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年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及探讨对策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4 18:5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老年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及探讨对策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老年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及探讨对策文献综述》。

第一篇:以老年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及探讨对策文献综述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之文献综述写作

以老年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及探讨对策

一、前言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67亿,超过日本人口总数,相当于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的人口总数。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具,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未富先老,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90%以上的老年人属于居家养老型。在2011年在广州召开的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上,张敏杰教授作“中国养老制度的转型:从家庭养老到居家养老”的报告时指出,受传统文化影响,现时家庭养老仍是中国主要的养老方式。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使得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的支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寻求社会资源支持已成为趋势。基于我国经济不够发达、物质条件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完全让政府来承担兴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收养老人是行不通的,机构养老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只能起到一个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张敏杰认为,居家养老在政府的推动下,将成为未来中国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中国破解巨大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

二、农村居家养老问题的分析

虽说养老方式多种多样,而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最适合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方式。居家养老服务在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呈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在地区不发达地区,农村养老方式基本上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部分发展中地区和比较发达的地区,居家养老和传统家庭养老相结合,有由家庭养老向居家养老方式的过渡趋势。然而,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进展缓慢,与人们的需求相差甚远。本文尝试结合一些实行居家养老方式的地区浅谈当前居家养老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1.老年人观念转变问题 一些老人家仍存在“不想有人打搅生活”的消极心态,认为此类养老服务解决不了他们的实际问题,对养老服务的期望值不高,也有担心付费方面的经济问题等等。

2.专业人力缺口大 从业农村居家养老和参与农村居家养老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如大多数服务都是家政或志愿援助。如,宁波北仑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发动的是五千名六十名出头的低龄健康老人作为志愿者来照料高龄空巢老人。这种服务是慈善 1 / 5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之文献综述写作

性质的,其助人精神可嘉,可是专业化程度低,遇到危机事件等特殊或突发情况时难以保证服务质量。

3.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者的认识不足 老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服务领域,可是却得不到社会的广泛的正确认识,这实在是对资源的浪费。不止是老年人,很多家庭和社会人对社会工作(包括老年社会工作)知之甚少,这妨碍了工作者进行有效的服务。

4.居家养老潜在的风险 北京大学教授、老年研究所副所长穆光宗认为,老龄化、空巢化以及病残化、孤独化相交织,是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种形势下,生活在高龄、空巢、孤独、病残状态的老年人,如果无法获得社会支持,居家养老潜在的风险会很大。(李红梅、王有佳)

5.老人、家庭、社区、社会与服务者之间的衔接不和谐 “居家养老服务的缺失,是家庭养老功能弱、社会化服务没有跟进的结果。”阎青春分析,当前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一对夫妇要养4位老人和子女,普遍心有余力不足,急切需要社会来支持供养。另外,空巢化现象加剧,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目前,全国空巢老人达到一半。他还指出,政府和社会对养老服务的责任承担缺乏准确的定位,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老年人养老的福利逐渐从企事业单位中剥离,但是社会养老保障、社会福利等体系却没有相应建立起来,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李红梅、王有佳)

6.其他问题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社会化农村居家养老工作运行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够,政府对农村居家养老支持力度不够,关于农村居家养老的投资主体单一导致资金不足等等问题。(王艳芳、冯志涛,2009)

三、农村居家养老对策的探讨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对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微观效果来看,农村居家养老在减轻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养老质量。农村居家养老使得老年人继续在家庭中生活,由于家人更了解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和生活习惯,与公共机构养老相比,在保障资金 相同的情况下,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相对更高一些。另外,农村居家养老对保持代际交换和代际互助,以及保持家庭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从宏观效果来看,农村居家养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把农村养老完全推向社会后给政府造成的压力,同时,又有社会方面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障程度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李志成)

/ 5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之文献综述写作

针对以上对农村居家养老分析的问题,本文尝试探讨关于农村居家养老的对策:

1.向老年人输入新观念 服务人员协助老年人树立良好的养老意识,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让老年人获得作为老年人应该有的权利和意识,提高老年人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和期望值。在思想层面上,营造健康老龄化理念,重新构建大众的老年观念。经济层面上,政府应该给以适当补助。2.加强服务队伍建设(1)建立专业人员服务队伍。要解决养老问题绝不是简单的任务,必须有专业化队伍长时间协助和努力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改变当前中国的养老问题现状。社会工作者里有一支具备专业理论和实训能力的老年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这支队伍的有效投入将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从这一层面着手解决专业人力缺口大的问题。利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有计划地吸纳院校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充实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素质。结合实施专业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科学设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培育居家养老服务社工专业人才。

(2)发展志愿者服务队伍。动员、组织、引导社区单位、居民、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形成制度,多渠道、多形式壮大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伍。

(3)建立老人公益服务队伍。本着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组织低龄健康老人结成“一加一”、“几加一”帮扶对子,为高龄、空巢、失能老人服务。充分调动辖区有爱心、有技能的居民,采取“爱心银行”、“邻里互助”等形式,探索建立服务储备制度。

3.做好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方面的宣传 为了发挥好老年社会工作的真正用处,社区、社会和政府应该付出时间和精力做好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方面的宣传,使这样的专业化助人模式在社会上得到认可,这样有助于工作的开展,真正受惠的将是整个社会。

4.使老人、家庭、社区、社会与服务者之间的衔接更加合理化 居家养老指的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的最大好处是老人不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住宅资源,实行开放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这正是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为外围、以养老体制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这必须成为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胡月,2009)建立投资主体多样化、居 3 / 5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之文献综述写作

家养老普及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是重要目标。这就要求老人、家庭、社区、社会与服务者之间的衔接要更加合理化。

5.健全服务机构网络(1)建立三级服务机构。建立东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依托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搭建起三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2)引入社会服务机构。通过选拔、招标等方式,把服务质量高、信誉好、实力强的社会养老服务、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机构引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作为承担本区域居家养老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定点单位,按市场机制,实行市场化运营。

(3)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依托“96519”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中建立为老服务热线,进一步完善和扩大老年人紧急呼叫系统应用,逐步健全能够与老年人便捷沟通、及时提供服务信息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同时,综合利用辖区的社区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文化室、社区活动室、社区学校等为老服务资源,搭建起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形成横向联动、部门配合、服务机构协调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6.丰富服务内容形式(1)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应当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设置。主要包括以上门服务为主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以机构服务为主的日间托养、康复治疗、休闲娱乐、文体活动、法律维权等服务。

(2)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无偿服务,通过社会组织提供有偿服务,通过社区组织提供社区服务,通过志愿者组织提供志愿服务。提倡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和志愿者组织为高龄、失能、困难、空巢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居家养老服务。

7.建设农村构建养老保障体系 在农村构建养老保障体系,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居家养老,使其在法制、经济和保障水平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支持。

首先,法制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伦理走向法制。可以考虑将农村养老问题纳人人口管理范畴,并列人基本国策,最大限度的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另外,政府在相关政策上也要出台一些得力措施,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不断完善。譬如,在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下,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的重要性和典型性,养老金来源的社会化部分就要相应额外给予一定的补助,免除她们因少子女而有的后顾之忧,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加人少生快富行列 4 / 5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之文献综述写作

中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生育。

其次,经济支持。首先,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的资源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并为以后在农村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税源充分提供保证。其次,政府要从改善农民收人水平着手,提高农民养老的经济负担能力。一方面要加快落实各种农村政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投人,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人。另一方面应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为建立理想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提供财力支持。另外,还可以由政府出面开拓其他一些筹资渠道,比如由政府出面组织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福利彩票,用其所得来帮助贫困地区保障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

最后,道德支持。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深人持久地进行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宣传部门和新闻部门把赡养老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人经常性的宣传计划。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给赡养老年人的子女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在物质、精神上给与支持和鼓励。譬如对赌养老年人的低收人家庭,应给予生活补助;对赡养高龄老人的农户,住房紧张的要优先划拨宅基地等等。

