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定边农村养老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定边农村养老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耕
作
定边位于我省的西北部,榆林市的西部,全县辖20个乡(镇),334个行政村,6个社区,2010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分布在全县69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县总人口为330494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3855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67%,农村人口为282191人,其中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为21757人,占农村人口的7.71%,全县65周岁以上老年人26170人,70周岁以老年人为15175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39.4%,空巢独居老人有6600人,失能老人1650人,半失能老人8260人,留守老人11560人。
一、定边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定边农村老人大都与儿媳同住、夫妻同居,随着党的市场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大都走出家门,投入到本县县城和外省、外市务工经商,有的儿女在外地学习、工作,使这些家庭老人住在家里料理家务,招呼孙子上学,也有些老人的子女把孙子也带出去让在城里学校上学,这样以来,这些老人独自住在家里,变成了农村留守独居老人,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老人有6600人。这些老人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得不到正常的照料和护理,日常生活异常艰辛,个别的老人生活甚至达到惨不忍睹的状况。笔者近期在安边镇看到一位79岁高
龄老人,她双目失眠,终身未育,扶养的儿女又在外地务工,唯她独身居住,连起码的生活自理都不能,见人就哭,使人看后寒心至极。贺圈镇狼尔沟村的刘珍老头年已70旬,是个聋哑老人,有病卧床3年多生活不能自理,靠老伴弱智连正常地为刘老头生活照料都有困难。据一些乡村干部反映类似这样的老人还有不少。
二、定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据笔者了解,定边全县有农村敬老院5处,分布在定边、郝滩、姬塬、杨井、红柳沟5个乡(镇),均为公办,现在只有定边镇(县敬老福利院)有63位“五保”老年人入住外,其余4处敬老院均因基础条件、资金问题和其他原因而停办。不久前笔者通过有关方面莸悉,定边县中心敬老院正在建设中,可望年内建成投入运营,该院建成后能为全县400位农村孤寡等无助老人带来福音;定边县康乐园爱心护理院是一个完全由民间筹资创建的一所民办养老机构,该院地处城乡郊界处,拥有128张床位,能接纳就近部分城乡有一定经济来源的老人入住,但由于缺乏公共投入,个人入住费用较高,加上人们赡养老人受旧理念的制约,认为孝敬老人只有住在自己家里由自己的儿女伺候,不管伺候的怎样生活的好坏和老人的喜爱,住进老年公寓再好也害怕人们嘲笑,但也有一些老人或子女感到交不起入住费用等不愿入住,所以一些有老人的子女只得把自己的老人让其住在家里忍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些老人也
无奈何只得住在家里忍受着命运的摆布。据定边县老龄办的领导向笔者介绍,他们为了解决农村空巢、独居、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在石洞沟乡石洞沟村、乔圈梁村、邹寨子村和贺圈镇狼尔沟村、彭滩村等六个村建立了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小组”,开展活动几个月以来效果很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工工资无法解决。
三、定边农村养老问题的成因。一是受旧的养老理念的影响,老人想住老年公寓害怕丢面子,主要是害怕丢儿女的面子,害怕人们说谋谋老人住进了老年公寓是儿女不孝,或是老人与儿女处不在一起……,儿女们也害怕人们说谋谋人着不得老人,不孝敬老人……,把自己的老人送进了老年公寓居住,是不尽赡养老人义务之举,根本不懂让自己的老人住进老年公寓享福是大孝之举;二是受经济条件的影响,一些农村老人因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加上家庭经济开支过大,沉受不了让老人住进老年公寓的经济负担;三是现有老年公寓设备简陋,护理条件满足不了入住老人的需求;四是老年公寓的创办者感到入住老人所收费用远远抵销不了支出造成亏损额越来越大,创办者又无力垫支,主要是入住老人少,炊事员、护理员、管理人员以及水煤电等费用开支过大,收不抵支,严重地影响和挫伤民间投资者创建老年公寓的积极性,如国家在财力和物力上不给予资助,就有办不下去的危险;五是在发动民间创建养老机构上没有建立起激烈的竞争
机制,如项目申请立项、办理相关立项审批手续、落实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倾斜度不够,提倡民办公助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民间投资兴建养老机构的发展步子缓慢,已创办的亏损大,无支垫能力,面临困境,准备创办者面对已创办者所面临的困境也不敢创办,形成了发展社会兴办养老机构后劲不足。
四、对定边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发展定边农村养老服务业,中、省、市以及定边县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如何把这些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好落实好,是推动定边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认为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1、要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老年法》和中、省、市及本县所制定的老年人优待办法、规定。宣传方法 一是多向党和政府的领导,特别是决策领导反映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二是多向党和政府的领导,特别是决策领导汇报中、省、市有关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方针政策以及外省外地机构养老的典型经验,让这些决策领导掌握了发展农村养老的政策和经验,发展农村的养老就大有希望;三是广泛利用新闻谋体宣传那些居住在农村敬孝老人方面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让那些居住在农村有老人的子女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把自己的老人孝敬好,使老人们乐度晚年。组织县上的各老年文艺团体,自编、自导、自演一些有关宣
传党对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一些孝亲敬老的先进事迹的小品、戏曲、歌剧等,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弘杨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全县营造一个良好的尊老敬老助老的氛围。
2、要认真贯彻党的各项老龄工作方针政策,特别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关规定。发展农村养老从根本上解决观念问题,不管从那个方面,目的是让老人幸福,提高老人们的幸福指数,从吃、穿、住、用、行全面衡量,达到老人满意就是老人幸福的目的。不要受旧的养老理念的束缚——机械的养老模式,应采取灵活的、不影响家庭发展的、而且老人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为上策。
3、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缓解居家养老负担的有效途径。从社会发展的远景看,独生子女的户数已达60%以上,一对夫妇要赡养6—8位甚至10位以上的老人,这么大的养老负担如果不通过机构养老靠居家养老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承受的,所以要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如何发展机构养老?笔者认为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主要是动员定边县境内近年来发展个体经济好的“油老板”、“房地产老板”以及其他有经济实力的人办一些托老所、护理院、老年公寓等民办养老机构,待到这些养老机构建成运营后,政府适当按入住的老人数给予补贴,补贴金额可参照外省、外地每位入住老人每年补贴3000—3500元的标准,以补贴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在兴办养老机构上,还可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来弥补一些贫困地区兴办养老机构的空白。
4、积极开展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工作。在农村开展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工作,是为农村空巢独居留守老人排除晚年生活无人料理后顾之忧的有效措施,此项工作外地有先例,定边也在贺圈镇和石洞沟乡已开展,社会效益很好,方法是助老服务员与助老服务对象签订帮扶协议表,与县助老服务中心签订农村邻里互助为老服务合同,合同规定了服务项目、服务方法、服务时间、报酬标准、考评办法等互相制约机制,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邻里和谐。笔者认为这个方法很好,在人口居住集中的村镇开展最好,效果好,易操作。总之,农村养老工作量大面广,需要上下互动,才能完成,只要人人都能为自己的老人、自己身边的老人、自己遇到的老人献上一点爱,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耕作系定边县老龄办干部、定边县老年学学会理事)
