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文献的传递策略

时间:2019-05-14 15:0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文献的传递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文献的传递策略》。

第一篇:探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文献的传递策略

探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文献的传递策略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我国网络通讯也在不断地飞速发展。我国当前的图书馆已经基本上进入了自动化管理模式,电子文献传递作为当今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型模式,逐步成为了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各种类型的文献传递服务平台的构建,让文献传递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对我市图书馆电子文献传递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图书馆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 电子文献 传递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031-01

电子文献传递属于自动化传递范畴,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采用的服务手段,它基于数字化技术,把文献通过计算机网络、全文数据库系统以及电子文献传递系统等把文献传递给用户使用,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利用电子文献传递服务不仅可以缓解图书馆经费困难等尴尬局面,还有利于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

一、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实现方式及意义

1.实现方式

由于当前我国图书馆广泛开展网络化建设,让大多数图书馆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图书馆内部资源网络。如果进一步把因特网与HTML超文本信息链以及图、文、像、声为一体的多媒体等各项最新技术与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充分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献传递真正发展成为机器可读文献的网络传递。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实现方式:①人工辅助方式。用户在获得文献线索后,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方式来通知图书馆,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把全文数据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等方式来发送给用户。②自动化方式。用户在网络上可以通过二次文献数据库获取得到检索结果后,直接选择相似的功能来向全文数据库系统发出订购信息,这个时候电子文献传递系统会自动对用户进行资格认证和结果检查以及电子付款,然后再把存储在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献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用户,这时用户收到电子邮件就可以通过解压来进行阅读全文。③网络访问方式。用户通过网络浏览器来进行获取文献线索,然后通过网络授权登记后就可以在网络上直接阅读或者下载全文数据来进行参考或者阅读。

2.意义

当前文献信息产品已经成为了一种昂贵的产品。由于我们现在处于信息发达且越来越重要的时代,社会信息需求量大,造成了信息载体与信息服务供不应求,导致出版物的价格幅度在逐渐上涨,而且它的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图书情报机构经费的增长幅度。为了解决以往出现的这些问题,图书馆把文献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全文数据库系统以及电子文献传递系统等把文献传递给文献需求者手中,这样不仅实现了即时传递到需求者手中,还能够让需求者不需要花钱就可以对文献进行复制。所以,只有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文献资源共享才是解决需求者与图书情报机构之间供求矛盾的唯一途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有效手段的同时,还解决了经费日益紧张以及书刊订数减少等情况出现,给图书馆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业务形式。

二、电子文献传递的现状

1.国内图书馆现状

我国当前图书馆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发展十分迅速。我国科技信息保障体系与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启动,标志着在资源建设方面将会涌现出一批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核心单位。比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北大图书馆等文献传递服务开展得比较好。电子文献传递由于数字化技术的文献提供,它满足了用户对文献资料的需求,成为了我国当前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项主要形式。所以,我国国内有很多图书馆加大了对电子文献传递服务人才的高档设备的配置,有的是自己图书馆开发的电子文献传递系统,有的引进了适合通过扫描方式进行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国外软件,这样促进了我国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迅速发展。

2.我市图书馆现状

我馆(内蒙古包头市图书馆)办馆的目标是为了不断的满足读者对书籍阅读的需求。我市图书馆自建馆以来,顺应时代的发展,数字化管理不断进取、发展完善,我馆占地面积为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268平方米,多年的办馆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办馆特点,具有丰富的馆藏典籍,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并且积极的进行文献开发。目前藏书达48万册,其中包括各类中文图书、包头地方文献、蒙文图书报刊、电子图书以及少年儿童图书报刊等。在2003年10月开通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包头市分馆,已经有网络全文图书5万多册,据统计,我市图书馆在未来总藏书规模可能达到160万册,为全市人口提供免费服务。

三、优化电子文献传递的策略

1.整个图书馆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服务设施

提高员工对文献重要性的认识,冲破传统观念的管理体制,图书馆人员只有认识到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工作在整个图书馆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做好了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工作,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图书馆服务读者的价值。除了上述之外,图书馆配备先进的开展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各种电子文献传递软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来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性。所以,图书馆软件设备的配置也是不容小觑的。

2.要全面提高我市图书馆内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文献的传递以及相关咨询都是在网络过程中进行传递的,文献传递服务工作涉及的环节有很多,因而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熟悉馆藏,了解各类信息源的特点,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检索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的分析功能。所以,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进行文献的处理,收集以及传递信息的能力都时刻影响着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工作效率与传递服务的质量。因此馆内工作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对于有效地传递文献资源信息起着关键性作用。

