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MsoNormal” style=““>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
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MsoNormal” style=““>
一、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MsoNormal” style=““>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MsoNormal” style=““>xx县农村信用
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MsoNormal” style=““>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MsoNormal” style=““>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MsoNormal” style=““>xx农村信用社
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代发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MsoNormal” style=““>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MsoNormal” style=““>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MsoNormal” style=““>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
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MsoNormal” style=““>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MsoNormal” style=““>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代理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MsoNormal” style=““>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
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MsoNormal” style=““>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MsoNormal” style=““>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MsoNormal” style=““>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MsoNormal” style=““>
四、加快银行卡
业务发展的建议。
“MsoNormal” style=““>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MsoNormal” style=““>
2、建立有效的客户服务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及时分析容易发生问题的工作环节,要理顺资金清算、差错处理、争议处理等工作环节,形成一个反馈通畅、服务及时、处理规范的客户服务体制和机制。要提升客户服务中心的整体水平,通过多种接入渠道,满足客户投诉、咨询、建议、自助服务等各项需求。要规范客户服务
业务,建立、执行一整套受理客户投诉的管理办法和业务流程。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MsoNormal” style=““>
3、强化内部监督制约。目前信用社银行卡尚处于初级阶段,要切实提高银行卡的风险意识,注意把握银行卡业务建设各环节的风险控制点,把银行卡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兼顾。要强化内部管理、对各岗位人员的责任和权限进行有效分离,严格规范业务操作规程,建立既相互监督制约又相互配合的机制。加强对基层银行卡的检查和监控,及时堵塞工作漏洞,有效遏制违规操作现象,避免案件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促进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开题报告-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问题探讨
一、题目名称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问题探讨
二、选题背景和意义
众所周知,银行卡业务作为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主要载体,早已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如何正视、分析和解决好当前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存在的问题,挖掘利用好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的特殊性和银行卡后发优势,转变营销思路,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步伐,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村银行卡市场,有利于促进现代支付资源、金融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金融服务的一体化、均等化;有利于培育农民非现金支付习惯,降低农村交易成本,扩大农村消费。通过银行卡发放农村涉农补贴、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能够将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快更好地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但是,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与“三农”发展的用卡需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就河北而言,信通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利用了免年费、降低发卡门槛等各种手段极力促销,可是农村的用卡积极性并不高。究竟目前农村银行卡的使用情况如何,制约和阻碍使用率的因素又有哪些?怎样提高农村银行卡的使用率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文献综述
国际银行卡已形成非常成熟的产业,国际银行卡最早称为信用卡,其产生于商业信用卡。“信用卡”,按照国际通行惯例上的解释,是指具有循环信贷、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设计和“先消费,后还款”、可按最低还款额分期还款等特点的个人信用支付工具。信用卡的主要功能:一是信用贷款,二是支付结算。我国《银行卡业务惯例办法》中,把这种国际通用的信用卡称为“贷记卡”,其与准贷记卡合称为“信用卡”。准贷记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卡产品,其经营理念、运作规则、功能特征都与国际通用的信用卡具有很大的差别。在国外尽管信用卡业务有多种经营主体,但只有商业银行才是最主要的经营者,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只有商业银行发行信用卡。因此,将信用卡和借记卡合称为银行卡。
美国戴维.H.布泽尔在《银行信用卡》一书中将银行卡定义为“任何由银行、或者是非传统意义的银行发行的,能使得客户获得资金来源的卡片。”依据这个定义,可将信用卡分为普通信用卡和专用信用卡、ATM卡、借记卡、智能卡和支票保证卡。
1951年,美国弗兰克林国民银行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卡。相对商业信用卡,银行信用卡具有信用程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功能更多等优势;同时,银行比商业部门更易进行风险管理。由于银行卡继承了商业信用卡的本质特点又具有更大优势,因此迅速崛起。从此,信用卡进入商业银行领域。
关于银行卡的概念界定,1999年我国中央银行出台了新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并首次对银行卡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银行卡产品分类做了明确规定,银行卡是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关于银行卡等电子货币的进化理论,马丁.迈耶所著《货币市场》和《大银行家》(海南出版社,2000年)中指出,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产生新的流通支付工具。贝尔纳德.列特尔所著《货币的未来》(新华出版社,2003年)认为人类由实物交换到货币交换,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到银行卡货币和网络货币,这是金融发展大趋势,人类将进入电子货币时代。
关于银行卡等电子货币发展对银行业所带来的影响,比尔.盖茨预言“世界需要银行业,但未必是银行。”
美国著名金融学家米什金曾指出:“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刺激人们去寻求可能有利可图的创新。”银行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金融企业的创新,丰富了金融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金融领域的服务效率和效益,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服务的种类和质量,便利了消费者。
姜建清著作《金融高科技发展及深层次影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年)认为高科技推动金融创新,科技是货币形态变革的催化剂。
陈雨露等人在《国际金融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2002年第1期)则指出银行卡等电子货币的发展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关于银行卡业务经营管理方法和技巧,虞月君等主编的《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经营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专门论述了银行卡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银行卡是个人金融业务竞争的主导产品,商业银行由传统的一元信贷经营模式向中间业务市场多元化经营方式转变,银行卡是商业银行主要的竞争形态。文永明编写的《银行卡产业发展理论与中国战略》(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从界定银行卡产业内涵入手,探讨了银行卡产业的成长机理、运行机理、动力机制、运行效应、制度安排及战略对策等,揭示了银行卡产业的独特运行规律等内容。中国银联上海分公司组编写的《银行卡新生活-创新支付,引领未来》展现了银行卡对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揭示了银行卡的发展规律。董媛编写的《基于外部性的银行卡双边市场研究》提供了一个如何观察和评估银行卡双边市场的新视角,从外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上存在的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在分析双边市场的价格结构非中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跨平台交叉网络外部性效应的综合利用策略,以及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建议。上述文献对本文有较大借鉴作用。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现状分析 2.1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概述 2.1.1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发展状况 2.1.2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发展特点 2.2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行的作用和影响
2.2.1 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河北农信的经营发
2.2.2 银行卡的发行将先进的金融支付结算手段引入农村,使农村广大客户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
2.2.3 银行卡的普及应用有助于引导农村地区建立现代观念,促进并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2.3河北农村信用社银行卡面临的形势及经营环境分析 2.3.1河北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2.3.2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发展中的有利条件 2.4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4.1 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经验不足
2.4.2 宣传引导不到位,营销力度不足 2.4.3 农村金融配套设施薄弱 2.4.4 银行卡种类少、服务功能单一 2.4.5 内控制度粗放,风险控制欠缺 2.4.6 进入市场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第三章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3.1以人为本,加快建立一支一流的银行卡从业队伍 3.2创新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效果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顾客提供设施保障
3.4银行卡种类优化创新、拓展应用领域,完善服务功能 3.5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加大风险排查覆盖面
3.6细分市场,差别定价,在市场拓展过程中坚持量为“源”,质为“本” 3.6.1“帕累托”定律原理
3.6.2 建立系统的客户信息管理渠道,挖掘河北农信关键的20%客户
3.6.3 坚持量为源,质为本
3.7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创新研究 3.7.1 创新与金融创新
3.7.2 银行卡产品创新
3.7.3 银行卡产品创新的环境因素
3.7.4 银行卡产品创新策略
3.7.5 银行卡产品创新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1、鱼骨图分析法:鱼骨图是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展起来的,故又名石川图。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本文根据河北农信银行卡发行的现状及特点,利用鱼骨图分析法,挖掘其根本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2、对比法:也叫对比分析法或者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期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期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人物对比,水平对比,归纳对比,自觉对比等。本文采用水平对比法,是指对照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或已成为工业界领袖的公司,在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售后服务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量度,并采取改进措施的连续过程。
本文主要对比了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和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在银行卡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找出本质区别,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五、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本文密切结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通过对河北农信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及发展特点的系统分析,探究河北农信银行卡业务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实证的方法,密切结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系统研究了河北农信银行卡产品发展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
2、利用鱼骨图分析法,探究河北农信银行卡业务发展中的瓶颈所在,挖掘其深层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3、利用对比法,分析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和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差异,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意见。
六、进度计划安排
2012-12-10至2013-1-10 搜集论文相关资料
2013-1-11 至2013-1-25 完成论文第一章 2013-1-26 至2013-2-28 完成论文第二章 2013-2-15 至2013-3-20 完成论文第三章 2013-3-21 至2013-3-31 检查修改,完成一次论文初稿
