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化时代大学日语视听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全球化时代大学日语视听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国际化时代的视听课教学不再是单一地帮助学生提高听解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此需要视听课教学的内容更富文化性,教学过程更趋交际化。我们应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生动的影像来培养学生日语听力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 影像
当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开放的时代,全球化已是当前各领域所面临的最富挑战性的课题。全球化时代对日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日语教育应成为让学生掌握日语的语言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日语教育成为让学生学会应用第二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教育过程。但多年以来,国内大多数的日语视听课教学都在延续一个教学模式,即局限于单一的课本录音教学,而忽视了“视”。翻开国内许多著名出版社出版的五颜六色的日语专业视听教材,基本都重复着“听录音带—对练习答案—再听录音材料”的三部曲,对于听说能力的提高显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给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不仅青年教师过分依赖现有教材,而且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也很自然地滑到上述形式单一的“三部曲”上去,许多听力教师也满足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听录音对答案的教学模式。这样上课教师虽然很轻松,但大多数学生的听说能力不见有大的提高。同时由于传统的视听教学模式,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教材陈旧,课文死板教条,即便悦耳的音乐也听起来刺耳,所以造成教学气氛沉闷,缺乏一种生动的教学环境和吸引人的、有趣的课堂气氛,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降的今天,视听课的教材和教法问题显得非常突出,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
改进视听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正如语言的本质所揭示的,交际和运用是学习语言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目标。因而,日语视听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定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上。但如何改进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呢?笔者以为在日语视听教学上应做到: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听教学
西尔斯(Seels)和里奇(Richey)在他们合写的《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范围》一书中讲到:“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多媒体视听教学是指将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动画和声像技术中的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并在这些媒体形式之间建立逻辑连接,以传递更为生动、丰富和复杂信息的一门综合教育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日语教学领域。多媒体技术用于外语教学包括日语教学领域,其优点在于:将文字、图形、动画、静态影像、动态影像、声音等媒体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听力学习置于色彩、声音、语言及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环境之中,能够满足学习者同时接受视觉、听觉,全方位、多层面感官信息的需要,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耳目一新,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软件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和超文本链接方式组织,可存储大量音频及视频信息,各种媒体可以快速切换,交互使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软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自我控制学习进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符合听力学习中以“学”和“练”为主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特点;不仅能实现人机之间的交流,而且能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开放式模式转变;降低了专业教师少、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少的压力,但同时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花大量时间精心选择视听材料、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或选择多媒体软件,当然制作多媒体可以集大家之智慧,制作过的多媒体课件在以后修改更新时会比较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备课质量和效率。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拓宽外语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提供了外部物质条件,为听力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将多媒体应用于外语教学,以改变外语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外语教育手段更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当今国际上外语教学手段更新与发展的趋势。所以日语教师在日语视听课教学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视听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传播日益国际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谁能迅速捕捉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就表明在教育领域也要面对信息化的挑战。
网络是现代化世界中一个无比广阔的信息海洋。教研实践证明,网络是现代视听教学和研究,特别是时事新闻教学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和信息来源,网络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研究问题、培养能力、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利用网络进行日语视听教学最有利的特点是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可检索性强。