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项目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我县项目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工程管理专题》读书报告
今年,我函授学习了《工程管理专题》这门课,通过上课跟自学,我对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再那么狭隘,我认识到工程管理专业里的工程不单单是指简单的工程建设,不仅仅是一些住房的建设,它的范围很广,可以是一些社会基础设施,像公园,水库;或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如鸟巢,水立方;还可以是一些科研项目,像神舟系列等,这些都可称之为工程,因为工程的英文“program”并不是只含建筑工程。学习之后,我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对我县的项目管理工程现状作一分析和研究,以加深自己对该门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项目工程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达到项目目标而对项目所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包括项目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设计、设备询价、施工、签证、验收等阶段环节。近几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和围绕“三大战略”的实施,项目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的建设不断增多。为使项目工程顺利实施,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提高项目工程投资效益,加强建设项目工程实施管理,特别是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管理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我县项目工程管理的现状
(一)项目工程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为建立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资金的合理安全使用,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健全和规范我县各类招标投标市场的若干意见》,并组建了县招标投标中心,明确了全县各类项目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活动统一进到县招
标投标中心,规范了投资项目的招投标管理。针对政府投资项目,我县相继出台了《磐安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磐安县政府投资项目整合资金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了项目工程管理力度。
(二)项目审批程序更加规范。项目立项是项目启动的前提。一方面,国土部门的土地预审意见、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意见和财政部门的工程概预算意见又是发改部门立项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项目立项批文又成为国土部门供地、招投标中心进行招投标等的依据。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能坚持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建设,量入为出,综合平衡,坚持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等原则。
(三)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一般由县委、县政府来确定,其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项目,经县委、县政府确定后再提交县人代会讨论通过。我县也有部分投资工程实行重大建设项目公示制度,特别是对重大的公益性项目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项目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四)项目工程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按照“四制”要求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县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分别对资金使用、工程质量、投资效益、违纪违规问题开展监督检查,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对2009年度23个新增国债投资项目工程的管理,建立了项目工程进度周报制度,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每周五下午分别向县监察局和县发改委上报本周项目工程进度,加强了项目工程进度的管理。
二、我县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虽然,我县工程项目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政府投资项目还是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前期”现象。有相当部分的项目是把项目资金争取下来,再来做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地质勘探、图纸设计等项目前期工作,这样就造成很多项目建设不能如期开工和完成。
(二)项目工程“四制”执行不到位。项目工程“四制”是指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合同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项目合同制相对比较好执行,招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目前我县招投标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建设单位方面,主要是规避招标的问题。采取的主要手段有:一是肢解工程,化整为零。二是排斥竞争,以邀请招标代替公开招标。三是表明倾向,度身招标。
2、施工单位方面,主要是不正当竞争的问题。主要手段有:一是弄虚作假。二是收买贿赂。三是围标、陪标、串标。四是分包、转包谋利。五是阴阳合同。
3、投标单位方面,主要表现在一个人同时挂靠多家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投标报名。这些规避、破坏公开招投标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项目工程招投标管理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对有些应实行监理制的项目工程也不实行监理制,严重影响了项目工程质量。
(三)项目工程管理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相关政策不健全
现行的《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建设单位以及参与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等单位都明确了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但缺少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规定,造成工程项目管理无法可依,特别是一些项目管理单位的责权不明确,在管理过
程中往往处于尴尬的地位,许多职责与监理单位重叠交叉,对施工总承包及分包单位又没有约束力。我县政府投资项目主要监管部门为发改委、财政、审计、建设、国资办、监察和纪委等部门。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加之部门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不协调,使得责任落实不到位,多头检查,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干扰了建设项目的正常实施。其次,现有的项目管理政策文件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例如项目管理亟需的《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合同范本》还没有出台;项目管理服务取费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等配套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项目工程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一方面,一些政府性投资为主的项目业主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显著效益,没有树立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方式的理念,单纯的靠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管,缺乏对项目科学、全面的管理。另一方面,政府相对重视立项审批,一旦获准立项,往往忽视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查、招投标的管理、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以及项目的后评价等监管。
(五)社会监督机制有待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透明度不够,社会公众对影响自己切身利益项目的决策、建设等重要环节的信息缺乏知情权、参与权;新闻媒体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机制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我县项目工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我县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一是完善审批制度,对建设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的评审、决策、审批作出细化规定,并把有关管理事项和程序纳入其中。二是加快建立责任追究责
任制度。对决策、咨询、代建、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建立责任约束机制,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三是有效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能,使监管有法可依,便于操作。抓紧制定出台《磐安县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办法》。四是抓紧制定出台公众参与决策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二)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加快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规则、程序,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强化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储备库制度,政府投资项目都应经过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中介机构的评估论证,咨询评估引入竞争机制,特别重大的项目还应实行专家评议制度。逐步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公开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政府决策机构通过网站、听证等多种途径,吸收处理公众表达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公众意愿的回应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前期工作做深做细,避免政府投资项目的盲目性。
(三)完善政府投资制衡机制。发改部门在进行项目审批前,应由咨询评估、工程咨询机构出具具有法律责任效力的评估报告,并按规定征求财政、环保、土地等相关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应征得相关部门同意而未征得的,一律不予审批;财政部门应凭项目批准文件、安排计划及相关审核意见,按工程进度直接向项目建设单位拨付资金;国土部门凭项目批准文件及相关规定,安排用地计划、办理供地手续。县发改委稽察办、审计、监察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管,互相监督,互相制衡。
(四)加强社会监督制度。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健全并实行政府投资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要明确政府投资信息的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方式、公开载体,信息公开应坚持及时原则、充分原则。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前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完善建设项目违规举报制度,认真做好举报项目的受理和查处工作,对举报有功人员应给予奖励。社会公众通过举报工程建设中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方式,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政府投资项目专门监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对举报内容进行核实和查处。
(五)建立后评价制度,实行建设项目的全面监管机制。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质量、财务、进度的事中监督以及项目的最后竣工验收、后评价、审计等事后监督相统一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是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逐步实现“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分离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建成运作后的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分析,总结项目决策、建设和运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宏,工程管理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7.[2]秦兰仪.施工项目成本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黄莉,赵胜.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水利水电快报,2005,5.[4]郭顺莉,代建政府工程管理方式的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
[J],2006.3.[5]谢琳琳,何清华,乐云.公共选择理论在完善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中的应用.基建优化[J], 2007.2.