2013-4-1 至2013-4-15 根据老师的讲评,修改初稿并提交二次论文草稿 2013-4-15 至2013-4-30 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二次草稿并提交论文三稿。2013-5-1 至2013-5-19 完成论文定稿与装订。2013-5-20 准备参加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2]吴丹.廉长刚.银行卡风险防范[M].群众出版社.2009.[3]孙毅坤.欧阳琛.黄晓艳.银行卡产业监管:国际经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4]岳国锋.王阿林.银行卡业务营销技巧与案例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马蔚华.银行卡业务营销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6]中国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金融风险若干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龚明华.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朱淑君.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9]万莉.四川省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10]张璟霖.汪浩.江凯.推进银行卡刷卡消费便利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范云飞.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影响下的银行卡产业发展分析[J].中国信用卡.2011.[12]王慧玲.银行卡产业链的产业经济学五力要素竞争力分析[J].当代经济.2009.[13]龚明军.欠发达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J].华南金融电脑.2009.[14]蒋数立.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村信用社队伍的几点思考.金融纵横.2009.[15]刘勇.毛文彬.银行卡业务风险方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界网.2010.[16]中国银联上海分公司组.银行卡新生活—创新支付,引领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7]魏伟.河北省金融IC卡推广途径探析[J].河北金融.2012.[18]李海娣,韩小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思路[J].黑龙江金融,2009 [19]王伟.加强风险管理 推进银行卡产业科学发展[J].金融电子化.2009 [20]熊万胜.中国乡村发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2010.[21]张立梅.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J].理论学刊, 2010.[22]万钊,侯晓露.英国农村战略中的社区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 2010,(06)[23]徐洪强.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功能定位及路径选择[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03)[24]孙毅坤.银行卡网络差别定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25]王国胜.韩梁钢.吴张玲.刘莎.从业务收入分析上市银行的银行卡业务.个人金融.2009.[26]姚加贤.2009~2010年信用卡市场发展预期.中国信用卡.2009.[27]张国云.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银行卡业务状况分析.商业经济.2009.[28]韩广师.王巍.提高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10.[29]高鹤.农村地区信用卡发展“短板”问题思考-盂县农村地区信用卡发展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0]周明.掘金农村银行卡市场[J].中国信用卡.2009.[31]李越峰.县域农村市场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商业.2012.[32]许罗德.站在新起点的中国银行卡产业[J].中国信用卡.2011.[33]张宏军.沈阳市银行卡市场风险防范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34]郑申.银行卡稳定增长[N].金融时报.2011.[35]孔令儒.闫琰.郑雪.警银携手 密织银行卡犯罪防控网[N].金融时报.2011.[36]丁一.中国信用卡市场定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37]范云飞.常州地区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的经验与建议[J].新会计.2012.[38]张国强.青海农牧区银行卡业务发展初探[J].青海金融.2011.[39]牛娟娟.央行发文规范银行卡安全管理[N].金融时报.2011.[40]牛磊.王岩.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对外经贸.2012.[41]张红宇.徐充.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障碍分析[J].理论探讨.2010.[42]赵欣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价格月刊.2011.[43]刘红林.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金融支持作用与优化机制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44]谢冬敏.浙江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复旦大学.2009 [45]George Benston Session Chairperson.Richard L.Peterson.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BANK CREDIT CARD AND CHECK CREDIT.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2 [46]David D.VanHoose.Two-Sided Markets, Bank Card Payment Networks, and Public Policy.Baylor Universit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nit.2010 [50] Wen-lin Chen.A Study on the Affect of Bank Credit Card Earning for Issuing the Affinity Card.2012 [51]John Ross.RURAL FINANCE.The Sociological Review.2011 [52]Warren F.Musgrave.RURAL COMMUNITIES: SOME SOCIAL ISSUES.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2 [53]Celine Meslier-Crouzillea.Contribution of Rural Banks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the Philippines.Regional Studies.2011
第三篇:江西省银行卡产业发展纪实
“井喷”式发展的社会效应——江西省银行卡产业发展纪实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提振内需的重大措施。
促进银行卡的使用,有利于刺激消费的集群效应,特别是信用卡具有消费信贷功能,能够直接扩大消费。权威测算表明,银行卡支付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每提升10个百分点,就可带动GDP增长约0.5至0.8个百分点。
银行卡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
当您漫步在南昌市胜利路、九江市浔阳路、赣州市文清路等省内繁华商业街时,映入眼帘的除了流光溢彩的店招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外,还有几乎遍布所有商家的印有“UnionPay”和“银联”中英文字样的红蓝绿三色中国银联标志。在贴有这种标志的商家,您只要将手中小小的银行卡轻轻一刷,购物、消费甚至缴费都可轻松完成。
这一切的变化,历程不过是短短两年。
2006年10月26日,中国银联在江西的分支机构——江西银联正式成立。当时,全省能够受理银行卡的商户不过3600余家,刷卡机具也仅6000多台。刷卡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当年全省刷卡金额103.56亿元,仅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7.25%。
而截至2008年12月底,我省可受理银行卡的商户已达2.2万户,是2006年的6倍;刷卡机具3.37万台,是2006年5倍;全省累计发行银行卡4132万张,是2006年的1.88倍。2008年,我省银行卡消费笔数达到了创纪录的2414.8万笔,交易金额369.1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4.78倍和3.56倍,银行卡支付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的占比达到了18.12%,比2006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两年,银行卡产业至少为江西GDP带来了0.5个百分点的增长。
让电子支付网络遍布城乡
这些成效卓著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带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联在我省的分支机构——江西银联。面对记者的提问,江西银联党组书记、总经理程鹏的讲述揭开了近两年来我省银行卡产业井喷式发展的谜底。
两年来,江西银联以创建“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为抓手,持续改善城市银行卡受理环境。2007年以来,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江西银联联合各家商业银行、专业机构,先后打造了南昌胜利路、九江浔阳路、赣州文清路、抚州赣东大道等10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2008年,更是以整区推进的方式,将鹰潭市月湖区打造成为全省第一个“刷卡无障碍示范区”。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全部实现了“刷卡无障碍”。此外,全省各类景区主要消费场所已实现受理银行卡,井冈山、庐山、龙虎山、婺源四大景区的刷卡无障碍创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是银联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江西银联联手商业银行在全省广大农村实施了“县乡受理市场建设伙伴计划”,通过减免部分手续费等方式促进银行卡收单机构拓展县乡受理市场的积极性,以惠农卡推广为契机,建设乡镇主要农资场所的银行卡受理环境。为方便农民工兄弟的存取款,江西银联还大力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到2008年底,已经在全省近4000个银行网点开展了能够实现农民工“在打工地存钱,在家门口取钱”的业务。2008年,仅此一项服务全年交易量就达到6.4亿元,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兄弟创造了良好的存取款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响应„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的号召,配合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开展,加速推进银联网络向地市、发达县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让安全稳定的银联网络像电网、通信网那样延伸到赣鄱大地的每个角落。”程鹏满怀信心地说。
“城市便民一卡通”走进市民生活
畅想一下这样的生活:手持一张银行卡,可以随时在城市任意一个角落为消费付款。
江西银联正在稳步推进的“城市便民一卡通”工程,将让市民圆这个梦。作为政府便民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货币电子化发展趋势的表现形式,“城市便民一卡通”工程利用现有商业银行发卡资源和受理网络,以及江西银联跨行转接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由政府牵头促进银行卡功能与其他行业应用有机结合,使银行卡在公共事业缴费领域、交通领域、社会保障领域及加油、罚没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且现金使用量较大的领域实现一卡通用,从而达到节约社会成本、助推经济良性增长,改善民生的目的。
为快速打破行业间支付壁垒,推动银行卡成员机构全面合作,江西银联率先与交通银行南昌分行达成了公用事业缴费代理合作,实现了行行互通行业端的完善。同时,在行业缴费全面实现的基础上,江西银联目前已成功与省内8家银行签订了开通无磁无密交易协议,基本打通了与银行的对接通道。
在此基础上,江西银联还积极推动南昌、吉安、新余等地政府开展“城市便民一卡通”项目。据悉,目前南昌市的“便民城市一卡通”项目已得到了所有公用事业缴费单位的认可,试点工作在南昌市政府的协调下已开始全面启动。预计在今年内,南昌市民便可实现手持任意一张银行卡缴交所有公共事业费用。明后年,随着金融IC卡的发行,人们乘坐出租、公交时也可以用银行卡刷卡支付。
“卡时代”必将有力助推江西崛起
为推动银联标准卡在省内的发行,江西银联联合各家商业银行不断强化服务,丰富银行卡内涵,相继推动和开发了几十个品种在内的银联标准联名卡、主题卡和认同卡,受到市场广泛欢迎。
2008年公务卡改革在江西所有省级预算单位全面启动,江西银联实现了公务卡全部采用银联标准卡。此外,江西银联还通过优惠刷卡举措,促进了银联标准卡交易量的提升和银联标准卡的交易占比。2008年,全省共发行银联标准卡1017.1万张,占当年新发银行卡总量的90%以上,中国自主品牌银行卡已成为江西人民的首选银行卡。
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消费、减少现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方便群众生活、扩大税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反洗钱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共工程。银行卡产业发达与否更是地区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面对我省银行卡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伴随着江西崛起的新跨越,人民群众在支付方式上必将发生全新变革,向“卡时代”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
胡乐飞 本报记者林雍
第四篇:兰花产业发展建议
关于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思考
农村产业增收组:
兰花是一种名贵花草,具有很高的观赏、药用和经济价值,自古以来被视为珍品;同时,兰花又是一种扣人心弦的文化,既具有“天下第一香”和“活的艺术品”的魅力,还被人们意味有君子修道立德的高尚底蕴,因此,历来受到有识之士的推捧。
据文字记载,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养兰花,公元1233年赵时庚编著的《金漳兰谱》是最早的一部关于养殖兰花的专著。历朝历代,兰事记载和养兰专著层出不穷,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赏兰、养兰经验,也选育出大量的精品兰花,给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儒雅生活和政治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依托和交友平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兰花已呈不可阻挡的态势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价值更加凸显,兰花产业应运而生。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引领下,我国的兰花产业从沿边地区向内陆迅猛发展,兰花资源较好的地区都把兰花当作产业来抓,如湖北的随州、四川的重庆等地都把兰花产业做的很好。同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和起步的不同步,也使得一些信息闭塞、缺乏有效保护措施的地区资源大量被破坏,其中,秦岭地区的兰花资源破坏程度最为严重。
秦岭惠兰品种是最古老的赏兰名品之一,她品格稳定、快繁难度极大,极具收藏价值,有“天下兰花在中国,中国兰花在秦岭”的美誉。宁陕地处秦岭南麓,气候温和湿润,属秦岭惠兰的适生区,兰花资源十分丰富。在宁陕做好秦岭惠兰的保护工作,以开发促保护,发展兰花产业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进入90年代后期,是秦岭兰花遭受劫难的开始。慕名而来的外地商贩偷偷来到宁陕及周边地区採集、购买、贩运兰草,疯狂地从中获取暴利。据反映,1995年至2005年期间,平均每年有100余名兰草贩子长期活动在宁陕、镇安、柞水一带,他们大多是河南、湖北一带贩子,这些兰花二道贩子将兰花贩给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境外客商获利。他们一边贩运一边养兰,使兰花可持续盈利,日趋产业化。这也启示宁陕一些贩兰人学习,目前,宁陕手头上养有好品种的有20余人,品种总价值超过500万元。如罗鸿儒多个梅瓣品种、朱宗富几个奇花品种、胡耀鹏的斑草、邓乐兵的边草都是单株几千元以上的精品,省内外知名。其中,陕西第二届兰花展的特别金奖就被罗鸿儒的一束梅瓣捧回。
从目前来看,宁陕野生兰花资源很少了,但是,当地养兰人还留有好品种,统筹规划,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当务之急,实践证明:资源的有序开发才是资源保护最有效的途径。为此,特提几点建议:一是力争2011年陕西第四届兰花展能在宁陕召开,宁陕的几个全国知名品种是有力的保证,只要当地政府力争,可以把陕西第四届兰花展与宁陕第一届兰花展放在宁陕同步开展;二是依托政府部门尽快成立宁陕兰花协会,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三是在宁陕县城境内建一个高标准的兰苑,把散户手中的好品种集中培养,以共养、寄养、奉养等多种出资形式,把兰 花产业做起来,把兰花的经济效益、宣传效益、文化效益发挥出来。四是大面积发展种植普通兰草,把下山兰草种熟后出售,让兰草步入普通百姓家庭,扩大销售量。五是适度引进其它兰花品种和洋兰,展现兰花的多样性,丰富兰苑。
以上建议的具体落实是:
一、由当地政府出面与省林业厅、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省兰花协会取得联系,力争将陕西第四届兰花展放在宁陕召开;
二、迅速成立宁陕兰花协会,制订《宁陕兰花协会章程》,组织搞好兰花的培养、选种、命名和宣传工作;
三、依托宁陕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场地优势,政府出面协调50万贴息贷款,新建一个500平方米以上的规范化兰苑,并委托宁陕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好日常管理;
四、政府引导县城附近村民学习种植兰花,并适时外出寻找普通兰草的批量销售销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培育出稳定的消费市场;
五、在标准化兰苑建成后,适量引进当地没有野生资源的建兰、墨兰、寒兰、四季兰、大花蕙兰、卡特兰、蝴蝶兰、君子兰等品种,丰富兰苑品种,引导村民学会种植各种兰花,让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中职学生实习搭建平台;
以上想法仅属个人浅见,不妥之处还望有关领导批评指正。本人唯独希望能把宁陕的兰花产业做起来。此致
敬礼
熊早杨
2010年5月26日
第五篇:银行卡产业概述
银行卡产业概述
一、银行卡的起源
(一)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
(二)银行信用卡的出现
(三)借记卡的出现
(四)储值卡的兴起
二、银行卡产业链
(一)银行卡产业链构成
(二)产业链上各类机构的发展
三、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50-1970年)
(二)发展阶段(1970-2002年)
(三)变革阶段(2002年-至今)
四、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代理外卡收单阶段(1979-1984年)
(二)起步期——自主发卡阶段(1985-1992年)
(三)形成期——金卡工程阶段(1993-2001年)
(四)发展期——联网通用阶段(2002-2006年)
(五)变革期——开拓创新阶段(2007年-至今)
五、银行卡产业特征
(一)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
(二)银行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
(三)银行卡产业特征带来的影响
六、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历史
(一)1992年-1999年,建立基本制度阶段
(二)1999年-2006年,推进联网通用阶段
(三)2006年-2010年,规范市场阶段
(四)2010年-2012年,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阶段
1、产业发展的特点
2、产业监管的方向
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
4、已发布征求意见稿或即将出台的重要监管法律法规
七、银行卡产业发展趋势
(一)各类市场主体将加快创新转型,监管机构也会加快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二)银行将进一步强化与商户和持卡人的关系,与非金融类支付机构的竞合关系深化
