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感受与建议
课程感受与建议
通过一个学期《环境考古与自然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从对风水的理解由不懂到了解,由偏见到理性认识。从这门课上我了解到了五行、八卦、九宫、十二属相的风水数,了解到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法则。老师以盘龙城的宫殿型布局和张西湾的大型聚落布局为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一座城市选址的地理条件或风水特征以及古文化遗址地理标志与指标。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讲到的建筑与风水的关系,现代住宅与风水,家居风水学和办公室风水学对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通过查阅更多的书籍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也许其他的课程在以后的生活中,真正学以致用的非常少,但是我觉得这门课,是一生都可能会遇到的。因此,学习这个课,我认为我做了个很好的选择。谢谢老师!我没有白学。
建议:希望老师能和学生有个互动的环节,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解,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去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我们也许没那么主动,但是老师可以带领我们去主动,把我们对风水的误区纠正过来。
第二篇:听课感受与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课改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受学生的喜欢。我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深深的感受到课堂教学中两个主要的环节。一是引入环节。通过身边的例子创设了大量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离自己很近,在身边就能够找到。另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把本节课所教的物理知识与社会中的一些物理应用的关系,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让学生把物理学习延伸到课外,继续探究。
教师利用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离生活越来越近,学生会很感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生活的衣食住行中都有物理现象,物理的乐趣。另是教师能发掘身边的物理课程资源,使他们学到一些方法,养成一些建模的能力。生活中的现象是生动而且复杂的,要从中提炼出物理学的规律或相应的定则,需要去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就包含了建模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有更高层面的要求,比如对神奇的大自然的探索。
老师还动员学生一起做了很多小实验,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些小实验包含很多物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成本实验由于更直观、简洁,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功能。老师对学生稍加点拨,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运用低成本实验,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一堂“光的折射”课,老师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每组一个纸杯,一枚硬币放在杯底,学生后退至刚好看不见硬币的时候,缓慢加入清水,发现硬币看似浮起来了。这些实验除一是学生的参与面广,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很深,还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去感受现象,建立物理概念。这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讲课内容为“光的折射”。教师:一块泡沫板,你们注意看,上面沾着一条鱼,将它放到浴缸中,这是一根用来叉鱼的铁钎,为了瞄准,我们做了一个瞄准器,注意观察。我现在就来叉鱼了,我瞄准了,那到底叉到了没有。同学上来体验。他用的非常好,首先是课堂引入的时候用这个实验让学生瞄准鱼去叉的时候根本叉不到,这就会引发他们思维的冲突和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思考,我明明瞄准了为什么没叉到。通过后面的实验探究把光的折射规律搞清楚以后,后来在课的结束时再重新来解释叉鱼没叉到的现象。而且学生也明白了叉鱼要瞄准人眼看到的鱼的下方去叉。我觉得这样一个实验既用于了课前的引入也用于了课后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上面,前后呼应。我感觉这样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非常好。首先他用一个现象让学生产生迷惑,而这种迷惑是学习的一种动力,使他产生一种好奇,这样一种动力会让他一直有一种冲动或者一种兴趣跟着老师一直往下走,这是很重要的。那么接下来让他带着问题学到最后老师解释为什么没有叉到鱼和用什么样的角度才能叉到鱼,做了一个前后呼应这也是很好的。
教师把物理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好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能放手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结合具体的实例去分析,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就会降低,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上建立起物理的概念和规律。“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个理念让学生感到物理有趣;“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物理的有用,一个有用,一个有趣,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能结合教材上的图片和图片所配的文字,比如“声音的世界”的这章的图片是“潺潺的流水”、“悠悠的琴声”,又例如“多彩的光”等,给学生美的欣赏,达到育美的教育。
第三篇:对健美操课程的感受和建议
对健美操课程的感受和建议
选择学习健美操,是一个偶然。因为一直钟情的瑜伽老师休了产假。没办法,只好重新选课。斟酌了很长时间,最终选择了健美操。因此,说到健美操对我们的益处。我是有过总结的,很容易道来。
1、设备简单,只需要一身运动服,一双运动鞋即可。这样省去了很多器材的花费,这该是最经济的运动之一了。
2、对基本功的要求不是很高,甚至没有要求。一般的体育课程,必须连续选修,如果中断,可能就相当于一无所学,要想半路插班,更是困难。因此,给我们的选择空间很小。而健美操不一样,我们即使没任何有基础,但也可以跟得上老师的进程,很容易掌握。运动量也很事宜,特殊时期,也不会影响上课。
3、体育运动,当然是为了强身健体。健美操很适合女生。也正是考虑了以上优点,我毅然选择了健美操的课程。
开课后,发现老师也特别负责。每节课的时间里用都很好。有专门连考试内容的时间,也有为大家扩充其他动作的时间。此外,老师还抽时间交我们练习了提高保持气质的许多动作。这段时间,真的获益不少。
另外,老师的每节课都点名的制度,我觉得特别好。彻底打消了逃课偷懒的念头,虽然开始有些抱怨,但最后看到自己这段时间的收获,真的很感谢老师督促和教导。
