另外高考制度必须与国家的改革政策相一致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所以,只有消除高考移民产生的“土壤”,通过制度改良来实现考生最大程度的公正。
注: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众多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料,在此对作者一并感谢!
第二篇:古代科举制与高考制度的比较
古代科举制与高考制度的比较
1.相同点:
两者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科举制的发展经历了开端发展高潮衰落的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不管是私塾还是现代的学校,它们的发展都为社会选拨大批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与之相适应时代的更替和发展,需要制度的变更和完善,科举制和高考制度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略作用和地位
2. 两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
采用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以考试成 绩作为标准,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在封建社会中,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科举制的出现,给一些平民和
知识分子提供公平竞争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如宋代统治者为避免孤寒竞进,实行严格的科场规并声称尤轸聊虑,孜孜然唯恐失一寒唆也。当今的高考制度被认为最公平的考试制度之一,在高考面前,只要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继续深造。无论科举制还是高考制度都出现过如考试作弊录个人经验自由裁量,经验型甚至是粗放型的管理居多,严重制约着高考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与科举制相比,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不重视考试内容学生为了进入大学,不得不参加高考 但高考重视学生升学,学生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大学,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识记 从历年高考试卷中,可发现考试内容重视书本知识,与现实性联系较少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试目的不同
科举主要是为国家和君王选拨官员和政治人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 科举制在当时成为许多学子跨入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也成为一些学子们毕业和具有一定资格的途径 也就是说,科举制不仅是教育制度,同时也是人事选拔制度 但高考主要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门槛,不受政治的影响
2. 报考条件 考试内容不同
科举制的报考条件非常的严格,尤其是在进入三年一次的考试时,必须由官员和有身份的人推荐,否则不准参加 科举考试内容狭窄,四书五经是主要考试的内容;高考的报考限制性条件少,考试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3. 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
科举在当时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 当代高考地位高由于科举录取的人数规模小,如状元 榜眼 探花各一名,在明清时代,录取率不到1% 但高考录取的人数规模大,部分省录取率达到60% 科举选拔官员,而高考培养人才,因此科举在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高考地位高。
第三篇:《周易》与现代管理
《周易》与现代管理
站在哲学的角度看《周易》,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思维。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可以看成是《周易》思想的分支。其中儒家思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这“一阳一阴”的思想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保存自己,怎么谈有所作为;在有所作为时,也要不断思考如何保存自己。这些两种思想,归结起来就是《周易》的思想,就是“变”的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本。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成为了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比如说: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无妄之灾、不速之客、三阳开泰、文过饰非、风雷激荡、防微杜渐、自强不息、反目成仇、立竿见影、物极必反等。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而我们平常没有察觉,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为“百姓”,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就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管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的基础都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于现代的管理者尤其重要。古语说:“不学易,不可为将相”。怎么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把“变易”的、“不易”的事情,变成“简易”的事情呢?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管理者的职责。因此本人站在管理的角度来看《周易》,希望能给管理者一些新的角度和启示。
