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例谈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如何使学科的核心素养变得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能具体触摸和感受?除了常规教学,还有没有更好的路径或创新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凡此等等,是当下教学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鲁静华老师及其研究团队提出,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F象学会观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尝试解决,从而更好地提升能力和素养。本刊特刊登其相关研究成果,供大家参考。
【摘 要】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必须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好的活动素材来源于学生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寻找问题,更要注重活动设计,利于每个学生参与,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好陪伴、建议、参谋工作,更重要的是以欣赏的角度看待学生。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素材内容;设计;实施
数学实践活动立足把抽象的数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对生活中的现象学会观察、深入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尝试解决,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好玩的、有趣的、生动的……百变的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扎根,亲近数学,热爱数学的种子悄悄埋下,数学的核心素养也随之生根,数学实践活动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的功能由此得以显现。
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实践活动设计尤为关键,好的实践活动设计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实施过程中,能促进教师对数学本质的深入理解、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专业地读懂学生,学生在时间、空间、形式上具有更大的选择权,也会有不一样的精彩呈现。
一、关于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考
数学实践活动因为其综合性的特点,内容丰富,选题宽泛;因为其实践性的特点,实施情况复杂,方法多样。因此需要教师从以下三方面把握,让有效的活动设计成为高效活动实施的基础。
(一)活动选材要贴近学生实际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的素材是最关键的,实践活动不是新增加的内容,而是把原有学习内容整合,把数学素材深入挖掘。
1.教材中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
小学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深入挖掘其价值,找到作为实践活动的衔接点,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库。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学习不完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更适合把教材内容拓展延伸,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个完整深切的感受。
数感的培养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那么“数数”活动就是一个可以挖掘的主题。从按个计数到按群计数,再到以计数单位为标准数数,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数数,不需要知道具体的个数,需要借助数数的方法进行比较等内容,都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必要过程。中年级有大数的感悟,高年级有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增强数感。
课本素材还有如人民币的认识、百数表、分类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容、圆的认识、黄金螺旋曲线、莫比乌斯带等,都是数学书上的内容,鼓励学生每节课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体现着学生的好奇心,选择适合的问题作为活动素材。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学生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在活动中学生产生很多疑问,没有交流解答的机会,他们就慢慢忽略了,视问题为正常,好奇心逐步磨灭。因此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把选择权还给学生。首先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能不能解答并不重要,主要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探索的欲望。其次是把问题记录下来,成为习惯,贴在教室一角成为“问题角”,还可以有个问题记录本,也可以写数学日记,记录问题的由来。最后学生梳理问题本身也是一个数学实践活动的资源,可投票选择研究主题。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参与活动,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记录、收集、筛选有意思的活动主题。这种做法可直接发现学生想研究的共性问题,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3.聚焦学校生活的内容
学校是学生的一个主要生活场所,能引发学生共同关注。关于学校设施:教学楼楼梯宽度、高度是否合适;学校的操场有多大,适合多少人活动等;关于学校环境:“校园绿化”“教室一角”设计与科学、美术等学科的紧密联系;学生自身利益:“节水手册” “合理的桌椅高度”等……学校就是一个微型小社会,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素材的同时,更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寻找“数学”的影子。
(二)活动内容设计要有连续性
收集素材之后,研究主题确定,还要设计系列活动,活动时间变长了,学生就有时间去思考问题,边实践边收获。
1.形成系列内容
选择一个内容,设计一个实践活动,解决学生从多角度提出的问题,体现内容的深度,也勾连知识间的联系。知识不再是孤单地存在,而是以各种形式存在。
【案例1】学生认识人民币之后,还有很多问题,教师设计“钱币的认识”实践活动。活动的系列内容如下:
(1)钱币演变历史。解决学生提出“钱币从哪来的”问题。
(2)钱币上的图案。解决学生提出“钱币上的图案是什么”的问题。
(3)钱币博物馆参观。解决学生提出“还有什么钱币,长什么样子”的问题。
(4)学校币(班币)的设计。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愿望,结合班级建设实施。
2.让学生连续参与
有些活动内容设计要兼顾跨学科、跨学段的特点,学生可以持续学习,在大的活动主题下,设计每次的实践活动要有利于形成校本课程,把学习探究的时间拉长。
【案例2】“七巧板”系列,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主题活动。
一年级,借助七巧板认识图形,拼简单图形。
二年级,借助七巧板和图画的情境结合,讲故事,制成小视频。
三年级,认识七巧板中的分数,发现数列关系。
四年级,借助七巧板,设计班徽,布置教室。
五年级,七巧板的历史以及变化,制作七巧板。
六年级,七巧板创意活动。
根据学校、班级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对一个内容的研究深入而广泛。