总之,建立扶持居家养老的配套政策,激励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是建立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又一政策保障。(李志成)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往有佳,《养老服务体系面临难题,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N],人民日报,2011年02月25日。

[2]王艳芳、冯志涛,《居家养老需求供给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26卷第4期。

[3] 李志成,《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惠州统计信息网,2009年7月14日。

[4]胡月,《基于老人养老意愿与需求的居家养老体系构建》[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第9期。

/ 5

第二篇:农村老年医养结合视角下的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老年医养结合视角下的养老问题研究

长治县·郭平锁、申路廷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我国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广大农村,研究农民养老问题更是社会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面对养老新常态,加快推进农村医养结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突破2亿,实现医养结合,是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达到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也应做出积极的响应。

医养结合,就是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

医养结合,为使老年人寿命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是同各个年龄段的人口,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彰显了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思维。

二、农村老人医养现状与思考

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切的问题。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但部分农村基层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受条件制约,承担不了护理职能,加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能适应已经到来的健康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其现状主要是:

1、农村老年人身心疲惫,情绪低落。

老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或多或少都会患有一些疾病。孤独、寂寞,与子女沟通少,是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龄、贫困和空巢老人常常念叨:活一天算一天吧,阎王爷快点我的名了„„。这就提醒我们,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之际,首先要解决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老人如果长期郁郁寡欢,就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进而引发身体上的很多疾病。

老年人本应无忧无虑,安享晚年,但隔代教育,含饴弄孙已成为他们不可推卸的义务,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现在退休老人中,65%以上承担了带领孙辈的义务,往返学校接送孙子尤为普遍。经查,某县一个大镇新建“中心幼儿园”居然拖延三、四年未交付使用,长辈为接送孙子女舍近求远,风雨无阻,失去自由和辛苦不说,安全成了老人带孙子女最为头疼的问题,也是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思考:

为使老人身心愉悦,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和谐的家庭氛围固然重要,而社会的关爱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切不可低估,如果各乡镇能够成立“老年协会”,一方面可定期组织老人收听健康讲座,开导老人要认同和接受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保持乐观开朗和积极的心态,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还可组织、引领文艺爱好者开展文艺活动,改善老人的心理状态,增加老人的生活乐趣,使他们心境开朗,晚年幸福,这是老人延年益寿的主要途径。

2、农村卫生院缺医少药,贻误病情;大医院看病难,困扰老人。现在农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专业医生不足,医疗水平有限,当老人突发急症时,常常由于身边没有专业医生进行及时救治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在年老体弱者中,大概有70%的人死于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糖尿病和心脏病),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农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药品短缺现象令人失望和不解。

大医院挂号、检查、缴费、排队、楼上楼下、手续繁琐,每一项都耗神耗时,身心疲惫。即使住院,陪护人床位也十分紧张。看病难依然困扰着老年人。

思考:

老有所医是养老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年人是否身心健康决定他们安度晚年生活质量的高低。如果大医院名医与乡镇医院、农村卫生所有效对接,能够定时坐诊基层,方便群众就医,老人有病就近入院,便于家人照顾,减少经济开支。另外,在保障正规部门的药品质量时,拓宽药品购进渠道,农村是否也像城市一样布点“药品专卖店”,保障各类药品供给,以解决群众买药之诸多不便。

大医院要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特别是高龄、空巢和患病老人,为减少手续,方便就医,可设立专门的“老年科”,有专家坐诊。“医保卡”能够实现全国联网。

3、传统的居家养老,功能弱化,支撑困难。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对其医养至关重要。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老人家庭,常常面临着来自经济、精神、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矛盾。那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大都是由于患脑血管病后,抢救不及时或护理不到位留下的后遗症。他们恢复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多在家庭进行,但家庭毕竟不同于医院,缺少护理知识,加之儿女各自的工作和生活负担,脑血管病一旦进入后遗症期,恢复起来更加困难,护理难度也随之增加,不仅给老人造成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子女为了改善经济状况而背井离乡,打工赚钱,养家顾口。农村大约有60%的老人没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日常照料不够,更不能给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持,老人的空巢化现象愈加明显,约占老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这种背景下的老人只能依赖与配偶的互相照顾。

