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 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关于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 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出处:三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人气:961 本月:1 今日:0 日期:2009-3-17------------------
为探索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创新做法,我市自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被正式立项为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的试点项目单位后,按照省局“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试点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需要,以江苏双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在界首、马棚、周巷等镇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统筹安排土地治理项目,使我市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双兔企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促进了我市米业经济的发展壮大。
一、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我市两类项目有机结合试点面积为2000亩,总投资25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0万元(含中央财政资金6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54万元,扬州市财政配套资金3万元,高邮市财政配套资金3万元),企业自筹130万元。
试点项目主要建设任务:计划完成土方5.8万方,中沟级建筑物4座(其中:排灌站1座,农桥2座,涵洞1座),输变线路1.5公里,衬砌硬化渠道1.2公里,田间配套建筑物233座,疏浚河道6.5公里,农田防护林植树0.8万株,新技术推广2项。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执行要严、建设标准要高、资金使用要真”的管理要求,对以上的建设内容全部进行了认真的实施。截止2008年12月底,试点项目建设内容已按计划和标准全部完成。
二、项目实施情况
我市试点项目的实施除按正常的土地治理项目实施的工作程序外,重点是加大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力度。
一是加大了试点项目组织领导工作力度。市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两类项目有机结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分别由农开、财政、项目承担企业和项目区乡镇有关分管领导担任,负责审定项目规划,实施计划,并对项目建设进行指导检查、考核、验收,把试点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来抓,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高邮市农林局为项目技术依托单位,负责项目中的科技示范、新品种推广和技术培训等技术工作。
二是加大了试点项目实施的指导工作力度。因为试点项目是由企业来领办实施的,与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有区别。所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业务指导,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实施的原则不能变,工作程序不能乱,项目管理的要求不能松。认真抓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使两类项目有机结合试点成功,一步到位不走样。
三是加大了试点项目实施的监管工作力度。确保“三个到位”。一是确保试点项目区土地流转工作到位,使试点项目实施面积真正成为双兔公司的优质稻米原料基地;二是确保试点项目实施工程数量和质量到位,督促企业把自筹资金筹集到位,以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督促施工单位坚持质量,按工程设计要求施工到位;三要确保试点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位。在联结机制上进一步创新规范运作,成立了双兔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使农民在两类项目有机结合实施中真正得到实惠。
三、主要做法
为了提高试点项目区的建设标准,更好地发挥试点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市在实施试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坚持了“三个同时并举”。
一是坚持了试点项目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并举。因为土地治理项目本身就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来搞好田间基础工程,适应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要,所以,整个试点项目区内的机耕路全部是硬质化水泥路面,核心区的上水渠道全部是衬砌硬质化,为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米生产水平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是坚持了试点项目建设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同时并举。因为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要求就是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而试点项目更要为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来发展可持续农业。所以,我们在试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配合碧水工程的实施,做好试点项目区周边的生产河清淤工作,为优化稻米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三是坚持了试点项目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水稻品种结构的调整同时并举。因为试点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包括其它项目建设在内)不单纯为了田容田貌的好看,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以,我们在实施试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又加大了试点项目区内的水稻品种调整的力度。围绕市场需求,发展高效农业,在试点项目区种植了黑色大米水稻品种,同时推广了宁5059、宁5055和银玉21等优质水稻品种,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亲睐。
四、主要成效
通过试点项目的初步实施和探讨,其主要成效比起正常的土地治理项目有“三个明显提高”。
一是明显提高了优质稻米生产规范化管理水平。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推进,使基地的无公害、绿色大米的生产标准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试点项目区水稻生产全部实行了“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供优质水稻品种、统一施配方肥料,统一用安全药剂防治病虫害、统一灌溉清洁水源、统一机械化收割,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是明显提高了稻米加工标准化水平。在水稻生产“五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为保护收购加工不出乱子又采取了“五定”的办法进行操作,即定单生产、定点收购、定员检验、定车专运、定仓储存。在精细加工的基础上科学包装,从而达到了大米加工生产标准化。三是明显提高了农民和企业双赢的收入水平。通过土地流转,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签订定单生产协议,在项目区内对优质水稻品种加价15%收购。这样农民不动手、不动脚,亩增收就达150元。加工后,每亩精米350公斤,零售价3.5元,亩产值在2400元,比普通稻米亩增收1000元以上,扣除成本,企业纯利润每亩在500元左右,企业按纯利润的30%给农户进行二次分配,亩平均可达150元左右,基本达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的目的。总之,通过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两类项目结合的好、选择的好、实施的好,就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集聚整合,有利于市场主体开发生产经营,有利于巩固和放大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果。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创新、完善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和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根据我市初步实践,要想统筹安排好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我建议要把好以下“五关”:
