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国饮水发展的探讨
对中国饮水发展的探讨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饮用水,特别是饮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9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饮水,于是各类家用净水器、桶装水应运而生,成为了社会热点产品。对此各地报刊都对饮水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几乎都刊登过有关饮水的报道,涉及到自来水、小区供水、二次供水、桶装水、净水器、水的卫生与健康、质量、意见、建议、提案、反对某个(类)产品、提倡某个(类)产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20世纪末,饮用水的供水方式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向多样化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并存,这一切将会使21世纪的饮水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充满玄机。
1饮水发展趋势
虽然20世纪末人们对饮水问题说长道短,对自来水提出各种不满,同时提出了若干种更具营养、更科学、对人体更有益的水,但21世纪仍将会以自来水作为生活饮水的主渠道。回眸百年,自来水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21世纪,政府将加大投入,保护饮水水源,新建扩建城市自来水厂,逐步改造城市配水管网系统。如北京在未来10年将投入176亿,用于水资源开发等。城建部门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水质检验力度,增加检验指标至89项,提高自来水的卫生安全性;对自来水水质进行月报,增加透明度等。同时城市自来水是地方政府的职能工作。因此,在生活饮用水方面,自来水的主角地位不容质疑。城市生活饮用水的范围应包括生活用水、饮水、工业用水、绿化用水、城市清洁用水、商业用水等等诸多方面。就饮水而言,其所占自来水的比例甚微,只有1%~2%。加之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促使在20世纪末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分质供水”的理念。即将饮水与用水分开。基于这一理念,许多科学家、企业家从国外引进,自行研究、开发、生产了许多种饮水。如矿泉水、纯净水、净水、离子水、健康水、舒适水、生态水、矿溶水、活性水、单分子活化水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饮水生产企业已超过2000家。这些水都自称为饮水,都讲比自来水好,有的已经上市,有的即将上市,有的在研究中,但从总体趋势上分析,任何一种水都无法作为日常饮水来替代自来水,即使将其综合在一起,也无法做到这一点,从形式上看,它们只能成为饮水的一种补充。
另外,双管路供水是将用水与饮水分开的最佳体现,在新建楼房、小区等场所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桶装水的发展
饮水不同于饮料,饮料可喝可不喝,而饮水则不分老幼是每天的必需品。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质量准则指出:“本饮用水质量准则的适用范围包括自来水厂供应的自来水,供人饮用的瓶装水和冰块,但不包括天然矿泉水,通常矿泉水划入饮料的范围”。上述提到的除自来水以外的饮水均需深加工而来,通常需要包装,且通过市场流通,市场表现十分活跃。从目前的报道看,许多商品都是清澈透明的水,都是可以喝的饮水,又都是自来水的补充,因此应有一个商品统称。西方将这类水称为“瓶装水”,(BOTALED WATER),即无论小瓶还是大桶都可以称为瓶。台湾叫作“包装水”,即这类水都有包装。根据国内的习惯,这类水几乎都是使用3~5加仑的兰色水桶包装,因此可将这类饮水称为“桶装水”。从发展趋势看,下个世纪桶装水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2·1 桶装水改变了传统的饮水方式。从铁壶、铝壶烧水灌暖瓶,到在暖瓶中插“热的快”,到电热水壶,再到现在的饮水机,使饮水越来越方便。现与桶装水配套的饮水机在商场中随处可见,己被国人所接受。
2·2 即使是自来水的补充,其份额也是相当可观的。如上海市日均用自来水670万t,若按1%计算为饮水,其量约为6万t,若其中20%为捅装水,其量约为1万t,按每桶20L计,每天需生产约50万桶桶装水。桶装水是有利润的。按上述计算每桶水2元利润计,每天可达100万,每年约30亿。而目前远没有达到这个量,市场潜力还非常大。
由于桶装水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市场又如此之大,各类桶装水都希望能够占据市场更大的份额,因此市场营销炒作屡见不鲜,在激烈无序的市场竞争中,商家众说纷纭,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好,宣传混战达数年之久。虽然商家都知道其已对饮水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可以预测,这种混战式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那么哪种桶装水具有发展前途,前景看好呢?经几年市场分析,桶装水的发展与宣传直接有关。如娃哈哈、乐百氏等企业对纯净水的宣传力度是纯净水市场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除此以外,其还应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如:(1)安全卫生。无毒无害,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2)标准化。执行的标准应是严格的,一致的,数字是具体的,可行的,易于检验的。即无论在那里生产的水都应是一样的。(3)原料充足。能够持久满足市场需求。(4)产业化。生产设备标准化,易于扩大生产量。(5)使用方便。与之配套的相关产品应同步发展。水处理及饮水辅助产品的发展趋势
3·1 对水与人体健康关系深入研究。英国一位水研究科学家说过:“我们今天对水的认识只有千分之一。”对水进行多学科、深层次的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的热点课题。研究成果将会引导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3·2 传统自来水生产工艺将受到挑战。传统自来水厂的设计受到占地面积,建设周期,扩大生产等因素的制约,将会采用新的技术。在这方面,膜技术将会扮演主要角色。如澳大利亚悉尼自来水厂采用膜技术,日产30亿L自来水;我国广东东莞市虎门应用法国技术建造的利用中空纤维膜对地面水进行处理的自来水厂;法国赛力德公司研制生产的粗滤一体化的设备。经这些设备生产的自来水能够达到饮水标准,且建厂周期短,占地面积小,并可利用空间,实行立体化组装以便不断扩大生产。
3·3 在深度水处理方面,膜技术应用将不断扩大,新技术、新材料将会不断出现。特别在节约用水方面。如对提高反渗透技术的水利用率;提高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等。
3·4 家用净水装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家用净水器受到使用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如体积大小,反冲洗时间的把握,更换材料的周期,长时间不用的后果,水流不畅,废水量太多(如家用反渗透),水质好坏的指示等,因此市场期待新材料的应用,新技术的开发。3·5 新型饮水器具的发展会更生活化。如饮水机已列入家电产品行列,因此市场期待与家庭融为一体的饮水机,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功能上其将会有更大的改进,以适应日常的需求。4 分质供水
分质供水又称为双管路供水,即将饮用水分为用水和饮水,是改造自来水供水系统的补充方式。建设部已经决定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分质供水工程试点。
分质供水水处理技术根据用户的要求选择,一般采用传统方法,如膜技术、吸附技术等,生产的水分为“净水”和“纯净水”。由于分质供水用量少,造价高,收费比自来水高100~200倍,因此需要质量好的输水管线、消毒技术、计量仪表,从而促进这方面工作的发展,不断出现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制与应用。如输水采用铝塑管、PP塑胶管、薄壁不锈钢管等,管件配套越来越齐全;消毒采用循环技术,使用精密计量水表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为分质供水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分质供水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管理与监督
对饮水进行管理与监督的目标是:了解饮水卫生状况,评价饮水卫生质量,使饮水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为制定、建立各项与饮水有关的管理措施、条例、法规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通俗一点讲就是说清楚,说清楚饮水的状况,说清楚饮水的质量。过去,城市中自来水几乎是唯一的一种供水方式,因此对自来水进行监督基本上可以反映城市居民饮水水质状况。现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用水的供水方式已发生了新的变化。
面对这些变化,现行的管理与监督办法与形式将受到挑战。
5·1 对自来水的监督增加透明度。城市自来水是城市命脉,是社会安定的因素。自来水的水质与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直接相关,是每位居民日常关注的大事。因此自来水生产单位与监 督单位应像“空气质量日报”那样,将自来水的质量以公报、年报、季报、月报、周报等不同形式定期公布,以便使老百姓及时了解自来水的质量。