第二篇:放射源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
1概述
核技术在我省工业、医疗、农业和科学研究等许多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使用放射源的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在工业领域,各种放射性料位计、密度计、水分仪、灰分仪等放射性计量或分析仪器正日益成为常用的仪器设备,许多港口、车站都配备了核子皮带秤作为煤炭、矿石等大宗产品的质量计量的仪器,γ射线照相(探伤)机在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应用十分常见,放射性测井仪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勘探部门广泛应用。近十年来我省的辐射加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了五个使用钴-60密封放射源的辐照站,对食品、中成药、电线电缆等进行辐照保鲜和辐照改性;海关配备放射性的集装箱检测系统对进出口货物进行管理;在医学上用放射源进行放射诊断或放射治疗。
随着我国核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放射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近年来,因管理不善造成放射源丢失、被盗等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漏管失控的部分放射源,已造成多起放射性污染事件和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此,结合今年的“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和技术力量,对全国和浙江省的放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管理对策。
2放射源管理现状
2.1 全国放射源管理现状
根据2002年各地上报数据,全国重点行业现有用源单位8300多家,放射源总数63700余枚,其中有约30%的放射源未办理许可登记,待处理的废弃放射源超过13000枚,其中无主源270枚,关停并转企业拥有的废放射源2700枚。据专家估计,全国放射源总数应在8万枚以上,其中至少有2000枚放射源完全失控。目前我国的放射源用户还在以每年15-25%的幅度增长。废源的收贮形势依然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年到现在全国共发生各类辐射事故1500余起,平均的受照人数为3393人,平均每年发生事故31.2起,近83人受照,其中四起致死性辐射事故造成8人死亡。近年来,放射源事故仍然居高不下,其中放射源丢失、被盗占首位。仅今年,广东、广西、湖南、山西、陕西、吉林和甘肃先后发生了八起放射源被盗事件。
这些丢失的放射源中有的完全失控,下落不明;有的单位擅自处置或掩埋放射源;有的地质勘探部门在使用放射源时发生放射源落井无法取出;有的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被“科盲”或不法分子滥用,甚至被用作赌具或犯罪工具;有的放射源被作为废金属非法收购后熔炼,造成放射性污染。
2.2 我省放射源管理现状
根据2004年调查:我省放射源应用单位共608家,放射源总数3574枚,其中在用放射源3285枚,闲置废弃放射源289枚,闲置废弃放射源占全省放射源总数的8%,核素、活度不详的放射源173枚。杭州、宁波、金华闲置废弃放射源分别占全省闲置废弃放射源的37.7%、10.4%、23.5%。这些密封放射源主要分布在建材、钢带、医疗、科研院校、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煤炭、辐照加工等20个行业。建材、医疗分别占用源单位总数的22.7%、6.6%,占放射源总数的33.8%、9.5%。
全省11个地市放射源分布状况较不平衡,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的放射源应用单位和放射源数量较大。涉源单位较多的地市为杭州、宁波、金华,分别为196家、88家、61家,放射源数量分别为815枚、414枚、858枚,占全省放射源总数的22.8%、11.6%、24%。专项行动共清查出无证使用放射源的单位160家,占涉源单位总数的39.4%。
在专项行动期间,我省收贮枚闲置废弃放射源178枚,占已查到的闲置废弃放射源总数的62%,环保部门承担全部收贮费用的72枚,承担部分收贮费用的90枚,这些已安全收贮的闲置废弃放射源绝大多数是由关闭、破产、停产、特困企业产生的。
3造成放射源管理失控的原因
我国放射源类型多、数量大,丢失、被盗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放射源发出的射线与一般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不一样,它无色、无味、无形,看不见、嗅不到、摸不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是造成失控的一个原因;二是放射源涉源单位的领导不重视、责任不落实、安全防护设施不合格、闲置废弃放射源处理资金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三是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停产、关闭、破产时,使放射源管理失控;或者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对废弃放射源的处理处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四是不明真相的人误盗放射源转卖到废品收购站,谋取利益;另外法律不健全,职能交叉,监督管理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4我省放射源应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全省放射源数量和管理现状的调查,发现我省在放射源安全监管上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4.1 放射源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去年《放污法》颁布实施后,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对环保、卫生和公安等部门在放射源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和任务进行了调整,与其相配套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源安全管理规定》、《放射源事故管理规定》、《辐射工作安全许可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放射性同位素备案制度》等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出台尚需一段时间,致使目前对放射源安全许可、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源事故处理、放射性物质备案、工作人员培训上岗等一系列活动无法无章可依,制约了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4.2 机构队伍和监管能力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放射源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敏感,责任重大。我省绝大多数市、县环保部门并未因放射源安全监管职能的转移,而带动相应机构、编制和人员的同步增加,无机构、无人员、无装备问题比较严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省的放射源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
4.3 安全隐患尚未彻底消除 我省无《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证》使用放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除金华、台州、宁波、嘉兴外,我们对其余7个市进行了统计,发现160家单位无证使用放射源,占涉源单位总数的39.4%。这些无证单位多年来一直处于监管范围之外,安全措施得不到保障。
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核子仪器生产单位和流动放射源使用单位的放射源安全隐患较多,使用场所不符合安全与防护要求。特别是早期设计建造的辐照装置,普遍存在相当大的缺陷,设计先天不符合国际标准,安全设施不完备,安全联锁不良或失效,未配备剂量监测报警仪等问题,容易造成人员的误入或误照,安全隐患突出。
我们在现场调查中发现:许多放射源使用单位制度不全,安全责任不落实,内部管理不善,没有建立放射源安全与防护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与防护工作,规章制度过分简单,没有建立放射源管理台帐,对从事放射性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人员违章操作等现象较为严重。
4.4 废源收贮工作难度很大
我省的289枚闲置废弃放射源中,除极少部分由销售商回收外,还有111枚未得到安全处置。由于历史上处理处置闲置废弃放射源随意性和不规范,将有些源就近埋入地下,位置不明,资料不全,无法回取;有些源被处置在交通困难的边远地区,地址不详;停产、半停产、倒闭、改制企业产生了大量无主源;有些辐照装置和医疗单位产生的废源活度大,安全处置尚无妥善的办法。加上收贮经费得不到落实等,给废源收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4.5 对含源仪器设备生产销售单位缺乏管理
调查发现我省从事核子仪器、仪表(密度仪、料位计、核子秤等)生产销售单位,在销售仪器仪表时购买的放射源数量大,其用户多、分布广,由于监管不严,放射源随仪器销售给未取得许可证单位的现象依然存在,且未建立完善的销售档案,造成这部分放射源失控,放射源安全监管环节出现漏洞,致使放射源管理出现混乱。
4.6 放射源安全管理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尽管对放射源管理实行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条龙管理体系,但对放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废弃放射源处置的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对其他国家先进的放射管理源体制、机制和成功经验缺乏了解,对其回收处置较大活度废放射源的技术手段缺乏交流与合作。
5管理对策措施
5.1 加强领导,统一安全认识
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近年来,国务院领导对放射源管理非常重视,多次作出批示: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监管;认真清查和整顿,严格管理,不留安全隐患;要建立核与辐射安全工作的应急机制,消除一切核与辐射安全隐患,确保万无一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国家核与辐射安全工作的政策和方针,认真落实和完成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工作要求和任务,在困难中摸索,在交流中推进。切实将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和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并列为环保工作的三大领域,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要做到与环保整体工作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并作为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来抓。
5.2 扩大宣传,做好教育培训
