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之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时间:2019-05-14 21:1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之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之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第一篇: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之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之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奥苏贝尔是我们在教育基础知识考试中无法绕过的一个人物,他提出了很多的思想观点都是我们的常考知识点。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他的学习分类理论——按照学习性质与形式的分类。

奥苏贝尔将学习进行了两维度的分类: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首先我们分别来理解一下这两类分别是什么。

一、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比方说中国的老师大多喜欢的方式:“来,把笔拿出来准备记……”这就是最典型的接受学习,也可以说就是单纯的Copy。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注意,这里包含了一个重点信息:要“独立”思考,所以我们的同学们在做一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其实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完成发现式的学习。

二、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的分类: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比方说,我们小时候老师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生字听写错误的同学每个错字抄10遍。”这就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学习方式。

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比方说在中学学习时候,我们的老师在讲解知识时候会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来讲解新的知识,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理解材料间的意义。

很多同学在学习这两个分类的时候特别容易将这两个纬度搞混。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所以其实两个维度是可以相互结合的,所以才会产生了更细的四个分类:

1.机械的接受学习:单纯的记忆(记乘法口诀表);2.机械的发现学习:尝试以排除错误(走迷宫);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从理解出发帮助记忆(搞清概念间的关系);4.有意义的发现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个体自身未知知识的发现(科学研究)。而结合了我们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就更好记忆了,我们可以用如下的图形来帮助大家记忆:

这样今天我们就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知道同学们体会到了没有。接下来做一道题感受一下吧: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机械学习B.有意义的发现学习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研究性学习答案:C。

第二篇: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之奥苏贝尔的理论总结

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之奥苏贝尔的理论总结

奥苏贝尔又译为奥苏泊尔,美国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在我们心理学部分反复出现过很多次,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奥苏贝尔的几次闪亮登场。

第一次遇见奥苏贝尔是在一个始料未及的情景中,我们在讲到记忆部分的遗忘理论时曾对他惊鸿一瞥,毕竟他和一般的庸脂俗粉都不太一样。

奥苏贝尔提出遗忘的同化说,他认为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比如如果让我们现在回忆一下2×3和3×2是否一样呢?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茫然的点头,是一样的啊。好,那让我们回到童年,回到刚开始学习乘法的时候,那时候老师是怎么教我们的呢?老师说2×3=2+2+2,而3×2=3+3,应该有很多人可以想起来了。那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知识我们都不记得了呢,这是因为我们长大后学习了更加高级的规则a×b=b×a,从而代替了低级的规则。

接下来我们又在学习分类中见到了奥苏贝尔,他按照两个维度把学习分成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其中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后来我们又在学习理论当中遇到了他,此时的他是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代表出现在我们面前,提出了大量经典的理论。如提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他提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提出了三种不同水平的学习(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此外还提出了著名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这么优秀的人和我们的缘分并没有结束,他接着又再次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比如他在动力种类又提出了成就动机分类,将成就动机分为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巧遇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又出现了,这次是出现在迁移理论当中,他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希望大家珍惜和奥苏贝尔这一次次的相遇,珍惜这段缘分,经受住考试试题的磨练,希望大家不要在关于奥苏贝尔的地方丢分!祝各位考个好成绩~

第三篇: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之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之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关于这部分的知识点,属于学习理论中的认知主义。考察的形式包括单选、判断、简答等形式,属于认知主义中的重要考点,需要重点备考。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和认知者头脑中已有的适当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条件包括三个:新知识具有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适当的已有知识。这里可以用一个板书来记忆:

这个知识点曾经考过一道简答题。题目很简单:请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这题目在回答的时候,就可以依据给大家提供的板书去结合记忆。注:比如说我们学习thank you,这个短语然后我们用三克油去记,这样就不属于有意义的学习,因为这样前后知识建立的联系就是人为的,而并非内在的实质的联系。

第二个知识点就是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具体包括表征、概念和命题学习。关于这部分知识点,一方面作为多选题备考,另一方面需要理解每种学习的内涵和区别。表征学习指的是理解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比如画一个圆形,我们知道这是圆形,这就属于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概念,比如: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命题学习指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考题如下:

【多选题】有意义学习的原则和策略包括()。A.整合协作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逐渐分化策略 D.先行组织者策略

