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亲、小说家与诗人,风云际会
父亲、小说家与诗人,风云际会
8月,我们迎接了甜蜜七夕情人节与温馨父亲节(8月8日是台湾人民公认的父亲节),也度过敬拜神鬼的中元节。太平洋高压威猛,暑热难挡,出版界业也热气腾腾,大书一波接一波,摆成一轮轮目不暇接的流水盛宴。
电影所衍生和带动的书
8月最热的,是一系列的“赛德克?巴莱”书。
九月是赛德莱?巴克月。包括将在“总统府”前广场办首映会在内,电影《赛德克?巴莱》先期宣传奠下厚基,未映先轰动。导演魏德圣赶在“自己还是自己”的宣传期之前完成的拍片手记书《导演?巴莱》出版了。人生真是多煎多熬峰回路转,魏德圣的第一本书是《小导演失业日记》,经过《海角七号》的奇迹,他才有机会以创下台片纪录的七亿资金拍摄原住民抗日史诗《赛德克?巴莱》。对于《导演?巴莱》这本书,同是导演的作家吴念真说,是导演工作日志、教材,也是一本给电影寻梦人的导览之书。
一部电影搭配五本书,这已不属常态。包括电影小说《赛德克?巴莱》、魏导工作日志《导演?巴莱》、幕后花絮报导《梦想?巴莱》、重编出版的《漫画?巴莱》(即1990年出版的邱若龙漫画《雾社事件》)以及十月将出版的《真相?巴莱》,《赛德克?巴莱》总共衍生了五本书。
《赛德克?巴莱》进入宣传期间,台湾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事,台新金控总经理林克孝坠崖身亡。林克孝去年初出版的唯一一本书,和金融并无关系,而是写他六年来在南澳山区追寻沙韵之路的《找路》。沙韵,泰雅族少女,传说为了替日本老师送行不幸落水,也因此有了一首纪念她的歌。关于沙韵的故事有多种版本,林克孝则近乎痴迷地钻进无路的两千多公尺深山中重构这一段路程。林克孝赴美取得经济学博士,回台后投身金融,但另一个他,高中就开始写诗、爬山,浪漫至生命的最后,生前曾赞助泰雅族寻根电影《不一样的月光》的拍摄,在《赛德克?巴莱》中饰演莫那鲁道泰雅族牧师的林庆台也参与演出。
《找路》与畅销书站成遥远的距离,出版之前甚至因出版社“无法归类”而遭婉拒。这本流浪过几个大出版社的书,如今因林克孝的罹难而成为书市焦点,终于林克孝的故事成了传奇,感谢老天,他留下了这本书。一个金融圈高层和他所追逐并奉献的山野梦想,这个时代,是不会再有这样的故事了。
作家的亲子教养书
一直以来,覆盖面最广的书之一乃是亲子教养书。父亲节前夕,文坛两大作家张大春和杨照同时出版亲子教养新书,张大春《送给孩子的字》是《认得几个字》的续集,介绍了三十六个中国字,并穿插父子、父女之间的犀利对话。杨照散文集《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是一个父亲写给女儿的情书。文学圈皆知,张大春和杨照肝胆相照,两家的孩子也是一起长大的。杨照女儿读音乐班,开过钢琴演奏会;而读张大春与孩子的对话,发现要“对抗”大文学家父亲,做孩子的也确实必须有两把刷子才行。
张大春和杨照二人在诚品信义店为新书举办“特别的父亲,不一样的孩子”对谈,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也到场聆听,成了新闻焦点。
对作家来说,母职或父职经验作为写作资本,或灵感来源,表现形态各异,有的谆谆教诲、苦苦告诫,有的重新检视自我,有的是成长的陪伴纪事,有的探讨教育的艺术,也有坦然书写与子女的尖锐对峙,或者纯粹感情的释放。朱天心《学飞的盟盟》、简?o《红婴仔》、《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小野&李亚《面对:小金刚世代与野草莓世代的深情对话》、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陈浩《女儿父亲》到《送给孩子的字》、《我想遇见你的人生》,都是作家出手的亲子教养书。有人因写亲子教养书而成了作家,作家则是先成为作家,再写亲子教养书。
不过也有特例,侯文咏还没有写亲子教养书,倒是投资电影去了。
小说家的创作高潮
这也是个小说家迎接创作高潮的夏天。