(三)活动过程设计体现全体参与
活动设计还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有不同的收获。设计活动方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活动落脚点要准,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质。活动内容体现层次性,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活动设计注意关联性,利于不同个体和群组学生间的沟通。
【案例3】一座教学楼的每层楼梯边,有长4米,宽5米的一块地方,其中的两层学校准备设计装修成学生阅读的场所,围绕这个项目进行“校园一角”设计。第一轮活动,以6人为一组分工合作,集体讨论设计主题,组员申请适合自己的工作内容。第二轮活动,6人具体分工为,2人负责测量数据,1人负责绘图纸,1人负责撰写文案,2人负责做立体模型,如果有需要再申请其他组员协同。第三轮活动,小组工作内容成果讨论、完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在班级介绍中,学生还要接受全班同学的质疑,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特色,突出亮点,也是生生之间学习交流的机会。
二、关于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建议
即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研究的主题,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情况复杂,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既要及时调整方案,更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使活动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第一,实施过程中,人员的调配是一个需要教师协调的问题。前期主要是小组内分工,学生自主完成,在合作中会有学生发现自己不适合做某项工作,先是学生自己协调,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合理的分工是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
第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做好观察记录,收集数据的工作,根据数据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需要时帮助其筛选问题。实践活动需要数据收集,既要保证收集的数据真实有效,能反映实际问题,还要能聚焦问题。学生生活经验少,就需要教师予以指导。教师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方案。
【案例4】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一小学刘文波、吕云涛老师就“食堂就餐问题”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饭菜口味的方案。学生给出的方案是:①1、2、3组调查内容要设计问卷;
4、5组需要上网调查,或者利用家长资源。②讨论调查问卷如何发放。③调查问卷发给哪些同学?④调查问卷如何回收?⑤预计调查问卷会分析出哪些问题?
第三,在实施中,教师须重视遇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据此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个体或者小组经历调整、验证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沟通协调。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从开始不知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一起商量,到小组讨论,聚焦到某一问题,逐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主要问题。
数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鼓励、欣赏、陪伴、建议的角色很重要。
三、数学实践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开放式的、综合的主题活动。活动的效果不容易量化,有时不能及时体现,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方式在发生改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一些隐性的核心素养,如创新能力等得以落实,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
一是教??观念的转变。活动过程不求尽善尽美,但一定要有结果。数学实践活动对教师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选材、设计、实施、组织等都需要教师完成。教师在付出心血的同时,还要提醒自己不要追求尽善尽美,即使学生一个环节处理不当,没有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这也并不重要,经历困难,面对失败也是数学实践活动很重要的一部分,从活动中汲取有益成分,修正错误,也是《课标》总目标中所提倡的。
二是用好家长资源,但不依赖。有些活动,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亲子关系和谐,对学生成长有益,但是不要过多地给家长布置任务,不要给学生布置过高过难的任务。如果变成家长完成实践活动作业,就失去实践活动的初衷。
三是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活动结束,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收获活动经验,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上的收获。在这个互动过程中物化的成果如数学报告、数学日记、创意成果、数据图等容易让师生有成就感,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克服苦难的意志、学会合作交流、注重反思等情感体验更为重要,这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持续动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着让学生把课内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变成学生内化的动力与能力,教师也要边实践边反思,做好记录整理工作。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101300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第一小学 017000)
第二篇:例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我爱家乡的秋天》教学案例剖析与反思 ——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李小惠
课程专家们称“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中的亮点,亮就亮在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有利于彰显学生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更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因为它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现成实用的教科书,没有书怎么教?没有统一、量化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督促激励教师、学生搞好进一步的学习?针对于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了点滴经验,现在我以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我爱家乡的秋天》的具体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第一部分 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们联系实际,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提炼活动主题。我校地处农村,我们联系学校实际确定了《爱我家乡》这一大课题。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学校这一大课题,开发了适合三年级学生对具体问题更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我爱家乡的秋天》。
