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议口译中技巧的应用
会议口译中技巧的应用
摘要:针对翻译工作者和口译人员来说,会议中所涉及的翻译工作具有较强的挑战性。会议口译中口译人员该具备何种能力,已不停留于中英语知识或者口译技能上。会议中,由于不少内容均为现场发挥,为达到理想的气氛,口译工作者往往还需掌握非语言知识、应变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等。换而言之,口译人员在会议中应学会巧妙使用翻译技巧,不断融入会议氛围,从而保证整个会议、翻译的优质完成。
关键词:会议口译;技巧;应用
会议口译,属于跨语言、涉及多种文化的交流职业,位于口译领域的高端。通常,会议口译表现为交替、同声传译两种基本模式。口译听解过程中,译员有必要集中注意力去听取,用自己的思维对源语予以加工,强调意义并抓住信息的着手点,从而有序完成记忆、表达等各项任务。倾听时,还应积极调用个人的百科、情景以及专业等“非语言知识”。对非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口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一名合格的口译员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和相当的专业知识背景。
一、顺句驱动
和同声传译相比,会议交替传译的要求相对较低。尽管译者无需立即翻译出源语言,但时间上也相对较为紧迫。区别于笔译工作者,会议交替传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分析原材料,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予以翻译。基于此,会议交替传译并不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100%的翻译,而是涉及大概内容、传达出正确的信息便可。也正因为这样,口译工作中往往使用顺句驱动法,这也是口译人员有必要掌握的一项技巧。
很显然,顺句驱动也就是根据源语言中不同语句所出现的顺序,对原文依次进行翻译。中英文在语言上存在不少差异,口译人员通过该种翻译法很难对原文进行全面把握。不过,鉴于口译工作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该方法能为译员节省更多的时间,减轻工作强度,改善翻译效率。以赖斯演讲为例,我们这里对顺句驱动做初步分析。
例句:Different nations will find ways to express democratic values that reflect their own cultures and their own ways of life.通过上面提及的顺句驱动法,我们可做出如下翻译:“在不同的国家,人们的民主意识、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均会存在差异。”
二、断句
针对译者,若要正确把握顺句驱动,第一步就必须学会如何断句,懂得怎样抓好复杂句子内出现的不同信息点。学会了断句,我们自然可以掌握顺句驱动。英语语言中有很多繁琐的长句,怎样断句,这是很多中国学生面临的难题,对译员的语言功底也是极大地考验。不过,这里所说的断句并不是纯粹以断句为目的,而是要服务于口译的需要,讲究合理、合适性,以便对某些冗杂的英文句子进行翻译。
若中英信息在表达方式、主要内容上十分接近,则可不采用断句方法,该种情况较为少见。不同的语言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译者在汉语翻译中会看到很多长句,这就必须熟练应用断句技巧。基于此,译者第一步应对讲话内容予以认真倾听,脑海中对所有长句及其关键信息点进行赚取;根据听到的顺序逐次予以翻译。正因为差异的客观性,翻译时译者还有必要对句子做出调整或者是修补。这里仍以赖斯的讲话为例,其中有这么一句:Democracy is the most realistic way for diverse peoples to resolve all differences,and share power,and heal social divisions without violence or repression.很明显,上述为英语长句。我们在翻译前,有必要进行断句,并得到最终结果:民主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能够对群众争端予以解决、实现权利共享,消除社会上存在的分歧。
三、重复
汉语文学中,很多人会借助重复的手法对句子气势予以渲染。相对来说,英文文学中则几乎不会使用该种手法,有时甚至是刻意禁止的。朱自清家所执笔的散文《匆匆》中,“匆匆”的出现频率高达5次,其目的是为了渲染气氛。汉语更注重意合,其句子、词汇的结构可以背重复,特别是在礼仪场合。而英语则重形合,若反复出现肯定会臃肿,我们在翻译时有必要关注重点。
由于不同文体间存在差异,有时重复手法也很有必要。就比如下列句型:Worse than„Worse than„Or perhaps worse than...。在政治文体文中,适当用重复和反问的语气有助于增强气势。从某种层面上看,中英文中均适用于重复手法。因此,上述句子也可理解为:“会比...更糟糕么?还会比...更糟糕么?或者比...更糟糕吗?”
四、转译
顾名思义,语言翻译中经常会使用转译这一技巧,它在很多翻译形式中也较常出现。会议交替传译同样如此,必然会使用该种翻译方法。全面地使用转译,有助于维持译文的通畅性,让译文变得更具可读性。不过,转译的界定较为宽泛,一般可分成词性和逻辑转换,以及句式调整等形式。为便于读者更好地分析,这里我们将以此举例分析。
(一)词性转换
例句1:The problem is that too many peaceful human rights activists,and journalists,and bloggers are sitting in prison for actions that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crimes in any country.翻译:问题在于:越来越多热衷和平、倡导人权的记者、民主人士以及博主纷纷入狱,但这些人身上的罪在所有民主国家均难以立足。该句话的翻译,将peaceful当成动词,释义为热爱和平。
(二)句式调整
例句2:The reason is that America desires no permanent enemies that we can imagine a better relationship with North Korea,and we are working to build it through the Six Party Talks.翻译:美国不想结交长久的敌人,我们希望借助六方会谈构建更加和谐的美朝关系。在对该句话进行翻译时,我们会对语序进行调整和翻译。
(三)逻辑转换
例句3:The main problem for democracy in the Middle East hasn’t been that people are not ready for it.The problem is that there are violent forces of reaction that cannot be allowed to triumph.翻译:中东地区所面临的民主问题在于:战胜不了的武力反抗分子依然存在,而并不是人们未做足准备。上句中,显然是逻辑被成功转换再进行翻译的。
五、增补
我们都知道,中文强调意合,句中不同的意群、成分均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很多情况下,中文都不需要使用连接词或者介词,其句子形式相对而言较松弛。英语则强调形合,句子的不同意群或者成分结合均有必要借助连接词或者介词予以实现。也正是如此,英语形式要严谨很多。不过,中英文句式上存在的差异,必然需要译者在两种语言互译中学会增补。特别是英文译为中文时,更需使用增补方法。看如下例句:Worse than the tyranny of Saddam Hussein at the heart of the Middle East,who terrified his neighbors and whose legacy is the bodies of 300,000 innocent people that he left in unmarked mass graves?
