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

时间:2019-05-14 19:1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

[摘要]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文章以广西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例,通过对几个核心概念的解释和现状的分析,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增加农民收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体系等举措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得出广西城乡一体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的结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化;广西;二元结构

[基金项目]基于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西部地区知识经济发展能力研究(41061013/D010201)

[作者简介]赵铜,广西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1)03-0031-0004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共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中央2010年一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重要主题,明确提出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一、核心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核心概念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来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而引起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发展变化,进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一体化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统筹规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各方面的一体化,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政策平等、产业研发互补、国民待遇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实惠,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统筹城乡发展,而是五个统筹面面俱到。

(二)研究意义

城乡一体化问题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不单纯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事关社会正义与公平,事关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事关维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国家安全稳定,事关城市化的实现,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现状分析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广西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广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城镇化水平显著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0~2009年,广西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34元增加到15451元,增速为1.65倍,平均增速为16.5%;广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865元增加到3980.44元,增速为1.13倍,平均增速为11.3%;城镇化水平由2000 年的28.15% 提高到2009 年的39.2%,具有广西特色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尽管党和国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长期以来受各种历史和经济等原因,以及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措施不当,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益显露,再加上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转型升级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多发,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一)二元结构的长期制约

由于各种历史和经济原因,我国社会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以及与城乡二元经济相对应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已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瓶颈。譬如,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分割,农民工总体上无法融入当地城市,享受不到当地城市待遇,再加上自治区范围内的社保动态管理体系无法建立。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因此推进制度的创新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

(二)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由于城乡之间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第一、二产业的绝对差值不断扩大(见表1),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从表1可以看出,广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值在逐年扩大,由2000年的175.38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2189.63亿元;同时,可以计算出广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2%,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的36.1%。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

居民的收入水平一般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反映(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值同样在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3969元扩大到2010年的1252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5.2%。

三、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问题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当前条件下,广西要立足区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壮大和增强农业经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城镇化,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升农民就业增收空间。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除二元结构

由于各种历史和经济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与城乡二元经济相对应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已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的瓶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亟待解决。第一,加快推进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第二,加快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城乡科教文卫水平;第三,改革不合理的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加强制度创新。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以新城市主义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山东模式,以城乡统筹规划带动城乡一体化的上海模式,以工农协作、城乡结合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北京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广西作为祖国大西南的腹地,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区情,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体系,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以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结论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广西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思考,广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二元结构的长期制约,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现阶段,广西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以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吕学山.城乡和谐发展进程中的动力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3]杨娜.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河南省偃师市为例[A].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文集[C].2010.[4]夏春萍.湖北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6).[5]刘安炉.破除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J].理论导报,2010,(5).[6]闵行区人民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J]上海农业经济,2010,(3).[7]高德成.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4).[8]刘丽萍.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6).[9]鲁长亮,唐兰.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0]张琳琳.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J].世纪桥,2010,(1).[11]童长江.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0,(1).

