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末的立宪思潮与旧中国的八部宪法

时间:2019-05-14 18:3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清末的立宪思潮与旧中国的八部宪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清末的立宪思潮与旧中国的八部宪法》。

第一篇:浅谈清末的立宪思潮与旧中国的八部宪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浅谈清末的立宪思潮与旧中国的八部宪法

洪碧华

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史,多少优秀儿女、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其中找到的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就是立宪,晚清的立宪思潮非常活跃。然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我国这样多灾多难,走过漫长的艰难曲折的立宪历程。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旧中国虽然有过八部宪法,但有宪法无宪政、有人治无法治,立宪活动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根本就没有条件实施,入主北京的军阀们上演了一幕幕“立宪”骗局,国民党蒋介石也没有给国民带来真正的民主。

一、清末的立宪思潮

近代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代,也是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时代,在各种思潮中最重要的是立宪思潮。所谓立宪思潮就是指一些具有近代意识的地方督抚、洋务派官僚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强烈要求加快社会改革的步伐,仿照欧美和日本实行立宪政治的呼声而形成的社会舆论。

立宪思潮有其积极的作用:①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使国人睁眼看世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禁烟英雄林则徐等人很注重刺探西事、翻译西文,从中西对比中寻求启迪和出路。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鸦片战后,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多少优秀儿女、仁人志士为了救民于水火,不惜抛头洒血、英勇牺牲。如康有为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③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改革派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立宪思想,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④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尽管清末统治者多么想保留皇权,但也无法阻挡历史潮流,在国内外压力下被迫预备立宪,实行君主立宪制,否定封建专制。⑤推动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沈家本、伍廷芳等法律大臣“师夷变法”,改革中国传统法制,制定一系列新法,确立了分权制衡等司法制度和原则。

二、旧中国的八部宪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一)、《钦定宪法大纲》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和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打败两个大帝国,使世人震惊,日本因君主立宪而胜,中俄两国因专制而败。这终于使清廷下决心立宪,于是派大臣赴欧洲考察,派幼童留学美国。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了《宣示预备立宪谕》,设立考察政治馆(后改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结构,进行了一些预备立宪活动,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各省设立咨议局,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又名《皇权宪法》),作为今后的制宪纲领。《大纲》的主要内容是:①君主神圣不可侵犯;②君主独揽统治权;③臣民按照法律有应得的权利和义务。其突出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继续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从而激起人民的愤怒,也令立宪派大失所望。虽然《大纲》存在缺陷,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从此确定下来,这也是传统法律向近代转型的最明显标志。

(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预备立宪之初清政府采取无限拖延的策略,但摄于革命运动和为了拉拢立宪派,先出台立宪大纲,并于1908年宣布立宪以九年为期。民众对清廷预备立宪感到失望,于是爆发了武昌起义,改革派又乘机提出要推翻皇族内阁、强烈要求协定宪法,清政府为了渡过危机,于1911年临时炮制《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又名《妥协宪法》)。这部宪法虽然对民众有所让步,但仍然坚持在确保皇权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加上颁布得太晚了,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挽救清王朝灭亡的命运,并成为清政府预备立宪走向破产的记录。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名《五权宪法》)。五权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和考试权,这五权要受到国民选举权、创制权、弹劾权、复决权四权的制约,五项治权与四项政权的结合才是最理想的宪法。《五权宪法》共有“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院、法院和附则”7 章56条,内容主要有:①首次以根本法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疆域(包括外蒙古),对外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不容外敌侵犯;②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③规定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④规定中华民国的国体;⑤规定《临时约法》的效力和严格的修改程序。《临时约法》虽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存在种种不足,但它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孙先生一生企盼民主、舍身缔造共和,把《临时约法》视为中华民国的灵魂,为之倾注大量心血,并为之发动二次护法战争,这是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在立法活动中的一次重要实践。

(四)、《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为了早日当上正式大总统,胁迫国会违反制宪程序,先选总统后公布宪法。袁世凯以武力当上大总统后,开始有计划地破坏国会的制宪,既向国会提出扩大总统权力,缩小国会对总统的制约权利的“增修约法案”,并派员到国会陈述其对宪法起草的意见,但遭到国会的拒绝。1913年10月31日由国民党占优势的中华民国国会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宪草》),它仍然保留了较多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色彩,尤其在政体上继承了《临时约法》的责任内阁制精神,因而没有达到袁世凯的目的。为使《天坛宪草》流产,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天坛宪草》被停顿。

(五)、《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3月18日,袁世凯成立约法会议,作为《临时约法》的修订机关,约法会议按照袁世凯提出的旨在独揽大权的增修临时约法大纲领七项,5月1日,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记宪法》)。《中华民国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实行总统制;二是取消国会,代之以立法院;《袁记宪法》所确立的是大总统专制独裁的政治体制。随后袁为了达到大总统终身任职并为其子孙世袭继承的目的,公布了《大总统选举法》,为其大总统终身制和世袭制提供法律依据,袁的最终目的是当上皇帝,1915年12月31日,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下令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次年为洪宪元年,由于全国的反对,只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叫骂声中病死。

(六)、《中华民国宪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袁死后,段祺瑞以国务院的名义通电全国,宣布奉袁世凯遗命,依《中华民国约法》,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大总统之职权。其意在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后在各方的压力下,段祺瑞政府被迫于1916年6月29日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大总统选举法》。8月1日,国会复会,复会后两会继续讨论“天堂宪草”。1917年段祺瑞和黎元洪在是否对德参战问题上发生激烈矛盾。黎下令免去段的国务总理职务,段则唆使各省督军宣布独立。为解此危机,黎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6月,张勋率辫子军入京,逼黎解散议会并扶持清帝复辟。制宪活动又一次中断。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战胜奉系,独掌北京政府,赶走由“安福国会”选出的大总统徐世昌,恢复黎元洪的大总统职务及被第二次解散的国会。1922年6月11日,黎元洪复职,国会也第二次复会,因到会议员人数较少,经常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开会,故国会于1923年3月第二次修改《国会组织法》。修改后的《国会组织法》降低了法定开会的人数和表决的法定人数比例。经此修改,宪法会议始得以召开,继续讨论“天坛宪草”。讨论期间,曹锟急于做大总统,将现任大总统黎元洪逼迫出京并辞职,采取贿赂手段当上总统,时人称“贿选总统”。10月10日曹锟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典《中华民国宪法》,史称《贿选宪法》。《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为:①中华民国的国体永远为民主共和国;②中华民国的政体为责任内阁制,但又有包含总统制的部分内容;③规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以及地方自治制度。《中华民国宪法》是一部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宪法,但由于制定宪法的目的只在于使贿选合法化,立法程序又是非正常的,这就使该宪法的进步意义完全被抵消。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23日直系将军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软禁曹锟,《贿选宪法》也被完全抛弃。

(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28年6月初,张作霖退出北京,途经沈阳皇姑屯时被日本人炸死,北洋军阀政府就此结束,历史进入了国民党统治时期。10月3日国民党中执委通过《训政纲领》,确立***制度。蒋介石的强权政治引起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的不满,并由此引发蒋与李宗仁、冯玉祥和严锡山等新军阀混战。为争夺法统,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其主要内容有:①确立国民党***制度;②规定了以国民政府主席为首的五院制政府体制;③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定了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④规定了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基本经济政策;⑤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均权以及县级实行自治的制度。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共产党与各界爱国人士均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行民主,团结抗日。国民党在各界压力下,于1936年5月5 日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俗称《五五宪草》),其主要内容是:①确立五院制与总统实权制的政治体制;②在经济制度上实行“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③实行县级自治。由于日本人大举入侵,《五五宪草》尚未经国会正式通过就“夭折”了。