(三)银行卡产业加快升级,磁条卡将加速向IC卡迁移
(四)信用卡有望成为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主要工具
(五)银行卡服务功能更加全面,注重民生领域
一、银行卡的起源
人类的货币发展史经历了物物交换、贝壳、牲畜等自然货币的产生,陶器、金银等铸币的出现,轻便、易于携带的支票和纸币的使用,最后到电子货币的出现。每一次变化都是支付方式的重大创新,但电子货币的普及则是人类支付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银行卡是支付卡的一种,由于支付卡大多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行,习惯上也被称为银行卡。银行卡是指借记卡、信用卡、储值卡等具有通用支付功能的电子支付工具。银行卡除具有支付功能外,有时还具有消费信用、存取现金、转账等全部或部分功能。
(一)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
最早的信用卡是商业信用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①]。1949年9月的一天,纽约金融家麦克纳马拉(FrankMcNamara)与其好友――著名零售商布卢明代尔在一家高级餐馆就餐,结账时发现随身携带的现金不够,只好打电话请其妻子来付款。这件事情给了麦克纳马拉一个重要的启发:如果能够发明一种随身携带的信用工具,不仅可以给持有者带来支付便利,而且可以给餐馆带来更多的赊销生意。因此,他和布卢明代尔一起,共同策划了一个餐馆赊账方案,发行一种可以记账的卡片,持卡人在定点餐馆凭该卡片记账就可以免付现金,以避免人们因随身携带现金不足而造成消费不便或者类似的尴尬。这就是大莱(Dinner)卡的开端。1950年春,他与好友斯奈德共同投资1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以塑料制成的信用卡——大莱卡。麦克纳马拉创建的大莱信用卡公司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信用卡公司[②]。
(二)银行信用卡的出现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这是金融机构首次进入信用卡发卡领域,由此揭开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序幕。
1958年10月1日,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推出了运通卡。与白手起家的大莱俱乐部不同,美国运通作为美国的百年老店,享誉全球,特别是它的旅行支票在当时被认为与美元一样可靠,所以美国运通发行的信用卡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两个月的发卡量就突破了20万张。由于美国运通在旅行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运通卡一推出,签约入网的商户便超过了17000多个;特别是美国旅馆联盟的15万持卡人和4500个成员旅馆的加入,标志着银行卡终于被美国主流商界所接受。运通卡的出现,对于信用卡受理市场的开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8年9月,就在运通卡在酝酿之中的时候,美国银行给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几乎所有的家庭寄去了名为美国银行卡的信用卡,共约6万张左右。这是银行卡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营销,被称之为“大投递”。许多家庭开始使用美国银行卡来赊购商品,信用卡从此走进了人们的生活。1959年,人们用美国银行卡购物的金额达5900万美元(相当于2008年的2.8亿美元)[③],信用卡购物时代从此开始。信用卡在弗雷斯诺市的成功鼓励了美国银行进一步扩大信用卡业务。1960年,投入使用的美国银行卡达到23.36万张;1968年,美国银行卡的发卡量累计超过100万张。
到了20世纪60年代,信用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信用卡数量迅速增长。随着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银行希望加入发卡行列。一些银行成为美国银行卡的特许机构,它们共同形成一个银行卡联盟,经营信用卡业务。银行卡联盟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信用卡跨行网络的发展。信用卡作为新型的信贷工具和支付工具,迅速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盛行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发行信用卡。1977年,该联盟更名为“VISA”。
1966年,另一些银行组成同业银行卡协会开始发行信用卡,并将银行卡协会作为信用卡联合营销和清算的平台,这就是后来的万事达公司。该协会营销信用卡的方式同美国银行相似。1966-1970年,同业银行卡协会寄出约1亿张信用卡[④]。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接受信用卡,并在提供信用消费的同时,设计消费积分等各种奖励方案。一些大型零售商为了促销目的,还与银行联合发行联名信用卡,由此进一步推动了信用卡的应用。
1970年,美国银行总裁迪•霍克创建了新的电子系统,第一次将计算机引入信用卡交易,大幅度降低了信用卡交易成本,并有效地防范了欺诈风险。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在金融业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并为电子支付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基础。银行卡组织的兴起、零售业的促销动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对个人消费信贷及支付便利的需求,共同推动了信用卡品种和信用卡功能的日益丰富,以及信用卡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
(三)借记卡的出现
借记卡是银行卡的另一重要产品,起源于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属于电子存折的延伸。借记卡的出现同金融信息化和ATM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降低网点服务成本,许多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自动提款机(ATM)。ATM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存折――现金提款卡,这便是最早的借记卡。随着卡基支付在零售业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线授权和在线交易成为可能,借记卡的应用开始从ATM取款扩展到商店消费支付。与信用卡不同,借记卡的支付功能基于个人结算账户。借记卡具有不可透支和在线授权的特点,因而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的优势。这一优势使得借记卡逐渐成为重要的个人非现金支付工具和个人资产管理工具。由于各国的金融业发展历史、社会经济及市场条件的不同,借记卡在全球不同区域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在德国、法国、荷兰、新西兰、墨西哥、巴西和中国,借记卡是主要的支付工具,交易量明显超过信用卡。在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发展较为均衡。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信用卡则在银行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储值卡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交通领域以及大学校园开始出现仅限于特定范围内使用的单用途储值卡[⑤]。80年代后期,一些电信公司、零售商等也开始陆续发行单用途储值卡。90年代早期,美国政府发放用以替代以前食品券的电子福利卡,标志着通用储值卡的出现。通用储值卡作为获取传统银行卡难以覆盖的客户、拓展金融产品分销渠道、向客户交叉销售金融服务的一种战略性工具,逐步受到银行的重视。银行为整合资源、分散风险,多采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介入储值卡业务。
1993年,国际卡公司VISA发行第一张全球储值卡——VISA Travel Money。此后,万事达也推出了礼品卡等类似的储值卡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多用途礼品卡发行之后,薪金卡、汇款卡、医疗卡等各类多用途储值卡纷纷涌现,储值卡市场日益繁荣。
二、银行卡产业链
银行卡产业链中的各类机构是银行卡市场中各类服务的提供者,银行卡市场的终端客户是持卡人和商户,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市场。其中,发卡机构直接为持卡人提供服务;收单机构直接为商户提供服务;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直接为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提供服务,其他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则围绕上述机构提供各类专门服务或外包服务。市场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都会对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政策制定者及产业监管者,其行为会从外部对银行卡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市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完整的银行卡市场结构如图2.6所示。
从市场细分的角度看,银行卡市场可以进一步分为:发卡机构和持卡人共同构成发卡市场,收单机构和商户共同构成收单市场,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与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及其客户共同构成了银行卡跨行交易市场,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机构与他们的服务对象共同构成了各类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市场。作为上述各个市场的供给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转接清算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在各自的市场上提供服务并相互竞争,各类机构之间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链。图2.6 银行卡市场结构图
(一)银行卡产业链构成
银行卡产业链最核心的参与主体是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它们是银行卡市场的最终供给方,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银行卡产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银行卡产业链上出现了一系列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的机构。第二章已经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转接清算机构的主要业务及其主要收入、主要成本等做了详尽介绍,本节重点介绍为发卡、收单及跨行交易业务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专业化服务机构可以分为发卡外包服务商、收单外包服务商和转接清算外包服务商。
1、发卡外包服务商
发卡外包服务商指针对发卡机构的业务需求提供银行卡外包服务的企业。按照服务类型的不同,发卡外包服务商主要分为卡片生产商、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商和其他发卡外包服务商。卡片生产商是从事卡片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商主要为发卡机构提供各种卡产品的发卡数据处理。其他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覆盖领域广泛,既包括申请银行卡的客户的资料处理、信用审核、账户管理、会计处理、报表管理、密钥管理、催收服务、账单生成等多项后台处理服务,也包括新发卡片的宣传推广、电话营销、睡眠卡激活、存量卡客户维护和增值服务等营销外包服务。
2、收单外包服务商
收单外包服务商主要包括终端生产商、独立销售商和收单交易处理商。其中,机具生产商是指从事ATM、POS终端机具等电子支付系统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独立销售商(Independent Sales Organizations, ISOs)是从事商户拓展与培训、POS终端布放与维护等业务的机构,它们专注于拓展商户和商户关系维护,为收单机构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收单交易处理商主要针对接收到的交易电子信息流进行技术处理。随着交易处理业务对新技术依赖度的日益增强,发卡交易处理和收单交易处理的功能均变得越来越复杂。对许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来说,建立并运营自有收单系统的成本显得越来越高昂。交易处理属于数据密集型业务,规模经济效应尤为明显。因此,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外包服务商的规模经济效应以降低自身成本,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将收单交易处理外包给交易处理商。
3、转接清算外包服务商
与发卡外包服务商和收单外包服务商不同,转接清算外包服务商主要是针对转接清算机构的系统进行外围维护和软件开发等工作。为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转接清算机构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其业务已经覆盖到从发卡到收单的各个环节,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展而延伸。
(二)产业链上各类机构的发展
1、发卡机构
银行卡发卡机构的主体不仅包括商业银行、储蓄机构、信用社、专业的信用卡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少数国家也包括大型企业集团。
按2010年发卡机构的消费金额排序,全球前十大发卡机构中,美国占据5席,中国占有3席,英国仅有2家(见表2.1)。这基本反映出全球发卡机构的地区分布格局。其中,全球前五大发卡机构依次为: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2010年,这五家发卡机构的银行卡消费金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摩根大通达到4922亿美元。
表2.1 2010年全球通用卡[⑥]发卡机构排名(按消费金额排序)排名 发卡机构 国家
消费金额(十亿美元)1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b 美国 492.21 2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a,b 美国 482.70 3 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b 美国 460.69 4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 332.39 5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 327.56 6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 253.83 7 富国银行(Wells Fargo)英国汇丰银行(HSBC)美国 245.10 8 花旗集团(Citigroup)b 美国 219.28 9 劳埃德银行集团(Lloyds Banking Group)英国 165.85 10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英国 118.24 注:a为估计值;b美国通用卡消费数据仅指在商户处的消费交易金额,除VISA、万事达、美运和Discover品牌外,还包括当地的Star、Interlink、Pulse和Nyce等。数据来源:《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2011年3月,第971期;2011年7月,第975期;2011年9月,第979期。从全球发卡机构的演进趋势来看,商业银行在发卡主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的发卡公司往往呈现出规模和运营机制上的劣势,从而面临被大银行兼并的风险。譬如,2004年,巴西Redecard公司控股股东巴西联合银行收购了本地信用卡品牌Hiper Card公司的全部股权。2005年6月30日,美国银行以350亿美元收购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独立信用卡发行商——美信银行(MBNA)。该项交易使美国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与此同时,发卡机构之间并购频繁,一些国家的发卡机构排名出现较大变化。以美国为例,由于富国银行收购了Wachovia,大通银行收购了华盛顿互惠银行,PNC收购了国民城市银行,美国银行收购了LaSalle银行,2008年前三者在美国借记卡发卡市场的排名分别上升到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五位,美国银行也得以保持第一的位置。在英国,2008年Lloyds TSB银行完成对HBOS的收购,成为英国的第一大发卡机构。就国内发卡机构的发展情况而言,目前国内银行卡发卡机构仅限于商业银行以及按照商业银行管理、经过银监会批准的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末,国内银行卡发卡机构已经达到234家,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⑦]、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⑧]、地方性商业银行[⑨]与外资法人银行等各类机构。其中,已经发行人民币银行卡的外资法人银行有15家,包括东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友立银行、星展银行、韩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华侨银行和永亨银行等。
2、收单机构
收单机构的主体既有商业银行,也有非银行类收单机构,还有非银行类机构和银行共同成立的收单联盟。
按照2010年各商户收单机构处理的交易笔数进行排名,全球前十大收单机构分别是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第一资讯(First Data)、大通支付CPS[⑩(]Chase Paymentech Solutions)、花旗商户服务(Citi Merchant Services)、Worldpay、五三银行(Fifth Third Processing Solutions)、Cielo、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法国国民互助信贷(Credit Mutuel)和雷德卡公司(Redecard)(见表2.2)。
表2.2 2010年全球商户收单机构交易笔数排名[11] 排名 收单机构 中文名称 所在国家
