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处未经许可从事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行为的法律适用

时间:2019-05-14 03:4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查处未经许可从事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行为的法律适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查处未经许可从事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行为的法律适用》。

第一篇:查处未经许可从事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行为的法律适用

查处未经许可从事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行为的法律适用2012年02月16日 来源: 宜宾市高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吴艺娟 杨敏

某区个体户刘某在办理了营业执照(执照上显示的经营范围是日杂(不含烟花爆竹)、百货零售)的基础上开始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在其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实际上主要从事的是预包装食品经营活动。某区工商局在接到举报后立即对该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检查,并对其进行了立案。

在法律依据适用方面出现了以下几种观点,一种是适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理由是此种行为属于该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的“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的行为;一种观点是适用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理由是此行为属于该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的典型的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食品经营的行为;一种观点是适用《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理由是此行为违反了该法第九条规定的个体工商户改变经营范围应当向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规定。

从表面上看是否以上几种法律法规都适用,实际不然。首先,相对于其他两个规定来说食品安全法是专门针对食品安全领域所作出的专门处罚规定,属于特别法,特别法由于普通法;其次,食品安全法属于法律,而其他两个办法只是行政法规,在相互有一定冲突的情况下,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法理,也应当优先适用食品安全法。

当然,如果适用食品安全法也面临几个操作上的技术难题。

一、该条明确规定了罚款是按照货值金额进行计算,而食品安全法通篇没有货值金额如何计算。实践中主要采取两种方法来计算:一种是进销价计算法,即将已经销售的按照销价计算,未销售的按照进价计算,两者之和作为货值金额;一种是参照同类商品法,即参照《产品质量法》规定的货值计算方法,按照同类食品在当时当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计算。笔者认为在《食品安全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尚未明确货值金额的计算方法前,最好采取第一种方法来计算。理由是参照同类商品法一般是将食品商品上的标价作为当时的市场价,所选择的参照标准不一样市场价就不同,货值金额难以统一,容易显示公正。而进销价计算法是最常用最保守的一种计算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货值金额公平合理,也利于当事人接受。

二、该条规定了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但违法经营流通领域食品数量难以核实。实践中经营者为了逃避处罚往往不具实回答实际经营的所有食品数量,执法人员从其他途径又难以核查。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在查处的过程中最好对未销售的部分库存食品采取扣留强制措施,以方便核实;二是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要收集好当事人的相关书证,如进货单、销货单、配送单等,促使当事人不得不如实回答经营的食品情况。

第二篇:郑州流通领域食品经营承诺书

“”流通领域食品经营承诺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保证经营的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自觉承担法律法规规定食品经营者的所有义务,并作出以下郑重承诺:

一、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从事经营活动;

二、严格执行食品经营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做到未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不擅自从事食品经营活动,不超范围经营食品,不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坚持亮证亮照经营,按时参加年检验照;

三、严格落实食品经营进货查验制度,建立真实可靠的食品进(销)货台帐记录并保留二年以上,主动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并索证索票,保证所经营的食品有合法的供货主体和合格的质量报告书;

四、坚决杜绝经营法律法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五、严格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保证每年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业;

六、严格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七、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作下架退市处理,及时通知相关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积极协助监督管理部门追溯源头;

八、坚持诚信经营,不做虚假食品广告宣传,主动调解食品经营消费纠纷;

九、认真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食品安

全知识培训,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经营食品的监测检验工作;

十、自觉服从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管理,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十一、经营活动中,因销售假、冒、伪、劣食品,造成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的,自愿按《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向受害者作价值10倍的先行赔付,并主动消除社会影响;

十二、已经知晓国家对食品安全的严格管理制度,经营活动中,因制假、售假和虚假食品广告宣传等行为,被群众举报和监督管理部门查获,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自愿接受法律、法规的处罚。

十三、本公司不经营乳粉及乳制品。

承诺人:

年月日

第三篇:重庆市关于查处经营主要食品暴利和价格欺诈行为的实施细则

【发布单位】831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5-01-01 【生效日期】1995-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重庆市关于查处经营主要食品暴利

和价格欺诈行为的实施细则

(试行)

(1995年1月1日)

第一条 第一条 根据《重庆市反暴利和价格欺诈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近郊六区及北碚区。其他区(市)县可参照本实施细则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条 第三条 根据《规定》第二条,凡在本细则第二条所指行政区域内从事主要食品经营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必须遵守本实施细则。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物价部门必须派专人进驻主要农贸市场,负责对主要食品市场价格进行管理、指导、监督。