思考:

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理所当然。如果农村老人及其配偶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健康比例能够达到了40%以上,因为子女的经济支撑在老年人收入来源中占重要位置。农村现实生活中,“养老金”基本能解决健康老人日常生活小开支,他们欣逢盛世,生活无忧,感谢党的惠民政策。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目前农村健在的老夫老妻约有半数,他们相濡以沫,夫唱妇随,老俩做饭,迟早白便,稀稠随意。他们认为:只要子女孝顺,有吃有喝,没有大病,就可以在家养老送终。

当下,遗憾有很多年轻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却冷待了亲人,忽略了父母,确实需要社会大力提倡孝心举动。“百善孝为先”,儿女应该多抽出点时间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嘘寒问暖,多一些真情流露的孝心孝行。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为人子女,孝顺是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最渴望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来自儿女的亲情爱护。

鉴此,各乡镇要广泛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时代新风,促进家庭和睦。通过寻找、评选、宣传表彰平凡而又闪光的“最美家庭”、“孝顺儿媳”的先进事迹,以传承家庭美德,激励他人要以先进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诚恳朴实、敬老孝亲的优良品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家风、民风、社会风气,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笔者认为:在家颐养天年,既符合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又是现实需求。农村实现医养结合,在构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主要应该采取居家养老补贴制度,政府予以鼓励和扶持。在此基础上逐步由传统的养老模式向“养老服务社会化”过渡。

三、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

家庭养老由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提供,与子女合住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比独居老人要好。家庭养老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从目前情况看,子女外出打工屡见不鲜,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步弱化,政府可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家庭养老,制定养老补贴制度,弥补家庭养老之不足。

社会养老,政府在保基本政策同时,各县可设置“养老服务中心”,以统筹协调家庭与社会养老事宜。并且可以在各乡镇布点兴办“福利院”,接收孤寡、失能、半失能的贫困老人和农村“五保户”老人,这是政府应尽的社会责任。福利院就是为家庭解难、社会分忧,替儿女尽孝,把他们的儿女从繁重的家庭护理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就业增收。同时也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正规的康复训练和生活待遇,从而体会到党的温暖,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

1、当下,弱势群体中的农村留守老人,其困境已经成为农村养老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上学,留守老人亲情缺失,物质匮乏,精神空虚。但他们习惯了农村生活,既不愿离开,又不愿给儿女添麻烦,吃饭将就凑合,有病自己扛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几乎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他们渴望关爱,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下,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服务、志愿者提供互助性服务、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还可依托“慈善福利基金会”或者法律援助等形式给予帮助,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2、乡镇可成立养老院、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并鼓励和扶持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经了解,大部分农村老人认为子女是养老的主要承担着,但远水不解近渴。他们渴望子女能在本地就业,创业,能在身边陪伴他们。

3、在乡镇,可建立适合农村老年人组织的“老年协会”。因为它代表老年人的利益,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在养老问题上要勇于担当和务实,可考虑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

4、农村老人生活单调,他们饭后不是打麻将,就是坐街、闲逛。为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村要有文化大院,增加养老设旋,丰富服务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领文化养老。老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文化活动室绘画、书法、看书、读报;到文艺活动室学器乐、唱秧歌、演节目;到文化活动广场健身锻炼、学“广场舞”、太极拳、太极剑等等。

我也是个老者,如何养老,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大事,也是一个探索无穷尽的问题。养老波及范围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无不囊括。物质生活固然是重要方面,这是物质养老,但不可忽视精神养老,笔者认为,精神养老主要靠自养。如何自养,我们老者涉足已深,都略有感触和体会,人要活好,必须有个好心态。有人说:钱多钱少三餐饭,房大房小一张床,健康快乐是真福,平平安安度晚年。我们老年人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多种兴趣,进而拥有幸福晚年。

四、实现农村老年医养结合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养老,成了家庭渐渐不能承受之重。