交易笔数(百万笔)1 Bank of America 美国银行 美国 9260.9 2 First Data 第一资讯 美国 5885.0 3 Chase Paymentech Sol.大通支付 美国 5489.8 4 Citi Merchant Services 花旗商户服务 美国 5204.7 5 WorldPaya — 英国 4600.0 6 Fifth Third Proc.Sol.五三银行 美国 4238.4 7 Cielo — 巴西 4063.0 8 Barclays 巴克莱银行 英国 2716.9 9 Credit Mutuel 法国国民互助信贷 法国 2350.2 10 Redecard 雷德卡公司 巴西 2320.3 11 Elavon 伊万 美国 1889.6 12 Heartland Pymt.Sys.中心支付 美国 1799.7 13 Global Payments 环汇公司 美国 1762.7 14 WorldPay — 美国 1748.0 15 Swedbank Groupa 瑞典银行 瑞典 1350.0 16 BC Card BC卡公司 韩国 1316.3 17 Group Credit Agricole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法国 1282.2 18 Wells Fargo Mech.Serv.富国银行 美国 1202.8 19 HSBC/GlobalPayment 汇丰银行/环汇公司 英国 1142.6 20 Groupe BPCE 法国大众储蓄银行 法国 972.5 注:a包括该机构在其他国家的收单交易; 数据来源:《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2011年10月,第982期 随着银行卡产业内的组织功能细分及业务外包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单机构将收单交易处理和收单专业化服务等非核心业务外包。不过,收单机构作为与商户签约和付款责任的主体,仍承担收单风险。从美国收单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从事狭义收单业务[12]、收单交易处理业务和收单专业化服务业务的主体,逐渐分化为收单银行、收单交易处理商和独立销售商。就国内情况而言,收单主体开始多元化,除商业银行从事收单业务外,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支付机构在获得收单牌照后,进入收单领域。
除商户收单机构外,收单市场还存在着大量ATM收单机构。譬如在加拿大,除银行在市场上布放ATM外,其他非金融机构也可以经营ATM业务[13]。在英国,跨行ATM交易的收单主体主要有银行、建筑合作社(building society)[14]以及ATM独立运营商[15]。
在国内,目前只有商业银行具备加钞资质,因此,ATM收单机构都是商业银行。商户收单机构除了商业银行外,还有一些非银行类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不过,商业银行仍是主要的收单主体。随着收单机构的逐渐成熟和产业链的进一步细分,专业化收单机构将在受理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
银行卡组织是转接清算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根据运作模式的不同,银行卡组织分为封闭式卡组织和开放式卡组织,它们分别运营封闭式银行卡网络和开放式银行卡网络。根据服务地域范围的不同,银行卡组织又分为全球性卡组织和区域性卡组织,其中,全球性卡组织大多发展成为国际卡公司,而区域性卡组织的银行卡网络一般仅限于某国或某一地区。此外,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根据业务领域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借记卡转接机构、信用卡转接机构和ATM转接机构。
封闭式卡组织通常直接从事发卡和收单业务,即直接向消费者发行自有品牌的银行卡,并直接从事商户收单业务,属于相对独立的银行卡运作体系。美国的运通、发现卡(Discover Card)公司、大莱[16]和日本的JCB都属于这类卡公司。由于直接从事发卡和收单业务,所以在这类公司收入中,商户回佣和利息收入占比相对较高。例如,2011财年Discover总收入中,利息净收入占68.8%,商户回佣和交换费收入占15.3%。近年来,部分封闭式卡组织呈现出向开放式卡组织发展的态势,如美国运通和日本JCB公司在自行发卡的同时,也联合商业银行发行自有品牌的银行卡。
开放式卡组织是专门从事银行卡转接清算业务的机构。作为一种典型的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开放式卡组织的运作模式与第二章介绍的转接清算机构的运作模式完全相同。开放式卡组织为收单市场和发卡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每个参与者都能连接到联网通用的庞大银行卡网络中,并与其成员机构之间制订统一的银行卡业务规范、技术标准、清算规则、成员机构业务成本收入分配及风险承担原则,以保证转接网络的信息交换和交易清算能有效进行。无论收单机构还是发卡机构,新参与者要想加入开放式卡组织,必须承诺遵守卡组织的各种规则,从而成为卡组织的成员机构。作为银行卡组织股东的成员机构也推举代表参与卡组织的董事会,因此,卡组织所有权和控制权掌握在成员机构手中,成员机构对卡组织的重大业务决策以及各项技术业务规则的制定具有直接的投票权。
目前,全球性卡公司包括美国的VISA、万事达、运通、发现卡、日本的JCB和中国银联。其中,VISA和万事达在交易金额方面占领先地位,中国银联和VISA在发卡量方面较有优势(见表2.3)。表2.3 2010年全球性卡公司排名 卡品牌 总交易额(十亿美元)市场份额 交易量(十亿笔)市场份额 发卡量(百万张)市场份额 VISA 7295.05 57.53% 97.22 67.25% 2183.1 38.07% 万事达 2726.98 21.51% 34.78 24.06% 975.4 17.01% 银联 1825.03 14.39% 6.69 4.63% 2415 42.11% 美国运通 713.30 5.63% 4.79 3.31% 91 1.59% JCB 92.79 0.73% 0.93 0.64% 64.2 1.12% 大莱 27.13 0.21% 0.16 0.11% 5.8 0.10% 总计 12680.28 100% 144.57 100% 5734.5 100% 数据来源:《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2011年3月,第968期。
从全球范围来看,区域性卡组织包括美国的三大区域性EFT网络、加拿大的Interac、欧元支付组织联盟(EAPS)、英国的LINK、法国的CB、新加坡的NETS和巴西的Good Card等。这些区域性卡组织大部分为该国的借记卡和ATM转接清算机构。譬如,美国的三大区域性EFT网络Star、Pulse和NYCE,主要负责美国境内ATM和在线借记卡的网络运营。Interac运营着加拿大唯一的借记卡网络和品牌,负责加拿大全国的借记卡网络发展与运作。Interac借记卡可实现两类交易:ATM取款(Interac Shared Cash Dispensing,即SCD)和POS消费(Interac Direct Payment,即IDP)。
欧元支付组织联盟(以下简称EAPS)是在2007年由欧洲六家借记卡网络(德国Electronic Cash、意大利PagoBancomat/Bancomat、葡萄牙Multibanco、西班牙Euro 6000、英国LINK和泛欧ATM网络Eufiserv)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起创立的。EAPS是开放性组织,任何银行卡网络只要承诺遵守《SEPA卡框架》,都可以申请加入EAPS。EAPS本身不从事转接处理业务,仅定位于跨网络交易的受理品牌建设,也不介入各银行卡网络的内部交易领域。英国的LINK负责转接英国的跨行ATM交易,约有50家成员机构。LINK对所有的ATM运营商开放,负责制定业务规则、技术标准、操作流程,还负责定价和标识管理等工作。在法国,CB卡组织是唯一的银行卡转接机构,任何根据法国银行立法可以发行银行卡或管理现金提款的机构都可以加入。CB负责转接法国所有境内银行卡的跨行交易,以及外卡全部交易。CB国际卡的国际受理则由其他卡组织(如VISA和万事达)代理。新加坡星网电子付款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NETS)是由新加坡的三家主要银行星展银行(DBS Bank)、华侨银行(OCBC Bank)和大华银行(UOB Bank)共同发起成立的,主要为新加坡持卡人提供在线借记支付服务。NETS网络包括POS网络、ATM网络、CashCard网络和eNETS网络四部分,提供EFTPOS、CashBack(商户POS小额提现)、共享ATM服务、CashCard、eNETS等电子支付服务。
Good Card是巴西唯一的地区性卡组织,在巴西国内与多家发卡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Good Card的主要客户包括中小型零售业者,以及还未与国际卡公司合作的金融企业,这些金融公司基本上以处于社会经济中下层的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4、第三方服务机构
随着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市场的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公司层出不穷并不断发展壮大。在交易处理专业化服务领域,目前全球最大的交易处理商是第一资讯集团(以下简称FDC)[17]。2011年FDC服务的商户和金融机构分别达到620万家和4000家,处理的交易笔数达到560亿笔,当年收入达到107亿美元[18]。此外,FDC旗下的西联国际汇款公司(Western Union)是全球最大的特快汇款公司,代理网点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自2002年以来,FDC进行了一系列猛烈的兼并和收购,其中不仅包括交易处理商和网络服务商,还包括一些当时较大的商户收单机构,譬如1995年的第一金融管理公司[19]和卡公司服务机构[20]等。时至今日,FDC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交易处理商,它在某些国家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收单机构。
在国际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市场上,TSYS也是一个重要的电子支付处理商。它为300多家收单机构和100多万个商户提供交易处理、POS服务、商户信息管理服务、数据库服务等技术支持和信息处理相关服务。除了收单处理业务外,TSYS还提供发卡方面的服务,涵盖了从邮寄账单到系统运营等各个环节。此外,美国的环汇公司(Global payments)、大通支付(Chase Paymentech)和伊万(Elavon)也是全球主要的收单处理机构。
在我国,银联数据是国内最大的发卡外包处理服务商,为中国银联、VISA、万事达、JCB等主要卡公司的各种银行卡产品提供发卡数据处理和其他相关服务。截至2012年2月,银联数据已经与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等境内外125家机构签署发卡外包服务合同。银联商务作为国内较早开展银行卡收单专业化服务的公司,为各大商业银行的收单业务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
三、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银行卡从产生到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支付方式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全球银行卡产业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变革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50-1970年)
1951年,美国纽约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在纽约长岛发行了全球首张具有循环信贷功能的信用卡,卡上显示持卡人的账号和消费限额。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卡的出现。1953年,美国第一国家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此后,美国众多银行相继发行了银行卡。截至1955年末,美国大约有100家银行发行了银行卡。伴随着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加快全球化发展步伐,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相继发行银行卡。
在这个阶段,银行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商户回佣,但商户回佣不足以抵补银行成本,因而绝大多数银行纷纷终止信用卡的发行。但是,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BOA)的管理层们并未放弃,经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营销变革,美国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终于在1961年开始盈利。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1966年,美国银行开始建立一个特许经营体系,邀请一些银行成为美国银行卡的被许可机构,发行信用卡。1970年,美国银行成立了美国银行卡公司(NBI),并将这种特许经营体系称之为“银行卡联盟”。1974年,美国银行与欧洲国家的一些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国际信用卡服务公司(IBANCO),开始拓展美国之外的海外业务。1976年,NBI正式更名为VISA美国;1977年,IBANCO正式更名为VISA国际服务协会,也即VISA国际。
1961年,日本第一个专门的信用卡公司JCB成立,1981年JCB开始国际化进程,将受理网络和发卡业务扩张到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成为第一个美国之外的全球信用卡公司。1965年,芝加哥4家大银行和伊利诺伊州9家银行成立了美国中西部银行卡协会;1966年,美国东海岸的14家银行创建了银行间信用卡协会(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ICA),并发行统一标识的银行卡。1967年,纽约市的三家银行创立了东部银行卡协会(the Eastern States Bankcard Association),加利福尼亚的四大银行——Wells Fargo、Crocker银行、加利福尼亚银行和加利福尼亚联合银行——组成了西部银行卡协会((Western States Bankcard Association,WSBA)。不久WSBA加入ICA,联合组织命名为MasterCharge,1979年更名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Card International)。对社会公众而言,美国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第一次使人们真正体验到了银行卡跨地区使用的便捷性。但这一切只是开始。1968年,由于银行卡欺诈、授权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管理架构等问题,美国银行的信用卡项目开始遭到特许银行的抱怨。
此时的美国信用卡市场正处于一个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阶段。万事达通过合并,已经吸纳了加州和东海岸的大量银行,在银行卡市场处于领先地位。而美国运通也在构建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卡交易处理系统,实现封闭式的银行卡网络运营。在这种环境下,美国银行卡公司重新创建了一个银行卡合作组织。该组织通过设计产品定价和丰富产品功能等实现各发卡银行之间的竞合并存,并于1977年正式更名为VISA。在技术革新、内控优化、营销策划等多种措施下,VISA有效提升了公司形象,并通过赞助体育、公益、教育等事业而一跃成为银行卡组织中的先锋。
(二)发展阶段(1970-2002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银行卡组织全球交易网络的铺建和POS终端的广泛拓展,银行卡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1971年,法国CB组织发行的“蓝卡”允许持卡人在ATM上随时提取现金,成为世界上第一张既能支付又能取款的信用卡。1974年,澳大利亚九家银行合资建立了Bankcard 信用卡组织,负责网络日常维护和信用卡交易处理。相对于北美和欧洲地区,中东欧、中东和非洲等地的银行卡产业发展仍然较慢,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银行卡业务规范等方面,但其发展速度表现出惊人的后发优势。1981年,日本JCB开始借助旅游业全面拓展全球商户资源,并在积累了一定的海外特约商户的基础上,自90年代起快速在香港、美国、泰国、英国、韩国、意大利、新加坡、中国大陆等日本人往来的主要国家或地区推出JCB卡。
在各国银行卡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银行卡产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逐步增强。1974年,法国人罗朗·莫雷诺发明了智能卡(Smart Card)。1978年,法国推出世界上第一张智能信用卡,开启了智能卡在银行卡领域的应用。1985年,万事达率先将防伪技术运用于信用卡,以提高信用卡使用安全性。各银行卡组织联合商业银行,通过交易监控、持卡人信息跟踪、卡片校验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和开设全球风险培训课程等措施应对伪卡欺诈。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卡基支付在零售业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卡日渐成为应用领域广泛的多功能支付工具。1991年,万事达推出快速支付服务(Quick Payment Service),快餐店、停车场、电影院等传统使用现金的场所开始受理银行卡,银行卡使用范围快速扩大。在欧洲地区,土耳其等国家通过银行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直接从现金进入电子支付时代。1993年,EUROPAY、万事达和VISA联合起来,共同发起制定了银行卡从磁条卡向芯片卡(又称IC卡)迁移的技术标准,简称EMV标准,并于1999年成立EMVCo公司。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已经完成或正在向银行IC卡迁移。银行卡作为支付工具和信贷工具,对刺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且直接的积极作用,因此很多国家政府通过一系列银行卡产业支持政策促进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例如,阿根廷政府为鼓励中小商户受理银行卡,向租赁了POS终端的中小商户提供30美元的固定补贴;并向商户定期返还一部分刷卡手续费,尤其是对于小型商户,阿根廷政府甚至采取了完全返还刷卡手续费的措施。韩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要求零售、餐饮、宾馆行业的商户必须受理银行卡,年营业额超过3亿韩元的所有商户必须接受银行卡,否则将受到严惩;对于受理银行卡的商户,给予银行卡交易额1%的税收优惠,最高税收减免额为500万韩元(约为人民币2.5万元)。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韩国政府提出,2009-2010年,给予餐饮、酒店类商户银行卡交易额2.6%的税收优惠,给予一般类商户银行卡交易额1.3%的税收优惠,并将最高税收减免额由500万韩元增加到700万韩元。此外,各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居民用卡消费。如阿根廷政府向持卡人返还一定比例的增值税,其中持卡人用借记卡消费将获得3%的增值税返还,用信用卡消费将获得5%的增值税返还。韩国政府规定自1999年起,持卡人持卡交易金额超过其总收入的10%后,超出部分的20%可免缴所得税,年减免限额为总收入的20%或500万韩元。并且,韩国政府每月为持卡人举办抽奖活动,凡月持卡消费达1万韩元者可凭刷卡回单参与抽奖,每次中奖名额约11万人,奖金从政府预算中支出。在这一阶段,银行卡组织盈利模式基本成型。但开放式卡组织和封闭式卡组织的盈利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对开放式卡组织而言,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必须成为其会员并承诺遵守其规则。开放式卡组织向会员机构收取品牌服务费和网络服务费等,同时规定发卡方和收单方之间的交换费。封闭式卡组织则直接发卡、直接收单,并以规模化的发卡量和大量客户消费信息为商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促销,赚取商户手续费收益。