【答案】ABD。解析:此题考察的就是有意义学习的原则和策略,具体包括A、B和D选项。

【单选题】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中,起到核心地位的是()。A.表征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意义学习

【答案】B。解析: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中,起到核心地位的是概念学习。

第三个重要知识点就是有意义学习的原则和策略。首先需要作为多选题备考,具体包括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作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策略。这里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是考试的重点,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内涵包括,它是先于学习材料出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所以它指的不是人;其次,它的抽象和概括程度要高于学习材料。所以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出现的一种概括程度更高的引导性材料。

考题如下:

【判断题】先行组织者是联系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桥梁,是帮助学习者实现新旧知识同化的人。

【答案】×。解析:先行组织者是一种联系新旧知识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并不是指人。第四个知识点是组织者包括:比较性组织者和陈述性组织者。此处涉及的考点并不多,作为非重点知识备考。

最后,奥苏贝尔倡导的是接受学习,老师传授学生主动理解接受,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对比记忆即可。

第四篇:认知学习理论之奥苏贝尔

1、奥苏贝尔-----美国心理学家,是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奥苏贝尔的主要成就:

(1)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适合性。

(2)根据智力发展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维度,将发展序列大致分为思维的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抽象逻辑阶段。

(3)对“一切发现学习永远都是有意义的,而一切接受学习永远都是机械的”这一看法提出批计,指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

(4)提倡在教学中设计“先行组织者。

3、有意义学习

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应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的同化过程。

有意义学习被分为:

下位学习(概念同化过程):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例如:哺乳动物—— 蝙蝠(哺乳动物有马、牛、羊等,是固定点,蝙蝠是新知识)。

上位学习(概念形成过程):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其抽象、概括和包摄性高于新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新知识类属于旧知识时,于是产生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例如儿童在知道“青菜”、“萝卜”、“菠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总括了原有的概念,新的概念就有了意义。

并列结合学习: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原有观念无上位、下位关系,但在横向上有彼此吻合的关系。例如,后一变量随前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等。根据这种共同特征,新关系与已知的关系并列结合,新关系便具有了意义。

4、如何使有意义学习得以发生:

(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

(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

(3)、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捏造的无意义材料。

5、有意义学习的两大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教学内容安排从一般到个别。

综合贯通原则:重新组合以前与现在教学内容。

6、先行组织者

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来促进有意义学习,引导性材料就叫组织者,这一过程发生在学习内容之前,故称先行。

7、先行组织者的三个教学策略过程:

(1)、“先行组织者”的呈现。阐明上课目的,呈现“组织者”,举例等。

(2)、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明确知识结构,维持注意,明确材料等。

(3)、认知结构的加强。运用综合贯通的原则,促进主动学习等。

8、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如果设计得当,可使学生注意到已有的那些的认知,并把新知识建立在那之上,通过把各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概括各知识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新知识的接受,使学生不必再机械式地学习。

第五篇: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程理论学习心得

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程理论学习心得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解

关于认知结构的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试图通过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用图式一词来描述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被内化的动作,它最初源于先天的遗传。比如婴儿生下来就有吸吮图式,2岁以前的儿童通过感知觉与动作的协调,逐渐形成各种感觉——运动图式。以后逐渐形成表象图式、直观思维图式,以至到一定年龄阶段,形成运算思维图式。

而奥苏贝尔提出了与皮亚杰稍有不同的认知结构概念。他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其特点,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认知结构变量也可相应地分为一般的(长期的)和特殊的(短期的)。前者指学生在某一学科内的全部知识的内容和组织特征. 这些特征影响他在这一学科中未来的一般学习成绩; 后者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相对小的知识单元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对这一新的学习发生影响并有直接关系的概念和命题的内容和组织特征。

那么,何谓迁移?一般心理学教科书都把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但这一定义并不能概括全部迁移现象,他忽略了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因为后继学习也可能对先前的学习发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心理学也看作学习的迁移。于是,我们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学生学好中文有助于学好英文,学好英文有助于学好法语等。上面所说的前一种迁移,可称为顺向迁移;后一种迁移,可称为逆向迁移不论是顺向迁移或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依此,凡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及其特征的概念是针对其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即迁移)而提出的。他概括了认知结构的几个特征,他认为认知结构的第一个特征关于学生面对新学习任务时,他头脑中是否有与新的学习相关的概念或原理及其概括程度,原有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迁移的能力就越强。认知结构的第二个特征涉及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两者的可分辨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迁移并避免因混淆而带来的干扰。认知结构的第三个特征是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迁移。认知结构的三个特征也被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