乾卦
1、乾:元,亨,利,贞。
无论是老板、管理者、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想成功,显然他们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老板可能认为有10个亿才算成功,经理人可能想成为金领算是成功,员工认为只要与房子,生活美满就是成功了。但成功的道路往往是相同的,成功的路上有些类似的规律,要经过的几个步骤和容易犯几个错误,这就是乾卦反应的内容。卦辞元亨利贞就是原始、发展、成熟、收藏四个阶段,其中六个爻辞强调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不断修炼自己,提升素质,也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到支持者,尤其是来自上司的支持。具体的策略如下:
2、初九:潜龙,勿用。
作为一个员工新加入公司;作为经理新接手一个部门;作为老板开创新事业,都要牢记“潜”字,要学会默默地等待机会。
你是龙,你很有能力,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而已,别人可能认为自己有能力,你是“虫”。这时过于张扬很危险,因为别人在评价你、在琢磨你、在评估你的实力。而你不了解情况,不了解别人,这时盲目许愿、盲目决策非常危险。
企业的新人、接受新部门、开辟新市场,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别人在看你到底有没有实力。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你的位置一定坐不稳当,打下来的市场也守不住。第二阶段是打:你有实力,我也要打击你,让你感受到我的存在、我的厉害、显示我的权威。第三阶段是拉:暂时没有打死,你工作表现还不错,就采取各种手段拉拢,为我所用,一起来对付别的对手。
在刚开始的阶段就可能遭受这三种力量,如果你过早地露头角,就是“敌人在暗处,你在明处”,失败的一定是你。你的上司会为你的决策感到突然,认为你太嫩,太毛躁;你的下属会感到觉茫然,认为你不了解情况。多给上司,给下属,也给你自己一点时间,做“潜龙”,时间是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础。
3、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期“潜”是可以的,长期就不行了,总要有所作为,否则就真是“虫”,或“死龙”了。
我们经常听到俗语说:“是非总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一定要出头,但绝对不可以强出。在出头以前要评估一下,周围的环境允许吗?你的上司支持吗?自己的实力够吗?如果这三个条件都具备,就可以出了。其中自己的实力是基础,上司“大人”的支持最关键。没有上司的支持,别人也可能不支持,你也一定没有信心,就不会成功。
在得到上司支持时,场合与时机也很重要。这里说的是“在田”,也就是在基层。当上司去基层视察时,提出自己的想法是个好时机,如果合理,一定会得到批准,因为上司正是“带着政策下来的”。如果是“在厅堂”,上司的架子摆得十足,通过你的方案恐怕不容易,要经过一些波折,才符合公司的“管理规定”。
4、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在出头时也要非常小心,毕竟很多人习惯一个干,一个看,还有一个在捣乱。在具体操作时,要“夕惕若”,也就是要早晚都慎重,大事小事都慎重,这样才没有过错。就象张瑞敏说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这种感觉,只有这样才可能“厉无咎”,没有过错。
当然了,在慎重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乾乾”地努力,毕竟这是你的基础。每天都三省吾身,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忠诚;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不守信用;学习到的东西,有没有实践。
5、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在出头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这时要重新评价上司支持的程度,和周围的环境的允许度,有时也可以试探一下,可以这样做吗?只要适度,就没有什么过错。如果允许就要飞“跃”,如果不允许,就要返回来,深藏在“渊”中,再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家会评价:“这小子很有上进心,就是现在能力还差一点,环境也不是很配合,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上司以后一定会给你机会。
6、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当做出成绩时,就由“潜龙”变成了“飞龙”了。成绩得到上司的认可,才真正是成绩,这样对上司和个人都有利。
成绩是要分享的,如果你作为“飞龙”已经升官了,“在天”了。这时不妨把“利益”让给别人一点,尤其是你的上司。上司分享你的成绩是应该的,否则你会被别人骂成:“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在这个阶段,名利双收不是好事。
7、上九:亢龙有悔。
终于成功了,在分享成功果实时,不要忘记许多人会“眼红”,盯着挑你的毛病,找到打击你的机会。所以当你得意时不要忘形,而是要忘记成功,从零开始,否则,就可能出错,或被别人“找到错误”,一定是让你“有所悔恨”。