(三)变革阶段(2002年-至今)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演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诚信文化的建立和对持卡人权益的关注,全球银行卡产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产业变革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相应地,人们对支付往来的便利性提出了需求,由此推动了区域性银行卡组织联盟的发展。2002年,欧洲宣告建立单一欧元支付区,以促使欧洲各国在跨国支付清算中达到与本国国内相同的效率水平。2007年11月,欧洲六个国家的借记卡网络建立了欧洲支付体系联盟,并于2008年1月推出泛欧银行卡品牌EAPS,各参与方的银行卡可以在其他所有参与方的ATM和POS终端上受理。在东南亚,新加坡NETS、马来西亚MEPS、泰国PCC以及印度尼西亚Indopay等本土银行卡组织建立区域性支付联盟Aseanpay,实现东盟地区的区域互联。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电子化水平迅速提高,为银行卡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银行卡,揭开了国内银行卡发展的序幕。为了改变各银行独自发卡独自收单所带来的银行卡跨行、异地使用不便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银行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伴随着国内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间的往来活动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中国人日益增长的境外商务、旅游、学习的用卡需要,把境内商业银行的服务通过银联网络延伸到境外,中国银联从2004起开始了国际化发展道路。对封闭式银行卡组织而言,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快速、高效地实现全球化的市场扩张,封闭式卡组织不再固守自我发卡和收单的封闭发展模式,转而在海外采取授权许可等方式经营其发卡和收单业务,逐步走向部分开放。以美国运通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运通逐渐向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开放其网络,和一些战略合作伙伴合作发行联名卡,例如,澳大利亚、中国的一些银行都发行了运通卡。又如日本JCB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将品牌许可给一些境外商业银行,通过其发行JCB卡。
2、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产业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银行卡支付创新的步伐开始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从传统的银行磁条卡向更安全、更智能的银行IC卡迁移。日益普及的固定电话、电脑、手机、数字机顶盒等电子产品逐步发展成为更便捷、低成本的支付终端。信息技术的演进促使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网络、数字电视网络都发展成为银行卡的新支付渠道。多样化的支付终端和支付渠道催生了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数字机顶盒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这些新兴支付的蓬勃发展不仅给传统银行卡支付产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而且给原有的市场参与主体带来新的挑战。对此,国际卡公司纷纷加大了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如万事达的网关服务(MasterCard Gateway Service, MiGS)不仅支持互联网支付网关,而且支持邮购/电话购物(MOTO)、电话支付、手机支付、零售POS终端支付等几乎所有电子支付领域。VISA在美国、德国、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手机支付业务试验。中国银联亦于2003年推出手机支付业务,在2006年推出互联网安全支付服务,并相继推出电话支付和数字机顶盒支付等创新产品。
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银行卡市场的技术准入门槛逐渐降低,一些以提供发卡处理和收单处理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机构由此发展壮大,并已实现规模化运营。全球最大的两家第三方处理商FDC和TSYS通过持续的国际化扩张已成为国际银行卡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07年4月初,国际私募基金KKR斥资290亿美元收购FDC,该出价是当时万事达市值的3倍多。2008年1月,TSYS正式从西诺佛金融公司分拆,成为完全独立的上市公司。同时,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对传统商户收单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专业化服务机构在大量参股收单机构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承担了收单机构的绝大部分职能,部分收单机构仅需完成账户管理和资金划拨工作。
面对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日益壮大所带来的激烈竞争,银行卡组织开始转变经营战略,从单纯的转接组织向综合支付服务商转变。如Discover传统上是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2005年Discover收购了密码借记卡网络Pulse,将产品线由信用卡扩展到借记卡和ATM,从而具备了向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电子支付产品的能力,其市场定位调整为电子支付服务公司。
3、对持卡人权益保护的关注所带来的产业变革 信用卡市场的过快发展会使银行对客户过度挖掘,并放松信贷审批条件,在整个社会征信体系暂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引发卡债危机。以韩国和中国台湾为例,韩国政府在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信用卡消费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规避产业风险,且监管机构的行业准入管理不够规范和清晰、个人信用体系暂未建立,由此导致银行卡行业风险控制能力薄弱,从而引发信用卡危机。自2002年初开始,韩国信用卡公司的逾期未缴率显著上升,并于2003年3月中旬持续上升至10%左右。台湾地区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客户资源,通过向持卡人赠送礼品、投入大量的广告营销费等方式扩大信用卡市场的占有率。过度营销导致了发卡泛滥,进而引发了睡眠卡的产生。这不仅占用了全社会资源,而且还影响了银行卡产业的运行效率。不少发卡机构采取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策略,不仅从金卡到白金卡免年费,同时还放宽信贷审核标准,盲目追求发卡量而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由此产生过度消费、透支炒股等高风险事件。在中国台湾风险监控滞后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卡市场的过快发展导致无序竞争的出现,由此爆发了2005年的卡债危机。2006年以来,台湾信用卡三个月逾期账款率一直高居3%不下,而现金卡则于2006年5月达到7.84%,大大超过了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的3%警戒线。同期,信用卡和现金卡的贷款余额达6773.5亿元,逾期账款为338.7亿元,平均逾期率为5%。
为了应对信用卡市场上出现的信用危机,各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银行卡产业监管体系的变革以保护持卡人的权益。如韩国政府出台了《防止产业资本支配金融产生副作用的办法》,对信用卡市场准入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对信用卡的领取也做了严格规定。同样,中国台湾政府也从规范发卡行为、监管广告行为、规范卡债催收、完善风险内控、财务监督、控制坏账、完善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等各方面控制风险。
此外,美国信用卡业务高度依赖利息及其相关收入的模式,使得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到信用卡业务。在零售消费下滑的市场环境下,信用卡未偿余额的上升蕴含着拖欠和坏账进一步扩大的风险。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5月22日签署了信用卡改革法案。该法案旨在削弱信用卡发卡机构提高利率及向消费者收取更高费用的能力,并限制信用卡发放机构向青少年和大学生推销信用卡,从而在控制信用卡风险的同时保护持卡人权益。
4、全球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现状
银行卡产业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产业。银行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末[21],全球银行卡发卡量为65.2亿张,人均[22]持卡量约0.95张;2010年全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金额为9.64万亿美元,卡均交易金额为1478.5美元;全年银行卡交易笔数为1318.7亿笔,卡均交易笔数为20.2笔。
从全球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特点来看,由于产业发展的路径不同以及各国(地区)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差异,各区域呈现差异化发展。在北美,尽管近十年来借记卡快速发展,但目前信用卡仍然是主导产品。例如,2011年美国银行卡交易金额中的52.5%来自于信用卡交易[23]。欧盟的银行卡产业则以借记卡为主导,2010年欧盟借记卡的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分别是信用卡的5.64倍和3.58倍[24]。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尽管银行卡起步晚于欧美地区,但信用卡和借记卡都呈现快速发展,并且,储值卡等新支付产品在个人消费支付、尤其是小额支付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发卡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除了商业银行和专业信用卡公司等金融机构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百货公司、大型连锁商店、超级市场、加油站等企业也逐渐加入发卡行列。随着银行卡技术的不断进步、银行IC卡的推广应用以及各国(地区)对银行卡风险控制重视程度的提高,全球银行卡总体欺诈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10年,全球银行卡全年欺诈率为0.045%,欺诈损失总金额约为76亿美元。
四、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卡产业发展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形成和发展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代理外卡收单阶段(1979-1984年)
为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境外来华人士剧增的形势,1979年,中国银行批准广东分行代理香港东亚银行发行的东美信用卡的取现业务,从此我国境内有了银行卡这一新生事物。1980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开始开展外卡收单业务。1981年,中国银行总行与汇丰银行等7家境外机构签约,在中国银行全国系统内开展外卡收单业务。此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陆续开展了外卡收单业务。
(二)起步期——自主发卡阶段(1985-1992年)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标志着国内银行卡产业迈出了发展性的第一步。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了红棉卡,并于1989年更名为牡丹卡。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龙卡。1991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在广州、佛山、中山地区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了发展卡。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投资建设了大量的计算机业务处理系统,为银行卡业务发展奠定了系统和网络基础。这一阶段,国内银行卡业务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截至1992年末,全国银行卡发卡量达190万张,当年交易额达600亿元。
(三)形成期——金卡工程阶段(1993-2001年)
1993年以前,各个商业银行都是独立发卡,发卡标准不统一,而且各商业银行独立布放自己的POS终端和ATM,各行发行的银行卡只能在本行终端上使用。由于资源无法共享,不仅使得商业银行的投入无法有效降低,而且不利于国内银行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为提高全社会银行卡设备、机具、网络等资源的共享程度,倡导全民使用银行卡,国家“金卡工程”于1993年正式启动:
1、区域性统一市场形成期(1993-1997年)
1993年,为加速银行卡资源共享程度,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编写了《关于在我国实施电子货币工程(即金卡工程)的总体设想》等一系列规划、标准和规范,确定在18个试点城市(后追加6个)组建地方性的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以实现银行卡的同城跨行使用。首批12个试点省市的信息交换中心在1997年9月全部投入运行,其中10个省市实现了ATM和POS终端的跨行联网,2个省市实现了ATM跨行联网。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发行银行卡。交通银行(1993年6月)、国家邮政储汇局(1994年10月)、广东发展银行(1995年3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5年4月)、招商银行(1995年6月)等都加入了发卡行列。其中,广东发展银行于1995年3月发行了国内第一张贷记卡——广发银行卡。1995年7月,招商银行推出“一卡通”。“一卡通”是国内首张集多账户、多功能于一体的银行卡。在此阶段,我国发卡机构数量、发卡总量、银行卡产品种类、交易规模都快速增长。
2、全国统一市场萌芽期(1998-2001年)
为实现银行卡的异地使用,1997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并在1998年12月底建成了异地跨行信息交换系统。中国人民银行还积极支持各家商业银行加速系统内的联网通用步伐,支持商业银行的总行、18个城市的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分别与总中心联网。199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全国银行卡工作领导小组”,和12家商业银行联合开展金融认证中心(CA)的建设,并积极支持开展网上银行业务。鉴于跨行、异地联网通用步伐缓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2月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银行卡工作会议,并开始筹建我国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2001年末温家宝副总理视察信息交换总中心时,提出在全国开展“314工程”。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全国统一的银行卡业务规范和标准的形成,推进了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转接网络的建设。这一阶段,国内银行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到2001年底,全国银行卡发行量达3.83亿张,其中借记卡3.59亿张,准贷记卡2311万张;特约商户超过15万家,POS终端21.8万台,ATM3.8万台,当年交易总金额8.43万亿元,银行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提高到2.7%。在这期间,发卡量平均年增长64%,交易量平均年增长76%,特约商户数量平均年增速为51%。
(四)发展期——联网通用阶段(2002-2006年)
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2002年由此成为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2002年开始,国内银行卡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规则联合制定、业务联合推广、市场联合拓展、秩序联合规范”的发展新体制正式形成,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国内的银行卡联合组织和国内银行卡产业的核心枢纽,中国银联以市场化的方式进一步推动联网通用。各银行通过中国银联的全国统一的转接清算网络,实现了交易清算系统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由此奠定了国内银行卡市场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而且,中国银联从成立之初,就开始创建自主的银行卡品牌。这提高了国内银行卡产业各参与主体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国内银行卡产业掌握对自身发展的主导权,以及各主体在应对国际性企业竞争时的话语权。
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丰富以及收入结构的多层次化,其发展重点开始从公司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而银行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支付工具,还是要提高零售客户的综合服务水平,商业银行都离不开银行卡。于是,越来越多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银行加入到发卡队伍的行列,国内银行卡发卡市场的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同时,商业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促使银行卡发卡数量快速增长。此外,国内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使得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迅速扩大。信用卡作为使用便利、获取便捷的大众消费信贷工具,开始逐渐受到持卡人的欢迎。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相继建立自己的信用卡中心后,信用卡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末,国内共发行11.3亿张银行卡,是2002年的2.3倍;其中,信用卡发行量达到0.5亿张,是2002年的2.2倍。
在中国银联与各家商业银行共同努力下,国内银行卡受理市场规模小、投入不足、覆盖面有限、交易成功率低的问题日渐改善。我国银行卡的联网通用不断深化。截至2006年末,境内联网商户达52.1万户,联网POS机具达81.8万台,联网ATM达10万台,分别是2002年的2.8倍、3倍和2.1倍,一个规模化的银行卡受理网络在我国已经形成。在联网通用不断深化和国内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的共同作用下,国内银行卡交易额呈现快速递进增长。2006年全国银行卡交易总金额达到70.6万亿元,是2002年的6倍。银行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2.7%上升到2006年的16.6%。随着近几年国内银行卡机构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跨出国门,国内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开始境外发卡。2002年,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在香港推出首张人民币银行卡,拉开了国内银行卡产业国际化序幕。在国内银行卡机构的国际化道路上,中国银联一直发挥着银行卡组织的重要作用。2004年初,中国银联开始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于当年实现了银联卡在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受理。这揭开了国内银行卡产业主动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新篇章。
