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管理条例 -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时间:2019-05-14 15:0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管理条例 -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管理条例 -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篇: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管理条例 -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文 献 传 递 服 务 管 理 办 法

文献传递服务是弥补单个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拓宽文献信息获取途径,有效满足校内外用户信息需求的有效方式。为了使文献传递服务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1、文献传递服务申请和终止申请的条件:本校师生提出文献传递服务申请的文献应是本馆缺藏的文献(包括无相应电子资源的文献),读者一旦通过有效的途径提交申请,我们将从法律上确认这次委托自动生效,没有充足理由或没有经过我馆文献传递负责人同意不得中途撤消申请。

2、服务内容:为本校师生从国内外的图书情报机构复制、传递期刊论文、会议录文献、标准、专利、技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

3、文献传递服务申请的途径。(1)读者本人到馆申请。读者带好本人的一卡通到图书馆(2-218)填写申请单;(2)电子邮件方式提交文献传递申请。应提供所需文献的刊名、题名、作者及卷、年、期、起止页等完整信息,并选择邮寄、传真、E-mail、复印等文献传递的方式。同时应注明本人所在的院系或处室、身份及联系电话。

4、经费结算方式。提取文献时应承担文献提供所产生的全部费用,包括文献提供单位费用、传递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收费标准及享受补贴情况参见《浙江大学图书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如有需要,可在我院图书馆与浙江大学图书馆进行年度经费结算时为个人开具“文献传递服务费用发票”。

5、图书馆保留本管理办法的解释权。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2008年10月6日

第二篇: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 传递服务体系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得以有序和顺畅地进行,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的总目标是充分共享中国科学院各级文献情报机构文献资源、保证科研人员及时方便地获取全文文献,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

第三条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以向中国科学院院内科研人员提供高效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为主要任务,坚持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和平等互惠资源共享原则。

第二章服务内容

第四条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包括: 1.馆际借阅(返还式);

2.文献复制传递(非返还式);

3.接受成员馆或读者的委托服务请求,提供查询国内外文献信息机构的文献和代索取文献的服务。

第五条文献传递服务的非返还型文献范围包括:期刊论文、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等,利用图书资料的部分章节也可以提供非返还型文献服务,各馆的副本图书原则上还应提供返还型馆际互借服务。第三章组织和管理

第六条为有效协调和管理中国科学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成立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协调组(以下简称协调组),由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院文献情报中心、各地区文献情报中心、若干研究所图书馆的代表组成,对重大事项进行咨询和指导(具体章程另定)。成立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在协调组的指导和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以下简称项目管理中心)的监督下,负责协调和管理全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第七条符合成员馆条件(见本条例第四章)的中国科学院各文献情报机构本着互惠互利、平等协商、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认真高效可靠地为中国科学院用户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第四章馆际互借成员馆条件

第八条凡同意遵守本管理条例、愿意履行相应责任和义务、与服务中心签署《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协议》、建立相关服务机制的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教学单位的文献情报机构,均可成为本服务体系成员馆。

第九条成员馆必须参加中国科学院联合目录体系,通过联合目录对馆藏资源进行揭示;严格遵守相关管理条例和协议;向读者公布服务期限、质量承诺、收费标准等相关政策。第五章服务中心的职责

第十条服务中心负责起草相应的管理条例、服务准则、收费标准、结算方法等,经协调组讨论和项目管理中心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服务中心负责馆际互借系统相关设备和系统的维护,保证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服务中心应该向各成员馆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馆际互借的相关信息,保证各个成员馆顺利方便地进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第十三条服务中心负责各成员馆间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情况的统计分析,并定期报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理事会、各个成员馆。

第十四条,服务中心负责各成员馆间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经费结算,并按照规定向各成员馆定期公布经费结算情况。

第十五条服务中心对各成员馆提交的工作统计信息进行分析,为全院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建设性建议。

第十六条服务中心与院外其它图书馆系统建立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渠道,建立明确的代查代借机制,为成员馆提供代理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费用结算服务。

第十七条服务中心协调处理单独成员馆难以解决的纠纷和问题。第六章成员馆的职责

第十八条各成员馆应根据本管理条例,制订各自的管理办法,包括借阅手续、读者账户、惩罚规定等内容,并抄送服务中心备案。

第十九条各成员馆应该按照本管理条例和项目管理中心制定的服务准则向全院科研、教学单位及其合法用户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并接受科研人员、服务中心和有关管理部门进行的考核。

第二十条各成员馆有义务对馆际互借功能以及相关的条例、政策进行宣传并要对上述条例、政策在本所范围内进行公示并提供咨询服务,以使本馆用户广泛了解。

第二十一条各成员馆应该负责本馆馆际互借服务的相关设备和系统的维护,保证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第二十二条各成员馆应该负责管理本馆读者,并为其在提交馆际互借请求时提供必要的担保,在文献使用中发生损坏或丢失情况,该馆负责处理赔偿事宜。

第二十三条各成员馆应该向服务中心及时准确的提供本馆有关馆际互借的相关信息,若有人员变动、系统变动、重大政策变动、服务时间与范围变动等可能影响全院服务的更改,应该及时通知服务中心和其他成员馆。没有及时通知、造成服务质量、速度受到影响、造成文献丢失或其他损失的,由该馆负责。

第二十四条各成员馆有义务对馆际互借设备、软件、服务机制、管理方法提出书面的或口头的建设性建议,促进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改进和提高。

第二十五条各成员馆应该按期与服务中心进行费用结算。

第二十六条各成员馆在馆际互借工作中,必须遵循《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关于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版权声明》。第七章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期限