一要把好扶持区域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优势关。因为两类项目中的土地治理它不仅要完成改造中低产这一基本任务,更重要的它还要为该地区的有优势的龙头企业服务,建好基地。只有这样,两类项目的有机结合,才能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
二要把好相关条件具备关。因为两类项目中的土地治理改造任务它不是面对千家万户来实施,而是要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所以,要想实施好两类项目,该区域的二、三产业发展必须要好,转移劳动力的人数必须要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
三要把好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关。在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的建设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不仅要完成好项目建设任务,还必须要建设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使企业
与农民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要把好两类项目竞争立项关。因为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要创新土地治理项目做法,千方百计要与产业化经营进行互动,实现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地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所以,统筹安排好两类项目一定要竞争立项。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使项目实施更加完美,企业领办就更加得心应手。
五要把好企业自筹资金适度关。要想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带动农民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将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两类项目有机结合刚起步阶段,企业自筹资金配套比例不能过大。因为它不同于丘陵山区项目,丘陵山区项目绝大部分是荒山开发,谁开发谁所有,而两类项目中农田改造,土地使用权全部在农民手中,要开发必须要先流转土地,流转金一般每亩都在500元以上,再加上土地治理的投工、投劳和以物抵资等内容,现在企业领办全部是以现金结算,所以企业承受资金压力比较大,我们建议企业自筹资金应掌握在1:0.5为宜,以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8:53 2012/8/9
第二篇: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经验交流材料
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经验交流材料
农业综合开发是新时期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XX市紧紧围绕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农田和高效益农业产业化项目,涌现出了蓬莱葡萄“一带三谷”、莱州万亩粮田等典型,成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亮点。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市累计投资11亿元,其中国家和省财政投资4.2亿元,市县财政配套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94万亩,扶持了龙大集团、东方海洋、蓬莱中粮、牟平安德利、烟台益生等67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和8个科技示范推广项目。
今年,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按照市委、市政府膨胀提高葡萄酒特色产业和培植新农村建设典型的战略部署,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积极引导和扶持威龙葡萄酒公司,在区周边2.6万亩区域内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与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完善“两类”项目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开发经营模式,逐步将威龙葡萄酒公司及其自有基地打造成为我市葡萄酒行业的又一航母和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亮丽风景。市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位于市东南部,主要集中在镇家。项目由市葡萄专业合作社承建,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开发模式,以“一流的规划设计、一流的建设质量、一流的运行管理、一流的开发效益”为原则,走出了一条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夯实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该市创新开发思路,整合项目和资金,将区中低产田改造与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依托威龙葡萄酒公司已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万吨干型葡萄原酒酿造加工扩建项目”,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在20xx年已建成4000亩酿酒葡萄基地的基础上,20xx年又建成标准化酿酒葡萄基地5000亩,组织开展高档葡萄标准化种植。在“两类”项目结合实施过程中,按照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扩大规模、综合开发的要求和“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原则,以威龙葡萄酒公司为龙头,以葡萄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项目区农民为主体,积极引导农户将分散的土地入股进行统一管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企业+合作社+订单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围绕企业原料需求、合作社经营模式以及基地自然生产条件等因素,开展土地综合治理,使中低产田改造更加贴近实际,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两类”项目相结合的优势互补,达到了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目的。培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该市牢固树立“开发一片、兴业一区、富民一方”理念,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结合起来,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工程做大、产业做强、品牌做响的目标。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175万元,由市葡萄专业合作社对项目区进行山水林田路、沟渠桥涵闸、井泵房机电管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并负责项目区农户土地入股,组织农民开展葡萄标准化化生产。企业对项目区的产品实行保护价订单收购,整个生产过程做到统一资料供应、统一操作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既保证了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优质原料供应,又保证了农户持续长期受益。据初步测算,社员按照入股土地面积享受的保底股息+经营情况获取红利+生产过程中取得工资性收入,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是项目实施前收入的八倍多。科技兴农:增强农业持续发展后劲
