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马尔克斯辞世 其作品对中国作家影响大

时间:2019-05-14 04:2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诺奖得主马尔克斯辞世 其作品对中国作家影响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诺奖得主马尔克斯辞世 其作品对中国作家影响大》。

第一篇:诺奖得主马尔克斯辞世 其作品对中国作家影响大

诺奖得主马尔克斯辞世 其作品对中国作家影响大

中新社纽约4月17日电(记者 阮煜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家人17日宣布,哥伦比亚作家、一代文豪马尔克斯已于墨西哥逝世,享年87岁。官方17日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马尔克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西班牙语的作家之一,因其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而享誉世界文坛,《百年孤独》曾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翻译成中文的《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产生很大影响,包括莫言、贾平凹和韩少功等都从中获益,并助推寻根文学和故乡书写热。

由于生病,马尔克斯最近已很少公开露面。根据公开报道资料,今年4月初,墨西哥官方曾宣布,加西亚·马尔克斯因呼吸道感染正在墨西哥住院治疗。但一周前,据称马尔克斯已被接回家中。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已经死了”,马尔克斯家人的发言人费尔南达在社交网络推特上写道,“马尔克斯的妻子梅塞德斯和她的儿子罗德里戈和冈萨洛,授权我来提供消息。这消息如此令人悲伤”。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除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独》外,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还有《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1947年,20岁的马尔克斯曾进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诗歌,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一年后,他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1975年以后,马尔克斯大部分时间住在墨西哥城。马尔克斯是一个地道的左派,与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有很好的私交。

哥伦比亚总统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当日也在推特上向作者表达了敬意。目前作家的死因尚未对外公布。

第二篇:浅析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浅析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摘要:李清照虽被称作婉约词之宗,但她也有着作为一个女性最正常的人生经历。在她毕生的词作中,反映出了超时代限制的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她的人生经历都一一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之中。当她处于天真的小女孩、待字闺中的少女、初嫁的新妇、思念夫君的少妇及飘零的中年妇女这五个不同的人生时期,她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内容也都随之改变。从另一个方面说,正是有了这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才使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词作,也才使得她被称作婉约词之宗。本文通过她创作于五个时期的不同词作对此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李清照

词作

人生经历

影响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四库提要》云:“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然而,作为女性,李清照也拥有着众多女性所共有的特质。她的一生,有着大起大落的变化,有着许多的感情变迁。从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一直到孤独飘零的妇人,经历了诸多的世事变迁,导致她的感情及人生态度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她的这种情感变化是真实的、自然的,也是细腻的,从而导致她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也不经意地透露出了这种变化,最后就形成了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李清照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心路历程和她那自主的生命状态使得她的创作风格在不断变化,表现的情感及内容也不断变化,她将女性细腻、婉约的内心世界,用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开辟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反映她处于不同人生时期不同人生经历却都饱受赞誉的五首词:

一、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时期--《如梦令》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在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也爱好文学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她也就自小习文弄墨,工诗善词,有了较好的文学功底。

幼时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多岁的《如梦令》就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1]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童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形象。而这首风格欢快的词也成为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甚至可以算得上其“成名作”。

二、待字闺中的少女--《点绛唇》

李清照少女时期,其家庭状况可以说是相当优越,父亲在京做官,且官至礼部员外郎,而外祖父又是状元,家庭背景可谓风光。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较少受阻碍地健全发展。这种相对健全和谐的状态,在其早期词作中有着充分展现。

身为女子,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女子,到了十七八岁,总免不了要论及婚嫁,而处于这个时期的李清照,自然也有少女怀春的小女儿情节。一首《点绛唇》,将她的这种少女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2]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到院子里理花弄草,荡荡秋千。她仍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女,她还是喜欢做些顽皮的事。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兴奋,轻衣透着薄汗,“见客入来”,原本不羁的她赶紧“和羞走”,却发现不知何时“袜刬金钗溜”。她有着那么一丝惊慌,也有那么一点娇羞。出于女儿家的好奇心,她“倚门回首”,想瞧瞧那来的客是何人。寥寥数句,一幅少女初长成时特有的活泼与娇羞便跃然于纸上。最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猜到,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而她嗅青梅,只是掩饰,并不是真的嗅,是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所以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紧张,只为偷偷地看他几眼。这是青春女孩初涉爱情的特有表现,既慌张又好奇,既期待又忐忑的微妙心理被展现得栩栩如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真实与感动。我们甚至可以假设,那个害得她完全失了“大家闺秀”体统的“客”,或许就是她中意的他,甚至可能就是要与之定下要共度一生约定的赵明诚吧!

待字闺中,她仍有着属于她的小女儿的天真与活泼,过的仍是锦衣玉食、恣情欢乐的生活,但她已有了少女的娇羞。对于未来的人生,对于要于自己共度一生的那个“良人”,对于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她都充满着期待和好奇。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那时的李清照是何等的娇羞与可爱!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或者说词人自我写照的好作品。

三、初嫁的新妇--《减字木兰花》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就可以看出她婚后的甜蜜与幸福: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3]

处于花好月圆、清松浪漫、和谐无忧状态下的李清照,沉浸于一种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的生活之中。清晨,她买得一朵娇艳无比的鲜花,甚为喜爱,但却又“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妒的心理。于是,她将花戴于头上,“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他们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也是对自己美丽的自信。一枝含苞待放、生命力强劲的春花,唤起了女词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徒要教郎比并看”,貌似撒娇的执拗中,表现的是女性同所爱之人在情感交流中的主动态势。又是率真与含蓄的和谐统一—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花为饰装扮自己的美丽。在这里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花,两个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

我们也从这首《减字木兰花》中看到了她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更是将其初为人妇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四、思念夫君的少妇--《一剪梅》