网络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图书馆和资料库,它把全世界的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经济、商业,乃至个人资料尽收其中,向人类提供无穷的信息资源(包括图形、声音、动画和影视节目等),所以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可以查到大量可资利用的具有针对性的日语视听资料,这对日语视听教学是莫大的帮助:对教师而言,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网络,搜集合适的日本政治、经济、文化、风俗、风土人情、时代背景、时事新闻、各种影像的有声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理解、接受、学习这些生动即时的语言材料和异国文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方位、无限制地接受日本语言和文化,都能在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日语的听说能力及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视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查阅有关研究机构、院校的视听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交流视听教学心得,从而优化自己的视听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从网上搜集信息补充自身不足,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日语经济新闻、产经新闻、朝日放松(ABC)、ANN等网站资料了解时事和锻炼听解能力;同时由于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尽相同,这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模式查找视听学习资料,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网络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员可以日语论坛等方式交流学习体会、学习资料,从而互相帮助提高日语视听学习效率。
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自由空间,使人们能够空前自由地拥有和使用以往他们难以想象的无穷信息。但同时传播的信息也不乏鱼目混珠之作,有些甚至是信息垃圾。所以,在选取课件和学习素材时,一定要注重材料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注意培养学生对网上信息的鉴别能力。
三、利用优秀的日本影视片(节目)、动画片进行视 听教学
日本影像品种多、产量大,但其中的优秀影视片(节目)、动画片最适合用于视听教学、因为其语言规范、配音清晰、发音地道纯正、情节生动有趣。影视片(节目)、动画片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优美的语调、地道的发音、纯正的日语以及有趣的故事情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会在不知不觉地视听活动中获得听能训练的最佳效果。对中国学生来说日本影视片、动画片中还蕴藏着大量的语言文化信息,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日本影视片(节目)、动画片有很多,这样教师在选取合适的日本影视片(节目)、动画片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一般应选择那些趣味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内容健康的原版影视片(节目)、动画片作为视听材料,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丰富而规范的情景对话也可以全方位熏陶学生。在观看影视片(节目)、动画片的过程中,片中的语言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学生的视听感官。由于印象深刻,学生们对一些精彩场面的台词往往过耳不忘,在不知不觉中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由于片(节目)中人物的声音高低、表情变化、肢体动作等体态语言在特定情形下往往也能透露出语句本身不曾表达或无法表达的含义,学习这些非语言的文化要素对我国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当然一部(集)影视片(节目)、动画片时间比较长,教师最好选择每次5-8分钟(不断放长时间)的影视节目(如新闻采访、谈话)或对影视片、动画片进行适当的剪辑制成多媒体,视听课开始后,教师简明扼要地概括讲解故事情节,加深印象。在观看片断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以多媒体形式提出重要的语言点,如成语、短语等并加以解释。有些影视片、动画片下部有汉语译文,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译文的提示下学习外语虽有助于学生理解剧情,但终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了防止学生依赖译文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可以用视频播放器挡住译文,增强学生按日语思维听解剧情的能力。
综上所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日语听力教学的最终目标。而长期以来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局限于单一的课本磁带教学,此种现象与听力教学的最终目标相差甚远。从学习日语的实情出发,学生从听不懂到听懂,从不理解到理解,并非易事。视听教学要培养学生达到真正的自由交际运用水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抓住当前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好机遇,紧紧跟上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努力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积极探索,认真钻研日语视听教学的最佳模式,让大学日语视听教学真正担负起培养符合国际化时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孙颖.国际化时代的日语专业视听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2]张守祥,于湘泳.新世纪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3]吕兴师.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6(1).[4]吴静.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创新研究.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刘杰.因特网信息与视听说课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6]朱翠娥.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日语教学实践.中国科技信息.2006(3).
第二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研究(定稿)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伴随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众多高校都增设了大学日语课程作为外语公共课程。对于艺术类院校开展的大学日语课程而言,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必要因材施教创建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进行语言与文化“双轨”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符合了艺术院校培养“具有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艺术人才”的目标,是创建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的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日语;“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