该市以科技为先导,注重运用高新科技嫁接、改造、开发传统产业,加大科技开发投入,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提高了开发的科技含量。项目区新建基地所需4万株葡萄种苗,全部引进澳大利亚最新品种;葡萄园内配备了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全过程标准化控制;购置了土壤速测仪、农残速测仪和杀虫灯等先进设施设备40台(套)。同时,高度重视对项目区农民的素质教育,依托县乡村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年培训农民1500人次,基本实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为科学生产、规范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膨胀提高葡萄酒特色产业,20xx年市将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由葡萄专业合作社投资1526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80万元,建设高标准酿酒葡萄生产基地1.1万亩;威龙葡萄酒公司投资280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00万元,建设“2万吨干型葡萄原酒酿造加工扩建项目”,并积极探索“两类”项目相结合的运行机制。20xx年规划将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6000亩高标准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通过连续的综合开发、综合治理,使威龙葡萄酒公司的2.6万亩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实现成方连片,实行标准化生产,努力把2.6万亩酿酒葡萄生产基地打造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第三篇:71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
71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 出处:《兵团经济研究》 时间:2008-11-11 字体大小:【大中小】
●农四师统计局 林萍 农四师71团 高秀兰
一、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引导农场职工走向市场,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培育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带动团场的农业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农户分散性的小生产融入到大市场之中。一方面,通过向农场职工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场职工按市场组织生产,使农场职工的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起来;另一方面,通过产供销的结合,为农户提供稳定和高效率的渠道网络,可以保证农产品的销路,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场职工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
(一)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面积
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
过于求以后,很多职工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盲目跟着市场走,往往陷入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产品销售受阻,卖不出预期的价钱,有时甚至出现丰产不增收或是丰产减收的情况,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71团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全团的农作物结构更趋合理。团场依托地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了农产品购销合同,减轻了职工的风险,提高了职工收入。
(二)推进区域经济特色,建立畜牧业养殖基地
71团畜牧养殖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秸秆丰富,饲料充足。畜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年末全团牲畜存栏头数为7.48万头(只),全年出栏各类牲畜5.86万头(只)。畜牧业产值5995万元,占大农业增加值的33.3%。团场继续实施畜牧业优惠扶持政策,发放畜牧业贷款。“十五”期间发放畜牧业养殖贷款一千余万元,减免养畜专业户应交的各项费用,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71团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双新种猪场”,将“天香绿色肉联”做成品牌,以此拉动养殖产业链。为了保证畜牧养殖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团场又新建了畜牧双新科技楼,为牧业技术、科技引进使用、动物防疫检疫等服务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和工作环境。畜牧业“两高一低”科技攻关成效显著,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风险,促进团场的畜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招商引资的民营企业“牛牛乳业”,生产的奶粉产品全部销往山东、江西等内地省区,有效拉动了全团养牛业的发展,拉长了畜牧业产业链,增加了职工收入。
(三)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推进农机更新换代
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保证,近年来随着团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团场大力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机械,为团场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保障。2001年至2006年,农业机械总投入1600多万元,农业机械化程度96%。尤其是购进了大马力机车、配套的动力驱动耙和收割时配装绕性割台和精量播种机后,机耕作业质量明显提高。现代农业机械化为职工增加了收益,促进了团场经济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职工经纪人发展滞后,产品销售与市场脱节,造成了丰产不丰收。71团种植土地面积的95%以上实行了全费自理,产品完全由职工自己来处理,由于职工掌握的市场信息较少,把握不住市场机遇,盲目销售产品。因而大力发展职工经纪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职工增收和企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团场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每年可增加效益47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应了市场化要求,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降低了职工在农业生产中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比较效益,增加职工收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实现团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我们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来组织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产业化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努力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一)要进一步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农业发展。坚持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运用新品种、新技术稳步提高产量。