8、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自己成功了不是真正的成功,“独乐乐,不若与众人乐”,一定要把整个团队带起来共同成功。这时就要授权,让下面的人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有前进的动力,成为龙。这样领袖群龙的领导人才真正安全,企业才真正安全,对群龙的管理要“无为而治”,如果领导太有作为了,下面的人就发挥不出能力。当然了手下要是都是龙才“吉”,如果都是“虫”,就是“大凶”。作为下属,看到领导给自己成为“龙”的机会,授权给自己,一定会努力工作,在为自己“成龙”的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价值。
卦坤
如果说乾卦是谈奋斗、拼搏,散发出“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老板哲学,或想要成为老板的哲学。那么坤卦就是反应了顺从的概念,是员工哲学。在企业中员工最多,老板最少。员工就象大地一样承载着企业,老板可以任用员工,也可以炒掉员工,这是老板的权力。但土地是有自己的“地气”的,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如果人哄地皮,地皮就会哄人肚皮。所以老板要了解什么是员工关心的,员工的立场和原则是什么,才能做好企业管理。作为员工,在企业里虽然数量最多,但每个个体却是弱小的,学会保存自己,然后再谋发展是员工的生存哲学。做员工是为将来做老板打基础,利用这个平台学本事,所以要奉行“厚德载物”的原则,忍辱负重,守住员工的本分。
1、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坤》卦象征着大地的至柔至顺,原始亨通,是坤卦的主导。坤卦里面用“牝马”做比喻,比喻在员工要守本分,服从上司,才对员工有利,也就是所谓的“利牝马之贞”。
员工也要有所作为,也就是要“有攸往”,否则就永远被老板用来干活,而不能得到重用。但是这时要注意策略,毕竟员工对情况了解不多,如果抢先行动就会“迷”,先观察别人的想法,别人的动向,最好遵循公司的组织原则,跟随经理行动,也就是“得主”,行动就不会有差错。即便行动错了,责任主要由经理承担,而员工符合组织原则,一定没有过错。这样的做法,对公司保证了组织制度的严肃性,员工个人很少有责任,都有利。
在工作中,要奉行工作第一的哲学。我们到公司是来工作的,不是交朋友的。如果你想交朋友,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去找,而不是工作中。同事能变成好朋友的,凤毛麟角,往往会碍于朋友关系,而影响工作的开展,或因工作关系,损害好朋友关系。工作就是工作,工作中没有好朋友,只有同事,这样的心态才是良好的职业心态。工作中,因为你和他人工作的变化,而有时“西南得朋”,有时“东北丧朋”,都是正常的。
总之只要坚持了员工的本分,“牝马之贞”,做了该做的事情,说了该说的,自然就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是吉祥的。
2、初六:履霜,坚冰至。
字面意思很清楚:踩到薄霜,坚冰出现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嗅觉”灵敏是员工的生存之道。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生存,裁员是很多公司最常用的手段,跨国公司如此,本土公司也是这样,而裁员的对象主要是员工。一些著名的企业家明确表明:股东利益最第一、客户利益第二。无数事例已经证明了,员工是企业中的弱者,所谓“只有员工满意,客户才能满意,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员工满意”,这样的话只是宣传,或美丽的谎言。不这样说,难道要让老板说:“你们来这里打工,就是为我赚钱的,你们的死活不关我的事。”老板还要不要活了?怎么激励员工?站在老板的角度,这样想,这样讲是对的。
作为员工,在企业生存下去是首要问题,没有生存哪里来发展?在公司采取重要动作之前,要有敏锐的嗅觉,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该找工作就找工作,或调离“危险”部门,“君子不处于危墙之下。”该上培训班就上培训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都是不错的策略。
3、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为人正直,行为端庄大方,对人宽大,没有不好习惯,就没有不利的。
优秀员工不一定能成为老板,但老板在打工时,一定是优秀员工。有记者问海尔的张瑞敏,你为什么能把海尔管理得这么好,你是怎么当管理者的?张瑞敏回答说:“因为我当了太长时间的被管理者。”很精辟的话!
只有当过被管理者,今后成为管理者才能知道下属在想什么,知道怎么样来激励下属,毕竟了解和理解是管理的基础。做员工时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要不断修炼“直、方、大,不习”等优秀品质,当你做了管理者或老板时,才好发挥作用,如果你想到时候再修炼,那就来不及了,成本也太高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理也就在此。
4、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这一爻说的如何与上司相处,才华含蓄、行事符合正道、跟随上司办事、能功成不居,又能尽职尽责。
对员工来说,有才华而没有被别人认可,这是很痛苦的事。社会上流行的浮躁风气,也影响到了很多员工,“我们要宣扬自己,展示自己,让别人重视我”。这些思想是对的,但也要注意在什么人面前表现,在什么时机表现,否则表现了你的才华,而得罪了别人,很不划算。尤其是面对上司时,才华含蓄是安全的做法,是员工的本分。
作为员工,如果表现得比上司更能干,在上司不掩盖锋芒,上司可能不放心你,可能怕你抢他的位子。就很可能不用你,连被用的机会都没有,你怎么可能有发展和前途呢?
在跟随上司出去办事时,要把功劳归给上司,尽管你的专业能力起了决定作用,上司只不过是招牌。在汇报成果时,你要说“在公司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上司的正确指导下,通过我们团队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多少成绩”。先让上司“爽”,给他面子,这样他才能让你“爽”,给你里子。如果你面子和里子全得,将置上司何地?以后的工作怎么开展?