(八)、《中华民国宪法》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定“双十协定”,于1946年在重庆召开旧政协会议,确定了宪草的修改原则并把修正案提交国民大会。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在未经政协讨论、没有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参加的情况下,单方召开国民大会强行通过宪法修正案。1947年 1月1日国民党公布《中华民国宪法》,(就是现在的《台湾宪法》)。其主要内容是:①国民大会的职权被缩小,其创制权、复决权的行使被推迟;②在政体上实行总统集权制;③实行省、县两级自治;④为换取西方国家的支持,实行“尊重条款”的外交政策,损害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总之,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旧中国虽然有过八部宪法,但有宪法无宪政、有人治无法治,立宪活动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根本就没有条件实施,入主北京的军阀们上演了一幕幕“立宪”骗局,国民党蒋介石也没有给国民带来真正的民主。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我国这样多灾多难,走过漫长的艰难曲折的立宪历程。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得到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实现民主与法治。

参考文献:

1、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金贤亮、吴起伟《晚清预备立宪述评》,法律论文资料库。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3、文正帮《共和国宪政历程》,法律论文资料库。

4、吴家麟《宪法至上是建设法治国家之关键》载《法商研究》[J],1998年第3期。

5、邢知行《宪法变迁与宪法成长》,[M].台湾中书局印行。

6、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M].上海书局1990年版。

7、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M].正中书局1948年版。

第二篇:浅谈清末的立宪思潮与旧中国的八部宪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浅谈清末的立宪思潮与旧中国的八部宪法

洪碧华

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史,多少优秀儿女、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其中找到的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就是立宪,晚清的立宪思潮非常活跃。然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我国这样多灾多难,走过漫长的艰难曲折的立宪历程。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旧中国虽然有过八部宪法,但有宪法无宪政、有人治无法治,立宪活动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根本就没有条件实施,入主北京的军阀们上演了一幕幕“立宪”骗局,国民党蒋介石也没有给国民带来真正的民主。

一、清末的立宪思潮

近代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代,也是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时代,在各种思潮中最重要的是立宪思潮。所谓立宪思潮就是指一些具有近代意识的地方督抚、洋务派官僚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强烈要求加快社会改革的步伐,仿照欧美和日本实行立宪政治的呼声而形成的社会舆论。

立宪思潮有其积极的作用:①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使国人睁眼看世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禁烟英雄林则徐等人很注重刺探西事、翻译西文,从中西对比中寻求启迪和出路。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鸦片战后,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多少优秀儿女、仁人志士为了救民于水火,不惜抛头洒血、英勇牺牲。如康有为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③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改革派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立宪思想,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④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尽管清末统治者多么想保留皇权,但也无法阻挡历史潮流,在国内外压力下被迫预备立宪,实行君主立宪制,否定封建专制。⑤推动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沈家本、伍廷芳等法律大臣“师夷变法”,改革中国传统法制,制定一系列新法,确立了分权制衡等司法制度和原则。

二、旧中国的八部宪法

(一)、《钦定宪法大纲》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和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打败两个大帝国,使世人震惊,日本因君主立宪而胜,中俄两国因专制而败。这终于使清廷下决心立宪,于是派大臣赴欧洲考察,派幼童留学美国。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了《宣示预备立宪谕》,设立考察政治馆(后改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结构,进行了一些预备立宪活动,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各省设立咨议局,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又名《皇权宪法》),作为今后的制宪纲领。《大纲》的主要内容是:①君主神圣不可侵犯;②君主独揽统治权;③臣民按照法律有应得的权利和义务。其突出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继续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从而激起人民的愤怒,也令立宪派大失所望。虽然《大纲》存在缺陷,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从此确定下来,这也是传统法律向近代转型的最明显标志。

(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预备立宪之初清政府采取无限拖延的策略,但摄于革命运动和为了拉拢立宪派,先出台立宪大纲,并于1908年宣布立宪以九年为期。民众对清廷预备立宪感到失望,于是爆发了武昌起义,改革派又乘机提出要推翻皇族内阁、强烈要求协定宪法,清政府为了渡过危机,于1911年临时炮制《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又名《妥协宪法》)。这部宪法虽然对民众有所让步,但仍然坚持在确保皇权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加上颁布得太晚了,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挽救清王朝灭亡的命运,并成为清政府预备立宪走向破产的记录。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名《五权宪法》)。五权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和考试权,这五权要受到国民选举权、创制权、弹劾权、复决权四权的制约,五项治权与四项政权的结合才是最理想的宪法。《五权宪法》共有“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院、法院和附则”7 章56条,内容主要有:①首次以根本法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疆域(包括外蒙古),对外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不容外敌侵犯;②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③规定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④规定中华民国的国体;⑤规定《临时约法》的效力和严格的修改程序。《临时约法》虽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存在种种不足,但它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孙先生一生企盼民主、舍身缔造共和,把《临时约法》视为中华民国的灵魂,为之倾注大量心血,并为之发动二次护法战争,这是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在立法活动中的一次重要实践。

(四)、《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为了早日当上正式大总统,胁迫国会违反制宪程序,先选总统后公布宪法。袁世凯以武力当上大总统后,开始有计划地破坏国会的制宪,既向国会提出扩大总统权力,缩小国会对总统的制约权利的“增修约法案”,并派员到国会陈述其对宪法起草的意见,但遭到国会的拒绝。1913年10月31日由国民党占优势的中华民国国会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宪草》),它仍然保留了较多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色彩,尤其在政体上继承了《临时约法》的责任内阁制精神,因而没有达到袁世凯的目的。为使《天坛宪草》流产,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天坛宪草》被停顿。

(五)、《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3月18日,袁世凯成立约法会议,作为《临时约法》的修订机关,约法会议按照袁世凯提出的旨在独揽大权的增修临时约法大纲领七项,5月1日,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记宪法》)。《中华民国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实行总统制;二是取消国会,代之以立法院;《袁记宪法》所确立的是大总统专制独裁的政治体制。随后袁为了达到大总统终身任职并为其子孙世袭继承的目的,公布了《大总统选举法》,为其大总统终身制和世袭制提供法律依据,袁的最终目的是当上皇帝,1915年12月31日,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下令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次年为洪宪元年,由于全国的反对,只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叫骂声中病死。

(六)、《中华民国宪法》

袁死后,段祺瑞以国务院的名义通电全国,宣布奉袁世凯遗命,依《中华民国约法》,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大总统之职权。其意在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后在各方的压力下,段祺瑞政府被迫于1916年6月29日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大总统选举法》。8月1日,国会复会,复会后两会继续讨论“天堂宪草”。1917年段祺瑞和黎元洪在是否对德参战问题上发生激烈矛盾。黎下令免去段的国务总理职务,段则唆使各省督军宣布独立。为解此危机,黎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6月,张勋率辫子军入京,逼黎解散议会并扶持清帝复辟。制宪活动又一次中断。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战胜奉系,独掌北京政府,赶走由“安福国会”选出的大总统徐世昌,恢复黎元洪的大总统职务及被第二次解散的国会。1922年6月11日,黎元洪复职,国会也第二次复会,因到会议员人数较少,经常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开会,故国会于1923年3月第二次修改《国会组织法》。修改后的《国会组织法》降低了法定开会的人数和表决的法定人数比例。经此修改,宪法会议始得以召开,继续讨论“天坛宪草”。讨论期间,曹锟急于做大总统,将现任大总统黎元洪逼迫出京并辞职,采取贿赂手段当上总统,时人称“贿选总统”。10月10日曹锟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典《中华民国宪法》,史称《贿选宪法》。《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为:①中华民国的国体永远为民主共和国;②中华民国的政体为责任内阁制,但又有包含总统制的部分内容;③规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以及地方自治制度。《中华民国宪法》是一部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宪法,但由于制定宪法的目的只在于使贿选合法化,立法程序又是非正常的,这就使该宪法的进步意义完全被抵消。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23日直系将军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软禁曹锟,《贿选宪法》也被完全抛弃。