(二)坚持大力支持职工发展
实行“增猪、壮牛、稳羊,扩特色”,继续打造“双新佳牧”品牌,大力促进养殖小区建设。使其成为技术交流、疫病防治、科学养殖经验交流的平台,以双新种猪场为龙头,把71团建成优质三元商品猪生产基地,以牛牛乳业为产业链,把71团建成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和优质商品肉基地。
(三)强化科技支撑力度,坚持做好科技示范园区工作
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栽培方式的示范工作,以增收、增效、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常规技术的应用率,及时推广试验成果及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2003年71团通过了兵团农业标准化示范团和农业科技示范团达标验收,2004年又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作用。今后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示范标准化工作,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产品认证和注册工作,努力实现市场占有的多元化。
第四篇:浅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与实践
浅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与实践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产品经宫在获得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市场多样的风险,因此,在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一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所生产的农产品能否为市场接受,能否顺利地将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能否获利等问题。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的风险所在。这种风险一方面表现在经营者对市场信息的捕捉和理解及反应上存在偏差。市场反映的信息是即时的,而信息只反映了市场的性质,不能反映市场量的规定性,即市场上供求的缺口有多大,未来市场上将会供应多少,是无法反映出来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市场需求和供给对产品价格的函数关系上,市场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产品的调节具有特殊性,农产品的需求是现期价格的函数,而农产品的供应是上期的价格的函数,即现期供不应求的高价诱导下期的多供给量,多供给量导致价格下降,供过于求引起的低价格又诱导下期的少供给量,少供给量又诱导再下期的价格上升,一直不断循环下去。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决策总是根据上期的价格信息作出的,分散的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由于受市场价格和利益的驱动,互相之间又缺乏信息联系,因竟争而排斥或缺乏合作,难免落入市场“陷阱”。
二是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由于自然灾害给农业产业化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自然风险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第一个环节—生产环节。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环节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自然力作用进行的物质生产,依托自然,受控于大自然,再加上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分布空间广,受自然环境因素约束更大,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冰雹、霜冻、低温、病虫、瘟疫等都可能给农业生产
造成破坏性的损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三是技术和质量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由于技术上的不完善或偏差,给农业生产或产品质量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技术是质量的保证,技术的风险最终通过质量体现出来,继而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范围。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投入与产出可控性较差,全过程的技术和质量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切不成熟、不完善的技术,或不稳定、不适合的技术,都直接影响生产、经营,给产业化经营带来严重的损失。
四是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由于经营主体的决策错误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透明、不完全,需求价格关系和供给价格关系在市场表现出来的时间
差异性,给经营者带来决策的困难,容易导致决策的错误,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此外,决策风险还包括政策的风险,某些地方由于政府的错误干预,为了突出成绩,脱离实际盲干快上,给农业产业化
经营单位的决策带来必然的风险。
五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产品的购销合同不能履行而给经营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从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来看,农民(基地)做为初级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农产品营销企业之间订立了合同,只有当合同顺利履行,双方才实现了各自的目的。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市场利益趋向的变化,会导致企业或农户一方不守信用,破坏合作双方的信用关系,导致合同的无法履行,进而给签约双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增加经营者的风险。
六是素质风险。素质风险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因为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导致生产经营不善而受损失的可能性。素质的问题不仅在于生产者能种什么,应包括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知识素质和管理素质,对生产的管理、对市场的敏感性。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的农业不同,新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市场营销观念的更新、新的管理机制的运用,都向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生产者不懂技术或无法应用相关的技术而达不到目的,或生产者不善于管理,不了解市场规律,都会导致自身的失败,成为市场的牺牲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多种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窕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我们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裹足不前,重要的是要加强风险意识,去认识风险,管理风险,化解风险,从实际出发,采取可行的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风险的管理要从