如果事情很困难,也要尽职尽责,千万不可半途而费,要“有终”。否则事情失败的责任可能就是你的了。当你坚持到最后,尽了责任,没有成功,功过自有旁人客观评价。很可能说:“这个小伙子,还不错,有那么一股子劲。知道很困难,还是坚持地到最后,就冲这种精神,也是人才难得。”
这一爻强调了员工的行为要符合身份,注意上司的感受,才能尽到员工的责任,才是“可贞”的正道。
5、64:括囊,无咎,无誉。
扎紧口袋,没有过失,没有荣誉。
所谓的扎紧口袋就是要学会闭嘴,少说话。在企业中,员工往往容易做错事,说错话。做错事,可能被归结为能力问题,资源不够的问题,都可以找到借口。惟独说错话,不可原谅,覆水难收,会被别人认为不“识相”,被认为工作态度有问题,道德品质有问题。“是非总因多开口”的老话,要时刻记在心头,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作为员工,如果不能修炼到把握住什么时候要说,什么时候不要说,而多说多错,引起别人误解;还不如少说多做,让别人感觉“塌实稳重”。
有些员工有了一定的荣誉和地位,更不要乱说话,很可能破坏公司的形象,降低上司的威信。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更危险,还不如“无誉”。
这里说的是“扎紧口袋”,而不是封住口袋。有个大老板有句名言:“开会的时候,你不说话,我会认为你没有想法。你没有想法就证明你没有能力,你没有能力就不能得到重用。”话说得不好听,很专制,很独裁,但仔细想想,非常有道理。老板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发现”人才,飞速发展的公司,有太多的事情老板去做。如果你不利用机会,在老板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那永远不能出头,而展示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说话”。所以要“扎紧口袋”,而不封住口袋,不断修炼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那就“无咎”。
6、六五:黄裳,元吉。
穿上黄色的衣服,大为吉祥。
这里用黄色的衣服做比喻,因为黄色最容易和其他颜色相配。作为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部门配合,如果大家都愿意和你配合,那你是不是更容易成功呢?别人找你帮忙,你很乐意;当你找别人时,别人也很乐意帮助你。你做事是不是更顺利呢?在同事中的口碑是不是最好呢?
天助自助者,人助助人者,所以吉祥。
7、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两条龙在原野上激烈搏斗,流出的血液有黑有黄。玄黄分别代表天地的颜色。
员工天然和老板是有矛盾的。毕竟一个用资本赚取利润,一个在资本的指挥下,用体力和智力赚取生活。员工会认为老板只不过是出了一点钱而已,公司是在我们的努力下壮大的,老板怎么就能分那么多?太不合理了。老板认为,我担的风险最大,我投资的,为什么员工认为自己做的贡献最大,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真不知道某些员工是怎么想的,我是老板,我才是企业的主人
这两种观点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让双方认识到彼此的观点,就利益分配达成一致,就很可能“龙战于野”,发生内讧。员工和老板都会受到损失,都流血,双输,“其血玄黄”。
创维事件和高路华事件中的两个老板,就被路强华,“龙战于野”,结果两败俱伤,“其血玄黄”。
8、用六:利永贞。
永远坚持正确的原则,最为有利。
对于员工来说,时刻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在什么人面前代表什么角色。如果没有正确认识角色,就不可能坚持正确的原则,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做事情,就一定要违反员工的正道,被上司遗弃,被同事排挤。最后想奋斗一下,结果是“龙战于野”,你血鲜红。
乾坤合一
乾卦说出了老板哲学,说出了奋进者哲学;坤卦说出了员工哲学,说出了“明哲保身”哲学。其实在任何岗位上,老板和员工这两种角色都同时存在,经理人既是老板的下属,又是员工的上司;老板的下属是经理人,但还有客观环境制约老板。没有人可以在企业中,在社会上“为所欲为”,即便是当初的皇上,也只不过是天子,还有个“天”在上面制约着。
乾坤十二爻反映的做人做事方法,每个经理人都要总结。其中乾并不是单纯“刚正不阿”的,而是要在环境允许才“出头”,并且要“潜”来等待时机,成功了要“无悔”。坤也不是盲目地顺从,而只是谨慎地“括囊”,该说该做还是要说要做。也就是说乾中有坤,坤中有乾,老板有时候要象员工一样谨慎,员工有时候要象老板一样奋进,到底采取什么策略?“不一定”,到看当时的环境而定。
采取行动以前,最重要的是角色明确了吗?你现在是老板的角色,还是员工的角色?然后才看场合合适吗,对象合适吗,拿出解决的办法来。粗略地讲,在老板面前你是下属,要符合坤卦的道理;在下属面前你是上司,要符合乾卦的道理。面对下属,首先要取得最高层“大人”的支持,做事才可能成功。面对上司,想体现自己的价值,首先要“修身,齐家”,找到机会才能“治国,平天下”。经理要培养手下成为“龙”,充分授权,这样“群龙无首”,大家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才对组织和经理都有好处。员工要遵守员工之道,要“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是正道,不要动不动想“翻身做主人”,否则就“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损失的是老板和员工。
第四篇: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
思考题:
企业具有哪些特征:经济性、社会性、独立自主性、能动性、竞争性
公司制企业有何优点:1,降低了经营风险,承担有限责任2,可以发行股票,有利于筹集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3,有利于法人资本的稳定和优化资本组合4,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专家管理,提高了效率,企业寿命得以延长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有哪些观点:1有关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及人性的研究2关于领导及领导行为的理论3关于企业群体行为的研究
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寿命:强化系统化、重视人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的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强信息工作、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预见”能力、强调不断创新、强调权力集中