第二篇:农村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我县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在我县将成加速之势。据统计,2010年末我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17万人,占总人口的19%,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6.18%和12.5%)。面对全县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对养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2011年县政府办实事项目,全县农村养老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促进和谐德清建设,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广泛征求意见等形式,对我县农村养老事业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养老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的养老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难免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1、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氛围不浓。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农村养老事业发展氛围不浓,有些领导和群众对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情况知之甚少,对老有所养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很多人以为“养老”就是进敬老院,认为把老人送养老院就是不孝顺,少数家庭还存在不尊重老人、虐待老人等
1现象。政府也没有真正把养老事业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对养老对策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还不够,养老机构建设作为慈善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项目没有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政府对养老福利机构的扶持政策还处于较低水平,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像教育经费一样随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而保持同步增长的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保障机制。
2、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公办养老机构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设施设备简陋,除社会福利院、武康、乾元、钟管、洛舍相对好一点外,其它乡镇敬老院都比较简陋,多数房屋破旧、室内阴暗、无室内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所。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单一,在承担五保老人、孤寡老人供养任务的基础上,仅试点接收极少部分社会老人的寄养服务。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为个人出资兴办,其出资人大多数为小投者,还有部分下岗职工,存在规模小、运营弱、安全差、不规范等问题。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只能在低收费标准、低工资标准、低服务条件的“三低”状态下维持度日,靠自身积累无力再改善条件,扩大规模。经调查发现,全县4家民办机构仅1家有营业执照,其他存在无证执业的现象;民间资本愿意投资上规模上档次的养老机构,但由于土地因素的制约,只能望而兴叹。
3、农村养老机构养老护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无法达到专业护理水平。目前,全县养老机构护理员125人,有护理证的不足10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县老
人的需求。大多数乡镇敬老院的护理人员都是50岁以上的农村家庭妇女,仅限于供应三餐,根本谈不上护理,对老人入住也没有吸引力。社区养老护理员缺乏老年心理咨询知识,无法提供社区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精神慰籍要求。另外,由于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收益低,无法支付较高工资聘请专业护理员,现护理人员的待遇偏低,平均工资仅为730元/月左右。加之受传统世俗观念影响,很多人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是低人一等的工作,不愿意从事护理老人的行当,导致护理员不足,专业护理人员难招,现有护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稳定性差,服务质量不高。
4、农村居家养老工作刚刚起步。2009年起,我县开始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2010年,在武康部分社区、钟管镇等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过1年多的实践也初见成效。但是从其运行机制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所吸收的加盟企业质量还不高;乡镇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然在敬老院挂了一块牌子,但形同虚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还不够规范,目前仅限于提供活动场所,缺少专职人员和养老服务场所等等。
三、对策及建议
1、统一规划,科学制定农村养老事业发展规划。要按照统筹考虑,超前规划的原则,在科学分析老年人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全县农村养
老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要优先保障养老机构用地,对各类投资主体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设施,优先立项,优先审批。要积极做好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源整合,将闲置的医院、学校、幼儿园、企业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要改变一乡一镇必须建一个敬老院的传统做法,按照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对乡镇进行划片区,按片区对养老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2、增加投入,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社会养老事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将发展社会养老事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调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参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养老事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建议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养老事业发展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并随着财政增长而逐步增加,重点对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等实行扶持,特别是加大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的资助。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民办养老机构在用地、税收、能源资源、电视收视费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和措施,尤其在土地供应方面,要适当给予地价优惠,可按公益设施用地作价,或适当降低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或由政府划拨土地,社会资本修建和经营。要继续实施并扩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的补贴政策,对
补贴政策可作适当调整。如在床位补助资金方面,可结合本县的实际,适时提高养老床位建设资助标准和增设运营补贴。
3、多方协作,努力提高农村养老工作队伍素质。要开展专业化培训,建议在县职业教育院校设置养老护理专业,培养面向老年人的家政、护理康复等服务专业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养老护理确定为一个技术工种,加强老年护理、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要逐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待遇,定编定岗,吸引高素质的人到养老机构来工作。要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会福利服务群体,努力解决空巢、高龄、失能等老年群体在养老方面的困难。