1、医养结合,民心所向。

对于老年人来说,晚年生活最需要的就是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年老与生病是老年人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大事。如果把专业医院和养老院办成一体,让老人在安居养老的同时,又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这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医疗机构不仅可以开设老年病科,还要主动上门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及时、方便的医疗服务和进行心理疏导及营养保健等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老年人及家属心愿的事情。

2、关注民生,兴办公益事业。

乡镇建设“老年公寓”,为老人们提供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的全方位服务,不仅可以让老人安心入住,同时也让他们的家人放心,缓解家庭压力,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无疑是明智之举。

如何养老?一直是社会比较关切的话题。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从养老理念上来说,是一次重大转变。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每个乡镇可建2—3座“老年公寓”。借鉴其它养老院经验,确定上、中、下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入住老人与子女商量后,可根据老人意愿和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入院。养老院的选址应该在村大、人多,离子女近、自然环境好、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之地。这种政府行为的养老服务业无疑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3、全社会投入医养服务

应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投入,增加专业养老护理培训;对农村养老机构予以重点支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要让不同收入的老年人都享受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业加大资金投入,可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应对老龄化问题;政府要注重建立养老护理人才培训体系;支持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它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医养服务。

字 数 4803 脱稿时间 2016年4月18日 投稿日期 2016年5月18日

第三篇:浅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长春市政府也开始引进并发展了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全新的养老模式。所谓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采取日托、上门、邻里合作等服务形式,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这种养老模式既能满足老年人对于传统家庭养老的需要,又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发展的速度较快。作为东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如果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7%以上,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这个层面上说,长春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3年底,长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老少比已经达到78%。长春市正在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除此之外,长春市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第二,“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幅度;第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养老保障水平;第四,高龄失能老年人口比例高且抚养比大。可以说,养老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但是,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却较为缓慢且需求巨大。据调查,在全市老年人口中,有社

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占到了80%,但是可以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却只有10%不到,长春市居家养老的供求极度不平衡。为此,近年来长春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一)政策体系的支持

长春市市政府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意见》以及《长春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 01 5)》等相关文件。与此同时,长春市政府在2013年还确立了一批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希望通过推动试点社区的发展,为其他社区提供相关经验指导。此外,长春市政府还建立了吉林省第一家正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幸福里助老之家”,以求更好的建设和发展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过努力,长春市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试点社区为龙头,其它社区积极发展,充分调动社区、社会组织、第三方机构以及家庭积极参与的一种形式。

(二)服务对象的和服务面的扩大

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面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增多。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对象由起初的针对80岁以上的“三无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到现在的针对所有有需求的老人。与此同时,对于老人提供的服务也从最初的简单的家政服务到目前的“以送餐为核心,融合了家政服务、医疗服务、义工关爱及社区驰援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尽可能的多方位地满足老人的需求。

二、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和许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城市一样,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

(一)发展速度慢、地区不均衡、供求失调

长春市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政府无力支持居家养老的发展。此外又缺乏国家的支持,使得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据调查,长春市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不到10%,且由于缺少正规社会机构的参与,使得这些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运行困难。而长春市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却达到了80%,这就造成了供求的失调。由于这种现状在短时间难以解决,使得长春市政府只能集中优势重点发展一些社区,而这就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得到政府支持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较好;而在一些缺少政府支持的地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二)资金缺乏且渠道单一

目前,受制于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春市政府在资金上的投入远远不够且呈现地区的差异,有些地区甚至没有资金的投入。究其原因除了政府财政的不足以外,还有就是资金的渠道单一。一般来说,社会组织在养老事业中应起到十分重要的的作用。所以,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应该由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家庭三方面组成同时辅助以社会公益基金等渠道。但是,目前长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导,缺乏相关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时,由于老人的收入较