第二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彬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的症结,并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四增目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发展增速、实力增强),实施‚四大战略‛(工业立县、项目带动、民营崛起、科教兴彬),发展‚五大产业‛(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观光旅游),加快‚三化进程‛(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6.1亿元,增长23.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77.24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增加值16.27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比重为12:73:15。人均生产总值32737元,增长33.4%(现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9.8%,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9亿元,增长29.0%,其中:农业产值19.66亿元,增长 30.2%;林业产值0.19亿元;牧业产值 1.78亿元,增长21.5%。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粮食播种面积43.25万亩,粮食总产11.9万吨,其中夏粮6.67万吨;秋粮5.2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7.4万亩,总产0.92万吨。水果总产45.45万吨。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4万亩,育苗面积0.05万亩,零星植树20万株。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肉类产量6438吨,增长21.4%。奶类产量5764吨,增长6.74%;禽蛋产量5200吨,增长26.8%;年末牛存栏2.26万头,猪存栏4.83万头,羊存栏4.27万只,兔存栏24.9万只,家禽存栏30.5万只,水产品产量70吨。特色农业亮点纷呈。全年新建设施大棚2380座,累计达到6600座;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累计达到68个,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柿饼加工、金银花种植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78公里,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全面开工建设。全县累计投资2558万元,建设饮水工程21处,解决了4.1万人的饮水问题。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建成农民新居6370户,其中,实施‚三告别‛工程4496户,建成村实现了‚柏油(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小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八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卫 生间、互联网、有线电视‛六入户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55.37亿元,增长47.7%,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50.07亿元,增长45.8%。完成工业增加值73.91亿元,增长30.6%,实现销售产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52.6%,产销率为99.3%。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7户,过20亿元企业5户,过30亿元的3户。园区建设全面加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入驻企业6户,实现产值35亿元,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建材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评审已经完成,项目推介成功举行,构筑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工业项目进展顺利。下沟煤矿瓦斯抽放站建成投入运行,180万吨煤制甲醇(含配套煤矿)、小庄煤矿等项目完成投资任务,不饱和树脂、煤炭机械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定点、土地预审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原煤总产2559万吨,增长24.1%;发电8.78亿千瓦时、增长4.7倍;果汁产量9612吨,增长34.1%;缸瓦1383万片,增长17.1%;水泥22.0万吨,增长44.1%;混凝土10.5万立方米,增长62.0%;自来水268.5万吨,增长33.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以大佛寺旅游景区开发为龙头,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公刘教稼苑祭祀大殿已经封顶,3 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侍郎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一期和亮化工程已经完工;成功举办了彬县第二届大佛旅游节和第三届柿子节,并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全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6067万元。我县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称号。体育中心、文化大厦等重点工程启动实施,镇村文化活动场所快速建设。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8.8万册。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全年实施的5大类32个校建工程完成投资2.9亿元, 教育园区、镇公办幼儿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50人,在校学生2.17万人;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49万人;小学109所(点),专任教师1607人,在校学生2.66万人;幼儿园40所,专任教师361人,学生数1.01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8.01%。全县高考一本上线275人,二本上线919人,高考上线人数再创新高。2011年荣获‚陕西省首家教育‘双高双普’达标县‛。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中医医院新院区门诊住院楼、县医院培训楼、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和永乐、新堡子、车家庄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全面建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启动,‚十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实施,药品‚五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现有卫生医疗机构29个,村级卫生室248所,卫生技术人员1851人,医生人数454人,拥有病床1055张。住院分娩率99.6%,4 婴儿死亡率5.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全县参合率达到95.9%以上,为28.36万人报销医疗费用7400万元,报销比例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1年末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为14.0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3.33万人,养老参保3.61万人,失业参保2.29万人,工伤参保人数3.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城镇居民1848户4598人、农民7587户2.48万人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达到了‚应保尽保‛目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参保20.07万人,参保率90.8%,当年为3.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740万元。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以打造‚关中西北部明珠城市‛和‚咸阳次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开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34个市政工程完成投资15.2亿元。集中供热三期、南山排洪渠等工程全面建成,火石咀泾河大桥拓宽改造、紫薇山生态公园、滨河大道等项目进展顺利,泾河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县60多幢高层拔地而起,城区面积扩展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扩增到10万人。全县64项小城镇建设工程完成投资6.83亿元。其中,《新民省级重点示范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区建设全面拉开,4大类23个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北极镇以建设市级示范镇为契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为打造区域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龙高、义门、香庙等10个镇(社区)38幢农民住宅楼建设加速推进,小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城市化管理,成功承办了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创造的‚彬县管理模式‛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0.4%。

总结分析‚十一五‛以来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随着我县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县常住人口达到32.67万人,城镇人口11.8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已达7万人。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及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业,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农村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镇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 6 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二、差距和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7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215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6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2011年为3.26:1。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镇。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镇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靠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中央、省投入‚三农‛资金越来越多,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加之县级财力有限,配套不够,造成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 8 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是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镇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镇,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普遍低于城镇水平。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滞后,公共卫生资源过多地投向城镇,农村卫生设施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培训机会,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改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突出,农民就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动物疫病防控、卫生安全、产品安全监管不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处置;文化方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自发组织的集会、庙会、传统节日活动等,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与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存在较大差距。

五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上的差距。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方面,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随着科技水平、农业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农民‚隐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季节性失业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又无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存在重城市总体规划,而忽视城乡统筹规划,尤其是专业规划与村居规划不配套。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突出表现在支持集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来少;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 10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资渠道十分单一,除国家投资以外,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基本上没有负担。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总体监督考核有效机制,协调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我县参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开放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实现进位争先、提速增量、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县区差距的关键五年。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人口等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支撑,统筹城乡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公共服 11 务。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布局更加协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全县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和12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调整到3.2:1。

——城乡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基本形成。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县城公交向重点镇延伸;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宽带网络覆盖全市农村;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一池三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全面推广,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逐步实现重点镇和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中供气、供暖。

——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科技、教育、卫生、文体服务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高标准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 12 育,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初步建立;以乡(镇)村文化阵地为重点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基本形成项目较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民生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四、工作重点

现阶段,彬县已初步形成了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具备了‚一中心,全区域发展‛,城乡由‚二元‛向‚一体‛转变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一)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建立完善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一是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化。以特色资源和专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二是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加快建设县城新区、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景村食品工业园区,使其成为产业集聚的优良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三是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高效配置。四是大力发展乡(镇)域经济。把乡(镇)13 域经济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激活发展主体、创新发展方式,加大促强扶弱力度,靠强乡镇的支撑和带动,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二)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布局合理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编制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扶持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社区。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系。搞好‚城中村‛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按照社区属地化、网格化管理要求,逐步建立社区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镇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工作。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要求,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基本实现‚三清(清理土堆、粪堆、垃圾堆)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线)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构建便捷畅通的城乡交通骨架网络和通讯网络;加快城市公交、供气供暖、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农村初中教育向重点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聚。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整合社会文体资源,健全城乡文化服务网络,抓好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文化艺术培训辅导为重点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科技推广体系。五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扎实开展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快文明和谐新农村建设。六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 15 房、救助、教育、文体、环保、安全、权益等民生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保障一年更比一年好。加快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县、乡镇(街道)、村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互联,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形成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以‚新农合‛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保障机制,解决包括‚城中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困难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病补助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以就业促救助,加快解决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逐步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力度,使城乡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以‚平安彬县‛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教育预防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机制,16 为城乡居民提供和谐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拓宽群众意愿诉求渠道。