宏观(社会、政府)及微观(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的主体如农民、基地、企业)两方面来考虑
第五篇: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江安县政府副县长 刘 刚
改革开放以来,江安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建设农业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滞后,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突破口,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促进江安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效
江安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发展农业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为发展总方向。经过多年的努力,江安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几点初步成效:
(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07年,江安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52.77万亩,总产量达24.36万吨;以柑橘为主的水果总面积达12.54万亩,总产量达8.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6.86万亩,总产量达13.5万吨;茶叶总面积2万亩,总产量625吨;桑树0.8万亩,发放蚕种1万张,产蚕茧30万公斤,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比约为2:1;林地面积为4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2%;年畜产量75万头,禽产量780万只。粮油产业呈现“稻麦玉为主、粱油苕作补”,经济产业以“果畜竹为重、菜茶桑增效”的总体态势。
(二)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江安被列为全国夏橙出口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纸浆原料生产基地县,四川省粮食生产基地县、蚕桑生产基地县、茶叶生产基地县等;同时还有名扬全国的赶场山大白李、黄坭坝萝卜、红桥磕粉等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基地正在稳步发展和壮大。
(三)产业发展呈现特色。一是水果产业优质化。依托省市优势柑桔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低产果园改造等项目,以密柰夏橙、晚棱脐橙、不知火杂柑等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已开始形成;二是养殖产业标准化。水清镇金山洞村、大井镇铜锣村等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以四面山镇中桥村为中心的獭兔和以桐梓镇踏水桥村为中心的肉兔养殖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县养殖产业开始向标准化迈进;三是林竹产业工艺化。以仁和乡、蟠龙乡、大妙乡和大井镇等为重点地区,加快了优质林竹产业基地建设和林竹产品的加工开发;四是蔬菜产业名优化。加大了名、优、新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迎安镇凤鸣村的密本南瓜、怡乐镇丰产村的大葱、井口镇红花村的七星椒、江安镇黄泥村的萝卜等特色重点蔬菜基地已经形成,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是水产产业立体化。以夕佳山镇五里村、底蓬镇底蓬村、红桥镇两江村、留耕镇人民村等为重点,大力推广稻田养鱼,将水产养殖和粮食生产形成立体化发展,实现了稳粮又增收。
(四)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按照“南竹北橙、沿江蔬菜、全县畜牧”的区域布局,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完成了《江安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正启动江北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建设。江南特色效益基地正在规划之中。全县农村专合组织总数达101个,其中省级专合组织1个、市级2个。全县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15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7个(含候补2个),县级7个。其中蜀星纸业、远东竹业等竹类企业年产机制纸8000多吨、竹胶板6000立方米,竹工艺有七大类1000多个品种;华夏酒业、故宫酒业等酒类企业年产量达18000余吨。
二、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江安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久进步,但与现代农业的差距还很远,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存在很大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副产品加工业明显滞后于农村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大宗农副产品特别是粮食、蔬菜、水果和畜禽等始终摆脱不了出卖原料的状况;优质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走出去”的能力还很弱;主导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果、畜、竹三大产业布局上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无法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产业。
(二)土地流转工作滞后。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承包权分散到了单家独户,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土地的流转速度和规模,使得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很难形成,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科技与人才资源缺乏。随着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机构精简、人员裁减、职能弱化,特别是乡镇农业服务机构职责不清,部分农技推广机构名存实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溃乏,尤其缺乏中、高级人才,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人才保障。有文化、懂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差,缺乏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理念和技术。
(四)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使得乡村公路兴修缓慢,维护困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难以顺利实施,修缮维护工作无法跟上,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有的已经完全毁损不能使用,勉强可用的其维护成本也很高,加之设施的不配套,低洼农田遇雨成涝,难以排渍,保障能力明显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五)龙头企业与农村专合组织发展缓慢。由于目前农产品市场处于相对低水平饱和状态,广大农民消费水平的制约,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可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风险较大,造成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发展比较困难,农民与市场缺乏桥梁与纽带,更难于形成多环节的利益共同体。即使有一部分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同农民存在一定联系,但也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够紧密,没有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