4、创新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居家养老工作步伐。要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真正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原有13个社区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向农村社区推进。要完善老年人救助服务系统功能,逐步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建立包括老年人健康档案、子女联系方式、居家呼叫服务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和服务信息沟通。要加快建设规范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尽快出台有关养老服务用房、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政策,继续组织开展“银龄互助”活动,为确实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或有偿服务。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在原武康的基础上扩展到乾元、新市、钟管等乡镇,并委托村老年协会落实人员进行一对一帮扶服务。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5、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紧密结合和谐德清建设,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老有所养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形成共识,进一步提升为老服务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营造社会关心支持、个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做好向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会议,广泛开展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为老服务意识,在全县逐步形成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三篇: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所占比重逐年攀升,老年人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增长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供养老年人的能力还比较弱,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积极应对由此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妥善解决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
小
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
老年人
养老问题
原因
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指出,全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相对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其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老龄化特征日益显著,这意味着我国所承受的来自老龄方面问题的社会压力将日益增大,面对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上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如何改变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的现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欠
现在农村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一方面,“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由于年龄增长使得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尤其是高龄老人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加上自身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09年底还只能在百分之十的县开展试点,绝大部分农村尚未推广。一直以来,村委会只是负责大方面的政策指导,对于妥善安置老人的工作没有经验,对自身将要扮演的角色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村委会单方面不具有收留、照顾孤寡老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所谓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亲人照顾的老人,他们要么是无儿无伴的孤寡老人,要么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巢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且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①。“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这种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 ① 转引自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境下,好多人都自顾不暇,更不用说抽出时间来照顾老人了,再有,老伴去世的话,剩下一个老人独居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其中的少量“五保”老人,生活质量也是很低的。
(三)病有所医差距太大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很不完善,使得那些劳动能力下降、收入水平普遍很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承担。个别患有重病的老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儿女们的经济收入量力而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老人家庭有能力支付医药费用,往往也会因为农村医药资源短缺导致的就医费用相对昂贵而又使得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据2000年北京市老年人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年均医疗费支出为3131元,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的1039元。城市老年人医疗费公费支出的占50%以上,且他们中有40%的人被报销部分达总支出的75%以上。农村主要由子女或自己负担,即使由公费支付者,其负担的比例也不如城市高。城市老年人几乎都享有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农村老年人中享受医疗保障的不足40%,且保障的份额较低。以上分析显示出北京城乡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较低的医疗保障,有40%——50%的老年人对医疗问题忧心忡忡②。
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现在参加人数已达8,15亿人,基本实现了对农业人口的全覆盖,但补贴水平尚低,农村医疔资源薄弱状况的改变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四)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
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匮乏,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数只能通过聊天、看电视、赶集等方式打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更多的针对年轻人开展的,老人没有办法接受更不能参与其中,而其中以空巢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更为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子女外出期间,40.7%的空巢留守老人表示经常会有孤独感,而非空巢留守老人的这一比例为32.0%③。
二、农村养老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
在这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需要那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创新能力的人,而上一代的老年人恰恰不具备这些,结果是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变得炙手可热,老年人逐渐被迫退出社会这个大舞台,新生代优越于老一代的优势慢慢显现出来;加上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又使得上一代的经验在很多方面不再适用,失去了对年轻人的文化传授意义,老年人不再被看好,家庭的未来指向代替了过去指向。从而使家庭的伦理重心不可避免的发生下移——子女逐渐成为中国家庭事实上的重心,人们更多的关注下一代的发展,老一代的权威随着他们优势地位的丧失而跌落,成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而其中尤以高龄、丧偶、无收入、低文化、体弱、女性老年人的权益最易受到损害。中国家庭已由往昔的以孝为本变为子女中心,出现“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倾向。这一状况在农村更甚,从而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突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二)流动家庭大量增加