在21世纪的今天,“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精神。教育作为培养与造就社会所需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及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事?I,必须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什么、怎么教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次,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习自主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为主要评判标准。在此教育发展的需求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中。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80年代中期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产生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中以“教”为中心的思想,强调遵循认知发展规律,鼓励与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认知建构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在艺术院校的大学日语课程中,如何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建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创立了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成为了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先驱。它认为,认知过程是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自身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L.Kohlberg)、斯腾伯格(R.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学者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和关键环节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其后,维果斯基(L.Vygotsky)从认知学习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创立了“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进一步强调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社会性,为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根据这一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水平,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协作与会话,利用媒体等工具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它重视以“学”为中心的问题解决式学习,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来配合情境学习模式的创建,鼓励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学习者发挥自身优势,从而使认知层次提升至更高水平。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观与以往的基于客观主义的传统教学理念有较大的不同。“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建构者,是知识的加工者;教材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则是学生在情境任务中探索学习和交流对话的工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为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改革的思路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二、艺术院校大学日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10年来,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扩大、部分艺术专业(如动画、产品设计、中国画等专业)与日语密切相关等原因,艺术院校纷纷增设大学日语课程作为外语公共课程。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每年有近25%的学生在外语公共课的科目上选择学习日语。大学日语课程开设时间为两学年,共60学周,每周4学时。以“零基础”的学生为对象进行初级日语教学。课程的学习以周期长、学时少、人数多为日语教学的主要特点。然而,在艺术院校这一特殊的教学群体中,教师提供的“教”与学生需求的“学”并非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状态。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根据笔者的长期教学观察,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日语学习中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的“文化性”强。以我校2015级艺术管理和美术史专业的80位日语学生为对象,进行“日语学习动机”的采访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日语的动机”中,对日本社会、艺术文化感兴趣的占69.9%;英语差、为逃避英语学习的占20.2%;对日语感兴趣占5.1%;对就业或出国留学有帮助占4.8%。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艺术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特殊性。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日本社会文化,尤其是艺术文化(如动漫文化、审美情趣、服饰文化等)有强烈的兴趣。相对而言,对语言感兴趣、希望掌握日语的学生只占很少比例。这显示出艺术院校学生对掌握目标语言的内在动力较为缺乏,而目标语所代表的文化学习的需求较强。结合这一特点,建立语言与文化“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第二,学习的被动性强、综合运用能力差。艺术类专业课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必须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如绘画类、设计类、音乐类)。在这样的专业学习特点下,作为公共课的日语学习很难再要求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课后记忆背诵,学生对课堂学习依赖性强。另外,由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对语言习得的需求并不强烈,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以“沉默地听”为主,听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较为欠缺。因此,为改变学生外语学习自主性缺乏和语言运用能力差的状况,应尝试改变教学模式,进行情景任务式教学。
第三,教学手段的“感官性”需求强。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图像、音乐、色彩等感官呈现方式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对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喜于在多媒体环境中以趣味化的方式接受知识,而对文字讲解的传统灌输方式较为抵触。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兼顾学生对“感官性”教学手段的需求。教师应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来支持“学”。多媒体网络手段的使用,是艺术院校学习方式的一大转变。
因此,对于艺术院校的大学日语教学来说,在语言习得上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同时在文化习得上增加个性化日语学科的构建,实行语言与文化“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改革十分必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艺术类院校日语教学中的适用性