根据上下文,我们可巧妙地予以增补。这里我们可将原文译为:伊拉克作为中东中心,被萨达姆专制政权所占领;他威慑他人人民,并对30余万名群众予以杀害,形成了很多无名坟墓,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需要注意的是,增译法的存在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凭空添加原文当中本没有的意义,虽然在增译的部分当中是无法从原文当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的,但由于其目的是要表达原文的信息,或者将翻译的内容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风格,增译的现象是非有不可的。
六、省略
有增补,自然也会出现省略。口译期间,省略可以说无法避免。原因在于:人的处理能力相对有限,口译现场肯定会受到噪音等因素限制,译员想要彻底听取原文并将其传送给给译入语听众,难度很大,而且完全形式上的对应往往不符合译入语听众的语言习惯,会使翻译内容生硬,翻译腔明显。大量的口译实践表明,省略极为普遍,哪些情况下需用到省略?
例句:No,ladies and gentlemen,the past order in the Middle East is nothing to extol,but it does not make the challenges of the present less difficult.这里,我们可将句子做如下翻译:不,女士和先生们,以往的中东不具有称颂价值,我们当下遭遇的挑战也让人堪忧。句子中,“past order”等词可不予翻译。
在这个句子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减译法在句子当中很难体现得很清楚,因为减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语言更加流畅和自然。
七、结语
本文站在会议口译的角度上,探讨口译过程中技巧应用的重要性,例如关于增补和省略的实用性,以及通过举出事例,令人们意识到增译与减译的重要性。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仍在增加。很多国际会议或者是国际活动,要求大量的翻译人才,尤其是口译人才,但提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该类会议中,会议交替传译可谓是占主导地位之一的翻译形式。会议口译过程中,译者有必要结合实际选择相应的翻译技能,将发言人的句子流畅、准确地呈现给听众,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个人能力与素养的逐步提升,则是通过加强练习、学习和实践习得的。
参考文献:
[1]何其莘.管窥同声传译中的一些技巧[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2).[2]刘宓庆.同声传译中的反译与顺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11).[3]苏冲.浅析中英会议传译技巧――以赖斯在2008世界经济达沃斯年会开幕式上的发言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4(1).作者简介:王少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第二篇:英语会议口译翻译技巧
英语会议口译翻译技巧
一、动宾连接原则
考生在翻译动宾短语的时候,应先考虑宾语的成分。宾语可能为名词、名词词组和句子。不同成分的宾语决定了谓语的使用。比如在以下例子中“希望”的选择面很大,既可以用hope连接句子,也可以用hope for,look forward to等连接名词词组,那么考生就得考虑宾语更容易翻译成词组或句子。因此,动宾连接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先宾语,后谓语”,翻译会豁然开朗。
中国人民始终希望天下太平,希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二、时态原则
时态在翻译中比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往往是考试中的一个难点。时态有时可以体现一种感情因素,特别是进行时的使用,比如在第一个例子中现在进行时的使用体现出对中华民族的一种褒扬、赞美的口吻,翻译出了这句话的“精、气、神”,最后一个例子中过去进行时时常表示一种“特有的行为”,通常是偏向于negative的口吻,所以我们发现这句话十有八九是美国人自己写的。
三、主语确定原则
由于英语是主语显著语(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构建在主谓轴(subject-predicate pivot)上,主语决定了句法结构;汉语为语义性语言,其中主语的重要性相对较低,无主语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汉英转化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主语,主语选择成功了,句子越翻越顺;选择失败,考生越翻越累。主语的确定归根结底有三种方法:使用原主语;重新确定主语;增补主语。
四、谓语最小化原则
在汉译英中,动词的考察是必然的。其中动词和其他成分的转换也是重中之重。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动词都翻译成动词的话,只能说明其还属于“入门”境界。因此在第一个例子中共出现7个动词,而在译文中只保留了4个动词。所以我们在翻译中一定要注意动词和其他词性的转换,常见减少谓语的方法有: a)把动词变成名词 b)使用介词短语 c)使用分词短语
d)多使用to表示目的的状语
e)把并列谓语中最后一个谓语处理成“,which”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虽然以上这些方法从本质上讲都是些小打小闹的“噱头”,但是不重视谓语的省略一定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五、动宾换序原则
在英译汉中,遇上特别长的宾语,初学者总是根据语法习惯亦步亦趋地处理主、谓、宾,结果造成庞大的宾语,头轻脚重,特别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汉语之所以不喜欢宾语从句,在于汉语喜用主谓短句,对于较长的宾语,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把谓语变成直接能够接宾语的表达形式,如react to不必翻译成“对„作出反应”,可变成“面对„”,这种方法在口译中常常出现,因为口译往往无暇考虑句式的大变动;二是把宾语先译出,然后再译出主谓,如第一个例子,或使用谓语的相反含义,再接上原主语,如第二个例子,sustain表示“决定了”,那反义短语就是“取决于”。
六、句群逻辑关系原则
汉译英中的疑点就是处理句群关系,从逻辑上区分通常有六种: a)表示原因关系
“因为„所以”,“因此„”,“由于„”b)表示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然而(不过)„” c)表示条件关系
“如果„”,“假如„”,“只要„就„”,“一旦„” d)表示让步关系
“尽管„”,“就算„也„”,“即使„也„” e)表示时间先后关系 “„之后”,“接着„” f)表示结果关系 “从而„”,“导致„”
七、连接原则
高口翻译难度的侧重点在近几年发生了一个转换:从以前追求成语、俗语到现在语体、语言风格的怪异,比如老舍和钱钟书的“自传”。语言的绝对难度不难,但是形式游散,不容易连接成逻辑感强烈的英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以连接原则首先要求考生具备强烈的“逻辑”使命感,多加连词,两三句之内就要考虑句群的关系,其次考生还要具备合句和缩句的能力,抓住主要谓语,最后换序译法也是考生必需的技能,有时突出重点,调整句序,也是必不可少的。