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立应遵循什么原则:目标统一性原则、分工协调原则、管理幅度原则、责权一致原则、统一指挥原则、集权与分权结合原则、精于高效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结合原则、均衡性原则
企业文化的作用有哪些?企业文化由哪些内容构成: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辐射作用,陶冶作用,创新作用1精神层(企业最高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道德。企业宗旨)2制度层(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企业风俗)3物质层(企业名称、外貌,产品特色,技术工艺,设备特性,企业的徽记,旗帜,服装,歌曲,企业文化,体育,生活设备,企业造型和纪念性建筑,企业纪念品,企业文化传播网络)
企业的发展型战略包括哪些内容:集约型成长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战略)多元化战略(相关,混合多元化)一体化战略吧(纵向、横向一体化)企业集团有哪些特征与作用:1企业集团是法人联合体,是一个企业群体2组成企业集团的若干企业是以资产为主要连节纽带,这是其运行的基础和条件3企业集团具有多层次的组织活动4企业集团规模庞大,其经营范围伸向经济生活的多个领域5企业集团经营多元化和全球化,产业 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金融机构1发展企业集团可以使企业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谋取规模经济效益2发展企业集团可以提高产业组织竞争力3建立企业集团可以提高企业组织的科研开发能力和产品创新力4企业集团可以带动社会经济有序发展5发展企业集团可以减少或分散经营风险,通过子公司进行风险投资,母公司只承担经营失败的有限责任6发展企业集团可以比较灵活地调整结构,可以发挥集团的综合优势提高企业集团的综合经济效益,分散风险,有助于跨国经营的实现 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有哪些: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垂直型多种经营、混合型多种经营
企业做出转产决策时应考虑哪些问题:要准确预测市场、要符合国家的生产政策、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应当尽可能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 库存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库存成本最低、库存保证程度最高、不允许缺货、限定资金、快捷
消费者市场的需求有何特点:消费者市场的需求的无限扩展性、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各个层次性、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复杂多变性、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可诱导性、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分散性
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有哪些:产品因素(产品的价格、产品的体积和重量、产品的款式和时令性、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产品的通用性、产品经营技术性的强度和要求服务的情况)市场因素(消费者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产品消费量的大小、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企业自身因素(企业信誉和实力、企业自身的销售能力、企业选择销售渠道时经济效益的大小)政治因素
PDCA循环有何特点: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管理循环如同爬楼梯一样螺旋式上升,每转动一圈就上升一点,就实现一个新的目标,不停转动就不断提高、管理循环式综合性循环四个阶段划分是相对的,不能机械地把他们分开,而精密衔接,而且各阶段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管理循环关键在于“A”阶段,只有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各项标准,规程和制度中,才能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不断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有何特点: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范围的质量管理、多种方法的质量管理
人力资源有何特点:人力资源具有双重性、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人力资源具有时代性、人力资源具有持续性、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企业资金筹集应遵循什么原则:合理确定资金的需求量,控制资金的投放时间、应当把建立良好的投资条件作为争取外部资金的基础、周密研究投放方向,大力提高投放效果、认真选择筹资来源方式,力求降低资金成本、维持企业合理的资金结构,以确用负债经营
如何合理地使用设备:合理配置设备、合理配备操作人员、为设备使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建立健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度、经常对员工进行正确使用设备和管理设备的教育
什么是利润的敏感性,进行利润敏感性分析有何意义:它是指研究与分析一个系统因周围条件发生的变化而引起其状态或输出结果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以保证原有目标利润的实现
第五篇:生活与博弈分析
《生活与博弈分析》中的收获和建议
第一次接触到博弈论,是在大二的一次基础英语课上,老师放了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以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离奇又震撼人心的一生的故事。
