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对国内外理论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国外文献侧重于从企业成长,企业与社会、环境、经济三个方面的关系,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力角度对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基本上是一种实证归纳分析,各种有影响力的成果都是基于对杰出企业过去的、旧经济条件下的考察形成的。国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历史较短,大多数研究是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对影响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 可持续发展 综述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源于具有丰富经济发展思想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和资本积累可以克服土地稀缺程度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由21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里程碑式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80年代中期开始,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迅速发展,引起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制度经济学派认为,有效的经济组织与制度安排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伴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多个领域,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到对经济发展问题要进行综合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察。
企业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主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别体现在研究侧重的角度不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侧重社会或区域等宏观主题,企业可持续发展侧重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宏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活力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通过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实现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外理论界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国外理论界着重于以下几方面:
(一)从企业长期持续成长角度探讨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直接把企业长期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且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著作是彼得斯和沃特曼的《In Search of Excellence》(1982),柯林斯和波拉斯的《Builtto Last》(1994),德赫斯的《The Living Company》(1997)。德赫斯的研究表明,长寿公司(the living company)具有以下4个共同的关键要素:对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公司要有创新与适应能力;有凝聚力,员工对公司有较强的认同感;长寿公司是宽容的,允许打破常规和不落俗套的思考和试验;在财政上比较保守,使公司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增长与进化。企业失败的研究是相对于企业不能长寿、不能持续存在而言,对于企业失败原因的探讨存在很大的争论,但所有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大类:一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二是企业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最终表现为企业竞争力的高下;三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和稽核制度;四是公司治理机制;五是经济政策和国家法规的影响。在已有的研究中,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工商管理政策、产业政策、证券监管政策以及破产相关法律法规是企业失败原因分析的重要因素。
(二)从微观的财务管理角度探寻企业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希金斯和范霍恩等人从财务的角度探讨了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因素。关于企业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有罗伯特?希金斯(Robert C.Higgins,2003)和詹姆斯?范霍恩(2000)。Robert C.Higgins(1977)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James C.Van Horne(1988)沿用Higgins的企业可持续增长含义,发展了企业可持续增长模型。基于会计口径的希金斯可持续增长模型和范霍恩可持续增长模型都肯定了资产负债率、股利支付率、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共同决定了可持续增长率。希金斯的模型明确指出不增加新股,而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更强调可持续增长率是一个目标值,松动了希金斯不采用股权融资这一假设前提。
(三)侧重于企业的环境、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展开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环境问题被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因素。Vittorio C.等人指出,企业可持续竞争系统的关键因素可分为三类:由政府、市场、竞争者构成的外部因素;由存在于价值链上的可操作因素构成的内部因素及自然环境。阿西夫等人(2008)认为,从企业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
2.从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根源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不仅对股东有义务,也要考虑其他如客户、供应商、员工和广大市民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从长远来说,一个公司要创造更多的价值,需要考虑到环境、社会、利润,和那些只注重利润的公司相比,这类公司遇到的风险更少(阿西夫等,2008;Dyllick和Hockerts,2002;霍利迪,2001;Salzmann等,2005)。Jeffrey Ridley,Kenneth D’Silva and Marta Szombathelyi(2011)认为,企业应建立一个社会责任业绩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对公司可持续发展业绩衡量体系(SPMS)的诊断。Vicente Lima Criso'stomo,Fa'tima de Souza Freire、Felipe Cortes de Vasconcellos(2011)认为,公司业绩和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的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四)实务界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制定与运用
为了迎合世界可持续发展潮流趋势,1999年由道琼斯公司、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达克斯(STOXX)和SAM集团联合推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简称DJSI),该指数是全球第一个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公司财政表现的指数,也是在世界范围内专门追踪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的企业表现的指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分为两类:一是通用标准,二是与特定产业相关的标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是国外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已成为企业对发展问题达成的共识,是公司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国外文献侧重于从企业成长角度,企业与社会、环境、经济三个方面关系的角度,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力角度对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三、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近几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已日渐成为研究上市公司的热点问题。国内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见,多见于探讨某个因素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总的来看,国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基于经济学角度探讨通过企业的经济行为实现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二是从企业生态行为的角度,探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实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第一种思路更倾向于合理的组织机制和创新活动,在较长时期内实现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二种思路主要从生态学的视角阐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强调企业活动要考虑经济利润回报与环境绩效的和谐统一,企业内外部发展的统一,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把企业的发展目标扩展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具体而言,国内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理论