3.要呼吁制定新的图书馆评估体系内容革新

我市当前图书馆评估体系大体上还是偏向于重藏轻用,从而造成了整个图书馆的经营效率低下,读者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等问题出现。因此,我认为应该通过图书馆专业协会的管理者,来进行呼吁制定新的图书馆评估体系,来导向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传递工作,把文献传递的费用联系起来,一切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为读者尽快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而服务。以评估来导向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工作。

四、结束语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和远程通信技术为文献传递服务发展创造的机会,要有意识地利用国外的电子出版物来为我市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准备充分的数字化资源,还要利用电子型资料的优势来实现快速低价的打印输出,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建立高效率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刘泳洁:电子文献传递服务产生动因[J]电子技术及信息科技――《图书馆》,2005年21期;

[2]杜传丽:图书馆文献传递障碍及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 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正在从传统的手工管理的服务模式走向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功能是虚拟图书馆和实体图书馆功能的总和。本文介绍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并指出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明确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与创新之路。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必要性 功能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空间,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也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图书馆事业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更是教育竞争的时代。人才教育离不开图书馆教育,图书馆教育将直接影响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深层次、多功能的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随着计算机应用到图书馆界,图书馆突破了物理馆舍的界线,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交流范围。网络时代图书馆也就是数字化图书馆,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图书馆所有的馆藏实现数字化,能方便高效地为读者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网上服务,它是理想的现代化图书馆模型。和传统图书馆比较,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1、文献信息源极为丰富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包含的文献信息源不仅是馆藏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信息,图书馆也不再局限于有形实体的收藏,而且还包括虚拟网上无形信息资源的收藏。

2、文献载体收藏丰富多样

文献载体收藏也丰富多样。随着科技的进步,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载体也趋于多样化。图书馆的收藏不再仅是馆藏图书,还包括数字信息资源库,这个库里可以有声音、有文字、有图像,简言之是多媒体数字信息资源库。

3、服务方式快速便捷

信息网络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全新的信息。图书馆网络化是顺应教育发展形势的一大举措,网络化给图书馆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是图书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网络化使图书馆变成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场所,使网络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4、操作管理智能化

传统图书馆的操作以人工机械为主,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各项常规管理都可在服务器上实现操作的自动化。电子书目和电子原文通过网络同时出现在计算机界面上,方便选择,有利于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智能联机编目更使外借工作变得轻松自如,网上借阅使读者足不出户

便能获得所需的资料。高新信息技术使图书馆本来繁杂的管理变得轻盈,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5、馆员素质要求综合化

传统图书馆以“人—书”联系为主,素质要求不高,而网络时代图书馆工作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不仅需要信息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图书馆网络化是顺应教育发展形势的一大举措,网络化给图书馆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是图书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网络化使图书馆变成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场所,使网络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因此,是传统意义上图书馆的一次完全的更新换代,也称得上是一次革命。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

有人曾经说“在今后的20年内,世界上大部分的知识会被数字化并提供获取,人们期望在网上免费阅读文献,就和在图书馆免费阅读一样。”如果真的那样,那么图书馆在这样一个计算机时代是否还有其存在的必要呢?

首先,我们从图书馆产生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图书馆一产生,就以非商业化地全面地收集保存文化信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服务为目的。因此图书馆是一种纵向信息交流机构,其社会作用是后起的信息机构都不具备的特征。

其次,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和知识中心。尽管人们已开始习惯用互联网获取知识,但是,只有图书馆才是社会信息的发散地和信息源。

例如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就一直与纽约公共图书馆、哈弗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等签有协议,需要把他们的馆藏文献数字化,充实互联网的信息量。无论有多少知识进入互联网,图书馆仍将在未来多年发挥重要作用。

再者,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传承者。虽然图书馆一般不直接从事于知识的创新活动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而是主要致力于知识和图书的保管、归纳、整理和传承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图书馆,人类的知识和成就才能被一代代传承下去,文明才不会倒退。而互联网络上的资源大多数是自由信息,时效性短,权威性差。用户共享网上信息时还需要增加大量的查询、选择和控制工作。这需要用户掌握电子计算机的知识和有关查询信息的技巧,这些并非一朝一夕就被广泛接受的。且数字化信息只是对现有各种信息资源的补充和丰富。目前全世界的数据库已达9000多种,记录总数超过50亿条。但人类有史以来积累的文献信息量不知要大多少倍。何况是否所有的信息都有可能并有必要数字化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为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数字化信息资源与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应该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功能和地位

网络化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一大基本特征,但绝不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全部内涵。其实,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功能是虚拟图书

馆和实体图书馆功能的总和。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作用并未丧失,反而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传统的文故贮存功能

