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11.3 证明》导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11:2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数学下册《11.3 证明》导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数学下册《11.3 证明》导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

第一篇:八年级数学下册《11.3 证明》导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11.3 证明》导学案(2)苏科版

【学习目标】

1.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能主动地区别这些互逆命题;

2.回顾平行线判定定理的证明,引导学生不断感受几何演绎体系的思维方法,并通过新的思考和讨论,以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3.能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两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学习重点】利用基本事实证明有关平行线的定理 【学习难点】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推理的合理性.【设计思路】

以前我们曾用直观感知、操作说理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得出了各种图形的一些属性,然后以探索所得到的这些图形属性作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一两步逻辑推理的训练,从而达到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几何问题的目的.本节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以前曾用直观感知、操作说理得到的有关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一些命题重新进行研究.证明是一种从“题设”到“结论”的论证过程,并且要求论证的每一步都不出毛病.通过对证明的方法与步骤的介绍,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用直观感知、操作说理的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属性的重要方法外,还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也是研究几何图形属性的重要方法.【学习过程】

问题一:

(1)我们曾探索发现了有关平行线的哪些结论?

(2)我们是如何证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

(3)从基本事实“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证明哪些结论? 说明:

1.通过提问、回答的方法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能够很快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同时也能很快回忆起以前学习过的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及求知欲.活动一:与同学合作,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画出相关的图形,并根据E所画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A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3B1求证:∠1=∠2 问题二:说说你的证明思路

2两种证明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CD证明1:∵AB∥CD(已知)

F∴∠3=∠2(两进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证明2: 要证∠1=∠2 需证∠1=∠3,∠2=∠3 由于∠1与∠3是对顶角 所以∠1=∠3 要证∠2=∠3 需有AB∥CD 说明:1.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大家思维的互补从而得出最佳的结果.2.在整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然后可选择两个典型的思路方法全班同学共同分析,然后得出我们在证明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方法:1)分析法;2)综合法.例题讲解:

例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画出相关的图形,并根据所画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请同学根据上例过程,完成你的证明,并与同学交流.例2.已知:如图a∥b,c∥d,∠1=50°

a求证:∠2=130° b

1524c3d1 分析:思考方法一: c∥d→∠3+∠5=180°

→∠1+∠2=180°→∠2=130° 思考方法二:

∠3+∠4=180°→∠1+∠2=180° ∠2=130°

说明:通过多种思考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发散思考,并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乎逻辑的思、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说明:1.再次“尝试”的证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知识积淀,从而对证明的格式有更深的理解.2.再次感受到人类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的分析思路,完成此题的证明过程.拓展练习

1.如图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MA∥NB,∴∠1=∠3 B.∵∠2=∠4,∴MC∥ND C.∵∠1=∠3,∴MA∥NB D.∵MC∥ND,∴∠1=∠3 2.已知:如图2,AD∥BC,∠B=∠D.图1 求证:AB∥CD.11.3 证明(2)课后作业

图2 班级________姓名 等第

一、选择题:

1.如图1,AB∥CD,∠A=25°,∠C=45°,则∠E的度数是()

图1 A.60°

B.70° C.80°

D.65°

2.已知:如图,AB∥CD,直线l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BEF,若∠EFG=40°,则∠EGF的度数是A.60° B.70° C.80° D.90°

3.如图,等腰△ABC中,AB=AC,∠A=44°,CD⊥AB于D,则∠DCB等于()A.44° B.68° C.46° D.22°

上的点,DE∥BC,∠ADE=30°,∠C=120°,则∠A是()A.60°

C.30°

D.20°

二、填空题:

5.已知,如图AB‖DE,∠E=65°,则∠B+∠C= .

6.如图,AB‖CD,AD,BC相交于点O,若∠BAD=35°,∠BOD=75°,则∠C= 度.)4.如

图,△ABC中,D、E分别是AB、AC边

B.45° 2

(7.如图,AB∥CD,则图中∠

1、∠

2、∠3关系是 .

8.如图,∠E=∠F=90°,∠B=∠C.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CF;③△ACN≌△ABM;④CD=DN.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注:将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9.如图(1),∠ABC=∠DCB,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BC≌△DCB. 如图(2),∠1=∠2,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BC≌△ADE.