八、减少of原则
汉译英中,一出现“„的”许多学生立马想到of„的架构,这种思维模式主要是受到了所属关系的影响。of在英语当中主要是所属关系,而“„的”不仅有所属关系,而且有包含关系等,因此我们在翻译中要看清句子的主主语——真正意义上的主语,而不必选择句子的次主语——语法上的主语。比如在第一个例子中,主主语是“楼”,而次主语才是“质量”,因此如把此句翻成The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is poor.虽然也没有错,在考试中也不一定会扣分,但还是显得比较业余。另外在最后一个例子中,译文如译成The development of our relations has made us not only close fiends but also brothers,就显得特别地功利,好像表示我们关系的发展使我们成为兄弟了,而不是我们的关系。总而言之,我们并不是要刻意地减少of架构,而是把一些非定语关系的of架构转化为其它成分。
九、名词词组与分句互译原则
汉语中的两大成分地位较低,分别是宾语和定语。在英译汉中,较长的宾语从句常常会转化为名词词组,比如在第一个例句中的“how”如果翻译为“如何化去税款”这个宾语从句,在汉语中就显得不伦不类,所有一些5W1H的疑问词基本上都有可能转化为名词,如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选),why(原因)。此外,对于修饰语较多的名词性短语,汉语也不喜欢用定语进行堆砌,而偏向用简单的主谓短语,如第二个例子中把“the most skepticaGates”翻译成“一个持怀疑态度的盖茨”,就不如变成主谓短语“盖茨对此持怀疑态度”。
十、要词原则
无论是中口还是高口翻译篇章中,都有一些貌似十分简单的词,但这些词往往是这篇文章的杀手锏,难度往往高于那些成语、俗语和专业词。比如在第一个例子中的collectively,一般的译者马上会理解为“总而言之”“概括起来”的意思,只有当读完整句的时候,才明白是把亚洲国家整体经济规模“累加”起来,其中进行了转性译法,把副词转换为形容词或名词。这种词在每次考试中至少会有一个,可以被认为是拉开差距的地方。考生如能发现其中的“弦外之音”,将会极大的鼓舞自己的士气。
第三篇:口译中的笔记技巧
口译中的笔记 云南省电力工业局 杜云辉
科学的严肃性要求科技翻译严谨、准确。无论同声翻译还是即席传译都要求译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将听到的信息快速处理,力求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纵然译员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敏捷的反应力,在长句、数字和长篇大段需要传译时仍然必须借助笔记以保证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虽然大多数译员都知道口译中笔记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每每看到一些初涉译海的新手在听完难句后未能记住要点及时传译,甚至有时当主讲人说完了,自己却愣在那里,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较好地运用手中之笔。口译过程中,为了减少漏译和误译,可充分借助笔记将说话者的意思较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提高口译质量。笔记之妙用在于:
一、记下数字,精确表达,避免误译
虽然口译允许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精确性,但在数字上对信的要求极严。而英汉数字进位的不同常常给译员传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妨借助手中的笔将数字记下,找出规律,如英文中ten thousand是“一万”,one hundred million表示“一亿”,one billion为“十亿”等等,准确传译。出现再大的数字,也可根据笔记按上述规律对号入座,即使一时难以表达,可通过纸条或黑板写给对方看,甚至就是逐一读出也比误译强。如遇“9846.35亿元,7635.23亿元”这两个数,可先将数字记下来再按规律将小数点往前移一位,用billion表示,即984.635 billion,763.523 bil-lion。当一句中几个数字同时出现时,就更应该逐一记录下来,否则,记忆力再强也难以全部记住并准确无误地进行传译。如:“232.23亿吨煤炭储量,其中褐煤储量154.52亿吨,无烟煤40.32亿吨,烟煤35.58亿吨。”且不论句中词汇难点,仅这四个数字,若不依靠笔记很难一气准确译出。在传译过程中可采用边听边记的方法,待主讲人说完一串数字后,为了力求准确无误,应将自己记下的数字与主讲人核对一遍后再译。
另外,由于我国有的行业尚未完全使用国际标准化单位,汉英单位的不一致也给数字的翻译增加了难度。如“xx省水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约1.03亿千瓦,占全国的15.3%,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4500亿千瓦时”。即使记下了句中的四个数字,传译时也得费番功夫,将单位统一后再译,按“x万千瓦”即“x0MW”(如“10万千瓦”为100MW)的规律性将“亿千瓦、万千瓦”变成英文中相应单位MW,或GW;将“亿千瓦时”转换成kWh或者MWh再译。遇到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慎重,宁可慢一点,记下来数一数有几个零,再按规律逐步译出,以保证数字和单位的正确。对于像焦耳(joule)、大卡(Calorie)、盎司(ounce)、加仑(gallon)、英里(mile)、英尺(foot)、亩(mu)、公顷(hectare)等,则可将数字按双方使用原语的单位照译,把单位的换算留给交流双方处理,以免弄巧成拙,“该公司占地面积198亩”可直接将“198亩”译198mu。最多再补充“one muis 0.667 hectares”。
在科技翻译中量化的概念很多,口译时数字的翻译决不能马虎,译员必须从稍纵即逝的信息中快速捕捉,运用笔记将数字记下,克服数字表达的困难,按规律准确传译。否则,很容易译出了句子意思却把关键数字忘掉了,稍一疏忽,会酿成大错,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
二、记下关键词,简化长句,准确达意
口译中常有长句出现,若不借助笔记很难较完整地传递说话者的意思。须针对英汉句法英语强调形合、汉语强调意合的特点,记下关键词,将长句简化,再运用口译的不精确性适当增减词汇,译出中心意思。如将汉语长句“分析受水库淹没影响的植物群落及植物物种,重点是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和具有特殊经济、科研价值的物种”译为英语,由于口译的时间要求,只要在听的过程中快速记下句中的关键词“分析、植物群落、物种、重点、珍稀植物、物种”,利用适当的句型将记下的关键词连接起来,或用适当的过渡词and, but, which等将长句分成两句,把听到的内容在关键词的基础上丰富完善,这样就可以将说话的意思基本表达出来了。全句可以试译为:Analysis shall be carried out for the plant community and species af-fected by the reservoir inundation, and em-phasis shall be placed on the rare and pre-cious plants protected by the State and spec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and research value.也许这并不是最佳的表达,但我想外宾在特定的氛围下基本能明白其意义,而这也就达到了口译的目的。
