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 李志田
对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
我县食用菌栽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步,品种以栗蘑为主,平菇、香菇等为辅。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逐渐发挥出产业自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竞争力,成为我县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之一。
一、产业发展阶段及存在主要问题
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探索试培阶段:一是探索试培阶段。自1985年起,县食用菌研究所开始进行野生栗蘑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于1992年与中国农科院共同试验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二是快速发展阶段。自1992年起,县委、县政府为把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推广栗蘑入工裁培技术,成立了县食用菌办公 室和栗栗菌业物产公司,专门负责技术推广、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到1998年,全县栗蘑年产量由原来的几千吨激增至17万吨,从事食用窗生产的农户达到8个乡镇、50多个村、1万多户,年 创产值8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达40多元。同年,县食用菌协会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佳中介组织”。1999年,全国果蘑技术交流专业会议在我县召开,标志着我县 栗蘑产业发展达到了高潮。三是低迷一-渐起阶段。2000年,由于市场和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加之部分群众、企业的短视行为,造成产品质量下滑,栗蘑出现卖难现象,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县栗栗菌业物产公司也随之破产,全县栗蘑产业滑入低谷,几近消亡。此后,部分栽培大户自发进行小规模栽培,进行 鲜品销售,并逐渐成星火燎原之势。针对这一现状,县委、县政府于2005适时出台了食用菌规模化栽培奖励政策,对食用菌产业进行科学的扶持引导,试验推广树菌间作等先进生产模式。目前,巳实现由政府干预到市场调节,由千家万户分散栽培到大户集中经营,由科研机构制种、制菌棒、群众栽培向大户制菌、发菌、栽培、销售一条龙生产,由集中出菇到周年供应的转变,栗 蘑市场开发也初见成效,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2005年,全县栗蘑栽培840万棒,产量近20万公斤,创产值200万元,重新成为我县农民致富增收的新亮点。综合分析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造成该产业起伏不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标准化生产薄弱,质量意识不强。食用菌产品本是食用、药用兼备的绿色有机食品、保健食品,但许多菇农为了追求高利润,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高剧毒农药防虫治病,人为推迟采收时间,粗放加工,致使产品质量严重下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降低了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工开发滞后,发展后劲不足。我县栗蘑产量虽为全省之最,但自栗栗菌业公司破产后,一直缺乏龙头企业支撑,没有统一品牌,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不强。各地菇农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呈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状态,难于应对大市场格局要求。
二、产业发展优势
我县以栗蘑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较其它地区具有四大明显的优势:一是产品优势。栗蘑是珍贵的食用药用菌,唯板栗产区所特有,食之肉质柔嫩,味似鸡丝,脆似玉兰,嫩脆爽口?有独特 的口味和齿感,且含有18种氨基酸、多种有益矿物质,维生素 菜E含量居各种食用菌之首,具有防癌抗癌、防贫血坏血等医疗保健和美容功能,被誉为“华北人参”、“VE之王”。栗磨系列产 品先后荣获了“95国际食品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青岛全国农业产品展示会”金奖。1997年,“栗仙”牌栗磨罐头被省政府评为河北省农业名优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结构的调整,国内外市场对栗蘑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加大,市场开发前景广阔。二是技术优势。通过近20年的技术培训和典型示范等措施,全县有1万多人掌握栗蘑栽培技术,栗蘑规模化栽培有可靠的技术保证。县食用菌研究所具备较强的品种选育、提纯、开发能力。三是资源优势。栗蘑属木腐菌,人工栽培主要利用栗树的枝权做培养料。作为“中国板栗之乡”,我县有板栗树3000多万株,每年剪枝量高达3-5亿公斤,生产栗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除板栗外,我县有速生杨等各种树木600多万株,年产枝条7万吨,可
做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栽培料。四是效益优势。粟蘑唯板栗产区特有,属市场独享产品,人工栽培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一般栽培1亩栗磨可获纯收入1万元左右。同时栗蘑菌棒的残渣富含菌丝蛋白,可加工成优质饵料、有机肥料,实现综合利用。
三、食用菌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联系
食用菌属异养型腐生微生物大型真菌范畴,食用与药用价值 极高,且能与林业、种植业、加工业等产业紧密链接,共存互补,协调发展,使求业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成为生态农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一)食用茵与林业。共存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气体互补。树木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食用菌生长发育需要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二是光线互补。树木需要充足的光照,而林间隙地七分阴三分阳,正适合食用菌生长对光照的要求。三是水分互补。树木保水蓄水能力强,林地湿润,林间 空气相对湿度较大,这种环境正适合食用菌对水分和湿度的要求。四是空间互补。我县有158万亩山场,120多万亩林地,利用林菌生长空间差进行问、套作,能够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五是营养互补。林木的枝叶木屑及伐条都是食用菌的营养原料,食用菌生产后废弃菌棒能为树木提供大量有机肥料。六是收益互 补。“十年树木”,林业是长效项目,而食用菌是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短、平、快”项目。林菌间、套作,长短互补,可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物质的循环利用率。
(二)食用茵与种植业。种植业是我县农业中的传统产业、主导产业,人们在直接获得经济成果(粮、棉、油等)的同时,也产生许多秸杆和加工后的废弃下脚料,这些都可作为食用菌的 培养基料。1公斤秸杆栽培双抱蘑菇能产出0.4公斤的鲜菇,我 县有小麦、玉米等农作物15万亩,年产秸杆7万吨,如能利用 5万吨来栽培草菇‘,香菇等,可创产值l亿元?获纯利0.5亿元口草菇、蘑菇栽培的下脚料(含氮0.993%、磷0.511%、4甲0.599%)
比一般麦杆堆肥(含氮0.885%、磷0.290%、钳0.419%)营养成份高。食用菌栽培在获得高产出、高效益的同时,也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源,可以降低化学肥料的技入量,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三)作为有机肥料直接使用,也可作为草腐食用菌的栽培材料。例如牛粪、猪粪、鸡粪等与作物秸轩按一定比例混合堆制发酵后栽培