由于对放射源长期实行国家和省两级管理,基层同志对放射性基础知识、防护知识、法律法规、标准、导则等了解不多。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教科书等多种途径,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增强守法的自觉性和对违法行为行使有效的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积极宣传放射源管理政策规定、科普常识和管理部门的工作进展,争取全社会对辐射环境管理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发动广大群众对涉源单位进行监督;对涉源单位的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安全防护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放射源事故的发生。
5.3 强化理念,树立大局观念
省、市、县各级环保部门要形成合力,建立高效运行和协作通畅的新工作机制,形成全省各级各地监管一盘棋,放射源安全监管与整个环保工作一盘棋的新工作局面。通过今年的放射源清查,环保部门基本掌握了全省用源单位和放射源数量。我们必须按照“深入、细致、严格”的要求,对各涉源单位的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放射源数量、安全措施等进一步详细核查,并形成制度,努力做到监管到位,确保用源安全。
5.4 明确责任,发挥地方作用
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做到职能明确,责任到位。我省是一个核电大省和经济发达的省份,在设有辐射环境管理处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成立“省核安全局”。同时,要充分调动地市、县参与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的积极性,积极创造条件使地市、县逐步具备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全省尽快形成一个不留空白的监管网络,以提升我省辐射环境管理能力,确保我省核技术应用的安全。
5.5 加快速度,完善管理法规
由于国家的许多放射源安全管理规定的出台尚需时日,为了加强我省放射源安全管理,急需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性法规和实施办法,同时建立环保系统内部的管理规定,建立起放射源安全评价制度、申报登记制度、资质管理制度、竣工验收制度、转移备案制度、定期抽检制度、废源送贮制度等一系列规定。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汲取兄弟省市和国际上最先进的核安全理念、监督经验来开拓我们的思路,完善自己的工作。
5.6 增加编制,加强队伍建设
抓住放射源安全监管职能调整的历史机遇,大力支持市县尽快争取落实机构和编制,积极争取省政府下达文件给各市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队伍建设,创造条件稳住现有队伍,吸引优秀人才进来,致力于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善于做群众工作和执法水平高的放射源安全监管队伍。实行岗位聘用制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等手段,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工作人员应严格筛选,认真考核,坚持持证上岗。
5.7 争取资金,提升能力建设。
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加大对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工作经费。市级环境保护部门要抓紧落实辐射监测设备的基础配置,尽快完善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全力构筑我省核与辐射安全监控和应急体系。
各市要认真组织制订和落实各自的核与辐射事故、反核恐怖应急响应方案,全面提升辐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污染控制能力。辐射污染应急监测必须在日常监测工作基础上,适应突发性事件的要求,配备必要的仪器装备,加强应急监测人员业务培训,同时,在指挥、协调、配合和防范等环节上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5.8 消除隐患,加大执法力度
加大现场执法检查的力度,要从放射源事故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落实放射源安全责任,防止放射源事故的发生。要重点抓好对辐照中心、工业探伤源、核子仪器生产销售单位、流动放射源使用单位等风险大的辐射工作单位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确保达标使用。
5.9 严格要求,做好换证工作
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换发工作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的工作,也是加强放射源安全管理的重要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认真做好辐射安全许可证换发的审核、审批和发证工作,对手续不全,措施不到位,管理不严的用源单位要从严要求。不断加大对市县环保局的业务指导。针对目前许可管理职能交接后,新许可管理办法未出台的实际情况,做好这期间核技术应用单位临时许可的办理工作,保障核技术应用工作的正常开展。
5.10 大力收贮,确保废物库安全
闲置废弃放射源的安全收贮是确保放射源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要克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收贮资金不足等客观因素,不断加大对闲置废弃放射源的收贮力度。同时要做好入库放射源的登记、分类,加强对我省废物暂存库设施的检修维护,积极争取政策,由省财政安排废物库的正常运行经费,确保废物库安全运行。
总之,放射源安全管理是我省乃至世界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观念、制度、体制、机制、人力与能力创新,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安全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竣工验收制度等为手段,对放射源生产、销售、运输、贮存、处置等实施全过程统一监管,严格执法,以确保环境和公众安全,促进核能和核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注:该文获2004全省环保系统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
第三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孟凡波薛宇
(青岛理工大学民生银行青岛分行)
摘要: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风险识别,评价和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研究与防范,达到降低损失和成本的目的关键词: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实践
1.国际方面
1.1理论研究: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格拉尔在 1952 年的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提出“风险管理”,揭开了风险管理研究的序幕(也有人认为是法国著名保险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于1949 年提出的)。
上个世纪60 年代,项目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蓬勃开展,各种地区性或国家学术机构都对项目管理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讨:如位于西弗吉尼亚州摩根城的国际计算机教育促进协会,项目管理论坛,宾夕法尼亚州的项目管理协会(PMI),俄罗斯项目管理协会(SPMA),英国的项目经理协会,澳大利亚项目协会等。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边缘科学,特别是在金融和保险业,获得高度的重视和迅猛发展,但由于该学科年轻和旺盛的生命力,其理论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发展和完善,国际上的研究趋势是采用系统的方法,如神经网络、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系统动力学等,对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发展很快,在英美的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研究十分活跃。1983 年美国RIMS 年会上,世界各国学者共同讲座并通过了“101 条风险管理准则”以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准则。其中包括风险识别与衡量,风险控制,风险财务处理,索赔管理,职工福利退休年金、国际风险管理,行政事务处理,保险单条款安排等技巧,交流和管理哲学等。此后,英国 C.B.Chapman 教授在《Risk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 Model, Method and Case》一书中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
风险工程是对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的集成,以更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为目的,使得在较高层次上大规模的应用风险管理研究成为可能。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以及在实践中的初步应用,国际学术界已对风险管理的理论达成一致的看法,认为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风险识别,评价和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研究与防范,达到降低损失和成本的目的。
1.2实践方面:
理论的发展是为了指导实践,人们从系统的角度,认为持续的风险评估和团队风险管理构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Ralph L.Kilem 等人在其《降低项目风险》一书中提出采用系统方法来处理风险,并提出识别、分析和控制不同风险的理论框架和实用方法,从实践中针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做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工作。
Shen8通过在 1997 年的一项关于工期延迟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 8 个对工期影响重大的主要因素的权重,指出不充分和错误设计信息是导致工程延期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地质和天气状况的变化,同时还给出了防止工程工期延误的 7 个最有效的方法。人们将从实践当中所获取的经验信息进一步研讨归纳,著名项目管理大师 Harold Kerzner 博士提出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并在北电网络等公司得到应用,由风险管理研究和开发项目合作组(Rish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Collaboration)研究的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来评价组织当前的风险管理成熟度级别,为改进识别现实目标、发展或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设计行动计划.2.国内方面