高翊峰交出“十年代表作”《幻舱》。文宣说这是华文版《白噪音》,唐德里罗写出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高翊峰则写出我们对“爱”最绝望的怯懦,是“生命里最安静恐怖的海啸”、“令人坐立难安”。除了某种氛围,某种生命的处境,这么说我们当然还是不知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推荐策略,从北京莫言、广州肖锋、上海路金波、香港黄宝莲、马来西亚黄锦树到台湾骆以军、南方朔…… 25 位两岸三地名家共同背书,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另一层意思则是,“台湾小说”已有自觉汇入“华人小说”的洪流以争取更大市场。
八年前张耀升28岁,以《缝》震惊文坛,此后封笔,消失八年,念书、流浪、拍MV,还担任过重金属乐团吉他手。如今以《彼岸的女人》再现身,一个雕刻师,一个闯进他生命的女人,鬼魅与性爱的交缠,这是他要说的故事。作家面对创作有各种态度、各种姿势。高翊峰在北京担任时尚杂志总编,却“依赖着小说才能活下来”;张耀升最大的梦想是拍电影,他不满意台湾文学读者像一群同人志里的小圈圈,文学评论界则令他感到失望,也“不相信有什么不得不写的冲动”。对文坛来说,张耀升曾经是消失了;对张耀升而言,创作无所不在。
纪蔚然又是另一种类型,他在台大戏剧系教书,他的剧本《黑夜白贼》、《夜夜夜麻》写出整个世代的焦虑与社会的疯狂,他的嘲讽杂文高明到会让读者上瘾。三年前,因为“长期嘲讽愤怒乃至陷入终极虚无”、“自嘲与刻薄到无以收拾的地步”,他决定停下来想想自己,看看路边风景,每天从长兴街出发走很长的路,走着走着,便想何不写这些地方的故事?这就是他在56岁交出的第一本小说,侦探推理的《私家侦探》,主角是“对学院的迂腐僵化感到厌倦,对剧场的自以为是与浮夸肤浅感到绝望,对情感变质的婚姻感到无奈”的大学戏剧系教授吴诚,有一天他递出辞呈,脱离剧场,干私家侦探去的故事。
写小说也许是绝望中年男人的出口。
李昂《附身》写一名西拉雅族女巫,不断迁移后来到鹿城,汉人称她为“?兑獭保?后建立“云从堂”以其灵异能力为人“办事”的故事,隐约承认“某种神秘的力量”,并以此隐喻台湾一再被殖民的命运。而这应该是从演艺界习来的新招,李昂在新书发表会上测字,测得新书大卖,这在小说家这一行,也算艺高人胆大。
因为席慕蓉,社会大众才找到打动他们的读诗,有诗陪伴度过成长岁月。因为席慕蓉,我们才能藉由诗的翅膀飞抵她的蒙古故乡。席慕蓉诗集《七里香》出版至今三十年,从1981到2011三十年来从不曾被遗忘,如今已是“国宝”级诗人的她,推出诗创作三十年代表作《以诗之名》,书封是蒙古沙漠特有的天蓝色,收录2006年以来未曾出版,甚至未曾发表的诗作。新书发布会上,她以蒙文签上“席慕蓉”,并解释“慕蓉”之意为“大江河。
席慕蓉用这本诗集整理自己,整理过去,同时“轻轻地”纪念离开人世的丈夫刘海北,她说这是“一本以诗为名,来将你我时光层层交错在一起的作品。”
八月上市的大书,宣传上铺陈许久的郑丰《神偷天下》不可不提。从《天观双侠》、《灵剑》到《神偷天下》,武侠研究者乃赖认为郑丰做到了三件事,一:使历史上的杂学趣味变得严肃起来,这是深耕自传统武侠的优点;二:更贴近真实的真理求索;三:历史的再创作。总归起来,“华文武侠文坛,真真切切地出现了一位向武侠大家之路迈进的创作者”。
这纯属不易,毕竟金庸之后再无金庸。
再次刮来的西幻之风
西方奇幻,乃是中国之武侠。
HBO(Home Box Office,有线电视网络媒体)改编自乔治?马汀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首部曲《权力游戏》的电视影集将在台湾播映,媒体反复送讯息:因为HBO,在美国,《冰与火之歌》系列第五部《与龙共舞》上市两天便创下三十万册销量,台湾出版商则卷土重来推出由谭光磊翻译兼总策划的全新译本。有些书必须经历漫长的等待才发光发热,《冰与火之歌》如今已是公认的二十年来最伟大的奇幻小说,但十五年前《权力游戏》首次出版时,销量普通,谭光磊认为,这是读者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奇幻“新史诗”的进化状态,这个状态,简单说,就是推翻善恶对立的铁则,并把现实世界的险恶和模糊的道德分界带进幻想世界。
武侠与奇幻把人带离现实,可终究逃避不了现实。