(五)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一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加快主干河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二是建立一体化的污染治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大现有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坚决关停土小企业,切实抓好大气、水体污染防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区域‚大循环‛。三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走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路子。整合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思路,精心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严格按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城乡建设和发展。

(二)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县上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17 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制订工作规划。要结合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制订《全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三是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大胆创新,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四是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管理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使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不断加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18 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乡镇的信贷投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五是深化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各类协会、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六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计划、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积极有序地改革乡镇行政管理制度,强化行政管理统筹,降低行政成本,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第三篇:实践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实践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诸城市委组织部 谷宏伟李长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如何因地制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山东省诸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把农村社区化建设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开辟出了一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统筹工农互补共融,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该市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狠抓县域内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县域工业依靠支柱产业拉动、支柱产业由骨干企业体现、骨干企业靠知名品牌支撑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目前,以中纺金旭、德利源为主的“纺织城”,以福田汽车为主的“汽车城”,以桑莎、新郎为主的“服装城”和以外贸、得利斯为主的“食品城”四大工业城已初具规模。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利税已占到诸城工业的80%以上。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实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08家、75家、28家,有9家进入国家大型工业企业行列;拥有国家级品牌36个、省级品牌80件,品牌拥有量居全省县级之首。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融合工业与农业,改变工业和农业分离的格局是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一大措施。近几年,为加快扩张现有龙头企业、培植发展新的龙头企业,该市从土地、资金、税收、加工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目前,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0家,其中潍坊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数量和综合实力均列全省各县市区首位。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全市90%的农产品得到了就地加工转化,带动了22万户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90%。全市培育起肉鸡加工、生猪加工等十大产业,形成了年加工肉鸡1.2亿只、生猪650万头、瓜菜90万吨、粮油80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8年,农业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民实现收入370亿元,其中纯收入46.4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形成了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持工业、一、二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动二三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是该市为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另一重要举措。诸城市把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农村;镇村主动承接城区大企业的转移,积极融入工业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配套协作项目,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目前,该市已有100多家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镇村为城区骨干企业配套的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0多家,有10万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工人。全市已发展起汽车、食品、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木器家具等潜力产业。工业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群体支撑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带动全市70%的村(居)、80%的企业协作配套。目前,该市8处乡镇(街道)建起了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培育发展起了密州花卉、林家村辣椒、桃园花生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了辛兴、昌城、舜王等特色物流园区。

二、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围绕构建以中心城区——乡镇(街道)驻地——农村社区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山东省诸城市统筹搞好中心城区、13处乡镇(街道)驻地、208个农村社区中心村系统规划建设,初步实现了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治污、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城乡联网,城乡“联通”使诸城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同质生活。该市先后投资12亿元,完成了对境内国省道、城区主要道路的拓宽改造,城区与周边乡镇全部实现了一级路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基本实现了二级道路连接;投资10亿元,加快实施村村通柏油路工程,新修农村公路2385公里,柏油路通村率达到100%。延伸现有22条客运线路,新开辟6条线路,使该市208个农村社区中心村全部实现了通客车。树立“大水务”观念,组建水务集团,整合全市饮用水资源,扩大龙光山水、康源两大城市水厂的供水范围,建设乡镇自来水供应站和村级自备水源,加快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自来水村庄普及率达到了100%。推行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以循环水技术为主,地源热泵技术为辅,形成了从市区到乡镇的网络状供热管网。在此基础上,该市与中石化天然气总公司合作,启动了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工程,3年可实现城乡供气管网全覆盖。依托金安、恒阳、同路、龙光、良丰热电五大热源,加快城乡供热管网建设,并开始规划建设8处乡镇热源,5年可基本实现城乡集中供热。为建设城乡一体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该市通过BOT运作方式和发行治污减排债券,融资11亿元,先后建成了舜河、银河两大城区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营,开工建设了5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5处乡镇输污管线,城乡污水可基本实现集中处理,全面改善了城乡生活环境。大力发展“数字诸城”,建成了全省县级唯一的覆盖全市所有村庄的智能化治安防控网络,光缆传输网和宽带网、警务监控系统已经覆盖全市,数字技术在诸城得到广泛应用,为统筹城乡发展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

三、统筹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该市在农村全面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建设与服务。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2008年6月,该市规划建设的20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运行,农村社区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对全市村庄的覆盖。为强化服务功能,该市在每个农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越来越多的部门、单位通过农村社区这个平台找到了深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形成了靠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机制。社区通过引导村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生产性服务,以及开展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代办代收有关证件费用等市场化便民服务,整合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了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医疗、养老、低保、救助、警务、农技、防疫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实现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该市还加大对社区中心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城中村建设与改造,有序推进撤村建居步伐,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周边村的群众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目前,该市已有十几个社区的农民开始了向中心村聚集的步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成熟发展。出门走路不到10分钟就来到设施齐全的社区医院,吃完饭还可以到社区文化广场健身、跳舞,在诸城已成为现实。