我国对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计划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客观上导致了项目投资者和实施者的利益分离,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和管理能力缺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逐渐开始对项目风险性的认识,转变以前的项目风险所产生的损失都由政府承担的思路,开始推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原则,真正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营方式。
2.1理论方面:
对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大体是从技术角度入手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方法学,从工程角度入手的项目系统风险方法学,从组织角度入手的企业资源计划等来进行的。
我国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是始于风险决策,“风险”一词最早由周士富提出,1987 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此后,有关学者和专家对风险分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理论体系还停留在郭教授最初提出的体系基础上。随着学术界对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日趋关注,各种学术会议相继召开,如由我国优选统筹法与经济学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研究委员在 1991 年召开的第一界全国项目管理学术交流会,1995 年召开的首届国际项目管理学术会议等,标志着学术界对项目管理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提升。
2.2实践方面:
我国的项目风险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也有一些实践经验及应用研究,如黄河小浪底工程,京九铁路,江苏润扬大桥,重庆轻轨建设项目等,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研究成果。但其应用还是局限在某个项目范围和局部领域,如从国内开发的软件和应用方面来看,北京梦龙科技开发公司、大连同洲电脑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发的有关风险管理软件,仍主要采用计划协调技术而没有针对项目的整体风险,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中科项目管理研究所研制的项目风险分析系统PriskA(Project Risk Analysis)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项目的风险分析,由于项目风险管理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在应用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专业性。并且,在我国的实际项目实施当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合商业运作的不和谐因素,客观上对项目风险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汪应格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4] 雷胜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四篇: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对策研究
关于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工作
有关情况的汇报
政府性投资项目规模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做好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工作,是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任务。为进一步提高我县政府项目管理水平,现就我委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县不断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在制度建设、项目前期、管理模式、项目融资等方面探索创新。就目前我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临时型(即为一次业主)。通常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项目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由政府牵头,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一个临时基建管理工作班子(如工程指挥部)具体实施项目报批、拆迁安置、项目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在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后,基建工作班子相应撤出。
2.基建科室型。一些常年有基建任务的政府职能部门,都设立基建科室,专门配备人员,由其代替政府行使项目业主职能。
3.政府部门型。以财政资金投资为主的交通、建设、水利等部门,由部门组织内部人员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班子,直接操作项目建设与管理。
4.项目法人型。一些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设立企业法人(如城市投资公司),由其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和项目建设管理。项目建成后,也由该企业负责运营与管理。
5.项目代建型。由使用单位和投资管理部门,招标一家代建单位,由代建单位完成项目前期及建设过程,项目建成后移交给政府或使用单位。
二、当前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前期工作粗糙,决策程序不到位
1、“三边工程”较多。目前我县中央、省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均按基本建设程序履行了报批等有关手续,但由县、乡两级政府实施的水利、市政、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部分项目均是边审批、边设计、边施工,少数项目没有履行过审批等手续,导致施工过程设计变更频繁、设备选型和使用不合理。
2、决策程序不到位。根据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政府性投资项目一般都要经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审批这样一个决策过程。但目前我县多数项目只履行了例行的审批手续,项目不是在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完成后才确定投资规模和资金方案的,而往往是在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批准前就已经确定了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
3、项目投资超概算。有些项目单位往往是从尽量满足自身使用功能要求出发,很少能按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和“合理确定规模再确定资金筹措方案”的原则实施政府项目,投资控制观念普遍不强,认为“工程先干了再说,资金不够可以向上争取”,从而导致投资超概,规模过度超前。
(二)部门管理难度大,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1、项目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大。发改委作为履行县政府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部门,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管理,在职能、时序和手段上履行着重要职责,发改委的工作是基础,但难度大、也不被人理解。项目前期主要工作就是研究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和投资概算,这都是发改委的职责。但是在现实中,一方面,项目单位都要求压缩前期工作时间,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又涉及项目单位最直接的切身利益,使实际操作中阻力很大;另一方面,有些项目在前期工作或实施过程中受领导的干预和影响,同时,我委对项目监督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不到位,使得发改委难以有效发挥职能。第三,由于工程招投标管理过程中,发改委不能够全程参与,客观上影响了招投标过程投资控制的功能。单纯的靠财政部门的预算资金审核、资金拨付管理和审计部门的事后审计,已经难以有效控制项目投资规模和标准。
2、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虽然《***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对违反项目管理的有关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有规定,但是具体的操作性和权威性不够,不能有效控制
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对超概算行为也没有有效地、明确地处罚规定。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前期工作体系
第一、完善决策机制。首先要科学决策。坚持决策方法科学,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分析结论准确;坚持决策依据充分,掌握国家有关政策、项目建设条件、技术发展趋势等全面信息,使决策依据科学;坚持数据资料可靠,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注重数据分析,保证结论可靠。其次要民主决策。逐步建立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除了要求中介机构评估咨询、专家评议等环节外,还应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增加投资决策的透明度。
第二、开展项目储备和深化前期。一是积极开展项目储备。由发改委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储备库,各项目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于每年10月底前,提出下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建议,经发改委初审,并邀请各方面专家专门研究后,编制下项目建设计划,报县政府批准。二是积极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每年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向县发改委申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经发改委审核并报请县政府同意后,发改委下发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重大项目前期调研、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评审等工作目标开展前期工作。三是落实前期工作经
费。建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所需专项经费,由各主管部门提出资金计划报发改委,发改委报经县政府同意后,拨付前期工作经费。
