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选任何时能走出人情怪圈
干部选任何时能走出人情“怪圈”?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干部选任必须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不得打招呼、讲人情、搭天线。但是,有些地方,总有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干部被特别安排、特殊照顾,而一些平时默默无闻、埋头工作、不事张扬、不善钻营的同志则长期受到冷落;有些热门单位、热点部门班子成员被塞得满满的,而有些单位领导班子配备不足但长期得不到充实,严重影响了地方事业的科学发展和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尤其需要讲规矩、讲规则、讲规范,一切按规矩办事、依法律行事,绝不能任由人情泛滥、关系盛行,更不能被权力绑架、让特权架空,戴着“脚镣”跳舞。
俗话说,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是,干部什么时候该搬,哪些干部该搬,该搬到什么位置,能发挥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必须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妥善解决。然而,一些地方,不管岗位是否需要,也不论干部是否符合,只要“有关领导”有提议,便动干部,将常态化的干部调整当成了“临时动议”甚至“突击提拔”,至于推荐、测评、考察、评定等这些程序,则会被简单化甚至虚无化。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便会在“组织关怀”下“平稳”就职。
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往来,也常常被认为是人之常情。但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绝不能也不允许被“人情”缠绕。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采取有力措施,走出人情“怪圈”。
公开公示广泛监督。“人情”背后,往往隐藏着权力寻租、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犯罪行为。而权力之所以会被异化、被利用、被滥用,说到底,还是缺乏监督、缺少阳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重大事项报告、财产公示等公示公告制度,利用各种监督工具和方式,使干部选任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规范在监督里,其中特别要发挥好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体制外的监督作用,要将评判的标尺交给群众,而不是掌控在某些人乃至个别人手里,从而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社会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固化程序刚化制度。制度管根本,更管长远。干部工作尤其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着严格的程序、规范的制度,而有关程序和制度,不代表有了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必须将程序固化、制度刚化,最大限度地削减和取消自由裁量权,才能使程序和制度走出纸面、落地生根。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干部基本信息库和岗位需求信息库,并科学设定人岗相宜的关联指数;要建立健全科学全面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作为重要参考,对于一些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廉行为,要敢于从程序上说“不”、从制度上叫“停”,不形成“破窗效应”,不让制度成稻草人当“摆设”,发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作用,从而减少“人情”的渗透和“怪圈”的形成。
强化责任严肃问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特别是组织部门、组工干部肩负的神圣职责,务必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于初始提名、组织考察、决定任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对于因执行纪律不严、落实制度不力、不讲规矩、不按程序而导致用人不正之风形成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且要实行倒查追责,使讲人情者没有市场、送人情者没有好下场,净化干部选任环境和政治生态。要定期开展巡视巡查工作,对于巡视巡查中发现的有关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坚决做到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决不手软,从而倒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拒人情,实现干部的合理调配、科学使用。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将人民群众当亲人,才能在各项工作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替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反之,如果心里装不下人民,各种人情关系、潜规则等便会占领头脑,各种不正之风也便会滋生和蔓延,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钻营者得利,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干部选任能不能走出人情“怪圈”,关键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的根本宗旨有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和躬身践行。得民心者,得天下。干部选任讲人情,势必就会失去民心,其后果不堪设想。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引起深刻警醒。干部选任走出人情“怪圈”,才能走进百姓心坎。
第二篇:干部选任心得体会
正确认识辨析干部选任的三种关系
2013年6月,中央召开了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习总书记明确民主推荐干部不“唯票”取人、竞争性选拔不“唯分”用人、选拔年轻干部不“唯年龄”选人。作为旗县区委组织部门,我们更应该辨析清楚这其中的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一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在干部选拔工作中,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且只是把人选准用好的手段之一。干部工作中发扬民主,不是只有投票推荐一种方式,还有个别谈话、实地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等多种方式,还体现在酝酿动议、考察预告、沟通协商、讨论决定、任前公示等各个环节。推荐票只能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不是唯一,所以要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票数。正常情况下,选人用人还是要从得票靠前的干部中去选,得不到大多数人拥护的人不能用,得票名次倒不一定太在意。但是,如果得票情况与党组织平常掌握的干部德才和实绩情况相差悬殊,就一定要慎重对待,要深入进行考察、甄别,作出正确判断。比如,有个别同志存在两面性,给上级的印象很亲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工作上对待下级的方式很生硬,指手划脚,工作上疾贤妒能耍心眼,导致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情况很乐观。对到一个单位工作不久、工作单位接触外界面较窄、群众不太熟悉的干部,对敢于负责、敢抓敢管、得票可能不高的干部,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符合条件的应该由党委进行综合考虑。谁最了解干部的德才和实绩?那应该是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所以,我们要对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同志负责,不要让老实人吃亏。二是正确认识和运用竞争性选拔干部。竞争性选拔的初衷是扩大选人用人视野,也确实有一大批组织视野外的优秀干部在这种机制下脱颖而出。但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竞争性选拔干部侧重于知识的考试而不是能力,而且笔试成绩作为第一道关卡,这就让有些善考不善干的人占了先,出现了“高分低能”,也造就了一批不好好工作的“考试专业户”。有的明明有合适的人选,也要搞竞争性选拔,结果“招进女婿气走儿子”。这些年,竞争性选拔的岗位大多属于委任制范畴,委任制干部应该主要按照实绩晋升原则,可以增加一定的竞争性,但不能把竞争性选拔作为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范围和规模要合理,不宜硬性规定竞争性选拔比例,更不能搞什么“凡提必竞”。只有在本地区确实没有合适人选、特别是缺乏紧缺专业人才时,才适宜于公开选拔,并且应该尽量就近取才。在竞争性选拔的方式方法上,应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而不是在考试、分数上竞争,不能搞“一考定音”。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综合考虑班子成员年龄、来源、经历、专业和性格、气质等因素,防止为满足一时的结构需要降低标准,特别是不能简单的以年龄划线,不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有些干部刚过40岁,就感觉提拔无望,干工作就不那么认真负责了,或者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德才表现好的、群众口碑好的干部,区委是不会简单以年龄划线,该重用的还是要重用的。当前,网络上经常爆料某地区某干部,年纪轻轻就提拔到县级岗位,群众议论多,意见大,究其原因,是这些地区简单考虑班子年龄结构要求,不注意人选内在素质,忽视了必要的履职经历和岗位历练,把一些尚不成熟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