第二十七条非返还型文献传递服务中出借馆应该在收到请求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本地处理,并以电子邮件或者邮寄的方式发出。

第二十八条返还型馆际互借文献的借期为21天,以文献寄出时间为准,是否允许续借及续借时间由各成员馆自行规定(续借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4 天)。第八章收费标准及经费结算办法

第二十九条参加本服务体系的各成员馆采用统一的馆际收费标准,详见《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收费标准》。

第三十条各成员馆之间借阅费用由服务中心统一按季度结算。详细的结算方法参见《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费用结算办法》。第三十一条各成员馆与其读者的费用结算期限和方法由各馆自行制定。第九章违规处理办法

第三十二条各成员馆必须保证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可靠、稳定、高效进行,随意中断服务、或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经常达不到本条例规定要求的,服务中心有权在整个服务体系内提出警告,情况严重者,报项目管理中心和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通报批评,或通报该成员馆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读者在文献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丢失、逾期等行为的惩罚办法由文献出借馆决定。

第三十四条对于不遵循本管理条例其他规定的成员馆,服务中心有权提出警告、并提交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干预和处理。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条例由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本条例自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批准之日起实施。其他未尽事宜参照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有关规定执行。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准则

为了保证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正常运行,随时为用户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特制定本服务准则。

1.本服务准则依据《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管理条例》制定。2.成员馆必须配备兼职或专职的馆际互借员,负责本馆的服务工作和系统管理工作。如发生人员出差等变动,应及时安排其它人员保证该项服务正常进行。

3.成员馆积极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热情接待和办理馆际互借业务,服务态度认真,一旦出现差错或设备故障,要及时解决。

4.成员馆必须向读者提供统一格式的馆际互借申请单,并指导读者填写。对于本馆读者填写的申请单,成员馆必须在一个工作日内核实本馆确无馆藏,核实具体的收藏被请求文献的出借馆,发出请求。

5.成员馆每天至少两次查看系统请求情况,检查用户申请单的内容,并核查本馆馆藏。对于接收到的借出请求,成员馆必须在两个工作日(加急时一个工作日)内完成本地处理,发出请求文献。如果无法满足,应在两个工作日(加急时一个工作日)内向请求方说明原因。6.成员馆收到邮寄或电子方式传递的文献应在一个工作日内通知读者。

7.出借馆必须保证服务质量。传递的文献内容完整,字迹清晰,页面干净。若有因质量问题的重发请求,出借馆应该免费提供该项服务。

8.成员馆应该详细记录每条请求的以下信息:申请人、请求馆、出借馆、文献信息、时间、费用和请求结果(对于未成功请求应说明具体原因)。

9.成员馆应该在本单位公布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收费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馆用户详细的收费标准和结算办法,经本研究所批准后公布执行。

10.本准则从颁布之日起在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内实行。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心

2002年11月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 服务协议

中国科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服务协议签定方正式全称,以下简称签定方)为保证科研人员及时方便地获取所需文献,本着公益服务、资源共享和平等互惠的原则,自愿参加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履行相应责任与义务,享受相应的权益和服务。

1.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心受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以下简称项目管理中心)委托,在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协调组(以下简称协调组)的指导下,具体制定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有关规范和服务标准,组织协调各馆开展服务,根据项目管理中心政策提供相应的设备、软件和服务,提供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具体运行和维护馆际互借系统,管理用户帐户,按期准确进行统计和结算,保证本服务体系长期有效稳定的运行,并接受科研人员、各个成员馆和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

2.签定方遵守《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按照该条例和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准则(以下简称服务准则)向本单位和全院科研、教学单位及其用户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并接受用户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考核。签定方将在本所范围对本服务体系的管理条例、服务准则、收费标准进行广泛宣传、并对服务准则和收费标准进行长期公示,提供咨询服务,以使本馆用户广泛了解和方便使用。签定方将根据管理条例和服务准则,配备必要的人员、设备、服务空间,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确保按照服务准则提供可靠、稳定、高效的服务。有关服务安排和管理办法向本所用户公布、抄送服务中心备案。

3.签定方按照管理条例规定参加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联机目录系统,充分及时揭示本馆文献。签定方负责本馆馆际互借服务的相关设备和系统的维护,保证相关服务的正常运行。签定方负责管理本馆用户,进行子帐户登记和结算,并为其在提交馆际互借请求时提供必要的担保,在文献使用中发生损坏或丢失情况,该馆负责处理赔偿事宜。

4.签定方将向服务中心及时准确地提供本馆有关馆际互借的相关信息和重要变动情况,对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及其设备、软件、服务机制、管理方法等提出建议,促进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签定方按期与服务中心进行费用结算。

5.签定方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严格遵循《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关于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版权声明》,不从事任何商业服务,不将服务中心提供的文献传递软件以任何形式转交或销售给第三方使用。

6.签定方向服务中心确认一名所级领导负责处理关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重大事宜,确认本所图书馆(或相应机构)一名负责人负责管理该项服务,确认具体管理该项服务的工作人员,保证协调管理的正常进行。

其它未尽事宜,由签定方与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协商解决。

签署人职务:签署人签字:

单位公章:

日期:年月日 反馈表 机构名称: 所级主管领导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E_mail 图书馆主管领导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E_mail 工作人员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E_mail 成员馆地址信息 E_mail IP地址 主页URL 通讯地址

年月日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 协调组章程

第一章总则

一、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以下简称服务体系)是在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以下简称院出版委)的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全院联合服务体系。

二、服务体系的任务是在中国科学院各个科研、教学和文献情报机构之间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充分共享中国科学院各级文献情报机构文献资源,保证科研人员及时方便地获取全文文献,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