在网络时代仍需保持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贮存功能,体现了贮存功能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在现代社会,海量的电子数据丰富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储备,使得贮存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通过网络平台向需求者提供文献信息并提供特色服务,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2.信息枢纽功能

图书馆能利用各种渠道的文献信息,为读者架构起丰富而全面的资源结构,进而满足读者获取知识的需求,这体现了一个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传统图书馆,大量急需的资料被隐藏,读者查找起来是既费时又费力;而在数字化网络体系中,计算机检索系统使图书馆改变了被动局面。数字化的电子数据丰富了图书馆馆藏资源,读者可以利用功能强大的检索系统,享受多种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

3、知识服务中心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一方面,用户获取的网络资源中常常篇幅多、资源庞杂、质量良莠不齐,使得希望获取的知识难以发现和利用。作为知识中介的图书馆,其传统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用户深层次的知识需求,所以要研究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生产与服务的特点,明确用户在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中对知识需求的特征,开展网络专题知识组织与个性

化知识服务系统的开发研究,满足用户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需求。图书馆要想更好地发挥知识服务功能,就必须实现从文献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转变。此时图书馆的核心定位也必须顺应时代发生根本的转变,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知识服务中心”,图书馆今后的发展只有朝这个方向去转型,才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4、现代教育中心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深化和拓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图书馆由于自身专业的优势,对分散在各个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有重点地采集、整合、开发和知识重组,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全面准确、高质量的综合知识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随着数据库技术和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的发展,图书馆之间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快捷地共享数据和信息资源,从而扩大整个社会获取知识及接受教育的机会,满足读者接受教育的需求,而且突破了传统的地域和时间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不仅延长了为用户服务的时间,还能为用户提供各种远程教育,实现了教育方式的自主性、教育空间的无限性、教育手段的灵活性和效益性,成为信息网络时代最为便捷、最有成效的教育方式。现代图书馆将兼有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的功能,但与这些机构不同的是,图书馆除了保存功能外,更加重视藏品的利用。人们可以将其中的一些艺术复制品像图书一样,借回去欣赏一段时间,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还将成为重要的素质教育中心。

5、文化休闲中心

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为读者提供各种文献资源借阅服务的机构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城市或社区的文化活动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地或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图书馆搞各种专题展览,举办各种知识讲座、视听欣赏、多媒体娱乐等等。实际上,这不是对图书馆功能的削弱,而是对图书馆职能的拓展。新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应该关注自身的文化休闲功能的发挥。作为一种内在精神需求,休闲服务同样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但是需要正确定位,必须注意和谐有序地发挥图书馆整体文化功能,妥善处理发挥文化休闲功能与履行其他职能的关系。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机构,毕竟不同于其他行业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点,所开展的休闲服务也必须符合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只能是一种文化休闲服务。

以上对图书馆各种功能的定位,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文化教育功能,而是在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中构建一种持久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环境,读者在其中不仅可以学习与进步,还能进行化休闲与娱乐,这才是新时期下图书馆的职责所在,也是其竞争力和魅力所在。

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与创新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应该理解为是虚拟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的总和,它不仅拥有现实的自然平台,而且还拥有虚拟的数字平台,这样就为经营好图书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用创新的精神,以人为本,经营好图书馆。

1、转变办馆思想,完善服务模式

观念上的落伍是最大的落伍。图书馆人已经意识到了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变革的影响, 现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已远不是管理信息、进行藏书和简单的利用服务,而是可以为用户进行选择、获取和利用不同的信息源提供参考和服务。一些先进的、正确的新思想、新理念被引入图书馆界,逐渐形成了信息价值观, 改变了传统的“馆本位”和“书本位”的观念;形成了大图书馆观的信息共享意识。图书馆在服务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要处处为读者考虑,在硬件上,在办证条件和借阅时间上应更为宽松,还可推广无证阅读;在馆藏文献的采集上,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尽可能通过网络由读者参与采集。在软件上,读者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利用广域信息服务系统、万维网等导航软件方便读者检索信息。图书馆应该认真做到按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快捷地组织信息资源和提供服务,这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最大魅力——以最快的、最直接的方式为读者组织信息资源和提供服务。

2、突破独立发展,实现共建共享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必须克服对文献资源的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通过合作分工收藏,以网络化建设为主,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纸质文献为主,开发方式多数还是以手工居多。在这种馆藏结构相对原始的情况下,各馆之间的信息很难实现共建共享。在网络环境中,对图书馆的评价标准已不仅仅要看馆藏数量,更重要的是看馆藏资源结构以及新型信

息资源的使用环境。这就使得纸质文献已不再是单一化的馆藏,还包括了可以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等虚拟馆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必须纳入“共建共享”的全国一体化状态。虽然现实条件下尚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我们选择了另一种模式,即首先是地区性实现“共建共享”,然后再达到全国性的一体化。