“传说中的启蒙经典,25年后首次登台”,这说的是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温特森在台湾早有不少读者,特别是外文系里的“非主流”学生,譬如如今任教于政大的作家纪大伟。情势改变了吗?“书中呈现的‘不自然的激情’,在当时的英国要咬牙捍卫,在今日的台湾也要好好疼惜”纪大伟说,因为“想要箝制扼杀非主流情爱的势力,具有控制狂的家长,仍在围杀我辈,而且他们是来硬的”。
有些议题历久弥新,无论文学或非文学。多年前时报出版过一本翻译书《塑料》,当时距离塑化剂事件还很遥远。现在出版的这一本《塑料》,可谓天时地利。因为写塑料,出版社还当真用了一层泡泡塑料套粘在书封上,撕下来后黏乎乎的,不撕下来又显得难看。生活亦复如是,我们不喜欢塑料,有时还禁用塑料制品,但除非漂流到无人荒岛,否则无论如何就是离不开塑料,所以这本书有了一个副书名:有毒的爱情故事。
人生如塑料,毒素无所不在。
对作家来说,母职或父职经验作为写作资本,或灵感来源,表现形态各异,有的谆谆教诲、苦苦告诫,有的重新检视自我,有的是成长的陪伴纪事,有的探讨教育的艺术,也有坦然书写与子女的尖锐对峙,或者纯粹感情的释放。
第二篇:小说家狄更斯与工业革命
小说家狄更斯与工业革命
2012年05月30日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方钦(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研究员)
1851年5月1日上午9时,英国伦敦,50多万人聚集在海德公园。
在这里,一座由钢铁和玻璃为主要建材,占地19英亩的建筑,用不到6个月时间拔地而起。在这座被称为“水晶宫”的建筑里,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当时叫做“万国工业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
野心勃勃的大英帝国,向世人展出了她自工业革命之后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从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来说,那时的英国有理由骄傲:自1870年之后,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英国的人口增长了3倍;人均收入提高了2倍;农业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从50%左右降至20%以下;利物浦和曼彻斯特这些小渔村因为纺织业和冶炼业的发展转眼间成为巨型城市。
简言之,一个在长达一千多年中缓慢发展的农业国,在不到20年间突然一跃而成为世界工业巨头。这样的转变发生得如此突然,出乎意料,而且显然不符合英国人的性格。如果回顾英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工业革命之前(事实上工业革命之后很多情形亦是如此),英国社会几乎所有的变革都是通过渐进的方式完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一海之隔的法国大陆爆发大革命的时候,大多数拘谨保守的英国绅士并不看好。
以柏克(Edmund Burke)的观点为例,他认为法国大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一个社会基础,而个人的自由、人类的文明以及一切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美好事物,皆有赖于此。
历史证明柏克是对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目标的大革命最终屈服于军事独裁统治,并且以数十万人埋葬于俄罗斯大草原而告终。与此同时,只关心下一餐饭如何解决的英国人,却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整个人类命运的格局,向我们展示一个前所未见的现代社会。然而这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难解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工业革命也是一场突如其来、动摇英国社会根本秩序的“革命”,它又为何会在英国发生?