丈夫赵明诚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为了前途,感情甚浓的二人不得不忍受分离之苦。在丈夫离开自己的漫长日子里,李清照不可避免的会有无尽的离愁别绪。对于丈夫的思念也是溢于言表。在离别以后,两人时常鸿雁传书,以寄相思之情。她浓浓的思念之情灌注在了她的词作之中。《一剪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4]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感情特点,也由于多愁善感的一面。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正是由于有了那种夫妻间缠绵悱恻的感情以及离别时“欲语泪先流”的离情依依,才使得李清照创作出如此感人肺腑的作品。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五、孤独飘零的中年女性--《声声慢》

时世变迁,在词人中年时,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多年收藏的金石书画也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种种苦难之后,处于中晚年时期的李清照陷于愁苦之中。词人终日沉醉于酒,以缓解心灵的苦痛,打发苦闷的岁月,她孤身一人四处飘零,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有着可怕的孤独感。于是她写下了这样一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在寻觅着什么?她已经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了,没有国、没有家、没有疼爱自己的丈夫,她已经一无所有,剩下的只是日渐衰老的身躯和残破的心。她的愁、她的苦,尽落于世人眼中,震撼了人们的心。一个女人,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只能孤独地活于这个冰冷的世界,对她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残忍。没有可以依靠的肩膀,没有能够倾诉的对象,人生何其悲哉!在她的身体衰老之前,她的心已经老了,却不得不勉强自己支撑下去。正如梁启超所说:“那种载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6]

《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绘和自己百无聊赖独守空居的寂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故国灭亡,夫死家破,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的凄惨孤寂的愁苦之情。词人将现实经历及情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也奠定了李清照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通过以上几首李清照作于不同时期的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蜕变。“没有真情实感,抒情诗便没有生命。”[7]李清照在词中展示的种种情感之所以打动人,并不只是凭着她突出的语言才能,更主要的是她作品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她在不同时期,在经历不同的情感变迁面前,将感情灌注于生活与创作之中,向世人倾诉。我们知道,在“才女”的外衣下,李清照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有所有女性都有的纤细敏感的情感,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爱人的依赖,也有对人生的慨叹。只能说,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之后,李清照在不断成长,不断蜕变。她的思想日益成熟,不再有小女儿的幻想,更多的则是对于生活的感叹与无奈。

李清照就是这样,从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的自身,以女性的感触和明确的自我意识,抒写女性的怀抱与情感,塑造了多方位的女性情感世界,并用自己的话语将它们表达出来。这一个个清晰而深刻的情感形象,肯定了女性生命的独立存在,也开创了一个真正属于女性的情感世界。[8] 正是由于李清照将其人生经历及情感变化融入其作品之中,才使她的作品更加能够触及我们的心灵。而她在这样的人生变化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也使得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女性作家,成为“婉约词之宗”。

注释:[1]《李清照集校注》第七页,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李清照集校注》第八十三页,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李清照集校注》第七十一页,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李清照集校注》第二十三页,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五十三页,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五回荡的表情法,梁启超学术论著集.上海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古代文学探讨集之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郭预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8]浅析李清照词的女性情感世界,熊作勤.2010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

古 代 女 性 文 学 研

授课老师:周晓林教授

姓 名:杨 利

班 级:08级8班

学 号:200802340950

第三篇: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 词人 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 词 赋 散 文,均 成 就 极 高,且 善 书 法 和 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由此看来,苏轼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确实是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处处为国家人民考虑是苏轼不断创作的源泉,并以此为创作主要内容,引起有志之士的注意,从而达到救世济国的目的。

另外,苏轼还吸收了佛家思想有益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苏轼文学作品的豪放风格。佛家思想主张在现世求得一种自由解脱,而要在现世求得解脱,关键在于“自性真空”,使心灵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也就是说,要摆脱人世间的有无、生死、得失等功利欲望的束缚,根本解决人本性中绝对自由之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佛家所崇尚的这样一种超然玄悟的心性正好被苏轼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来。如其《薄薄酒》 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擂玉种万人祖送归北邝,不如悬鹑百结独坐阳。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色万世忙,夷齐、盗路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柞忧乐两都忘。这里把上层社会所向往和夸耀的富贵功名贬得一文不值,显示出绝然不同于世俗的人生价值观念。苏轼认为人生贵适意,他的“薄富贵”、“轻生死”都是为此 他希望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实现人生的最大自由。诗的结尾一句是要求在醉中达到这一境界,紧接着第二首又对这一点做了否定“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终于以一切皆空的领悟获得更为彻底的超脱。这些思想无疑烙有佛禅及老庄的印记。当然,这里的消极成分是应该批评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也表现了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仕途上重重忧患的信条。因此,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泰然自若,自得其乐,并创造出最乐观、最淡泊的诗文。苏轼作品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幽远的艺术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禅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相互关联的。其《西江月》一首“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骋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敬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给读者描出一个虚幻空灵的境界 在一派皎洁月色之下,词人酒醉乘月夜行,人爱芳草欲眠,而马也在待,卸掉身上的鞍裕,以至终于醉卧桥头,直待杜宇啼晓了这真是达到了万物与我同归,自然与人合一的境界。这首词与白云禅师所写的诗一样,同是写景,僧人和诗人的用意,都是要从字句之外去体会,尽管两首无一字讲佛,无一字参禅,但充溢着禅境,是不言而喻的。再如其《书嘉佑壁》“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轼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风亭。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明年三月迁于合江之行馆,得江楼阔彻之观,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见其所欣戚也。南岭北亦何以异于此’,。诗人从有湖光山色之美的钱塘移官到荒凉僻远的胶西,从自己所熟悉了解的北方被贬滴到生地疏的岭南,但由于他对此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所以这种生活上的重大变迁,非但没有他产生精神上的苦闷和痛苦,反而使他生活得更加愉快。有如此旷达的胸怀,他才能超脱自己人生仕途上的种种不幸,写出了淡泊自然的绝境。