第五条 第五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主要食品指实行市场调节价的粮、油、肉、菜、蛋。具体品种包括:

(一)粮食及其制品。包括稻谷、大米、小麦、玉米、面粉(专用粉除外)及其复制品(包括挂面、切面、抄手皮、饺子皮)。

(二)食用植物油。包括菜油、色拉油。

(三)猪肉。包括鲜肉、冻肉。

(四)鲜菜。包括莲花白、瓢儿白、莴笋、藤菜、冬瓜、南瓜、丝瓜、茄子、豇豆、白萝卜等十个品种。

(五)鸡蛋。指国营养鸡场鸡蛋。

第六条 第六条 第五条所列品种具体调控办法是:

(一)稻谷、大米、小麦、玉米、食用植物油市场价格,国营经营部门(含公有民营,下同)实行差率管理(具体差率第八条);个体及其他经营者实行限价,具体限价水平由进驻市场的物价人员按物价部门规定定期公布。

(二)面粉及其复制品价格按照生产和经营单位的隶属关系由当地物价部门会同粮食部门共同制定,具体作价办法见第八条。

(三)猪肉、鲜菜实行最高销售限价,限价水平由市物价局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测算并定期公布。必要时对第五条第四款所列鲜菜十个品种以外的其他菜品也实行差率管理(具体价格由各区市县根据市场情况按照第八条第四款有关规定自行确定)。

(四)鸡蛋。国营养鸡场鸡蛋实行厂批一价,在此基础上加规定差率制定零售价格。

第七条 第七条 经营者具有《规定》第六条、第七条所列各款行为之一的属于价格欺诈或不正当价格行为。

第八条 第八条 经营者在本实施细则所指行政区域内,在物价部门上一次公布限价或差率之日起至下一次公布限价或差率之日止,具有《规定》第六条或第七条行为之一,并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暴利:

(一)在粮食经营中,国营经营部门从市外组织的货源(不包括面粉及复制品),以到岸价为基础,零售价加价率超过11%的,或批发价加价率超过6%的;从市内批发单位进货的,零售价加价率超过8%的;个体和其它经营单位粮食价格超过物价部门公布限价5%的;国营、个体和其他经营单位的面粉及复制品零售价格(在厂价的基础上加10%制定)超过规定5%的。

(二)食用植物油,市外组织货源以到岸价为基础,零售价加价率超过10%的,或批发价加价率超过7%的;从市内批发单位进货,零售价加价率超过5%的。

(三)猪肉超过市物价局规定的限价水平的;

(四)鲜菜超过市物价局规定的限价水平的;在非常时期,第五条第四款所列品种以外的其他菜品每500克购进价在0。5元以内(含本数),零售价加价率超过100%的;购进价在0.51元以上(含本数),1.00元以下(含本数),加价率超过80%的;购进价在1.01元以上(含本数),加价额超过0.50元的;

(五)鸡蛋,在购进价基础上零售价加价率超过10%的。

第九条 第九条 第九条所列各种加价率,有新规定时,按新规定执行。

第十条 第十条 各级物价检查机构根据《规定》第四条和第八条的有关条款行使检查职权。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对违反本实施细则的案件和行为,由各级物价检查机构根据《规定》第十三条依法查处。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被处罚的经营者对处罚决定不服的,按《规定》第十四条有关程序申请复议或上诉。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对抗拒、阻碍物价检查人员执行公务的,按《规定》第十六条处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各级物价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物价检查机构负责监督检查。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税务、审计、公安、金融、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配合物价部门做好本实施细则的实施工作。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重庆市物价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关于借用、承租、受让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的法律适用的思考

关于经营者借用、承租、受让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的法律适用思考

目前,我国各类市场主体法律规范中均有关于营业执照的管理规定,营业执照不得转借、出卖、出租,并有相应的罚则。但是对于借用、承租、受让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却没有相应的罚则规定。这不能不说是立法上的一个缺陷,造成了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困难。

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核发给经营者,授予其从事经营活动资格的书面凭证,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市场监管的基本方式之一。经营者依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依法享有从事某种经营活动的权利,这些权利依附于特定主体而存在——营业执照的所有者,具有人身性,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得转借、出租、转让。转借、出租、转让均是双向行为,存在两方主体:转借人与借用人、出租人与承租人、转让人与受让人,转借、出租、转让行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应该受到谴责,那么与转借、出租、转让行为相对应的借用、承租、受让行为也没有合法性可言,同样应当受到法律的谴责。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法律对转借、出租、转让应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并规定有相应的罚则,而对借用、承租、受让行为却没有明确作出禁止规定及罚则。转借人与借用人、出租人与承租人、转让人与受让人是转借、出租、转让应为的双方当事人,如果缺少任何一方,该行为便不能发生,对于构成一个违法行为的两个相向行为,只处罚一个行为,而不处罚另一个行为是不恰当的,是违背法理的。