四、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进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该市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努力构筑城乡联动、纵横辐射的市、乡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首先加大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该市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投资600万元购置图书,镇村配套基础设施,建成了233处城乡社区图书室;投资8000万元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村率达到100%;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市、乡(镇)、村三级远程教育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乡镇(街道)全部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中多数达到800平方米以上。村级主要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文化大院,全市208处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了文化大院,建成社区图书室233处、阅览室380多处,配备图书120万册,配齐了文体活动设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文化生活乏的问题。其次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的“四馆”、“三园”、“两大工程”、“一节”,构成了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本框架。“四馆”就是建设新博物馆、名人馆、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和超然台博物馆;“三园”就是建设体育公园、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改造恐龙公园;“两大工程”就是名人故居(旧居)修复工程、汉王山遗址和韩信坝等名胜古迹恢复重建工程;“一节”就是筹办大舜文化节。在此基础上,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形成了“两大公共文化长廊”,即以“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恐龙公园-恐龙博物馆”为主线的恐龙文化长廊和以“大舜苑-潍河公园-刘墉祖居万亩板栗园-烧烤文化园-体育公园-超然台-王尽美纪念馆-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为主线的大舜文化长廊。再次依托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公司和艺术团的人才、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让公共文化贴近百姓、服务农民。全市现已组建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等各类民间文艺队伍600多支,举办各种演出、展览5000多场次,累计有50多万群众观看了演出、展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乡风文明。

五、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城乡劳动保障一体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无法稳定,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该市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将劳动保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全力向农村倾斜,全力向农民倾斜,不断扩大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覆盖面。一是健全完善城乡就业互动平台,努力实现城乡就业服务机构一体化。建立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乡镇(街道、开发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为支撑,以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形成城乡一体、三级联动、信息互通、服务便捷、规范有序的统筹城乡就业机制。二是健全完善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努力实现城乡就业信息一体化。市人力资源市场通过劳动保障信息网向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各社区服务站及时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形成统一开放、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今年以来,已有147家企业通过信息库发布各类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5951人。三是健全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就业培训一体化。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依托诸城高级技工学校等机构,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近3年来,通过培训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万人。四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实现参保人数和保险费同步增长。目前,全市累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4578人,占全市农村适龄参保群众的20.8%。五是建立完善多元化医疗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集中力量建设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框架的三位一体、健全完整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该市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每年出资1000万元,按照最低缴费基数的20%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进行补贴。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由市乡财政、村集体、被征地农民个人按照40∶50∶10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金。通过公共财政的补贴、扶持、引导,该市已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六是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维权一体化。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开展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整治非法用工和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将劳动争议调解职能向乡镇、向社区延伸,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今年以来,妥善处结劳动争议案件95起,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达98.9%。同时,该市还配套出台文件,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加快了以农民变市民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在这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逐步转变成为社区居民,跟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各种社会保障。

六、统筹城乡组织联建,推进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该市按照“组织联体、城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发展”思路,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大力推行城乡党组织联建,走出了一条通过组织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科学设置城乡联合党组织。根据城乡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引导综合实力强的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单位)党组织与集体经济薄弱、管理相对落后的村党支部,跨区域、跨空间组建联合党组织。一般是1个城区党支部和农村2—4个村党支部成立一个联合党组织,联合党组织的书记由城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本着“按需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综合考虑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单位)与村庄在产业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功能上的带动性等因素,采取组织“定对”、自由“结对”等办法,以村居联建、村企联建、部门村庄联建等形式,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目前,该市已建立村居联建党组织37个、村企联建党组织64个,部门村庄联建党组织89个,加入联合党组织的村370个,占全市村级党组织的40%。明确城乡联合党组织的职能定位。联合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由联合方上级党(工)委直接领导,组织上是一个整体,经济上相对独立,主要职责是帮助被联合村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干部素质,完善基础设施,找准发展路子。联合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联合各方开展党建工作;指导所联合村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群团、合作经济、民间协会等组织并开展工作;帮助所联合村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统筹联合各方实现优势互补,加快经济发展。目前,通过城乡联建党组织这个平台,全市共有21个强居、28家企业向联合村投入资金5亿多元,帮助新上合作项目77个,达产后可创造9000余个就业岗位;参与联合的市乡部门共向联合村提供信息780多条,帮助新上项目57个,有力地促进了所联合村经济发展。

城乡联合党组织的建立,带动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提升了乡村文明的程度。十里四居有多年养殖水貂、狐狸的传统,近年行情又好,无奈地处城区,发展受限;而转头山、前姜庄等村多为山岭薄地,农民也想搞养殖,有土地但缺资金、技术。联合党总支成立后,双方整合资源,问题迎刃而解。目前,占地1600亩的养殖基地一期工程已竣工,靠天吃饭的450户农民变成养殖专业户。