三、为了保障服务体系的可靠、稳定和高效运行,为了有效地联系服务体系参加各方交流情况、集思广益、协调政策,成立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协调组(以下简称协调组),对服务体系的重大事项进行咨询和指导,推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资源共享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

四、本协调组由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院文献情报中心、地区文献情报中心、若干在专业收藏和地区分布上有代表性的研究所图书馆的代表组成,接受院出版委的领导,在具体工作上接受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以下简称项目管理中心)的指导。

五、协调组的工作职责包括:

(1)对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重大政策和基本管理规程(包括管理条例、服务准则、收费标准、运行管理制度等)进行讨论和咨询。

(2)对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其他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参与院出版委或项目管理中心组织的服务考核。

(3)对服务体系的经费使用和结算情况进行监督,参与院出版委或项目管理中心组织的经费审计。

(4)调查、收集、反映用户和各文献情报机构关于服务体系及其相关服务的意见、建议。

(5)分析用户需求,对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出建议和规划。

六、协调组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向院出版委和各研究所报告所发现的问题和有关意见和建议。协调组有权利要求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心和各成员馆提供相关数据。

第三章其它

七、协调组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

八、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为服务中心所在单位,为协调组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协调组成员单位为本单位参加协调组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CSDL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管理文件汇编 1

第三篇: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协议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为了充分利用各单位丰富的文献资源,提高图书馆文献服务保障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本着自愿合作、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同意协作开展两馆之间的文献传递服务业务。

1.服务范围:甲方作为馆际互借服务的医学中心馆为乙方服务,本协议服务范围仅限于非返还式文献传递服务,主要指文献复印、传真、邮寄、电子邮件传递、扫描传送(ftp)等方式。文献提供内容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文章、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告等文献复制件。

2.服务方式:本协议不直接面对个人读者,只限于馆与馆之间的服务。乙方向甲方通过信函、传真、e-mail或馆际互借系统提出申请,甲方负责接受申请、查询文献、计算相关费用并负责将查到的文献通过各种形式送达乙方。传送方式由乙方选择传真、邮寄、特快传递、电子邮件传递、扫描传送(ftp)等方式,传送费用由甲方依据乙方要求的方式向乙方收取。

3.服务时限:接到申请后甲方馆在一天之内(如遇周末顺延)反馈确认信息,并对申请情况给予答复,如文献是甲方馆内所有三天之内送出文献,如果甲方需向其他馆进行馆际互借所需时间视其他馆对甲方的回复而定。

4.操作模式:此项服务操作模式根据甲方管理方式和设备的实际情况,以及依据乙方的要求运作,可提供以下几种模式:

(1)纯手工操作:复印——邮寄

(2)半手工操作:复印——传真

(3)自动化操作:文献下载/文献扫描——电子邮件/ftp传送

(4)使用_________的传递系统。

5.文献传递收费标准:制定文献传递收费标准如下:

(1)_________文献传递收费=复制费+(加急费):复制费:¥_________/页(指复印+扫描+普通传递); 加急费:_________元/篇。

(2)_________代查外馆文献:医学中心文献传递收费=实际付出的费用+代查外馆资源手续费:代查外馆资源手续费:_________网内服务馆收藏的文献:_________元;国内图书馆收藏的文献:_________元;国外图书馆收藏的文献:_________元;费用结算时间:一年两次,每年6月和12月为服务费用结算时间。

6.乙方享受的优惠方案详见《_________》,甲方负责对优惠方案进行解释、说明。

7.本协议执行过程中,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后,另行修改或解释。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馆长(签字):_________ 馆长(签字):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四篇: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调查与分析

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调查与分析

鄂丽君/许子媛

2012-12-17 15:09:01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5期

【英文标题】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Inter-library Loan and Document Delivery of Regional Libraries

【作者简介】鄂丽君,女,1978年生,燕山大学图书馆馆员;许子媛,女,1980年生,燕山大学图书馆馆员(秦皇岛066004)。

【内容提要】 文章通过对我国768所本科高校图书馆、CALI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CASHL区域中心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网上调查,分析了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类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收费及补贴情况,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Taking 768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libraries, CALIS regional centers, CALIS provincial centers and CASHL regional centers as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interlibrary loan and document delivery by network, and analyzes the type, service contents, service mode, users, charge and allowance of interlibrary loan and document delivery, and puts forwar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library loan and document delivery.【关 键 词】区域/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图书馆联盟region/university libraries/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library alliance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馆际互借是同一系统或者不同系统的图书馆之间根据已有的协议,相互出借馆藏文献,是一种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文献传递是多种方式利用各种类型和来源的外部文献资源,在适当的时间将用户所需文献的替代品以快速方式与合理价格,直接或者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非返还式文献提供服务[1]。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以地域为中心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形式,笔者在调查我国768所本科高校[2]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时了解到,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重要形式,CALLS、CASHL的区域文献传递都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主导形式;笔者同时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调查了CALI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CASHL区域中心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现状

1.1 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类型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主要有4种类型,即:基于同一省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基于同一城市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基于CALI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基于CASHL区域中心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1.1.1 基于同一省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在我国大陆地区,有13个省级行政区的高校图书馆在省级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建立了同一区域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联盟,占大陆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的41.9%,包括北京、天津、浙江、湖北、上海、陕西、山西、海南、江苏、重庆、云南、广西、新疆。按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成员单位可分为两种类型:(1)同一省内的图书情报机构间的协作,北京、天津、上海3个省级行政区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的成员单位既包括高校图书馆也包括公共图书馆等其他图书情报机构;(2)同一省内的高校图书馆间的协作,浙江、湖北、陕西、山西、海南、江苏、重庆、云南、广西、新疆10个省级行政区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的成员单位只包括高校图书馆。