第三、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发改委依次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项目概算进行审批,其中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及项目概算需经专家评审,确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投资估算后,由发改委批复。对于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下或者急需建设的项目,经发改委同意,可以直接编制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和项目概算。
(二)建立严格规范的投资控制体系
第一、推行限额设计制度。项目初步设计批准的建设规模和投资概算要严格限定在可研报告批复的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10%之内;施工图设计的建设规模和预算投资要严格限定在初步设计批准的建设规模和投资概算10%之内;项目主管部门和设计单位必须对项目现场作深入调查,把应该考虑到的情况都体现在设计之中,避免漏项;并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使设计概算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二、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各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概算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增加或减少建设内容、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确需变更的,应由县发改委审查论证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或县政府审批,履行相应的变更手续。
(三)建立严密防范的监督管理体系。
第一、严格执行“五制”。即项目法人制、项目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预决算审计制,所有政府性投资项目都必须按国家规定实行公开招标,严禁将工程转包或分包,纪委、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全程参与招投标活动,对招投标程序实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工程规范建设,资金合理使用。
第二、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出台《***政府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办法》。项目建成后,应当由发改委牵头,组织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按照批准初步设计和概算、施工图以及工程验收规范等文件资料,及时组织竣工验收。规模较大、较复杂的政府性投资项目,还应当先由项目业主组织进行初步验收或交工验收。
第三、建立后评价制度。出台《***政府性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建立政府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选择地对重大项目进行后评价,全面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据此对比项目可行性论证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运营的差距,全面总结项目投资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改进以后项目决策、管理及监督提供经验。
第四、建立部门监督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的项目监管经验,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多层次、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由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组成项目部门监督机制,强化监管机构职能,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控。
第五篇: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政府投资项目是一个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概念。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使用财政性资金以及用财政性资金作为还贷来源或还贷担保的借贷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随着中央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我国每年投入上千亿资金用于道路、桥梁等基础性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给投资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对管好用好建设资金、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具有非常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
近年来,*县不断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在制度建设、项目前期、管理模式、项目融资等方面探索创新。分析*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项目投向,基本合理。十一五以来,*县政府投资基本上投向两大类:即城建、交通、水利等工程性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体育及文化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目前*县政府投资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年项目建设的建设、交通、水利、教育等部门,另一类是非常年项目建设的卫生、文体、旅游等部门。
(二)资金拨付,方式多样。项目建设资金拨付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列入投资计划的一般性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审核后,将资金拨到行业主管部门,再下拨给项目业主;二是重点建设项目,由项目业主向县政府提出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县政府领导批复后,财政部 门将资金拨到项目业主,再支付给施工单位;三是直接支付方式。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监理单位核实,项目业主确认,报财政部门审核后,直接拨付给受款单位。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中,经营性项目以银行贷款为主,纯公益性项目由财政性资金承担。
(三)制度建设,探索创新。近年来,*县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上,无论是制度建设方面,还是项目融资方面,一直在努力创新探索。相继出台了《*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县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县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使*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有章可循。
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工作不尽人意。前期工作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投资项目的成败。重项目数量、轻前期工作现象在*县政府投资领域普遍存在:一是决策机制不完善。项目决策在项目建设周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决策的正确与否,主要是体现在“四性”上,即把握投资机会的准确性、建设方案比选的全面性、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的合理性,而只有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才能符合“四性”要求。从调查情况看,*县相当部分项目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不足,项目决策主要由各级领导研究作出,前期调研分析不充分,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全面,缺乏战略、综合和长远考虑。二是项目储备工作薄弱。目前*县项目储备工作存在“数量少、质量差、渠道窄、工作粗”等突出问题,数量少表现为未开展政府投资项目专项规划编制,迄今为止没有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质量差表现为有的行业主管部门即使有一些项目打算,但纳入规划的项目很少,绝大多数仅 停留在取项目名称大概轮廓上,缺少项目规模、建设内容和基本投资估算等内容,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储备资料;渠道窄表现为仅仅凭经验和感觉提出项目,而缺乏科学的、全面的、多渠道的项目挖掘机制;工作粗表现为没有真正把项目储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未落实具体工作人员,未明确工作责任,只是为了应付就随便报几个了事,有的连项目名称都提不出来。三是投资计划严肃性不强。投资计划管理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重要内容,但部分行业主管部门每年所申报的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不全面、不合理,往往出现执行偏差。有些未列入投资计划的项目往往临时动议拍板建设,而一些已列入投资计划的项目却得不到有效实施。
(二)项目管理模式落后。从调查情况来看,*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以组建工程建设指挥部、筹建处、基建办为主。这种临时性非法人建管机构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难以实现专业化管理。项目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而临时组建项目管理机构,由于缺少专业人才,不熟悉基本建设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缺乏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 难以开展专业化管理和落实责任。二是投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这种临时性建管机构是“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典型模式,建设单位与使用单位利益密切相关,不利于相互制约,也缺乏控制投资的约束机制和动力机制。同时由于大量采用临时性建管机构形式,分散了监管部门的力量,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容易孳生腐败。三是不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普遍存在“只有一次性教训形不成二次经验”的现象,一个项目建成后,作为一次性临时业主的工程建设 指挥部即行解散,难以总结项目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另一个项目又要重新组织一批人员进行建设管理,众多的临时性建管机构在为掌握和应用项目管理知识而重复交学费,对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十分不利。