英语长句汉译时也要依靠笔记才能尽量译得全面。有时外宾说话速度太快,不记下来很难译全,常常只能译出前半句或后半句甚至片言只语,使交流双方如堕五里雾中,不知其意。对于译者而言英语长句的传译似乎比汉译英更难一些,因为译员的听力必须过关才能胜任(且不说存在听懂外宾方言、俚语的困难)。译员为了将听到的关键词快速记下,有时可采用只有自己看得懂的符号或关键词的首字母甚至英汉混合记录。如:They desire to eventually establish a Co-ordination Cen-ter that provides minute-to-minute monitor-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Power Pool operations ,and the duties andf unctions of the Co-ordination Center shall be carried out by the Operating Committee until such time that the Board of Directors deems it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ion Center.口译时笔者根据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原句拆开,分成几个短句表述,并利用口语表达的随意性将长句简化,“长话短说”。试将上句译作“他们希望最终成立一个联网协调中心,对电网运行随时进行监测和协调。先由运行委员会负责实施该中心的任务和功能,直到董事会认为有必要成立协调中心时为止”,一样达到口译效果。若没有笔记的帮助,很难将类似的句子译全。
三、抓住中心,记下大意,理清层次,避免漏译
即席传译时,有的主讲人很体谅译员的困难,尽量讲得简短扼要便于翻译。但也有的主讲人对译员的水平估计过高,洋洋洒洒讲上几分钟,而译者又不便打断,只能借助手中的笔,迅速记下主讲人的讲话大意,理清讲话层次,抓住中心,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逐层译出,避免漏译。
一次笔者随团就某项目的合作出国考察。考察结束时,代表团团长在外方的答谢宴会上发言,他一口气讲了近5分钟,基本上也就是整个考察过程的总结。从组团出发前外方对此次考察行程的安排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到到达后受到公司有关部门的盛情款待,以及考察期间由于有xx先生的全程陪同和及时介绍,使我们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力量,进而联想到双方未来的合作设想,最后又谈到将把此行考察结果向有关部门汇报。本人边听边记,待主讲人说完后迅速将此段话归纳成以下几个层次:1.行程安排,2.日常接待,3.考察内容,4.合作设想,5.结语、致谢。传译时运用了口译的随意性和不精确性,未完全按照主讲人的讲话顺序,而是围绕上述5个层次将各层意思逐一译出,虽然没有逐字逐句翻译,但已将中心大意译出。再如Further to our meeting at the Second EPF in Vientiane on 12-23 De-cember last year, I have consulted with offi-cials from EGAT in Bangkok and ADB in Manilaon the Study of Transmission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xxx and xxx via the third country.Both parties agreed in princi-ple with my proposed arrangements which are outlined in the enclosed copy of the let-ter to the Governor of EGAT dated 3 Jan-uary.EGAT has agre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transmission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xxx and xxx which will be financed by xxx commercial bank.笔者根据记录的要点“电力论坛会、输电线路经第三国研究、原则同意建议、资金来源”进行传译,基本上译出了主讲人欲表达的主题。实践中本人体会到,在进行多层次的传译时,若译员借助笔记可避免漏译。
四、其它
1.口译时可借助笔记将某些缩略词写出,即使不译,在特定的氛围下,交流双方也解其意。如LOLP(失负荷概率),GIS(全封闭式组合电器)等等。
2.由于方言等因素而未听清时,可通过笔记记下来询问主讲,有助于正确理解原意,确保准确传译。如种植“香蕉树”还是“橡胶树”、是good还是wood等,写出来可以证实是否听对,否则,凭发音翻译有时译意与说话者原意相差甚远。遇到类似情况,建议最好还是动动手中之笔。
3.口译涉及面较广,一次翻译任务中常涉及日常生活、科技经贸等项内容,译员不可能对所有专业都清楚,有时碰到生词可请主讲人解释其意,进行解释性翻译,再记录于笔记中便于今后遇到时不再陌生。对于实在难以弄懂的词,而且又是关键词,可按记下的拼写甚至请主讲人说出拼写,下来查核意思后再告知对方。通过笔记记录生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步提高。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口译中恰当运用笔记有助于正确理解原意、避免漏译和误译。
第四篇:口译技巧1[推荐]
般情况下,文章的一、二段基本就交代了整片文章的主题,所以这部分要认真看。剩下的段落,首句,尾句一定要读。目的是抓住每段的主题。这个主题,也可以在段落旁寥寥数笔记下,方便答题时查找。然后看题,根据题目,找到文章对应部分,该看的再细看,知道的就跳过
汉译英的翻译对大家来说难点会在词汇和句型上。在最后一周中,同学们可以再抓家时间充充电,尤其是熟记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短语。历年最后一道翻译题中,很多都是在考察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词汇和短语,这一部分内容对很多同学来说也是一大难点。所以大家要引起重视
英译汉的难点是在长句的翻译。很多考生会因为在阅读题用了太多时间而在翻译题上手忙脚乱。当然,再忙也要先把整篇英语原文浏览下。浏览过后你就知道大意是什么,这对你译文的表达是有帮助的我们再来说说翻译。翻译是中高口的大头,重要性当然不需要多说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得给这一部分保留相对充足的时间。翻译的技巧更多的是靠平时的积累,所以这一周,大家不妨多回顾自己之前所学的内容。
中口的翻译要求不是特别高,重点在于意思一定要翻出来,翻通顺。也就是做到严复提出的“信,达”,至于“雅”,有余力的同学自然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啦,跟耍花枪似的,长短句结合,翻译技巧多运用,主动、被动啊等
现在我们来就今年的考试热点话题预测:1.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立项预案 2.上海地铁10号线“9•27”事故 3.奥巴马宣布奥萨玛•本•拉登已死亡全国电视讲话 4.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
汉译英的翻译对大家来说难点会在词汇和句型上。在最后一周中,同学们可以再抓家时间充充电,尤其是熟记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短语。历年最后一道翻译题中,很多都是在考察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词汇和短语,这一部分内容对很多同学来说也是一大难点。所以大家要引起重视。