1.1.2 基于同一城市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我国有11个城市的高校图书馆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了同一城市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分别是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济南、长沙、大连、郑州、石家庄、保定、南京。按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成员单位可分为三种类型:(1)同一城市内的图书情报机构间的协作,例如山东省图书馆和济南市的28家高校图书馆的协作;(2)同一城市内的地理位置靠近的高校图书馆间的协作,例如杭州市的下沙高教园区的8家高校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长沙市的岳麓山三校馆际互借服务;(3)同一城市内的相似学科专业的高校图书馆间的协作,例如北京地区的5家财经类高校的图书馆的原文传递服务、上海海事大学与上海海洋大学的馆际互借服务。

1.1.3 基于CALI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以下简称文献传递网)为CALIS面向读者或文献服务机构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整体形象。该文献传递网由众多成员馆组成,包括利用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应用软件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图书馆(简称服务馆)和从服务馆获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图书馆(简称用户馆)[3]。CALIS在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了7个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CALIS在未设全国中心和地区中心的省市建立了15个省级文献信息中心。结合笔者访问CALI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的网站及768所高校图书馆主页的情况可知,7个CALIS地区中心及15个省中心均开展面向本区域内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1.1.4 基于CASHL区域中心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CASHL中心提供11 796种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的目次分类浏览和检索查询,以及基于目次的文献原文传递服务[4]。CASHL在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5所大学设立了CASHL区域中心。CASHL区域中心维护本地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以本地区和本校为重点开展培训、宣传、文献检索和原文提供等服务。结合笔者访问CASHL区域中心的网站及768所高校图书馆主页的情况可知,5个CASHL区域中心均开展面向本区域内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1.2 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可细分为返还式的馆际互借与非返还式的文献传递这两种。馆际互借的书刊来自各服务馆及成员馆;文献传递服务提供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期刊论文、专利文献、会议录文献、学位论文、图书的部分章节、报告、标准、古文献、旧报纸等。

在同一省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中,北京、天津、上海、浙江4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既有馆际互借服务,也有文献传递服务。例如,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包括原文传递中心和馆际互借中心,开展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天津市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TALIS)的成员单位间开展馆际互借服务,南开大学图书馆和天津大学图书馆为天津市内的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网只提供文献传递服务,陕西、山西、海南、江苏、重庆、云南、广西、新疆8个省级行政区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只有馆际互借服务。

基于同一城市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只提供馆际互借服务;7个CALIS地区中心均只开展文献传递服务;15个CALIS省中心中,除山东省CALIS中心既依托山东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开展馆际互借服务又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外,其他14个CALIS省中心均只开展文献传递服务;5个CASHL区域中心中,除CASHL华中区域中心既开展馆际互借服务又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外,其他4个CASHL区域中心均只开展馆际互借服务。

1.3 服务方式

区域性的馆际互借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图书馆代借式,北京市的BALIS馆际互借服务、CALIS山东省中心的馆际互借服务均是采用这种方式。BALIS成员单位的读者需先登录BALIS馆际互借中心,注册为BALIS馆际互借用户,然后查询“BALIS”联合检索系统,找到所需文献,填写申请表单,所借图书由物流公司负责送还,读者只需与本校的图书馆借书处联系馆际互借的相关事宜。另一种是自助式,即读者本人凭馆际互借证到相应图书馆借阅图书,上海、重庆等12个省级行政区,南京、济南等11个市级行政区的区域性的馆际互借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区域性的文献传递有两种方式:(1)半自动的方式。CALL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的文献传递、BALIS文献传递、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ZADL)的文献传递均是半自动的服务方式。CALIS遵循国际标准IS010160/10161协议设计了分布式文献传递系统,CALIS文献传递系统是一种分布式文献传递系统,是独立的系统,没有与联合目录及馆藏OPAC互连,读者通过文献传递网关系统提交文献请求,由文献传递员帮助读者获取文献并传递给读者。(2)全自动的方式。CASHL区域中心的文献传递采用这种方式。读者提交申请给CASHL系统后,CASHL系统将馆际互借请求分配到具体的服务馆,服务馆获得文献后直接把文献给读者并结算费用。

1.4 服务对象

区域性的馆际互借服务的对象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协议馆的教师。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专门为上海市高校教师提供国外原版教材的馆际互借服务。(2)协议馆的教师、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拥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特许证,该证只限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博士生使用。(3)协议馆的教师、博士生、硕士生。重庆市、天津市等省内高校馆际互借联盟,只为协议馆的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提供馆际互借服务。(4)协议馆的教师、研究生、有特殊需要的本科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等省内高校馆际互借联盟内,只为协议馆的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提供馆际互借服务。(5)协议馆的校内教职员工及在校学生。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为该校的全校师生提供三项馆际互借服务,即“北京高校联合体馆际互借”、“铁科研馆际互借”和“BALIS馆际互借”。

区域性的文献传递的服务对象为协议馆的校内教职员工及在校学生。

1.5 收费及补贴情况

区域性的馆际互借服务的收费情况包括两种类型:免费服务和收费服务。免费的区域性馆际互借服务通常是指在区域性馆际互借服务联盟中,读者办理馆际互借证及借书都是免费的。收费的区域性馆际互借服务通常是指读者需要支付馆际互借图书的邮寄费、借阅费,以及由提供馆际互借服务的馆收取的服务费。TALIS馆际互借服务中,读者在其他协议馆办理馆际借阅证须交给办证的馆200元押金及50元服务费。