根据对艺术专业学生日语学习现状的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适应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方面更具有优势。表1中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为中心,分析了其在艺术类院校日语教学的适用性。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六原则在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环境及学习目标上与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不谋而合。它更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的、个性化的日语学科意义建构,从而搭建动态化、情境化的认知结构,符合学生根??学习动机的不同而创建不同学习目标的需求,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在使用信息化网络资源上的专业优势。因此,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建立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的基础上,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根据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较为稳定和成熟的教学策略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在艺术院校的基础日语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以支架式教学法进行语言教学,辅以抛锚式教学法进行初级后半段(一般为第二学年)的文化教学。以下分别以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两种教学方法为中心,探讨其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法”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其含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认知的发展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通过教学活动沿着概念框架来发展“最邻近发展区”,最终使认知能力逐步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所提供的概念框架如同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般,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提升提供了引导。意义建构来自于学生在概念框架的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其效果评价也由学生自评与小组成员互评来完成。概念框架的建立与自主学习的引导是“支架式教学法”的实施关键。这一教学法尤其适用于语言习得的过程。教师以情境任务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沿着知识框架逐步攀爬,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自我摸索完成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
以笔者教学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14课为例,按支架式教学法中“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估”的环节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其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搭脚手架――建立概念框架。教师介绍第4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动词「て」形,并解释动词「て」形对表达并列、动作顺序及构成不同句型的作用。
第二步:提供工具――进行基础技能教学。教师讲解第14课新单词、句型及动词「て」形的变化规则。
第三步:进入情境――设置问题情境。设置情境对话任务“使用动词「て」形结合存在句完成问路指路的对话”。为使任务更具体化,教师可设置一幅简单的地图作为对话任务的具体情境。
第四步:独立探索――学生自主探索分析。由教师举例启发,以其中一个地点为例作对话演示。然后由学生使用新单词「交差点」、「?颉埂?「横断?i道」及动词「渡る」、「通る」、「曲がる」等进行对话的组织。
第五步:协作学习――小组协作讨论。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互相协作练习,建立完整的对话,并将协作学习的结果在班级内做对话表演。
第六步:效果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学习效果的评价由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或班级集体评价来完成,教师将分数计入学生的形成性评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完全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中心的方式对于基础语言教学来说,是无法做到的。特别在基础词汇、语法、句型的教学中,教师的传统授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缺乏基础知识的输入,会导致下一步的独立探索无法实施。因此,以教师传授的方式进行基础语言技能的输入,为学生的独立探索“提供工具”仍是十分必要的。
在支架式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动词「て」形的运用,同时也解决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的交际问题,达到了语言与交际技能同步提升的教学目标。这种情境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改变了艺术专业的学生长期以来在外语课堂上“不开口”的被动性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和互动性,是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并内化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抛锚式教学法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法要求建立在由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该教学法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点来确定自己的学习任务,并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对此事物更深刻的了解。“抛锚式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学习基础,其发散性思维方式较适合于主题性的文化教学。
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21课为例,该课中涉及文化词汇「歌舞伎」,为了让学生对此艺术表演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使用抛锚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个性化探索。根据抛锚式教学法中“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环节和实施方式,具体教学设计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境――创设仿真的或相类似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5分钟的歌舞伎表演视频,并设置教学任务「歌舞伎の?s史的?k展と芸?g特?铡埂=?学生以5~6人进行分组,对此主题进行课后学习,并要求在下周课堂上以Office PowerPoint软件编辑的PPT文件进行15分钟的学习成果展示。
第二步:确定问题―选定学习任务的主题(抛锚)。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自主选题。如其中三组同学分别选题「歌舞伎の?s史」、「歌舞伎の?a?p法」、「歌舞伎と浮世?}の役者?}」,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自主学习――对所选主题进行资料搜集。针对自选主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网站、视频、参考书籍等)的途?剑?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并对资料信息作出整理、分析、加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步:协作学习――通过同伴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按照分工,协商确定PPT课件中要展示的内容,整理和修改课件中的日语表达,组合各种多媒体资料完成PPT的制作。
第五步:教师指导――对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进行审核。基于日语学习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将成果展示的PPT课件提交教师,教师对信息内容的正确性和日语表达方式等作出审核,并返回学生修改。
第六步:效果评价――根据教师对任务完成过程的观察,对学生表现作出评价。教师选择部分小组在课堂内做学习成果的展示,并由学生代表作出日语讲解。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分,计入学生的形成性评估。