三.解答题

10.已知:如图4,AD∥BC,∠ABC=∠C,求证:AD平分∠EAC.11.已知:如图,AB∥CD,AB=CD,点B、E、F、D在一条直线上,∠A=∠C.求证:AE∥CF,AE=CF.1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B上有一点E,AC延长线上有一点F,BE=CF,连结EF交BC于点G.求证EG=GF.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彩开篇词

哲理诗是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含蓄隽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浪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学习目标

1.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涵丰富的哲理。

3.理解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诗《组歌》。(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炽(chì)热祷(dǎo)词执拗(niù)俊俏(qiào)

衷(zhōng)情馈(kuì)赠

憔悴(cuì)

真谛(dì)

天穹(qióng)璀璨(cuǐ càn)

镶嵌(xiāng qiàn)翱(áo)翔 长吁(xū)短叹千山万壑(hâ)

酷肖(xiào)(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2.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感受形象,体验画面美

1.自由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将课文中的文字换成画面,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出来的画面。【交流点拨】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银白的浪花冲向海岸,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海岸上一下子凉爽了许多;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亲吻海岸的情形,他们的情感是那样的细腻;

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岸陪伴美人鱼跳舞的情形,它的舞姿是那样轻盈; „„ 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细雨洒向大地,大地开始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景象;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一夜春雨之后,乱红摇曳,“花重锦官城”的壮美景象; 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干渴的禾苗饱饮甘霖时绿意盎然的情形; „„

2.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的浪?

_______的雨? 【交流点拨】

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___的浪 滋润万物、让山河欢乐、让花草欢笑、传递爱情、充满爱心、启迪心扉

___的雨 3.“浪”“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交流点拨】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二)体会思想,感受情感美 1.“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交流点拨】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2.《浪之歌》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她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3.《雨之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三)赏析句子----领会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1.“我”哭,山河却在欢乐?这句用第几人称?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2.“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交流点拨】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3.“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

(四)写法借鉴

【交流点拨】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五)概括总结---探究主题美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四、板书设计 组歌

海浪:博爱者

→第一人称的手法、拟人手法→炽热深情 雨的:奉献者和使者

五、拓展延伸

续写《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交流点拨】示例:曾有多少次,我将月亮的影子浸在我的怀里,将他冲洗得更加温润亮泽;曾有多少次,我倾听一群被白鲨鱼追赶得疲惫不堪的沙丁鱼轻轻地叹息;曾有多少次,我慷慨地献出我滋养了多年的海藻,给那些饥肠辘辘的人们解除饥饿的痛苦。

第三篇:八年级数学苏科版下册平行四边形重难点学案

平行四边形(重难点)

知识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

按边: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

按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3)

按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在选择以上方法时,应根据题目条件合理选择,若条

件中有对边相等或对边平行可从边入手;若涉及到对角线可从对角线入手;若涉及到角可考虑从对角相等入手,三类方法中选择边进行判定的较多.

知识点2.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

(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边的性质可以证明两边平行线或两边相等;

(2)

角的性质可以证明两角相等或两角互补;

(3)

对角线的性质可以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或倍分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平行及垂直提供了理论依据.

知识点3.三角形中位线

(1)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每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都有相应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2)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把原三角形分成可重合的4个小三角形,因而每个小三角形的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为原三角形面积的.

1.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AC,AD⊥AC,E是AB的中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

(1)若ED⊥EF,求证:ED=EF;

(2)在(1)的条件下,若DC的延长线与FB交于点P,试判定四边形ACPE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请先补全图形,再解答);

(3)若ED=EF,ED与EF垂直吗?若垂直给出证明.

2.如图,在菱形中,点,分别在边,上,平分,点是线段上一动点(与点不重合).

(1)求证:;

(2)当,时.

①求周长的最小值;

②若点是的中点,是否存在直线将分成三角形和四边形两部分,其中三角形的面积与四边形的面积比为.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AM是△ABC的中线,D是线段AM上一点(不与点A重合).DE∥AB交AC于点F,CE∥AM,连结AE.

(1)如图1,当点D与M重合时,求证: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当点D不与M重合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延长BD交AC于点H,若BH⊥AC,且BH=AM.

①求∠CAM的度数;

②当FH=,DM=4时,求DH的长.

4.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点G为AD的中点,连接CG,CG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FD.

(1)求证:AB=AF;

(2)若AG=AB,∠BCD=120°,判断四边形ACD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5.如图,在▱ABCD中,点E、F分别在边CB、AD的延长线上,且BE=DF,EF分别与AB、CD交于点G、H.求证:AG=CH.

6.如图,在▱ABCD中,∠ACB=45°,点E在对角线AC上,BE=BA,BF⊥AC于点F,BF的延长线交AD于点G.点H在BC的延长线上,且CH=AG,连接EH.