文献传递服务通常是一项收费服务,每次服务的费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服务馆确定的,包括查找、复制、扫描、邮寄等产生的费用,二是成员馆在传递过程中实际产生的通讯、打印等费用。基于CALI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的区域性文献传递服务、基于CASHL区域中心的区域性文献传递服务均是收费服务;而ZADL文献传递平台可免费传递浙江省内高校有馆藏的电子版文献。

同时,读者在区域性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均享受补贴,极大地减轻了读者的负担。补贴办法有四种:(1)补贴物流费。BALIS馆际互借服务中,读者所借图书过程中产生的物流费,目前由图书馆承担,对读者免费。(2)在一定时期内开展免费服务。BALIS原文传递中心于2009年开展了原文传递优惠服务活动,至2009年12月31日,免费从国内订购原文文献。(3)图书馆根据文献来源机构制定补贴办法。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学科文献中心规定:向有CALIS文献传递补贴的成员馆申请文献传递时对读者实行全免费服务;向无CALIS文献传递补贴的成员馆申请文献传递时,按CALIS中心收费标准收取费用,但是读者在此收费基础上可获取50%的补贴。(4)部分补贴。上海的高校通过“东北片”传递的文献,每篇可享受50%的文献传递补贴;海南高校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服务中,寄出图书的邮资费由读者承担,由读者馆代收,还书的邮资费均由读者馆承担;广东省的高校通过CALIS、CASHL获得文献传递均可获得补贴,即使用CALIS文献传递服务的可获得文献传递费50%的补贴,使用CASHL文献传递服务的既可获得CASHL文献传递费的50%补贴,又可获得CALIS华南地区中心中山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费的20%的补贴。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服务联盟数量较少

基于同一省、城市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联盟的数量较少。目前,只有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等13个省市建立了省市内高校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开展了全省范围内高校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还不到大陆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总数的一半。只有11个城市的高校图书馆自发地建立了同一城市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联盟,共建有16个服务联盟,其中,北京市的高校共建有6个不同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联盟,而其他10个城市各建有1个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联盟。

2.2 服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首先,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平台来看,在同一省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中,北京、上海、浙江、湖北4个省份都自建有专门的馆际互借服务平台,重庆、山西、海南、新疆4个省份依托各省的CALIS省中心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使用的是CALIS馆际互借平台,读者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服务平台提交文献请求,方便快捷;而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未建立CALIS省中心的省份,也未自建专门的馆际互借服务平台。

其次,7个CALIS地区中心和15个CALIS省中心、5个CASHL区域中心服务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中心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页面建设及中心提供的服务两个方面。在页面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四种情况:(1)中心网站有“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栏,但点击该栏目后直接进入CALIS馆际互借读者网关系统,如CALIS东北地区中心、CALIS浙江省中心、CALIS河北省中心;(2)中心网站有“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栏,但点击该栏目后页面上无内容,如CALIS华南地区中心;(3)栏目内容丰富,设有服务内容、使用指南、服务流程、收费标准与补贴办法等,如CALIS华中地区中心、CALIS山东省中心、CASHL华南区域中心等;(4)中心网站无法访问,如CALLS西南地区中心、CALIS海南省中心等。在中心提供的服务方面,7个CALIS地区中心和15个CALIS省中心、5个CASHL区域中心中只有CALIS山东省中心基于山东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开展面向全省的协议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其他中心仅开展文献传递服务。

2.3 缺乏长效机制

虽然有些省、城市建立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但是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还缺乏长效机制。北京市的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包括成员馆39家,而北京外国语大学仅有北京地区23所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证件,并不是联盟内的所有馆都提供馆际互借证。虽然有的馆是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联盟的成员馆,但是,在其主页并没有发现关于其加入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联盟的相关宣传。例如,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等馆虽然加入了北京市的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联盟,但是在该馆主页并未发现有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相关栏目。

2.4 区域性馆际互借服务提供的资源较少

区域性馆际互借服务提供的资源较少,涉及两个方面:(1)在开展区域性馆际互借服务的省、市联盟中,成员馆提供借阅的资源的种类较少,即有的馆仅提供中文图书的外借服务。例如,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的馆际借阅服务规定:持联合体内38所高校图书馆各馆的馆际借阅证,阅览范围包括该馆各阅览室以及网上文献资源的本地阅览,外借范围仅限于普通中文图书,不包括外文图书、特藏图书、工具书、库本书和期刊等。(2)个别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统一发放的馆际互借证的数量较少。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仅持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外文图书馆际互借证各2个;天津市19个高校馆互为其他成员馆免费发放10个馆际互借证。

2.5 区域性馆际互借服务流程繁琐

在区域性馆际互借服务中,成员馆的读者如果需要借阅其他成员馆的图书,通常需要比较繁琐的流程。例如,湖北高校图书馆通阅通借协议提出,需要异校借书的读者向所在馆的馆际互借部门提出要求,由所在馆办理馆际互借手续,提供信用担保并向申请人说明借阅期限、还书手续等注意事项;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是杭州下沙本科高校图书馆联合馆际互借协作网的成员馆,其规定:本校读者凭本馆借阅证,到图书馆办公室换取馆际通用借阅证,每个借阅证只能换取一个馆际通用借阅证,由本人前往成员馆借阅书刊,读者如在成员馆办理图书外借手续,退还馆际通用借阅证时,须登记确认。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专门的协作机构

目前,基于同一省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盟均是在各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建立的,各省应在其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立与之对应的机构,具体管理、指导本省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5]。制定全省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条例,具体规定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各方责任、服务程序、操作规范、收费标准等内容,建立版权保护措施。并加强同一省、城市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管理,督促各成员馆宣传本省、市的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并充分利用联盟内其他馆的资源;定期检查本省开展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整改措施。