第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开幕式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论坛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7.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8.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 9.“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 10.地球上第70亿名公民的到来 中口重点推荐文章: 重点看第8单元至15单元的汉译英,16单元的后半部分。在这些翻译文章中,尤其要关注第9,10和15单元这类极具中国特色的文章。另外汉译英的练习,要特别关注9、10和12单元,要熟悉这些重点句式。同时,有关中美关系是每年都必考的一个热点,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部演讲稿,这是考试的热点必看演讲:1.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美国信用评级问题发表的讲话 2.胡锦涛深圳第26届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致辞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有关美国财政状况的讲话
第五篇:浅谈新闻发布会口译技巧
浅谈新闻发布会口译技巧
导言
目前,新闻发布会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介绍新的政策、措施,通报重大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主要方式。它以记者提问,发言人回答的方式介绍相关信息,表明相关立场、态度。高层政府举行的发布会一般以两种语言交替翻译的形式进行。现场译员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准确、快速的将发言人的话用另一种语言口头传达给记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各国公众。新闻发布会中,口译一定是按照这三部分来完成的,即听取信息,转换信息和表达信息。因此,译员在新闻发布会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听取信息在口译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听取信息的质量好坏将严重影响译员的翻译质量。译员在听取原语发言人信息的时候,与一般意义上的听完全不一样。此时的听是听取原语发言人信息的意思,听出原语的逻辑与结构,为后面的口译表达做好铺垫。接收信息后,译员在头脑中马上进行了信息的转换,即把听取到的中文信息在头脑中转换成英文,或是把听取到的英文信息在头脑中转换成中文信息。在说话人停止说话的时候,译员就要马上进行信息的翻译表达了,即将听取到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双语的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要求译员具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译员在会中的表现将严重影响到大会的进行,举办一次新闻发布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译员翻译质量的好坏将决定着大会的成败,所以译员在大会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员个人所承受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掌握翻译的技巧是每个译员必做的功课,不仅为自己的名声,更为所有为这场新闻发布会而工作的人。
第一部分;新闻发布会口译的特点和过程
1.1 新闻发布会口译特点
1.1.1即席性
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在新闻发布会上,口译内容千变万化,往往难以预测。译员或许可以通过事先确定的交谈主题来预测交谈各方的话题。但是,译员的任何估计都不可能是充分的,而且主观预测也是靠不住的,甚至是危险的。此外,发言人与记者都希望能连贯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迅速传递给对方。但是由于在语言不同的交际双方之间介入了一个传言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表达的连贯性和接收的快捷性。这就要求译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
1.1.2独立性
在新闻发布会中,译员属单打多的个体工作者,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译责重大。通常,译员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译员必须随时独立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有些问题属语言类,与译员的双语知识有关;有些属文化传统类,与译员的民族知识有关;有些属自然科学类,与译员的学科知识有关;更多的属社会科学类,与译员的社会、文化、国情、时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关。译员无法回避面临的任何一个问题,无路可退,只有正视每一道难题,及时处理每一道难题。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有关参考资料,也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要求对方重复自己所讲的内容,解释其中的难点。作为个体劳动者,译员要对自己的口译负责,不可胡编乱造,信口雌黄,自我得意;不可“自圆其说”,瞎猜乱凑,以期歪打正着;不可“你说你的,我译我的”,两条铁轨,永不相交。译员应该认识到,“译
(一)语即出,驷马难追”。自己的译语,字字句句,重如千金,随意不得。有些场合口译出错,还可期望在以后起草书面协议时予以纠正。然而许多口译,如国际会议口译,没有后道工序的补救机会。对于口译,所谓的“译责自负”原则没有多大意义。译员自知“译责”重大,只是在重要口译场合铸成大错,恐怕自己想“负”此责,也“负”不了。
1.1.3综合性
在新闻发布会中,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视”是指译
员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脸部表情、手势体姿、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听”是指译员能够耳听会意发言人和记者的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说”是指译员能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而达意地表达的能力。“写”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能进行快速笔记的能力。新闻发布会口译属一种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来源广泛,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记者,既给口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发言人和记者浓重的地方口音和过快的语速给译员带来的耳听会意的困难,同时又为口译工作创造了颇为有利的条件,如说话者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生动直观的体语表现,现场各种与口译内容有关的景物,所有这一切都是辅助口译的有利条件。