3、提高馆员素质,建立特色馆藏

传统图书馆馆员主要对书刊进行采集、编目、排架、借阅服务等,主要是手工操作,馆员的文化知识普遍不高.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简单重复的借还服务,转移到智力型多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信息的来源、加工、传递及获取的途径和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有更多的馆员从事信息的组织工作,这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一代馆员需要既懂得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知识,又要学会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他们应是信息海洋中的导航者和服务者。现代化技术下的文献资源共享,必须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也只有具备特色馆藏才能形成优势。花费大量资金重复建设收集其他馆已拥有的贵重资料,不仅意义不大,并且造成本馆经费紧张。在有限的财力范围内,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建设特色馆藏上。建立特色馆藏文献要既全又新,特色馆藏文献多以专业或专题为主线,借助现代化的设备,采用多媒体技术或网络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处理和传播手段来整序加工,通过数字化来提高传输速率,满足特色服务的需要。

数字化和网络化开拓了图书文献机构的全新空间,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赋予了崭新的内涵。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传统图书馆互相结合,相互补充,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MOOC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思考论文

一、MOOC概述

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的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人们为此将2012年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之年。MOOC由5个主要元素组成:教师、学习者、主题、学习材料和情境。MOOC的特征是在线学习设计、大型、免费,由于课程免费、便捷、容易注册,使得学习者既可以免费获取知名高校的学习与教学资源,还能根据自身学习目标、已有知识技能和兴趣进行参与行为的自组织活动,这一重要基础使得MOOC受到了市场欢迎。由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对教育界影响深刻,如使得全球资源走向了开放存取、有效的降低了教育成本、推动了教育模式变革等。可以预见,随着MOOC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必将颠覆现有的教育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图书馆在MOOC中的作用

(一)担当版权清理顾问。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教学所使用的资源与传统情况有所不同,会受到种种限制。图书馆馆员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作为版权顾问来协助慕课教师进行教材资料的筛选。课程讲座使用的资源、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以及课程材料的归属是版权问题涉及的主要方面,但课程材料的归属通常可以通过教师与学校或MOOC提供商的协商来确定,因此前两者是版权问题所重点关注的,图书馆在版权使用方面的服务也主要针对前两者进行。

在版权清理方面,美国的图书馆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其中以杜克大学图书馆为例,除了做好资源使用请求和寻找替代资源外,还在图书馆成立了版权指导服务部门即版权和学术办公室。该部门一是进行版权许可咨询、版权问题答疑;二是给MOOC教师编写了合理使用资源的参考指南列表。该指南列表涵盖了教育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所需的版权知识,内容非常具体详细。譬如MOOC教师在做资源选择时,图书馆馆员会让MOOC教师认真考虑有些资源是否是课程中所必需的;它们是否可以在知识共享、公共领域、其他开放途径,以及在版权所有者许可下找到无版权问题的替代资源。另外,该指南详细阐述了“合理使用”的规则与边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主要是为在校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并提供学习场所,但是缺乏开展版权指导、教育、咨询的经验,尤其是没有图书馆行业性版权政策的导向。因此,对图书馆来说,把慕课版权处理融入其日常工作中,这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

(二)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介入MOOC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开设自己的MOOC课程。而“信息素养”课程则是图书馆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的首要选择。图书馆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讲座、网上教学、专题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素养培训服务,将信息素质与终身学习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在MOOC教育支持方面,图书馆还能够在MOOC课程制作过程中搜集、管理MOOC课程所需的信息资源。对教师来说,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一般都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另外还能够帮助其提高信息获取水平和MOOC管理能力。对学习者而言,图书馆提供的嵌入式咨询及其信息导航等服务,既可以为其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等活动给予相应指导,也可以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等。此外,还可以在图书馆站及各种论坛、服务平台等页面发布MOOC服务的使用指南、MOOC学习的平台新消息、接收用户咨询及反馈的信息、FAQ、课程讨论、甚至于课程本身,以促进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

(三)给予课程方面支持。图书馆对MOOC最为传统和直接的支持工作是为学习者提供MOOC学习的场所和网络软硬件平台,为教师提供资源和技术方面的帮助。事实上,支持工作贯穿课程的始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课程前期,图书馆不仅能够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还能结合课程特点提供课程资源使用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早期的MOOC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课程为主,其授课教师对于MOOC所需的媒体和技术较为熟悉。随着MOOC的迅速发展,课程涉及的专业领域也不断拓展,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也加入进来。另外,图书馆还支持实施了“学术技术专家项目”,在该项目一些“嵌入”教学部门为其提供技术支持的图书馆员也将为该部门的MOOC开发给予帮助。