(三)建设程序不甚规范。基本建设程序是指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之间客观存在的、不可破坏的先后顺序,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反映项目建设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是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的工作程序。正确把握项目建设中从课题调研、论证决策、前期报批、组织实施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一个根本原则。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县政府投资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很不理想,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三段式”管理的项目只占26.67%,33.33%的项目按前期计划和正式计划“两段式”管理,36.67%的项目是一次性批复,甚至有个别项目没有经过计划部门审批就擅自开工;也有个别行业主管部门仅以政府计划作为立项依据,未到计划部门办理项目立项审批。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拟建项目技术上、经济上及其他方面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给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工程设计、银行贷款、合作签约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县相当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未认识到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大多数政府投资项目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有的即使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也都是上级发改部门有要求不得已而为之,根本不是为了项目的科学论证而开展。许多项目由于未进行可行性研究而达不到国家要求,影响了*县争取 新中央投资项目申报工作。有些规模不小的项目甚至连初步设计都不做就直接编制施工图纸,造成政府投资项目主管部门无法确定项目概算。在项目前臵审批方面也同样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据调查,有约三分之一左右的项目以项目急于上马、前臵审批太复杂等为由而未能按规定办理相关前臵审批。
(四)项目控制力度不够。质量、进度、成本是项目管理的金三角,是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从调查情况分析,“三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超概算成了投资控制的顽症。一个项目从投资决策到竣工投运,有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影响项目投资变化的因素很多,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县政府投资项目超概算现象较为普遍。从调查情况来看,63.33%的项目存在超概算现象,平均超概算高达40.00%,大部分项目初步设计概算编制质量不高,不能真实反映项目总投资全貌,失去了执行刚性,达不到控制投资的目的。超概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设计漏项。有的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责任心不强或凭经验设计,在申报项目立项时,未进行全面设计,存在很多漏项,如有的只设计主体工程,而没有配套工程和绿化工程,也有的设计时漏掉设备或未包括装潢,只好在施工阶段予以补上导致超概算。二是设计变更。有些项目由于从立项到委托设计时间较短,设计单位急于赶任务而不作现场调查,匆忙完成设计,致使初步设计深度不够,与施工图阶段有较大的出入,造成后来的设计变更而增加投资。也有概算编制人员机械地按照设计图纸编制概算,用经济来影响设计,施工时产生设计变更;还有的项目业主在项目取得立 项批文后,不是按照计划投资规模进行建设,而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求设计单位提高设计标准,在工程实施阶段又随意添加一些建设内容。三是按审批权限确定项目总投资。如某城市道路项目按审批权限须报上级投资主管部门审批,由于前期准备工作极不充分,上级投资主管部门很难批准,而项目却急于上马,只好按市里最大审批权限来确定投资概算(初步设计和概算也未编制),结果从实施情况看,超概算高达120%,绝对金额达200多万,是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其次,拖工期成了进度控制的常态。进度控制是项目实施的关键,是确保项目按预定时间竣工投产的重要手段。据调查,*县政府投资项目进度与计划基本一致的占13.33%,略有提前的占6.67%,超工期的占80%,平均超工期117.25%。造成超工期的主要原因:一是政策处理困难。约一半的政府投资项目由于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政策处理困难而无法按计划完成施工。二是资金紧缺。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大多是财政性资金,在近几年政府负债较重的情况下,往往不能按时支付工程款,造成施工工期拖延。三是设计调整。有些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领导十分关注的项目,有些领导会打破常规要求项目不断调整设计,致使项目实施不断延期。四是设备原因。有些项目在土建完成或基本完成后,由于无资金购臵或招投标的原因,造成设备不能及时安装,也延误了工期。
第三,能合格就算质量控制的标准。质量控制是项目实施的根本,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从调查情况来看,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创优意识、精品意识不强。政府投资项目尤其是重点项目往往是百年工程、民心工程,应以建造精品工 程、优质工程为目标,虽然大多数工程质量都能合格,但争创优质工程意识普遍不强。二是为盲目赶工期而造成质量隐患。三是质量控制措施不力。存在诸如质量控制体系不甚健全,施工队伍素质不高,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阶段”控制不到位等问题。
(五)建设制度执行不力。按照国家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必须实行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等五项制度。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五项制度执行不力、好差不一。
首先,项目法人责任制不落实。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初衷是要建立一种权责明确、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法人应能独立自主地对项目从立项、筹资、施工到竣工、投产乃至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难实现上述目标,习惯以行政手段管理项目。
其次,招投标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项目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选择基本上未实行公开招标,设计方面直接委托的占56.67%,邀请招标的16.67%,议标的占6.67%,只有20%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确定设计单位;监理方面直接委托的占33.33%,邀请招标的23.33%,议标的占13.33%,只有30%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确定监理单位。二是擅自缩小施工招标范围。将招标范围限定于主体建筑工程,而依法应招标的一些配套附属工程则直接发包。三是招投标具体操作不符合规定。相当一部分项目没有按规定进场招标,也未在指定媒体发布信息,有些不按规定范围发布信息,甚至没有公开发布信息。四是招投标管理体制不顺。由于招投标管理机构运作 不正常,县内招投标交易平台不健全,限额以上项目借助市里平台进行交易;有些项目由于土地、规划等种种原因无法立项,导致无法进市招投标中心交易,往往以政府协调会等非正常形式明确有关事项;有些项目施工招标往往采用政府采购平台进行招标,致使招投标工作规范性不足,随意性过大。
第三,监理制贯彻不到位。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重施工、轻监理,目前在*县开展业务的监理单位良莠不齐,有的监理人员(尤其是总监)到岗率不高,个别项目隐蔽工程未按规定傍站;有的监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强,甚至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有的监理责任心不强,默认施工单位随意变更设计;相当部分监理人员协调各方能力较弱。也有些业主及施工单位对监理单位职责没有正确的认识,使监理工作正常开展受到困扰。
第四,合同执行不严格。从调查情况来看,无论设计、采购,还是施工、监理,基本上都签订合同,但在合同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合同主体不统一。目前建筑市场上施工挂靠现象成了公开的秘密,*县政府投资项目施工招投标中同样存在借用资质和挂靠现象,一些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为了承揽工程,通过人际关系或上交管理费等方式,借用他人资质或挂靠高级别企业参与竞标,中标后,因施工企业本身技术力量不足,缺乏相应管理人员,同时施工装备也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其结果是工程质量大打折扣,埋下了质量隐患。二是合同款项结算不严格。如个别项目经招投标后,在承发包合同中重新约定按实结算,招投标只起到确定施工单位的作用;即使是一些包干工程,往往对包干 范围及调整条件和调整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结果包干项目包不死,给工程结算留下了隐患。另外,有些工程物资材料采用暂定价,具体价格等实施时再协商,不利于工程款项结算。
(六)项目后期评价缺失。一是未开展项目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全面考核建设成果的重要环节,同时能为项目后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它对保证工程质量,促进项目及时投产,发挥投资效益有重要作用。目前,*县政府投资项目大部分只进行交工验收,只有16.6%的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同时,项目业主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结算(决算)现象,一些项目投入使用后,长期不结算(决算),导致项目成本无法审定,拨款资金长期挂账,无法办理固定资产产权登记手续。二是项目后评价缺失。项目后评价指建设项目正式投产营运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对该项目决策、立项、实施、运行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目前*县政府投资管理项目未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决策水平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项目的事后控制和监督作用的发挥,表明椒江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还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三、管理好政府投资项目的对策