抛锚式教学法在文化教学上的应用,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艺术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意义建构。教育学者钟志贤认为,“任何建构都是个性化的建构”,“个人的意义制定过程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独特的”。意义构建的个体性决定了学生的选题都极具艺术专业的特色。如上述关于「歌舞伎」的讨论中,学生自选的主题都与艺术文化相关。这充分体现了“外语服务于专业”的艺术院校特色。在基础日语教学中,个性化的文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大多数学生的好评。
五、结语
对于艺术院校的日语教学而言,长期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外语基础差、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配合度不高等难题。建构主义教学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使以上问题迎刃而解。在语言教学方面,支架式教学法让学生对外语的畏惧感消失,在共同协作学习的气氛中把语言知识投入到具体情境中进行实践运用,增强了日语学习的实用性。在文化教学方面,抛锚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专业特长,创建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教学,使艺术专业的人才具有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外语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行语言与文化“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是创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的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9.[2] ?O丽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网络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8(7):69.[3] 楚永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1):29-31.[4]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6.[5] 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0-16.编辑?M岳凤
第三篇: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为解决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方面的诸多难题,以输出驱动假设理念为指导,文章提出了“EPW实践教学模式”――ESP教学、实践课和微课教学,较好地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英语专业化发展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EWP实践教学模式;ESP;实践课;微课;自主学习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也逐渐朝着网络智能化、多媒体化方向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时代新的技术手段,服务于教学活动,并把对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到课前、课中和课后多个环节。实践能力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尽快实现从“教”到“导”的功能转变,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组织欠规范等。本文提出了“EPW实践教学模式”,即ESP教学、实践课和微课教学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特定的实践活动,从而深化他们对本专业的认识,取得符合从业要求的能力和技巧,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有情景模拟、实习等。
学习、投入和积极运用是成功外语课堂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中,英语语言的实践包括ESP教学、实践课及微课教学,从而实现语言和其他专业的结合和应用,并利用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ESP教学模式
GE(General English)政策制定的初衷是提高全民的英语水平,重在普及,但是在该政策的捆绑之下,学生学习的动力逐渐演变成了“拿证”(CET-
4、CEF6),教师的教学驱动力也慢慢变成了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关率。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语言学习与语言能力、教学与科研日渐分离。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掌握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要求的几千个词汇,用的时候却是词不达意,连日常交流都难以实现,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无从提高。这样一来,“全民英语”就成了束缚英语教学的一道魔咒。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这一教学模式的产生是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英语越来越只是作为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专业的英语学习除外)的“去语言化”教学模式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在该趋势的引领下,我们有必要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光转向分专业教学,即所谓“双语教学”,既讲授学科专业知识,又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升。
然而,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国内许多高校在ESP教学的教材、师资、教学模式等方面认识和发展均欠成熟,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近年来岗位竞争日益激烈,更有大批的英语人才过剩,而市场对专业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因此,ESP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首先,明确ESP教学目标,重视教学实践。“ESP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将英语用于自身的专业实践,帮助职业发展。”更重要的一点是,ESP教学实践应该看重的不仅是英语课堂上的情景教学实践,而是定期的、常规化的校企合作式实践活动,因为在后者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要求,然后根据实践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这一点更符合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也更接近市场需求。
其次,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参观国内外相对成熟的ESP教学,获取相关的经验;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取得实践经验,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邀请企业专家到高校开展讲座或进行短期教学活动,着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优良、教学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水平一流的“专精尖”教师队伍。
再次,基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才市场就业需求,高校可分专业开展英语教学,从而突出专业优势,也更加务实,和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相一致。
最后,改革ESP考查模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但是不能较大程度地评价学生的ESP学习效果。对于相关成绩的评价,应该更多地侧重学生用英语进行实践的技能,高校可以推广诸如法律英语证书考试(LEC)、机械工程英语资格证书考试(MEEC)等,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谋求便利。