不仅当时的人们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回顾这段历时感到难以理解。如何解释工业革命对当代学者来说也是一项艰难的挑战。至今,我们仍然对当时发生的许多故事的细节并不清楚。比方说工业革命准确的出现时间,为什么在英国而不是其他地区,它又是如何传播到其他国家的,推动工业革命出现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如何来评价工业革命对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在政治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答案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到了21世纪之后,随着英国自1200年起其工资、价格、人口、地租以及资本收益等数据都具有了非常完善的整理和记录,经济学家得以使用各类数学工具对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重新进行细致入微地计量分析。但结果仍不令人满意。
曾经一大批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认为工业革命的核心评价标准是经济增长率的急剧提高,然而数据分析显示在工业革命发生的18世纪,英国的经济效率没有出现持续增长,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5%;曾经我们认为开放的自由贸易为英国政治经济的繁荣带来深远的影响,然而从英法的贸易资料中分析得到的结果,在整个19世纪,英国政府对国际贸易的管制越来越强,甚至超过当时以经济管制著称的法国;曾经有学者提出创新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然而从当时英国最重要的纺织业中获得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纺织业的创新产生的收益非常有限。
这一系列令人沮丧的研究成果会让不少对启蒙、对工业革命、对“现代性”充满信心的学者产生幻灭的感觉,更弗论当时那些普通的英国民众。
对他们而言,也许英国的强大繁荣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是他们关心的东西。他们在意的是自身生活境况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变得动荡不安。旧有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发生变化,急剧拉大的贫富分化让那些以平均数值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变得毫无意义,甚至连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开始变得不确定,这一切都会让一个身处工业革命之中的普通人感到生活无法忍受。
图:狄更斯 而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就是那样一位“普通的”伟大作家。他写于《双城记》中的那段如今已成为“万金油式的”的开场白: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部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这不仅是当时那些被夹在工业革命掀起的社会发展巨浪中进退两难的普通民众的内心独白,也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处于急剧转变中的社会里那些普通民众犹疑情感的最佳表达。
图:《双城记》 通常我们给狄更斯贴上的标签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早年生活的艰辛使得他更为关注英国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阴暗面。《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董贝父子》、《小杜丽》、《远大前程》……这一幅幅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风情画卷,在狄更斯的笔下它们的主色调通常是灰色的。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困苦和悲惨,甚至使得作家自己所颂扬的人性的美好面都披上了忧郁的色彩。狄更斯不满意他所身处的社会,同当时许多忿恨不满的思想者一样,他把这个社会弊病的缘由归罪到那些支持赞扬社会发展的思潮头上,经济学自然首当其冲。1848年,在一次支持奴隶制的种族主义演讲中,卡莱尔(Thomas Carlyle)第一次将经济学贴上了“阴郁的科学(Dismal Science)”的标签。
1854年,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出版,题献给卡莱尔。这部小说是狄更斯对经济学以及功利主义思潮最激烈的批判。小说的主人公,葛擂梗(Thomas Gradgrind),是“一个专讲实际的人。一个讲究事实、懂得计算的人”。他的口袋里,“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称一称、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葛擂梗的两个儿子,一个叫亚当•斯密,一个叫马尔萨斯。狄更斯自序道,“我的讽刺作品所反对的是那些人,在他们眼中除了符号和均值,别无其他——他们代表这个时代最邪恶和最可憎的恶行。”事实是狄更斯这类批判不仅是无力的也是错误的。或许古老的慈善观念、人性光辉的确在高速的经济发展和与之伴随而来的社会思潮面前支离破碎,然而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重塑与一个新社会相适宜的道德秩序。