3.2 开发馆际互借服务平台

在建立了同一城市的高校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联盟中,多采用读者自助式的馆际互借方式,流程较繁琐,设计开发开发馆际互借平台,可以简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程序和手续,尽可能地缩短服务时间,使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尤其是设计可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交互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系统。例如,“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内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可登录本校图书馆主页,通过书目检索系统的“馆际借阅”链接,查询和申请借阅联合体内其他馆的图书。

3.3 建立区域性的知识传递服务体系

我国一些省、城市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同一省、城市的高校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联盟,实现了同省、城市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为高校的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高校通过科研项目的联合开发,吸引大型跨国公司进入,借助于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科研信息环境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形态的变化,科研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图书馆所收藏的(数字或纸本)文献了。文献传递服务本身需要变化,把自己的工作和系统与对用户的整体服务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利用专业学科服务能力,充分挖掘利用各类文献和非文献内容发现、检索和利用系统,支持不断扩展的信息供应需求[6]。因此,应建立区域性的知识传递服务体系,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知识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进而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3.4 充分利用服务馆的资源

服务馆的资源既包括文献资源也包括服务设施。(1)充分利用服务馆的文献资源。CALI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均设置在本地区、本省资源较为丰富、服务能力较强的高校图书馆,目前,CALI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大多仅开展了文献传递服务,各中心应酌情开展基于本馆馆藏的馆际互借服务。(2)充分利用服务馆的馆际互借系统。正确合理的使用馆际互借系统能够避免资源重复浪费的现象,缩短读者获取文献的时间,节省馆际互借的费用。例如,天津大学图书馆是天津市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工程中心,采取了“模拟服务馆”模式[7],将成员馆的馆际互借员升级为本馆馆际互借系统的管理员。成员馆用户可以在天津大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系统中注册账户、提交申请,成员馆的馆际互借员可以进行用户认证、处理申请等操作。

3.5 扩展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

扩展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充分发挥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将会保证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持续发展。为此,区域服务馆与区域成员馆都应当致力于发展协议单位,利用方便获得的资源为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服务。例如,厦门大学CALIS福建省中心与台湾、香港、韩国、美国等地区的图书馆建立联系,为成员馆获取国外的文献。福州大学图书馆作为CALIS福建省中心的成员馆,与福建省图书馆建立联系。因此,福州的大学图书馆可以通过厦门大学图书馆从国外获取文献,厦门大学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福州大学图书馆获取福建省图书馆的文献[8]。

【参考文献】

[1]范丽莉.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名单[EB/OL].[2010-11-10].http:///group/whutgest/page/ywxcd.psml.[5]高波,李田章.中南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图书馆论坛,2007(6):196-200.[6]张晓林.从文献传递到知识传递:面向未来的模式转变?——参加ILDS2009会议有感[J].图书馆杂志,2010(2):2-5,26.[7]褚金涛,汪宗怡,赵晓梅.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网在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中的发展与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98-100.[8]杨薇.区域性文献传递网服务模式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91-94.

第五篇: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准则(修改稿)

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服务规范(试行)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工作组

2003年3月制订 2006年8月第一次修订 2009年7月第二次修订

1.总则

1.1 本规范依据《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体系管理条例》制定,是中国科学院 文献传递工作的标准性规范文件。参加该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应按照本规范的有关规定提供服 务。

1.2《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规范》的修订权、解释权归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学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工作组。

2.文献传递服务内容

2.1 本馆馆藏:各成员馆应提供对本馆收藏的各种载体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章节)、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标准等文献的查询与传递。

2.2 中科院所属图书馆馆藏:各成员馆有责任将本馆不能满足的文献传递申请转发到中科院 所属其他文献入藏馆进行传递。

2.3 第三方图书馆文献:承担委托代理服务的成员馆应按照本馆注册的代理服务范围提供文 献查询与传递服务。

2.4 学位论文与特种文献: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学位论文、馆藏古籍、缩微品、视听资料等 文献是否提供传递服务,由各成员馆根据有关版权规定和本馆规定决定是否提供。

3.文献传递服务方式

3.1 自助服务:个人(课题组)用户成为注册用户后,可自助通过个人(课题组)帐号登录 服务系统请求文献传递服务、接收文献。

3.2 代理服务:个人(课题组)用户无论是否经过注册,均可将文献请求通过电子邮件等方 式提交给本单位图书馆馆际互借员,由馆际互借员认证后统一提供文献查询、接收/转发文 献等服务。

3.3 服务方式的选取:自助或代理服务方式的选择应充分尊重个人(课题组)用户的意愿。

4.用户注册/开通服务

4.1 制定本所用户注册办法:中科院文献传递服务目前的服务对象限定为院内读者。各成员 馆应遵循方便用户的原则,根据本所具体情况,制订本馆个人(课题组)用户注册办法。4.2 公告本所用户注册方法:利用本所图书馆主页、告示栏、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本所用户 公告注册方法。

4.3 审批用户注册申请:接到本所(馆)用户的注册请求后应在2小时之内完成其用户的身 份认证、核对注册信息及审批。

4.3.1 非网上注册申请审批:完成身份认证及注册审批后,馆际互借员在“文献传递管理 系统-读者管理”中为其“添加读者”。

4.3.2 网上注册审批:在“文献传递管理系统-读者管理-处理读者注册” 中进行身份认证、核对注册信息及审批。拒绝注册时需准确选取或注明拒绝原因。

4.4 建立预付款账户:批准用户注册的同时通知用户交纳予付款,为其在“文献传递管理系 统-读者财务管理”中建立预付款账户。

4.5 开通服务:预付款账户建立之后,其文献传递读者系统登录帐号生效。应及时通知用户服务开通,4.6 用户离所:个人用户离所前,检查其登录帐号申请是否完成处理并办理预付款退款、删 除个人登录帐号、财务帐号的操作。