(二)实践课教学模式
实践课(Practical English Lesson)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输出驱动假设的理念为指导,给学生设置情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编对话,通过参与式学习,进行语言输出训练。该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在进行语言实践的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未来的就业。
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的概念是英语教学专家文秋芳提出来的。她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培?B说、写、译表达性语言技能更符合社会需求”。根据这一理念,笔者提出了在大学英语课堂外开展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实施,具体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从形式上来说,实践课和第二课堂都比较生动,但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而实践课是在课堂内进行的,属于传统课堂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在教室进行,也可以在教室之外的地方如操场、家庭等场所进行,实践课的实施场所是教室,由教师和学生模拟或假设各种特定场景,开展对话和交流。这样的特点使得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更加正式,也就增强了监督的有效性和效果的可评估性。
第二,首先,每次实践课前,教师需要备课,如设置场景、遴选话题、准备材料、预设问题、制定评价标准等,以保证学生语言实践的规范性。其次,学生分小组讨论,查找需要的语言材料。该环节可使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学生上网查找或是在和他人的讨论中获取,从而确保输出的流畅度。再次,教师在实践课上的角色是引导者、监督者、评判者和助推者。
第三,在评价机制上,所有学生均直接接受教师的评判,评价相对公平。教师对学生的材料搜集能力、中英语言文化理解力、思辨力、语言交流能力和自身表现力进行评分。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协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季提出的。大学英语微课建设与应用要求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转变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教学观。这是实施微课建设的首要条件,也是本文研究的首要问题和重点问题。
高校可以在大学英语公共课程课堂外启动微课教学工作,推动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改革,加快校际间“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和“微课”建设应用,提升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便利性和学校综合实力。在实施大学英语微课教学中,可将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应用于预习、个别知识点讲解、课程拓展、课外任务布置、新课预习、练习考试等过程中,使微课教学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
首先,在新课预习阶段,提前给学生布置有关新课的话题,让学生自己提前准备材料,组织语言,设计形式,完善效果,然后以小视频的形式在新课的前几分钟呈现,一方面让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完成对新课的预热;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体会到完成一项任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其次,对于课本内容的引申,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根据每单元的学习内容给每个学习小组安排相应的引申任务,请学生找出与本单元主题有关、有趣的英文短片(5分钟左右),然后在课堂的适当时机给学生播放。短片的内容可以是主题广度上的发散,也可以是深度上的挖掘,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对于课堂所学的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内容,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比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模仿或再现原文场景,录成小视频,交给教师检查评价。这样既能巩固课上的内容,节省课堂时间,又能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论
教育技术信息化对大学英语教师意味着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探索不??停歇。文中提出的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ESP教学、实践课和微课教学,较好地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英语专业化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希望本文能给教师同行以参考,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葛送.英语教学范式的变化与“新国标”实践的路径[J].外语研究,2017(03):54-59.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网络营销教学是当前众多高校在电商专业重点打造的品牌课程,着重培养应用型的高新技术人才,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支持,帮助学生提升解决网络营销过程中的社会实践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网络营销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新媒体的出现更加促进课堂互动的开放性、师生交流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便捷性等,为当今高校网络营销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夏丹所著《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案例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13年出版)就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营销教学模式变革的较好例证。因为网络营销不同于其他教学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模式转换,真正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拓展内容的深度上有具体的可操作案例、有真实的社会贴近感。《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案例研究》一书创新了许多教学模式,从真实的案例和采访中获取新鲜的养料,全书从策划、编排到案例的筛选和内容的整合都颠覆了传统的网络营销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面创新。
该书是中国传媒大学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下网络营销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全书围绕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糅合了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整个开发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采访最终汇总而成。这19篇经典的教学案例从两大核心板块展开:一方面是整合战略管理类,从电视产业、影视产业、淘宝产业、电子商务等多个维度展开,并对企业的实际案例,如:电视纪录频道经营战略、华谊兄弟的产业链延展、淘宝免费战略的困惑、当当网如何走出困境、沃特数据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中关村丰台园战略调整、JY冶金集团新项目投资战略研究、T公司战略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等八个主要案例进行了剖析。这些案例内容非常贴近实际,而且可以很好地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是从企业品牌经营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当代传媒、工业、视频等多个行业,围绕A电视台Z栏目品牌建设、GB公交电视外树品牌内增创收、人人网“精准到人”的社交广告模式创新、“翌晨”如何有效解决有机产品的信任危机、“汉堡王”的中国发展之路、英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传播推广、红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战略浅析、中航工业集团品牌建设研究等进行阐述,覆盖范围广、案例真实有效。该书最后还围绕X电视台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为什么流于形式、沈飞“王刚班”何以人才聚集涌现、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幸福员工工程三个单独的议题进行阐述。