课题提出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能使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里放飞心灵,去探索,去研究。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知识、思维、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因此,我校尤其注重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金色的秋天是农村田野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校园周围有大片田地,很多学生家中就种着各种果树,有的学生家中还有菜园。这些特点,便于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直观地发现秋天的季节特征,有利于本活动的开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一系列走进秋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多角度地感受秋天。
第二部分 课程资源的实施
一、确定活动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大自然,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了解农民的劳动生活,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激发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大自然的的情感。
2.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收集成语、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中,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一)指导教师做好与各方面的沟通工作,为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1.与学科教师沟通,成立课题指导团队。(思考:搞好与语文、科学、美术、信息技术指导等学科的教师沟通交流,成立课题指导团队,集体商讨实践活动方案,这样既打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这几门学科与之间的联系,又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2.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准备好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地,以便学生户外活动的顺利开展。(思考:我们的课题是《我爱家乡的秋天》,其中的实践活动场地有田野、庄稼地,如棉田、玉米地、麦田、果园、养花大棚等,这需要我们教师提前做好附件村民(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非常需要得到附件村民(学生家长)们的支持。)
3.与指导团队的老师们共同商议开题课的教学设计,并进一步修改设计好开题课教学设计。(开题课,以激发学生探究家乡秋天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指导学生围绕主课题,确定自己感兴趣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为基本目标。)
(二)指导团队的各位老师,做好指导方面的工作准备。1.查阅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知识,为学生活动提供相关的资料,如家乡田野、果园、家乡丰收、小动物、大棚花卉、描写秋天的诗歌、散文等图文资料。(精心准备学生赏析的图文资料,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课题采集卡、计划表格。
2.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计划,预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活动前的问题指导。
(三)师生合作学好开题课,为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学好开题课,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帮助学生确定 子课题。这节开题课,我主要安排了两大块内容:一是播放图文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秋天的美;二是通过学生的田野观察体验、图文赏析、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说说自己对秋天最感兴趣的事物,最想知道的,最想探究的问题,以指导学生提炼出子课题。
开题课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欣赏秋的旋律,创设情境。1.播放音乐:鸟叫声。
(师扮演小鸟飞出)师:小朋友们好!生:小鸟,你好!
师:小朋友们,我飞过了高山,飞过了田野,飞过了河流,飞遍了中国大地,看到秋姑娘把大地装扮得五彩缤纷,美丽极了!我把这些美景拍了下来,小朋友们,你们要欣赏一下吗?
2.播放课件“秋的旋律”。
师:你们看到些什么?(让学生尽情交流。)师: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秋天”(板书课题《我爱家乡的秋天》)
师:秋天已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在哪里也找到了秋天?
生(畅所欲言谈发现):一群大雁往南飞,蝴蝶在田野里飞来飞去,玉米熟了,棉花白了,苹果红了,石榴熟了,秋天的菊花开得很鲜艳,很美……再播放一段视频,欣赏一组图片:家乡丰收的场景、美丽的蝴蝶、淘气的蚂蚱、多姿的秋菊、将要枯黄的小草、大雁等,以便学生对秋天的特征有更多地了解。
3.诗文赏析:播放歌唱秋天的歌曲《丰收之歌》,秋天的绘画以及描写秋天的经典诗文。(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人们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确定子课题。
1.师:秋天是金色的、沉甸甸的,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收获的快乐。秋天的云、天空、树木、花草、果园、动物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各自的美。我们要研究秋天的哪一事物?我们要怎样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呢?
生(畅所欲言):我想研究秋天的小动物,如蚂蚱、蝴蝶、青蛙等;我想知道我们家庄稼地里的今年的有收获多少。我想把美丽的秋天画下来;我想研究将要枯黄的小草……(思考:学生的思考还停留在表层上,思考不够深入,提出的问题也还很简单,基本上是些“是什么” 的问题。如果想使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地指导,引导学生往深处思考,使其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将这些个“为什么”提炼成小组子课题进行研究。)
2.师:我们要研究小动物的同学思考一下,你想研究小动物的哪方面?它怎么会这样?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生小组讨论,发言:我想知道蝴蝶的翅膀那么漂亮,为什么蝴蝶会有这么美丽的翅膀?我想知道小动物们秋天的活动情况是怎样的?我们村里谁家的庄稼收入多?为什么?这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人们都说秋高气爽?秋天的天空好像比夏天高了许多,为什么?秋天的美景太多了,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呢?秋天的诗文还有哪些?秋天的谚语有哪些?在秋天这个季节里,我们为什么会有不少同学破鼻子呢?需要注意哪些健康饮食?