我国相关学者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相关理论主要有:矛盾管理理论、创新力与控制力统一论、合力模型或斜坡球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面体模型等。李占祥(2000)提出了矛盾管理理论,矛盾管理理论通过管理者在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实现企业的存续性与可持续性。彭星闾(2001)通过对中国破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企业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实现企业创新力与控制力的统一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刘力钢(2001)的合力模型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性过程,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不同的来自于经济、社会、战略、技术等综合因素作用力的影响。肖海林(2003)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源于四个因素:市场权力、制度平台、核心能力和产业发展平台,四个因素有机联系并构成四面体直接支撑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分析
一是从企业自身的各个角度探讨企业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中国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开创者,刘力钢(2001)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使企业在未来的经营环境中实现盈利的持续增长与发展能力的提高。肖海林(2003)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继起性、存续性和长期的机会收益的增长。钟陆文(2003)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通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的企业可持续增长。李洪彦(2004)认为,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内部规模扩张与组织机构调整、人力资源发展、财务能力的一致性,还应通过学习与创新实现与外界环境的一致性。这一定义明确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形式,并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放置于更广阔的氛围中。郑石明(2006)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通过创新与变革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并实现长期生存和增长的目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是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任何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因素。
二是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向志强(2002)认为,企业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考虑未来长远利益,因此企业不应仅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还应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刘思华(2002)认为,应把企业的长期发展置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最低,从而同时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生态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早期,学者们着重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观两个角度定性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这种定性分析的研究为以后的实证分析研究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
(三)不同因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综合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观点有:赵伟(2002)把影响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为:市场需求、资源、人力资源、物质技术、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环境保护、经营管理、社会环境等。陈要立(2004)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六大因素:管理与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科学合理的企业机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蒋黔贵(2005)认为,应正确处理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四个关系:企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发展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企业发展和人之间的关系、企业追求绩效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宋荆(2007)对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员工学习与发展、生态环境及社会责任)进行系统、综合性的分析。汤学俊(2007)认为,决定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产业定位能力、制度力、技术力以及市场权力等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的有机整合和动态协调发展推动了企业的持续成长,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袁建明、陈燕(2007)认为,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如果对其归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公司治理(包括大股东掏空、违规担保、股东博弈和管理不善等)、不相关多元化经营、产业背景和企业文化。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分别从公司治理、多元化经营、盈利质量、股利分配政策、企业文化等方面阐述了这些因素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究竟这些因素在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发挥多大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不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构建体系
企业经营绩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而企业可持续发展力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随着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而不断改进的。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从简单的财务指标评价到包括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的较系统全面的评价过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国内学者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主要从最初的一个或几个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向综合指标评价过渡。财务指标是指主要以财务指标或财务绩效来考察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涉及财务指标方面研究的学者,如:苏冬蔚、吴仰儒(2005)从定性和定量指标两个方面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每股净利润、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非财务指标包括环境指标、人力资本指标等。陈兴述、祝小勤(2007)运用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使用反映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杠杆能力、收益分配能力以及企业的成长能力等五个方面,建立了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的模糊评价体系。宋荆、顾平、徐艳艳(2007)把平衡计分卡的原理运用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这一原理的思路是通过设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然后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并构建适当的模型,进而来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刘婷(2007)建立了包括市场占有率、资本扩张率、无形资产比率、每股经营现金流和市净率为评价指标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汤学俊(2005)从产业力、技术力、制度力、市场权力四个方面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的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力进行了评价。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由于行业、地区之间的上市公司在外界环境、经营特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不同学者侧重于基于行业或地区特点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影响不同类的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成为必然。