苏轼创作还有意参照佛家的思维方式,参禅的静坐、沉思默想在苏轼作品中得到了展现。如《题西林壁》就直接表现出一种“禅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包含着佛家的禅理,写出了一种超然静观的认识方法,即人只有外在于事物,才能真正认识事物。这里面包含了佛家常用的辩证的相对的思维方法。苏轼一生都在与禅派高僧频繁交往,他的创作必然会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表面的放荡悠肆、沉缅酒色只是他这种内在禅理的外观,而文学作品所表现得豪迈而又不缺细腻的思考才是他内心真实感受的阐释。

按理说,无论谁遇到苏轼所面临的这些困难,都会选择避世颓败。但苏轼却在道家思想的否定尘世, 追求超然旷达的心境中获得了精神慰藉。正是在这种无欲无求、恬淡释然的心境下坚定了人生的追求, 完善了对现实的思考。最能体现苏轼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的词莫过于《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手执竹杖脚穿草鞋, 顶风冒雨前行, 一个“轻”字传达出作者的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 从眼前的风雨联想到整个人生, 在风雨中前行都能这样轻松豪迈, 那人生的起起伏伏又算得了什么? 乌台诗案后,作者对人生有了一种通达的感悟, 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情怀。尤其是“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不管是自然界的雨晴,还是政治上的沉浮, 且用平常心去对待。不随着物悲喜, 不让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在后期思想中,苏轼将儒家的安民思想与老庄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揭露结合起来,一起构成了他后期思想中的积极的批判精神。这种判精神是随处可见的:“而今风物哪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荔支叹》)。诗人反对统治者骄奢淫靡,痛斥官府的横征暴敛,痛斥汉唐宫廷贵族为了使“宫中美人一破颜”,为了“致养口体”,不顾人民死活,“颠 ”、“仆谷”、“惊尘贱血”,而命令各地飞车驰传,进献新鲜荔枝。因此招致人民极大愤慨,以致于“至今欲食林甫肉”。以此来警告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并指名道姓的批评前辈丁谓、蔡襄和钱惟寅。诗人并提出了自已的美好的理想:“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可见,他对社会的批判是与爱民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苏轼没有如老庄、释伽那样走上虚无主义道路,还与他的性格,及遭贬逐后与劳动人民的广泛接触有关。正因为他的佛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存在于他思想中的儒家济世思想的结合,所以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才能写出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揭露封建官吏残暴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来。并且因为他没有把这种批判引向虚无主义,所以是有力的;正因为他大脑中保存的是老庄处世待物的随缘而足、清静无为的思想,所以他才能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答程天侔》)的海南岛,居然能以吃芋,饮水,观棋,钓鱼、和陶渊明诗等为乐,用积极的态度回答了章惇等对他的迫害,唱出“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的诗句来。

如果就苏轼思想进行分期,那么可以将“乌台诗案”作为一个分水岭,前期指导其进行创作的是儒家积极用世的济民思想,后期便开始不断渗入佛家禅理和道家旷达、清净的思想。当然,他的创作还会受到柳宗元、柳永等人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创作方面的影响,但贯穿苏轼整个创作道路的、并成为影响其创作的主流思想的,就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从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丰厚文学遗产来看,他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他的思想更是多样的。他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构成成就了他的辉煌业绩,让我们能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领悟到他的人生态度,从他身上学到处世之道,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第四篇:浅谈李白的漫游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浅谈李白的漫游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摘 要: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历代文人不断追捧。在他书剑飘零的一生中,其足迹遍布全国各处的风景名胜之地,而这些漫游经历也为其诗歌创作添加了浓抹重彩的一笔,再加上其独特的性格因素以及其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精神,最终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风,奠定了其“诗仙”地位的基础,对后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漫游生活;独特性;诗歌创作;重大影响

Abstract: LI Bai is one of the great Romantic poet in the history of our literature, constantly sought after by the literati.Shujian him wandering life, its footprint across the country throughout the land of scenic spots, and these roaming experience for its poetry added, wiping thick heavy color sum, coupled with its unique personality factors as well as its unparalleled of the romantic spirit, and ultimately formed a unique romantic poetry, and laid the ba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poetry” and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Key Words:The wandering life;Uniqueness;Poetry writing;Significant impact on

在我国古代,文人外出漫游是极其普遍的,但是能把漫游成就化的也只有寥寥几位,李白就是其中之一。而李白饱含青春热情以及奇异浪漫色彩的诗歌创作,同他独特的传奇式人生经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研究李白不得不提其诗歌,而研究其诗歌也不得不提其穷尽一生的漫游生涯,下面本文就从其漫游生涯入手,来剖析其漫游生涯对其诗歌创作的具体影响,从而更进一步的认识李白。

一、李白漫游背景

李白从25岁走出四川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这些漫游可以分为两个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至天宝二年(公元744年)[1]132,即从离开四川到被唐玄宗召入长安这大约十八年时间;第二次是天宝四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的时间。

而这两次次时间长范围广的漫游,都有不同的背景:第一次漫游是盛唐社会,李白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济苍生,安黎元”的积极入世思想,由家乡四川出发漫游。出蜀以后,李白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历襄汉,登庐山,东至金陵、扬州,而后折回江夏一带,又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南游会稽„„[2]51-52而当时正处盛世,李白所到之处无不挥毫落纸,诗名远播,最终震动朝野,被召入京,达到了其不止游玩,亦要入世的政治目的。第二次是以其被赐金放还为转折的。李白初入京时,踌躇满志,曾在《金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他对自己一直遭受排挤,不被重用(只为翰林)而郁郁不平,开始留露出对当时朝政的失望,最终离开长安,为排解自己心中的悲愤苦闷而再次远游。当时朝政日趋腐败,玄宗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又发动边境战争,最终引来“安史之乱”。李白亲历大唐的盛衰,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思想逐渐深沉而现实起来,开始书写现实意义较强的诗篇,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曾说:“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抒发了他对黑白颠倒,贤愚不分分黑暗现实的有力抨击。而李白就在这种背景下,“完成”了第二次漫游。