1861年,穆勒(John Stuart Mill)发表《功利主义》一文,狄更斯如果愿意,就会发现他所痛恨的功利主义不仅仅只是算计而已,在穆勒为代表的思潮中,效用的计算已经加入了“感觉和情感”。狄更斯也许没有意识到,他所强烈批判的这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也是造就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原因。没有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还在为食物犯愁的英国人不会有闲暇去阅读他的小说;没有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文化教育的普及,他的作品也不会有那么广泛的读者群;没有经济增长所冲破的旧有社会身份的约束,作为小鞋匠的狄更斯可能根本没有机会成为作家。
只有一个伟大的时代,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家,尽管作家的某些观点,可能并不伟大。时至今日,英国在狄更斯诞生后又行走了200年,昔日大英帝国的荣耀早已不在,但这个社会也并没有变得那样糟糕。狄更斯有生之年所见的只是英国工业革命成就的前奏而已。从1780年到1860年,英国人均收入只是翻了一番,从1860年到1990年,却增长了8倍。而同一时期,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较,英国的成就并不是最突出的。200年之后,这个世界仍然既没有直奔天堂,也没有投入地狱。
经济学,仍然是当代社会思潮中的显学。而狄更斯的小说,他的名言隽语,仍然在世界各个角落流传。而对于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那场至今仍显得琢磨不透的工业革命,如果她能开口说话,她一定愿意用狄更斯在《双城记》的结尾而非开头所写下的那段话来评价自己:我现在已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
第三篇:诗人与春天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给贾家的三个处在花样年华的妙龄少女依次取名为迎春、探春和惜春。没错,青春与美丽是世人永恒的追求,正如薛宝钗颈上带的璎珞(项圈)上刻的“芳龄永继”一样。
发现春天——春之色、春之味
我们说诗人是敏感、敏锐,他们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精于观察的眼睛,他们目光犀利地洞察着世间万物,就如同一台高度灵敏的信息接收器,自然界哪怕是有一丁点微小的变化,他们也会最先捕捉、察觉和感知。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是韩愈的《春雪》,尽管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在飘、在飞、在舞,但已不能阻挡春天的萌发,诗人嗅到了春的气息,正如雪莱的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韩愈的《早春》,同样的题材,微妙的变化。若隐若现的草色就是春的颜色,新事物总会给人带来兴奋、惊喜和愉悦,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是唐代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人敏锐地捕捉到早春景物的特点,抓拍到了生命最初的萌动状态,一针见血地指出先睹为快之乐。而宋人李元膺正是以此诗为基础和依据,进行发挥和艺术再创作,写下了同题材的词——《洞仙歌》: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感受春天——春之声、春之舞、春之情
春天真的来了,让我们一起出发去踏青寻春吧。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兴致勃勃的叶绍翁去赏春,却被孤僻、小气的园主拒绝,吃了闭门羹,可是春天是大方、无私的,绝不会让喜欢她的人乘兴而来,败兴而还。你瞧,高出墙头的红杏在向他招手,满园的春色散发出令人陶醉的气息。
“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听到春天的歌唱。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身体力行,用行为艺术诠释什么叫做“走马观花”。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在钱塘江畔貌似听到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当苏轼听到“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便应声道:“春天在我苏大学士的眼睛里,看见绿的竹呀,看见红的桃花红,还有那会凫水的小白鸭。嘀哩哩嘀哩嘀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也在春的气息中获得灵感,神来之笔写下千古绝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在浣花溪畔,曲江池边观赏了春天的舞蹈。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么多人去踏青,唯独崔护有这么美妙、令人难以忘怀的艳遇,真是羡煞世间多少文人骚客。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的《春日》颇具概括和总结意味。
„„
春色满园、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春天,真的来了!