流动家庭的大量增加是导致空巢问题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呢?一方面,过去绝大多数的剩余劳动力被集体生产组织形式所束缚,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后,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加上户籍制度的放宽和城乡劳 ② 陈树强:《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心路历程——以北京市15个案例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 ③ 叶敬忠 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23页 动力流动限制的松动,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务工的同时,仍然受到城乡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严重限制,大多数农民工无法在城市中为家人提供稳定的住所、良好的就医和其他生活条件,在这个前提下,使许多家庭不得不处于“分裂”状态,导致空巢老人群体的出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累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较少的利润,并且劳动所得基本是固定的,就使得年轻一代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专业分工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非农就业机会,吸引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年青一代开始追求自我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越来越关注自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逐渐走出农村,其中一些人无力赡养父母或不愿赡养父母。
(三)公共娱乐设施少
农村老人晚年精神生活单调一方面是因为子女只注意对老人物质生活方面的照顾,忽视了老人对情感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可供群众娱乐的公共设施少之又少,据本人的所见所闻,农民农忙过后只能把赶集、聊天、打牌等当作消遣,充其量再有一台电视机,抑或听听广播,甚至报纸都不经常读,至于体育健身设备、老年活动室、电影院更无处可寻。加上农村老人那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自身知识贮备有限,许多如读书、看报、写字、作画等娱乐活动并不适合他们,这也是造成他们晚年生活单调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农村,2000年享受离退休金的老年人仅占农村老年人的4.0%,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依靠家庭的经济供养。农村的医疗保障形式包括合作医疗、公费医疗、商业医疗三种形式,覆盖面分别为8.9%、1.8%、0%。由此可见农村总体的医疗保障还是很薄弱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负担了老年人的医药费④。而最新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期以来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许多事情都是领导在上面是这样号召的,下属在执行时却自作主张,自立标准,结果是政策确实实施了,但受益者却是中间人而非百姓。据调查的400名留守老人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人比例达89.3%,但目前仅有5.0%的留守老人从中报销过。对留守老人的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门槛高、程序复杂、就医费用“水涨船高”等是影响农民从中受益的主要问题。其中不少留守老人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医疗费用的涨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能够获得的实际好处。因为缺乏很好的监督制度,使得一些人钻了空子从中获得私利,欺骗了上层也害苦了百姓⑤。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传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所以首先要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保护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土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即使依法有偿流转,其收益亦应归老年人所有,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这一项规定能很好的保障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的晚年基本生活,使得他们在垂暮之年依然可以享有基本的土地收益,同时可以明确土地所有关系,避免这部分的财产纠纷。此外,我们应提倡父母与子女签订“家庭赡养协议”,规范赡养内容和标准,由村(居)民委员会或有关组织监督协议的履行,明确子女应尽的义务及享有的权利,以保障老年人切实地享受到赡养扶助权利。同时,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在社会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我们应该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新模式,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的养老事业,把 ④⑤ 赵宝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华龄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31页
侯世标 石义金 张泉:《老龄工作手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无偿服务、抵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结合起来。
(二)发展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执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民养老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解决养老保险自身存在的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和保障水平过低等问题,以法律的形式把这一制度确定下来,避免因个人意志影响其在各个地方的推广和实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法律效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积极探索合适的投资渠道、培养和吸收投资人才,使农民的养老保险基金不但要保值,更要追求增值;国家适当提高投保档次,为他们讲清利弊,并鼓励农民积极投保,为日后养老生活做准备。其次,要努力改善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状况。规范和完善基金的管理制度,杜绝各地政府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发生;改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管理费从所收基金中抽取的局面,建议由国家或相关机构直接发放经费或予以补贴。最后,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因地制宜,分类、分步实行。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保障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达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国家计划用斗十年左右的时间推进这项制度,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完善和推广医疗保障制度
2002年,我国明确提出要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保证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的顺利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媒体和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向农民进行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保险意识。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合作医疗实施的全过程,在进行全面宣传的同时突出重点,把理论宣传与实际榜样结合,以激发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其次,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扩大筹资渠道。应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鼓励社会团体捐助的办法。通过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捐款,因为农民收入很低,所以农民个人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应尽量减少,如果负担过高,农民就不会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从而不利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最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领导都应该认真贯彻实施,实行责任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实施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护,必要时可以把制度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干部政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内容。
