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农民生存现状,培养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积极性,提高农民社会福利

时间:2019-05-14 18:3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变农民生存现状,培养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积极性,提高农民社会福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变农民生存现状,培养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积极性,提高农民社会福利》。

第一篇:改变农民生存现状,培养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积极性,提高农民社会福利

改变农民生存现状,培养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积极性,提高农民社会福利„„“三农”问题专家学者激情对话——咱农民要过新农村的好日子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5年11月11日11:3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核心提示

“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拥有7000万农民的河南而言,这个规划目标意义更加深远。要实现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河南的难点、重点都在“农”字上,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其中的关键点。新农村运动的内核究竟是什么?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哪

里?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11月1日~2日,一场名为“新农村建设实践反思与展望”的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张晓山等和新农村建设的一批实践者激情对话。参会的多位农业经济专家认为,新农村建设关键在改变农民生存现状,培养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

合作社推动生产发展

11月1日上午,坐了一夜火车的张砚斌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他拎着一袋合作社刚刚收割加工好的无公害大米,包里装着一沓印刷精美的产品宣传页。张砚斌是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独立监事长,当天召开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反思与展望”研讨会,他作为乡村建设实验地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

张砚斌所在的南马庄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9月,是在“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挂职兰考的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支持下发展起来。此前,温铁军带领一批志愿者,以宴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为依托,已在全国14个省建立了30多个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核心的新乡村建设实验基地。

“农民自发的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有益尝试。”温铁军认为。在河北定州、吉林榆树、河南兰考等地,这些合作社从最初的文艺队、老年协会或妇女协会,逐渐发展成各种专业协会、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机互助小组等。很多合作社具有农业生产活动、文艺活动、学习活动、卫生活动等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生产发展是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成果,张砚斌所在的南马庄合作社成立了无公害大米协会,并通过农业部门的无公害生产地认证,今年还注册了“鑫合”商标,获得了农业部示范基地的称号。“没有合作社就没有南马庄的今天。”张砚斌对温铁军说。

谁来投入新农村建设

“和上世纪80年代农村发展的黄金时期相比,如今农村发展的三要素,土地、资金和劳动力都被大量抽走。”温铁军说,在这样的困局下,农村面临交通、通讯、自来水、厕所和农田水利等设施不足;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在未来的一个特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不可能马上缩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

“在农民增加收入渠道不多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应该转向节支。所谓节支,就是政府通过廉价有效地供给公共产品的路子,减少农民生活中的支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利用国家日渐增强的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为农村居民高质量的福利提供财政支持。”比如,为农民提供最为重要的水、电、路基础设施;通过国家教育与乡村教育的结合,大大降低农民子女及农民全体的教育成本;利用国家财政支持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规划改造农村居住环境,将分散居住的农户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个环境优美的居民点,减少在诸如建房、穿衣、购买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炫耀性及竞争性消费。

在另一些专家眼中,新农村建设被视作解决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的突破口。北大经济学教授林毅夫1999年提出该观点并一直坚持至今,他把农村看作目前亟待释放的最大一块消费市场。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在会上也说,新农村建设要改进现有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上水、下水、电、道路等。“这些能够极大创造需求,消化我国过剩的产能,帮助经济度过通缩期。”

在河南农村,类似的举动已经在实施。如我省在豫东等传统农区推广的农村沼气化工程,就是由政府补贴一部分资金;2005年,河南还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投入60亿元。由于这些工程需用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大都在当地,对地方经济发展又起到了拉动作用。

王景新说,全国74万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半没有自来水供应,要是在37万个村每村建一个水塔和相应的管理设施,投资约20万元,全国只需要740亿元。一旦自来水供应问题得到解决,除了刺激对洗衣机、冰箱的需求外,很快就会掀起农民自发的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和生活质量相关的建设高潮,由此创造出的巨大社会需求,将把各相关行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

但是有专家提出,对农村公共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必须解决谁来投入的问题,否则在农民增收不大的情况下提倡消费,很可能加剧农民收入与支出的矛盾,对农村的发展实为不利。