虽然当时更多地是被纳什传奇的一生所吸引,对博弈论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理解,但影片中一个用来描述纳什均衡的有趣场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纳什与他的三位同行在酒吧遇见了一位美丽的金发女郎,大家纷纷表示自己很有欲望,想追求她并和她上床,可惜这几位科学家都没有勇气,他们互相推诿,却没有人敢于实践。此时纳什提出了这样一个博弈:如果所有的人都去追求金发美女,那么这位美女就会很高傲进而拒绝他们,他们都会失败,当他们再转而追求她的女伴们时,也会惨遭拒绝,因为没有谁会愿意屈居第二当次品;但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去追求她的女伴们,那么就会成功,而金发美女则会遭到冷落,纳什便能乘虚而入,这样所有人就都得到了上床的机会。进而纳什得结论:“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也是因为这次“灵感”,纳什突破了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的自私促进社会公益”的理论。
当时就觉得博弈是一个很有趣并且深奥的事。不过后来去查资料发现这个场景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纳什均衡,很大程度上只是导演的牵强附会。虽然不免有些失望,但仍然就博弈以及纳什均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博弈论和纳什均衡。查资料得知,“博弈行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而这种博弈行为其实是很常见的,并且广
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学了这门课后,我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有博弈论的影子,比如说下棋、赌博、甚至是我们经常会玩的剪刀石头布,也是受博弈论的影响。
博弈论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虽然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到可以运用博弈论解释清楚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现象的程度,但是意识到博弈论的存在和作用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就拿许多宿舍周末经常会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到了周末大家通常会比较懒散,每次大家早上醒来时基本上都已经饥肠辘辘了,而我们学校因为北京同学较多,到了周末通常宿舍里只有两个人,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自己去买饭,同时也帮另一个同学带饭;自己去买饭,不帮另一个同学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同时也帮自己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不帮自己带饭;一起去吃饭还是都不去买饭。而通常如果另一个人被要求带饭的话,考虑到宿舍感情等的问题,一般是不会拒绝的,因此就剩下以下几种情况,即:自己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自己不去买饭让另一个人帮忙带饭;两个人一块去买饭或者两个人都不去买饭。在这里假设这两个同学为甲同学和乙同学。很明显,对于甲同学来说,在他自己不去买饭,而让乙同学帮忙带饭时收益是最大的,同理,乙同学的最大收益也是出现在自己不去买饭,而让甲同学帮忙带饭的时候。当两人都不去买饭时,两人均没有收益,只能饿肚子。而当两人一块去吃饭时,两人都能得到一定收益,只是小于各自的最大收益。这时,甲和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即让对方去买饭并帮自己带饭,因此就会出现两个人都不愿意去买饭的情况,这样的话就会使得两人都没有收益。因此最好就是两人一起去买饭,这样两人都可获得收益。就如前文中纳什所说,“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而且个人的性格和两个人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因而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先忍不住饿的那个人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在两个人对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的时候,先忍不住饿的那个只好放
弃最大收益选择去买饭,而且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一般也会帮另一个人带饭。我就是我们宿舍那个经常忍不饿所以帮别人带饭的人。这大概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吧。
博弈论确实是无处不在的。就如那句谚语所说,“人生如棋,一步下错,全盘皆输。”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啊,而我们生命旅途中的每一次选择更是一种博弈。因为选择即是与自己博弈的一种形式。譬如,填高考自愿,在当时的一种环境条件下,考虑了各方面的原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各种纠结后做出了我们最后的选择。所以,可以说,经过这么一场与自己博弈的过程,在那一瞬间的选择,我们就已杀死了无数个在其他学校或是辍学在外打工的自己。又如在大学毕业季,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出国、考研或者找工作这三种选择,在利用现有信息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每个理性的人都会尽力选出对自己收益最大的选项,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是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就比如选择了出国,就杀死了当时考研或者找工作的自己。再比如小到选课,其实也是一种博弈,通过权衡选修课的授课内容、结课方式和难易程度以及授课老师等因素,与自己进行博弈,最后选出结果。比如我,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就是否定了其他的选修课。