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实际的企业经营和营销管理方面,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越来越吸引企业主及核心领导层的关注,网络营销课程的改革就是为了改变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站在企业需求角度改变教学理念和模式,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符合时代、符合发展的专业人才。该书是中国传媒大学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知名企业联合打造的诚意之作,借助自身学术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派驻学生进企业实习、考察、采访,揭开了企业真实的经营面纱。该书逻辑连贯,形象生动,从优秀企业的具体案例出发,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真实案例,从传媒到互联网,从IT到冶金,从食品到航空工业等最常见的行业进行展开,全面覆盖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学科范畴。更重要的是全书从提高读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将企业面临决策的具体场景和决策绩效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诠释和再现。
改革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非常重要,这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w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性,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育人性。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可以整合高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其他学科的教学发展空间,扩大以实践性为导向的教学授课方式和方法,为其他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网络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作为重要的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只有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探索适合教学训练、教育培养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围绕教改课程提纲进行梳理和演绎,扩展知识、鼓励参与、深入研究、提升效果,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市场运作能力,让学生在网络营销真实环境下熟悉网络营销知识,提高自身网络营销能力。
第五篇:全球化时代中美达人秀节目比较研究(定稿)
中美达人秀节目比较研究
文磊
【摘要】:如果说2004年湖南电视台推出的《超级女声》掀起了中国全民化选秀节目的序幕,那么自2010年7月25日每周日晚在上海东方卫视播出的《中国达人秀》则无疑开创了中国选秀节目的新顶峰。“零门槛”的准入规则,外国品牌节目的本土化发展,以及“中国梦”的草根式表达,都是《中国达人秀》大获成功的法宝。但在面对前两季成功的同时,如何使这档大打“梦想牌”的节目更好的走下去,也成为我们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达人秀》和《美国达人秀》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中美达人秀的异同,从而使《中国达人秀》在经济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将“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字:达人秀 节目分析
一、引言
二、达人秀节目概述 a)节目简介 b)收视表现 c)节目流程
三、《中国达人秀》VS《美国达人秀》 a)准入规则 b)麻辣评委 c)价值理念
四、达人秀节目的再思考
一、引言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选秀节目作为近几年来兴起的电视节目形式已经在国内外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中国内地的《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台湾地区的《超级偶像》、《超级星光大道》以及源于欧美的《美国偶像》、《美国达人》等选秀节目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草根明星。这些节目在带给大众新的视听体验,受到了大众欢迎的同时也带来了无休止的争论,众多有关“选秀”节目的评论频频见诸各大媒体,相较于毁誉参半的《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这一完全“舶来品”,所取得的无论是商业上的还是舆论上的成功都有着很大正面意义,非常值得我们研究讨论。之所以说该节目是不折不扣的引进节目,是因为和以往任何一个选秀节目相比,《中国达人秀》节目不仅版权购自Frema Meida这一成功策划了《美国达人》、《英国达人》等达人秀节目的公司,且节目录制全程由“达人秀”团队全球化品牌“包装”、“监督”,无论是舞台设计,还是赛制流程,几乎和《美国达人》、《英国达人》等节目做法相似度达到90%以上。然而就是这样一档引进类选秀节目,既没有生硬的“山寨”国外模式,也没有在本土化改造中“水土不服”,相较于《美国达人》,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中国观众巨大的认同,是近年来不多见的成功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探讨。
二、达人秀节目概述 a)节目简介
已经成功举办5季的《美国达人》是由美国NBC电视台自2006年继《美国偶像》之后推出的又一真人秀节目。节目构思可追溯至英国的“Talent Contest”。“Talent Contest”是一个于1949年首播的电台节目,至1956年成为电视节目。节目因能够提供业余并有才之士演出机会,以及由公众决定胜出者而闻名。《美国达人》一经推出,其网络各种怀揣绝技的节目宗旨,成为了一档汇集各式才艺的民间大会,在这里,不仅仅是音乐歌唱的比赛,还包含有舞蹈、杂技、魔术、杂耍,乃至口吞火、鼻唱歌、腹打鼓等,各种让人眼热心跳的“花活”,恰如其分的表现了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想不到”的节目宣传口号。而在2010年稍晚推出的《中国达人秀》,虽然是对《美国达人》的引进和在包装,但其却充分发挥了本土化优势,其大力宣传的“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梦想,相信梦想,相信奇迹!”的“中国梦”口号,成为2010年所有怀揣梦想的中国人的最好的草根舞台。在这里,不以激烈的竞争氛围和动人的才艺取胜,而是以选手极具个性的发挥和天马行空的想像抓人眼球,甚至观众的意见也成为能否获胜的重要因素。
b)收视表现
一档栏目的成功与否,收视率的高低是一个最直观的参考因素。
根据尼尔森的收视调查,在2007年6月到8月,《美国达人》综合收视为第一,其中,在8月20日到26的收视统计中,《美国达人》总决赛直播取得7.2.的收视率,观众人数达13,943,000,创造了历史之最。NBC凭借《美国达人秀》的有力助攻,在各大电视公司的黄金时段收视之争中成功胜出。而根据我国互联网上的数据显示,《中国达人秀》第一期节目就以平均8.0的收视率成为上海地区收视冠军,在全国26个城市同时段收视率达到1.37,排名第二。差不多在同时期,湖南卫视《快乐男声》10进8直播全国收视率为0.83,青海卫视《花儿朵朵》全国总决赛10进8的比赛收视率仅为0.09,两者收视相加均不及《中国达人秀》首期节目。到了8月1日的第二期节目播出后,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全国收视率达到2.1%,是首期节目的1.5倍,此后的节目收视率一直占据全国前列,成为了2010年选秀节目的最大赢家。