(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28年6月初,张作霖退出北京,途经沈阳皇姑屯时被日本人炸死,北洋军阀政府就此结束,历史进入了国民党统治时期。10月3日国民党中执委通过《训政纲领》,确立***制度。蒋介石的强权政治引起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的不满,并由此引发蒋与李宗仁、冯玉祥和严锡山等新军阀混战。为争夺法统,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其主要内容有:①确立国民党***制度;②规定了以国民政府主席为首的五院制政府体制;③规

定了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④规定了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基本经济政策;⑤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均权以及县级实行自治的制度。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共产党与各界爱国人士均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行民主,团结抗日。国民党在各界压力下,于1936年5月5 日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俗称《五五宪草》),其主要内容是:①确立五院制与总统实权制的政治体制;②在经济制度上实行“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③实行县级自治。由于日本人大举入侵,《五五宪草》尚未经国会正式通过就“夭折”了。

(八)、《中华民国宪法》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定“双十协定”,于1946年在重庆召开旧政协会议,确定了宪草的修改原则并把修正案提交国民大会。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在未经政协讨论、没有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参加的情况下,单方召开国民大会强行通过宪法修正案。1947年 1月1日国民党公布《中华民国宪法》,(就是现在的《台湾宪法》)。其主要内容是:①国民大会的职权被缩小,其创制权、复决权的行使被推迟;②在政体上实行总统集权制;③实行省、县两级自治;④为换取西方国家的支持,实行“尊重条款”的外交政策,损害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总之,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旧中国虽然有过八部宪法,但有宪法无宪政、有人治无法治,立宪活动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根本就没有条件实施,入主北京的军阀们上演了一幕幕“立宪”骗局,国民党蒋介石也没有给国民带来真正的民主。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我国这样多灾多难,走过漫长的艰难曲折的立宪历程。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得到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实现民主与法治。参考文献:

1、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金贤亮、吴起伟《晚清预备立宪述评》,法律论文资料库。

3、文正帮《共和国宪政历程》,法律论文资料库。

4、吴家麟《宪法至上是建设法治国家之关键》载《法商研究》[J],1998年第3期。

5、邢知行《宪法变迁与宪法成长》,[M].台湾中书局印行。

6、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M].上海书局1990年版。

7、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M].正中书局1948年版。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针对实用主义思潮的对策分析 实用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个人角度讲,会误导人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作出错误的判断,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有可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因此,对于实用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的消极影响,绝对不能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个人认为,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并着重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用主义思潮对青年的影响主要是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在改革开放大潮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由于国家一直注重于经济的发展,忽视了西方思潮对青年的影响,使得西方思想得以肆无忌惮的对中国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冲击和腐蚀。因此,应当在了解青年群体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改往日的一统天下的说服教育方式,通过多种现代化渠道,如网络等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开展对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正确的导向,使其能够凭借自身的理论知识辨别不同社会思潮,坚决抵制不良理论的侵蚀。同时,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青年,对其进行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和理论基础。

2、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建设。实用主义之所以能够横行于青年群体之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青年群体缺乏自身的信念、信仰。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由于坚守传统文化而落后、挨打,因此,一些激进的中国学者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认为西方的才是最好的。其实,个人认为,当前中国青年集体缺乏信仰,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缺乏自身的文化认同感,虽然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极强的先进性,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导向作用,但究其本源,仍是西方思想,中国可以用其作为指导思想,但作为配套设施,中国应加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指引着中华民族开创了五千多年的先进文明,必然具有其合理性,同时,作为本民族土生土长的文化,更易于青年群体所接受。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在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建设。促进青年群体抵制实用主义思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3、加强对青年舆论的引导。青年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易冲动、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容易听从别人的言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快速发展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不断发展,对青年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众多青年获取信息都是通过媒体,因此要加强对舆论的监管,尤其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青年舆论的引导。近期引发众多关注的关于网络实名制的新闻,就是对青年加强舆论导向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上注册时,网络提供者应加强对注册者的真实信息进行核对,使得部分人利用网络进行不法宣传、鼓动活动的阴谋不能得逞,对于青年舆论的导向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实用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有着较多的消极影响,对此,我们要积极应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同时对青年群体舆论进行引导。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中国青年接受西方思想的冲击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积极面对包括实用主义在内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篇:当代世界文化与思潮

第一讲 从尼采开始 ——幻灭后的质疑与拯救

一、理想的破灭,诞生了当代世界及其文化与思潮: 先从我们自己说起„ „ 再从我们国家说起„ „

最后说到世界:启蒙主义的乐观——雪莱、贝多芬

结论:当代精神之诞生与古典精神之诞生的根本不同是——当代精神是在理想破灭这个大前提下诞生的;古典精神是在确立理想这个大前提下诞生的。

当代伟大的思想家们:尼采、海德格尔、萨特、柏格森、弗洛伊德、马尔库塞、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福柯、毛泽东„ „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洞察——我们的处境和困境。

当代世界文化与思潮要回答的问题是:理想破灭人生向何处去?

二、上帝死了:尼采——一个全新的哲学家(上)

有一个疯子大清早手持提灯,跑到菜市场,不断地大喊:“我找到上帝了!我找到上帝了!”由于四周的人均不信上帝,遂引起一阵骚动;怎么搞的!他失魂了吗?其中一个说道。他是不是走错了路了?另一个说。还是他迷失了自己?他害怕我们吗?他在梦游吗?人们议论纷纷,哄然大笑„„ 尼采:《快乐的哲学》 1844年10月5日:尼采诞生 童年:软弱背后的坚定 壮年:死亡面前的意志

幸或不幸:失恋与孤独中诞生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889年1月3日:尼采疯了

1900年:尼采死了,在新世纪的曙光中 但是,上帝先于他而死

为什么“上帝死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什么“上帝死了”是对西方传统的根本颠覆?

先说一个词:形而上学传统

再来谈“上帝死了”究竟意义何在:它彻底颠覆了2000多年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它同时也就是说理性死了、本质死了、人类的目标和信仰死了,再也没有什么超越与具体现象、生活、个体之上的本质、信仰、共相了。

上帝死了——我们怎么办?