七、统筹城乡项目建设,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该市为保障镇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做了扎实的基础工作,将全市乡镇(街道)由原来的23处调整为13处,从而扩大了镇域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了乡镇(街道)统筹发展的能力。同时,在撤并中将三处街道驻地外迁,开阔了城市发展框架,加快了城乡对接步伐,使城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推行强镇扩权改革。该市印发了《关于扩大乡镇街道管理权限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暂行办法》和《关于扩大乡镇街道管理权限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暂行办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镇级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赋予乡镇(街道)县级发展权和管理权,推进镇域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增强镇级人口产业聚集、公共服务管理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依法放权、充分放权、权责统一、改革创新、务实高效的原则,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内,采取委托、授权等形式,将市有关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行政执法、事务服务权利下放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取得相应的权利后,同时承担与权利相应的责任,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和广大群众提供便利。该市扩权分为规划建设、投资管理、公共事业、社会事务、资源利用、财税工商物价6大类,下放乡镇权限55项。抓好公共服务项目。结合各乡镇特点,规划建设了30多个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公共事业大项目,总投资50多亿元,已开工建设29个,其中建成11个,共完成投资26亿元。深入挖掘诸城历史文化资源,投资3亿元,新建博物馆、名人馆;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发展公共文化产业,投资6亿元,开发建设了常山、马耳山、障日山旅游风景区,由四达公司投资建设的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艺术品收藏数量、种类都居全国同类收藏馆之首;结合生态建设,投资8亿元,对潍河、涓河、泸河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沿河公园,一期建成的潍河公园被评为全国生态河湖型“国家水利风景区”;发挥恐龙资源优势,投资4亿元,开工建设国内一流的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改建扩建恐龙公园和恐龙博物馆;围绕提高教育办学水平,投资5.8亿元,扩大高级技工学校办学规模,建设市职教中心和诸城一中、繁华中学新校区;投资3亿元,建设体育馆、游泳馆、新体校和体育场;加快恢复重建历史名胜古迹,投资3亿元,对常山雩泉、汉王山遗址、卢山卢敖洞、韩信坝等古迹进行深度开发建设;积极挖掘、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有2项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列入潍坊市级名录。为保证这些大项目顺利扎根,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诸城市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的意见》,不断完善大项目建设管理,对桑莎集团高档服装工业园等27个工业大项目、希努尔国际商贸城等10个服务业大项目和电力花园等55个楼宇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并从要素配置、政策调控、组织协调等方面重点支持、全力帮促。2009年该市新建、续建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大项目287个,投资总规模495亿元,目前新开投资过千万元项目51个,其中过亿元大项目21个。

第四篇: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依据。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一是理论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他说:“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深入考察各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后对工业化发展普遍规律做出的科学总结,是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为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二是现实背景。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三是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总体上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从工业生产看,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大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从产业结构看,工业生产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进出口贸易看,我国已成为进出口贸易大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从国家财政收入看,我国财政收入已超过5万亿元,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为工业服务的流通业。这表明,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gdp的比重低于15%、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就业占总就业比例低于30%时,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我国20xx年人均gdp为2456美元、农业产值比例为11.7%、城市化率为44.9%、农业就业比例为44%,除了统计上的农村就业指标有所差距外,其他指标都符合上述标准。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阶段。

(二)基本要求。城乡一体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现阶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这是实现资源合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过去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制约,重视城市发展规划、忽视乡村发展规划,而且城市发展规划与乡村发展规划相互脱节。因此,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合理安排区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而且可以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这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要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融合的原则,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着力点。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切实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着重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状况,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这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我国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城乡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城乡就业。

五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这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发生深刻变化,城乡融合趋势加快、人口流动加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增加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力推荐社会管理创新,改变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体制,形成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三、当前迎江区城乡发展主要差距

近年来,我区坚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出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准确定位、明确任务,围绕“城乡统筹”认准方向、增强动力,以内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但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依然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xx年全区农民纯收入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7236元,两者比为1:3.7,收入差距比20xx年扩大了0.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工业化水平低,农民外出务工受到文化和技能的局限,致使农民增收空间非常有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市农村多数地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滞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严重老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活设施方面,虽然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40%左右的行政村主干道仍然是沙石路面;

50%的行政村没有集中供水设施。

三是城乡劳动就业差距。从我区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而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无法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的利用率大概在50%左右。目前,在我区老城区,就业平台、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等比较完善,而农村劳动就业体系不健全。城市失业人员在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方面享受的再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农村失业人员享受不到。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四是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全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在教育方面,城区9所学校布局集中,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基本办学条件要明显优于乡镇中、小学的学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城乡教师基本素质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农村依然存在忽视子女教育问题。我区新洲乡留守儿童达40%,这已成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公共卫生和防疫保健体系不健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已达到15所,而标准化村卫生仅有6家。在农村文化方面,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够,缺场地、缺人才,绝大多乡镇文化站功能不全。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尚未全面实施。城镇人员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劳动者只能参加新农合;城镇户口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而农村户口的灵活就业人员除被征地农民外不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这些都制约了城乡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思路和政策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按照“统筹规划、融合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初步建立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切实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一要加快城乡公路网络建设。科学合理地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和调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快通往示范乡镇、示范村和未通水泥(油)路的村的公路建设,以及通往经济路、出口路、旅游路的公路建设。通过政府投入、集资入股、公路经营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事业,力争到“十一五”末乡镇开通公交车,80%以上行政村和学校有公交车停靠点。二要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搞好统一布局规划,加快城镇供排水、供气、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鼓励城市公用设施向有条件的农村延伸。加大农村通讯设施的投入,降低通讯费用,保障城乡信息畅通。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力争3年内完成对乡村的规划编制,实现5年内整体推进的目标。加大以改水、改圈、改厨、改厕以及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切实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状况。

