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办法
附件2: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办法
为了贯彻落实《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工程,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我厅决定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在我省普通高等学校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现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内容和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引导高等学校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项目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促进作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
通过项目实施,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大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项目实施,引导高等学校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践教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在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形成一批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特色鲜明,应用范围广、受益面大、效果明显,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力争部分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十二五”期间,省教育厅每年组织实施200个左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
二、申报条件与要求
1、申报项目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主持人年龄在60岁以下,编制在本校的在岗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或教辅人员,项目主持人为教师的,须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并承担低年级本、专科学生的教学任务;项目主持人为教学管理人员或教辅人员的,须在相关岗位工作5年以上。
(二)本科院校的项目主持人(教师)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并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高职院校的项目主持人(教师)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表彰并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学管理人员或教辅人员申报项目,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三)项目主持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究积累,承担完成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并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2、项目主持人仅限1人,参研人员不超过5人(含主持人)。人事关系不在项目依托学校的兼职人员不得作为项目主持人,但可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研究。项目主持人每年限报1个项目,项目在研期间不得作为主持人申报新项目。主持人和项目组成员在研的项目不得超过两项。
3、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参照省教育厅发布的《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指南》组织申报。申报项目要符合以下要求:①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设计方案合理,预期成果明确;②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③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究力量,在经费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有可靠保障;④已列入校级立项,取得初步研究进展,并获得经费资助。
4、优先考虑教学第一线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立项申请。主持人为校领导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例不得超过20%。
5、优先支持与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文化强省密切相关的研究项目。鼓励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专业合作,鼓励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6、项目应注重与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项目的协调与衔接,避免低水平重复,促进资源共享,提高项目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
三、项目评审与实施
1、项目评审和立项。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请书》,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请人所在高等学校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并对申请书等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将拟推荐立项的项目公示一周,对公示后无异议的项目按照申报名额,向省教育厅推荐。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立项建议,将拟立项的项目公示一周,对公示后无异议的项目予以批准立项,下达项目经费。
2、项目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两种类型。学校主管部门(有关厅局、地方政府、企业所属学校)应给以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应提供配套经费。
3、省教育厅每年组织专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高等学校项目申报和立项名额、经费资助的重要依据。项目主持人每年须向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提交《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进展报告》,其内容将作为项目结题的重要依据。项目承担学校每年须向省教育厅报送本校项目的总体进展情况,并对项目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4、项目承担学校和项目组不得随意调整、变更项目名称、研
究计划、研究人员、研究期限。确需进行调整变更的,需由项目主持人提出申请,所在学校签署明确意见后,报省教育厅批准。
5、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的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为省部级项目。
四、项目结题验收
1、项目结题前须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项目任务完成后,主持人向学校提出项目结题申请,项目承担学校向省教育厅报送《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汇总表》及相关材料。重点项目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一般项目可由省教育厅委托项目承担学校进行结题验收。
2、项目的研究成果须标注“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否则不得作为本项目的成果进行验收。
3、省教育厅对成果突出的项目,在项目结题后继续给予立项支持,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国家级教学名师。
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把提高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之中。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本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计划,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项目,切实加强对承担项目的指导和管理,在人员、财力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要把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项目作为重要抓
手,建立省、校两级立项制度,以项目的实施,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第二篇:2015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
2015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指南
为便于各高等学校了解2015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和范围,组织好申报工作,特制订《2015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指南》。本指南所列条目不是项目名称,只是方向,申报人可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名称。
一、省重点研究项目
此类项目主要围绕当前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从全省层面开展全局性研究,为我省高等教育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申报此类项目应在宏观教学改革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基础,研究队伍应以学校教学管理主要领导牵头,组成人员应包括相关部门负责人,并有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一)“十三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研究
(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三)省市共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四)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建设与研究
(五)“专升本”选拔工作及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二、教学综合改革项目
此类项目主要围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新机制、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安全工作等一些重大问题从全省宏观战略高度开展研究,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政策支持、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申报此类项目应在教学改革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基础,研究队伍应有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参与,具有较合理的学科专业互补性,预期成果能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
参考选题: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四)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专业共享教学资源,联合培养人才的探索与研究
(五)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
(六)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七)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培训研究与实践
(九)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软件学院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三、专业建设项目
此类项目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进行综合性改革与实践。
申报此类项目应有一定的改革基础,具有持续性、前瞻 性和可操作性。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能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较高应用推广价值的教学改革成果。
参考选题:
(一)专业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二)增强山西紧缺急需人才专业培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三)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四)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五)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强化特色、合理定位的研究与实践
(六)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七)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
(八)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的研究与实践
(九)开展专业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四、人才培养改革项目
此类项目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考核办法、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进行综合研究,或就其中某一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与探索。
申报此类项目应有比较具体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稳定的研究队伍和实力较强的学科专业依托。经过项目研究与探索,能形成比较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参考选题:
(一)促进学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二)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三)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研究
(四)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研究
(五)各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结构和体系的改革
(六)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七)开展研究性教学,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