四、文献述评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不难看出,国外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实证归纳分析,各种有影响力的成果都是基于对杰出企业过去的、旧经济条件下的考察形成的,这使得各种观点具有事后理性的味道,但是,这些研究应当说仅仅是揭示了一些企业过去的成功经验,揭示了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某些大的方向。国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历史较短,但近几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逐渐开始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大多数的研究多从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对影响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进行探讨,并且,务实的实证分析法开始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各行业之间由于外在政策环境不同和内在产业结构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分行业分析影响其各自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和原因尤显重要,目前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如何根据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及已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探寻公司可持续发展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1.Jeffrey Ridley,Kenneth D’Silva and Marta Szombathelyi.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and internal auditing in emerging markets[J].Corporate Governance,2011,(4):475-488.2.Ivete Delai,Se'rgio Takahashi.Sustainability measurement system:a reference model proposal[J].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2011,(3):438-471.3.Muhammad Asif.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s approach to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J].European Bussiness Review,2011,(4):353-367.4.Vicente Lima Criso'stomo,Fa'tima de Souza Freire and Felipe Cortes de Vasconcello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Brazil[J].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2011,(2):295-309.5.李占祥.矛盾管理学:企业可持续成长之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6.肖海林.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成机制与管理框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7.钟陆文.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68.8.李洪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分析与策略选择[J].科技创业月刊,2004,(6):15-17.9.向志强.企业可持续发展与股权激励[J].生产力研究,2002,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6):200-202.10.刘思华.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1.陈要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六大要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4,(7):18-19.12.苏冬蔚,吴仰儒.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106-116.13.陈兴述,陈煦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5):88-93.作者简介:
胡亚敏,女,博士,江苏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有关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的影响问题的研究,也积极向这一主题靠拢。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研究十分活跃,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目前公认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在于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应实现与自然、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然而,由于旅游业“起飞”速度较快,在短短几十年内就一跃成为全球产值较大,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类型,因而对人类经济和思维方式的冲击过于迅猛,致使人们无暇思考发展旅游业的方法论问题。在实践中表现为受趋利动机驱使,将旅游业发展简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进而引起旅游破坏的恶性循环,如果不对其采取措施,将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措失。随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针对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采取保护和发展措施,全面理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更好地发展旅游业。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
发展趋势
实现途径
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战略。而这种战略的提出,却是人类在饱受生态恶化,资源濒临枯竭的报复下,痛定思痛才得以出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而出现。
目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
一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 二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属性、内容及原则.............................................................3 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7 四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7
一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人类社会已经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道路上,走过了数百年的历史,而二者的背离又突出表现为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会降低自然资源的恢复
和自净能力,长期内则会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情况才引起学者的关注。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森(R·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人类关心环境的开始。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就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但由于当时人们尚不能完全体会联合国的呼吁,大部分人尚不能体察到环境的恶化,因此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足够的回响和反应。直到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之后,才在世界各国中掀起了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浪潮。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不同的阐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如从哲学角度主张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基点,以生物圈及人类的共存与发展为价值取向,转变以人类为自我为中心以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为中心的生态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地理区域经济角度,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繁荣;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指出可持续发展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等三个方面,是三者协调构成的复合系统,其功能是有效地调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使人类在保护节省资源的条件下,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尽管各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的阐述各不相同,但都包含了“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的思想,而这一点正是对人类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是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定义:可
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划时代思想的出现,基于旅游业在发展中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这种背景下,可持续旅游的概念被提出来。1993年,《可持续旅游》(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在英国创刊,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1995年4月,联合国科教文化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这两份文件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套行为准则,并为世界各国推广可持续旅游提供了具体操作程序,标志着可持续旅游已进入了实践性阶段。
二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属性、内容及原则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由于人们过于沉浸于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喜悦之中,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因而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造成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盲目上马的恶果,加上对景区景点的粗放式经营和低效率管理,使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此时,旅游界人士方意识到倘若发展与环境之间失去协调,旅游业必将受到致命打击。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使旅游与大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环境和谐地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既满足当前和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又不损害旅游者和旅游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成为时尚。而人们在“崇尚自然”的同时,也油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属性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战略,其执行必然要对应于某一特定的区域空间,而区域总是表现为一个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三者于一体的综合体。从这角度而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可避免地具有地域