1.2新闻发布会口译过程
1.2.1信息接收
译员对信息的接收有两种渠道:一种为“听入”,一种为“视入”。听入是口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信息接收形式,是口译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发布会中,信息的接收主要是依靠译员的听来完成。语言信息的听入质量与译员的听觉能力有关。当译员听入母语所表达的信息时,除了不熟悉地方口音、怪僻语、俚语、古语、专业词语或发生“耳误”情况外,听入一般不会发生困难。当译员听入非本族语所表达的信息时,接收信息将可能构成一道难关,译员对外语信息可能会少听入或者未听入,甚至会误听。译员在接收说话人信息时,应当采取主动接收法,注重信息的意义(包括语境意义和修辞意义),而不是采用只听取孤立的单词的被动接收法。
1.2.2信息转换
信息转换是指译员对接收到的来源语的信息码进行解意,获取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新闻发布会中,原语信息码---记者的提问或是发言人的回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语言码,如语音、句法、词汇等信息,也有非语言码,如文化传统、专业知识、信息背景、表达风格、神态表情等信息,由于原语信息码丰富复杂,既呈线形排序状,又呈层次交叠状,所以译员对原码的解译处理不可能循序渐进、逐一解码。对语言信息的立体式加工处理是人脑的物种属性,译员在解译语言信号的同时会综合辨别和解析各种微妙的非语言信号以及它们同语言信号之间可能发生的关系。有必要指出,译员的感知和解码能力与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译员的解码能力,会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经验的丰富而增强。
1.2.3信息输出
信息的输出指信息的表达,即译员将目标语编码后的信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传译出来。在新闻发布会中,表达是口译过程的最后一道环节,是全过程成败的验收站,也是口译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信息输出的成功标志是准确和流利,只有准确流利的表达才能在交际双方中间构筑一座顺达的信息桥梁。口译表达虽无需译员具备伶牙俐齿、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说才能,但口齿清楚、吐字干脆、音调准确、择词得当、语句通顺、表达流畅却是一名职业译员在新闻发布会中站稳脚的必备条件。
第二部分:会前译员准备
2.1背景准备
2.1.1会议背景准备
作为新闻发布会的翻译人员,对于会议的背景必须了解一清二楚。背景方面的信息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有口译对象、口译内容、大会主题等等。就口译对象方面的信息,事前了解得越详细越好,新闻发布会中的口译对象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以及问题回答者,因为有些信息对后来的口译可能会有直接的影响,必须弄清楚哪些国家记者以及记者的所在单位,中英文如何表达,最好了解该单位喜欢报到哪些方面的新闻。大会的主题是译员会前必须了解的事情,译员对大会的主题的了解将影响译员对于句子的了解的难易程度以及信息处理的时间。2010年4月28日在上海举行了上海世博会新闻发布会,此次会议主要是为了介绍世博会的准备情况、试运行情况、以及上海市民为世博会作出的贡献等等。该发布会的译员在得知要担任译员之后,马上开始了准备工作。她首先了解参加大会的主要发言人有:主持人宋超,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委员、执委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先生,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委员、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先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先生。查阅资料了解这几位发言人的说话用词特点,又从主办方了解参加会议的媒体记者,了解这些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的发音特点。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中,译员表现相当良好,说话人的口音基本上没有对译员带来多大的困难。大会的内容受到了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译员对于大会背景的准备为译员的准确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2 发言人背景准备
译员应当事先了解源语发言人的口音特点,吐字清晰度,用词偏好等,以便正确理解源语发言人的内容。由于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是来自世界各国,所讲的英语必定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例如法国人说英语多少带有法语的口音在里面,他们会把上海[Shanghai]发音成【】,而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会将一些轻辅音全部浊化,香港人说英语尽管很流利,但是喜欢中文和英文混杂„„译员可在为大会准备期间,多听听这些国家人民的英语发音,以了解其发音特点。源语发言人的说话语速对口译也有很大的影响,若发言人语速超过了250字/分的话,译员将无法完整有效地做好口译笔记,因而无法连续准确地进行。发生上诉情况时,译员有必要提醒发言人其语速对口译造成的不利影响,取得发言人的理解,有时译员在会前也可以与发言人签订君子协定以提醒放慢语速,以便于口译。
2.2专业知识准备
专业也术语准备
担任新闻发布会的口译必须正确理解并准确翻译出专业术语,这是保证口译顺利进行得重要前提。在我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因此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主题,如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等。为此,译员应当在会前无穷尽地收集这些术语,透彻理解其意义,并找到它在另一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否则就无法在翻译过程中完成源语信息的准确转换。如08年时,许多记者招待会都是围绕地震展开,译员就得提前准备好有关地震方方面面的词汇,如seismological seismologyseismograph seismographer aftershocksmaller tremors epicenter magnitudeRichter Scale(1—10)earthquake monitoringtsunamitsunami warning systemtidal wavesnatural disastertragedywreckagedeath toll survivorsvictims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sevacuationrescue team译员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是亲自见面的方式,与会议发言人、承办方、译员的聘用单位取得联系,向他们索要往届活动中的材料、本次大会中的会程安排、与会人员名单以及采访的新闻机构名册以及个人名片等材料,进行语言材料的收集和准备。如果一些专业人士参加新闻发布会,术语的错译,漏译会严重地损坏译员的个人名誉以及聘用单位的名声。