3.划分小组,提炼子课题,为小组起名字。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子课题和同学间的合作关系,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全班同学共有五个大组:芝麻开门组搜集整理关于秋天的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对秋天的热爱;金黄的秋叶组探究关于叶子的知识;可爱的昆虫组探究秋天昆虫的生活习性;玉米棒棒组探究农民的庄稼丰收状况;红果果组探究秋天果子的生长情况等。
(四)指导小组确定活动实施计划,以保障活动的正常实施。
教师指导团队商讨指导意见,帮助每个小组制定实践活动研究计划,与家长搞好沟通交流工作,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分散进行实践活动,及时对每个小组进行活动监督指导工作,定期举办小组阶段总结以及阶段成果展评。
三、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体会秋天农民的收获的快乐,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好杰作。
把学生带出校园,首先要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学生外出活动安全实施计划,安排好指导团队老师们的学生安全责任职责,报于学校负责安全的领导审批通过。(思考: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农村田野的广阔天地,走进大自然,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范围的广阔开放性,避免了将活动范围局限在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小环境里,只是师生讨论的理论实践活动课,那样,这节“课”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传统教学观念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打破,很难顺利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突破传统将学校等同于教育、课堂等同于教学的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二)指导团队的各位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工作。三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马新军、美术老师康翠玲共同合作对芝麻开门组(负责搜集整理关于秋天的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对秋天的热爱。)进行了指导: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把孩子们带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田野,走向大自然,让孩子们在金色的秋天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一切:在田野上观察,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语,摸一摸沉甸甸的稻穗,仰望天高气爽的天空,远望无边无际的秋色……在大自然怀抱中,孩子们快乐无比。在语文阅读课上,语文老师宣布:我们当一回秋天的“专家”,到学校阅览室、图书角、书店、上网查阅资料,或走访工人、农民、园艺师,或请教父母、长辈、老师,找一找关于描写秋天的佳句、成语、诗歌、散文或谚语,搜集秋天的知识。美术课上,老师指导孩子们画一画《我爱家乡的秋天》。习作课上,语文老师根据三年级习作要求,指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笔写了《我爱家乡的秋天》。
指导团队的老师对(子课题为《认识叶子》)的指导:教学科学课的刘芳老师指导金黄的秋叶组的学生探究《认识叶子》的实践活动。刘负责指导学生制作叶子标本和查阅叶子方面的知识。语文老师马新军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叶子采集活动过程以及标本制作方法的记录,还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叶子的诗文,写一首诗歌、一篇散文等。美术老师康翠玲指导孩子利用叶子或叶子标本材料粘贴一幅美丽的图案。
科学课老师刘芳还对可爱的昆虫组的进行了有效地指导。留老师教学《蜗牛》一课时,一周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饲养几只蜗牛,看它喜欢吃什么?教师并不详细告诉他们如何饲养,要学生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自己养蜗牛的亲身体验,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享受到了体验和观察的愉悦感。(设计意图:虽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但是与学科课程又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因此,我们组成了指导团队,将综合实践与语文、美术、科学打通了进行。)
四、活动总结展示及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考以及解决办法,活动成果。
(一)芝麻开门组(知识组):搜集了关于秋天的知识。1.在秋天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在秋天有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
2.含“秋”的成语有:一日三秋 秋风过耳 秋扇风捐 多事之秋 秋高气爽 秋毫之末
3.朗诵赞美秋天的诗歌。
4.通过习作《我爱家乡的秋天》,表达对秋天的热爱;
(二)金黄的秋叶组探究关于叶子的知识 1.制作出了精美的叶子标本 2.树叶贴画。
3.单人或几人协同完成“画秋天”。
(三)可爱的昆虫组探究蜗牛等昆虫的生活习性 1.饲养蜗牛、蚂蚱等昆虫。2.写出观察日记,并配以插图。
3.小作文《胆小的蜗牛》、《淘气的蚂蚱》。
(四)美丽的秋天组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把家乡美丽的秋天记录了下来。
(五)玉米棒棒组探究农民的庄稼丰收状况,学生了解到培育的两种产量高,种地也要讲科学。
1.用收集的各种实物(落叶、水稻、花生、大豆、棉花等)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美丽的贴画。
2.调查记录:记录了哪种玉米、棉花品种产量更高。3.图片:农民丰收的景象
思考:展示评价环节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和检阅又是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果的大好时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有可能通过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进而形成新的课题。
第三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讲座讲稿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时间:2018.03.15 地点:垫江县教委示范幼儿园 主持:徐雪梅 主讲:吕中琼