二、漫游生活的独特性

漫游在古代中国来说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一般的文人都会把漫游来当做陶冶性情、游山玩水或者是消愁解闷的一种方式。他们大多说携友伴侣,组团而行,且不问世事,只管放纵自身,以求得身心的欢愉。而李白和大众文人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

(一)独特的漫游原因

首先是李白卓尔不群的性格因素。第一,李白自幼好剑任侠,他曾在诗歌中多次讴诵侠客,也曾多次提到“剑”的意象,如《侠客行》中的赞誉:“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而且李白对苏秦张仪之类的纵横家也追慕已久,渴望自己能如这些侠客纵横之士一样,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好实现在心中的浩大抱负。这种好侠客的性格,深深影响了其一生,使其对外出漫游有着潜意识的渴望。第二,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他曾云:“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受排挤之后,李白对当时朝政极度失望,又看惯了那些权贵的丑恶嘴脸,于是便将心中大志以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融于山林,在漫游中体验生活,排解心中愤愤之志。第三,李白的叛逆思想。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直到盛唐,儒家所强调的和追求的外在政治秩序及内在道德自律便一直是社会的主要政治框架,当时的世人大都对这种秩序表示服从甚至推崇,而李白不但对此并不认可,更多的却是鄙弃与否定,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经

常对那些儒生甚至孔子做出不屑或嘲讽的姿态,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我是楚壮士,不是鲁诸生”、“大儒挥金槌,琢之诗礼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这中叛逆性格也就决定了他不会安于一处,而要遍游天下。

其次是其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的热爱。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正是李白热爱自然,希望以生花之笔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准确体现,这也是李白漫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一方面,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另一方面,他有着匡扶大唐的济世抱负,但却一直不能受到重用,而其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结合自己本身对自然的热爱来寄情于山水,在自然天地中寻觅自己的精神寄托。虽然说李白的漫游有很大部分受其入世失败,抱负受挫,以及自身不屈于黑暗社会,不折腰于权贵的高洁品格影响,但在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里,对自然的热爱也对其漫游做出了重大影响,因为这是其内在的因素。假使李白不钟情于山水,他大可以或埋首于书海,或躬耕于山林,或隐逸于庙观,以求身静心闲。而其创作中大量的山水描述,无一不把他发自内心对自然的热爱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对山水的钟情不是其他文人可以相比肩的。

(二)独特的矛盾思想

李白从青年时期就有了积极入世的思想,并为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进行追求。但是他却又怀着功成身退的思想,这就在他的思想人格中埋下了一个可以燎原的矛盾的星火。而在入世大志幻灭之后,他心中这点星火终成燎原之势,使其想入世而不得,欲退隐而不舍,只能漫游神州大地,以盼望在排解身心疲惫的同时也能找到合适的时机来成就自己的大志。这种矛盾贯穿了其穷尽一生的漫游生涯,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的所作所为,在造就了他的理想悲剧的同时也成就了其诗歌上的大成。概括的来说,这矛盾就是李白思想中“仕”与“隐”的矛盾。李白初游安陆时曾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表志曰: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

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

矣。即仆林下之所隐容,岂不大哉!”。

[3]304-306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逸人李白”的形象:他亲近自然,喜欢神仙道教,同时又有着极为强烈的入世激情,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希望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然后功成身退,飘然归隐,这其实是李白对自己的人生设计。在这时,李白并没有感觉到自己人生理想的失误之处,而“仕”成则“隐”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唐朝当时社会日益黑暗,政治日益腐败的背景下,李白这种安天下的大志带有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正是诗人政治上的幼稚导致了其“仕”的失败,也使“隐”的思想开始占处上风,这对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而这中思想也成了李白漫游生活中与众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李白“仕”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次漫游时期。李白自幼“诵诗书,观百家”,奠定了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而他在漫游中的入世手段便是积极的四处干谒。他四处结交权贵,以求引荐,而其诗歌创作中的赠答诗也经常表达这种思想,如“我有吴越曲,无人知此音”(《赠薛校书》)、“杖策寻英豪,立谈乃知我”(《酬崔五郎中》)、“那能吐芳信,惠好相招携”(《赠范金乡二首》)、“大道安弃物,时来或招寻。尔见山吏部,当应无陆沉”(《送杨少府赴选》)、“他年尔相访,知我在磻溪”(《赠从第冽》)、“扶摇应借力。桃李愿成阴”(《赠崔侍御》)„„这些诗句无不表达出诗人的入世之欲,渴望能受到提携,从而一展才华。而在李白初游安陆时,留下了最能表现其干谒目的的文章——《与韩荆州书》,书中云: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

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

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

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

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4]320

据史料记载,在作这篇文章之前,李白已多次上书和谒见地方长官,又曾入京谋求出路,没有结果。所以文中极称韩朝宗善于识拔人才,希望获得接见和称誉。而在此之前,李白就在安陆娶了退休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而后就分别给前荆州长史韩朝宗和安州裴长史些过求荐信,但是未能如愿。最终在被道士吴筠跟贺知章发现其文采(并非什么政治才能)后,受到两人的极力推荐,才被召赴长安。由此可见,李白在第一次漫游中是以求官为主要目的的。

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十月,李白遭高力士等小人谗害,被赐金放还,至此,他的政治化理想开始破灭,而“隐”的思想也最终在“仕”的思想受挫之后开始强烈起来。从此,李白开始了其以“隐”为主,夹杂着不甘放弃的“仕”的思想的第二次伟大漫游。在他被排挤出京之后,便怀着“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的悲愤到济南郡道教寺院紫极宫正是入教,成为了一名道教弟子。之后开始游历山川,在大好河山中追求自己的自由,以排解心中的悲愤和抑郁之志。之后,他漫游梁宋,东去吴越,探幽燕,走江南,之至病逝途中,他穷其一生把自己的足迹遍布了神州大地,也把自己“仕”“隐”的矛盾思想留在了自己的创作之中。如《送蔡山人》: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5]26