那么,在现行的法律规范下,对于借用、承租、受让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应当按照无照经营处理,理由如下:

转借、出租、转让营业执照行为,从法律性质的角度分析,它们是一种民

事合同,应该受到《合同法》的规范。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转借、出租、转让营业执照的行为是受到法律的禁止的,该规定属于强制性规定,以营业执照作为标的的合同,是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应当无效。合同无效是当然无效,自始无效,双方当事人因合同而获得的财产便失去了法律依据,构成不当得利,双方的财产状态应当恢复原状。据此,借用、承租、受让营业执照的当事人不能取得营业执照的使用权、所有权,也就不能取得该营业执照所代表的经营资格。所以,如果借用人、承租人、受让人持其借用的、承租的、受让的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应当视为没有营业执照,应当按照无照经营处理。

按照无照经营的规定对借用、承租、受让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进行处理,是解决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宜之计,但是并不能从法理上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借用、承租、受让营业执照行为所侵犯的法益是营业执照的管理秩序,而无照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侵犯的法益是正常的经济市场管理秩序。因此,要从法理上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对法律规范进行修改完善。

(金涛、李慈学)

第五篇:查处涉农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查处涉农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近郊农村土地被征用。而因土地征用做造成的职务犯罪问题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在土地征用补偿款上出现贪污、挪用等问题,如何有理有据查处这些涉农职务犯罪问题就值得深入探讨。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涉农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提出了查处涉农职务犯罪的建议。

关键词:职务犯罪;农村;基层工作人员

一、案例简介

2009年,因城镇发展需要某村有2000亩土地被县政府征用规划为物流园区,并签订了土地征用补偿协议。按照协议约定,征地每亩按4万元予以补偿(包含土地补偿款、安置补助款、土地附着物及青苗补偿),分四批次拨付给该村。该村经过民主商议及村委会认可,决定从补偿款中抽出10%的款项向该村其他有土地的农户购买土地建设安置房,供被征地农户使用。第一批次补偿款下拨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按照事先的决定抽出10%款项后,其余款项全部发放到位。2010年6月,该村账户收到第二次补偿款后,村支书李某在补偿款发放之前私自从中动用30万元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后在7月2日案发。案发2日后,李某即将30万元挪用款项打回村里。经过公安机关的侦查,该村在土地被征用之前无任何银行存款及集体收入。而关于李某30万元的个人债务也查明,系为他人担保所承担的连带责任。由于债权人催帐,李某被迫从补偿款里挪用30万元还债。

二、对案例的法律适用问题的讨论

(一)对李某涉农职务犯罪主体的争议

对于案例中的村支书李某而言,由于其系村支书,对其是否属于基层工作人员存有争议。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一规定虽然阐明了村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地位,但并未明确说明村支部是否属于基层自治组织。因此,若要按照基层工作人员(即国家工作人员)来进行处理,从法律依据的角度讲确实存有争议。

笔者认为,对于这一情况,应该认定村支书的基层工作人员身份。理由有两点:第一,从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人员构成看,相当数量的行政村都存在着一些双重身份的工作人员,即既是村党支部的成员又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甚至一些地方的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因此,若认定村委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损害村集体利益构成犯罪,而作为领导村委会的村党支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相同行为而不视为犯罪的话,那么显然有失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二,从地

方政府与地方党委的关系来看,地方党委对地方政府也具有领导关系,如同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虽然刑法并未在职务犯罪中明确规定党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作为适用主体,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犯罪的将其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并不存在任何争议。因此,从这一点上看,案例中村支书李某安全适用基层工作人员的界定。

(二)对李某职务犯罪的认定

1、《刑法》对职务犯罪的规定

根据2004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下称“解释”),对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犯罪的七种情形进行了作了说明,在此七种情形下应当按照国家工作人员犯罪处理。在这里,需要对这一规定进行说明:第一,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情形不止刑法所列出的七种,仅仅是这七种情形下可以认定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身份。这也就意味着,当基层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损害了村集体利益而构成犯罪时,首先需要厘清其行为是否在七种情形之内,若不是则不能认定为职务犯罪。第二,根据“解释”的第二款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在从事前款规定的公务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适用刑法条文关于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的规定。因此,要判断李某是否构成职务犯罪,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具体行为。