(四)鼓励他助和老年人自助
国家和政府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与五保供养工作的同时,还应鼓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开发式扶贫,扶持低龄、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项目,增强贫困老年人的生产自助能力,如此还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贫困救助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救助,创造结对帮扶、认养助养、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多种救助形式,普遍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扶助,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人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健康需求、工作需求、依存需求、和睦需求、安静需求、支配需求、直爽需求、求偶需求。由此可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好坏既表现在物质上,更多的表现在精神上。人到老年,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已经没有太多的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尤其得到儿女们的体贴和关怀。社区和村(居)委会应针对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并可以尝试兴办老年大学、老年健身和文化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活动场所,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还应该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老年人,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为他们排解忧愁,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在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社会隔离感。
(六)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一法一条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大力开展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为人子孙都有无条件赡养老人的义务,不赡养老人、或不尽心赡养老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增强贫困老人自身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使那些因子女不孝而导致贫困的老人自觉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与其不孝子孙作斗争,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被赡养的权力。最后,司法机关要搞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对那些有能力而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和遗弃老人的子女,经过多次调节无效的,司法组织要积极主动负责的向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对待这类案件要及时处理,依法裁决,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老人的利益。
农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而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备受人民关注。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和发展策略,各地各级政府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制定实施方案,努力发动人民群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张纯元.中国老年人口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赵宝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5、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侯世标,石义金,张泉.老龄工作手册.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7、百度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
8、百度百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农村低保向亿万农民走来——我国将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
10、百度网,李春根,新时期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2008
11、温家宝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9,8,20
第四篇: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医疗保障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保障,医疗保障是关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面。
(1)农村可以考虑专门为老人们配置一些娱乐设施,引进一些适合老人们浏览的报刊
和书刊等,以此来丰富老年朋友的闲暇生活。
(2)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建设的投入,要从资金、物质、制度上给予保障,解决好老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下,许多村民感慨到,“最怕的就是生病,越来越看不起病了”。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保
障范围,重点保障病残、老年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3)由参加养老保障的各方受益主体组成监督机构,如农民代表大会等,依法对农村养老保障的事务实施全方位监督,包括有关处罚决定的执行情况,并定期将工作情况与监督
结果向村民们公布。
总之,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措施必须是一种综合的解决方案,要依靠传统家庭养老,政府“救济养老”,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完善,特别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产生后,给农村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要从农村实际出发,改变农村养老政策,建立适应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障制度,统一、协调、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维护,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得以顺利实施,使农村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所占比重逐年攀升,老年人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增长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供养老年人的能力还比较弱,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积极应对由此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妥善解决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
小
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原因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指出,全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相对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其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老龄化特征日益显著,这意味着我国所承受的来自老龄方面问题的社会压力将日益增大,面对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上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如何改变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的现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欠