(1)若BC=12,AB=13,求AF的长;

(2)求证:EB=EH.

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D为对角线,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连接AF、CE.

求证:AF=CE.

8.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B的中点,F为BC上一点.

(1)如图1,若AF⊥BC,垂足为F,BF=3,AF=4,求EF的长.

(2)如图2,若DE和AF相交于点P,点Q在线段DE上,且AQ∥PC,求证:PC=2AQ.

9.已知:如图,AD是△ABC的中线,E为AD的中点,过点A作AF∥BC交BE延长线于点F,连接CF.

(1)如图1,求证: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连接CE,在不添加任何助线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图2中所有与△BE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10.如图,在△ABC中,AB=AC,点D,E,G分别在BC,AB,AC上,且EG∥BC,DE∥AC,延长GE至点F,使得BE=BF.

(1)判断四边形BD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C=45°,BD=2,求D,F两点的距离.

11.在▱ABCD中,点E为CD边上一点,点F为BC中点,连接BE,DF交于点G,且GA=GD:

(1)如图1,若AB=AE=BG=6,AE⊥CD,求AG2的值;

(2)如图2,若EM平分∠BEC,且EM∥DF,过点G作GN⊥BE交AE于点N且GN=GE,求证:AE⊥CD.

1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O是对角线AC的中点,点M为BC上一点,连接AM,且AB=AM,点E为BM中点,AF⊥AB,连接EF,延长FO交AB于点N.

(1)若BM=4,MC=3,AC=,求AM的长度;

(2)若∠ACB=45°,求证:AN+AF=EF.

13.在▱ABCD中,连接对角线BD,AB=BD,E为线段AD上一点,AE=BE,F为射线BE上一点,DE=BF,连接AF

(1)如图1,若∠BED=60°,CD=2,求EF的长;

(2)如图2,连接DF并延长交AB于点G,若AF=2DE,求证:DF=2GF.

14.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BC于E点,DF平分∠ADC

交线段AE于F点.

(1)如图1,若AE=AD,求证:CD=AF+BE;

(2)如图2,若AE:AD=a:b,试探究线段CD、AF、BE之间所满足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15.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在边AD,AB上,连接CE,CF,且满足∠DCE=∠BCF,BF=DE,∠A=60°,连接EF.

(1)若EF=2,求△AEF的面积;

(2)如图2,取CE的中点P,连接DP,PF,DF,求证:DP⊥PF.

16.在▱ABCD中,∠ADC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E、交AB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AC.

(1)如图1,若∠ADC=90°,G是EF的中点,连接AG、CG.

①求证:BE=BF.

②请判断△AG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如图2,若∠ADC=60°,将线段FB绕点F顺时针旋转60°至FG,连接AG、CG.那么△AGC又是怎样的形状.(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19 变色龙导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

变色龙

一、课前预习

二、课堂导学

(一)读小说

读一读:小说中变色龙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变色龙呢?

理一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理出文章的情节结构 演一演:按角色朗读课文,扮演好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

(二)评人物

1、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奥楚蔑洛夫反复改判了几次?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2、从刚才的人物扮演中同学们发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时过程中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3、请同学们用“我认为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从第_______段的_____________句可看出,用了__________描写。”这样的句式评析人物。

(三)悟主题:这篇小说通过审理狗咬人一案的生动叙写,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呢?

(四)学写法

作者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还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训练:

《补充习题》“随文练习”部分。

【课外拓展】《补充习题》“问题探究”部分:阅读片段训练

变色龙

一、课前预习

二、课堂导学

(一)读小说

读一读:小说中变色龙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变色龙呢?

理一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理出文章的情节结构 演一演:按角色朗读课文,扮演好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

(二)评人物

1、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奥楚蔑洛夫反复改判了几次?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2、从刚才的人物扮演中同学们发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时过程中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3、请同学们用“我认为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从第_______段的_____________句可看出,用了__________描写。”这样的句式评析人物。

(三)悟主题:这篇小说通过审理狗咬人一案的生动叙写,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呢?