5·2 完善桶装水的卫生监督。桶装水是舶来品,进入中国市场已有近10年时间。桶装水的销售形式与其他众多产品不一样,主要是通过直销的形式进行销售。经过多年实践,桶装水的销售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如有的企业只生产不销售,有的公司只销售不生产,有的公司则自产自销,有的公司则自销一部分外加工一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如何管理好这种产品,完善管理措施,保证消费者利益,是留给21世纪的重要课题。
5·3 加强桶装水建厂管理。桶装水是饮水,必须保证安全卫生,不能谁想建就建,想建在那里就建在那里,投资多少都可以,无序发展。应参照建自来水厂的有关规定,从建厂开始就要严格把关,建立严格审查制度,如施工单位的资格认证,建厂的选址,环保的要求,工艺流程的标准化,数量的控制等。
5·4 建立国家标准,加强市场管理,引导市场发展。对饮用水而言,现阶段国家仅有生活饮用水标准、矿泉水标准和饮用纯净水标准,还有许多水,如净水、优质水、山泉水等等还没有建立国家标准。因此应尽快建立国家标准。可考虑每种水建一个标准,也可建立综合性标准。
科绿士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夏毅辉 2010-02-14
第二篇:对十二五期间中国发展的期望
对十二五期间中国发展的期望
中国在“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让人不禁对中国“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在未来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有更全面的发展。我们生活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也会得到发展,目前大量的中小城市存在着人口密度不足的问题,而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主要着力点是房价上涨较快的一线城市而非二三线城市。所以在“十二五”期间,二三线城市将迎来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机会。最和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得到解决和改善,通过深化医改,老百姓将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降低医药费,探索社保城乡一体化,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第三篇: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误区与思考
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吴彦峰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重新整合。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其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注重噱头和形式、忽略内涵个性混同于企业精神、脱离企业管理混同为传统文化,用于企业管理。为了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以致用,中国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正确地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文化 误区 思考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文化管理模式。简言之即是力图以大概念的“文化”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重新整合。
反观我国,早在五十年代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也产生了某些独具特色的企业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可这些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以至于后来这些“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我国。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但对于这种“泊来品”,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采取了表象上的“拿来主意”。主要表现为:1、标语式文化。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大搞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大多是诸如“团结、高效、务实”等空洞的词汇,除了在企业的墙面上的大幅醒目的字体外,对员工却没有多少实际影响。另外一些如“以客户为中心”、“真诚到永远”等,似乎有相对明确的内容,但如果缺乏完整有效的基础制度和习惯支持,也只不过是稍长一些的空话。2、板报式文化。包括企业内部网站、企业内刊、板报等,是多数企业导入“文化”最常用的手法,领导在内部媒体上发表一些煽动性的文章,再要求员工投稿,谈谈他们中的好人好事,甚至一些散文、诗歌等等,就以为企业已经
1“文化”了。用这种五、六十年代的方法教育现在的人,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如何去感动别人。3、饕餮式文化。包括旅游、聚餐、联欢会等等,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吃、喝、玩、乐。管理者最大的理由便是通过饕餮式娱乐可以增进员工的交流,有利与员工的团队协作。但员工真的会这样想吗?还有的企业直接请广告公司做个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
正是因为这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导致企业文化收效甚微,所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逐渐降温,许多在当时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也纷纷风光不再。今天,当我们冷静地回顾和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几个误区之所在:注重噱头和形式,忽略内涵个性。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完整的企业文化渗透着经营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深层次的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也就无法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企业文化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没有标准统一的模式。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应该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混同于企业精神,脱离企业管理
部分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应该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因为企业组织是实体性组织,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需要渗
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管理。混同为传统文化,用于企业管理。
这种误区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思想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员工的心理,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就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任何一种思想都存在着“思辩”,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具象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还要摒弃其中的消极因素,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由上述分析可见,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科学理论指导,才能使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应于时代的需要和发展的进程。具体说来,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发展来看,一直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架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今后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也要坚持上述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三,加强企业文化的追
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企业经营者这个载体,将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这是社会文化渗透于市场经济运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种开放的、适应性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很明显是多数成功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来源于企业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观念和素质。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和社会环境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因此,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