(八)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研究
(九)特色(优秀)教材建设
(十)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十一)考试改革(如教考分离)研究
(十二)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十三)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共享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十四)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研究
(十五)学生继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
(十六)卓越工程师(医生、农林、法律、新闻传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十七)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十八)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构建“5+3”模式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全科医生”的研究
(十九)培养卓越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 养模式的研究
(二十)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
五、实践教学项目
此类项目主要围绕改革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并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实验;建设实验教学队伍,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整合实习实践课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合作,优化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申报此类项目应有具体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经过项目研究与探索,能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并应用于实践,能够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选题:
(一)加强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研究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研究
(三)各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验实践平台建设
(五)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改革与创新
(六)综合性大学理科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七)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
(八)优秀实验教材、课程的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
(九)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
(十)高等学校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十一)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十二)实验教学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制度研究
六、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此类项目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主要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研究;抓住制约教学改革深化的关键问题,对教学管理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有新的创意和措施,可取得实质性成果,并能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申请此类项目需有一定的管理实践基础,同时还须有一批管理骨干队伍。
参考选题:
(一)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
(二)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三)多校区教学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四)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五)高等学校弹性学制的试验与探索
(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
(七)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八)教学团队、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九)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的教学团队建设
(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监控机制研究
(十一)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专业师资互聘
(十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对策研究
(十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十四)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
(十五)高校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和图书馆等专项评估研究与实践
(十六)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方式与实践
(十七)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十八)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及图书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十九)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
(二十)专业带头人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与作用
七、其它
未列入上述指南范围,但具有鲜明特色,较高研究价值,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改革实践的项目以及突出学科专业优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项目经评审也可立项。
第三篇: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要求
附件二: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要求
一、项目立项依据。201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依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办法》(晋教高[2011]6号)进行。立项范围参照《201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指南》(附件2)。
二、项目申报要求。立项项目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实行限额申报,本科高校申报名额见《201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名额分配表(本科高校)》(附件1),独立学院、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每校可申报5项,其他高职院校每校可申报3项。支持和鼓励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专业联合申报(联合申报的项目需明确主持院校、项目负责人)。
三、各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确保教学改革项目顺利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性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请各高等学校于2012年4月10日前,将《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书》(附件3)1式2份,《201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4)1式1份,《201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情况一览表》(附件5)1式1份报省教育厅高教处,同时发送电子版至sxjytgjc@163.com。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专项项目仍按晋教政函[2011]29号通知,向省教育厅思政处申报。
附件:
1、201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名额分配表(本科高校)2、201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指南
3、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书 4、201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汇总表 5、201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情况一览表
第四篇:2018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申报指南(小编推荐)
附件3:
2018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申报指南
为便于各高等学校了解2018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和范围,组织好申报工作,特制订《2018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申报指南》。本指南所列条目不是项目名称,只是方向,申报人可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名称。
一、省重点研究项目
此类项目主要围绕当前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从全省层面开展全局性研究,为我省高等教育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申报此类项目应在宏观教学改革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基础,研究队伍应以学校教学管理主要领导牵头,组成人员应包括相关部门负责人,并有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一)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二)省市共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三)本科人才培养协作平台(共同体/联盟)建设
(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项目建设
(五)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探索
(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研究
(七)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研究
(八)优秀教学业绩和教学成果认定使用研究探索
(九)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媒体平台建设和使用研究
(十)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备注:2018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重点项目范围覆盖申报申报指南中省重点研究项目、教学综合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其它等所有类型项目,优先倾斜省重点研究项目类型中的项目。
二、教学综合改革项目
此类项目主要围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新机制、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安全工作等一些重大问题从全省宏观战略高度开展研究,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政策支持、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申报此类项目应在教学改革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基础,研究队伍应有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参与,具有较合理的学科专业互补性,预期成果能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
参考选题: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四)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专业共享教学资源,联合培养人才的探索与研究
(五)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
(六)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七)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培训研究与实践
(九)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软件学院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三、专业建设项目
此类项目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进行综合性改革与实践。
申报此类项目应有一定的改革基础,具有持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能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较高应用推广价值的教学改革成果。
参考选题:
(一)专业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二)增强山西紧缺急需人才专业培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三)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四)优势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五)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强化特色、合理定位的研究与实践
(六)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七)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
(八)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优化调整 专业结构布局的研究与实践
(九)开展专业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四、人才培养改革项目
此类项目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考核办法、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进行综合研究,或就其中某一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与探索。