第三篇:走出自我攻击的怪圈
走出自我攻击的怪圈
一、自我攻击的定义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我攻击行为时有发生。自我攻击是个体以自我生命有机体为代价来寻求自我解脱的情绪发泄方式。自我攻击行为轻则造成身体伤害,重则失去生命,而到达这地步,那就是被称为极端自我攻击。网上资料显示,近些年来(2004—2008年)全国高校极端自我攻击的大学生人数(包括部分因自我攻击而失去生命的大学生),平均每年发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的学生人数不下25人,有的甚至因极端自我攻击而导致悲剧发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悲痛,给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极端自我攻击是个体在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行结束生命的行为。
二、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直接原因
发现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直接原因集中在5个方面,依次是学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适应能力差、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败。
(一)学业压力大
网上数据表明,学业压力大是导致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主要原因之一,平均比例高达23,8%。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有2类大学生极容易因学业压力大而发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甚至走上绝路:一是本身基础好,中途由于沉溺于网吧游戏、淡恋爱而严重耽误了学业,面临退学边缘,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实施极端自我攻击;二是虽然在高中时是班上的尖子生,但到了“精英荟萃”的大学后却因自己与别人差距大而深感自卑,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或学业上得不到及时改进,就轻生厌世,以生命为代价逃避现实。
(二)就业压力大
网上数据表明就业压力是近几年来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主要直接原因。显然,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从2004年形成第一个就业竞争高峰起,随着就业政策的转轨、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极端自我攻击人数明显增长。特别是由于待业大军的连续积压,形成2005—2006年极端自我攻击人数最高峰。此后,由于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不断加大就业政策支持,高校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明显缓解,极端自我攻击人数明显下降。
(三)适应能力差
通过对2004-2008年以来大一新生(访谈学生亲人、周围同学等)实施极端自我攻击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养尊处优”、缺乏生活磨砺的大一新生(多为独生子女)不能尽快适应大学校园新的人际环境、学习方式,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学业的要求与家长的厚望、亲人和亲友的期望等综合原因使他们陷入深深的矛盾、迷茫和痛苦之中,倘若遇到更大挫折时,便导致极端自我攻击行为。
(四)情感受挫
在本研究中,因情感受挫而引发极端自我攻击的大学生比例达17.5%。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然而身体成熟早于心理成熟,这些“深入爱河”的大学生们很少有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责任感和挫折承受力。他们一旦恋爱受挫,便入深深的失恋痛苦中而不能向拔,“无颜见人”引发极端自我攻击行为,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去殉情。
(五)人际关系失败
部分独生子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父母的“严格保护”下长大,交往面十分狭窄,性格孤僻,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困难,一到大学阶段,面临着伞新的人际环境,由于个人性格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而被同学们“玲落”的大学生,一旦不能及时融入班集体,极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深感孤独、自卑和无助,一旦得不到及时调适或改变,就很容易发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
三、一般自我攻击的表现
一般自我攻击表现为:
1、自我批评
时常会给自己下消极的判语,就好象惯于责备的父母骑在自己的肩上。过分在意你哪些事情做得不对或不好,而不是哪些事情做得好。在内心对自我产生一种批判感,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对自己抱有强烈的敌意。
2、责怪自己
经常认为自己是错的,并将一切消极的事件归罪到自己身上。
3、自我标识
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如果在某件事上失败了,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不可爱的、或是无能的人。这种抑郁思维模式还包括责备和咒骂自己(例如,没用,无能,软弱,废物,虚伪,无价值,败坏等等。)
4、以偏盖全
判断对人不对事,认为行为表现才是重要的。如果表现不好,则内心会自我证明这个人本身不够好。同时对自己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6、自我憎恨
这是是自我攻击的极端表现。它不仅包含对自我的愤怒,而且包含指向自己的情绪和判断,认为自己败坏、邪恶、或令人厌恶。自我批评的目的是通过惩罚来改善;有见影自我憎恨旨在破坏或根除。
四、如何走出自我攻击
我们大学生都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深层的社会原因,也有直接刺激源,既有外在因素,也有个体内在的心理病变。因此,预防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须从多方面人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内因是根本,因此我们自己应该努力采用种种方法,走出自我攻击的行为。
1、培养自我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我们的情绪和感情都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因而,只有使自己各方面素质进一步提