参会人员:教委示范幼儿园全体教师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 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4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7)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及认识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1(8)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初步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9)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中班:
(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习10以内的基数:顺着数、倒着数、学习目测群数,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3)学习10以内的序数。(4)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5)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概况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逐级分类。
(6)学习按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6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则排序。
(7)能听清楚老师的话,能按要求进行活动,并学习按照要求检查自己的活动。
(8)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2(9)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初步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
(10)能自己选择小组活动,即能根据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确定自己去哪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数学游戏活动。
(11)能主动地、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量的差异,物体的现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大班:
(1)学习10以内的单数、双数、相邻数以及认识零。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4)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5)初步感知集合的交集、并集关系及包含关系。
(6)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系。
(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9)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
(10)能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称和顺序。
(11)认识角、元、2元、5元、10元以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它们值是不同的。
(12)能听清楚若干操作活动的规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能按规则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参加较多小组的活动。(13)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14)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况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15)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学习有条理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16)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数概念——幼儿数概念教育的要求:
小班: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中班:
1、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2、学习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3、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4、认识阿拉伯数字1——10。大班:
1、会10以内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接数、倒着数的有关事例。
2、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的3个数之间的等差关系。
3、感知和体验10以内数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
4、感知和体验两个较小的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
5、会解答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加减应用题,理解加减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初步认识加减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义。◎计数
计数教学内容可分为:唱数、按物点数(按物取数、按数取物)、目测数、按群计数。注意点:
1、小班可以学习5以内唱数、中班10以内唱数、大班学习30以内唱数。
2、按物点数包括顺数和倒数,顺数和倒数又分为直线排列数和非直线排列数。
3、小班能按数取物(5以内);中班能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10以内)
4、目测数先于数数能力发展,可以在小、中、大班进行,但在目测数目上要求有所不同。4——5岁目测最大数是5。
5、按群计数是以按物点数为基础的,是大班活动重点。◎数的实际意义
理解数的真正含义,其由易到难的活动内容是: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零等。教师开展这些教学时,需要与数词的教学融合。注意点:
1、基数教学主要围绕三个重点:说出总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
2、序数教学要结合教具的排列变化,明确序列的起点和方向。
3、相邻数教学可分以下步骤进行:•以唱数点数方式复习数字。•引导幼儿观察相邻数的图片。•让幼儿明确数字的顺序。同时要注意设置游戏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4、单双数通常是大班教研内容,主要掌握10以内的单双数,要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5、0的教育除了联系生活外,还应准备丰富的教具和实物,以让幼儿掌握0在不同场合的实际含义。◎数字认读与书写
数字认读是指掌握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能用数字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认读多安排在中班,书写则放在大班进行,主要让幼儿掌握握笔姿势和写字的规范。注意点:
1、要多种形式结合,学习数字的认读。当幼儿熟悉字形后,可采用卡片练习做配对游戏。
2、数字书写时间不宜过长,写字的常规和写字的姿势培养比写得好 不好更重要。◎数的组成和分解 1、10以内数的组成一般在大班进行。目标是: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总数比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大,部分数比原来的数小;理解数组成中的互补、互换规律。