(二)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一要均衡发展教育事业。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强新老城区教育资源布点工作,争取3年内初见规模、5年内能见成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区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区级职业中学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向村组延伸辐射的区、乡(镇)、村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二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确保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兴办的标准化卫生院,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成规范化的村卫生所(室)并实现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合理布局村卫生站,加强卫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诊疗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三要加强文化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扩大城区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加快完成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的达标改造,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大众体育活动。

(三)着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求职和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管理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到“十一五”末,力争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其中土地被征占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比例达到80%以上。要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重点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享受下岗职工的同等就业待遇,鼓励他们自主择业、另谋生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将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中村和城郊转户农民逐步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女职工生育保险体系。认真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保”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三个集中。一是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工业化。着力改变过去城乡建设上存在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粗放型发展格局,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城乡一体的工业布局规划,通过规划调控、政策引导,建立投资促进机制,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二是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推进城镇化。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实行农村与城市社区完全接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参照城镇社区的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三是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速农业现代化。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实施规模化、集约经营。

(五)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深化区乡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出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对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逐步对本市人口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划分,统一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实行城市化的社区管理体制。鼓励农村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民由村民向股东转变。支持具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推进具备条件的城郊乡改设街道办事处。鼓励建设中心村,支持撤并户数较少的自然村,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推进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积极开展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试点,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社区金融组织,支持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逐步形成包括小额信贷组织和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以及金融性担保服务组织在内的多层次的区域金融体系,培育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党员修养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党员修养--重温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陈俊卿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所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科学发展观践行者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其党性修养水平高不高,势必直接影响到能否卓有成效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发表70周年之际,我们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与实践,重温我党历史上这第一部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开山之作,更加重视并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无疑意义重大。

“修养”一词,出自孟子的“修身以养性”,是古人倡导的一种传统的自我身心培养方法,其最初的意思是指通过内心的反省来培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很早即提出了“修己以安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涵极其丰富的修养系列思想,都非常重视个人修养问题,把修养与政治联系起来,强调为人应该讲修养、重品行,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党性修养,是较之古代先贤“修养”说更高层次的修养,它是党员和领导干部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过程。少奇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自身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力争“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党员和领导干部加强修养,旨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志向和气节,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与水平,以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践行科学发展观,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摆在我们每个党员面前的一个严肃而永恒的课题。

一、为政之要:加强政治修养

政治修养是党员政治素质、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集中体现,它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第一党性修养,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少奇同志指出,共产党员要“增强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品质”,必须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正确而纯洁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能够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为党员加强政治修养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强国富民目标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重大政治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加强政治修养,更深刻准确地认识、把握党员的职责、义务和使命,更深刻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作为谋划建设、促进发展的指导方针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与根本要求。

加强政治修养,一要强化政治坚定性。首先是要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

/ 7

共产党员的人生精神支柱,在根本上决定着党员的人生活动轨迹,是党员的立身之本、为政之基。唯有志存高远,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高于一切,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践行好科学发展观。其次是要不断强化忠诚坚贞的政治品质。党员要始终保持忠贞高尚的政治操守,做到坚贞不渝、诚实可靠,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能经受住公与私、生与死、胜与败、成功与挫折、重大政治风险与复杂局面的考验,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推进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二要强化政治自觉性。共产党员必须始终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把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放在首位,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下真功夫。三要强化政治敏锐性。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并切实践行。四要强化政治责任感。要有服从大局、服从指挥,恪守政德、守土有责的政治责任感,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善于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勇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二、本固则枝茂:加强理论修养

理论修养是党员修养的基础,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发展谋划力的重要基础。少奇同志告诫我们,马列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党员务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修养”。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借鉴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现代意识、前瞻意识、科学头脑、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党员的理论修养必须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一核心内容。

从理论修养的角度出发,学习科学发展观务必讲究实效。一是要真学。真学,就是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性,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联系本地本部门与自身实际来学习与思考,认真地学而不是敷衍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被动地学,系统地学而不是只言片语地学,深入地学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学,持之以恒地学而不是一朝一夕地学。二是要真懂。科学发展观既是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思想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当今社会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更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要在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改革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上下真功夫。三是要真用,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来科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既充分把握实现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又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切实解决好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工夫,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科学谋划并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上下功夫。我们只有