2、课程中期,图书馆馆员除继续提供技术类支持外,还要积极发挥“信息咨询专家”的作用。他们可以与学习者直接交流,提供建议和指导,也可以与教师及MOOC提供商合作,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信息方面的问题并做出解答,形成文字资料后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供学生们参考。

3、课程后期,图书馆的服务。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搜集、整理和保存MOOC中产生的有用的信息资源。MOOC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内容,既包括教师制作的视频音频和使用的文字材料,也包括学生产生的内容(如作业),其中不乏有价值和需要长期保存的资源。图书馆长久以来就肩负着保存机构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重任,因而有必要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保护,将其纳入高校的机构知识库中,实现其价值和长期可用性;第二,分析相关的学习数据,为课程提供反馈和评估依据,便于教师改进。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是高等教育领域数据挖掘的新趋势,有助于实时追踪教学情况,为课程决策和完善服务。目前,存储和分析MOOC教学中产生的数据的情况还比较少,图书馆可以将其作为信息服务的一部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参考资源建设。MOOC倡导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要求教学参考资源更趋向于数字化,体现为知识关联、富媒体、社交化,并集学习工具于一体来发现知识,这让开放式数字教参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把课程资源纳入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图书馆还不多,开放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揭示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教参服务包括纸本及电子教参服务,前者呈现服务区域固定、借阅期短、供不应求等特点,而后者虽以数字化形式揭示,但几乎均未与课程管理系统融合,仅图书馆独立系统使用,且资源类型主要以图书、文本为主,未考虑诸如网络课件、音视频多媒体资料等多种教参类型,服务成效无法保障。单一化是目前国内教参服务的主要问题,尚不足于支持MOOC教学。高校图书馆要融入MOOC,就必须以MOOC网站为依托,建设以知识点为构架的数字化教学素材的集合,建设开放型的动态多媒体资源库,将人员、设备系统、教学资源等进行优化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多方合作,探索数据信息自动交互和动态融合的电子教参资源服务。

三、图书馆参与MOOC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合作,形成知识储存的共同体,共享优质资源。这既包括与教师的协作,又包括与其他校内部门的协作,还包括与校外图书馆等实体的跨机构协作。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校内的版权教育,它与学校法律顾问办公室合作,为教师提供与在线学习有关的版权问题的指导方针和建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参与了一项多机构的合作项目,从可访问内容和研究技巧方面制定为MOOC提供支持的最佳实践。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聘请各种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积极构建专家咨询网上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实时在线视频咨询专家,这样既免去了时间、空间的困扰,又能够为师生读者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当前,面对MOOC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影响,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只依靠自身的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就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协作活动不可或缺。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图书馆技术服务体系。目前全国各高校图书馆的多媒体和计算机互联网设施往往是新世纪初时置办的,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慕课教学与学习。慕课是全球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产物。为更好地适应慕课海量数据的需要,图书馆必须加强硬件设施、管理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实行关联技术,重新组合图书馆内各种载体如书、报、期刊、音视频资源、数据库资源及相关知识服务体系,建立大数据资源处理平台,实现从人找数据到数据找人的智慧型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为慕课学习者提供高智能的技术服务体系。

(三)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做到积极主动服务。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积极转变管理思想,从上到下营造“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MOOC服务良性运转的首要前提。近几年的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都围绕在线开放课程展开,2013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主题为“开放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2015年11月西北大学承办的第八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就直接命名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可见,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前,高校图书馆要看到MOOC对高等教育以及自身服务带来的影响,但是每个图书馆的情况以及校情存在较大差异,至于是否要立即开展M00C服务以及要开展哪些MOOC服务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条件成熟的可以在原有MOOC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容;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以考虑从宣传MOOC、推荐MOOC、提供MOOC学习空间等做起,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MOOC服务的开展。

四、结论

MOOC是一种新兴的课程模式,在近两年才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关注,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慕课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MOOC打破思维定势创造了崭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优质教育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可以无限制地接受最高水平的教育和指导。而图书馆也应转变管理思维和服务理念,拓宽图书馆员的服务视野,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和业务素质,主动嵌入式地积极服务于慕课课程,为慕课课程提供高水平的智慧化服务。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电子备课探究