c)节目流程
由于两个达人秀节目都是由FremaMedia 公司监制制作,所以在节目流程上,《中国达人秀》和《美国达人》的规则和比赛程序几乎一致。与观众平日所见的已经充分艺术化的电视综艺节目相比,《达人秀》十分特别,它创新推出“零门槛”的准入规则,允许并鼓励任何一个有特殊才艺的普通人参加报名。《美国达人秀》在遴选阶段,三名评判面前各有一个按钮,在表演者表演途中,如果评判不想表演者继续的话,评判可以随时按下按钮。在第一季的节目,按下按钮时会发出电子铃声,台上亦会出现一个红色大交叉及该评判的名字。当第三名评判皆按下按钮后,台上会发出巨大声响,表演者需立即停止表演。在第二季的节目中,评判按钮后只会发出声响,而三名评判皆按钮后,会有一支蓝色射灯射向表演者,表示该表演者已经出局。但这并不一定有决定性,因为有时评判会在未得到其他评判许可时,按下另一名评判的按钮。因此往往需要在表演后,评判需要表示表演者能否进入下一轮比赛,而参赛者需要两名评判的准许才可以进入下一轮比赛。相较而言,《中国达人秀》在中国多个城市先举办海选活动。海选通常在商厦或者其他中小型的室内、室外舞台举行。部分海选的花絮在电视和网上播放。通过海选的选手能进入到下一轮的初赛。初赛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在选手表演期间评委可以点亮在舞台上方的红叉,当三个叉全部亮起的时候,选手应该停止表演。有时候评委按叉并不是表示选手表现不好,而是评委已经了解的选手的实力和特色而让选手停止表演。如果三位评委中的多数给予选手“YES”,则表示该选手晋级。
三、《中国达人秀》VS《美国达人秀》
不变的紫红色背景,巨大的“Talent”logo,相似的节目安排,却在世界各地,面对不同的文明,不同经济发展的地区,都创造出了火热的收视率,得到了当地观众的接受认可,这个“全球最大选秀节目”以原汁原味的平民表演,成为了全球目前最热门的娱乐节目。另外,毫无疑问的,它的策划公司也从中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a)准入规则
“没有任何门槛,不限任何才艺”是《中国达人秀》和《美国达人秀》的核心标志,两档节目都极力打造出一场真正的“零门槛”的比赛。参赛者没有年龄限制、表演形式限制、人数限制,任何人可以用他最擅长的方式,最娱乐的表演吸引评委。歌唱、口技、舞蹈、喜剧表演、杂耍,以及无法归类的神奇表演均可参加,可以单人表演,双人表演,多人表演。正是这样的一个准入规则,使得节目充满了原创性,少去了之前一些选秀节目中的包装,多了一些原汁原味的精彩。虽然其中出现过“全美最老的脱衣舞男”,“紧张哥”,但正是由于这些真实的表演,才真正引起了观众们心中的共鸣,才更好的提高了大众的参与度。
b)麻辣评委 除了场上选手的五花八门的表演之外,两档节目的评委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
《美国达人》的两个男评委分别是皮尔斯〃摩根和大卫〃哈塞尔霍夫。皮尔斯〃摩根是《伦敦每日镜报》的前任编辑,曾参加过《美国偶像》真人秀节目,熟悉电视娱乐需要的成分,以点评犀利、不留余地著称。大卫〃哈塞尔霍夫因电影《霹雳游侠》中的演出成名,作为“世界上最多观众的电视明星”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80年代曾发行过专辑《寻找自由》,在德国被评为“最受欢迎及销量最高歌手”。这两位一个是英国绅士,一个是美国硬汉,一个理性,一个感性,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节目评选过程中碰撞出了非常精彩的火花。唯一变化的是女评委,2006年是布兰迪(Brandy),格莱美获奖歌手。2007年换成了莎朗〃奥斯朋(Sharon Osburne),著名的娱乐界女王,曾出演过真人秀《奥斯朋一家人》,获得2002年艾美奖中“最出色非戏剧类节目奖”。还主持自己的脱口秀《莎朗〃奥斯朋脱口秀》。通过对女评委的更换,不难看出该节目相对而言更加重视娱乐性,而非专业性,它更加突出了这是一场“秀”,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比赛,三个评委都是圈中名嘴,各有自己的喜好和立场,因此评委得评价标准也大多从表演的精彩度、编演难度、以及现场效果来给出主观评价。所以评委也几乎不从专业角度出发,而是哪儿好玩就说到哪儿,听凭个人喜好,尽兴发挥,让人觉得痛快过瘾。比如有位易装模仿明星的男选手,跳着拉丁舞蹈,卖力地扭着自己壮硕的腰,可是居然两票通过了,唯一投反对票的大卫〃哈塞尔霍夫被激怒了,立马站起来,指责皮尔斯〃摩根和自己对着干,说完转身就离开了评委席。不过他很快又回来了。——这种能搅热现场气氛并能勾起悬念的手段自然能吸引观众的收视兴趣。《中国达人秀》的评委分别是海派清口开创人周立波、台湾艺人伊能静、音乐制作人高晓松,以及后来的黄舒骏。同样的两男一女搭配,却仅有周立波一个名嘴撑场,而伊能静和高晓松都是以音乐人的身份出现。但是这样的组合却没有失去《美国达人》的犀利幽默,反而更加增添了中国式的温情和感动。与过去的选秀节目相比,三个评委的评价少了一些严苛,没有了恶语伤人,更多的表现出了对选手的尊重、欣赏和关爱。当失去双臂的青年刘伟用脚弹奏斯特劳斯的时候,三位评委掌声不断,伊能静不禁落泪,而喜欢质疑的高晓松说,这样的年轻人怎么能够弹动钢琴,而且打动人心。没有赚噱头的言论,就是那么简简单单却真诚正面的评价为这档节目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亮点。这让我们开始深思,到底怎样的评委用语、讲话节奏才是真正适合我国的选秀类节目。
c)价值理念
在个性自由张扬的美国,多元文化交汇杂糅,个人的爱好、志趣多元化,技能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让人眼花缭乱。《美国达人》堪称古希腊“酒神精神”的现代延伸,是一个电视打造的微缩的民间狂欢节。在《美国达人秀》中,观众可以看到各种千奇百怪的表演,倒立用脚射箭的美女,学鸟叫的老太太,牵着驴跳舞的舞蹈家,民间杂技表演者……海选中,还经常可以看到让人觉得斯文扫地,或者滑稽百出的表演。而在《美国达人》决赛的舞台上,我们还能看到“达人”们各显神通,竞相献技,也许上一个节目中整个舞台几乎被火点燃,而下一个节目中就有人因为意外而被送往医院。可以说《美国达人》将美国人的价值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那就是每个人穷其所能的张扬自我个性,从而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功,而这就是“美国梦”的直观体现。
相较于开放自由的美国,相较于近似一个“狂欢节”的《美国达人》,《中国达人秀》处处体现着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摈弃了以往选秀节目的炒作、揭丑、黑幕等产生的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影响,达人秀通过表达人们不同追梦过程中的才艺和故事,重新唤醒了当代人忽略的传统文化里真、善、美得主流价值观。《中国达人秀》非常让人注意的一点的就是它更多的是让选手来讲故事,而非仅仅让评委进行点评。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来参加《中国达人秀》?”而正是这个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孔雀哥”姜仁瑞对妻子的不离不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感动全中国的猪”对妻子的真实爱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为了实现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儿子的武术梦所付出的艰辛。所以在《中国达人秀》中,许多表演前面让人笑掉大牙,但是最后总能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而这使得梦想得以原汁原味的展现。在美国大行文化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达人秀》证明了中国人只要在好的规则和好的执行下同样能作出让众人认同的结果,干净、质朴的梦想一样卖出高收视率,大票房。
四、达人秀节目的再思考
相较于《美国达人》,《中国达人秀》虽然突破性、本土化的为“真人秀”融入情感因素,结合参赛者的背景讲故事,但是一旦把握不好,极易演变成“感动中国”秀。与《中国达人秀》相比,《美国达人》显得更加客观,更加注重才艺的精彩表现,也没有过多的情感表述。《中国达人秀》的这种特点,在短时期内也许会受到观众的追捧,但长此以往,很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以致再听到感人的故事会变得无动于衷,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偏离了节目的初衷,因此,不断提高节目表演的精彩度,多出一些像苏珊大妈那样的用才艺感动群众的表演才是根本之道。
随着节目的成功,关于直播中出现“插播”录像的质疑,以及关于节目中黑幕的出现都为《中国达人秀》的发展之路产生影响。《中国达人秀》最后是否能够保持其初衷,相应管理机制能否真正做到合理有效,节目质量能否更加精品化,将是该节目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达人秀节目的商业化操作需慎重运营。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插入也是《中国达人秀》在面对成功时要冷静面对的问题。娱乐节目多靠版权和广告来进行运行,但是如何把握好度,以及积极开拓其他吸金渠道是达人秀栏目负责人急需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