(四)学写法

作者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还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训练:

教学课件 《补充习题》“随文练习”部分。

【课外拓展】《补充习题》“问题探究”部分:阅读片段训练

教学课件

第五篇:八年级数学上册 一次函数导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八年级数学学科《一次函数(复习课)》

【学习目标】

1、系统地把握本章的知识;

2、熟练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自己运用函数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建立函数模型的思想方法;

3、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及其性质 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自主探究】(课前完成)

1、填空:

(1)函数是研究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2)函数有三种表示法:,;(3)一次函数是描述现象的数学模型;(4)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它的图象是过点的;

(5)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其图象是(6)一次函数ykxb,当k0时,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当k0时,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

而;

2、某国产载重汽车开始运行时,油箱里有油40升,如果运行时耗油5L/h,求油箱中的余油量Q(L)与运行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作出函数的图象.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3),(2,-5),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4、直线y3x6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其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5、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xy52xy76、用图象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x3x

1【课堂测试】(35分钟)

一.填空题

1.若点P(3,8)在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上,则此正比例函数是________________.2.若一次函数y=-x+a与一次函数y=x+b的图像的交点坐标为(m,8),则a+b=_________.3.若直线y=2x+6与直线y=mx+5平行,则m=____________.4.已知点(a,4)在连结点(0,8)和点(-4,0)的线段上,则a=_________________.5.一次函数y=2x+b与两坐标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为4,则b=________________.6.根据一次函数y=-3x-6的图像,当函数值大于零时,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

1.正比例函数y=(2k-3)x的图像过点(-3,5),则k的值为()A.

B.7523C.3D.3

2.函数y=(m-2)xn-1

+n是一次函数,m,n应满足的条件是()A.m≠2且n=0B.m=2且n=2C.m≠2且n=2D.m=2且n=0

13.如图2-1所示,如果k·b<0,且k<0,那么函数y=kx+b的图像大致是()3.已知正比例函数y=(2m-1)x的图像上两点A(x1,y1),B(x2,y2),当x1y2,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A.m<

12B.m>1

2C.m<2D.m>0 4.若函数y=3x-6和y=-x+4有相等的函数值,则x的值为()A.152B.2C.1D.-52

5.某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2),且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则下列函数符合上述条件的是()A.y=4x+6B.y=-xC.y=-x+2D.y=-3x+5 6.已知一次函数y=

32x+m和y=-1

x+n的图像都经过点A(-2,0), 且与y轴分别交于B,C两点,那么△ABC的面积是

用心爱心专心()A.2B.3C.4D.6 三.解答题

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3,5),(1,7

3)两点,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直线y=2x+3和y=-3x+8的图象,并求出它们与x轴所围成的面积.四.应用题 1.某厂有甲,乙两条生产线先后投产,在乙生产线投产以前,甲生产线已生产了200吨成品;从乙生产线投产开始,甲,乙两条生产线每天分别生产20吨和30吨成品.(1)分别求出甲,乙两条生产线投产后,总产量y(吨)与从乙开始投产以来所用时间x(天)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分别指出第15天和25天结束时,哪条生产线的总产量高?

2.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课桌椅的高度都是按一定的关系配套设计的.假设课桌的高度为ycm,椅子的高度(不含靠背)为xcm,研究表明:y应是x的一次函数,下表列出两套符合条件的课桌椅的(1)围);

(2)现有一把高42.0 cm的椅子和一张高78.2 cm的课桌,它们是否配套?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反思提高】(5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本堂课学习后的收获)

2、自我评价:(好、中、差)

3、组长评价成员在小组内合作任务完成情况:(好、中、差)

4、老师评价:(好、中、差)

5、你还有什么疑问、不懂的地方?

下载八年级数学下册《11.3 证明》导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数学下册《11.3 证明》导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导学案(八年级地理) 设计者:陈博文审核人:李荣荣 授课时间:2012年5月 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

    7.1普查与抽样调查(1)学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预习案7.1普查与抽样调查(1)备课时间:上课时间:主备:审核:班级姓名:【点拨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2通过数据收集的学习,培养......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分式方程导学案

    17.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 1、掌握分式方程的概念; 2、理解分式方程的解题思路; 3......

    八年级科学下册2.1平面镜成像导学案(3)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

    九年级数学苏科版下册6.2 黄金分割学案

    课题:6.2 黄金分割(导学案)(新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求作任意线段的黄金分割点;2.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比,增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教学过程1.自主先学,温故知新蕾舞演......

    六年级数学导学案找规律苏教版无答案

    同学个性化教学设计年级:教师:吴倩科目:数班主任:日期:时段:课题找规律教学目标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重点数列规律难点搭配规律知识点剖析序号知识点预估时间掌......

    八年级物理上册《1.2声音的特性》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1.2声音的特性》学案(无答案) 目标导学 目标一.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声音强弱的主要因素 1、声音的强弱叫做 。 2、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2.1圆锥的认识 人教版(无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班级:姓名课题圆锥的认识课型学+展学习目标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2、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