属性。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
这一属性是由构成特定区域“自然—经济—社会”三者形成的复杂系统的本质所决定的,它要求实现综合性和协调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当前需求和后代利益,区域利益和全球发展的统一。整体发展也就是要求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使各方面能够均衡协调发展。
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差异性
地域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我们甚至在地球表面无法找到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地方。地域之间因旅游资源丰富程度、旅游环境适宜状况、地理区位特征、经济基础水平、旅游发展机遇及可进入性等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在地域上的差异。另外,人员参与地域活动的主体,地域之间人们受教育水平,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持态度等的不同,也会导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差异。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性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性来源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性,在全球地理范围内,旅游者的流向和流量使某些区域成为旅游热点,而某些区域相对成为旅游温点或冷点。各旅游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竞相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在时空上最为适宜,在经济上最为划算的旅游资源,以吸引旅游者对该旅游地的选择。正是这种的“非胁迫、自由任意”的状态,体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性。
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节律性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有节制地使用旅游资源,以免给后代的旅游业造成困难,使旅游资源的供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旅游资源作为资源环境的一种,同样具有稀缺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必须发挥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而且,这也是一个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
(2)技术进步的节律性
技术进步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总是从低级阶段各高级阶段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具有节律性和规律性。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使旅游
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了节律性属性。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1.增强全社会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负面效应的理解,树立和强化全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
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正负面效应,前已述及,不再赘述。然而如何处理旅游业发展,经济增长及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坚持经济中心论,还是坚持生态中心论;能否实现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即既实现旅游经济发展,又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如何实现;这些问题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要研究的内容。
2.提倡公平发展
强调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正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所强调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整体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发展均衡与公平性。
3.提高旅游业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会对旅游地带来诸多利益,如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美化居住环境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旅游地社区和居民的发展与利益,只有这样,旅游业发展才能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4.提高旅游容量和旅游产品质量,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体验 旅游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没有旅游者,旅游业的基本发展都无法得到保证,更不用于可持续发展了。在当今旅游业激烈竞争的今天,能否提高现有旅游地旅游容量,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地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关系着旅游地未来发展的生死存亡。
5.树立全新的理论观念,保护好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要求人类从生态的观念出发,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使后代人发展旅游业仍有可持续发燕尾服的旅游资源。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旅游业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广泛性以及自然—经济
—社会的复合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是重点,需要与限制共存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在“发展”上,发展是旅游业的重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探索发展途径、发展方法、发展重点等一系列问题。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旅游者追求高品位旅游经历的需要,是为了满足旅游地居民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为了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对旅游资源等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旅游环境的利用加以限制。这种限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2.可持续性原则
旅游可持续性是指旅游生态系统受到某种或某些因素干扰时,保持其自身发展的能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持,核心是旅游发展不能超越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发展”一旦超越承载力这一临界点就会导致自身的衰退。
3.公平性原则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同一代人的横向公平性。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发展作为全球两大主题之一,号召全世界共同发展。而目前世界的现状是两极化,贫富差距悬殊。在这种状况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强调给世界各地区人民以公平的发展权。旅游业作为世界产业的一部分,也应当体现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2)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世界上不可能再生的旅游资源都使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只顾自己的需求而过度开发使用有限的旅游资源,而是应当给后世以公平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利和机会。
4.共同性原则
“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共建共享我们的家园”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公平,重发展,可持续性原则是全人类应当恪守的共同原则。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联合行为。正如《里约宣言》之中所述:致力于达成即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协定,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
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弃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致使景区污染严重,旅游景观受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掠夺性开发破坏了旅游资源。
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其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者环境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
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的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即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四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坚持以教育为主,法律手段为辅的原则
旅游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活动,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而引起的。因此,要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包括旅游者,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在内的“人进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教