3这首诗以“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开头,表明了自己归隐的原因:不是自己执意要归隐,而是自己既然无法如愿入世报国,只能去隐退山林。因此,我们可从此中猜出,诗人的“隐”很大部分是他的赌气之言。又如《古风》: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朝鸣崐丘树,夕饮砥柱湍。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幸与王子晋,结交青云端。

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

[5]21

1此诗的最后一句“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也表达了诗人的离开是被逼无奈的,而《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呼应了这种无奈和不甘,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诗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情。

(三)漫游的广泛性、长期性和无目的性

李白自25岁只身出蜀,直到其生命终结,几乎不曾停下过其漫游的脚步。这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其漫游的独特之处。第一,李白漫游之广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进长安前,他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出长安后又漫游梁宋,东去吴越,探幽燕,走江南,踏遍了神州大地,游历了无数名胜之区,如上庐山,登金陵凤凰台,过洞庭,经终南山等,这些可以从其山水诗中不难发现的。第二,李白漫游时间之长也令人感慨不已:第一次是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天宝二年(公元744年)。从离开家乡四川直到被玄宗诏进长安为止,头尾有将近十八年时间。第二次是天宝四年(公元746年)——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即从被排挤离开长安到其病逝,约有十六年的时间。从这里可以看出,漫游几乎耗尽了李白的一生,这也是李白的伟大之处。第三,李白的漫游路线缺乏目的性:在李白的漫游生活里,有明确目的的漫游只限于出仕朝廷和被贬谪流放夜郎等极少数,大部分只是“以行旅而行旅”。其踪迹飘忽不定,而又随遇而安,率性而为。这正是其放荡不羁的性格以及对当时社会秩序的反叛的具体表现。

(四)只身一人,却交友广泛

在我国古代,一般文人总是选择结友携伴而行,特别是被迫行旅的时候。而李白却是孤身一人漫游了大江南北,虽然其中偶尔有好友相伴,但是那只是区域性和阶段性的,如在洛阳与杜甫相遇并结为好友,然后同游梁宋,其后又邀高适同游齐鲁。而当时的世风也为其只身漫游提供了条件。而李白又性格豪放,推崇先秦燕赵的游侠之士,他中然诺、轻传统,唯意气相投,便肝胆相照。因而在漫游途中广泛的结交了各种朋友,无论是达官贵人、僧道儒商,还是庶民百姓、胡姬歌妓。比如与杜甫的相交,两人洛阳相遇,后同游梁宋、齐鲁,又不断互赠诗歌,最终结下了终身不渝的友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云:“怜君如兄弟”,李白也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曰:“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除了杜甫外,我们还可以在其诗文中看到许多其相交的朋友:《听蜀僧濬弹琴》(蜀僧释濬)、《对酒忆贺监二首》(贺知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孟浩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以及《赠汪伦》中的汪伦„„李白这种广泛的交友,不仅让其开了视野,也丰富了其诗歌的内容,使其留下了丰富的诗篇,这是他漫游生活中的一大收获。

三、漫游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李白通过自身长期的漫游,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开阔了自身眼界,丰富了自身的阅历,发展了自身的独特性格,最终形成了

其独树一帜的诗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李白漫游生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促进了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

在李白的诗歌中,最主要的特色便是其以豪迈、飘逸、离奇大胆的夸张以及变幻莫测的想象为特点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种诗风的形成是离不开他的漫游生活的影响的。其一,李白自幼熟读诗书,对先秦的燕赵侠士的行侠之风甚为推崇,同时继承了庄子篇什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再加上其自身放荡不羁的性格,这就为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漫游生活更近一步的促进了这种诗风的形成:当开始漫游之后,旅途中的各种见闻,祖国山水的壮丽绚烂便引发了李白骨子里的浪漫主义之气,并借此书写了大量含有浪漫气息的诗歌,如“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抚剑夜长啸,雄心日千里”“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中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豪迈气势;再如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嶂凌苍苍„„黄风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中的流畅、自然、逸思横出;又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极度而又贴切的奇异夸张,以及《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中发想无端,奇之又奇的想象,这都是李白在体会过长河大江奇山异水的瑰丽之后才彻底引发出来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其诗文中的具体表现。其二,李白在浪漫主义上对屈原的继承也是在漫游生活中得到实现的:李白同屈原一样,都是在大志难展,倍受排挤之后开始了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然后便寄志于自然,驰骋于浪漫的想象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语言独特,想象奇特,反抗现实而又追求理想,有独特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白被排挤出长安之后,一直郁志难书,谁知晚年又惨遭流放,而其在漫游中所闻所见的人事变迁,社会动荡,让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同屈原同病相怜,于是他便用自己豪放的风格,叛逆的思想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逐步使其浪漫主义诗风日趋成熟。

(二)开阔了其诗歌题材

李白在漫游途中的所见所闻无一不让其感慨万分,这些见闻开阔了他的视野,也给其带来了更多的诗歌题材,这些影响主要风两个方面:第一,在客观上,李白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秀丽,而李白本身就对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这就无形中促使了其山水诗的大量产生。而李白凭借自身高超的艺术才华,最终在自古以来的山水诗人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山水诗风格。与同时期的孟浩然(气壮、浑成)、王维(厚重、自然)相比,他对山水的描写则更显得雄奇豪放,惊心动魄,如《横江词六首》中“一风三日

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这些诗句融汇了诗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让人读起来逸兴四飞,甚至有些脸色骇变,这种气势和人能及?而李白既有大量奇伟壮美的诗篇(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又不缺乏清新秀丽,优雅别致的唯美小诗(如《峨眉山月歌》、《秋浦歌十七首》等)。第二,在主观上,李白在漫游中既见识过许多鼎鼎有名之人,也接触过平淡无奇的低阶层人物,既看到过歌舞升平的盛唐时代,也经历过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乱之期,既享受过美酒鲜食的贵族生活,也目睹过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流民之苦。这些经历给其带来了巨大震撼,让其不由自主的对这些见闻书以诗篇来抒发自身的感受。如《古风》第三十四首: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 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还,投躯岂全身?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乎!