当我们把地球移离太阳照耀的距离之外时又该怎么办?他现在移往何方?我们又将移往何方?要远离整个太阳系吗?我不是在朝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赶吗?当我们通过无际的空无时不会迷失吗?难道没有宽阔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呼吸与休息吗?那儿不会更冷吗?是否黑夜不会永远降临且日益黯淡?我们不必在清晨点亮提灯吗?„„ 尼采:《快乐的哲学》 ——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要企图在现实面前建造任何“防火墙”

——破除一切精神奴役:“神是一种假想,但我希望你们的假想别超过你们创造意志的范围。” ——准备迎接失落、空虚、虚无

三、从“世纪末”思潮到波西米亚、摇滚:

“上帝死了”是19世纪末“世纪末思潮”的重要标志。“世纪末思潮”包括了颓废主义、虚无主义、唯美主义——悬置了“明天”的放纵:轻松、发泄、叛逆、恐惧、空虚、创造„ „ “唯美主义”发展中的著名诉讼案件:1877年惠斯勒案件,灰和绿的和谐;1895年王尔德事件 ——如今是这样的年代,读得太多而没时间欣赏,写得太多而没时间思想。——男人啊越变越老,绝不会越变越好。——什么东西我都能抵抗,除了诱惑。

——女人对许多事情生来就很精明。除了显而易见的东西,什么也瞒不了她们。——昨晚她胭脂搽得太多而衣服又穿得太少,这在女人向来是绝望的表示。

——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使我厌烦。——(英)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

1、王尔德:一个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矛盾人物,既世故又纯洁;既虚伪又真实。玩世不恭的才情造就被法院判罪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这里面记录的不过是一个很年轻的女孩子私下的感想和印象,所以呢,是准备出版的。——生活模仿艺术,胜过艺术模仿生活。

——我们竭力压抑的每一种欲望都在我们的心中作怪毒化我们。而肉体一旦犯下罪恶,也就摆脱了作恶的念头,因为行动是一种净罪的方式。事后留下的只是甜蜜的回忆和悔恨的快感。摆脱诱惑的惟一方式是向它屈服。

——男人结婚是因为疲倦,女人结婚是出于好奇。结果双方都大失所望。

——一生中只恋爱一次的人才真正是浅薄的。他们称作忠诚、坚贞的品质,我认为是习惯的昏睡病或缺乏想象力。情感生活中的忠实就同理性生活中的一贯性一样,无非是承认失败。无比优美的心灵孕育出无比优美的童话:《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

2、唯美主义与印象派艺术 美在无功利——有用的都是丑的

美在细节——挑战注重整体统一性的本质主义

唯美之美,不是普遍公认的美,而只是自己心中此时此刻在此部作品上要达到的使自己愉悦的效果,它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所以艺术家眼中的唯美在一般人看来可能并不美。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塞尚:帘子、罐子、坛子;凡高:《加歇医生的肖像》;(奥地利)克利姆特:《阿德勒·布洛赫-鲍尔夫人的肖像》

世纪末、唯美主义思潮孕育出的印象派绘画摆脱了对神话、历史、宗教题材的依赖,而走入自然、走入日常生活,将清新生动的观感放在了首位。它分为前后两期,开启了后来的立体派、现代派艺术。毕加索:《朵拉肖像》,波洛克:《1948年第5号作品》 印象派音乐的代表:德彪西与拉威尔 ——创立标题音乐,扩大音乐题材 ——音乐与日常生活、现代生活相结合

3、颓废主义、虚无主义到波西米亚、嬉皮士法国诗人魏尔伦1886年创办《颓废者》杂志反对将文艺与现实相联系,提出“为艺术而艺术”。

颓废在西方并非贬义词——波西米亚:Bohemian,一般译为波西米亚,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波西米亚是一个地名,后来成为一种象征,它既是指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那个放荡不羁、以歌舞以生的民族,也指那群视世俗准则如粪土的艺术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纪末思潮所包含的颓废唯美与虚无精神又多次形成影响广泛的文化运动。

“一战”之后——迷惘的一代:得名于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封面题词: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汉佛莱·鲍嘉扮演的孤 独、低沉、相信自己、愤世嫉俗的银幕形象,代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迷惘的一代。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 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公社与流浪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

反对——国家权力的专制;垄断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隘;正义战争的残酷

四、超人,幻灭后的拯救:尼采——一个全新的哲学家(下)

上帝死了,人必须自己双脚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成为超人——这就是尼采思想的第二个核心点。我给你们讲授超人,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你们都干了些什么以便超越呢?

迄今,一切生物都创造了某些超越自身的东西。难道你们愿做这涨潮中的落潮,宁愿退化为动物而不为超人吗?

对人而言,猿猴是什么?一种可笑的动物,或一种痛苦的羞耻,对于超人而言,人也是可笑之物,或痛苦的羞耻。

灵魂曾经轻蔑地注视肉体:当时这轻蔑是高尚无比的——它希望肉体孱弱、丑陋、衰迈,企图以此逃脱肉体和尘世。

啊,这灵魂本身才是孱弱、丑陋和衰迈呢,这灵魂的极乐便是残酷啊!

但是,弟兄们,请告诉我:你们的肉体是怎样在说你们的灵魂呢?你们的灵魂难道不是贫乏、龌龊、一种可怜巴巴的惬意感?

真的,人是一条肮脏的河流。为了接纳这条脏河,人们必须是海,且本身并不变脏。

在这一时刻,你们说:“我的理智算得了什么!理智对知识的渴望如同狮子渴求食物一样吗?它是贫乏、龌龊、一种可怜巴巴的惬意感!”

闪电,用火舌舔食你们的闪电在何方?给你们注射疫苗的疯狂在何方? 看呀,我给你们讲授超人:超人就是这闪电,就是这疯狂!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一种过渡,一种毁灭!

间或存在一点点毒素,这制造了安逸的梦;但毒素过多又造成了安逸的死。人人需求同一,人人都是一个样,谁若感觉不同,谁自动进疯人院。人们内心必须混乱,方能诞生一颗舞蹈着的明星。

当你们把我全盘否定之后,我才会重来你们处,我将用另一双眼睛寻找我失去的人们,我将用另一种爱来爱你们。

尼采的超人说,便似乎是晴天一个雷,大家都觉得诧异得很,以为是创举;其实从前也是有人感到的,不过有了尼采的雷声和电光,前人的喇叭声和烛光便给盖住了。——茅盾 超人——强力意志——生命意志,为了实现强力意志,尼采特别推崇酒神精神。

存在类似思想的一批哲学家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生命哲学”的思想派别。

这些哲学家中包括比尼采更早一些并直接影响了尼采的叔本华,以及柏格森、狄尔泰等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及其《创造进化论》: ——生命不是一种实体,生命是一种活力。

——直觉高于理性,情意高于认知,直觉可获得理性之外的体验,又超过一般感性,是一种生命的集中放射,而不是随便的感知。

——只有用生命去理解生命。生命只有通过内心体验和直觉去把握,自己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直觉去把握自己。

——体验是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基本方法,体验也是对他人的存在加以理解的基础。由此,生命之间才得以联络,生命之间才得以沟通,对生命的研究也才成为可能。以尼采为代表,标志了西方哲学开始了由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由认识论哲学到生存论哲学的重大转向,标志了人类精神生活在理想幻灭后,抛弃了老问题,提出了新问题,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文革”以后,尼采再一次吸引了刚刚经历了乌托邦破灭的中国人,对80年代以后的文学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讲 精神分析学说与人类自我认识的新拓展

郭沫若的小说《残春》,“我”(爱牟)与白羊君,还有看护妇S姑娘之间的微妙情愫

——通过一个梦„ „ ——显现出了人性深处的分裂„ „ ——告诉了我们人存在潜意识„ „

一、弗洛伊德:从梦开始,揭去无意识的面纱 弗洛伊德之前的两种解梦方法:相似法与密码法

1、弗洛伊德提出的解梦原则:梦是愿望的达成——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的精神状态的延续。在人的心灵里,存在两个心理步骤,一个是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第二个则扮演检查者的角色,对梦进行“改装”。