育,使他们在涉及旅游的各种活动中,都能自觉地恪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对于旅游者而言,能否获得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经历取决于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旅游环境的受保护程度。对旅游者进行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到旅游者的头脑之中,培养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还要帮助旅游地政府提高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迫切性的认识,以获得当地政府的最大支持。不可否认,无论宣传教育做得怎样到位,总有一些人不惜以破坏环境、毁坏资源为代价来获得个人私利。因此,必须出台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制止不法分子的破坏行为。
(二)以旅游承载力为依据,判断旅游开发与决策是否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虽然旅游承载力因具有季节性,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达到准确化,但它是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在确定承载力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对旅游地进行开发,才会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提倡和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这种方式既能做到环境保护,又能为旅游者提供难忘的旅游经历,还能最大程度地造福于旅游地。因此,生态旅游是目前和未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四)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环境影响评估,原是美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一部分,后来逐渐应用到各行业中。环境是旅游产品的载体,旅游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旅游产品的质量。将环境评估引入到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将旅游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的冲击和影响做准确的评价和估计。以评估结果作为理论依据,可以帮助旅游投资商,旅游开发商,旅游地的管理部门减少或取消对一些将严重破坏环境,且发展潜力小的项目投资,避免资金的浪费。环境影响评估,是环境管理的有效工具,是一套对环境问题惊醒识别、分析和评估的总和系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五)转变旅游开发观念和经营模式
摒弃以往规模开发旅游资源的模式,以及片面追求旅游经济增长的开发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为指导,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走集约化发展旅游
经济的道路。
结束语: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种,其发展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传统旅游业在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负面效益。这些不良后果使人们从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喜悦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旅游业的发展。1990年加拿大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织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发展行为战略草案”,阐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框架和主要内容。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制定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1996年,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和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了“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实际议程”,确定了行动纲领和采取行动的优先领域。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则等引入到旅游业中来,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评估旅游业给旅游地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仍在继续,准确地说是刚刚起步。展望未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美好而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强调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导致资源耗竭、自然环境破坏、社会不和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成本。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其企业在各个阶段承担可持续发展成本的能力和意识,并最终提出可企业在各阶段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成本;企业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管理对企业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资源成本的基本内容。自然资源成本构成及其处理方法与自然资料生产过程的寻找矿藏并取得所有权、开发财产、资源开采#个阶段相适应,其成本由购买成本(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部分构成。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基本内容。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由人口因素而延伸过来的概念,广义上看,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包括一个人从出生到丧失劳动力过程中的历史成本的沉淀;狭义上看,仅指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三)生态环境成本的基本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同时,环境意识逐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这必然导致企业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出的增加,致使企业环境成本构成内容和数额的逐步增加。
(四)社会和谐成本的基本内容。社会和谐成本,或称人文生态成本。和谐成本可以表述为: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必要投入,这种必要的投入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和谐成本的目标导向是和谐社会。二是和谐成本投入是为科学发展服务,三是和谐成本投人应向社会中弱势群体倾斜。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几个前提假设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以企业为单位。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成本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通常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为单位,具有空间上的广义性。从总体上管理一个区域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成本以使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出发点。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企业并没有违反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管理理念。
(二)企业具有社会性,不是纯粹的经济单位。自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诞生以来,众多经济学家们都把企业当成一个纯粹的生产函数,并赋予其理性人的假设。即企业的唯一目的是通过经济生产活动以获得利益最大化。而事实上,企业具有社会性。一方面,企业所获取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其他社会资源)都是来自社会;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最终要推销给社会。
(三)广义委托代理假设。上个世纪60年代jenson和mecklin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中将企业管理层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要对所有者的资产和经营成果负责。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理论则以广义的委托代理理论为假设前提,即企业与整个社会之间也存在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企业要对社会所委托其使用的社会资源负责。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引入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含义。企业生命周期是通过描述企业存续时间及其存续时间内各个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企业的发展过程,诊断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进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如人的生命一般,任何工业、商业、行政组织都要经历初刨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初创期是一个企业不断摸索、学习和求得生存的阶段。成长期是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企业产品开始为客户接受,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销售能力增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发展速度上可能会有波动,但总体上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成熟期是指企业扩张到一定的程度,市场占有率和收益达到最大化。企业声誉很高的时期。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的主要业务已经稳定下来,产品销售额保持在较高和较稳定的水平。在衰退期,最为明显的行为特征:企业内部冲突不断、谣言四起,企业各部门注意力集中到内部地位之争,人们强调更多的是谁造成了问题,而很少考虑去采取补救性措施以解决问题。
四、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