文化建设是关键

从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纯改变村容村貌,它既包括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也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择提醒说,新农村建设要防止在实践中将其狭隘化和低层化。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贺多年在湖北农村试点发展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他认为国家应在财政上对这方面给予直接支持。

贺雪峰说,通过村庄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村庄生活的长远目标,提高人们对村庄价值本身的重视,这方面具体可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编写村志村史,举办村庄节庆等都值得一试。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总干事刘湘波也认为,农村最大的贫困是精神贫困,为此他疾呼:“农民的精神哪里去了?”他在实地的乡村建设实验中,每到一地,都指导农民从组建文艺队,鼓励农民振作精神开始,他认为农村必须依靠这种方法才能形成凝聚力。不仅如此,刘湘波说,这种娱乐也造成了一种公共空间,并进而形成公众舆论,舆论空间的形成,是农村社区真正形成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农村的公共生活才能得以恢复。

“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它将抵消市场经济将农民置于边缘地位和无价值感的负面作用。”贺雪峰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将村庄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生产场所,从而提高村民的社会福利感。

新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

“三农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敬学说。

吴敬学实地调研过韩国的“新村运动”。韩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新村运动”,当时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

吴敬学说:“初期主要由政府强力推动,由政府投资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的产能,但这个过程不能抑制和抵消农民自发、自助的创造性。”韩国采取的办法是,由政府出资,农民必须出工,在农村改善包括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等一系列生活生产设施。

在基础设施改善后,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农村保险业以及农协组织的建设上来,培育社会发展实体,为未来国民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吴敬学说:“政府这时候可以退出来,通过制定规划、协调和服务以及提供人财物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继续提高农民收入。”

韩国新村运动由此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

三十年的“新村运动”,韩国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农村就业人数从70年代初期的50%以上下降到2001年的7%;城市化水平80%以上。韩国在上个世纪末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成功解决了城乡和谐发展问题。

吴敬学说,韩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③12□本报记者陈辉/文图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浅谈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黄棉珍

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村义务工和积累工,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且补贴一年比一年增加,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也是一涨再涨,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给农民种粮吃了一颗定心丸,农民土地承包期由50年提高到70年,且又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尽快步入小康社会。近日,笔者通过到农村调查了解,认为,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2007年起,化肥、农药、种子价格一涨再涨。尿素由2007年每吨1920元上涨到现在的每吨2520元,涨幅为31%;复合肥由2007年每吨1800元上涨到现在的每吨4450元,涨幅达147%,磷肥由2007年每吨500元上涨到现在每吨2000元,涨幅达300%,稻种、农药价格比2007年平均上涨15%左右,农民因化肥、农药、种子价格上涨平均每亩比去年同期增加成本150元左右。而粮食收购价格与去年持平。因此,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化肥、农药、种子实际生产成本,制定统一销售价格,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加价销售,一经发现,从严处理。

2、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我国现行粮食收购价格应以国际市场接轨。据有关媒体报道,作为全球大米贸易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批发价格已从每吨580美元暴涨到760美元,而我国目前晚籼米零售价每吨仅为480美元左右,粮价上升空间大。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现行粮食收购价格的基础上再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农民种1亩田的纯收入达800—1000元,这样就会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继续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改革惠农资金发放方式。现行惠农资金发放是按农民承包土地为依据发放,只要农民承包了土地,不管是否耕种,镇财政所都会按田亩把惠农资金打入农民的惠农卡中,因为没有政策规定没有耕种的农户不能享受政府的粮食补贴资金。建议国家在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力度的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对哪些在外打工的农民,其责任田如转包给其它农民耕种,就应补贴给种粮的农民,抛荒的责任田不能给农民任何补贴,连续抛荒三年以上,应收回其责任田。或者是按农民交给国家粮食数量进行补贴,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允许农民承包责任田流转。由于种粮的收入不高,青壮年劳力绝大多数在外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男人和妇女和小孩,劳动力严重缺乏,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他们满足于只要能收到自家人吃的粮食就可以了,以致许多责任田被抛荒。因此,应鼓励这部分农民把自己无力耕种的责任田转包给愿意种粮的人,并可以从中收取一定的租金。这样,即可避免责任田抛荒现象,又可增加国家粮食产量。供稿:江西安义县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 黄棉珍