在这一阶段,国内各产业主体本着“共同事业、共求发展、和谐共赢”的原则,携手共同推进国内银行卡产业朝产业链各利益主体和谐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平衡发展、国内与国际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迈进。
(五)变革期——开拓创新阶段(2007年-至今)
进入2007年,在过去几年联网通用、联合发展的基础上,国内银行卡产业步入一个开拓创新的新阶段。银行卡市场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发卡市场保持规模增长,截至2011年末,国内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已突破29亿张。从银行卡品牌来看,银联标准卡累计发卡量达23.6亿张。银联标准卡不仅在借记卡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而且在信用卡市场的份额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发卡机构日益重视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
借记卡作为个人零售业务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得到发卡机构的持续高度重视。商业银行除了依靠对公业务带动借记卡业务外,更加重视并加大了借记卡营销力度,加强了借记卡产品创新,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有针对性的借记卡产品。随着信用卡发卡量增速的逐步放缓(由2007年的82%回落至2011年的24.3%),信用卡市场从高速增长期步入平稳发展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发卡机构的市场策略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发卡机构不仅借助传统营销手段,而且更加注重目标客户的细分和业务创新来寻求差异化竞争。
同时,发卡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和强化持卡人的信贷习惯。例如,为满足持卡人对网络购物尤其是网购大额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发卡银行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网上商城和网上支付的分期付款业务,并提供手续费和利息的优惠。通过将网上商城平台与团购、秒杀、抢购等购物方式,以及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进行整合,发卡银行在促进持卡人的信用卡网上购物乃至信贷消费方面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第二,境内银行卡受理范围不断拓展,不仅逐渐覆盖了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而且加速向二级地市和广大县乡、农村地区延伸。截至2011年末,境内受理银行卡的商户总量达318.01万户,POS终端和ATM总量分别达482.65万台和33.38万台。
在受理环境相对成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地区,银行卡便民支付终端形式日益多样化,终端功能不断丰富。以“银联便民支付点”为例,它既可以让持卡人方便地缴纳公共事业费、通讯费等日常生活费用,又提供了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保险购买等多项便民支付服务。这类便民支付终端不仅分布于便利店、超市、卖场、地铁等公共场所,而且还进入了社区。截至2011年末,银联便民支付服务网点已达14万个。
第三,各种创新支付方式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支付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境内银行IC卡的受理环境已经初步具备,银行IC卡产品逐渐丰富,其行业应用不断拓展,商业银行的IC卡发卡业务也在加速推进。与此同时,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兴支付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以互联网支付为例,2011年,国内互联网支付规模达到2.03万亿元,继续保持100%以上的增幅[25]。互联网支付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除航空客票、网络购物外,信用卡还款、公共事业缴费、电信缴费、网络保险、教育缴费等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领域成为近年来互联网支付市场发展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上支付的日趋活跃。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支付受到空前关注。包括中国银联、移动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内的产业链各方积极展开手机支付业务的合作与试点。2010年,中国银联除在更大范围试点新一代手机支付业务外,还联合商业银行、运营商、以及手机制造商等共同成立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2011年,中国银联继续与产业链各方开展合作,推出多个不同的现场支付方案,以推动现场支付的发展。如在NFC-SD模式上,中国银联与宏达国际电子(HTC)合作,推出国内首款内置芯片的智能手机;在NFC-SIM模式上,中国银联联合中国电信、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广东推出“天翼羊城通卡”等。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监管机构大力推动国内手机支付标准的统一。
第四,境内银行卡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银联努力打造全球主要银行卡品牌,在国际业务领域与更多的全球机构展开合作,不断延伸境外受理网络;并积极联合境内商业银行开展境外用卡营销,不断扩大境外交易规模。境内商业银行除积极推进境外发卡外,还在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展开跨境机构合作以及海外投资并购等方面加快步伐。截至2011年末,境外发行了近1300万张银联卡,银联卡境外受理商户达151.6万家,ATM达91.7万台。银联品牌不仅得到了境内持卡人的认可,而且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持卡人的认可。在境内银行卡产业加速国际化的同时,境内银行卡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发展潜力也吸引外资法人银行和国际卡公司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孕育新的变化。截至2011年末,共有15家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了银联标准人民币卡。外资法人银行的加入,尽管进一步加剧了境内发卡市场的竞争,但也带来了更为先进成熟的经验。
五、银行卡产业特征
银行卡组织在银行卡产业链中处于枢纽。作为联结发卡机构与收单机构的平台,卡组织构建一个能够供广大持卡人使用的覆盖众多商户及各类终端的网络,用以满足持卡人及商户的支付需求;通过这一网络,产业各方的利益得以协调,最终使所有参与者都从中受益。银行卡产业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银行卡产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特征,银行卡产业也因此拥有了独特的定价机制和产业组织形式。
(一)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
1、双边市场的定义
双边市场是指由一类可称为平台型企业的运营商通过一定的价格机制向基于平台交易的双方(如消费者和商户)出售平台产品或服务,并努力促成它们在平台上实现交易的市场结构[26]。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双边市场是指该市场中存在一个或者数个网络平台的运营者,它们促使平台最终使用者之间发生相互关系,并通过调节双边市场的利益关系来促使两边的使用者通过该平台完成交易[27]。与一般的企业不同,网络平台的运营者同时运作两个需求相互依赖且相关程度很高的市场,并使双方发生交易。在双边市场中,当平台运营商对两边市场用户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调整两边市场用户的收费分配机制时,则会影响到整个双边市场的交易量和利润。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产业都具有明显的双边市场特征。比如,游戏平台供应商需要借助游戏玩家的使用来说服游戏软件开发商基于其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同时还需要借助软件开发商基于其平台开发的游戏软件,吸引更多的游戏玩家。又如房产中介行业,房屋中介商需要锁定大量的购房者或租房者,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卖家提供房源;而更多的房源又能够拓展房屋买方市场规模。
2、双边市场的特点
与由一类企业作为供给方和一类用户作为需求方所构成的传统单边市场不同,双边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双边市场上的平台运营商通过努力吸引两类用户加入其构造的服务平台,将这两类用户联系或协调在一起,促成两类用户之间发生交易。其二,平台运营商的用户被分成两类或者更多类型,平台运营商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性质不尽相同的服务,并与每类用户之间形成平台的一边市场。其三,平台上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存在交易或者交换作用,平台运营商通过协调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使得每个群体都能受益。
3、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
在双边市场中,对平台运营商的需求是来自于两边市场的联合需求,缺少任一市场的需求,对平台运营商的需求都难以形成。银行卡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在银行卡产业中,银行卡组织成为双边市场中的平台运营商,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来连结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成为两边市场的终端用户,对银行卡服务的需求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只有持卡人和商户同时产生对银行卡支付方式的联合需求时,银行卡支付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对银行卡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是为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提供支付便利的综合反映,银行卡带给持卡人的效用随着受理银行卡商户数量的增加而上升,商户受理银行卡获得的效用也随着持卡人刷卡消费的增加而上升。因此,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获得某种平衡时,持卡人和商户才能从中受益,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才能实现正常运转,银行卡的价值也才能得以体现。所以,银行卡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双边市场中使用和受理银行卡所形成的网络,网络越大,服务的价值也越大。
(二)银行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
1、网络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每一个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都能使其他用户受益或遭受损失的现象。如果给其他用户带来收益,可称之为正外部性,反之则为负外部性。网络型或平台型经济通常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包括成员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其中,使用外部性来自于使用决策,是指市场某一边的需求决策能够影响另一边的成本和收益。比如房地产市场,当购房者选择通过房地产中介市场买房时,房屋所有者需要支付给房地产中介佣金,但同时节约了寻找购房者的时间成本。当购房者仅仅通过朋友介绍买房时,房屋所有者可以省去房地产中介的佣金费用,但寻找购房者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
成员外部性是指消费者使用具有同种或类似性质的产品或服务时形成一个网络,当其他消费者为购买这样的产品或服务加入这个网络时,会获得额外的价值,这种由消费行为产生的价值溢出效应即称为成员外部性。成员外部性又分为直接外部性和间接外部性。其中,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同一市场内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使用同一产品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增加其他使用者的效用。当用户对产品的价值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增加时,便会产生直接网络外部性。比如通讯网络,一个新手机用户的进入使得其他用户可以通过通讯网络与新用户联系,因而增加了通讯网络对所有原有用户的价值。间接网络外部性又称为交叉网络外部性,是指某种产品的价值随着互补产品需求的增加而增加。间接网络外部性主要产生于某一产品与其互补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导致了产品需求上的相互依赖性。比如在婚姻介绍所,男性顾客的数量会随着女性会员的扩大而增加。
2、银行卡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1)银行卡产业的成员外部性
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的间接外部性。受理银行卡的商家越多,持卡人可以越方便地持卡消费,使用银行卡给持卡人带来的价值也因此增加;反过来,持卡人越多,受理银行卡为商家带来的价值越大。这种外部性能够带来正收益,因此也称为正外部性。(2)银行卡产业的使用外部性
使用外部性是由双边市场两端对银行卡的使用而引起的。无论网络发展初期还是成熟期都涉及到网络的有效使用问题,所以使用外部性通常也被称为银行卡经济学中的基本外部性。当存在多种支付手段选择的时候,支付市场的每一端用户的选择决策,会对另一端用户的福利产生影响,但在做出选择决策时,又不会考虑这种影响。如果持卡人选择现金支付,商家就要承担现金管理的成本,但同时可以节省受理银行卡支付的费用;同样,如果商家拒绝受理银行卡,那么就会迫使消费者使用现金,从而不能得到刷卡消费带来的某些收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持卡人和商户两方几乎总是由于对方使用银行卡而受益。当持卡人使用银行卡而非现金进行消费支付时,商家因节省了现金管理等成本而获得便利;反之,当商家受理银行卡支付时,持卡人节省了提现等成本。
(三)银行卡产业特征带来的影响
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及外部性特征,使其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产业,并具有很多不同于一般传统行业的特点。
1、形成了特有的银行卡产业组织形式 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决定了将持卡人和商户联系到一起的平台在产业中处于枢纽地位,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催生了运营这一平台的新型组织形式——银行卡组织。封闭式卡组织通过自身网络直接将持卡人和商户联系在一起;开放式卡组织则通过吸纳众多的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成为会员,构建出一个服务于持卡人和商户的网络平台。
封闭式卡组织作为典型的双边市场平台运营商,其发展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发卡和收单两方面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结构,使持卡人和商户利益得到平衡,推动银行卡交易增长。
开放式卡组织作为一种独特的在“竞合组织”,其结构和运营机制都比封闭式卡组织复杂得多。开放式卡组织的系统和品牌相当于一个服务平台:一方面,为了确保这一平台上的交易处理、授权、清算等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会员机构需要合作,共同制定和遵守一系列标准和规则;另一方面,会员机构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展各自的业务,并在发卡或收单领域展开竞争。
既合作又竞争的运作方式使开放式卡组织的网络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卡组织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减少了规模较小的机构进入银行卡领域的障碍,强化了发卡业务和收单业务的竞争。充分的竞争不仅使持卡人和商户从中受益,而且促进了银行卡网络自身的发展。竞合组织的特性也加大了开放式卡组织运作的复杂性。对于开放式卡组织来讲,它既需要一套业务运作机制,以保证一系列涉及发卡、收单、授权、转接、清算等各环节的业务技术标准能够及时制定和实施;它也需要一种符合双边市场特点的定价机制,通过设定一个合理的价格结构来平衡双边市场各方利益、推动卡组织及其成员共同发展。银行卡组织在产业中的枢纽地位以及独特的组织形式,使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作为一种特殊的竞合组织,开放式卡组织的行为,在引起理论界兴趣的同时,也受到各利益相关方的关注。
2、形成了独特的银行卡定价机制(1)非对称性定价 在银行卡双边市场中,银行卡网络中的特约商户越多,代表该网络的品牌就越能吸引持卡人;另一方面,持卡人越多,该网络品牌对商户的吸引力也就越大。由于持卡人和商户之间存在需求互补性,因此,网络平台的产品和服务定价不同于传统单边市场。网络平台常常根据市场条件的不同,通过利益关系向某一方倾斜,以达到吸引其参与到该网络中来的目的,有时是通过很明显的低价收费甚至是补贴的方式。
例如,在开放式银行卡网络中,对商户而言,受理银行卡不仅能够节约现金管理成本、提高资金安全性,而且能有效帮助商户扩大客户群、提高客户忠诚度、促进销售收入的增长。由于商户通过受理银行卡获得了更多的实质性利益,所以,银行卡交易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商户,而持卡人付费很少甚至不用付费,同时还能享受免息期以及消费积分等优惠。从封闭式卡国际卡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大莱卡进入支付市场时,它对持卡人实行免费;在获得了足够吸引商户的持卡人数量后,它才开始向持卡人收费。与大莱相比,美国运通刚进入市场时的商户扣率较低,而持卡人年费则相对略高。(2)以交换费为基础的定价体系