[6]209

这首诗是针对当时杨国忠发动对云南的战争而创作的,全诗在悲愤的基调上,描述了当时人民苦于徭役,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唐王朝不顾黎民生死、穷兵黩武的控诉。而且李白的赠答诗也在其诗歌创作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是李白在飘零之时遇到一位农妇对其热情招待,李白对其感激涕零,而又看到农民生活困苦,便作了此诗以示心意。这些例子表明,李白的漫游体验为其诗歌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发展了其在诗歌格律上的叛逆

李白在诗歌格律上的叛逆主要体现在对当时格律严谨的五律诗体上,其中包括对诗体的叛逆和格律的叛逆。自建安以来,我国的诗歌创作形式开始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入唐以后,对偶工整,音律和谐,文笔优美几乎成了诗歌创作的定式,特别是经过“初唐四杰”以及“沈宋”等人的追捧之后,诗歌体式便开始形成以“诗韵律美”为特点的五律体式为主,并完成了五律的定型化,因此诗歌创作以五律为代表的规范化标志便逐渐形成并确定下来。而李白却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不拘泥于格律,而是率性而为,以情感宣泄为引导,随意纵横,诗体灵活多变,诗句长短不一,使诗文呈现出汹涌浩大而不可挡之势,这在当时严格的社

会框架下是十分难得的。而且李白在诗体上也不屑于以五律为主的,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了李白对不同诗体的评论:

白才气高逸,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

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排优哉?”

[7]13

5由上可见,李白一反对声律,二主张兴寄。他主张“复古”(即崇尚自然),认为以四言为主体的《诗经》寓兴寄于自然之中,而五言、七言及“声调徘优”破坏了诗歌的自然状态,丧失了应有的“兴寄深微”的特征。

李白对诗歌格律的叛逆是在其外出漫游之后逐渐显示出来的。据《彰明逸事》记载,李白少年之作“大抵皆格律也”,特别是李白在出蜀时所作的《渡远荆门送别》,格律工整,属对精密,是其遵守格律的典型之作。而自从出蜀以后,李白人生阅历日益丰富,心态也日益成熟,性格中的叛逆意识也越来越强。他看不惯世人对传统社会框架的唯唯之态,特别是当其被道士司马承祯称赞“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之后,更是觉得自己与世俗不同,有脱尘之态。而其又主动接受道教文化,对道教文化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推崇之极,于是他便主张诗歌创作要呈现“自然之美”,要“天然去雕饰”,最终结合其自身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性格,形成了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在诗歌创作上突破以五律为规范的格律,试题形式多样,篇幅长短不一,句式随性而为,感情抒发却能表现的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名篇,完全打破了初唐以来格律工整的拘束,语言如行云流水,明朗之至。由此看来,李白的漫游生活在丰富其阅历促进其性格成熟的同时,也发展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放荡不羁,对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总之,李白书剑飘零了几近一生,足迹踏遍了神州的大江南北,在漫游途中他见证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过程,遍尝了世间的酸甜苦辣,而正是这些必不可少的漫游经历促成了其大量诗歌的创作。同时,这些漫游生活也使他能够更进一步的体验现实生活,感受社会百态,从而养成了他那豪放不拘的独特性格,极大的丰富了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奠定了其浪漫主义诗风的现实基础,最终成就了他一代“诗仙”的地位。参考文献:

[1]中国李白研究协会.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5.[2]孙昌武.诗苑仙踪[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3]李白.李太白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7.[4]吴楚材.古文观止[C].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李白.李太白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7.[7]裴斐.李白十论[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第五篇:王维的生平对其诗风的影响

王维的人生经历及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

摘要:通过王维与李白、杜甫的粗略比较,概述王维早年成名、贬谪漂泊、出塞劳军尽览边塞风光、后期受禅宗影响的诗风。这几个时期的经历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简单介绍了王维七绝诗、歌行、咏怀诗、田园诗和边塞诗的特点,也提及了王维避世隐居的愿望,并与陶渊明的心境和田园诗做了简单的比较,体现了王维从早年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敏锐地感受时代风尚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早年成名、贬谪、出塞劳军、田园、隐居、边塞诗、隐居、创作风格

一、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有人认为他的名和字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擅长草隶(书法)。相传他曾经因为演奏自己创作的琵琶新曲《郁轮袍》使一位公主十分钦佩。他曾指出一幅奏乐图画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场面,后来有好事者找来乐队演奏检验,发现果然不差。他的思想生活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岁为划分的界线,前期向往开明政治,积极热情、对社会、对国家充满关注曾经担任过佑拾遗监察御使等官职,前期写的诗多是应制奉和诗,对皇帝歌功颂德,奉承朝廷近臣的诗和游侠边塞诗,如《息夫人》、《洛阳女儿行》、《老将行》、《少年行》、《陇西行》、《从军行》等,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慨及浪漫主义的诗风。十七岁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十九岁写了《桃源行》。四十八岁时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买了宋之问的别墅,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后期他对现实基本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虔诚信佛。他精通禅礼,一些山水田园诗也带有佛家消极思想,人们称他为诗佛。他有诗共四百多首,有《王右丞集》共二十八卷。

在“众星罗秋旻”的盛唐时代,王维以他流布寰区的秀句和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而享誉海内。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纵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上最灿烂的景象。