申报此类项目应有比较具体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稳定的研究队伍和实力较强的学科专业依托。经过项目研究与探索,能形成比较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参考选题:
(一)促进学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二)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三)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研究
(四)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研究
(五)各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结构和体系的改革
(六)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七)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八)开展研究性教学,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
(九)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研究
(十)特色(优秀)教材建设
(十一)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十二)考试改革(如教考分离)研究
(十三)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十四)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共享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十五)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研究(十六)学生继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
(十七)卓越工程师(医生、农林、法律、新闻传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十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十九)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构建“5+3”模式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全科医生”的研究
(二十)培养卓越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二十一)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
五、实践教学项目
此类项目主要围绕改革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并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实验;建设实验教学队伍,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整合实习实践课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合作,优化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申报此类项目应有具体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经过项目研究与探索,能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并应用于实践,能够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选题:
(一)加强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研究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研究
(三)各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验实践平台建设
(五)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改革与创新
(六)综合性大学理科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七)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
(八)优秀实验教材、课程的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
(九)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
(十)高等学校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十一)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十二)实验教学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制度研究
六、创新创业教育项目
此类项目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在本科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基地建设等,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念和思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研究
(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研究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案例研究
(四)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六)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模式研究
(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服务研究
(八)跨专业联合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与实施方式研究
(九)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内外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十)创新创业学院的定位、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
(十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十二)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激励机制研究
七、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此类项目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主要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研究;抓住制约教学改革深化的关键问题,对教学管理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有新的创意和措施,可取得实质性成果,并能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申请此类项目需有一定的管理实践基础,同时还须有一批管理骨干队伍。
参考选题:
(一)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
(二)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三)多校区教学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四)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五)高等学校弹性学制的试验与探索
(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
(七)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八)教学团队、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九)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的教 学团队建设
(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监控机制研究
(十一)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专业师资互聘
(十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对策研究
(十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十四)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
(十五)高校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和图书馆等专项评估研究与实践
(十六)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方式与实践
(十七)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十八)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及图书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十九)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
(二十)专业带头人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与作用
八、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此类项目应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
(一)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研究与实践
(二)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三)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四)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五)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六)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八)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九)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十)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十一)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十二)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十三)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十四)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十五)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十六)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十七)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十八)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九、其它
未列入上述指南范围,但具有鲜明特色,较高研究价值,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改革实践的项目以及突出学科专业优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项目经评审也可立项。
第五篇: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实施办法专题
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项目实施办法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山西省《关于高等教育强校工程的推进意见》(晋政办发[2008]14号)精神,大力推进我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积极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我厅决定在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现就本项目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目的与内容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积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和地方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优先和重点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主动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支柱产业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建设目标
从2008-2010年,共建设30个左右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三、评选条件与要求
1.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突破旧有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2.培养目标明确,具备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特色鲜明,对本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清晰的思路,同时,要有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 2年以上的先期建设基础。
4.学校重视,拥有较为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
5.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在本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四、评选时间
各高等院校按照省教育厅下达的名额申报。申报截止时间为每年4月30日,5月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五、管理办法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行项目审批和管理,获得省级立项建设项目将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学校也要给予相应的配套建设经费。
2.学校每年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检查。就计划执行情况等有关方面的工作写出报告,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3.省教育厅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展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及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进行交流与沟通,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