第三,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在今后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结束语: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因为一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发展
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根源吴文盛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
2.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徐震宇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04月
3.解放企业的心灵:企业文化评估及价值转换工具(美)巴雷特 著,公茂虹,李汀 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01月
4.企业变革与文化——时代光华培训大系余世维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06月
5.《企业文化建设》(第二版》王吉鹏 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06月
6.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2007~2008年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 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05月
7.企业文化修炼案例——企业文化培训教程杨艳英,李柏松 编著蓝天出版社2005年01月
8.企业文化与CI策划(第三版)张德,吴剑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05月
9.2006-2020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 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09月
第四篇: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思考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重新整合。任何一
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其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注重噱头和形式、忽略内涵个性混同于企业精神、脱离企业管理混同为传统文化,用于企业管理。为了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以致用,中国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正确地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文化误区
一、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过程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文化管理模式。简言之即是力图以大概念的“文化”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重新整合。
反观我国,早在五十年代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也产生了某些独具特色的企业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可这些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以至于后来这些“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我国。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但对于这种“泊来品”,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采取了表象上的“拿来主意”。主要表现为:1、标语式文化。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大搞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大多是诸如“团结、高效、务实”等空洞的词汇,除了在企业的墙面上的大幅醒目的字体外,对员工却没有多少 1
实际影响。另外一些如“以客户为中心”、“真诚到永远”等,似乎有相对明确的内容,但如果缺乏完整有效的基础制度和习惯支持,也只不过是稍长一些的空话。2、板报式文
化。包括企业内部网站、企业内刊、板报等,是多数企业导入“文化”最常用的手法,领
导在内部媒体上发表一些煽动性的文章,再要求员工投稿,谈谈他们中的好人好事,甚至
一些散文、诗歌等等,就以为企业已经“文化”了。用这种五、六十年代的方法教育现在的人,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如何去感动别人。3、饕餮式文化。包括旅游、聚餐、联欢
会等等,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吃、喝、玩、乐。管理者最大的理由便是通过饕餮式娱乐可以
增进员工的交流,有利与员工的团队协作。但员工真的会这样想吗?还有的企业直接请广
告公司做个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
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
二、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误区
对中国企业文化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导致企业文化收效甚微,所以到了九十年代中
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逐渐降温,许多在当时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也纷纷风光不再。
今天,当我们冷静地回顾和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几个误区之所
在:
(一)注重噱头和形式,忽略内涵个性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
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
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
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
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完整的企业文化渗透着经营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
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深层次的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
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也就无法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企业文化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没有标准统一的模式。每一个
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
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同样属于日本
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
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
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应该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将企
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
2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
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
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二)混同于企业精神,脱离企业管理
部分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
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应该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因为企业组织
是实体性组织,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需要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
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三)混同为传统文化,用于企业管理
这种误区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
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代