初创期的企业应当注重自然生态成本的投入,谨慎人文生态成本的发生。通常初创企业与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强。因此,其会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且技术运用上也跟不上成熟企业,初创企业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人文生态方面,初创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应局限于法律层面。成长期企业应保持自然生态成本的投入,同时逐步加大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成长期企业基本上在该行业立稳脚跟,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处于一个上升状态,因此对自然生态成本的投入应保持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成长期企业意识提高,经济能力也增强,其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也应相应提高,成熟期企业逐渐降低自然生态成本,加大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力度。成熟期企业对自然资源依赖下降,同时生态保护能力也上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将不是成熟企业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企业应当加大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和社会和谐成本。
衰退期的企业应当将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投入维持到法律层面以上。作为衰退期企业,其经济能力逐渐下降,甚至最终破产倒闭。其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投入基本上不太可能增长,但不能因其处于即将消失的特殊阶段而投机,至少对于人力资源方面发放员工基本工资,对人文生态方面做到没有破坏作用。
第四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姜晓惠
(商学院201022410109,2010级财务管理1001班)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的实际,给出了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各个影响因素如何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力的大小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解释结构模型(ISM),运用此模型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划分,找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和内在联系,便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抓住主要因素进行控制。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结构解释模型(ISM)
The effect factors of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Jiang Xiaohui
(School of business, Class one ,The 2010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201022410109)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acts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giv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d concretely analyze each factors how to influe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d the size of the influence.For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 factor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 to divide administrative level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 factors, and find out the primary relationship and internal relations of the various factors, which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enterprise managers to grasp the main fact and control it.Key words: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luence factor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SM)引言
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焦点放在如何实现最大利润而忽略了社会效益,众多不诚信的做法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最终落脚到企业身上。因此,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成长性,即企业实现由小变大、不断积累量变的过程;二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即企业不断创新,永葆生命力的状态。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的实际,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影响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揭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一般规律。相关文献综述
对企业发展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此后,虽然各个经济学流派涉及企业成长问题,但一直处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在于对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追求。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发展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1]后凯恩斯主义认为,企业发展是通过投资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的,投资决策和资金是最关键的因素。[2]自从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出版了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以来,创新的概念和
思想就被纳入经济发展理论之中。创新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来自于管理与创新的程度。[3]杨杜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企业发展理论的学者,在其著作《企业成长论》中,以经营资源为关键概念,从经营资源的数量、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四个方面来考察企业成长,运用实证和比较方法,对企业成长过程和成长机制进行了分析。[4]我国学者刘力钢借鉴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函数的内容与含义,运用熊动力学的思想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力”理论,即提升力、引导力、支撑力、扩张力和阻力。[5]李占祥运用矛盾分析法,研究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与各种重大关系,解释了矛盾的发展与转化是推动企业及管理发展的动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实质就是不断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过程。[6]
上述理论都是建立在企业系统的研究前提假设上,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无机体或人工复合系统,并侧重于对企业发展单一因素的分析,但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企业作为一个人类—自然系统,进而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以前的结论难以指导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3.1 ISM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ISM)是美国J.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将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3.2 确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影响因素
通过资料分析,本文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归纳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需注意的是,这里所列的要素集及其相关关系,只是一种典型条件分析的结果。在具体应用时,可视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影响要素有所增减或对要素影响关系有所调整。
3.3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对各个因素进行这样处理:Si对Sj有影响,填1;Si对Sj无影响,不填;i,j=1,2,···,10。对于相互有影响的因素,取影响大的一方为影响关系,即有影响。其中,“有影响”尽量选择直接的影响关系,不考虑间接影响关系。建立如下的关键影响因素相关性表,见表2。
表2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相关性
3.4建立可达矩阵
1001011110111010100011101010001001001000111011100110000100101101111000100000110010000100101110001111
3.5建立结构模型
引入可达集和前因集:R(Si)是由可达矩阵第Si行中所有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
构成的集合,成为要素Si的可达集;A(Sj)是由可达矩阵第Sj列中所有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构成的集合,称为要素Sj的前因集。R(Si)和A(Sj)的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据此进行关系划分。
(1)层次划分。如果Si是最上一级节点,则必须满足:R(Si)∩A(Sj)=R(Si)。
(2)分部划分。对上述所得层次划分结果进行分部划分,划分标准如下:若R(Si)∩A(Sj)=,则Si和Sj不在同一部分;反之,若R(Si)∩A(Sj),则Si和Sj在同一部分。
因为R(S1)∩A(S1)=R(S1),R(S4)∩A(S4)=R(S4),R(S6)∩A(S6)=R(S6),R(S9)∩A(S9)=R(S9),所以得第一级可达集与前因集如表3所示。将S0设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所以第一层要素为{S1,S4,S6,S9}。