现在农村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一方面,“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由于年龄增长使得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尤其是高龄老人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加上自身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09年底还只能在百分之十的县开展试点,绝大部分农村尚未推广。一直以来,村委会只是负责大方面的政策指导,对于妥善安置老人的工作没有经验,对自身将要扮演的角色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村委会单方面不具有收留、照顾孤寡老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所谓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亲人照顾的老人,他们要么是无儿无伴的孤寡老人,要么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巢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且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①。“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这种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下,好多人都自顾不暇,更不用说抽出时间来照顾老人了,再有,老伴去世的话,剩下一个老人独居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其中的少量“五保”老人,生活质量也是很低的。
(三)病有所医差距太大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很不完善,使得那些劳动能力下降、收入水平普遍很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承担。个别患有重病的老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儿女们的经济收入量力而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老人家庭有能力支付医药费用,往往也会因为农村医药资源短缺导致的就医费用相对昂贵而又使得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据2000年北京市老年人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年均医疗费支出为3131元,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的1039元。城市老年人医疗费公费支出的占50%以上,且他们中有40%的人被报销部分达总支出的75%以上。农村主要由子女或自己负担,即使由公费支付者,其负担的比例也不如城市高。城市老年人几乎都享有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农村老年人中享受医疗保障的不足40%,且保障的份额较低。以上分析显示出北京城乡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较低的医疗保障,有40%——50%的老年人对医疗问题忧心忡忡②。
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现在参加人数已达8,15亿人,基本实现了对农业人口的全覆盖,但补贴水平尚低,农村医疔资源薄弱状况的改变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四)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
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匮乏,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数只能通过聊天、看电视、赶① 转引自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② 陈树强:《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心路历程——以北京市15个案例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
集等方式打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更多的针对年轻人开展的,老人没有办法接受更不能参与其中,而其中以空巢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更为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子女外出期间,40.7%的空巢留守老人表示经常会有孤独感,而非空巢留守老人的这一比例为32.0%③。
二、农村养老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
在这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需要那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创新能力的人,而上一代的老年人恰恰不具备这些,结果是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变得炙手可热,老年人逐渐被迫退出社会这个大舞台,新生代优越于老一代的优势慢慢显现出来;加上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又使得上一代的经验在很多方面不再适用,失去了对年轻人的文化传授意义,老年人不再被看好,家庭的未来指向代替了过去指向。从而使家庭的伦理重心不可避免的发生下移——子女逐渐成为中国家庭事实上的重心,人们更多的关注下一代的发展,老一代的权威随着他们优势地位的丧失而跌落,成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而其中尤以高龄、丧偶、无收入、低文化、体弱、女性老年人的权益最易受到损害。中国家庭已由往昔的以孝为本变为子女中心,出现“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倾向。这一状况在农村更甚,从而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突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二)流动家庭大量增加
流动家庭的大量增加是导致空巢问题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呢?一方面,过去绝大多数的剩余劳动力被集体生产组织形式所束缚,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后,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加上户籍制度的放宽和城乡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松动,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务工的同时,仍然受到城乡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严重限制,大多数农民工无法在城市中为家人提供稳定的住所、良好的就医和其他生活条件,在这个前提下,使许多家庭不得不处于“分裂”状态,导致空巢老人群体的出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累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较少的利润,并且劳动所得基本是固定的,就使得年轻一代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专业分工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非农就业机会,吸引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年青一代开始追求自我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越来越关注自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逐渐走出农村,其中一些人无力赡养父母或不愿赡养父母。
(三)公共娱乐设施少
农村老人晚年精神生活单调一方面是因为子女只注意对老人物质生活方面的照顾,忽视了老人对情感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可供群众娱乐的公共设施少之又少,据本人的所见所闻,农民农忙过后只能把赶集、聊天、打牌等当作消遣,充其量再有一台电视机,抑或听听广播,甚至报纸都不经常读,至于体育健身设备、老年活动室、电影院更无处可寻。加上农村老人那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自身知识贮备有限,许多如读书、看报、写字、作画等娱乐活动并不适合他们,这也是造成他们晚年生活单调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农村,2000年享受离退休金的老年人仅占农村老年人的4.0%,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依靠家庭的经济供养。农村的医疗保障形式包括合作医疗、公费医疗、商业医疗三种形式,覆盖面分别为8.9%、1.8%、0%。由此可见农村总体的医疗保障还是很薄弱的,家庭在很大③ 叶敬忠 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23页