与李、杜相同的是,王维的成就,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辉耀于后世,然而比李、杜幸运的是,他在生前就得到了海内交推的盛誉,成为开元、天宝诗坛的核心人物。王维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长安一带,在这个唐王朝的文化中心,声名尤为卓著。他早年初入长安,便以出众的才华倾动时人。其中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便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正离家在长安交游。在九九重阳佳节,他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亲人,这首隽永的小诗就这样产生了。这首七绝体制短小,语言凝练,全诗的前两句概括了佳节思亲的真切感受,语言也很平易自然,近乎口语。诗的三、四句是全篇的关键,运用了巧妙的构思,诗人不说自己思想,而想象家乡的亲人兄弟对自己的思念,这样的手法就使得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在读这首诗时就能联想到在爽朗的重阳佳节王维与弟兄们欢会于高山之上的场景,兄弟的亲情,年轻人的蓬勃与爽朗,往昔欢会的热烈,仿佛都随着这巧妙的构思而用现在诗句中,诗情是如此的丰富。王维早年还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歌行作品,如《洛阳女儿行》、《桃源行》、《燕支行》等。初唐的歌行或者以回环复沓的章法,展示声韵的流转之美;或者以铺排对偶的笔致,追求骈赋化的铺叙效果。

王维早年的歌行,在继承初唐歌行的同时,也出响了新的变化。他不再追求长篇铺叙的骈赋效果,句式也不以对偶为重,篇幅趋向短小,但诗作的神情更为突出和鲜明,如《洛阳女儿行》中刻画洛阳女儿内心的空虚寂寞,用笔精到,神情逼现。王维进入长安后,在长安这个大环境中,积极呼应其间的诗歌风尚,用自己的天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成为这些风尚的最好表达。终其一生,王维艺术上的成熟,不是在抗俗的狷介中形成,而是在敏锐地感受时代风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这一点,从他早年的创作特点,就可以才华早著、科场顺利的青年王维,在他入仕不久,就遭遇到第一次官场挫折。王维离开长安时,内心是很颓唐的,他在赴任的路上写了不少诗,抒发内心的牢骚,如《被出济州》云:“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州阴。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可见,他此时对前途看不到什么希望,感叹自己这次离开长安,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王维在这段贬谪漂泊期里,古体诗的写作明显增加。古体诗注重咏怀的特色,使他遭受人生坎坷之后的感慨,得到了一个很好地表达渠道。例如在贬谪失意中,他开始更多地接触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士人,盛世中存在的寒士屈抑问题深深震撼了他,他为此写下了《济上四贤咏》就表达内心的不平。

二、山水田园诗

王维在对社会有了更清醒认识的同时,内心也产生了隐居以葆素志的愿望,他的《偶然作》组诗,一方面在抨击寒士屈抑的不合理现象,一方面则明确表达了他希望避世隐居的心愿,如《偶然作(之四)》中描写了陶渊明兀傲的形象,正是王维在贬谪中心态的折射。王维早年在长安的时候很少写作田园诗,贬官后这方面的写作开始增多,逐渐成为他创作中重要的内容。王维的田园诗并不因循陶诗的平淡,同样是表现田园生活的恬淡和乐,他以丰富的笔法,描绘出农村生活姿态万千的风光之美。如《鸟鸣涧》这首小诗描写的是一个安详静谧的春山良夜,全诗情感的核心在开篇的“人闲”两字,诗人下榻的山居避开了尘世的烦扰,车马的喧嚣,心境十分悠闲而宁静。全诗重在从“静”、“空”处写“闲”。那无声飘落的桂花,使人感到春山中一片静寂,春夜静谧至此,才令诗人感到春山是如此空旷,仿佛除了自己,周围什么都不存在。

三、四句的构思也很巧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栖息于山涧中的山鸟,被皎洁的月光惊醒。这个看上去不太合情理的想象,却把山谷的空静写得十分传神。王维在诗歌中很善于创造一种内涵独特的空境,它不是空虚无有,而是包含着万有的丰富变化,吸收了佛教空理的影响。一)《山居秋暝》

题目:点出时间、秋晚、地点:山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写出什么?这“空”字表现出一种禅意。新雨后:“新”写出雨后初睛给人的感受:空气湿润、凉爽、草木如洗葱绿清新。“天气晚来秋”点明时间、季节、秋晚、与题目相呼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间”准确写出月光透过树枝缝隙照射的情景。他曾说过“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诗人正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竹林里传来喧闹嘻笑声。浣女:洗衣女。清代诗人王士祯说《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莲动下渔舟”荷塘中莲花动荡,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那是渔舟顺流而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随它去,任凭它去之意。春芳歇:指花草枯萎、凋谢之意。与题目“秋”相呼应。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作者反用其意,王孙:指包括作者在内的隐士。结尾点题,就是想“归隐”。上半部诗重写物、明月、青松、泉水和后边的翠竹、青莲,这些景物都是非常高洁的,以物芳而明志洁,下半部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二者互补,高洁的景物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三、边塞诗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到凉州去劳军。大漠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豪情,使他暂时忘记了朝廷政治斗争的阴影,流露出他性格中积极活跃的一面。王维的边塞诗主要集中创作在这个时期。他的边塞诗虽然也写到一些边军所存在的问题,但主要的精神还是在歌咏边塞军旅生活的豪情,作品充满热情浪漫的气质。他很善于以比较短的篇幅、凝练的笔法烘托唐军的声威,刻画战争的紧张气氛,描写边塞的壮阔风光,往往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深得简笔传神之妙。例如他的名作《使至塞上》,一个“直”字,一个“圆”字把广漠上得景象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图案,这就把大漠的辽阔、空旷刻画出来。“长河落日圆”也是同样的道理。诗人绘事状物的本领固然高妙,但诗意带给我们的回味则更是深长。全诗开篇即点出诗人此番出使是“单车问边”,在三、四一联中,又把自己比作随风飘扬的“征蓬”,就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开阔景象,实际上也从另一面折射出诗人在大漠上只旅独行的孤单身影。然而在自然之浩瀚与个体之渺小的对比中,全诗并没有流露出凄伤的情绪,而是以自然的壮阔,折射出诗人心灵是开阔的。四)《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背景:开元25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察访军情,这首诗写于赴边途中。使:出使。“单车欲问边”开头点题,单车表明是轻车前往。问边:到边疆察看。点明出使的原因,“属国过居延”这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居延在甘肃张掖县,属国:指原是少数民族地区,后归附唐朝。“征蓬”:比喻诗人自己,原指被风卷起的蓬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作者描写的景致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大”字来,表现边塞沙漠的浩翰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用“直”写出浓烟的挺拔,坚毅之美。为什么“烟”是直的?沙漠上没有山林花草,一条黄河横贯其间,诗人用一个“长”字表达他的感觉。诗人采用的是苍茫空阔中突出一点的艺术手法。这与宋代词人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里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艺术手法是一致的,但艺术效果却绝然不同。