第三篇:农民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农民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我出生生长在XX省xx镇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子座落在两山之间的冲积区,与xx接壤。村庄有近1000户人家,4000多人口。山体矿石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资源村,已成为该镇的工业园区。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外地客商的成批入驻,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就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具体阐述如下。

一、收入方面。农民收入问题关涉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民收入上不去,就不可能有全国普遍的小康,更不会有脱离初级的小康。农业税费全免,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民务农情绪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收入来源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为:(1)靠“小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已彻底打破,“大农业”收入已从整体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000多人,劳务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近30%。(3)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

2、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减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1)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2)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 1

有偶然性,如失地补贴收入、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拉动。(4)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对农民收入的增减有重要影响,一个对农业有作为的政府必定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损害。

3、农民收入不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内的不平衡。(1)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2)城郊(镇)农民收入普遍高于

乡村农民收入;(3)人与人、户与户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1)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民增收;(2)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3)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村情况: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村矿石资源丰富,历年来都在小规模的开采着,供应着周边为数不多的县市建筑用料。村子里有经济头脑的人纷纷买了货车,搞起了运输,也提前进入了小康,但大部分人仍就是守着几亩薄田和林地过着温饱的生活。2003年随着镇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和政策引导,我村纳入了镇工业园区规划,一大批资源型企业落户我村,从此村里人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1、靠着每亩几万元的征地补偿款,村里人获得了一笔丰厚的收入,生活水平从温饱一跃到达小康;

2、在工厂固定上下班,每月有千余元的工资收入,使村里人彻底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迅速转型为主工辅农的生活方式。

二、子女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自我观念、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但凡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

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假如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有多大,令人怀疑。由于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农民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很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很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公道要求,但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农民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看到吹糠见米的效果。实在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是父母的未来,承载着父母太多的希望和企盼。我们村里人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过去,村里没有学校,村里人你五元我两元地集资捐款,义务出工出劳硬是修建起了一所村级小学。没有教师,村里人想方设法做思想工作留下了几个高中生,这才使山里娃有了学上。现在,随着教学资源的整合,村小学被撤并,做为一贯重视教育的村里人,眼光放得更远了,他们纷纷将子女送到市区及其他乡镇名校就读,延续着子女的大学梦。

三、医疗方面。当前,看病难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大病住院费用高,对眼下还不太富裕的农民来说的确承受不起,因病致贫现象屡屡发生。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合作医疗

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的好办法。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高速稳定持续的发展,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进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地呈现出来。所谓农民看病难,一是指农民没钱看病难;二是指乡村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得不到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近几年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确得到很大提高,有些小病治得起了。但对于9 0 %的仍然完全靠自费医疗的农民来说,还是很大负担,看不起病,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屡屡发生。据国家和地方的一些调查显示:农民生病因无钱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 9 8 5 年的4 %上升到1 9 9 3 年的2 4 %;在贫困地区,农民患病未就诊的有7 2 %,应住院而未住院的8 9 .2 %是因为无钱支付医药费。在农村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民一般占贫困户的3 0 %至4 0 %,有的地方高达6 0 %以上。有不少先富起来的农户,往往因为一场大病重又陷入贫困。就是在发达的苏州地区,也仍有2 0 %以上的农民看不起病。浙江的鄞县,1 9 9 5 年生产总值达8 0 亿元,农民纯收入3 3 2 8 元,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的“百强县”之一,但该县仍有2 0 0 0 多个特困户,主要是因病所致。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各种医疗费用的提高,农民一旦患重病住院,医疗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上万元,这就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困难,医疗得不到保障。河北广平县在没有实施合作医疗制度前,普遍存在着“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结果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治病。有的落得个人财两空,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的因无钱住院,得了重病只得“听天由命”。在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辛辛苦苦干一年,虽然挣来几千元,不够住院用几天。”