2.3记者问题预测
新闻发布会本来就是采取记者提问发言人回答的方式进行流程,因此译员快速准确翻译出记者的提问对于整个大会的进行至关重要。在新闻发布会中,记者的提问可以说是变化多端,提前预测记者的提问可以让译员在听到记者快速提问时不会手慌脚乱,心中多一份自信。如在大会进行之前,首先要了解大会的主题,将自己换成记者的角色来猜测记者想要提出的问题,可以进行大会模拟,提前感受大会的紧张气氛,让自己的工作组一同猜测记者即将提出的问题。如这几年在经济问题上记者爱提出与通胀,与人名币汇率,房价以及我国的外汇储备相关的问题,在政治上爱提出与美国与日本与小国的关系,或是在国际社会的地
位问题。也可以查阅以往举行类似的新闻发布会的资料,看以往记者都喜欢围绕此主题提哪些问题。
2.4 心理准备
2.4.1抗压准备
在新闻发布会的整个流程中,只有一名译员在进行翻译工作,记者与发言人之间信息的准确交流完全依靠这一名译员。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服务的对象数量多,地位高,译员信息转换稍有差错便会引起听者的误会与不满,影响记者提问与发言人作答,从而影响整个大会的进行,因此译员在会中所承受的压力非同小可,在大会进行之前,译员必须做好抗击压力的准备。经过充分准备后,译员应对自己充满信心,切不可因为会议场面大,级别高,听者众,或是有同行和懂双语的人在场而对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能力产生怀疑。译员在大会开始前要准备好随身物品,如笔,纸,一小瓶水。在产生忧心忡忡和焦虑的情绪时,喝一口凉水心里暗示自己是最棒的译员,可以做好翻译的工作。
2.4.2 突发状况准备
在新闻发布会进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非人为因素的突发事件,如,译员对讲麦克风或是记者提问麦克风突然无声,译员准备的笔纸无法突然无法正常使用,亦或是译员身体突感不适等突发事件。译员在进行大会翻译之前,得给大会的工作人员协调好,调好话筒的音量,再预备两三个可使用的备用麦克风。译员的纸笔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所以在大会开始之前,译员必须准备好足够的纸笔,供译员在大会的翻译顺利进行下去。译员在会前两三天要注意调节自己的饮食和睡眠,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睡眠,千万不要以疲惫的身心参加到新闻发布会的翻译工作中去,否则搞砸了会场,轻则受到斥责与惩罚,重则从此翻译生涯结束。
第三部分:会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信息接收问题及解决办法
3.1.1 听不清楚发言人讲话
在新闻发布会中,由于口译现场环境,讲话人语速,语音等因素,或者译员译前准备有疏漏,在场上一时疲惫分神等原因,就会出现听不清楚记者或是发言人讲话这种情况。首先要分清楚这部分内容是否重要、是否会影响对其他部分的理解,如果这部分的内容是次要的,并不影响大局,可以省略不译或采取模糊处理的方法。如果是关乎全文的关键性内容,就必须认真对待。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如果方便得体,最好立刻询问讲话人,不能硬着头皮往下译,造成误解,影响会议的顺利进行。2010年1月11日,西藏召开了两会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主要事为了介绍西藏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涉及的数字较为多。由于西藏方的说话人普通话间杂浓重的地方口音,导致译员在听取一些数字信息时有些模糊,此时的译员深知这些数字对于说明西藏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生产总值增加的幅度非常重要,因此在没有听清楚的情况下,没有硬着头皮进行翻译,而是很有礼貌的请说话人将数字重复一下,再准确地将信息翻译出来。
3.1.2听漏了发言人说话
译员在接收说话人信息时,除了会听不清楚之外,还会出现听漏说话人信息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客观上讲与口译现场的环境,讲话人语速过快,浓重地方口音等因素有关,主观上讲与译员记录信息以及对信息的熟悉程度,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有关。出现这种情况后,首先跟上诉情况一样要分析漏掉的内容是否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理解或是影响记者提问以及发言人回答,若是不影响,就采用模糊翻译法或者不译,若是关键性内容,则必须询问讲话人,不能顾及自己的面子害怕下次主办方不再请自己做翻译而硬着头皮翻下去,这样会大大地损害他人的利益,也违背的翻译的职业操守。这样的情况可以叫说话人再次重复说过的内容,并且提示说话人放慢说话语速,以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新闻发布会的顺利进行。
3.1.3 不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在新闻发布会中,肯定会涉及许多很专业的东西,由于译员可能不是学习该专业的人,就算经过再充分的准备也可能会遇到不能理解的东西,这种情况不是译员的能力有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后,译员首先不能够慌张,把不理解的这块儿好好地记录下来,看是不是经过几秒的思考已经明白说话者的意思,要是还是不理解,则可以把说话者的话直译出来,即怎么说怎么译,逐字逐句译出来。千万不要卡壳,实在是译不出,则可以编一些不碍大意的话,若以卡壳,则会影响听众的情绪,很容易引起听众和说话人焦急和不
满。出现不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这种情况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中出现次数不能过多,否则会把说话人意思传达错误,影响大会的质量。
3.2 信息转化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
3.2.1反应慢
译员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会出现一时没反应出说话人的原语意思,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2.2 转换意思不准确
3.3 信息输出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
3.3.1 无法译
不会译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没听懂,此时可以按照上诉的方法进行解决。二是听懂了,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此时可先直译,再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虽然译文难免生涩,说话人的原话韵味殆尽,但不会影响大会的交流进程。在口译中遇到习语、典故、诗词、幽默,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或事前不了解讲话内容,一时很难再目标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此时要力争译出原文的大意,传出讲话人的主旨,并且使大会顺利地进行下去,哪怕译文欠妥也无伤大雅。译专有名词时,如果拿不准,还可以在译文后重复原文,听众中的专业人士很可能立刻就清楚了。在2010年三月14日的温总理答记者问上面,温总理说了许多诗经里面的诗文,这些诗文许多人连中文意思也不明白,可是译员张芦还是凭借自己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准确的翻译出了其内涵意义,获得了听众的一直好凭。张露对于诗文的理解并不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就立马反应过来的,在召开会议之前,张译员已经彻底的了解温总理喜欢借用的诗文,并已经在本上与心里翻译出了这些诗文的意思,在温总理落音时能够脱口而出。