萧关: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关隘口。侯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燕然山,这里指前线。

四、禅宗诗

生平与禅:一步步走向禅境的轨迹

王维信奉佛禅,首先是因为环境的熏陶。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家庭中浓厚的佛教氛围,对王维及其弟王缙的影响极为深刻,史载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侍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伴随着一次次不幸事件的发生,王维一步步迈向禅境。

在王维可编年的诗文中,最早谈到佛教信仰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是说自己

对佛教的信仰已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日益淡薄。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为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两年后,王维回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开元十九年,遭中年丧妻之痛,时王维三十一岁,史载王维妻亡不再娶。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奸臣李林甫当政,朝政日趋腐败,王维在政治上失去了依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失望,开始了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幽栖在终南山,不闻朝政,终日以

禅诵为事。至此,诗人便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时所写《山中寄诸弟妹》一诗,记载了他的禅诵生活:“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

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可见,他是以禅诵打发时光,忘怀世界烦忧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伪官事件”又使王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精

神折磨。天宝十五载,时王维五十六岁,安禄山叛军陷长安,玄宗奔蜀,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获,迫授伪职。一年后唐军收复两京,凡

授伪职者皆按六等治罪,王伪亦因之入狱,险遇不测,后因其在贼中时曾作《凝碧诗》表达了对朝廷的眷恋。加之其弟王缙平叛有功,并

请削官职为其赎罪而得恕宥。但这一堪称王维整个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史的最大事件,对其心灵造成极为深重的刺痛和压抑,自认为“情虽可察,罪不容诛”(《谢除太子中允表》),“偷禄苟活,诚罪人也”(《与魏居士书》)。此后,尽管官职屡有升迁,但是经历了心灵创伤 的王维,不复系怀世事,而是沉浸于禅悦之中。《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谭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 臼,经岸,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纵观王维的一生,我们便会发现,他在每经历一次打击之后,便会向佛禅靠得更近以寻求解脱,直至晚年完全倾心于佛,终日以事佛禅诵来打发时光了。种种不幸遭遇所带来的心里郁结,促使王维少年时代因家庭环境而深度感染的佛学思想不断浓郁渗化,佛学终

于成为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可用一个“空”字来概括。所谓“空”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

实的。佛教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为的是把他们所虚构的“涅”彼岸世界说成是真实的,引导人们看破红尘,从幻想中寻找安慰。王

维的倾心侍佛,正是从佛教的空观中寻找安慰,来摆脱俗世的苦恼,来治疗种种不幸所带来的创伤。应该注意到,王维诗中所呈现的精神风貌也随着人生历程的波折,一步步倾心于佛的同时而发生着变化。早年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中年出现了“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这种隐居侍禅的心理趋向。而垂暮之年,更趋空寂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在禅宗思想的浸染下,“他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在禅的影响下,诗人拥有一个宁静淡泊的心境,能够从容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探寻美。可以说,是这种受禅思影响后的创作心境促使王维中岁以后大量上水田园诗中的独特境界的生成。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香菱向林黛玉学诗。林黛玉告诫香菱说: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既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7]

唐宋以降王维的影响堪与李白、杜甫比肩,而王维尤以五言诗见长。王维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诗中都有佳作,诗作的题材也很丰富,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意境创作方面在盛唐诗人中都有杰出的影响和地位。王维受陶渊明影响,却没有像陶渊明一样淡出官场,而是身存魏阙心游江湖。栖身官场以养身,游心林泉以全性。前有竹林七贤、陶、谢之风范,后有白、柳、欧、苏之风韵,王维介于其间独树一帜,师前范后而又各呈其妙,中国文士的才情学识仕宦进退在王维这里堪称一格。

出则仕退则隐,所谓外儒内道的文化人格是封建文士普遍的时尚。后世文人大多因袭王维的路径而很难仿效陶渊明,既是基于现实的选择更是基于文化的秉性。徘徊于入世出世之间,既能保持现有的体面,又有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王维虽然不是最原始的标榜者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亦官亦隐的悠游自在,成就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特有的魅力,也成就了王维艺术人生的人格魅力。

下载诺奖得主马尔克斯辞世 其作品对中国作家影响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诺奖得主马尔克斯辞世 其作品对中国作家影响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目 录 引 言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3 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

    论中国近代名人的母亲对其影响

    论中国近代名人的母亲对其影响 英国一个首相曾说:“主宰国家命运的,不是台面上的政治人物,而是摇篮旁的那双手。”而摇篮边的那双手的主人正是在我们身边默默付出的伟大的母亲,......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权运动对其的影响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权运动对其的影响 【摘要】性别歧视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在词汇及表达方式等方面也广泛的反映了这一歧视现象。随着女权运动的......

    浅析艺术类毕业生个性特征对其就业的影响

    浅析艺术类毕业生个性特征对其就业的影响 张凯波 李供应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 河南 郑州)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大学生这个......

    李白的政治抱负对其诗歌的影响

    李白的政治抱负对其诗歌的影响 李白的政治抱负最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

    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摘要: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影响其诗歌创作。前期他自豪自信、乐观进取,......

    联想集团发展及工业设计对其的影响

    联想集团发展及工业设计对其的影响 1.联想公司发展简单史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

    三毛作品对彝族汉语诗歌的影响(推荐)

    内容摘要:当年,三毛以一部《万水千山走遍》享誉全球华人地区。在她去世前的那年,彝族青年诗人吉狄马加出版了第二部个人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一年之后,彝族诗人阿苏越尔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