表思想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其中的关键在于
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员工的心理,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就需要找到适
当的切入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
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
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
与自然的和谐。但是,任何一种思想都存在着“思辩”,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在用
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具象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还要摒弃其中的消极因素,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四)忽视了企业的创新和个性化
纵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体现,不是
标准的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的标语。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基本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
各不相同应该具有个性化特色。
三、中国企业文化走入误区的分析
为什么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会有这些误区?其原因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
3
(一)从经济基础来看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观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而中国的企业发展规模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因此发展中国企业文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企业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目标,而不要盲目的追求建设企业的形式。
(二)从社会原因来看
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表面上看起来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但确涉及到社会社会引导、社会支持、社会评价和社会激励等许多的社会因素。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首先,作为政府来讲,一方面要加强体制改革,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充分的伸展空间,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导向方面引导企业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其次,社会应当通过一定的评价机制,对企业文化做出客观的评价,鼓励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再次,研究机构和企业咨询机构应当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三)从认识角度来看
我们对企业文化的实质和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及适用性条件等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致使人们对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企业文化的实质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理解出现了偏差。
四、中国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科学理论指导,才能使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应于时代的需要和发展的进程。具体说来,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发展来看,一直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架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今后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也要坚持上述 4
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三,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二)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企业经营者这个载体,将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这是社会文化渗透于市场经济运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种开放的、适应性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很明显是多数成功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来源于企业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观念和素质。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和社会环境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因此,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
(三)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在今后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 5
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因为一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6
参考文献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根源吴文盛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
2.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徐震宇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04月
3.解放企业的心灵:企业文化评估及价值转换工具(美)巴雷特 著,公茂虹,李汀 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01月
4.企业变革与文化——时代光华培训大系余世维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06月
5.《企业文化建设》(第二版》
王吉鹏 著7 年06月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第五篇: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本站推荐)
第三,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力度较大。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隐含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在二十一世纪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也是如此。企业文化现象之所以于八十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重视,这是日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与西方社会后工业阶段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代表了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因为一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总之,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吴江霖《心理学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p208
徐联仓《组织行为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社,1993年p14-18
郭纪金《企业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p22-29
李琪“欧洲管理学者看中西企业文化差异”《改革》1999年第2期p86-90
陈伯齐“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湖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p77-79
韩岫岚“注意避免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7期p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