低,大部分老人无法支撑社区居家养老的费用。

(三)服务内容的单一与不足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归纳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也需要这些需求。据调查,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类型主要有:日常生活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求知需求、交往需求、法律需求、安全需求。长春市目前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内容主要是以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为主,而对于其他的一些需求基本无法满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服务以及医疗保健的服务也不够全面且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春市目前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主要是送餐服务以及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为主,对于一些特定的需求暂时无法满足;而医疗保健的服务由于医疗资源的短缺和有限也显得十分紧张。

(四)服务人员水平层次不齐且数量短缺

目前,长春市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服务技术差、专业知识的缺乏等问题。服务人员大部分是由社区行政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组成,由于缺少专业培训,因此,服务质量普遍较差。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社工知识和技能,在对于心理需求这种特殊的需求是会产生问题。与此同时,长春市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管理不足也加重了服务质量偏低这一现状。除此之外,服务人员的数量缺口也十分的巨大。一个服务人员需要负责上百户的居民,这使得服务的质量必然下降,而且由于人员的限制,使得发生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应对。为了解决这一状况,许多社区开展了“以老助老”工

程,但是,这种措施只能短期缓解人员短缺问题,从长期来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长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五)社区与老人之间的信息断层

社区居家养老想要发展顺利必须需要老年人的主动参与,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实现老年人的一种“自我增能”即挖掘老年人内部自身的潜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这对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想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要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即老年人可以充分理解社区有关信息和政策,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并结合自身情况提供相关建议。但是,目前,由于长春市社区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断层使得老年人无法了解社区有关居家养老的相关信息和政策,有些老年人甚至都不知道。而这就造成了居家养老的主体即老年人自己无法参与到居家养老的建设之中,使得长春市目前大部分社区的居家养老并不能满足老年人,也阻碍了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随着长春市经济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社区居家养老必定会成为长春市养老的趋势,因此,针对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寻求解决的方法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拓展资金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在开始阶段,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投入肯定是无法满足的,想要促进长春市居家养老的更好发展必须要拓展资金的渠道。笔者认为,长春市后期的发展可以借

鉴济宁市的发展经验:由政府单一投入转为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福彩公益金和慈善捐赠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除此之外,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来对于社区居家养老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养老事业的产业化也十分普遍,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养老服务完全依赖于市场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可以考虑引进一些社区和家庭无法提供,但是对于特定老年人群体有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例如:市场化的居家护理服务、市场化的居家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临终关怀服务等。这不仅有利于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有利于整个居家养老的发展。

(二)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我国社会长时期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因此,在养老这一事业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及问题即“社区一把抓”什么都管,由于社区是行政机关,对于居家养老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这种行为必然会阻碍居家养老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参与。此外,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更多是以一种指令和命令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显然不利于居家养老的发展。所以,想要使得社区居家养老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改变社区的定位,社区必须要“放权”。在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中,社区更多的扮演的是一个监督者和中介的角色,社区需要把自己的权力下放给社会组织,相信社会组织,由他们来提供更为专业的

居家养服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就可以完全放手,社区要做的是接收和反馈老年人的信息,监督社会组织的服务,考察社会组织服务人员的同时也要调节老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促进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其次,转变政府的职能。政府应当调整自己的角色,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解决好政府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断层”问题,让老年人更多的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充分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为更好地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建议。同时,政府应该要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相信并依靠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让他们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导,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于他们的监督和指导,积极调解社会组织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社区、社会组织以及老年人自己都积极参与的良好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三)加快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者,他们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决定着整个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因此,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显得十分的重要。而对于长春市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丰富养老服务人员的招聘渠道,吸纳更多的专业的、有经验的服务人员。其次,提升现有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技能,从而提升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建立和完善对养老服务人员监督和考查以及反馈机制,实现养老服务

人员的“持证上岗”。对于优质服务人员给予鼓励和提拔,而对于未能达标的给予批评处罚甚至辞职以保障整个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水平,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满意的更优质的服务。

四、结语

在老龄化社会不断加快以及老龄人口快速增加这个背景下,加快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要求。而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全新的养老模式既能顺应社会的趋势,又能满足老年人的多重需求,因此,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的发展是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尽管长春市目前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笔者相信,在长春市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努力下,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最终会解决,社区居家养老会变成整个长春市的最终选择,每一个老年人都可以幸福美好地安度晚年。