二、奥苏贝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内涵

奥苏贝尔认为,当用他的认知结构的观点重新考察迁移时,会发现原先的迁移模式在有意义学习中仍然适用,顺向的迁移仍然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但是,先前的学习指什么?它如何影响后继的学习?奥苏伯尔对此作了新的解释,这是同传统的解释根本不同的。他认为,在有意义的学习与迁移中,我们所说的过去经验的特征,不是指前后两个学习课题在刺激和反应方面的相似程度,而是指学生在一定知识领域内的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诸如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等。在学习一个课题时所得到的最新经验,并不是直接同另外一个课题的刺激——反应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而只是由于它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从而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而且,他认为在一般的课堂学习中,并不存在孤立的课题“一个课题”和课题“另一个课题 ”的学习。学习“一个课题”是学习“另一个课题”的准备和前提,学习“另一个课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同“一个课题”的联系中学习。因此,在学校学习中的迁移,很少有像在实验室条件下严格意义的迁移。这里,学习迁移所指的范围更广,而且迁移的效果主要不是指运用一般原理于特殊事例的能力(派生类属学习的能力),而是指提高了概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因此,无论在接受学习或解决问题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

同时,奥苏贝尔通过设计组织者(也称“ 先行组织者”)来改变被试的认知结构变量。所谓“ 组织者”(o r g a n i z e r),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的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组织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e x p o s i t o r y)“组织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C o mp a r a t i v e)“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奥苏贝尔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用有意义的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陈述性的“组织者”,通过移植一些适当的“ 组织者”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一般有助于学习与保持。研究表明,“组织者”的效果对言语和分析能力较低的学习者更为明显。

为了提高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比较性的“组织者”,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例如,奥苏贝尔和约瑟夫(M.Y o u s s e l f)利用比较性“ 组织者”

促进了对虽相似但有矛盾的材料的学习。他们在实验中将被试分成两个等组,实验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它指出了佛教与基督教的异同。该组在学习禅宗佛教材料之前,又学习另一个比较佛教与禅宗佛教异同的“组织者”。控制组在学习第一个材料之前先学习一个历史材料,在学习第二个材料之前先学习一个传统性材料。结果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采用一个比较性“组织者”比过度学习新材料效果更好。

另外,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也可以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例如,奥苏贝尔和他的合作者在 1 9 6 1 年研究了原有的知识的巩固性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研究中让被试先学习基督教知识,经过测验将被试的成绩分成中上水平和中下水平。然后将这些被试分成三个等组:第一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比较性“组织者”;第二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陈述性“组织者”;第三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有关佛教历史和传记的材料。在实验后的第三天和第十天进行了保持测验。结果表明,不论在哪一组,凡原先的基督教知识掌握较好的被试,在学习佛教知识后的第三天和第十天的保持成绩均较优。

三、奥苏贝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是很明显的。“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材料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奥苏贝尔指出,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最佳的材料结构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何编写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最佳结构的教材呢?这需要知识领域内有造诣的专家、教材教法专家和心理学家以及教师们的通力合作。其次,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奥苏贝尔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适用于教材的组织和呈现。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些。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因此,对于小学生我们的教材要体现鲜明的直观性,而对于高中生、大学生我们的教材则要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有一点是必须的,对于生疏的内容,无论各个年龄层的初学者,直观性、鲜明性都是第一性的。

在呈现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如果教师的教学或教科书不能使学生做到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就会出现不良后果,如学生不知道许多表面上不同的术语实际上代表着本质上相同的概念,从而造成认识上的许多混淆。

从安排学习内容这个角度来讲,要注意两个方面:(1)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容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如有些老师安排很多学习内容却过于分散,迫使学生强行记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知识之间的组织和关系,结果学习效果很差。(2)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注重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注意组织和安排练习活动。有一点不得不提,通过逆向思维我们可以判断有些学生学习效果差的原因,比如有些学生学习英文不得心应手,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他的中文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原本就差,这种能力不自觉迁移到英文学习上。还是引用奥苏贝尔的名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下载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之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之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