高,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升,保持稳定的情绪,学会控制和驾驭情绪,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自我攻击行为的发生,同时减少急躁、冲动、焦虑抑郁等不良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学会自我教育。每当我们产生一种不良情绪时,应该把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做一次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水平的过程。调控自己的情绪,通常的步骤有三个,其一,正确认识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状况。即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它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东西,也是成长的契机,是可以控制、转化的,同时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姿态和表情了解自己情绪处于何种状态。其二,根据自身以往经验,查找原因,查明问题发生的根源。其三,自我调节,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由于自我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基于对自我的一种不自信,缺乏深度了解,因此,可以经常总结自我,提升对自我的一个认知,从根源上去减少自我攻击的发生。
自我攻击是对自我的一种残害,自我攻击亦是心理不健全的一种表现,希望可以多去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减少自我攻击行为,杜绝极度自我攻击行为的发生。
第四篇:第二十课: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四川文艺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一、二年级•全一册的第二十课。《心理健康教育》这套教材是根据高中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出发,结合教学情境为主线而编排的。自我中心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总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因此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本节课是自我意识这一模块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高一年级的心理辅导课的一个侧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辅导,培养其团队协作的意识。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认同自我、悦纳自我。
情感目标: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自觉追求自我完善与超越,进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学会客观认识自我、认同自我。
2、从认知、情感、能力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从而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学生情况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是从童年走向成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交织的时期,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不是专业的心理系学生,所以我力求上课的内容可以迎合当前高一学生的心理需求,力求取材于生,许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而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很多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并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培养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有利于为高中三年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2、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自我中心,以及认识到自我中心的危害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让同学们共同参与进来,一起分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会以自我为中心吗?意识到这种情况你是怎样对待的?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引领其他同学提出自己觉得可行的办法,相互交流学习,取得经验。为了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自己应该要努力做到什么?
心灵驿站
分享心灵驿站里面的两个实例,让同学们认识到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是暂时性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正确的定位自己并通过自己对认知、情感、行为上的改变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
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
·湖北麻城陈昌学
政绩考核,关系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评价,关系干部选拨的价值取向,是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指挥棒”和评价工作成效的“度量衡”。根据客观实际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并有效实施,对于选贤任能以及推动党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唯GDP论英雄、用干部之风独占鳌头、愈演愈烈。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指引下,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GDP”的增长,有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增长;有的急于求成,盲目举债上项目、铺摊子,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甚至造假数字、假典型……凡此种种,“重产值轻环保、重政绩轻民生”,“数字出官、官出数字”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消耗过大、产能过剩、安全生产不达标、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升级,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种单
一、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显现出种种弊端,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12月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标准,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通知》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干涸的中华大地,通知要求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选人用人不唯GDP论英雄,在指标上把有质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通知》以明确的规定,考核选拔干部变“单杠杆”为“多尺度”,为干部考核工作走出“数字出官”怪圈提供了支持,也对把“政绩工程”当作终南捷径的人是当头棒喝。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全面认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GDP的快速增长;要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新导向,加强对政绩的全面综合分析,克服短视折腾的干扰,抵御急功近利的诱惑,纠正“盲目举债上项目”、“新官不理旧账”的偏颇,提升统筹兼顾的能力,给正确的政绩观落地生根提供深厚的土壤,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新导向,为干部松绑鼓劲;有了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新导向,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重在落实。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认真贯彻《通知》精神,调整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使考核由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民生改善,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勤政为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2013年12月20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