5.文献传递提供服务流程

5.1 除新建研究所因不具备文献资源而无法提供服务以外,成员馆均应开通利用服务和提供服务的双向服务。

5.2 接收服务请求:各成员馆应打开“事务邮件提醒”功能,每日及时接收文献传递服务申请单并及时进行处理。

5.2.1 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分馆、特色分馆:每日至少在上、下午各接收服务系统请求2 次并在当日进行处理。

5.2.2 研究所成员馆:每日至少在上、下午各接收、完成处理请求1次,并在当日进行处理。5.2.3 服务催办:对于未及时处理的服务请求,服务中心将适时发送“催办通知”,各成员 馆应在接到“催办通知”后4小时之内完成处理。

5.3 打印用户申请单:必要时可打印用户申请单,以方便提取文献。

5.4 确认本馆馆藏:检查用户申请单的内容,检索相关目录,确认本馆是否有馆藏。5.5 转发提交申请:对本馆因各种原因不能提供的普通请求,在接到申请4小时内完成向院内其他馆藏馆转发申请,获取文献后及时提供给用户。在转发申请单过程中,应首先向系统内有馆藏的成员馆转发,若系统内其他成员馆也无法满足读者需求时,可根据读者提交请求时对委托代理服务条款的接受与否,选择向系统内委托代理馆转发此请求:如果申请单的委托代查条款显示”同意”,可以将申请单转发到委托服务代理馆,有代理馆通过系统外第三方机构获取文献。如果申请单的委托代查条款显示”不同意”,则不得将申请单转发到委托代理馆,并进行申请单拒绝处理,结束此申请单的查询。

5.6委托代查请求:确认本馆不能满足用户所需文献后,在1个工作日内按用户要求的查询范围完成委托请求的查询与发送请求。收到文献后及时传递给用户。5.7 提取文献:按照用户申请单提取文献并记录文献提取状态。

5.8 更正文献源信息:对于用户申请单提供的有误、不详文献出处,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进行 必要的更正或补充,需要时与用户进行沟通。

5.9 扫描/复印文献:按照用户申请单请求的文献传递方式进行文献的扫描或复印。5.9.1 传递的文献内容应保证完整,字迹清晰,页面干净。若有质量问题,文献提供馆应免费再次提供该项服务。

5.9.2 国科图总馆、分馆、特色分馆应对扫描/复印件进行修改,按用户要求的文件格式发 送。研究所成员馆应根据本馆情况,尽力保证扫描/复印文献的质量。

5.10 传递文献:按照用户申请单请求的文献传递方式传递文献,因设备故障等原因需要变 更传递方式时应及时与用户沟通。文献发出后如发现文献被退回应做出重发或联系用户等处 理。

5.11 完成请求处理:文献成功发送之后及时进行“完成请求处理”操作。

5.11.1 进行“完成请求处理”操作之前须核对用户申请单文献页码、实际页数、费用,并 按实际发生费用进行“修改确定”。

5.11.2 准确选择“处理状态”进行完成请求处理。处理为“其他”时应简要注明原因。5.11.3 “完成请求”操作有误时,请及时进入“请求单查询”进行“回退”操作,修正处 理结果。

6.成员馆用户服务流程

6.1 公告服务细则:利用图书馆主页、告示栏、电子邮件等形式公告本单位集中服务(代理 服务)的方式和有关服务细则,包括提交请求方式、费用、服务周期、版权等。

6.2 接收服务请求:每天上下午至少各1次接收本单位用户以email、代理服务请求单等方 式提交的服务申请并在当日进行处理。必要时与用户沟通确认所提交的请求并说明费用、服 务周期等。

6.3 检索本馆馆藏目录:确认用户所需文献在本馆的馆藏情况。

6.4 确定文献入藏地:对因各种原因本馆馆藏无法提供的文献,应在当日利用联合目录等检 索工具确定馆藏地并向外馆转发提交请求。

6.5 更正文献源信息:对于用户提供的有误、不详文献出处,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进行必要的 更正或补充,以保证准确提交服务请求、获取文献。

6.6 选择出借馆发送请求:原则上优先选择中科院文献传递服务系统成员馆发送请求,需 要选择院外图书馆时,应综合考虑费用、传递速度、满足率、传递方式、服务质量等因素,保证为用户经济、快速、优质的提供文献。

6.7 接收/转发文献:注意查询提供馆的服务状态,及时接收提供馆发送的文献并在第一时 间转发给本单位用户。提交请求时,可将最终用户作为文献收件人提供给文献发送馆。6.8 服务查询/咨询:接受用户的各种服务咨询、查询并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必要时,应 及时与出借馆或文献传递服务中心取得联系。

6.9 服务费用结算:按照文献传递管理系统的“结算功能”与本单位用户进行结算,并以以结算单等方式通知用户。

6.10服务统计:定期对服务情况与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统计,为服务调整与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及时汇总并反馈用户意见与建议。

7.文献传递服务周期

7.1 服务周期的计算:以用户申请单的请求时间起计算,国家法定的节假日顺延,不计算在 服务周期之内。

7.2 服务周期:国家科学图书馆总、分馆、特色分馆应严格遵守以下服务承诺; 7.2.1 本馆电子文献:4小时(工作小时)内发送。7.2.2 本馆印本文献:1个工作日内发送。