第四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山东社科院人口学研究所调研组

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是 “十三五” 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提升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对山东省东、中、西部的48个社区及1200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问卷调查,调研组认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需求比分别为56.1%、54.1%、47.3%和39.7%。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减少;男性对于上门看病服务需求最高(61.5%),而女性则对体育娱乐活动的需求最高(53.3%)。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资源结合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患病几率的增加,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对医养结合重视不足,78.5%的老年人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但是只有68.3%的老年人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二是缺少专业人才,目前有九成以上的社区缺乏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理员;三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执行力度,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四是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社区健康管理滞后,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山东省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或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863元,城市平均水平为2377元,农村平均水平仅为1343元,购买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所享受的各项补贴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服务设施不足,虽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数量增速明显,但由于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四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只有10.4%的社区拥有养老服务平台,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

(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一是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及配套法规不健全;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薄弱。此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松散,联动性不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释放需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一是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位,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核心与重点,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二是加大服务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主要媒体,传播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信息及服务内容,以提高公众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度和重要性认识; 三是平衡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提高老年人整体收入保障水平,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费意愿,扩大服务购买力,通过建立资金补贴方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老年人潜在服务需求向显性需求转换。

(二)提高质量,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一是服务对象精准化,通过建立老年人动态评估机制,对老年人信息进行个性化追踪,为实现服务分类精准供给提供有效支撑;二是服务内容标准化,通过对养老服务内容重新定位,明确日常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等三大类服务的不同责任主体;三是服务组织专业化,将医疗健康类服务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是当务之急,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化的组织和企业,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四是服务平台智能化,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在资源整合、服务转介、标准化评估方面的功能,引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技术手段,以普惠性为目的,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部门职责,通过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二是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具体标准,并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快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型小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四是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探索建立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支持以及相应的财政津贴等家庭养老政策。

(四)加快人才培养,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一是政府出台养老人才激励政策,培养服务人员的为老服务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二是建立服务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和持续培训制度,加强对专业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引领;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志愿服务和专业社工的力量,逐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常态化;四是明确服务标准,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规范化考核指标。

(五)改革创新,激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活力。一是政府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和增强政策优惠导向,通过市场化机制使养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树立大社区、大整合、大服务的理念,以社区服务覆盖养老服务,真正发挥社区在资源整合、服务生产与转介中的功能作用;三是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功能进行提升,推行 “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志愿者参与”的运营机制。

(六)扩大社区参与,增强老年人的自身价值。一是进一步引导老年人树立自力更生、老有所为理念,增强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重点帮助有意愿且身体状况允许的贫困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接受岗位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鼓励引导老年人参加基层老年协会、老年志愿者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让他们在社区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区。

调研组成员:崔树义、田杨、杨素雯、张月君、王承强、孙同德、齐鹏lbb2620

第五篇:浅谈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五家渠市军垦路街道军垦北路社区刘茵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与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更为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五个有”的目标任务,其中的“老有所养”正是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所提出来的,它不仅为今后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而且把解决全社会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中心任务,“老有所养”就是使每个老年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和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安享晚年。

由于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养老职能在今后将更多地依靠于社会、依靠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由此社会化居家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发展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现状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高龄化和空巢化老年人的不断增多,再加上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普遍的“四二一”或“**二一”六家庭人口结构使得基本依靠子女、亲属照顾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遇到困难,这一切都对养老事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解决日益增长的老年照料服务难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日益紧迫 1 的任务。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这些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困难老人、“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和所有需要照顾服务的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适用的各种服务,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呢?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既不能像过去一样完全依赖多子女轮流照顾的大家庭养老服务方式,也不能一谈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就把眼光盯在单纯发展养老机构上面。