最重要的,锻炼身体的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健美操的知识:
至于建议,我觉得老师上课最好用纯旋律的音乐,这样节奏感比较强,我们对节奏的把握会比较容易。有的时候真的感觉能给上旋律,身子便会情不自禁的跳动起来,不必刻意的学习,便能领会。
第四篇:感受及建议(精选)
河南省中职宣传栏设计比赛的感受与建议
2012年11月28日省中职宣传栏设计比赛已经结束,此次比赛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及感受。
首先,我们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视与关心。27日下午预备会上,领导们从比赛到生活,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周到细致。此外,还准备了遇到突发事件时的预案,如光缆要是受到破坏怎么办?组委会就准备了两套方案。其次,评审老师们废寝忘食、心向学生的精神也常常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在异地的赛场中感受到了重视和温暖。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通过比赛我们有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此特向组委会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比赛项目的方案希望能更早地提供,以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练习和掌握。
2、赛后的作品希望能够展示,以使大家更好地互相学习和交流。
3、大赛的奖励和比例希望得到提高,鼓励更多的学校和学生积极参与。
以上就是我们的感受和建议,在此再一次向认真、细致、负责的组委会与主办单位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
最后祝愿大赛越办越好!
2012 年 12 月
第五篇: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受(精选)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与感受
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学习针灸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我就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孙思邈只做了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并创造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总结 明代针灸发展到高潮,朱权《寿域神方》最早记录艾条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
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
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腧穴总论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2 特定穴
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
②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三、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四、针灸技术
1.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 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
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
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医者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意义:调气,与疗效相关,窥测病情进行预后,施行补泻操作的前提。不得气的原因:医生取穴不准,操作不当,患者久病正气不足
促使得气的方法:催气,催促经气到来的方法,方法:辅助手法、循经取气法
候气:等候经气到来的方法,指下候气、留针候气
行气,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手法,指压法,针芒法,针尖指向针感传导方向
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出针:静留片刻,疾出,徐出,疾按针孔,摇大针孔 2.灸法
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种类: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天灸 先后顺序: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五、治疗总论
1.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2.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3.针灸处方:
(1)穴位的选择——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对症选穴(2)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八脉交汇八穴的配对应用属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胸腹部和背腰部腧穴配合;左右配穴法
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脉循行和腧穴分布。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点穴记忆。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在整个学期的针灸学习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经络循行、针灸歌诀的背诵了,那些拗口的古文实在让我们头疼,好在在我们顽强的坚持下,这些难关都被攻克了。由于初学时的懵懵懂懂,记忆古文最是困难,好不容易记下后,不久又都给忘了,所以需要不断复习巩固,这一方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下也最终完成。我深深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持续的复习记忆,怕是根本记不下来,不过这离老师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经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同时熟悉了针灸施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同时,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她在学习过程中的针灸的学习方法以及临床多年的经验,使得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推进,针灸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熟,至今我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针灸文献,足证针灸学的累累硕果,现今针灸也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继承和发扬了针灸这一祖国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