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以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南竹北橙,沿江蔬蔬,全县畜牧”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县地形地貌和土壤气候资源特征,加快“果、畜、竹、菜、稻”五大产业开发,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突出建设竹笋、夏橙、生猪、獭兔等十大无公害农产品。到2010年,新发展水果基地5万亩,全县水果面积达到14万亩,产量10万吨。发展年出栏30万头三元杂交无公害生猪、50万只三江獭兔、100万只以上麻鸭养殖等畜禽基地。重点在南乡新发展竹浆原料基地10万亩,年采伐杂竹片40万吨,2010年杂竹总面积达到40万亩。建设10万亩优质商品蔬菜基地,着力培育石峰七星椒、黄泥坝萝卜、迎安密本南瓜、怡乐大葱、红桥大头菜等地方名优蔬菜品种。重点加快沿江万亩早春蔬菜基地、江北浅丘万亩密本南瓜基地和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建设。着力实施10万亩稻鱼鸭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加快江北5万亩优质高粮基地建设。此外,积极推进大井、底蓬、蟠龙、夕佳山、留耕镇2万亩蚕桑基地,岩区1.2万亩优质茶基地建设。
(二)狠抓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努力引导特色产业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彰显地方特色,重点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村”,以促进我县粮油、畜禽、林竹、果蔬、蚕桑等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县确定2个“千万元村”、2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50个“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村”作为县级示范村。大力引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争创农产品品牌。支持 “江安夏橙”等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三江獭兔”、“红桥磕粉”、“红桥大头菜”、“赶场山李子”、“怡乐大葱”等争创省、市名牌产品。
(三)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今后,凡达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列为县级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扶强做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有更多的企业列入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在引导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机制、扩大经营范围、增加销售收入的基础上,力促企业提高经营水平,争取到2010年,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加大农业项目推介力度,通过投洽会、推介会等各种招商形式,推介重点农业招商项目,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引进2—3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加工企业,特别是尽快促成宜宾纸业落户江安。确保主导产业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60%以上,精深加工率30%以上。按照“三民、四自”原则,继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养猪、獭兔、竹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现有农民专合组织,维护其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做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到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0个,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到70%以上。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农户”模式,与农户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倡和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促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典型经验,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流转手续,订立合法合同;加大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农经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作用和农村集体承包合同的管理职能,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强化监督,逐步规范。同时要严格控制土地承包经营权过频过量以及违背群众意愿的不合理、不合法的流转行为,以确保承包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着力解决好土地承包费和流转金标准的确定问题,原承包土地投入补偿的协调工作,土地流转合同的管理和兑现及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工作等。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工作,把分散的闲置土地进行集中开发,实行规模化经营。
(五)提高农民素质,壮大科技和人才资源。利用江安职业技术学校、江南国际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等农业教育阵地,结合“阳光工程”、“扶贫培训”、“千培工程”等,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以培养新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重点加强农民经营管理、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到2010年,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总量达到20万人,劳务收入12亿元,农民非农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5%。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民主法制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养和引进农业技术人才,增强农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改革和创新投资体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水、路、气、电”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积极兴修农田水利,重点加强青木洞、玛瑙滩等水库整治与配套渠系建设,五矿红桥和迎安铁清二个常旱片区蓄水设施建设和农村水利“六小工程”建设。到2010年,新建配套渠系243公里,整治山坪塘1500口。突出抓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重点解决红桥、五矿、四面山等乡镇6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用水和16个场镇8万人的饮用水问题,继续实施1万口农村红层找水。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大力提高油路和水泥路在农村公路中的比重,完善农村道路网络。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万口,全县沼气池总量达5万户。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作。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农业保险、财政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基础建设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聚合各方面资金投入“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