网络环境下电子备课探究

高邮市教育局教仪站 柏永志

[摘要]: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而电子备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也走进了农村各校教师的工作当中。本文主要对农村教师如何来认识电子备课,以及利用“数字平台”怎样进行电子备课作一粗浅探究。[关键词]:电子备课 网络 数字平台 [正文]: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被邀到全国各地上课,但他总结为什么能上好课时说:“功夫在备课。”可见备课是多么重要。新课标出台后,教学中突出强调了教师把握“课堂生成”,但这并不是表示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以放弃课前预设,相反,在新课程背景的“预设”更重要了,只有精心的“预设”,课堂鲜活灵动的“生成”才有可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脑已走进农村学校,走进农村各校教师的日常生活。优秀的教师早在自觉地运用电脑收集有关教学资料,精心备课,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自身教学水平。但全面引导教师运用电脑进行电子备课在大部分乡村学校并不多见。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校内大部分教师都非常年轻,90%以上的教师都自购了家用电脑,但平时却很少在家用电脑上自主研究教学。老师们备课时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手写式,养成了不爱思考的习惯。08年,我校借建设数字化园之机,利用“数字平台”开始在能力较强且有上进心的教师中推行电子备课,以提高备课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这一举措,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响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随之也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

一、引导全体教师正确认识电子备课

网络发展普及,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育部提出“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活力的事业”。当前,传统的书写备课方式逐渐地被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自觉地改革或抛弃了,实行了网络电子备课。如何规范运作,教师备课方式、备课管理办法如何与时俱进,适合形势的发展值得研究。但电子备课也遇到了“复制——粘贴——打印”的尴尬。

如果我们随便输入一篇课文,在百渡搜索引擎中查找,能找到20多页的相关备课资料,而且不乏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或实录)。如搜索“《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可以有王崧舟的、有窦桂梅的、有于永正的。

网络是双刃剑,利用网络电子备课也是同样如此,教师开始过分的依赖网络教案,完全省略了自己与文本,与教材对话的过程,使得教学备课面临了新的考验。做得好,的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做得不好,会出现相当于不备课的现象,甚至教师的备课功能也会弱化直至消失。

二、引导教师认识电子备课的优点

网络电子备课方式,一开始也曾遇到个别老师的抵阻,这就需要学校引导教师认识电子备课的优点。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备课,使教师备课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也对教师业务水平有了 极大的促进作用。

(1)深度把握价值,拓展教学思路。教师看阅网上教案、选择优与劣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原本在头脑中已经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认识,当再次阅读到不同“版本”同课教案时,他人的设计与自己的设计(包括设计过程、文本价值的把握等)在头脑中相互碰状撞,在对碰中又容易产生自己的新见解。这个过程使得教师对文本本身又有更深刻的理解,对预设自己教学过程是十分有帮助的。

(2)参考不同设计,整合自我特色。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网络资源远远不止这三个臭皮匠,因而更有使得教师把课备好的、备出特色的潜力。

(3)实现教师互动,提供思考余地。以往备课就是教师个人的工作,教师对着一本或多本的教参,没有合作、也无法合作;但如今借鉴网络资源就不同了,它赋予了我们的备课过程是一个可以将校内外教师相互连接,间接的、直接的实现相互对话、合作的过程。可以说实行网络电子备课后,坐在电脑前参考他人教案设计的同时,就是在与多个人进行间接的对话交流。

(4)学校检查备课 优于传统检查方式

教务处只要打开校网站相应栏目内,教师上传到校网站上的教案课题,备课数量多少、是否及时、教师的复备和课后反思等情况就显得一清二楚。

三、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步骤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结合学校的校园网,实施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计划

每学期初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制定好网络备课计划,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和定研讨主题。每次确定中心备课人和发言人,围绕备课内容,结合新课程理念,比较详细地交流自己的备课心得和实施反思。

2.素材搜集

在备课之前,必须搜集相关的备课资料,可以上网查找,可以翻阅书籍,可以请教同事,也可以自己制作。图像、录像、声音素材等都是必备的。凡是跟本备课内容关系密切的都应该在搜集范围之列。现在的学生问题意识强,我们惟一能够做的就是将素材尽量准备充分。但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学生留下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教师最起码应该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搜集的素材为学生服务。

3.备好教案

这是很重要的工作。教师通过分析教材、研究学情,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备出教案雏形。所备的课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实用价值、能紧跟时代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精神。

4.提前上传

备课者将所备的教学方案上传至学校资源中心,由教导处检查督促、备案。5.个性修改

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将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取长补短,最大程度地发挥该教案的作用。修改时可以采取点评、批注、修改等方法,当然也可以“推翻重来”。

6.执行教案 教师将自己进行个性化修改的教案付诸实施,通过教学检验所备课的质量。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僵化地执行教案,必须根据学情适时调控和修改。虽然教案是固定的,但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所以,我们执行教案绝不能被教案“框死”,需要有一定的动态生成的意识和应变能力。

7.反馈评价

上完课后,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要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实行经验分享,一起研讨教学中的得与失,写好课后反思,这也是经验资本的积累。