(二)由于乡镇村医疗条件差,农民就是有钱看病也得不到高质量的服务。从全国情况看,农村卫生工作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一是受财力所限,不少地方的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集体经济的支持又不落实。二是因自费医疗和迫于医药费用负担的压力,农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三是一些地方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困难重重,危及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巩固。四是农村卫生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素质降低。这些问题,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乡村卫生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农村医疗机构的现状,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医疗保健的需要。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呢?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证明由农民自己创造的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的最切实可行的出路。

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从以农补工转型为以工哺农。国家从2004年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并对农民实施了种植补贴政策,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高需求。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村里人平时有个小病小灾的,也就到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吊点水吃点药就完事了,但摊上大病大灾的就只有听天由命了。镇卫生院医疗设施水平都不够,想医医不了;城区里的医院费用太高,想看看不起。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农民每年只需交纳20元的参保费,就能享受到看病统筹报销补助的政策优惠。

四、精神生活方面。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摆在村民面前的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村民文化素质和精神领域方面的诸多问题。村里人专门从事种田的人很少了,基本上都是半工半农,家里的田地被征后只留有口粮田,农忙时请机械种植和收割,一般也就一两天就完成了。厂里上班的都是八小时工作制,所以空闲时间便多了许多。村民们聚在一起很自然地就打牌搓麻,一时间棋牌室林立灯火通明,赌博成风。这充分说明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急待丰富和提高,娱乐项目急需增加。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农家电影院等。

2、重视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的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要,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实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四篇:提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几点思考

提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的几点思考

2、片面地看待党组织内部某些阴暗面,对党失去信心。电视报纸上曾多次报道某地某某党政领导、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贪污受贿。周边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无职党员也存在着或这或那的问题,如:打牌赌博、生活作风腐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等。有不少农村青年片面地认为现在一些党员还不如群众,因而不愿加入党组织。

3、片面看待部分农村老龄党员当前的困难现状,降低了入党热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不凝结着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辛勤汗水,一部分老龄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致伤、致残、致病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一批老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经济拮据,少数党员甚至无依无靠。为此,农村青年特别是老基层干部的子女对加入党组织大多不感兴趣。

4、片面地认为党员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缺乏入党动力。有些青年农民错误地认为入党就是“尽义务”,就是自己给自己套枷锁,不愿入党。为推动一项工作,往往免不了需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少数农村青年把上缴税费、执行计划生育、推广科学技术、出义务工等方面“凡事都要带头”视为负担和枷锁,因而不愿入党受约束。

影响农村青年入党的客观因素。

1、部分党支部不重视农村青年的入党问题。表现在:①有的怕发展青年农民入党会对自己的支部书记的位置构成威胁。②年轻党员的大量网外出,部分支部错误地认为发展青年农民

入党是费力不讨好。③少数村支部负责人宗派思想严重,对不是同姓同族同派的青年入党,根本不予考虑。

2、对农村流动青年入党未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青年大多流入城市务工,流动性强,如何在务工人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青年入党形成制约。

3、面临当前农村工作难做、干部难当的现状,农村青年对加入党的组织“退避三舍”。党的工作落脚点在农村,工作的主体是农村党员,也就是说,青年人入党以后大多数都要有奉献在基层的准备。众所周知,当前农村工作难、税费任务难收、计划生育工作难做、民事纠纷难调处等等,村干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外忙碌,弄得不好,两头受气,年终几百千把元的工资还是个赊帐,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兑现,就算及时兑现,有的还不如外出打一个月工的收入。

二、提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的几点思考

我们党发展党员坚持入党自愿的原则,但在提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方面还是可心作些探讨的。

建议全日制中学设置党课,对青年学生进行党性教育,使之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在中学开设党课可以使青年农民在中学时期就对党组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奠定党在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增强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使他们步入社会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具体作法是:党课每周可安排一课时的学习时间,学校明确专门的党

课辅导员,解疑答难,并可利用“五·四”“七·一”,开展党的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农村党支部这一阵地,正面教育农村青年,端正他们对党组织的认识。农村党支部特别是党支部负责人离农村青年距离很近,朝夕相处,有很多的交往和接触机会。利用这些机会,为其多讲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理,宣传党的性质、宗旨、任务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从多方面多渠道为年轻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开始,直至放手让他独挡一面地去完成工作任务,以此来启发、培养和加深他对党组织的认识。任何年轻人都有成才的机会,也有不成气候的可能,关键是组织上如何 培养和利用,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现代的农村青年。毛家坪村党支部成功地培养了一名年轻党员伍小清同志,其基本做法是由党支部发现这一正派的苗子后,派员与之接近、适当利用他办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利用村委换届的机会把他推向社会、让群众去评说,最终得到了全村人民的认可,吸纳他为预备党员也就顺理成章了。

