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名言(共5篇)

时间:2019-05-14 02:0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韩非子名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韩非子名言》。

第一篇:韩非子名言

韩非子名言

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3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道的,也要算计失去的)

4欲成其事,先败其事。(事情有时候要做成他却往往要先败坏它)

5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6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7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8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9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10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11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12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13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1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1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16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17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18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19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20慈母有败子

21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第二篇:韩非子名言

韩非子名言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优秀的名言吧,熟记名言有助我们增加知识储备,打造语言亮点。名言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非子名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臵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8.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2.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15.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16.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1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8.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21.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22.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23.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2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2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26.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29.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30.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31.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32.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3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34.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36.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37.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臵等)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41.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42.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4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4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45.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46.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4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48.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49.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50.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51、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52、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5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商君书

5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56、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7、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5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59、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韩非子》

6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急缩手,且抽头,免使身心昼心愁;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司马迁写的<史记>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

第三篇:法家韩非子名言名句

法家韩非子名言名句

1、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5、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6、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7、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8、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9、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10、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谿(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11、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2、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13、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14、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16、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17、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18、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9、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20、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21、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22、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23、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24、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2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26、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27、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28、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29、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30、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3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32、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33、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34、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35、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36、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3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40、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41、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42、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43、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44、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45、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46、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47、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4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49、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50、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第四篇:韩非子智慧名言故事选读

《<韩非子>智慧名言故事》选读

【名言】

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十过第十》

耽,沉溺,入迷。女乐,女子歌舞。为政者的举止言行不光影响他个人,于国于民都有莫大干系。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沉溺于女子歌舞,贪图个人安逸,这是国家的灾难。

【名言】

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

——《十过第十》

身为君王,远离了权力中心而不听谋臣谏士的建言,随时都有颠覆灭亡的危险。中国有句老话叫“主不离位”,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古代君主外出巡游,颇多险象。离开权力中心,就有失去权力的可能,这也是政治动荡的征兆。无论因何离内远游,也必须做好妥善安排。不顾政治情况,单纯为了游乐而随心所欲的出行,危身的可能就更大了。

【名言】

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则刺人。故君子

慎所树。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橘柚,果木名。枳棘,多刺的树,亦指恶木。种植橘柚的话,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种植枳棘的话,长大后反而刺人。所以君子栽培人才时,要慎重。选才不慎,等于养奸;选才得当,获利无穷。

《<韩非子>智慧名言故事》简介:

《韩非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家著作,一向被认为是法家学说集大成的作品。现存的版本共收录五十五篇文章,分为二十卷。韩非思想体系的整体思想是法、术、势合一。韩非的思想广博深刘,并不止于法家理论。他对先秦备种思想的综合、消化、改造和反思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遗产。《韩非子》中还保存了大量重要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历史观点,历来受史学家的重视。在文学上,韩非的作品也以雄伟森严、深刻明切而又激越犀利、严峻峭拔的独特风格卓然自成一家,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之一。

由齐鲁书社出版,分名言、要义、故事三部分。总的原则是由名言引出故事,以故事解读名言,希望读者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印象,由言、事而明理,获得某些有益的心得和启示,力求使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融为一体,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更多: 民国文学,文科考研工具书,日本版权引进,少儿国学启蒙读本,齐鲁出版,韩非子

第五篇:韩非子(月考文言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入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抗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李悝警告左有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埋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下载韩非子名言(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韩非子名言(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韩非子

    百家争鸣之韩非子 ——浅析韩非子法治思想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韩非子》读书笔记

    《韩非子》有感 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韩非子》即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的宝石。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

    韩非子教案

    《韩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教案 1 《韩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生平,识记并理解......

    读韩非子有感

    国之利器,是把“双刃剑” ——读《韩非子》有感 诸子百家之中,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是一个讳莫如深的所在。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在研习《韩非子》,也不愿意说他的好话。在一般......

    读《韩非子》有感

    读《韩非子》有感 税务073周静2020607132 韩非子其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用详实的法律来规范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

    《韩非子》读书报告

    《韩非子》读书报告 摘要在整个中国封建君主时代的统治思想中一直就存在着两个“圣人”。一位是孔子他是显性的被历代君主所宗奉另一位则是韩非他是隐性的韩非......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机械101班郭进山06 韩非子著书立说,究习帝王之术,欲以平生所得辅弼君王,富国强兵进而一统天下。在我看来,韩非子的学说切实可行,但穷尽举国之力,仅仅得益于君......

    《韩非子》选摘

    《韩非子》选 一、一般认识1、人与现实 夫民之性,恶劳乐佚。 鱣(shàn)似蛇,蚕似蠋(zhú)。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然而妇人拾蚕,渔者 握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孟贲(bē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