根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面对*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现实状况,必须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努力按照“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前期工作体系、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优质公正的市场参与体系和严密防范的监督管理体系”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四大体系。具体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前期工作体系
第一、完善决策机制。首先要科学决策。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决策方法科学,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分析结论准确;坚持决策依据充分,掌握国家有关政策、项目建设条件、技术发展趋势等全面信息,使决策依据科学;坚持数据资料可靠,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注重数据分析,保证结论可靠;同时探索项目不可行性论证。其次要民主决策。逐步建立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对*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除了要求中介机构评估咨询、专家评议等环节外,还应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增加投资决策的透明度。
第二、开展项目储备和深化前期。一是积极开展项目储备。县计划部门建立县重大项目储备库,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一般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可通过以下渠道挖掘政府投资项目: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延伸策划出一批项目,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资源比较优势发挥、现有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梳理出一批支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邀请各方面专家专门研究提出和向社会公开征求获得。二是积极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每年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向县计划部门申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经计划部门审核并报请县政府同意后,计划部门下发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各行业主管部门或主业单位按照课题调研、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四个阶段工作目标开展前期工作。三是建立队伍与落实经费。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前期工作队伍,为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提供人力保证;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各自项目前期工作机构,落实一批素质高、业务 精、事业心强的人员从事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资金,用于重大项目调查研究、方案规划、文件编制、咨询评估等前期支出。
第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管理。要重视政府投资项目投资计划的编制工作,从全局出发,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和资金土地要素状况以及征地拆迁情况等因素,从县重大项目储备库和各行业主管部门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中选择安排(新开工的项目原则上初步设计已获批准),县计划部门会同先财政部门按照“量入为出、综合平衡”的原则,与有关部门协调,在优先保证续建项目资金需要的前提下,提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初步意见,上报县政府同意后,由县计划部门向各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下达投资计划。计划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政府投资总额或者增减新开工项目的,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县计划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县政府同意后,由计划部门下达调整计划。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需对已批准项目的投资进行调整的,由县计划部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拟定调整方案报县政府同意后调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未经规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第四、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规定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项目概算,并达到必要的深度和质量要求;严格遵守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一是审批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由建设单位或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制,包括下列内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拟建地点、拟建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和其他事项。二是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单位依据经批准项目建议书委托有资质中介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报告中应详细列明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投资估算;对于须实行项目法人制的项目,提出项目法人的组建方案。计划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对一定规模的政府投资项目,由计划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咨询评估。三是审批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可研批复后,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单位编制编制初步设计,计划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初步设计和概算进行评审,通过后予以批复。四是施工图审查。建设单位依照经批准的初步设计及项目概算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编制项目预算。五是相关前臵审批。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项目审批的有关前臵审批规定。
(二)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
第一、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按照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分离的原则,改革椒江现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对现有工程建设指挥部等临时性非法人建管机构进行清理整合,并逐步减少。区别不同性质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一是项目法人制。经营性项目在项建书批复后,由行业主管部门组建项目法人充当项目业主,对项目策划、前期报批、资金筹措、组织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负责;项目法人按国家规定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形成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调动项目法人在控制项目质量、工期和投资的积极性。二是推行代理建设制度。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建立具有事业性质的管理机构,专司非经营性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实现代理建设与专业化集中管理相结合;充当项目业主,全面负责投资、进度、质量“三控制”和合同管理等方面工作。第二种是专业公司代建。逐步推进项目代建制,可委托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机构负责非经营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专业公司代建可采用两种模式:即适用于投资规模较小或专业性强政府项目的全过程代建模式和适用于投资规模较大的前期工作代理、实施代建两阶段代建模式。三是提倡公共产品社会建设。在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运营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的市场运行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界定公益性、基础性和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的范围,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委托企业生产、经营公共产品,或者投资参股建设与经营。
第二、规范招投标行为。一是建立健全*县招投标监管机构和交易市场。争取市里对*县招投标工作的支持,理顺*县招投标工作体系。二是严格界定落实招投标的范围。要严格执行《招投标法》等规定,除特殊性质项目外,都应公开招标;项目建设中的工程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和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等达到规定要求的,一律实行招标;三是严格选择招标方式。提倡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等竞争性招标,严格限制议标,杜绝假招标。吸引更多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信誉好的施工企业参加投标。四是规范招投标程序。坚持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严禁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对弄虚作假、规避招标等行为严加查处。五是治理挂靠现象。加强对施工企业人员到位情况的检查,检查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员、施工员、安全员、预算员和资料员等“七大员”的到 位情况;不任意提高资质要求,有利于本地企业参与市场的公平竟争,减少本地企业挂靠外地大企业的现象。