2、学习数的组成,课通过数实物、推理、理解后的记诵三个途径学习。需结合多种方式,让幼儿充分操作体验,忌死记硬背。教师要归纳规律,提升概念。◎数运算
1、数运算主要指10以内数加减运算,主要包括:学习实物加减、口述应用题和列式运算等。
2、口述应用题和纯粹用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加减题区别在于,应用题寓加减问题于情境中。
3、列式运算内容:•识别符号“+-=”及含义;•多种形式(根据实物演示列式、看图列式、根据口述应用题列式)呈现列式;•得数为0的列式运算•加法交换律(a+b=b+a)数运算设计要点:
1、结合生活中实例,体验加减法含义。
2、迁移操作活动的经验,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含义。
3、通过多样化交流讨论,为表象运算做准备。口述应用题设计要点:
1、渗透生活情景,唤起幼儿经验
2、应用题难度要适宜,语义结构有变化。
3、教师口述应用题和幼儿编应用题相结合。
4、关注集体的交流讨论,提示儿童的准确表达。列式运算的设计要点:
1、结合生动情景,将具体转化为抽象。
2、运用多种方式,掌握符号及其含义。
3、兼顾不同水平,充分操作和练习。
4、注重师幼互动,关注集体讨论。集合与模式 集合概念发展特点:
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3岁前)——感知有限集合(3岁以后空间封闭式集合数图比直线式排列感知容易)——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数数、一一对应、视觉性提示)——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集合之间存在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集合教学的不同年龄段要求: 小班:
1、知道自己和自己相关物体的归属,体验物体的相同属性。
2、体验1和许多及其关系
3、能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做集合。
4、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做等量集合。
5、会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和一样多。中班:
1、能按类的观念做等价集合。
2、能概况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并能按两个特征做集合。
3、能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做集合和排列。大班:
1、对集合做层级分类,体验集与子集的包含关系。
2、能将物体集合进行多重分类。集合教学的设计要点:
1、渗透生活情景,设置问题背景
2、调动游戏手段,感知巩固概念
3、调动多种形式,加强操作体验(可运用求同操作——按标记求同、用排除法的方法进行操作练习。)
4、学习正确比较,体验多种比较(对应比较的三种类型:重叠比较、并放比较、联线比较)模式教学的设计与组织:
排序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仅限于视觉的呈现,还包括声音、动作等呈现方式。
模式特性——重复性(如ABABAB或1,2,3,5,8)和可预测性 模式类型——重复性类型(如ABC,ABC,ABC)和发展型类型(如“ab,abb,abbb,abbbb…)——还可分为实物模式和符号模式 模式教学设计要点:
1、合理、巧妙利用生活情景和故事情景
2、有序体现模式能力发展的渐进要求
3、关注多样化的模式表征 分类与统计
分类活动有:按外部特征分类、按内部属性分类、按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通常用肯定或否定标记来代表)分类、两个特征或两个以上特征分类、层级分类(适宜中班末进行)、多重角度分类(适宜大班)分类教学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
1、学习按物体的一维特征分类
2、学习按层级分类
3、学习按二维(以上)特征分类 分类活动设计要点: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日常生活情境
2、提供多种形式和材料的操作 统计:
统计教学内容有:
1、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在分类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简单的统计。
2、能看懂和学习用实物图示、图表和数符号等记录方式的统计。
3、尝试用统计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资料信息作出一定的解释与判断。
统计活动的设计要点:
1、充分利用生活背景,感知统计的多种形式
2、提倡幼儿亲历统计过程,分享他人经验
3、明确思维要求,鼓励幼儿尝试对得到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几何形体
幼儿几何形体概念发展与特点:
1、从拓扑图形到欧氏几何
先区分开放和封闭图形——借助于日常熟悉物体认识几何图形——区分曲线与直线图形
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2、从局部粗糙的感知到完整细致的辨认
3、从与实体向联系的认识到抽象出形体的本质特征。几何形体教育要求:
小班:知道什么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中班:知道长方形、梯形、椭圆形;会用各种几何体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体验图形边角关系。大班:
1、能指认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并能根据几何体的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列。
2、体验和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会将实物或图形做二等分或四等分。平面图形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1)认识和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等;(2)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组合、分解和拼搭。(主要安排在小班、中班进行)平面图形的设计要点:
(1)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区分和识别图形;a.引导幼儿抚摸、观察物体的面,感知物体面的轮廓;b.出示与物体的面形状相似的几何图形,介绍其名称、特征;c.出示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排列形式不同的图形,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2)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活动,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3)有机渗透其他教育内容,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等分形体的教学内容包括二等分和四等分。从形式上看,主要分为等分平面图形和等分几何形体。等分的设计要点:
(1)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和体会等分概念。在等分实物基础上等分形体。
(2)等分学具和教具的选择和使用要恰当合理。学前期的立体图形的教学内容:
1、认识和区分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
2、理解和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立体图形的设计要点和案例分析