/ 7

真学、真懂、真用科学发展观,才能具备少奇同志所要求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成为政治上坚定、清醒,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立世德为先:加强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党员修养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内在动力。人生于世,以德为先。少奇同志反复强调党员要“培养革命的品质”,加强无产阶级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努力“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党员和领导干部由于自己所负责任与所处位置,决定了自身道德品质影响力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故其更当自觉加强人格的锻炼,培养与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良好道德品质,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和谐统一起来,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道德形象,凝聚并带领人民群众把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加强品德修养,一是要坚持“四自”。“四自”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党员的形象,珍惜党员的名节;自省,就是要时常省察、检点自己的言行,即古人所谓“吾日三省其身”,经常严格解剖自我,自觉改正自己的失误和过错;自警,就是要以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经常警示告诫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励,就是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奋发向上,负重奋进,建功立业。二是要坚持“慎独、慎微”。“慎独、慎微”,是古往今来人们非常重视的一项品德修炼要领,这也是今天我们修养应该坚持的一项准则。“慎独”,就是要做到个人独处时仍能严格恪守道德和行为准则,做到“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慎微”,就是要时时处处注意小节、小事,做到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独、慎微,说到底,就是要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严格自律,很好地把握自己,能够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有无监督一个样,顺境逆境一个样,始终能很好地以自己无瑕的品质展示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三是要恪守诚信公道。诚实守信、公道正派是党员和领导干部必备的道德素质。诚实守信是“政事之本”。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取信于民,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使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社会动员力和组织凝聚力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公道正派是一种纯洁的品质和高尚的行为。党员和领导干部事事要出以公心、不偏不倚,处处要公平公正,正直无私,由此积极影响全社会更好、更普遍地树立诚信的道德规范,强化全社会的公正意识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公信力。总之,要做到心灵上自省、思想上自警、人格上自重、精神上自励。四是要做到见贤思齐。见贤思齐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有效方法。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说,与人相处,要以良好的心态向德行好的人学习看齐,见到德行不好的人或现象就要及时自我反省,引以为鉴。五是心境要宁静坦荡。诸葛亮曾告诫其后人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环境里,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以淡泊的心境固守节操,达到宁静致远,以坦荡的胸襟奉献事业,完成美好的人生追求,这是党员和领导干部品德修养的一种境界。在生活与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切实做到淡泊

/ 7

名利,即对待名利恬淡如水,心胸豁达平静如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求满足、但求知足,不求名利、但求名节,不求有位、但求有为,始终保持一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的定力;要切实做到宁静致远,即为人处世透明如水,面对挫折坚韧如水,听得进逆耳忠言,容得了非难误解,咽得下酸甜苦辣。六是意志要坚韧不拔。古人有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训诫,是从政者的箴言,但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则无论“穷”、“达”都当始终如一地洁身自好,做一个品行高洁的人,且当始终如一地“兼济天下”,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以国家的强盛、人民的福祉、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自己的终身使命,始终坚定不移地把精力放在推动工作、促进事业发展上。

四、关乎事业成败:加强作风修养

作风修养,是共产党员修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少奇同志要求党员必须“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有善于联系群众”、“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面对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和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作风正确对待权力和责任,以什么样的作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关系到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大政方针能否切实贯彻执行,关系到能否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长期倡导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与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这都是我们作风修养的重要内容。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要求来看,今天的作风修养,我们还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大力强化宗旨意识,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表率。温家宝总理在题赠友人的书信中曾誓言“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我们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身体力行的座右铭。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做到挺身而立是把伞、能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躯是头牛、甘为人民鞠躬尽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成果。第二,要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做奋发进取、勤政善政的表率。毛泽东同志说过:“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雷厉风行的风貌、鞠躬尽瘁的精神抓工作、促事业,不说空话,多干实事。第三,要大兴清正廉洁之风,做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表率。要坚守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处世的准则,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情色所惑,自觉净化“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要时刻把好关口、守住底线,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为,决不因“一念之差”变为“一生之痛”,努力以高尚的精神追求书写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美好人生历程,以有限的人生奉献于科学发展事业。第四,要大兴团结协作之风,做谦虚谨慎、和谐创业的表率。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一要严于律己。在实际工作中,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得到表扬不骄傲,要在成绩中发现问题;受到批评不反感,要在意见分歧中冷静反思;遇到坎坷不悲观,要在逆境中从容淡定、穷且益坚;遭受挫折不气馁,要在磨砺中完善自我、升华人格。二要宽于待人。世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与人相处,一定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团结,必要时甚至要能忍辱负重。三要以阳光心态促进和谐。要始终做到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真情待人。既要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想和

/ 7

行为作斗争,更要正视和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要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中不断增进友情。“与人有怨,辄思其好以释之;心中有憾,辄思己过以宽之”,做到政治上相互信任不猜疑、工作上相互支持不拆台、思想上相互交流不隔阂、生活上相互关心不冷漠,努力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清气正、心齐实干的局面。

五、常怀敬畏之心:加强纪律修养

纪律修养,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坚强保障。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是共产党员的重要特质之一。少奇同志引述列宁的话告诫我们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需要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才能使无产阶级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并强调这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生活准则和言行规范。加强纪律修养,是提高党的战斗力,有效践行科学发展观、确保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