利用身边的典型经常性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加深农村青年对党组织的了解和热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利用身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经常性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潜移默化地教育农村青年端正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入党热情。

发挥乡镇党校培养建党积极分子的主渠道作用,正确引导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乡镇党委应创办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乡镇党校,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开创示范基地,以培训镇村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要任务,在不定期上党课进行党性教育的同时,还要开设大量的农村实用技术课程,建立学员档案,学员以农村青年为主体,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学会 1-2 门实用技术,通过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能达到及格水平,并颁发合格证书,农村青年有了实在的本领,也就能安心农村,愿意在农村发挥其特长。

加强团组织建设,组织青年农民开展有益的活动,努力建立一支党员后备军队伍。共青团是党组织的得力助手,是为党组织培养和发现人才的阵地。乡镇党委要加强团组织建设,配齐团委书记,支持团支部开展活动,加强对青年团员的引导。

第五篇:浅议如何提高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浅议如何提高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内容摘要: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建设美好乡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更是农广校等公益性培训机构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本文通过对农民参训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有益的解决建议。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建设美好乡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农广校在农民培训中起着主导作用,肩负着了解需求、传递知识、推广技能、接受反馈、答疑解惑等重要责任。从我县培训现状来看,许多农民对于很多的新技术、新品种有着期待但缺乏了解,想通过培训增长知识,但对目前这种“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如何解决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影响农民参训积极性原因分析

新型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动力机制不完善

一是农户生产规模小,制约了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山区耕地本身就少,加上实行农户家庭经营后,考虑到耕地质量和公平问题,人为分为小块,这就造成了规模小而分散,不利于采用新科技大规模生产。农民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技术和学经营来增加收入,如果学到的新技术由于种养规模狭小而无用武之地,就没有参训的动力。农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有参训意愿,但毕竟是少数人,在全体农户中所占比例有限。

二是训后配套政策不完善。现有培训后续措施只有跟踪服务,而没有将参训和相关扶持政策紧密相联。农民除了关心参训学到新科技能否实际应用,还要考虑参训后是否有政策倾斜,若没有相关扶持政策参训积极性就不高。

(二)培训内容和形式不尊重自然规律和农民意愿

从培训的内容看,农民期望的是与从事产业相关的种养殖技术、非农技术技能、经营管理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等方面培训。培训内容设置一定要征求农民意愿,同时考虑本地产业、自然条件等实际。就培训形式而言,单一的理论培训较抽象,缺乏活力,不易掌握。而互动交流、实用技术视频、现场示范操作、实地参观指导,深受农民欢迎,这些培训形式看起来较直观且记忆深刻。

(三)培训模式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农民期望培训能安排在农闲时间,如果培训时间安排在农忙时节,农民没时间参训。培训地点选择不能相当然的便于集中管理而安排在县城,最好是离村近,培训结束后能及时回家干活。

二、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和实效性的建议

(一)创新培训管理,完善动力机制

农民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主动参与,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

1、切实贯彻“政府推动、部门实施”的总体要求,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给予各种政策扶持。新型农民培训补助资金是专款专用的,此外没有给培训机构任何资金扶持,没有给任何工作经费,等于是要求培训机构完全免费承担培训任务,这限制了培训机构承担培训的积极性,造成只有农广校等公益性机构参与。农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改善农广校等公益性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升培训能力。要加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发挥农广校远程培训优势,拓展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二是要切实提高从事农民教育培训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对做出突出成绩者予以表彰和奖励。这样提高了培训人员积极性,鼓励培训人员多钻研、多创新,提高课题质量,从而提高参训人员听课兴趣。