8.再度上传

教师再将写好“课后反思”的教案直接上传至学校个人主页,以备查阅。

利用学校“数字平台”进行电子备课,不但有助于教学教研质量的全面提高,更有助于备课组或同行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不能和其他教师通力合作、共享其教育成果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同样的道理,不能汲取他人经验、分享他人成果、顽固不化而停步不前的教师更会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绊脚石。规范的电子备课,可以促成教师间的精诚合作、更新观念、互相学习和借鉴,更可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师,使教书育人工作迈向规范化、网络化、科学化、现代化,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第五篇: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角色的定位研究

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角色的定位研究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视障读者;角色定位

摘要:文章介绍了全民阅读环境下视障读者群体的阅读障碍,分析了视障读者阅读的特点,对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进行了角色定位,并以广州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最后提出了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创新之路。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7-0068-03

1全民阅读环境下视障读者群体的阅读障碍

1.1视障读者自身身体条件及文化条件的限制

视力上的缺陷导致视障读者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视障读者由于自身身体条件所限,独立出行不方便,一般需要他人陪同,因此,他们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获取阅读信息存在一定障碍;另一方面,视障读者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障碍。文字是表达信息的重要方式,而视障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懂盲文的人比较少,这严重制约了视障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和阅读数量。据调查,我国大约有900万盲人,但真正接受盲文教育的仅占3%。可见,真正能够接触到文字阅读信息的盲人数量非常有限,其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比较狭窄[1]。

1.2传统盲文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制约

视障读者在阅读时还受到盲文图书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制约:①我国盲文图书出版事业起步较晚,出版数量有限。相对于普通书刊而言,盲文图书的受众群体比较小,盈利价值不高,因此盲文图书的出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和品种上都比不上普通书刊读物。据了解,我国正式公布的公益性盲文出版社仅有一家,自该出版社成立以来出版的盲文图书甚至不及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市场一年的出版量。②盲文图书因受形式的制约很难普及。一般的盲文图书体积巨大,非常笨重,普通的4卷本图书印刷成盲文可能需要22册甚至更多,导致读者携带不方便。盲文图书的装订形式也十分简易,外表极易被破坏,书脊还未印刷盲文题目,导致读者选书困难,必须要借助别人的帮助[2]。③盲文图书的利用率不高。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图书馆盲文书刊的借阅率明显降低。广州图书馆近年来盲文书的购入及借阅数据统计情况见表1。

1.3现代数字阅读内容及获取方式的制约

目前,视障读者除通过阅读盲文图书获得信息外,还可以利用数字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但数字资源在信息内容和获取方式上的一些缺陷也同样制约着视障读者的阅读。一方面,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许多不懂盲文的视障读者可以通过键盘和读屏软件等获取信息,而且获取的速度比阅读盲文要快很多。但互联网资源数量庞大且内容繁杂,增加了盲人检索、阅读的难度,而且真正适合盲人阅读的图书非常少。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阅读的普及为视障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机会,但并不是每一个视障读者都可以接触到网络或计算机,有的读者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只能实现简单的资源查询,遇到较为复杂的软硬件问题时常常无能为力。

2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角色定位

2.1以人为本,时刻为视障读者服务

以人为本是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应该遵守的基本原?t,也是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目标。视障读者作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特殊群体,尽管有着生理上的缺陷,但仍然有平等享受社会信息的权利,图书馆应该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人员服务,为视障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体现在很多方面,图书馆可以在阅读环境上尽量为盲人提供舒适便利的条件,包括软件和硬件设备,当然还可以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为视障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3]。

2.2服务多元化,提升读者自身阅读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服务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为了促进视障读者多阅读,图书馆可以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让视障读者掌握更多的阅读技能,实现自主阅读。如:图书馆可以增加盲文藏书量,进一步丰富视障读者的阅读数据库,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为视障读者提供有声读物。为了增强视障读者的阅读能力,图书馆还可以开展盲用电脑培训服务,让视障读者能够通过系统学习独立操作电脑。

2.3加强沟通,丰富读者活动

视障读者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服务对象,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应该加强与视障读者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进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推出了专门针对视障读者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在2009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广州图书馆举办了视障读者参观图书馆活动,邀请盲人阅读爱好者参观图书馆、了解图书馆,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3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以广州图书馆为例