3.3.2错译
在新闻发布会这样一个大型的会议,即便是最优秀的译员也难免出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切不可慌张,不要说“对不起,我说错了”或者“I’m sorry, I made a mistake”这样不仅会让听众产生理解混乱,还会损害译员和译文的可信度。这时可以重译,并且对正确的译文采取重音重复的办法,就像平时说话要强调某事一样。或者以解释的方式和语气,用“I mean, ”或“就是说”、“确切地说”引出正确的译文。或者在正确译文后面添加一个单词“rather。在09年3月13日的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费胜朝译员就曾经把美国借了中国大量的外汇翻译成中国借了美国大量的外汇,在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费译员并没有慌张,而是马上将正确的译文说出来,并在后面加了个rather,以提示听众后者才是正确的。
第四部分:怎样培养译员的跨文化意识
4.1 语言技巧的培养
4.1.1听力技巧培养
对于译员来说,听力不再是简单的听。口译中的听辨和理解是整个口译的基础,如果没有听懂,后面的记忆,转换,表达等环节都无从谈起。因此,新闻发布会中,听解是口译中的关键步骤。在平时训练听力的过程中,译员要下意识地听整篇意思,而不能像练习听力做题时只听某些独立的问题部分,必须找出篇章的逻辑,并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后面的记忆,转换,表达等环节。听力过程中亦可增加词汇,听到陌生单词,通过读音使用字典将陌生词汇一一查处,以达到增加词汇量的目的。训练的听力的材料在内容和语音方面都必须广泛,在语音方面既要包括标准的语音也要包括非标准语音的训练,尤其是我国及美英国家举行的大会材料可以用来反复练习,感受现场译员氛围。
4.1.2记忆技巧培养
在新闻发布会中,译员的记忆尤其重要。由于口译包括对原语进行转换盒重新表达的环节,口译的记忆必须是理解的记忆。经过理解后,口译记忆就是对原语意义的记忆。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首先得练习笔记,每个译员都要有适合自己的一套笔记符号,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材料至少练习10遍,熟悉自己的常用符号,因为笔记是辅助译员进行记忆的有效工具。除了进行笔记练习之外,还得记性短时记忆练习,在新闻发布会口译过程中,短时记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笔记不可能一字一句记录下说话人的全部内容,只能起辅助记忆的作用,三分笔记,七分脑记。用听后复述的方式进行短时记忆训练,选用的材
料必须是非母语的,最好选用速度适中的新闻材料,这样还可以提高耳朵对词汇的敏感度,以及材料的逻辑分析能力。每次的材料时间大约在5~6分钟,每天练习4个小时,坚持下去,根据自己的情况慢慢增加篇幅长度。如此练习,不仅提高记忆力,而且提高耳朵对于新闻中常用单词的敏感度。
4.1.3说的技巧培养
口译的基本标准是“快、顺、准、整”,在新闻发布会如此氛围中,译员要做到“自己说清楚,听众听明白”的目标要有一定方法和技巧。首先对于信息内容的传达,要尽量先说重要的,其次要注意用语意明确的实词充当主词,避免使用语意模糊的虚词。表达必须连贯,要避免“嗯嗯啊啊”的词语,注意声音是否让人信服,包括语音语调是否让人听起来信服。高声朗读是练习说的必须过程,因为这样不仅可以练习地道词汇的表达,还可以练习语音。标准的普通话和英语的发音是一个优秀的译员必备的,若是一名译员没有标准的汉语和英语发音,那么翻译得再正确,用的词汇再美妙也白费,听众并不能准确畅通地得到信息。这不仅会影响到译员作为一名译员的形象,还将严重影响大会的进行,会使所有人的辛苦劳动化为泡影。
4.2跨文化意识培养
4.2.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当他或她接触异文化时,应根据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要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对于一个优秀的译员来说,并不是把文字的意思生硬地翻译出来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将自己溶入到那种语言的文化和氛围中去,这样才能翻译出符合原语信息的译文,也就是所谓的地道的译文。国务院的译员挑选非常严格,一旦成为国务院的译员,将被送到国外进一步学习,不仅仅进一步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文化。
4.2.2怎样培养跨文化意识
在新闻发布会中,针对译员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利用现行教材,培养译员跨文化意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译员跨文化意识;参加外籍教师或者留学者的讲座听取所介绍的外国习俗文化;最好亲身去国外进行口译的深造,进一步提高文化意识。所有这些步骤的前提是译员本身要将本体文化了解学习透彻。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译员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词汇学习中除了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包括其情感意义、地域色彩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译员自己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时,跨文化意识对于译员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而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五、总结
如今新闻发布会在国际社会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译员在新闻发布会的地位也是不言而遇的,反过来说,译员的准确翻译在新闻发布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本文根据口译的特点,从翻译进行的各个步骤来讨论口译的技巧。
口译有着即席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所以对于译员的综合要求特别高,译员必须从每一个小的细节进行准备,包括大会的背景,说话人的背景,大会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文中也指出了译员在大会进行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包括听取信息时遇到的问题,转换信息时遇到的问题,表达信息时所遇到的问题。但从提高译员的综合能力来看,不仅要训练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在这放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总的说来,这篇文章在口译技巧的大方向上提出了很多技巧,但由于作者才能与经验有限,所以文中也会出现许多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