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广大老年人的意愿和心理需求,在继承、改革和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全力营造一种新型的老年人在家里居住与社区照顾、上门包护服务紧密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我市虽然通过在社区建立“老年人互助服务协会”、托老所,开展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但是针对老年人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在社区为老服务基础上,建立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更为有益。一是利用社区服务工作站为平台,大力开展医疗、家政、维修、法律咨询、情感慰藉等养老服务,实行无偿、低偿相结合的形式,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这类初级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志愿者,充实服务力量。我社区通过注册社区志愿者工作站以自愿报名、团体会员等运作方式,组织发展了一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且能提供自愿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三是以福利院、家庭养老院为服务主体,解决了一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注老年弱势群体,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这一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使老年人能够与其他人群一样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之一。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用社会化的为老服务惠及老人,就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 2 务落到实处。目前来看,我市的社会化居家养老看还处在初探和起步阶段,有些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四是专业人才缺少。

三、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推动行政化。

1、资金供给多渠道。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单一做法,还可以提供相关福利补贴,接受补贴的老人用自己的收入购买福利服务。社区虽然也采取了各项措施,如提供无偿、低偿服务等,但社区居委会必竟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困难老人较为全面的服务要求,因此他们往往因为囊中羞涩,难以享受到高品质、全方位服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补贴的形式,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方式,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购买服务、补贴老人,可以确保那些“三无”对象、家庭困难、需要服务帮助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

2、政策法规相配套。从现有的状况看,有关老年人的政策法规还是较为完善的。在完善配套法规的基础上,政府还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划,使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社会福利机构要依法加强管理,推广经验,抓好服务。同时政府要制定“扶持和优惠”的政策,给予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用地、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充分发动、鼓励和资助企业、个人、外资、社团等多种社会 3 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建立能够满足老年人多种服务需求的院舍、站点、连锁经营网点等设施,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为老服务热线、紧急呼救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真正在社区构建起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法律援助、金融理财以及家政、购物、餐饮、维修等服务,公平、高效、开放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部门配合成合力。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除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外,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卫生部门把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社区层面搞好民政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的整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和街道、社区协调配合,做好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从单位转到社区的治理服务工作,为他们养老、就业提供各种方便;文化体育部门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健身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地方财政部门要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扶持;社区内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要对社区老人开放,实行资源共享。

(二)服务内容广泛化。

1、服务对象社会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化社会个性化服务。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体现“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和尊严”的老年人基本原则。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老年人才中心,为他们开辟第二职业、贡献社会创造条件。也可依托社区服务工作站、老年活动室、居民学校,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

2、服务内容多样化。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 4 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同时,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不仅能够较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种养老服务需求,而且可以增加社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服务队伍专业化。加强人才培训,建设一支有责任心、懂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应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专职人员,普遍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要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还应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中吸纳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中来,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利用注册社区志愿者协会这个平台,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和专业知识、技能、体能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和专业化助老服务,让夕阳无限好。

(三)提倡亲情人文关怀

1、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也可以推广“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天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暖和。

2、为居家养老创造条件,提供政策援助。如对赡养老人的子女,每年给予一定的休假;对爱老敬老的家庭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房屋建筑上设计提供适合“两代居”的住房,或两代相邻而居的住房,对与老人同住的家庭买房提供方便,并给予政策优惠等。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下载以老年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及探讨对策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老年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及探讨对策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目前,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目前,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

    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反思

    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反思 陈伟 黄洪 2012-7-25 15:32:51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摘 要:谈及近十年来我国在发达城市大力推行的社区居家......

    农村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我县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口老龄化在我县将成加速之势。据统计,2010年末我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17万人,占总人口的19%,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省和全国平均......

    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存在的问题一是服务用房不独立。农村90%使用老旧房屋或村委会闲置房屋,以**镇为例,全镇22家村委会,目前只规划**村和岳庄村新建房屋,项目何时完成......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价值定位 鉴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险还无法普及,还不能有效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在近一段时间内社会养老保......

    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_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反思(精)

    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 :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反思 陈 伟 黄 洪 摘 要 谈及近十年来我国在发达城市大力推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 很容易联想到已有半个多世纪 发展历程......

    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姓名:单位:专业:学号: 摘要: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一直是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体系的死角。农村的环境基本处于“自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