2、梦的来源与材料:

梦总是以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为内容,选择材料的原则和清醒时不同,专门找一些被忽视的小事,同时受儿时的最初印象影响,往往将那段日子的细节,那些醒时不可能记住的东西搬出来。

“没有单纯坦率的梦”存在,“一个看来单纯而坦率的梦,只要你肯花时间精力去分析它,结果一定是一点也不单纯的。用句较露骨的话来说,梦均表现出兽性的一面。”

3、童年经验在梦中的出现与“改装”:梦的显意与最近的经验有关,而其隐意却与很早的经验有关。两个典型的常见的梦:(1)赤身裸体的梦(2)关于亲友之死的梦:关于俄狄浦斯情结

4、梦的精神内容的形成过程:

(1)凝缩:将多种隐义集中简化以一种象征出现。

(2)、移置作用或译作转换,指将被压抑的观念或情调换成一种不重要的观念,而在梦中却居主要地位。

(3)戏剧化,将抽象的隐义变换成具体的形象。

(4)润饰或叫加工改造。即将无条理的东西,精心制作改造为有条理的梦境,以便蒙混过关。结论:梦的隐含意义源于人们的“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与人们沉思默想中的“思想意识”有很大不同。他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分对于重新看待人类的精神世界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潜意识与意识的划分强化了人们看待世界、看待自我的非理性态度及倾向,打破了最牢固的“自我”本质的统一性。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并非“本质”和“表象”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平行、分裂的关系。

尽管其研究方法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但是它得出的结论却是反形而上学的、反本质主义信仰主义的。

5、弗洛伊德随后还出版了《精神分析引论》等著作,最终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

偏执的弗洛特先生宣传了”精神分析”之后,许多正人君子的外套都被剥去了,撕碎了——鲁迅 精神分析的两大原则:

(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仅仅是分离的、部分的动作。

(2)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主要起因,并对人类的文化艺术成就作出了最大贡献。精神分析的涵义:

(1)精神分析的第一重涵义是1890年由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创立和发展的一种治疗神经症方式。(2)精神分析的第二重涵义是一种解释神经症的产生以及精神的发育过程的心理学理论。(3)精神分析第三重涵义:广义地讲,所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及其追随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都可以称之为精神分析。主要内容:(1)梦心理学;(2)过失心理学;(3)变态心理学;(4)人格心理学:“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分别按照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理想)原则;(5)儿童心理学

6、文明及其缺憾:医生、精神病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这就是弗洛伊德。但他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哲学家,一位社会批判家。

我们的痛苦要由我们的所谓的文明负责,如果我们背弃了它,复返于原始的情境,我们将远较幸福了。——《文明与缺憾》 关于利比多的转移:

但是,它们与满足粗野的原始的本能冲动相比,就显得很微弱了。它不能震撼我们的肉体。这种方法的弱点是不能广泛应用,它只适用于某些人。它的先决条件是具有特殊的性格和能力;从实际角度讲,它是阳春白雪。即使那些确实具有这些条件的少数人,这种方法也不能使他们完全免于痛苦。它不是能抵挡命运之箭的不可刺透的盾牌„ 关于文明与爱欲的关系:

所以说人类的群居生活有两重根基:一是参加劳动的强制性,这是出于外部必然性;二是爱的力量,这一力量使男人不愿意自己的性对象——女人被夺去,也使女人不愿意被夺去自己的亲骨肉——孩子。

但是在爱的发展过程中,爱对文明的关系失去了它的明确性。一方面爱反对文明的利益;另一方面,文明以众多的限制威胁着爱。

此外,妇女很快就站在文明的对立面——正是这些妇女最初通过对爱的要求奠定了文明的基础。妇女所代表的是家庭利益和性生活的利益。创造文明的工作日益成为男人的事,使他们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不得不实行本能的升华,而这在妇女是几乎不可能的。

由于一个男人没有无限的心理能量可供使用,所以他必须恰当地分配自己的利比多以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了达到文化的目的,他在很大程度上要与女人和性生活保持距离。

他与男性的频繁交往,以及他对他与他们的关系的依赖,更加使他不胜任做丈夫和父亲的义务。因此妇女发现,正是由于文明的要求,她们才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所以她们就产生了对文明的敌对情绪。

最初的图腾阶段就有反对性对象选择中乱伦行为的禁律,也许这是一切时代中人类的性生活所经历的最激烈的打击。禁忌、法律和风俗习惯强加了更多的约束。

文明是服从效益需要(ecoAnomicnecesity)的法则的,因为文明用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大量心理能量必须从性欲中节省下来。在这一方面,文明对于性欲的做法就像一个民族或是一个阶层的人所做所为一样,使另一方遭受到剥削。由于害怕被压迫的因素起来反抗,压迫一方就制定了更为严格的预防措施。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一个文化集体完全有理由从一开始就禁止各种形式的儿童性生活。因为如果在儿童时代没有为约束性欲打好基础的话,在成年人中就没有希望来约束性欲了。对于性发展已成熟的个人来说,对象的选择只局限于异性,并且大多数超出生殖器以外的满足被认为是性反常行为而加以禁止。这种禁律所表明的要求是一切人只能有同一种性生活,而毫不考虑在人类的性素质方面所存在的先天或后天的差异;这一要求使相当一部分人失去了性的享受,所以它成为严重的不公正的根源。

但是,对异性的生殖器的爱恋虽然已经不再被宣布为非法,它本身却由于合法婚姻和一夫一妻制的主张而受到了进一步的约束。如今的文明表明它只承认一男一女在一个唯一的、不能撤销的契约基础上的性关系;它赞成性行为成为快感本身的来源,只准备容忍性行为,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能代替性行为来作为人类繁殖的手段。

二、荣格:集体无意识——对弗洛伊德的超越 性格决定命运。

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I+We=Fully I,(我+我们=完整的我)。

外向直觉型个性适合于当今许多革新领导人物。

1、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会面和分裂:

重建心理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重建精神世界的统一性。

从童年时代开始,荣格就是,并且以后一直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他不可能沾沾自喜于成为某人的门徒、长子或‘王储’,他要追循他自己的思想线索。

2、荣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人格——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其结构包括:意识的自我、个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阿妮姆斯等组成,此外还有个核心,自性。他认为构成精神世界的大多数内容都是潜意识的,有些内容是个体经验的产物,是个人的,有些内容是全人类所普遍具有的,而成为“集体无意识”。

3、集体潜意识是荣格最伟大的发现。

“集体无(潜)意识”,即人类世代遗传下来的“民族心理积淀”,潜藏在人类心灵的深处,以各种原型、象征的形式在人类生活中表现出来,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

本能是受潜意识决定的生理内趋力,而原型是心理内趋力。

几种基本原型:(1)自性(2)人格面具(3)阿妮玛(4)阿妮姆斯(5)暗影

4、关于心理类型的理论:心理倾向(外向与内向)与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的组合形成八种不同的心理类型。

外倾思维型。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内倾思维型。极端聪明却又不顾实际,不体谅别人。

外倾情感型。理智屈从于情感,强烈地依恋他人但情感并不执著。内倾情感型。文静多思,敏感忧郁,恬淡宁静。

外倾感觉型。追求欢乐、善于社交、浅尝辄止,具有恋态和强迫行为。内倾感觉型。爱好艺术,沉浸在自我主观感觉中,沉静、随和,不够深沉。外倾直觉型。异想天开,喜怒无常,情感转移快。

内倾直觉型。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5、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

首先对里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二点分歧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

其三,以上分歧的发展导致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性。在荣格最重要的著作《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中,荣格认为他和弗洛伊德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是通过病理分析出来的,过分强调缺陷,不是健全人的心理学。

三、精神分析学说的文化影响

1、精神分析学说何以产生影响?