第三、加强投资控制。要确立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的意识,完善投资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出台《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工作实施意见》。从项目概算审查和管理、设计变更管理入手,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的制度化建设。二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动态控制办法。根据施工合同及相关文件,建立以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相关责任单位的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目标管理体系,实行动态控制。三是推行限额设计,提高设计质量。项目业主在委托设计时要进行详细的交底,设计单位必须对项目现场作深入调查,积累充分的数据资料,把应该考虑到的情况都体现在设计之中,避免漏项;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使设计概算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推行限额设计,即与设计单位约定奖惩机制,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在保证项目规模、使用功能、质量与实施进度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把工程造价严格控制在限额内;对超出投资额的,则按超出数额的大小扣减设计费;而对于优化设计方案,节约投资的,则按相应比例进行奖励。四是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概算进行建设,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建立严格的变更设计审批制度,落实项目变更设计的权限和责任,按照投资、质量、进度三者相统一的原则,确定项目设计变更;项目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要接受相关部门监督,必须经业主、监理、设计等多方联合事前会审,杜绝事后补签。
第四、强化合同管理。通过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中所 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等环节,实现项目建设目标。各项目单位要制订严密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处于有效控制之中。招投标阶段要注意确定严格而又周密的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完备、逻辑周密、含义清晰以及责、权、利关系平等。在项目实施阶段,要始终围绕质量、工期和投资三项目标进行合同管理,通过合同手段进行监督、管理和控制,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
(三)建立优质公正的市场参与体系
第一、规范政府投资项目中介服务。积极引导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与管理,提高勘察设计、咨询评估、招标代理等中介服务质量,将现行一些不宜由政府机构承担的职能转移给中介机构。积极引进信誉好、素质高、服务优的中介机构到*县开展业务,培育*县本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介机构。建立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县开展业务的信用档案,开展信用等级评价,禁止违反相关法规和执业操守的人员在*县开展业务活动。
第二、探索项目咨询评估。积极引进和培育工程咨询评估机构,探索开展项目咨询评估工作,对一定规模以上的项目,由计划部门委托咨询机构对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独立评估。咨询机构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角度出发,认真分析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客观评价项目建设可能作出的贡献或造成的破坏,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项目可研报告应委托有资质单位编制,编制单位应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遵照客观规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编制可研报告。项目咨询评估要坚持“三性一维护”,即各类规划的符合性,区域内公共产品布局的合 理性,经济社会资源的节约性和维护公共利益。咨询机构应主动与业主单位、编制单位及区级部门沟通,把握项目的全面情况,避免评估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为确保咨询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可行性论证费用应由政府财政专项支付。
第三、创新项目设计理念,落实设计责任。政府投资项目设计要体现目前经济和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把握发展趋势。一是要求设计单位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运用先进的设计思想、表现手法和技术成果,创新设计理念,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二是要求设计单位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安全、能耗水耗等标准,积极采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措施。三是对较大规模的项目可由计划部门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概算进行审查,深入细致地分析技术经济指标,通过同类型项目的造价对比,并结合同期投资品市场价格预测,对项目概算进行合理、准确的审定,为以后的投资控制奠定基础。四是积极推进设计招标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激发设计单位挖掘技术潜能,综合分析后确定项目技术方案与经济方案,保证项目建设“经济合理,技术可行”。
第四、完善监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监理单位做到“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即: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组织协调,每个项目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业主要求,在合同中对监理工作作出约定。在完善目前普遍开展施工监理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勘察、设计及重要设备采购监理。要求监理单位和人员在监理过程中,遵循独立、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求 监理单位派驻现场的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和良好的协调能力,派驻现场的监理人员必须专业配套齐全,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监理单位的监理大纲应符合项目的要求,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监理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第五、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根据评估咨询和勘察设计业的特点,合理确定勘察设计强制性招标的项目范围和招标形式。建立信用机制,把建立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体系作为完善椒江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净化招投标市场,培育本地招投标代理机构,强化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管。
(四)建立严密防范的监督管理体系
第一、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出台《*县政府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办法》。项目建成后,应当按照批准初步设计和概算、施工图以及工程验收规范等文件资料,及时组织竣工验收,项目业主应及时做好竣工财务决算工作。竣工验收前,应先进行施工质量、消防、环保、绿化、市政等单项验收。规模较大、较复杂的政府投资项目,还应当先由项目业主组织进行初步验收或交工验收。
第二、建立后评价制度。及早建立政府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选择地对重大项目进行后评价,全面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据此对比项目可行性论证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运营的差距,全面总结项目投资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改进以后项目决策、管理及监督提供经验。
第三、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要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制衡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的主体,制定出台政府投资责任追究相关的制度,明确项目建设参与各方的责任,对不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造成重大损失和资金浪费的单位及个人,依法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四、建立部门监督机制。借鉴国外先进的项目监管经验,总结*县项目监管的经验教训,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多层次、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由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组成项目部门监督机制,强化监管机构职能,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投资主管部门利用职能优势并借助中介机构力量从项目立项审批、初步设计概算审查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监管;财政部门从建设资金拨付、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管,审计部门利用专业力量对项目进行审计监督,建设部门从工程勘察、监理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管,规划、国土、环保、水利和监察等部门按各自职权进行监管,行业主管部门在职权范围内进行环节监管。
第五、建立社会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的监督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与效果进行监督,发挥媒体对政府投资管理的监督作用,要求与政府投资相关的管理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社会发布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二0一0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