3.1收藏盲文书刊,为视障读者提供学习资源

广州图书馆设有专门的视障读者阅览室,为视障读者阅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视障读者阅览室收藏了各种类型的盲文书刊,为视障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首先,广州图书馆提供丰富的盲人在线阅读资源。电子资源相对盲文书刊来说,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广州图书馆在视障读者阅览室为视障读者提供在线阅读服务,让视障读者享受到更多的阅读资源。同时,为了方便视障读者的在线阅读,图书馆还将电子图书的格式进行了转换,以便读屏软件读取[4]。其次,广州图书馆也非常注重对盲文实体书刊的收藏。虽然数字阅读为视障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方便,但有的视障读者仍然喜欢阅读盲文实体书刊。他们认为电子资源仅靠听力获取信息,留下的印象不是太深刻,而在触摸阅读盲文图书的同时还能进行思考,阅读效果更好。

3.2提供上门服务,为视障读者解决出行困扰

鉴于视障读者出行困难,广州图书馆特地为视障读者提供上门服务。一方面,广州图书馆与邮局进行合作,提供送书上门和上门还书服务。图书馆为视障读者办理盲人借阅证,视障读者可以将自己需要的书刊名称和版本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告知图书馆,由图书馆员在指定日期内送达;视障读者阅读完毕后,再联系馆员上门还书。广州图书馆还与本地的启明学校(盲人学校)合作,每月由高校志愿者为启明学校的视障读者送书。另一方面,广州图书馆还为视障读者提供数字资源的上门服务,如:向盲人读者定期免费赠送刻录的光盘,设计专供盲人使用的局域网阅读网页等[5]。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服务效果,广州图书馆视障读者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3.3举办阅读活动,为视障读者提供施展平台

广州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提高视障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如:广州图书馆与无障碍电影制作组织及志愿者团体进行合作,每月举办一次无障碍电影(口述电影)欣赏会,还专门采用广州本土方言口述电影,让视障读者更好地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图书馆还开展每月一期的盲文图书推荐活动,向视障读者定期推荐阅读书目。此外,图书馆还举办了视障读者阅读分享会,视障读者按照季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为了给视障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广州图书馆还携手志愿者为视障读者举办了很多创意性活动。如:在图书馆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广州市盲人诗歌朗诵大赛、盲人散文创作大赛及广州市盲人新年晚会活动中,视障读者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广州图书馆开展的“非视觉摄影”读者培训及作品展览活动,为视障读者提供摄影培训和作品展览的机会。从上述活动可以看出,广州图书馆为视障读者开展的阅读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合作对象也越来越多元化。

3.4加强技术应用,为视障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

为了提高视障读者的数字化阅读能力,广州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计算机网络使用服务,包括视障读者文献资源的查询和下载。此外,图书馆还提供盲文电子文献资源的打印服务,方便读者阅读。

4全民阅读环境下?D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创新

4.1拓展信息内容,丰富盲文阅读

信息资源是开展阅读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根本。没有足够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就相当于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无法为读者提供服务。盲文阅读资源相对于普通阅读资源来说,其存储量远远不够。但视障读者和普通人一样,拥有一样的情绪、爱好、追求等,因此在阅读内容上,盲文阅读资源也应该向普通公民阅读读物看齐,让视障读者接触到更加全面和广泛的信息。图书馆应该不断拓展盲文阅读信息的内容,从根本上保障阅读资源的充足供应。

4.2拓展服务方式,丰富资源获取途径

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共享网络为视障读者提供信息资源。2016年,广州图书馆与残联合作,对100个视障读者进行了信息

资源使用情况调查,其中一项调查项目为“您希望从哪个途径获得电子资源”。调查显示,相比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视障读者更倾向于通过共享网络和电子邮件等新型传输方式获取信息(见表2)。未来,图书馆可以开展数字网络信息联盟,建立盲人数字图书馆共享网站,为盲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4.3团结志愿者力量,加强人文关怀

盲人群体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图书馆在进行社会化服务的同时要团结志愿者的力量,为视障读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图书馆与志愿者一直以来就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视障读者的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更应该强化这一关系。如:志愿者可以作为临时教师,定期为视障读者开展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培训,帮助视障读者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志愿者还可以参与到图书馆盲人活动的推广策划中,帮助更多的视障读者参与阅读活动。帮助视障读者阅读不仅是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图书馆团结志愿者力量奉献爱心,不仅能帮助更多的视障读者参与阅读,同时也促进了志愿者责任意识的培养。

5结语

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为视障读者开展社会化服务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它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图书馆只有不断扩展盲文信息资源的内容,拓展服务方式,才能促进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闫奕文,朱迎春.社会化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的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2):201-204.[2]刘燕.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4):29-31.[3]刘晓景.全媒体环境下的视障读者服务研究:以重庆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2(7):114-115.[4]方筱盈.关于广州图书馆为视障读者开展无障碍信息服务经验探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4):51-54.[5]万娜.论我国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的人性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112.(编校:崔萌)

下载探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文献的传递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文献的传递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