——将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复杂程度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

——弗洛伊德对人的潜意识中的种种隐秘欲望的揭示极大颠覆了传统道德观念和信仰。——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人格等的研究将向内的心理学研究重新转向外部世界,进一步拓展了精神分析的应用领域。

“自从精神分析完全转向民间神话、传说和文学以后,艺术和精神分析之间便产生了紧密而富有成果的接触。” ——黑塞 2.产生影响

首先是意识流小说,是直接受精神分析的影响而形成的重要文学流派。

一刻什么缺德钟点哟我琢磨中国那边人们现在正起床梳辫子准备开始一天的生活了吧我们这里修女们快敲晨祷钟了她们睡觉倒没有人进去打扰除非偶尔有一两个教士去做夜课要小鸡叫时候隔壁的闹钟当啷啷啷的简直要把它自己的脑袋都震破了我们试一试看是不是还能睡一会儿一二三四五他们发明的这些像星星的东西算是什么花哟隆巴德街的壁纸好看多了他给我的围裙也是那种花样只是我不过我只用了两„ „ 其二是以性的冲突为主题的小说。其三是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其四是促进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的文化思潮的发展,使我们重新衡量人与文明的关系,重新评价现代文明对于人类的意义,正视各种社会压抑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努力消除之,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人的身心自由和谐发展的可贵和重要。

第三讲 革命与造反:新马克思主义、毛主义与新左派

引子:马克思—被异化的劳动使人成为动物年轻的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与经济学手稿》写道: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今天那些陶醉于中国所谓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人真应该看看这句话!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像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这是对社会两极分化的最精辟揭露。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因此,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这是对雇佣劳动的最无情的批判。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这就是对劳动异化的最精辟的阐述,所谓异化,就是使人由对象的主人变成奴隶,由自由的创造者变成机械的苟活者的这样一种情形。人同自我的本质相异化同时还导致了人同人相异化,形成了压迫与仇恨。

一、莫斯科日记:苏联——一个理想的幻灭

苏联的建立是人类社会20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的最富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它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希望和纯洁的理想。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主义、理性的理想破灭后,人类似乎最终发现了真理。红色的三十年代„ „

苏联存在的事实本身就是向剥削者的旧世界的挑战,对被剥削的各国人民来说,苏联是他们的典 ——罗曼•罗兰(访苏之前)范和希望„„我自己毫不犹豫地站在苏联一边,它是代表新的劳动世界的唯一堡垒。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打算都不可能没有错误(犯错是人所固有的)。可是,斯大林的政策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远远超出所有消极的东西。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罗曼·罗兰(访苏后矛盾中)身为国家和民族卫士的伟大的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人,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身变成一种特殊阶级,并且比什么都严重的是,变成特权阶级„„这绝对是失控的专制制度,人类正义最神圣的法则,最基本的自由已无任何保障。我的内心在发出痛苦的呼号,我要反抗。我在抑制自己要说、要写的欲望......——罗曼•罗兰(访苏之后)无产阶级专政并非无产者的共同专政,也不是苏维埃的专政,而是独夫的专政。斯大林什么时候都是对的,不可能不对。——纪德:《访苏归来》

二、文化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及其影响

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研究社会问题的研究所——法兰克福研究所。其宗旨是“独立于政党——政治的考虑之外”研究社会问题。它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在苏联的实践。但是和正统的共产党人不同,他并不受共产党的组织纪律的约束,而是站在独立的立场上评价和研讨共产党的思想、政策和实践。

1、法兰克福学派和正统共产党人的区别:

首先是对待阶级专政的态度问题上:民主集中制与专政造成了新的独裁。

“列宁所开的药方(取消民主)本身比用它去治疗的病症更需要治疗。” ——阿多尔诺 其二,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最富有活力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不是关于无产阶级阶级专政、暴力革命的理论,而是关于异化的思想;并进而提出了“总体化”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人的全面解放,是深层的“文化解放”。

2、法兰克福学派的关注重点是西欧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在“总体性”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并结合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思想,——探索更深层次的人类心灵的异化问题,提出了激进的“社会批判理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盛行着一种舒适、平稳、合理、民主的不自由现象,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 真实的需求与虚假的需求

︾ 社会控制 ︾ 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就是由现代社会的新型社会控制所造就的失去了批判能力、造反能力、超越能力的人,他们的生活永远只有肯定的向度,只有对现行社会的认同的向度,而缺乏否定的向度)如何理解现代社会的不自由?

现代社会的自由就是向左还是向右的自由,买这个牌子还是买那个牌子的自由,其实都 是一回事,是虚假的自由。马尔库塞认为传统的自由概念已经不能使我们在现有的社会 存在中获得一个人应有的生活,当代社会需要新的自由概念。新的自由便是对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存在方式的否定:

摆脱经济力量和关系的控制、摆脱日常的生存斗争、摆脱谋生状态、摆脱被大众文化和舆论宣传所同化的思想、摆脱人们个人无法控制的政治。

《爱欲与文明》:人的真正本质是“生”本能,“生本能”就是爱欲。解放爱欲的核心: ——解放劳动,使劳动成为自由,使人整个身体的爱欲器官享受到真正的自由消遣,体现出人追求快乐的本质。

——进行“本能革命”、“意识革命”,改变人的心理结构,摆脱社会控制。

3、本能革命与意识革命:

这是改变人的心理结构,摆脱社会控制,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经济革命。这种革命包括意识、语言、价值、本能、欲望和需要的各个方面,打破虚假的需求,打破被强加的追求,打破自卑与负罪等等,这种革命首先要人们自我改造,成为具有新意识的新人。

新的革命主体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社会金字塔的极端:“不幸者”与“幸运儿”。“不幸者”——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受排挤的“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以及“嬉皮” 和“垮掉的一代”。

“幸运儿”——技师、工程师、专家等中上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有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

青年知识分子的反抗运动是社会变革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能把“不幸者”和“幸运儿”的革命特性和优秀品质集于一身:既具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因而“能看破科学技术的面纱”;另一方面能像少数民族和“嬉皮”那样,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人性遭受摧残的处境,无私无畏地与这一制度作斗争。

4、总结: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三大批判:其一,对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批判。其二,对“科技主义”的批判。其三,对“极权主义”的批判。

三、毛主义——造反有理,来自第三世界的希望

毛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区别——毛主义的核心是“继续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打破等级制度的尝试:鞍钢宪法:

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的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认为‘马钢宪法’(苏联一个大钢厂的一套权威性的办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这个报告,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 ——毛泽东(1960年)关于文化大革命——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上而下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毛泽东(1967)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何谓资产阶级?非看其名,而看其实。