寻找春天——春之影、春之踪
春天是美好的,但同时又是短暂、易逝的。当春离我们愈来愈远之际,只有但诗人不会死心,他们会房前屋后,漫山遍野寻地找春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居易终于在庐山大林寺找到了春天,我们可以想象他当时的那份兴奋和喜悦。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黄庭坚寻寻觅觅却无果而终,我们同样可以想象他的当时的失落和无奈。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王驾的《春晴》,真要佩服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这又不是在推理破案,还弄的有根有据的,把自己当神探狄仁杰了,别忘了,你是在寻找春天呢。
挽留春天——春之魂、春之殇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无论我们如何不舍,无论我们如何留恋,春天,还是无可奈何地去了,只有多情多愁又善感的诗人会扼腕叹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鲜花曾点缀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游人的每一步看似随意的践踏,却都毫无偏差地踩到了欧阳修那颗怜香惜玉的心上,好疼,好痛!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辛弃疾就是再大声喊也难唤回花之魂,春之神。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感性悲观的林黛玉使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虚无和幻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积极乐观的龚自珍带给了我们希望和重生。
有始有终,本文是韩愈的诗开篇的,那么就用韩愈的《晚春》落幕吧: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第四篇:历代诗人与酒
历代诗人与酒
历代诗人与酒专题简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该是多么豪放啊,谁有知道背后有多失意呢?请看【潇湘诗社】本期专题----《历代诗人与酒》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君子有酒,旨且多”。
中国古代的不少诗人都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浇出绚丽的诗篇!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篇都写到了酒。屈原的辞赋中也同样歌咏到酒。历代诗人莫不与酒结缘。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红楼梦》,写饮酒的场面最多,也最精彩。这缘于作者本人也是嗜酒如命,自称“燕市酒徒”。酒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主题。
建安三曹,无一不喜欢饮酒作诗,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就说自巳是“出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他的《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佳肴不尚,旨酒停杯”,表达了他盼望的“佳人”未到,不能举杯尽欢的急切心情。曹植也有“置酒高堂上,亲友从我游”,“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的诗句。到于曹操,作为政治家他主张禁酒,而作为诗人他很喜欢喝酒。他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表达了他慨叹人生,寄情于酒、于诗的心境。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我介绍说:“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各情去留”。他早年作过祭酒、县令等小官,后因不堪“心为形役”而辞官归隐,终生不仕。他生活一直很贫困,但即便断炊,也少不了酒,友人周济他的钱,也拿去买酒喝,就连他的诗作也“篇篇有酒”。唐代是中国诗歌繁盛的年代,诗人多,嗜酒者也多。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海量、贺知章、王之涣、元稹等个个喜欢,且都饮酒而诗兴大发,创作出不朽之作。有人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者八百首”。王安石评李白的诗道:“十句九句妇人、酒耳”。其实,李白的诗除《乐府诗》外,言妇人的少,言酒的多。他一生写饮酒的就有一百七十首,著名的酒诗有《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对酒》等等。诗人们的许多优秀作品是靠酒激发出的灵感,在微醉中创作出来的,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长诗《琵琶行》就是在醉酒之后,听了歌伎裴兴奴演奏琵琶,诉说她的身世后,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连夜写成的。李白醉后赋诗的佳话就更多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对诗人创作与酒的关系的理解和高度概括。
酒催诗发,诗助酒兴。酒使人大脑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状态。这是酒的魅力所在。对诗人来说,酒能产生异常的创作冲动和丰富的联想,催化出灵感。
扩展阅读: 有关酒的诗句 中国酒文化由来
陶渊明
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独创的田园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一个流派,独树一帜,影响深远。陶渊明一生爱酒、颂酒,读他的诗,仿佛时时都可以嗅到酒的醇香,体验到酒的魅力。南朝梁代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可见诗人对酒之偏好以及其诗与酒之融洽。可以这么说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位以酒为吟咏对象,有意识地把诗和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
饮酒诗(之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扩展阅读: 陶渊明与酒的故事 陶渊明的饮酒什么意思
李白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曾多次隐居学道,野山深林之中,“倾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仙风道气的高士。从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看,李白确实得到了陶渊明“任真”的嫡传。
无法考证,李白的篇篇佳作是否全是酒后而作,但可以肯定,酒后的李白吟唱出了不少传世名篇。“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好友杜甫对他的一生的最佳写照,也道出了李白的诗情与酒意。李白号称“诗仙”,李白也自诩“酒中仙”。看来,李白因诗而成仙,李白也因酒而成仙。李白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杜甫有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好个“酒中仙”!