而在《生活与博弈分析》课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某节课上做的一个实验。当时老师说如果愿意投几块钱的同学超过90%,老师就会给每个人更多的钱。虽然具体的条件和数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我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我想这不是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嘛,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让老师给我们钱了。当然还是我考虑不周,想得太简单了,结果真的是让我大吃一惊,举手选择投的人很少,可能50%都不到。接着老师又把条件降到70%,这次我想经过上次的教训,大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只有这样大家猜可以获得收益。当然结果又让我失望了,举手选择投的人甚至比上次还要少。之后老师又把条件降到50%,有了上两次的教训,我是不会选择投了,果然,举手选择投的人已
经非常少了。现在想来,其实这个问题很像囚徒困境。对于两名罪犯来说,如果都抵赖,那两人都可以获得最大收益,;如果一方坦白认罪而一方抵赖,坦白认罪的那方将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而抵赖的那方将获得最小收益;如果两人都可以获得一定收益。而因为这两名罪犯是分别关押的,他们无法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因此他们会表现为不合作。两名罪犯都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坦白”为他们二人各自的最优选择。所以两名罪犯都会坦白认罪。就像在这个实验问题中,因为每个人给出自己的答案就好,不能与其他人交流,所以就很难团结起来,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谁也无法知道他人的想法,而一旦大多数人选择不投,自己就会亏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表现为不合作。除非条件很低,比如说20%或者10%,只有大家都觉得万无一失时才会选择投。而在这个实验中,因为前面已经进行了三次,都次举手选择投的人都是越来越少,有了这样的经验,即使条件降到20%,也未必能够达到。因此,经过这个实验以后,我想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是断然不会轻易选择投了。
总之博弈论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像卖家和买家的讨价还价,卖家和卖家之间的降价竞争,再比如说每逢期末就会出现的作弊问题,这些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和解决。就拿学生考试作弊来说。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只要是存在考试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作弊问题。就像我们学校,虽然每学期考试都会有诚信考试的签名以及考试宣讲会,包括各科老师也都会反复强调,而考试作弊现象还是会出现,并且屡禁不止。通过用博弈论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同学所在的学校作弊成风,那么可以看出,在考试作弊的群体中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作弊带来的好处,自然不会有人选择诚信考试。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同学选择考试作弊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说,良好的学生诚信氛围是对学生有约束作用,反过来,不良的诚信氛围会使很多学生选择从众行为,因而,成为一种恶性蔓延。而学校的学习氛围,为人诚信氛围与学校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学校就
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制度。由此就可看出博弈论的重要性。而博弈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团队与团队、厂商与厂商之间,他还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国家,博弈论对其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毫无疑问,我从《生活与博弈分析》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不小的收获。以下我想说一下我个人一点建议。
首先是我希望老师今后讲课能多使用幻灯片的形式,虽然博弈论有许多需要分析的地方,或许使用板书可以和同学有更好的交流,但是使用幻灯片会更清晰明了,而且板书经常是即使坐在前排也不太能看清。而且博弈论本身就比较复杂难懂,再加之我们学校是文科学校,大多数同学之前对这方面没有基础和认识,因此我认为通过放一些博弈论方面有趣的视频之类的能够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寓教于乐。因此我认为将板书和幻灯片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其次是这学期老师有两次有事没能来上课,我个人认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事先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扫兴而归。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如果出现较多的话,学生会不知道是否要上课,导致会有人带着侥幸心理而不去上课。而且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一次我叫一位同学一起去上课,那位同学说她有两次去上课结果到教室会发现停课了,白跑一趟,也不知道这节课上不上,所以她就不想去了。我想这件事也是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的吧。老师和学生均有两种选择:上课和不上课。当老师和学生都去上课时,双方都能取得最大收益;而当有一方不去上课时,另一方就会有亏损,而自己则即不亏损,也无收益;当然在老师和学生都不去上课时,双方都是零亏损和零收益。这时,老师和学生本应追求最大收益,即都去上课,但是由于没有交流和沟通,就会导致不合作的情况,就像前面的提到的囚徒困境一样。所以学生就会选择不上课。当然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要复杂的多。
其实这门课总的来说是很好的,老师也都是很耐心地在讲解,同学也收获了不少。以上
就是我个人的建议,可能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望老师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