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毛泽东(1975)毛主义的灵魂:反潮流反权威的造反精神。而且这种造反精神不是像水浒里的英雄一样去反某个具体的贪官,而是反对整个的现存的制度——不仅是政权,更包括支撑政权的整个的社会存在——生活方式的、政治的、军事的、思想的、文化的等等,而其实现方式不是精英自上而下的引导和控制,而是群众自下而上的自我发动和教育。3M—革命的象征 革命的圣徒——格瓦拉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1968年巴黎学生印在胸前的格瓦拉的一句名言 我想,革命是不朽的——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被政府军击伤并被捕。审讯者问:“你现在在想什么?”切如是说。

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我!——切为了追求心中理想,放弃拥有的一切,和卡斯特罗诀别后出走。请听听人民的声音吧!——切一生反对官僚主义,热爱人民。

我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切是一个真正为了理想而活着的人。

只要世界上任何地方有任何非正义的事情,都使人产生最强烈的愤怒。——切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再见了,我的唯一不要在饿狼面前颤抖也不要在思念的草原上冷的发抖我把你放在心里我们将在一起,直到旅途的尽头——这是切给妻子的诀别诗...四、从“五月风暴”到朋克艺术

1、五月风暴

五月风暴不是一场夺取政权的革命,而是一场文化批判的革命——其根源是青年一代对社会控制的不满。

从寝室造反运动开始—— 1968年情人节的斗争—— 狂人派与学生苏维埃——

拒绝任何政党的“领导”,拒绝整个社会权力结构——

西方世界以“五月风暴”为象征的左翼文化思想运动在流行文化上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朋克文化”的兴起。其核心是“自己动手”和“独立”观念。“朋克”在字典里的愿意上小流氓、不良少年、废物、胡言乱语。它最早体现在音乐上,是对摇滚乐的革命。

2、PUNK 1975年Virgin 唱片公司所签下的label – “SEX PISTOLS”(性枪手)是PUNK的起点。他们完全的发泄心里一腔的愤恨, 无论对途、社会都是一种控诉。这就是PUNK的诞生。

PUNK的出现, 不只在于音乐世界, 还影响了时装、平面图像、视像及室内装潢。比方说朋克服装的特点是鲜艳、破烂、简洁、金属、街头。

3、达达主义与波普艺术

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第四讲 回归传统:二十世纪的保守主义思潮及文化表现

引子:激进后的回归

我认为,看待人类的处境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以一系列问题开始:生活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在什么地方吸引我们?我们如何越已知的事物?生活所能达到的极限何在?以这些特征和其它问题为特征的态度我们可称为前瞻的、实验性的、想象的、无畏的态度;它通常是缺乏形式的,因为它并不停留于某地,它总是寻求着表达新幻想的新形式。

还有一种基本态度以另一系列问题开始:过去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与已逝的前辈们共有些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最好地概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什么是永恒的自然真实的面貌?在这里,我们有一种更理智、更综合、更稳定的思考方式,它倾向于系统化,倾向于接受那些已被证实是有价值的东西,倾向于利用那些代代相传的形式。——塞克里坦

一、保守不是退步——什么是“保守主义”

柏克:《法国大革命反思录》:保守“自由的秩序”,“我所指的自由,是与秩序联系起来的自由,自由不仅与秩序和美德并存,而且没有后两者就没有自由。”

在政治上,保守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和“自由主义”是同义语,它坚持自启蒙以来的反国家主义、反极权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传统。

文化上,保守主义就是关心社会整体的道德生活与道德面貌,不愿承认人的非理性、意识潜意识层面,反对将人看作是现代社会压力下的精神心理分裂者,主张构筑人的“统一性”。“每个人都有荣耀之神的形象,没有谁生来应该是主人,而另外一些人应该是奴仆„„美国不会装模作样地默认被关押的异议者自我选择了枷锁,也不会默认妇女成为可耻的代名词,看着她们变成奴仆,同样不会默认任何人类的一员仰人鼻息地生活”、“美国和你们的关系取决于你们对本国人民的态度” ——布什:2005年连任就职演讲 在宗教上,保守主义就是宗教保守主义,体现为对比较激烈地维护自己信仰的纯洁性,维护符合宗教正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努力影响政府将特定的宗教价值转化为实际政策。总之,一般来说,西方文化中的保守主义虽然反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却并不排斥自由民主,也不是一味地维持现状,它并非一个严密的文化思潮流派,而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包含了许多实际上彼此间存在重大差异和矛盾的思想流派,不过它还是有一些基本信条和原则: 其一,相信存在着客观的超越性的道德秩序。

其二,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反对任何的颠覆、断裂。其三,强调传统的重要性,强调经验和模仿。

其四,审慎的原则,强调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反对一时的宣泄而强调长远后果,其五,多样性的原则。认为多样性是自由基础,强调社会对国家的自主性、强调权力在社会中的分散,反对权力集中。

其六,不完善的原则。人性与社会秩序总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只能期待一个可以容忍的有秩序而自由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难免会存在某些弊端,保守主义在激烈变革的当代社会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实际地主宰我们的信念或行为,主要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激进的批判性过强、建设性不够,不足以真正颠覆传统,因此难以让人看到具体的实效。其二是人的本性中本来就同时存在着释放与破坏的冲动、稳定与保存的愿望这样两种相反的心理趋向。

其三是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人类既往生活积淀的体现,渗透到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许多地方无形地存在。而激进作为新的创造,所涉的人类生活领域相对有限。其四是在许多国家,激进最后导致的动荡、不稳定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那么激进的意义何在?

二、哈耶克与新自由主义

一位偶像级的大师一位超越经济领域的经济学家——代表作《通向奴役之路》

1、新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自由对自由的不同理解: 欧洲大陆与英国的自由主义:

欧洲的自由主义更注重个人通过参与民主政治实现其自由,而不是通过不受政府约束实现其自由。英国的自由主义比较注重消极的自由,欧洲大陆则比较注重积极的自由。

2、新自由主义与传统自由主义的两点区别:(1)针对的问题不同(2)自由相对于平等的优先

3、新自由主义: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继续强调以自由放任为原则,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自发作用,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并且将自由与平等对立起来,将自由置于平等之上,以自由为最高原则。代表人物即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

4、哈耶克的学说

(1)哈耶克自由理论的出发点是进行市场竞争的个人。对他来说,侵犯个人在市场制度中的买卖权利必然会逐步侵蚀自由。因此无论保护个人免遭市场力量的损害,还是对竞争施加违反市场规律的限制,其结局都是灾难性的。(如何看待我国农村土地问题?如何解决土地问题上的腐败问题?)