程度上负担了老年人的医药费④。而最新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期以来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许多事情都是领导在上面是这样号召的,下属在执行时却自作主张,自立标准,结果是政策确实实施了,但受益者却是中间人而非百姓。据调查的400名留守老人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人比例达89.3%,但目前仅有5.0%的留守老人从中报销过。对留守老人的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门槛高、程序复杂、就医费用“水涨船高”等是影响农民从中受益的主要问题。其中不少留守老人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医疗费用的涨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能够获得的实际好处。因为缺乏很好的监督制度,使得一些人钻了空子从中获得私利,欺骗了上层也害苦了百姓⑤。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传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所以首先要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保护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土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即使依法有偿流转,其收益亦应归老年人所有,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这一项规定能很好的保障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的晚年基本生活,使得他们在垂暮之年依然可以享有基本的土地收益,同时可以明确土地所有关系,避免这部分的财产纠纷。此外,我们应提倡父母与子女签订“家庭赡养协议”,规范赡养内容和标准,由村(居)民委员会或有关组织监督协议的履行,明确子女应尽的义务及享有的权利,以保障老年人切实地享受到赡养扶助权利。同时,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在社会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我们应该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新模式,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的养老事业,把无偿服务、抵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结合起来。
(二)发展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执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民养老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解决养老保险自身存在的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和保障水平过低等问题,以法律的形式把这一制度确定下来,避免因个人意志影响其在各个地方的推广和实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法律效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积极探索合适的投资渠道、培养和吸收投资人才,使农民的养老保险基金不但要保值,更要追求增值;国家适当提高投保档次,为他们讲清利弊,并鼓励农民积极投保,为日后养老生活做准备。其次,要努力改善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状况。规范和完善基金的管理制度,杜绝各地政府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发生;改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管理费从所收基金中抽取的局面,建议由国家或相关机构直接发放经费或予以补贴。最后,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因地制宜,分类、分步实行。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保障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达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国家计划用斗十年左右的时间推进这项制度,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完善和推广医疗保障制度
2002年,我国明确提出要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保证新型合作④
⑤ 赵宝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华龄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31页侯世标 石义金 张泉:《老龄工作手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医疗制度在农村的顺利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媒体和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向农民进行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保险意识。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合作医疗实施的全过程,在进行全面宣传的同时突出重点,把理论宣传与实际榜样结合,以激发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其次,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扩大筹资渠道。应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鼓励社会团体捐助的办法。通过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捐款,因为农民收入很低,所以农民个人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应尽量减少,如果负担过高,农民就不会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从而不利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最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领导都应该认真贯彻实施,实行责任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实施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护,必要时可以把制度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干部政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内容。
(四)鼓励他助和老年人自助
国家和政府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与五保供养工作的同时,还应鼓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开发式扶贫,扶持低龄、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项目,增强贫困老年人的生产自助能力,如此还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贫困救助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救助,创造结对帮扶、认养助养、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多种救助形式,普遍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扶助,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人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健康需求、工作需求、依存需求、和睦需求、安静需求、支配需求、直爽需求、求偶需求。由此可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好坏既表现在物质上,更多的表现在精神上。人到老年,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已经没有太多的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尤其得到儿女们的体贴和关怀。社区和村(居)委会应针对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并可以尝试兴办老年大学、老年健身和文化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活动场所,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还应该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老年人,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为他们排解忧愁,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在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社会隔离感。