2、对李某职务犯罪的讨论

首先需要明确李某所挪用的30万元的性质。根据案例的交待,李某所挪用的30万元来自于该村的土地征用补偿款,补偿款包括三个方面的来源,即土地补偿款、安置补助款、土地附着物及青苗补偿。按照发放程序,这笔补偿款首先要从上级政府下拨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然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补偿费用再发放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中土地补偿款是作为补偿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而安置补助款和土地附着物及青苗补偿则是补偿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那么在这些款项发放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前,其所有权仍然应归国家。李某在第一次补偿款发放完毕而第二次补偿款到账但未分发的情况下挪用30万元,显然是挪用公款,对照“解释”,显然村集体对上述费用的管理和发放属于协助政府从事公务且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规定的七种情形之一,李某作为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实施犯罪,应当以基层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犯罪定性。有人认为李某挪用的30万元无法区分是第一次补偿款提留10%中的还是第二次补偿款的,但根据上一点的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李某所挪用的不论属于哪部分的款项都涉嫌侵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对于该费

用的支配使用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事务,利用职务的便利挪用和侵占,应该按照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来定性。

三、涉农职务犯罪的成因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先湿而后生苔”导致涉农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以上案件,可以得出涉农职务犯罪的几个成因: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首先,权力集中,为村干部贪污大开方便之门,给涉农职务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并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农村基层工作组织中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村民自治成为了村委会自治,甚至变成个别人员的个人自治,这种权力集中的现象也使得权力之手最容易伸向金钱。以上案件中,关法村村委的权力掌握在蒙某三人手中,导致该三人用关法村的证明及印章为换取金钱的手段,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其次,财规不全,执行乏力。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多,投入的建设资金和扶贫资金巨大,但相应的财务正规化管理却未能及时跟上,或有了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但制度执行未跟上。很多财务人员不坚持原则,或财务检查走过场,流于形式,使得一些人有机可乘,假证明上报、审批手续随意、“专款不专用”的现场时有发生。

(二)主观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的原因由村干部及村民两部分组成。

村干部方面:以蒙文友三人案为例,蒙某系初中文化,张某高中文化,周某高中文化。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加之处在农村这样的环境之中,思想松懈、放松学习和教育是导致涉农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基层农村干部在工作、学习上长期相对松散,有些干部订报不读报,上班不坐班,放松思想改造,分不清是非曲直,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囊中羞涩之际将手伸向国家涉农公款。基层农村干部甚至不懂法、法律意识较差,对罪与非罪的界线认识模糊,错误的认为在征地补偿中、在移民补偿中,利用职务便利“吃点、占点、捞点”都是正常的,不会构成犯罪,殊不知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了犯罪的发生。从蒙文友等人的作案手法上看,可以看出该三人最早是在别人不符合移民条件的情况下,收取了别人的费用,为他人出具虚假证明。这是被动的受贿,也是该三人走向犯罪的第一步。之后,三人胆子变大,敢以虚报被淹土地的手段,冒领补偿款,将国家财务共同贪污。胆子更大之后,认识到了权利的价值,以自己手中的权利刁难群众领取后期补偿款,主动索取贿赂,不给钱不盖章,情节步步递进,也是思想逐步腐化的证明。

村民方面的主观原因: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更为淡薄,这是致使犯罪分子恣意妄为的另一主观原因。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的大多数农民群众文化层次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仅凭一颗正直善良的心接人待物,加之大多数农民群众对“官、政府”向来有敬畏感,即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也不知告官、不愿告官、不敢告官。导致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了这样的弱点,有恃无恐,连续作案。甚至有的农民群众受到侵害后,诱之以利,反而会成为犯罪分子的有力助手。蒙某一案中,移民户杨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蒙某等人冒名虚报领取水淹土地补偿款。在事情暴露之后,在蒙某等人的怂恿下,将钱领出,几人共同私分。为蒙某三人的贪污行为铺平道路。