(2)社会平等的无意义:“社会正义原则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市场对货物和劳务的分配无所谓公平不公平,因为其结果并非有意造成的,而是取决于大量机遇„„”

(3)政府干预的有害性:“政府的道义行为究竟应该怎样去评判与选择呢?显然利用一种平衡的力量使这种行为不至于造成另一种不道德的结果,无疑是有效的方式。”

(4)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是迄今为止所能选择的最好制度,这种制度存在的基础在于完全的个人自由的存在。

(5)理性人的假设(人是理性的,不是指他会按照大多数人所设定的最大利益方式行动——而是指他会向自我设定的最大利益方向努力)与对集体主义的批判。(6)对新自由主义的评价问题:非道德主义的社会哲学。

三、新自由主义的文化表现

(1)个人奋斗与“创业”文化的流行(2)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

总体来说,在中国,新自由主义一方面破除传统的封建文化、官场文化、鼓励创新,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在事实上宽容不择手段,造成官商勾结等。

第五篇:读后感 当代建筑与思潮

一. 作者简介:董豫赣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人称“老董”,是《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曾获清华大学光华二等奖获,北京工业大学1998教学优秀奖。已建成的建筑有清水会馆2003.3-2006.9、红 堡2003.3-2006.9、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3、水边宅2002等。

出版了《极少主义》,《文学将杀死建筑》,《败壁与废墟》等书籍。近年来迷恋造园,相关作品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为此新开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通选课,从几年前三十余人的清冷小课发展为百余人的拥挤大课。

二. 内容概要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由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课近十年、广受欢迎的通选课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第一代四位现代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加以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中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最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差距与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化问题。史论结合,辅以众多建筑作品的赏析,图文并茂,是一本很好的现当代建筑史入门书。

三. 本文特点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有很深刻的理解。他把对书中文字的理解融会到对建筑的诠释当中。在书中曾引用于过《巴黎圣母院》的一段话“艺术家随心所欲地建造主教堂。不再神秘、神话和规则,有的是奇思妙想和一时兴起。只要神父安排了大堂和祭祀,别的事他就管不着了。四壁是艺术家的天下。建筑这本书不再属于僧侣、宗教、罗马;它属于想象、诗歌、人民。那个时代写在石头上的思想享有的特权,完全可以与今天的出版自由相比拟。这是建筑的自由。”

作者用这段话表达了他对教堂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在教堂作为宗教避难所的情况下,艺术家才可以在这里自由地表达思想,无论是世俗的生活,还是辛辣的讽刺。思想只能在这样的时刻于这样的地点,以这种方式获得与建筑的重逢,全部思想只能写在叫做教堂的石头上,它若不托付于教堂的建筑物,而是鲁莽的采取书本的形式,就会被刽子手们付之一炬——在秦始皇的时代,因为没有宗教避难的一面,空庭间不但焚烧了书籍,还坑埋了儒生。因此,教堂建筑是那个时代思想唯一的出路,为了能一见天日,各种思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社会的全部物力与智慧都在这里集中,这些教堂,一次比一次建造的更大更高也辉煌。

从作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他对教堂的肯定。正是教堂的宗教意义,才使欧洲的众多思想能够保存,留存于世。艺术家们用他们令人赞叹的才华为人们留下不朽的诗篇。但建筑的宗教意义既是优点也是其致命的缺点。作者用雨果的预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传统建筑逐渐落寞的深刻原因。这也是我在书中最难忘的一点。按照雨果的论述——任何一种文明都以神权开始,以民主告终。民主取代宗教,自由取代统一,这条法则附带的谶言,就镌刻在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圣彼得大教堂这一石头上:

1.圣经会摧毁宗教

2.2.印刷术将杀死大建筑 3.这些会摧毁那些 4.小将战胜大

我一开始一直不懂作者之前说的文学将杀死建筑的理论,因为在我看来文学和建筑并不是一个对立面。在作者的引导下,我逐渐懂得建筑的对立面不是文学,而是文学背后代表的新媒体——印刷术。在之前已经介绍,教堂的兴起壮大与它的宗教庇护是密不可分的,文学依赖于建筑的这种特权,使它流传下去。但当文字可以随意书写流通,便于保存时,建筑的用途就大大下降。印刷术出现的意义不在于书籍的持久,而在于它发行广泛而无法集权控制,它的小,灵活,使它便于流通、繁殖、蔓延。

雨果写到“思想若表现为建筑物必须调动四五种其他艺术,投入堆积如山的石块,竖起密如森林的木架,雇佣无数工人,而它若变为书本,只需几张纸,一点墨水,一支笔。只要我们想到这些,比较这两者,对于人类的智慧为了印刷术而舍弃建筑术,我们怎么还会大惊小怪?试挖一条沟渠低于一条河的水平面,然后用它横截这条河原来的河床,河水必定改道。”是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正如汽车出现之后马车的消失,建筑术也将消逝在工业时代中。

四. 评价

作者在书中对每个建筑现象的兴起都进行了深刻的说明和探讨。如柯布西耶的建筑革命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工业革命的进行使阶级矛盾不断扩大,柯布西耶的设计对象由少数人的宫殿转向多数人的普通住宅。而他提出的 支持机器生产的复制美学也是基于工业革命下的大机器生产模式进行的。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有其历史和现实因素。我想,这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任何建筑和设计都应该结合它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不要脱离现实去想象。只靠想象的东西就如无源之水,终不能长久。

在介绍了西方的建筑演变之后,作者还对中日之间的当代建筑做了一定的比较。也是对中国建筑的一种反思。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建筑的思考和探索也更多地是从政治层面而非学术方面。而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与国际接轨的接口,扑面而来的后现代建筑,在缺乏现代建筑洗礼的中国强势登陆,它直接嫁接了中国现代建筑进程中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多次性运用,中国建筑界无需经历现代建筑的洗礼,就投身到这场事后看来有些短命的建筑运动之中。

作者认为,中国的建筑呈现出日趋同化的态势,而日本建筑师虽以个人对持续性的演变为目标,却为日本建筑的整体带来真正的多样性。从中不乏看出作者对中国建筑未来的担忧和思考。作者提出中国建筑应从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中吸取经验,结合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而不是趋于同化。五. 感想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设计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有机结合。设计也应有其自身的内涵。我们除了学习技巧之外,还应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尤其是多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它舒展而惊人的水平性出挑于川流不息的瀑布之上,被认为是与自然协调的最佳象征。流水别墅是与整个山水的有机结合。这与中国的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明贤在一件精彩的拼贴作品里,曾将流水别墅天衣无缝的嵌入一幅有着瀑布的中国山水画中。我认为这绝不是偶然的,赖特主张“有机建筑”,他认为自然与建筑的结合是美妙的。但怎样真正融入自然而不显刻意是一个难题。只有真正的了解,不断观察自然,才有可能实现。虽然我的专业不是建筑,但通过这本书我也了解了建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艺术形态。我相信,艺术都是相通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这样,要去观察,了解其本质,才能更好的完成它。

下载浅谈清末的立宪思潮与旧中国的八部宪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清末的立宪思潮与旧中国的八部宪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思潮评析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论文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6级博士生 刘旻 学号:200611030004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思潮评析 内容提要: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

    中国立宪与政治文明建设(精选合集)

    中国宪法特别强调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宪法序言设定了三个国家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富强”可以用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客观标准来衡......

    近代中国基督教教会学校与清末女子教育

    近代中国基督教教会学校与清末女子教育 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涉及各个领域,但其“影响在教育方面最强”①。 这一影响 不仅表现在教会学校的林立和大批人才的培养,而......

    宪法与依法行政

     宪法与依法行政-部分试题  一、单选题(24题) 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的( )。  A、核心内容  B、本质内容  C、价值追求  D、重要使命  答案: A  2、行政处罚的情节之一是......

    宪法与宪政

    一、我国现行宪政下宪法司法化的必要性 所谓宪政,就是依宪法而政治,依宪法而治理。宪政就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与宪法同行

    与宪法同行 众所周知,法律在我们的脑海中既熟悉,又陌生,它看似遥不可及却又无处不在,1982年12月4日是我国宪法施行的日子也是现在的法定的“宪法日”。 然而为什么要规定“宪法......

    《西方艺术思潮》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

    西方艺术思潮教学大纲 第一讲 绪论 一、艺术与观念 1,观念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中介作用。 2,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关系。 3,观念与艺术家的创作。 4,观念与艺术目的的多样性。 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