寻酒不归的李白,天子差人找他;酩町大醉的李白,宠臣伺候着他;睡眼惺忪的李白,却依然诗如泉涌,醉笔生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于是,一个醉态可掬的李白,一个真真切切的李白,就这么潇洒的醉在天子的脚下,醉在众臣的面前。时至今日,大浪淘尽,李白依然鲜活的吟醉在我们脑中。好个李白!
“嗜酒见天真”.他的真,就如他口中的酒,不掺半点儿水。荣华富贵算什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功名利禄算什么!“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这一切的一切,都可随杯中酒一饮而尽,淡然而消。有人同饮,他“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何等的气魄!他喝出了万丈豪情。无人对酌,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又是何等的诗意!他喝出了浪漫飘逸。得意时,他必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失意时,他抽刀断水,举杯消愁。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可我们看不到消沉萎靡的李白,李白依然故我。也许,正是酒,使李白愁而不悲,悲而不戚,戚而不伤,伤而不废。正是酒,使李白忘却了人间的烦忧。正是酒,使李白活的潇洒活的从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风歌笑孔丘 ”的李白;一个“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一个“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醉酒下的诗文,气势是强烈的,意境是奇特的,想象是大胆的,语言是夸张的.他让自己的生命力和个性在酒中充分的释放,在诗中尽情的张扬.想长安 ,“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入京时,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忧愁时,“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无怪乎,杜甫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于是乎, 昂扬中我们看到了理智,陶醉中又见其觉醒.千里送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待功名,“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思考人生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对酒步觉瞑,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李白在自然中徜徉,酒中的李白与自然已浑然一体了.酒中乾坤荡荡,诗里皓月汤汤.酒蕴育了李白的风流,酒升腾了李白的诗文.自古鲜花送美人,宝剑赠名士,那么,酒,不就是上苍给予李白的最好馈赠么?酒,对于李白,不正是绝配么?唯李白,方显酒的醇,酒的烈,酒的真,酒的香,酒的豪情万丈,酒的万古柔情,酒的羽化登仙。李白让中国酒文化的到了最好的传承.在李白的杯中,酒发挥的淋漓尽致,飘香流芳。李白因酒而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而更加酣畅淋漓。不知是酒成名了李白,还是李白成名了酒。只知道李白与酒相得益彰,酒与李白已融为一体。于是,当你拿起李白的千古诗句时,你会闻到一阵阵浓郁的酒香,不读,已醉了。
将进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扩展阅读: 李白关于酒的诗句 为什么李白能斗酒诗百篇?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诗、词、文、书法、绘画全能。苏轼并不擅饮,但颇好置酒招客,本诗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他自己曾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这又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苏东坡并且知酒、酿酒,著有《东坡酒经》专书,以及咏“竹叶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诗作,不少都可以直视为酿酒史料,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既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扩展阅读: 诗人苏轼的生平?