(六)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一法一条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大力开展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为人子孙都有无条件赡养老人的义务,不赡养老人、或不尽心赡养老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增强贫困老人自身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使那些因子女不孝而导致贫困的老人自觉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与其不孝子孙作斗争,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被赡养的权力。最后,司法机关要搞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对那些有能力而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和遗弃老人的子女,经过多次调节无效的,司法组织要积极主动负责的向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对待这类案件要及时处理,依法裁决,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老人的利益。
农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而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备受人民关注。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和发展策略,各地各级政府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制定实施方案,努力发动人民群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3、张纯元.中国老年人口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赵宝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5、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侯世标,石义金,张泉.老龄工作手册.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7、百度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8、百度百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农村低保向亿万农民走来——我国将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10、百度网,李春根,新时期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200811、温家宝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9,8,20
第五篇:浅析依法行政工作存在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析依法行政工作存在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灵魂地位的确立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我市各级税务机关认真贯彻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普法宣传、教育培训、规范性文件审查、征管查互动、税收执法自动考核、内部监督等多项依法行政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税收工作的健康发展,实现了税收工作重心由收入型向法治导向型的转移,全市地税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当前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各级税务部门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当前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对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地税系统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外部执法环境、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税收立法层次、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
(一)外部法制环境仍待进一步优化。
1、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与新时期依法治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组织收入工作必须与依法治税的总体要求相适应,是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者已经形成的共识。然而,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税务系统多年来形成的较强的任务观念难以转变,完成计划仍是税务部门的首要目标,围绕税收计划的“依法治税”,阻碍了税务系统依法行政、执法治税工作的推进。
2、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尚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相关执法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协作不力。一些部门对税务部门要求的税收执法的配合协作往往加以推诿和拒绝。比如在与工商部门的沟通协作上,根据新《征管法》规定,工商机关应定期向税务机关提供设立、变更、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等信息,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税务登记未注销,工商登记已经注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
(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1、思想认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基层单位对税务系统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推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执行上”,虽然下发了不少文件,但贯彻落实得不够。
2、改革后的农村征管模式有待完善。地税系统近几年来大力推行基层建设,不断整合农村征管资源,实行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政策,使得基层征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3、法制人员力量薄弱且机构设置不科学。基层地税机关未设专职法制机构,一般设在综合管理部门并指定专职人员。但由于综合管理部门业务多,人手少,往往冲淡了税收法制工作。
4、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完善。首先是岗责体系设置还不能完全实现权力监督制衡要求,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等现象大量存在。缺乏统一的税收执法质量考核标准。另外,税收执法监督的手段仍难以跟上发展的需要。
(三)税收立法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税需要一个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而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是通过税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税收立法是依法治税非常重要的一环。税制改革以来,税收立法不断加强,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完善的对策
(一)优化税收执法环境,营造依法行政和谐氛围。
1、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税法宣传。一是全面抓好普法工作。二是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学习。三是围绕重点内容及任务抓落实。
2、优化纳税服务,树立良好执法形象。一是推广税源“一户式”管理和“一窗式”纳税服务制度。二是规范言谈举止。三是简化行政审批。
3、注重部门协调,构建和谐执法环境。一是要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相互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由政府出面协调工商、审计、财政、公安、银行、房管、土地等部门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协税、护税网络,加强税源管理。二是要认真做好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增强政府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减少政府对税收执法的不适当干预。
(二)建立依法行政机制,改进依法行政方式。
1、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2、规范税收制度建设,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
(三)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质量。
1、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和协税护税机制。
2、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的执法原则。
(四)强化“两权”监督制约,确保依法行政良性运转。
1、强化内部监督,完善税收执法监督机制。
2、强化外部监督,公开执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