4。以此类推。
图
1图1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3.6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构建如下算法,寻找关键因素:
步骤1:构建路径,即以某节点为始点,市场结构为终点,以箭头为方向,形成路径。步骤2:计算各作为始点的节点的路径数。步骤3:比较路径数量大小。
步骤4:寻找关键因素。方法如下:设各节点的路径数ai(i=1,···,n),我们取ai1.2为关键因素。
n
ni=1
i
计算得:ai≥3的因素就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们是知识与企业文化、企业团队水平、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结构。
3.7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对策及建议 1做好知识环境、建立知识体系、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以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精神支柱、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等聚集的合力表现,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高度概括和表达。企业精神对企业员工有凝聚作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培育企业精神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个异性。参与者必须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并且具备处理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和一定的决定权。2培养和谐进取的团队,提高企业营业水平。
团队学习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团队水平决定企业的水平。积极鼓励团队成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专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面向供应链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应积极推进客户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优化供应链伙伴的选择,加强客户互动的有效管理。4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
企业要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在技术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快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5优化市场结构,维护市场稳定。
在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形成合理的、层次分明的外贸多元化布局,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开拓新兴市场和发展国内市场,使之成为企业稳定和拓展外需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英]弗朗西斯·凯恩克罗斯.企业生存10法则[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7):113-114.[3]彭云飞,沈曦.经济管理中常用数学方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4]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8/21/content_533048.htm.[5]栋梁论语http://web.cenet.org.cn/web/dongliang.[6] 李景元.企业战略管理新论.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10月.205---306.
第五篇: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人类长期以来超负荷利用生态系统,生态欠债式的发展,已经累积形成明显的生态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河流污染与破碎化、海洋酸化等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变革现有的生活与生产模式,才能减缓地球自然资本退化趋势,并确保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生态系统的安全。山西省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发展经济,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仅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反而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加重了环境容量的负荷力,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都构成了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理论,同时引入生态足迹相关指标如生态足迹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标的研究,尽量全面客观地反映人们的需求活动所带给山西省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章首先对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后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山西省2007-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份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演变分析,对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2007-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1.4334ha/人增长到1.62275ha/人;2007-2011年间山西省人均生态承载力比较平稳,维持在0.82ha/人。可见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速率较快,从而导致2007-2011年间山西省生态环境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在2007-2011年间,从山西省各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中可以得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都各略有盈余,其他两类土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尤其以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赤字最为突显。最后,本文针对缓解生态赤字,实现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机制建设,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转变消费模式,在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倡“低足迹”的消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源的高效、合理、循环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自然资源,在增加生物承载力,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为自然留下空间;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绿色投融资。【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山西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22;X321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绪论12-181.1选题背景及意义12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1.2.1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12-151.2.2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现状15-171.3研究思路及方法17-181.3.1研究思路171.3.2研究方法17-182相关理论基础18-232.1可持续发展理论18-192.2生态足迹模型19-232.2.1生态足迹相关概念19-212.2.2生态足迹模型的评价21-233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23-283.1山西省区域概况23-253.1.1自然条件概况23-243.1.2社会经
济状况24-253.2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25-283.2.1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253.2.2山西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5-284山西省生态足迹计算及结果分析28-524.1生态足迹模型的计量方法及步骤28-304.2基础数据的来源304.3数据的处理与计算方法30-324.3.1指标的选取方法30-314.3.2数据的处理方法31-324.4山西省2011年生态足迹计算及结果分析32-364.4.1生态足迹的计算32-344.4.2生态承载力的计算34-354.4.3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分析35-364.5山西省2007-2011年生态足迹动态演变分析36-474.5.1生态足迹演变分析37-404.5.2生态承载力演变分析40-424.5.3生态盈余/生态赤字演变分析42-464.5.4生态赤字原因分析46-474.6生态足迹相关指标分析47-524.6.1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分析47-484.6.2生态协调度分析48-504.6.3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分析504.6.4万元GDP生态足迹50-525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52-555.1加强机制建设,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525.2转变消费模式,在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倡“低足迹”的消费模式52-535.3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源的高效、合理、循环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35.4保护自然资源,在增加生物承载力,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为自然留下空间53-545.5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绿色投融资54-556结语55-576.1结论55-566.2本文的创新56-57参考文献57-62致谢62-63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