(三)案发单位的原因

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案发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混乱的问题。不少单位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更有单位财务人员集出纳、会计与一身。有的基层农村“村官”直接经手财务,分管领导干部手中更握有大量公款,并长期不交财务,采取自收自支,以打白条、虚假发票冲帐,隐瞒收入等方式贪污、挪用“涉农公款”。村务不透明、政务不公开,使得民主监督流于形式。从我院查办的移民补偿款发放环节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分析,大多数村级组织也都建立了一些村务公开制度,但真正将该制度落实的却很少,绝大多数都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已,特别是村级财务管理非常混乱,村务分工不合理,一些乡镇出现村支书兼会计,村主任兼出纳,村委会委员将会计、出纳一肩挑的怪现象。很多村级财务不按规定时间做帐,或一季度做一次,或一年一次,或干脆不作账方便冲抵几年前的不合理支出,这种混乱的局面给“浑水摸鱼”者留下空间。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将很大程度上堵塞涉农职务犯罪的漏洞。广泛推行民主理财制度,落实“三公开”制度,切实落实“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对村务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管理方式。以此杜绝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

(四)监督管理不力的原因

在涉农职务犯罪中,监督管理制度的失控是涉农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权利过分集中,加上对政务、财务公开的内容有限,缺乏透明度,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难以落实。这种上级无法监督,平级不敢监督,下级监督不了的不正常现象为涉农职务犯罪提供了有力条件。

村民委员会是一个自治组织,对于村干部的管理,主要依靠的还是村民集体监督,乡镇与村委会不是领导关系,上级监督部门也只是按只能分工各管一段。在这种监督机制下,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很容易被滥用。蒙文友等人以虚报、冒领移民户和为非移民户开具移民证明的方式骗取移民补偿款,借机牟利。这些手段、环节隐蔽性不强,甚至可以说明目张胆,犯罪轨迹明显,很多村民都心知肚明,但是大多数村民自治意识和观念相对淡漠,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加上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管理、财务管理等重要环节缺乏有效监督方式,使得腐败分子有机可乘。

对财务管理更要加大监督力度,加大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管,理顺各种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监管体系,有效防止中间环节截留、贪污、挪用,确保专项涉农资金及时拨付,按时使用和发放。

四、对查处涉农职务犯罪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一)思路

近年来,国家不断有支农惠农政策出台,涉农领域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如何发挥好国家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落实好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预防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必须加大宣传、管理和监督的力度。

1、加强政策法律宣传和案件查处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和借助各种媒体对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充分了解。检察机关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下乡”和“法律进村”等活动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和反腐败斗争的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和反腐意识,积极鼓励农村群众检举、揭发涉农职务犯罪,使之与检察机关查处打击涉农职务犯罪形成合力,加大遏制犯罪,震慑犯罪的力度。

2、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要想把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好,加强干部的学习教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基层组织人员,必须组织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精神,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并充分认识自己从事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基层组织人员的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通过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基层组织人员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自觉防腐拒腐能力。

3、加强农村财务、政务和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要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村民理财小组财务审计制度。乡镇经管站要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审查,杜绝不合理、不正常开支,对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防止贪污、挪用现象发生;要深化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对村务实行决策、执行、监督分离制度,加强村干部之间的监督制约,对群众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征地补偿,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及村里重大事务及时公示,让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加强对干部的民主监督。

(二)政策创新

农村基层组织的稳定关系着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清正廉洁对于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正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涉农职务犯罪问题的认定往往含混不清,对这类犯罪行为的查处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1)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涉农职务犯罪问题纳入检查院的监管 农村基层组织虽然规模小,但功能齐全,称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由于其人员编制有限,且运作机制灵活,所以在村级组织中往往公务与实务基于一身。农村基层组织在实际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清晰的将公务与实务完全明确的分开,而实际上也不需要完全分开,这就给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提供了空间。将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涉农职务犯罪问题纳入检查院的监管,明确凡是“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工作人员,都属于职务犯罪主体范围,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管辖权,这样可以避免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2)统一管辖,分罪量刑

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协助人民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按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定罪量刑,对于自治范围和经营范围的人员依照职务侵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挪用资金罪定罪量刑。从而与涉农职务犯罪区分开。当然,由于上述统一管辖,分罪量刑涉及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改变,因此应该由相关立法司法部门联合作出决定。参考文献

[1]沈义.农村基层干部经济犯罪的突出表现及预防对策[J].现代法学.1998(3)[2]李永红.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探析[J].人民检察.2001(18)[3]张现钊.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型经济犯罪案件交叉管辖问题探析[J].检察实践.2004(5)

[4]吕桂芬挪用公款罪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6)

[5]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2003.12

下载查处未经许可从事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行为的法律适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查处未经许可从事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行为的法律适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