银行卡产业的网络外部性造成了市场失灵[28]。也就是说,银行卡网络两端的用户无法进行成本转嫁,只能依靠平台运营商来平衡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比如发卡机构无法将银行卡交易的网络数据处理成本转嫁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无法将受理银行卡的成本直接转嫁给持卡人等。为了保证银行卡网络的有效运作,银行卡组织需要制定包括银行卡定价在内的一整套规则以平衡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之间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卡交换费应运而生。例如,在通常情况下[29],交换费是指发卡机构因向消费者发行银行卡及提供相应服务而获得的收入,收单机构通常根据银行卡每笔交易的一定比率向发卡机构支付该费用。银行卡组织通过制定和调整交换费实现资源从收单市场向发卡市场的转移,以使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均能获得相应的利益保障。同时,银行卡组织通过交换费的调整来影响发卡机构对持卡人的收费以及收单机构制定的商户扣率,进而影响市场各方的行为。交换费作为收单机构的一项支出,交换费提高意味着收单机构的支出增加,收单机构可以通过提高商户扣率来弥补交换费增加所带来的收单服务支出的增加,但是,这种调整会使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意愿下降,对持卡人用卡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交换费可以视为发卡机构向持卡人提供服务的一种回报。交换费提高,则发卡机构收益增加。这有利于发卡机构加大对发卡和用卡的营销投入,或降低对持卡人收费(如年费),以刺激持卡人进一步用卡,从而促使更多的商户受理银行卡。银行卡组织正是利用这样一种价格机制,对发卡市场与收单市场之间的价格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有效促进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加入银行卡网络并发生交易,实现基于银行卡网络的交易量的增长。因此,银行卡组织制定的交换费成为银行卡定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提高产业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具有积极作用[30]。从国外银行卡产业发展经验来看,开放式银行卡组织均不直接对商户扣率进行定价,而是通过制定和调整交换费来协调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的发展,在保证产业参与各方既得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全面健康发展。
六、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历史
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经历了从监管空白到监管逐渐完善、从产业集中监管到分主体、按内容监管的变化,具体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表5.1 中国银行卡产业监管阶段 时间
产业发展阶段 监管发展阶段 1992年以前
各行自行发卡、受理 无跨行交易 监管空白阶段 1992年-1999年 “金卡工程”,建立城市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中心 建立基本制度阶段
监管以支付工具(银行卡)为核心 监管对象以商业银行为主 1999年-2006年 “314”计划
联网通用基础建设 中国银联成立 推进联网通用阶段
着重联网建设和建立行业标准 首次明确利润分配机制
制定受理市场及基本业务规范 2006年-2010年
全国范围联网通用形成 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 开始国际化进程 规范市场阶段
防范银行卡欺诈和信用风险 2010年-2012年
非金融机构参与产业 支付渠道多样化 市场将走向开放
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阶段
监管对象细分,监管框架构建
形成贯穿发卡、转接、收单监管体系
(一)1992年-1999年,建立基本制度阶段
1992年以前,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基本空白,银行卡业务没有跨行交易的概念,各银行发卡并推动卡的基本使用都各自为阵,持卡人只能在其卡所在账户银行的POS或ATM上进行交易。
1、产业发展阶段的特点
1993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自提出了全民使用银行卡的倡议,同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即“金卡工程”。作为一项跨系统、跨地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账形式实现货币流通。金卡工程启动后,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在各商业银行参与和各地政府的配合下,先后建立了18个城市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中心。
2、产业监管的方向
以人民银行发布《信用卡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发〔1992〕298号)为标志,中国银行卡产业监管起步,进入建立基本制度阶段,发布了如《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主要监管方向为:以支付工具(银行卡)为核心,监管对象以商业银行为主。
表5.2 联网通用推进阶段的监管政策 时间 发文名称 文号 监管类别 1992年
《信用卡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银发〔1992〕298号 基本制度 1996年
《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 银发〔1996〕27号 基本制度 1999年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银发〔1999〕17号 基本制度
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
出台银行卡基本制度,对产业参与方进行统一监管。1992年的《信用卡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从事信用卡业务的银行提出了资质要求,对信用卡透支金额、收费标准等作了简单规定,但并未区分发卡、收单等概念(此暂行办法在1996年《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银发〔1996〕27号)发布后被废止)。
1996年和1999年央行出台两部银行卡基本制度,即《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后者是替代前者的法规。
《管理办法》对产业参与各方进行统一监管,但监管对象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作为首部比较全面的银行卡产业监管文件,其中对银行卡的分类和定义、业务审批要求、计息和收费标准、账户和交易管理、银行卡风险管理,以及参与方权利义务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二)1999年-2006年,推进联网通用阶段
1、产业发展阶段的特点
随着“金卡工程”的开展,区域联网通用取得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提出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314”目标[31]。
2002年3月中国银联正式成立,以配合国家发展银行卡产业、实现“联网通用”的目标。
2、产业监管的方向
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区域)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大力促进银行卡业务联合的通知》(银发〔1999〕86号)为标志,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进入推进联网通用阶段。
为实现银行卡的联网通用目标,这个阶段的监管方向为:首先,侧重推进联网建设和确立行业标准;其次,监管政策中首次明确跨行交易收益分配机制;此外,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制定了多部受理市场发展规范和业务规范,使银行卡产业稳定运行。
表5.3 联网通用推进阶段的监管政策 时间 发文名称 文号 监管类别 1999年
《关于加强城市(区域)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管理的通知》 银发〔1999〕85号 联网通用 1999年
《关于大力促进银行卡业务联合的通知》 银发〔1999〕86号 联网通用 2000年
关于颁布《银行卡发卡行标识代码及卡号》和《银行卡磁条信息格式和使用规范》两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银发〔2000〕342号 行业标准 2001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2001年银行卡联网联合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银发〔2001〕37号 联网通用 2001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统一启用“银联”标识及其全息防伪标志的通知》 银发〔2001〕57号 联网通用 2001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颁布《银行磁条卡销售点终端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 银发〔2001〕77号 行业标准 2002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2002年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意见》 银发〔2002〕94号 联网通用 2002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当前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银发〔2002〕272号 联网通用 2003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的批复 银复〔2003〕126号 价格监管 2003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通知》 银发〔2003〕129号 联网通用 2005年
《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外汇局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银发〔2005〕103号 受理市场发展规范 2005年
《关于规范和促进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银发〔2005〕153号 受理市场发展规范 2005年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5〕第3号 业务规范 2005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银发〔2005〕393号 业务规范 2005年
《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23号 业务规范
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
(1)加强联网通用建设,统一启用“银联”标识
人民银行几乎每年出台加强“联网通用”建设的意见或通知。首先,在“金卡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314”计划,要求各商业银行坚定业务联合的发展方向以及着重POS网络的联合,从区域性网络联合发展至全国联网联合;其次,央行要求统一启用“银联”标识,为中国银联公司的成立和“银联”银行卡品牌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另外,监管还要求银行卡联网联合执行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并提高网络运行质量和交易成功率。
(2)建立银行卡产业的行业标准 为了更好地落实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的计划,央行在2001年分别发布了《关于颁布<银行卡发卡行标识代码及卡号>和<银行卡磁条信息格式和使用规范>两项行业标准的通知》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颁布<银行磁条卡销售点终端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两项行业标准。前者对人民币银行卡的发卡BIN及卡号标准及其磁道格式标准进行了规定;后者对受理人民币银行磁条卡的特约商户销售点终端所需标准做出了规定。
(3)首次明确跨行交易收益分配机制
央行2003年批复关于《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简称“126号文”)是调节产业不同参与方利益的监管规定,对《管理办法》中有关银行卡收费政策进行了调整。将《管理办法》中发卡行、收单行和跨行信息转接中心按比例分配银行卡销售终端收益,改为固定发卡行收益和中国银联网络服务费。
今年年内,发改委刷卡手续费调整方案将出台,将在2003年版本的基础上对商户分类进行微调,同时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商户负担。
(4)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建立受理市场发展规范
2005年,央行会同九部委发布《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又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当时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产业扶持政策缺乏、受理市场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作出指导。意见包括:第一,继续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包括完善银行卡品种和功能、扩大受理范围、扩大联网通用范围和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等;第二,明确受理市场各参与方的职责,对如“一柜一机”、张贴“银联”标识、严禁不计成本降低手续费的恶性竞争等规范进行重审。
(5)建设征信系统,完善电子支付业务规范
2005年,先后出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前者针对国内征信系统建设落后的情况,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组织商业银行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个人信用数据库),并负责设立征信服务中心,承担个人信用数据库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后者则对电子支付类型作出规定,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并对业务申请、指令发起和接收、安全控制及差错处理等方面的具体业务进行规范。该指引更为非金融机构可以从事电子支付业务范围提供了参考。
(三)2006年-2010年,规范市场阶段
1、产业发展阶段的特点
2006年,中国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推进已达较高水平。总发卡量已超过10亿张,POS和ATM终端数量分别为81.8万台和9.8万台,银行卡在消费领域逐渐普及。
随着银行卡产业制度基础的形成,以及银行业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内银行卡发卡量和交易量的快速增长,银行卡支付已经成为重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2006-2010年四年间,总发卡量突破20亿张,较2006年初增长了一倍;POS和ATM终端数量均成倍增长,增速超过300%和170%。信用卡的发展尤为迅速,发卡总量2.3亿张,四年间增长360%;交易规模在此期间增长近7倍,达2.4万亿元。2006年开始,中国银行卡开始可以到境外使用。
然而,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银行卡业务风险日益突出,银行卡欺诈案件频发,信用卡信用风险上升较快。出现了如代办信用卡、信用卡套现等扰乱信用卡发卡和受理市场,破坏市场诚信环境的行为。
2、产业监管的方向
以《关于防范信用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6〕84号)为标志,中国银行卡产业监管进入规范市场的阶段。
为了遏制银行卡欺诈案件的高发,以及有效降低信用卡信用风险,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从这个阶段开始,每年联合公安部开展“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同时,为打击银行卡犯罪、降低信用风险专门出台了具体监管规定。除此以外,为配合银行卡的境外使用,防止利用银行卡套现参与赌博和进行跨境非法资金转移等违法犯罪活动,制定了境外银行卡受理的业务管理规定。
表5.4 市场规范阶段的监管政策 时间 发文名称 文号 监管类别 2006年
《关于防范信用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银发〔2006〕84号 银行卡风险 2007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卡境外受理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银发〔2007〕273号 受理市场发展规范 2009年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 银发〔2009〕142号 银行卡风险 2009年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安部 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的意见 银发〔2009〕149号 银行卡风险 2009年
《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进行登记》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9〕 第7号 业务规范 2009年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 银监发
〔2009〕60号 业务规范
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
(1)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重点打击各类银行卡犯罪
央行对银行卡风险监管方面先后在2006年出台《关于防范信用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09年出台《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安部 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
针对银行卡的滥发卡、利用信用卡套现等现象,提出:发卡机构在发卡环节严格审批,包括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和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收单机构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银联做好有关信用卡套现等违法行为的风险防控工作,并提高风险服务水平,与各商业银行充分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2)建立银行卡境外使用规范,对境外受理市场监管
2007年,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卡境外受理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卡境外受理业务管理,严格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加强与公安、司法机关的合作,共同防范利用银行卡进行境外赌博和跨境非法资金转移等违法犯罪活动,并与境外国家和地区反洗钱部门的加强沟通与协作。
(四)2010年-2012年,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阶段
1、产业发展的特点
银行卡产业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除传统POS渠道消费,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均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上半年,银行卡发卡量32.2亿张;上半年的国内POS交易金额为7.7万亿元,同比增长33%,国内互联网支付[32]交易金额为1.7万亿元,同比提升为101%,远高于POS交易的增速,同时期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增速预计也超过100%。
银行卡支付渠道逐步多元化,同时大量非金融支付机构加入了银行卡产业,从事线下、线上的收单及预付费卡等支付业务。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出现在繁荣支付市场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监管课题。