1、通过感官比较、重叠比较感知形体特征。
2、通过自然测量把握形体的主要特征和区别。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加深对形体特征的认识。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
1、量:不连续量(分离量)和连续量(相关量,如:长度、面积、体积)
幼儿认识的通常是连续量。如:多少、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远近。长短——物体两端之间距离的长度
高矮——物体在一水平线上从下到上距离的长度 宽窄——物体横面边长的长度 粗细——横截面直径(半径)的长度 厚薄——扁平物体上下面之间的长度
2、量的比较教学内容:
(1)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差异。
(2)学习量的正逆排序(3)感知量的守恒
(4)体验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 小班:长短、大小比较;3~4正逆排序
中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比较;6左右正逆排序;体验量的相对性
大班:轻重、容积比较;10左右正逆排序;体验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感知量的守恒
3、量的比较设计要点: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目测、触摸觉、运动觉-掂、提)
(2)运用发现和寻找的方法感知物体量的差异(3)运用游戏法巩固对量的认识(4)两两比较,帮助幼儿有序推理(5)教具的选择和使用要正确(6)明确区分量的排序和模式排序
排序:将两个以上的物体按照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序。分为:按次序规则排序和按特定规则排序。它建立在量的比较基础上。
(7)利用变式感知体验量的守恒
自然测量——幼儿园主要学习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等。幼儿长度测量的学习路径
(1)能把长度单位首尾相接地排在一起
(2)重复使用一个单位进行测量;能在测量单位的大小与其数量之间建立明确的相关(3)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4)理解零点在尺子上的意义,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 测量设计要点:
(1)运用不同量具尝试操作实践(2)关键性测量技能要重点演示和强化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1、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其操作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活动组织与实施
第一,明确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⑴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⑵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特点; ⑶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一般为教师组织、并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
第二,明确数学教学活动的一般环节及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三,基本的教学策略
四、活动反馈——评价卡 评价卡的设计要求: ⒈卡片要有明确的名字,说清楚要让幼儿做什么;
⒉卡片操作内容要与活动目标相一致,但不可以是活动中幼儿操作卡的重复;
⒊卡片的内容设计要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富有趣味性,画面美观、吸引幼儿;
⒋评价卡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要有明确的指导语;
⒌评价卡要有对幼儿的操作情况做出指标判定的标准,以方便对幼儿发展进行分析。
五、活动反馈---活动反思
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提出其他的活动方式
六、活动延伸
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才能使幼儿已获得的数学经验在后面的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前一活动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为后一活动的基础和准备。
结束语: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美丽的,是思维的体操
第四篇:语文实践活动例谈
语文实践活动例谈课前三分钟演讲。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的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读、写、听、说四种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志公先生说过: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而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能促进先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2.习字。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先生写字教育的要求,为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汉字的意识,激发汉字书写的兴趣,提高规范书写汉字的水平,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开展了习字活动。要学生每天花十分钟的时间练字,从临摹到临贴,循序渐进。定期举办优秀习作展,以此示范、激励。
3.“万金家书”---善于表达,善于沟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把平时不好意思表达出口的爱意、谢意向父母诉说,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苦恼向父母倾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并求得父母的理解。一封小小家书拉近了父母和孩子的距离,作用很大。
4“诗与生活”诗歌朗诵会。诗歌,点燃青春的火炬,人生的一段阅历因此而光亮;诗歌,点染岁月的色彩,生命的一段过程因此而绚丽。举行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程指导,让学生得到锻炼。
5.“戏剧与人生”戏剧节。举办戏剧节,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主体形象,演绎人生精彩,体察生活况味,激发创新思维。
第五篇:中职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例谈
中职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例谈
美国著名数学家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某种程度上,数学教学其实是解题教学。教学中例子、练习以及作业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落实。本文以
第八章直线和圆的方程为例,来探讨数学问题的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