2、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创新培训评价机制,对获证农民给予配套扶持,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参训积极性。参训后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颁发培训证书,并建立规范农民培训证书待遇问题。一是对持证农民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探索建立农业资格准入制度,逐步健全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参训农民获得相应职业证书后方可进入相关领域,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3、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民参训主动性。鼓励并引导农民自行调换土地,解决山区土地分产到户后的地块小而散的局面,让农民承包地连成片,降低耕作管理成本,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土地向种养能手流转集中。通过扩大种养规模,降低新科技推广的成本,从规模经济效益的增大方面来刺激新型农民乐学参训、乐在其中。

(二)健全农民培训讲师团,保证培训质量

农民培训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支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1、拓宽讲师团成员的选拔范围。要培养专业型、管理型、服务型的农业人才,必须打破农业专业技术领域限制,从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党政领导中聘请老师,从各村选拔科技种植户和有一定威望的“土专家”、“田秀才”作为农民辅导员,增加农业经营管理、农村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师。

2、完善师资库信息,补充师资“已取得的研究专题和专题授课时间”方面的信息,便于培训机构科学选课题、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3、注重教师的提升性培训。农委要依托县农广校加大对教师的锻炼和培养力度,打造一支过硬的培训新型农民的教师队伍,提升科学新技术推广能力,提高人才培养与农民培训的质量。

4、建议由省组织部统一协调部署,从涉农高职院校派出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到基层、到县级农广校,担任科技副职党政领导,担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专家,充实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力量。

(三)创新培训机制,增强培训实效性

必须坚持把农民是否需要、是否接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好坏、质量高低的标准,不断探索农民培训的新机制、新措施。

1、建立农民培训调研长效机制,提高培训针对性。

农委要发动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千家万户,密切关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培训需求,使需求调研制度化、动态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民培训需求发布机制,适时向社会公布农民培训需求信息,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到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中来。作为农民培训承训机构主力军的农广校,更要深入农村去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需求,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计划。

2、科学设置培训课题,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拓展培训内容,注重实际效果。紧紧围绕本地的农业特色优势,以产业为依托,以农民致富、美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农民的需求,结合政府中心工作需要,从单纯农业技术培训拓展到涵盖农业政策信息、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二是要根据培训对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培训需求,并结合县情,选择好培训教材。同时,结合本地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的产业,编写具有本地特色、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培训教材。

3、创新培训模式,降低参训成本。

一是送教上门。深入乡村,将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采取现场示范、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学习兴趣。二是结合农时、季节。对需现场示范指导的培训内容可紧密结合农时,其它培训内容则要尽量错开农时,选择农闲时节,做到学农两不误,提高培训实效性。参考文献

[1]张建安、徐铁辉、刘向荣 《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影响要素分析与培训课程暨内容的选择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9期

[2]省农委、省财政厅印发《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 [3] 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

作者:程 峰 安徽省歙县农广校

下载改变农民生存现状,培养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积极性,提高农民社会福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变农民生存现状,培养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积极性,提高农民社会福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5篇

    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今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国家近几年不断推出了多项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并且也不断的取得了显著地效果,2011年的中国粮食产量就能充分......

    改善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推荐)

    改善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叶仕欣 黄梦瑶 背景资料: 从全球角度看,近年以来全球粮食供求关系日益紧张,世界粮食储备是20年以来的最低点,国际粮食储备只能维持全球人口53天的......

    提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的几点思考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党兴,吸收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党组织是增强党的活力的关键。但当前一部分农村青年(指18-35岁,下同)对入党的认识不足,态度表......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确保粮食安全粮价稳定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确保粮食安全粮价稳定“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这句话给我们敲响了粮食生产的警钟:粮食生产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休闲娱乐现状[范文模版]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休闲娱乐现状、观念变迁调查研究近几年,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山西高平市寺庄镇靖居村农民为区域代表,农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

    关于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XX专业XX班 XX 一、 调查的背景与动机目前,党中央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作者:车跃芳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是现阶段我党的工......

    论农民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意愿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意愿因素分析 1——基于广州市人和镇大巷村实证分析 罗湘龙周锐聪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医疗保障重要体系,本文通过实地访谈及相关资料分析路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