苏轼创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苏辙有关系吗
第五篇:浅谈诗人与谜语
读过诗歌,便知一个诗人本身即是一个炽热的谜语,本文浅谈诗人与谜语,希望会喜欢。
谜题:
1、蚕头雁尾描红字(唐诗人)
2、不肯低头在草莽(唐诗人)
3、问之不肯道姓名(唐诗人)
4、天子春秋鼎盛(唐诗人)
提示:往下拉可看到答案~
答案:
1、王维
2、陈子昂
3、杜甫
4、王昌龄
诗人的谜语
《苕溪渔隐丛话》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小段落都自成主题,其中不乏幽默之处。诗人猜谜就是其中之一。
《冷斋夜话》云:“荆公在钟山,有一道士来访,因与棋,辄作数语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惟其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荆公笑曰:‘此持碁隐语也。'”
《遯斋闲览》云:“或传一诗谜云:‘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乃贾岛、李白、罗隐、潘阆四诗人名也,云是荆公所作。”苕溪渔隐曰:“世传霞头隐语是半山老人作,云:‘生在色一界中,不染色一界尘,一朝解缠缚,见性自分明。'”(徐钞本、明钞本此下有“霞头即染物号头也”八字。)
《夷坚志》云:“元祐间士大夫好事者,取达官姓名为诗谜,如‘长空雪霁见虹霓,行尽天涯遇帝畿,天子手中执玉简,秀才不肯着麻衣',谓韩绛、冯京、王珪、曾布也。又取古人名而传以今事,如‘人人皆戴子瞻帽,君实新来转一官,门状送还王介甫,潞公身上不曾寒',谓仲长统、司马迁、谢安石、温彦博也。”
这里面是五首谜语诗。
第一个,道士和王安石下棋时出的谜语: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惟其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
王安石何等聪明,笑道,这不就是下棋吗?不过,干什么的吆喝什么,这道士在谜面里面渗透了道家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可谓巧妙。
第二个:作者据说是王安石,就是据说啊,别当真。“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这不就是一首艳诗嘛!呼唤绿爸!等等。这里面说的是四位诗人。贾岛(假倒),李白(里白),罗隐,潘阆(翻浪)。
第三个:生在色一界中,不染色一界尘,一朝解缠缚,见性自分明。
这个据说也是王安石的作品。谜底据说是一种染布时裹在布里的材料。联想一下王安石因其新政而招致的不解和攻击,这首诗是不是也寄托了他“人间自有清白在”的情思啊?
第四个:“长空雪霁见虹霓,行尽天涯遇帝畿,天子手中执玉简,秀才不肯着麻衣'。
这是四位古人诗谜。分别是韩绛、冯京(逢京)、王珪(王圭)、曾布。其中,“长空雪霁见虹霓”指韩绛,不太好理解。目前所看到的解释大多为"寒降“,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还要特意说”见虹霓“呢?这是硬是让我琢磨透了,所谓的虹霓就是彩虹,而虹在口语中又读”jiang“,我们老家有句谚语叫”东虹隆隆西虹雨“,就读jiang音。这样的解释,目前应该还是首创,也更真实可信吧。
第五个:人人皆戴子瞻帽,君实新来转一官,门状送还王介甫,潞公身上不曾寒。这个谜语设计更加巧妙,用当今(宋朝)的人猜古代的人。
人人皆戴子瞻帽。子瞻,指苏轼(字子瞻)。子瞻帽,是苏轼独创的一种长筒高帽,那就是众长筒(仲长统)。
君实新来转一官。君实,指司马光(子君实)。司马光换官了,就是司马迁。
门状送还王介甫。王介甫,指安石(王安石)。送还王介甫,就是谢安石,即东晋的谢安。
潞公身上不曾寒。潞公,指彦博(文彦博,就是树洞取球的那位)。不曾寒,那就是温了,就是温彦博。
另,网上搜这些谜语,发现中国古代文人谜语真是博大精深。下一篇准备来个谜语另一篇,专门说说艳诗里面的谜语。
《丛话》里的一个小主题,三个小段落,引申开来,竟成了如今的篇幅。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