纪律修养是一种重要的内在机制,它需要时时处处对修养主体的思想、言行进行反省和制约。如果缺乏纪律修养,任何外界的制约也难以真正奏效,因此,加强党的纪律,除了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外,最根本的还得靠个人高度自觉的纪律修养。加强纪律修养,要强化党的纪律观念。我们党的纪律既是铁的纪律,又是自觉的纪律,能否自觉遵守纪律,这是党员党性观念的表现。因此党员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纪律的重要性、严肃性,并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纪律。加强纪律修养,要“常怀敬畏之心”。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还要“有所畏”。“有所为”,就是要努力履行党员职责,多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有所不为”,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的事坚决不做;“有所畏”,就是在党纪国法面前、在道德底线面前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之心。当所为则积极作为,不当为则坚决不为,当所畏则绝不越雷池半步。加强纪律修养,要处处严以律己。一方面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在党内形成协调中相互制约、制约中相互支持的和谐共事局面,另一方面要恪守党的各项纪律,变外在的强制为内在的自觉,做遵从法律、恪守纪律、接受他律、严格自律的表率。

六、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

科学文化修养,是党员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少奇同志曾指出,党员要加强“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他在《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一文中还强调“不努力学习的人,是不能做好一个共产党员的。”蜂以花为食,故能酿其蜜;蚕以桑为食,故能成其丝;江海广纳百川,故能成其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优异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应对当今社会的各种挑战,才能担负起科学决策、科学推进事业发展的重任。

加强党员科学文化修养,一要强化终身学习意识。上世纪末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提出过“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重要观点。终身学习是一个进步的人类生存理念,它主张通过一个永续不断的学习修养过程来不断完善自我,使我们有可能与时俱进地获得人类生存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与技能。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朱熹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 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要达到成功的彼岸,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今天我们只有自觉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学习型的 5 / 7

科学发展观践行者,才能不断接受新挑战,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更好地发挥潜能。二要有“本领恐慌”意识。毛泽东同志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指出过“本领恐慌”问题,今天这仍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习近平同志曾批评某些官员在新形势面前“话语平庸”:“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种话语平庸现象,显然与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平庸、学养平庸与本领平庸有密切关联。有本领恐慌意识,就会因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和能力可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正是我们强化自身进取精神和内驱动力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坚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用新观念武装自己,用新思路谋划工作,用新举措推进工作,充分履行好自身责任和义务。三要强化学以致用意识。胡锦涛同志曾向全党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等“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这是新形势下党员作风修养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我们必须在发展理论、科技、文化知识等方面都站在时代前沿,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努力学习和掌握新时代的一切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用知识拓宽眼界、用科技丰富本领、用文化升华精神境界,要在刻苦学习中完善,在实践磨砺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成熟,成为懂管理、善经营、掌握新技术、把握新知识的行家里手。要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不断丰富知识武装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努力将我们的所学所得转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能力。

七、立大事者须有超世之才:加强执政能力修养

执政能力修养,是党员修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提高科学发展执行力的关键点。少奇同志早就要求“党员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增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执政兴国的根本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执政党党员只有执政能力强,才能确立科学执政理念,贯彻好科学执政方略,才能科学有效地履行执政职责,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充分运用我们党的执政经验,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加强执政能力修养,就是要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实践能力,始终把心思用在干事谋事上,把精力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把功夫下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提高推进发展的能力,既要会办事,做到办事有谋略、有技巧、有修为,该办的事情认真办,能办的事情马上办,难办的事情尽力办,一切事情依法照章办,又要会抓大事,尤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的大事能抓、能出成效,更要能按科学发展规律办事,能正确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面对新问题、新挑战,积极谋求新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要提高统筹兼顾、统揽全局的能力,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关系中、从经

/ 7

济政治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把握正确方向、掌握工作大局,善于以宽广的眼界、辩证的思维来审时度势,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洞察全局、谋划全局、总揽全局,在重点突破中推动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要增强应对复杂局面、保持稳定的能力,准确认识国际国内大局的深刻变化对各项工作的影响,准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各自领域的新要求,正确把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切入点,积极构建新形势下的和谐社会关系,从源头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全面提升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要提高创新能力,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来保持不懈奋斗的昂扬锐气,以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来破除思想障碍,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激活发展的新动力,开拓发展的新境界,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推进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这是共产党员修养应该达到的境界。刘少奇同志谆谆告诫我们,“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都“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重温其教诲,至今仍有振聋发聩之感。我们一定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定要遵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而不断作出新贡献。

/ 7

下载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关于城乡空间的文献综述(共5篇)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关于城乡空间的文献综述 摘要:关键字:城乡一体化 空间 综述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方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城市和乡村是人类赖以生活......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研究王梦君11211163137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要研究我国的农民问题, 必须结合土地问题进行研究。文章对城乡一体化设过程中失地......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低碳生活 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低碳生活 摘 要: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新农村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的具体实践。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指导新......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研究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研究 李 晓 燕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的核心理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制......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本站推荐]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是人类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