7.2.3 中科院成员馆电子、印本文献:1-2个工作日发送(特指本馆无法满足,转发到系统内其他成员馆获得的文献)。

7.2.4 国内第三方图书馆文献: 2个工作日内(特指国内有密切合作关系的机构)7.3 如确因特殊原因未在规定服务周期内发送文献,应及时与用户沟通并说明。

7.4各研究所成员馆应力争实现有关服务周期的各项规定,但服务周期不得超过“2个工作日”。

7.5 加急服务: 接到请求后立即进行处理,本馆馆藏不得超过1个工作日完成发送。

8.文献传递服务满足率

8.1 以研究所用户需求为服务目标,保证全院文献传递服务对研究所用户的总体满足率。8.2 按照本规范5.4、5.5、5.6中的规定完成文献传递服务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证对研究所 用户的文献满足率。

8.3 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联合目录中馆藏信息的错误数据,以避免误导用户、影响文献满足 率。

8.4 对馆藏文献的“借出”、“未到”、“缺页”“装订”等情况,主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催还、查到、补页、缩短装订周期等工作来保证文献传递的正常进行。

8.5 利用文献传递管理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定期进行本馆“文献传递满足率”统计,分 析影响本馆文献传递满足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满足率。

9.文献传递服务收费标准

9.1 成员馆提供文献文献传递服务时,统一执行《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系 统收费标准》。

9.1.1 提供本馆馆藏: 0.3元/页。

9.1.2 提供中科院其他成员馆馆藏: 0.3元/页,不加收其他费用。

9.1.3 提供中科院以外第三方图书文献机构的文献:按照第三方图书馆的收费标准收费,不加收其他费用。

9.2 各成员馆不得在《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收费标准》规定范围之外加 收其他费用。

10.文献传递服务收费方法

10.1 中科院文献传递服务实行预收费方式。

10.2 成员馆付费方法: 以邮局汇款、支票、现金银行转账方式向服务中心交纳本馆预付款。10.3个人(课题组)用户付费方法:按照各成员馆的有关规定向本所(馆)馆际互借员交 纳本人(组)预付款。

10.4 馆际互借员在收取个人(课题组)预付款后一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应的读者财务账户添 加操作。

10.5 馆际互借员在文献传递管理系统进行“交款”、“退款”等操作的同时,应在系统中做 “财务摘要”。

10.6 馆际互借员应经常在文献传递管理系统中检查“本馆账户余额”,及时补充本所预付款。

11.文献传递服务结算

11.1 成员馆结算:各成员馆接到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中心的结算通知后,按照通知 要求和《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财务结算办法》及时与中心系统进行结算。11.2 个人(课题组)用户结算:各成员馆根据本所情况制定《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个人(课 题组)用户结算办法》并与本馆个人(课题组)用户进行结算。

12.查询/投诉处理

12.1 服务中心及各成员馆均有责任接受并记录来自成员馆及个人用户对服务结果的查询/ 投诉,杜绝敷衍,做到文明服务。

12.2 及时处理各种查询/投诉,接到“未收到文献”的投诉后2小时之内应完成重新发送文 献的操作。

12.3 对于不属于本馆解决范畴、本馆无法解决的查询/投诉,应在接到查询/投诉后1小时 内转发到服务中心或相关成员馆。

13.知识产权保护与隐私保护

13.1 文献传递服务应严格遵守《中过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版权说明》与《中国 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隐私保护条款》。

13.2文献传递服务提供的少量文献复制件仅用于个人学习或者研究的目的,不能用于任何 商业目的。

13.3 成员馆依照判断,有关请求有超出“合理使用”的意图,涉及版权侵权,可以拒绝接 受满足该请求,处理为“其他”状态,或提交服务中心处理。

13.4 成员馆不得公开或透露读者注册资料、系统保存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请求以及处理 情况等非公开内容。

13.5 成员馆应确保为读者分配的用户名及密码的私密性。

13.6 各成员馆应遵守其他成员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与隐私保护的规定。

14.文献传递系统/设备维护

14.1馆际互借员发现文献传递读者/管理系统出现故障应及时向服务中心反馈解决。14.2 馆际互借员发现网络、Ariel软件及邮件系统出现故障及时联系本所网管及服务中心 解决。

14.3 馆际互借员发现扫描仪出现故障及时联系供应商。

15.成员馆联系信息维护

15.1 成员馆信息如有变动,请及时在文献传递管理系统“参数管理”中进行修改并以电子 邮件方式通知服务中心。

15.2 成员馆需更换系统管理员时,请以电子邮件方式通知服务中心进行更改。

15.3 成员馆需要更换操作员时,请在文献传递管理系统“参数管理”中进行删除与修改。15.4 成员馆系统管理员联系信息变更时,请及时在文献传递管理系统“操作管理员设置” 中进行修改并以电子邮件方式通知服务中心。

16.暂停服务

16.1 国家法定节假日不暂停服务,服务周期顺延。

16.2成员馆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暂停服务时,应提前在 “文献传递管理系统-参数管理”中 向中心系统提交公告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可暂停服务并在“文献传递管理系统-参数管理” 中进行“暂停服务”操作。

16.3 国科图总馆、分馆、特色分馆原则上不允许暂停服务,有特殊情况请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服务中心审批。

17、文献传递服务推广与培训

17.1 公告服务细则:利用图书馆主页、告示栏、电子邮件等形式公告本单位开展文献传递 服务的方式和有关服务细则,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费用、服务周期、版权规定等。17.2 用户培训:培训和引导用户正确使用各种检索性目录和文献传递服务,及时向用户推 广与文献传递相关的各种服务。

本规范从颁布之日起在中科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内实行。

下载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管理条例 -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管理条例 -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