2、产业监管的方向
随着监管对象的扩展,以人民银行发布的“2号令”为标志,中国银行卡产业监管进入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阶段。
由于商业银行受银监会监管,在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阶段,央行不必再对其进行过多监管。然而,越来越多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加入,以及新的卡产品出现(如预付卡等),需要央行开始对相关机构在市场准入、业务许可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制定监管政策。银行卡产业参与方的增多、支付渠道的多元化和卡产品种类的增加,将监管方向推向了分主体、按内容监管,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的阶段。
表5.5 现阶段主要监管政策 时间 发文名称 文号 监管类别 监管对象 2010年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 第2号 基本制度 非金融机构 2010年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0〕 第17号 基本制度 非金融机构 2010年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银行外币卡管理的通知》 汇发〔2010〕53号 业务规范 商业银行 2011年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系统检测认证管理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 第14号 业务规范 非金融机构 2011年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中国银监会令 2011年第2号 基本制度 商业银行 2012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预付卡业务管理的通知》 银发〔2012〕234号 业务规范 预付卡 2012年
《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2〕 第12号 业务规范 预付卡 2012年
《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 商务部
2012年第9号令 业务规范 预付卡
3、主要发文要点概括
(1)开始将非金融机构纳入监管体系,加强对其业务的监督
2009年开始,央行单独出台针对非金融机构的监管条例,2010年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正式将非金融机构纳入监管体系,对非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进行规范,防范支付风险,内容包括:第一,规定服务范围;第二,资质条件的审批和业务许可的申领;第三,对资金存放和备付金管理的详细规定,如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接受客户备付金的应当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备付金等。
(2)进一步完善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管理
银监会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分别在发卡和收单业务环节进行了规范。包括对信用卡和信用卡业务的定义和分类,商业银行申请开办信用卡业务的业务准入条件,对商业银行在开展发卡业务和收单业务时的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业务风险管理和监督管理办法。
(3)规范预付卡发卡、受理市场
2012年,央行针对预付卡出台了《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33]。
《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对多用途预付卡的风险防范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对发卡、受理、结算等业务点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该管理办法限制了多用途预付卡在品牌和特约商户两个层面的联网通用,也限制了多用途预付卡不能采用银行卡的资金清结算方式,基本限制了多用途预付卡转接清算平台的建立。
《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主要的监管对象是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居民服务业发行的单用途预付卡,侧重于对单用途预付卡行业风险的防范,对发卡主体和特约商户范围设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并且对发卡机构所预收的资金用途制定了明确的规定。
4、已发布征求意见稿或即将出台的重要监管法律法规
目前,有4部重要的法律法规完成了向各相关单位征求意见的阶段(如下表所示),新的银行卡产业基本制度和价格监管即将出台,其中包括:基本制度方面《银行卡条例》和完成征求意见的《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价格监管方面,完成征求意见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和将在2013年2月正式生效的《关于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的方案》。
表5.6:已经征求意见的监管政策 时间 发文名称 监管类别 监管对象 2012年
《银行卡条例》 基本制度 所有参与方 2012年
《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 基本制度 收单机构 2012年
《关于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的方案》 价格监管 所有参与方 2012年
《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价格监管 商业银行
七、银行卡产业发展趋势
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将有所好转,我国经济将呈现稳中渐升态势,全年经济增速将有所回升。政府经济工作将会把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消费规模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提高消费的战略地位,有关消费刺激的政策将进一步实施,国内消费规模有望继续增长。经济形势的回暖和消费规模的增长将会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银行卡应用的一些主要行业——宾馆酒店业、餐饮业、家电业和超市业等受成本上涨、市场容量有限等行业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交易大幅提升的空间有限。
与此同时,随着WTO裁决的执行,国内银行卡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支付市场的参与主体会更加多元化,市场竞争程度将进一步升级;刷卡手续费的调整在整体上会促进商户受理面的扩大,但银行业短期内会面临商户端收入下降的压力。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各类参与主体将更加重视经营模式和市场策略的创新。
(一)各类市场主体将加快创新转型,监管机构也会加快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随着银行卡手续费调整方案的执行,商户的成本相应减少,长期来看,有助于受理银行卡商户规模的增长,进而推动银行卡交易规模进一步提高,整体上有利于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但短期来看,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的相关收入受到直接冲击,他们将会对现有的业务发展方式进行调整,更加重视精细化管理以压缩成本,积极尝试向商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以探索新的收入增长点。
后WTO时代,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开始探索与转接清算机构新的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未来有可能形成不同的竞争阵营。国内转接清算机构将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与之相适应,监管机构将完善银行卡相关法律法规,不仅会废止和修订与WTO裁决结果不一致的法律法规,而且会出台与国际卡公司进入相关的市场准入、业务许可和行为规范等管理制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多网络、多品牌”市场格局下的发卡和收单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
(二)银行将进一步强化与商户和持卡人的关系,与非金融类支付机构的竞合关系深化 未来一段时期内不仅银行之间,银行和支付产业链其他主体间的竞合关系将成为主流。一方面,金融IC卡和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银联、非金融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等产业各方继续加强合作,合作内容涉及业务、产品和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互联网市场通常具有很高的集中度,主导企业拥有明显的用户锁定效应,金融业务和支付业务的互联网化必然会带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激烈竞争,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为强化与商户和持卡人的关系,银行会加大对支付与商务、生活等各种增值服务融合方式的探索。2012年建行旗下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正式上线,以“网上商城加线上信贷”的模式融合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2013年将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对商户营销、收单、资金管理和需求进行整合;同时,银行将继续在手机银行业务上进行发力,丰富手机银行的生活类应用,并积极试点手机近场支付业务。非金融支付机构会充分发挥其成本控制和快速市场响应优势,通过多种创新方式来拓展中小商户,并将业务延伸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领域。
(三)银行卡产业加快升级,磁条卡将加速向IC卡迁移
2012年,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各方积极推动下,金融IC卡受理市场已基本成熟,主要发卡机构基本都完成发卡系统升级改造,国内银行卡由磁条卡向金融IC卡迁移已取得初步成效,行业合作正逐渐展开。2013年将是金融IC卡发展的关键年。自2013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将全面发行金融IC卡,预计2013年金融IC卡新增发卡量将大幅增长,金融IC卡将成为银行卡创新的重要平台与领域。随着金融机构与行业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预计行业金融IC卡 发卡量也将继续扩张,促使银行卡应用由传统支付领域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
(四)信用卡有望成为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主要工具
近年来信用卡市场平稳增长,进入了精耕细作的经营阶段。2013年发卡机构将继续丰富信用卡的内在价值,努力将其打造为综合性的消费金融产品。从卡产品的发展趋势看,目前发行的信用卡产品的题材较为集中,主要为旅游、汽车、购物和理财等,卡产品主题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未来信用卡产品的种类将进一步丰富,会出现更多针对细微需求差异的联名卡和主题卡,高端卡市场会进一步细分,针对企业的差旅等现金管理需求的商务卡将加速发展。在银行信贷额度趋紧的背景下,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受调控影响相对较小,而且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可进行灵活多样的创新。随着刷卡手续费调整办法的实施,作为卡中心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的商户回佣将受到很大影响。信用卡卡中心将会更大限度的挖掘信用卡作为信贷平台的作用,不断尝试各种分期业务的微创新,更大范围的推广信用卡预借现金业务。根据央行的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居民个人新增消费性贷款余额中(不包括房贷),信用卡新增消费信贷余额的占比达到了44.6%。随着信用卡信贷功能的充分发挥,信用卡有望发展为国内居民消费信贷的主要工具。
(五)银行卡服务功能更加全面,注重民生领域
随着银行卡支付范围的不断扩展、支付方式的日益丰富、行业应用的逐步延伸,持卡人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支付需求将得到更深层次的满足。
在受理环境相对成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地区,银行卡支付终端形式将会更加多样化,终端功能会不断丰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银行卡功能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的消费支付,银行卡可以叠加更多的生活类服务,如积分、优惠券等,这种方式既给持卡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又便于商户开展更为精准的营销。与此同时,二级地市和农村地区的受理环境会进一步改善,越来越多的持卡人将享受到银行卡带来的支付便利。
[①] 信用卡的出现起源于商家的赊账消费,商家发行的私标信用卡的出现远远早于银行卡,但本节阐述的是银行信用卡的起源,因此从专业机构发行的普适信用卡谈起,不追溯商家发行的私标信用卡。
[②] 具体参见【美】埃文斯等著,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译:《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③] 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原始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④] 1970年美国禁止商业机构向居民邮寄不受邀请的邮件。
[⑤] 储值卡按使用范围可分为单用途和多用途两种。单用途储值卡只能在特定的单一法人实体内使用,多用途储值卡可在指定的多个法人实体、多个行业内使用。[⑥] 亚太地区的通用卡品牌包括VISA、万事达、万事顺(Maestro)、美国运通、中国银联、大莱及JCB;欧洲地区的通用卡品牌包括括VISA、万事达、万事顺(Maestro)、美国运通、大莱及JCB;卡种包括借记卡、信用卡和储值卡。
[⑦]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被称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⑧] 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指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⑨] 地方性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
[⑩] 2005年10月FDC(First Data Corporation)和JP 摩根大通签署协议,整合大通商户服务联盟和Paymentech,整合后的联名名称为Chase Paymentech Solutions,简称为CPS。2008年5月,FDC与JP摩根宣布,双方建立的10年期商户收单联盟CPS将在2008年底前结束运营。
[11] 该排名依据是每个国家收单机构所处理的VISA和万事达卡的消费交易笔数; [12] 即与商户签约承诺付款并承担收单风险等业务。
[13] 1996年,Interac修改其入会准则,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ATM市场。
[14] 建筑合作社是英国的一种金融机构,采取会员制,提供银行类服务及其他金融服务,如抵押贷款。建筑合作社起源于18、19世纪,是在互助储蓄机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今,建筑合作社正和商业银行展开各种业务的积极竞争,尤其在抵押贷款、客户存款业务方面。
[15] 在英美等国,ATM独立运营商属于ISO(Independent Sales Organization,亦称为Independent Selling Organization)的一种类型。ATM独立运营商不发卡,只收单,通过受理各种银行卡收取一定手续费。
[16] Discover的统计数据包括大莱和美国本土借记卡网络PULSE。
[17] 2011年,FDC的业务收入中有59%来自于交易处理业务(transaction and processing service fees),因而本书把FDC归为交易处理商进行介绍。[18] 数据来源:FDC网站。[19] 第一金融管理公司当时是NaBanco的母公司,并且是美国当时最大的商户收单机构。[20] 卡公司服务机构前身为花旗集团的商户收单部门,当时是美国第三大商户收单机构。[21] 发卡量、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的数据分别来自《尼尔森报告》(第982期、第981期和第983期)。
[22] 据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披露,2010年全球人口数为68.4亿。[23] 资料来源:《尼尔森报告》(the Nilson Report),2011年12月,第984期。
[24] 资料来源:IMF Principal Global Indicators。其中,信用卡交易数据包括信用卡和延迟借记卡。
[25] 数据来源:中国银联。[26] 陈宏民,胥莉著,《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27] Rochet J.C.and J.Tirole: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Economic Association, 2003,1(4): 990–1029.[28] Baxter, W.F., “Bank Interchange of Transactional Paper: Legal Perspectives”,Journal of Law andEconomics, 198326, pp.541-588 [29] 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密码借记卡的交换费是由发卡机构支付给收单机构。
[30] Wright, J., “Optimal card payment system”,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3(47), pp.587-612。Rochet, J.C.and J.Tirole, “Cooperation Among Competitors: Some Economicsof Payment Card Association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33(4), pp.1–22.[31] 具体内容是:(1)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系统内银行卡业务处理系统要实现300个以上地市级城市各类银行卡的联网运行和跨地区使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储要实现所有地市级以上的分支机构的联网运行,同时,各商业银行要明显提高网络运行质量和交易成功率。(2)在现有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的基础上,实现100个以上城市的各类银行卡的跨行通用。(3)在40个以上城市推广普及全国统一的“银联”标识卡,实现“银联”标识卡在这些城市内和城市间的跨地区、跨行使用。[32]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33] 资料引用:战略部报告《预付卡两《办法》发布对国内支付行业的影响——暨银联预付卡业务应对策略分析》。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