蘑菇,可有效地提高蘑菇的产量和质量。作物秸杆、伐条、畜禽粪便在栽培食用菌后,一些原来畜禽不能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在食用茵茵体的作用下,形成大量的菌体蛋白残留在菌渣中,其可作为养殖业的发酵饲料。
(四)食用菌与加工业。食用菌鲜品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可制成休闲食品和保健营养品,从而提升食用菌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对食用菌产品多样性的需求。食用菌与其它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可提升加工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形成高附加值的特色系统产品,如保健酒、茶、饮料等。我县曾成功开发 出了舞茸茶、葛根茶、九颗星等一系列产品。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下脚料,例如酒糟、款皮、:菜来自、棉柏、棉壳等都可作为食用菌栽培材料。
四、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抓住机遇扩大规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人们膳食结构改变和低耗能产业发展要求,传统绿色农业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被“白色农业”(微生物资源)、“蓝色农业”(海洋生物资源)取代。我县作为全国栗磨生产大县之一,应充分发挥优势,抓住发展机遇,搞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完善、健全协会职能,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推动我县食用菌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科研,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发展以栗蘑为主的食用菌业,关键环节是按照市场的需要搞好产品结构的调整。为适应人们对鲜品的需求,可以引进栗蘑速冻保鲜储藏等技术,延 长鲜品保质期,变问季销售为全年销售,实现产品均衡上市。顺 应食用菌生产与食
品加工、医疗保健相结合的趋势,靠产品深加 工提高效益,带动食用菌的发展。发挥毗临京津的优势,引进科技人员和先进技术,提高原有栗蘑饮料、栗蘑酱油、栗蘑茶等系列产品质量,优化配方,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加快新产品开发抢占市场。同时,结合旅游业的开发,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菌类菜谱,形成独具特色的菜肴,将栗蘑系列产品打造成我县旅游的一张名片,使两者互为补充,互促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实施标准化生产,抓好质量建设。一方面?加强对菇 束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逐步实行菇产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对违反技术操作规程,使用高毒唱高残留化学物质,影响菇产品质量的行为,制定出处罚办法和措施,不断提高食用菌栽培的质量和水平,真正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菇、安全菇。
(四)强化宣传,打造品牌,培植龙头企业。借助新闻媒体,搞好产业和产品宣传,扩大影响,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吸引外地客商到迁西投资,借助外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借鉴板栗“百千万”工程,进一步扩大县外基地规模,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开拓鲜品市场。通过研、引、联、扶等多种途径,加大培植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力度,着力在菇品加工上求突破,做长做粗产业链条,做响做亮产品品牌,使我县菇品从摊头小卖进入超市大堂,不断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篇: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一园多点”产业布局,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食用菌发展“产、供、加、销”全产业链,通过以“聚合力、挖潜力、添动力、激活力”为主要内容的“四力”举措,切实走出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引进企业“聚合力”。
实施《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等,通过“优势互补、保底销售、资金共管、风险共担”利益联结发展机制,引进贵州丰源、聚控科技、金山里等企业合作开展示范种植,通过“一园”示范引领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方式,辐射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2021年,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获中央扶持资金800万元;全年兑现区级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1020.21万元。累计完成食用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0个,签约资金42100万元,到位资金41100万元。已建成连体大棚25栋、单体大棚30栋、双联栋大棚21栋,总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7168平方米。二是打造基地“添动力”。
采用“企业+村委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本土大型标准化菌种生产高科技企业,配备菌种自动化生产线、万级洁净度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启动食用菌全产业链“智慧菌云”平台,利用PC管理端和移动手机端相结合方式,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菌种棒生产、种植、加工、供销、认证及检测6大环节,助推食用菌产业生产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可视化、闭环生产。截至目前,打造牛场布依族乡阿所村食用菌基地100余亩,建成食用菌大棚60个共计14400平方米,种植羊肚菌50万棒;通过“智慧菌云”平台建立数据采集点31个,建设智能菇房50栋,每个菇房可减少40%以上的人力成本,降低50%以上的管理成本。三是创新工艺“挖潜力”。
按照“种植在全省、加工在**销售在全国”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食用菌初精深加工,主要涉及珍稀食用菌烘干、冻干、菌汤、菌粽;破壁灵芝孢子粉、孢子油、灵芝片加工,开发红托竹荪乳酸菌饮料等。同时,为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改用清洁能源锅炉灭菌,集中回收菌袋农膜,开展废弃菌棒综合循环利用及地栽培食用菌土壤无害化处理。截至目前,已建成中国一东盟青少年艺术交流活动中心、贵州菌菇博物馆、集种植加工、会议会展、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老养生、商业服务为一体的“蘑力小镇”等。在麦架镇麦架村建成菌渣处理线1条,年产8000吨有机肥,获省农业农村厅肥料正式登记。四是搭建平台“激活力”。
着眼“产销衔接”,聚力破解销售难题,以市场为导向,瞄准省内外市场,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加强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效应。同时,利用辖区内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发展以冬荪、红托竹荪、天麻为主林下经济,打造食用菌种植采摘基地,延伸发展农家乐,丰富白云旅游项目,拓宽食用菌的销售渠道。截至目前,依托蓬莱城乡发展有限公司已注册云尚菇、白云山珍、孔小菌、黔六珍、六芝园、黔贵新三宝、银伞菇等品牌。2021年,通过大型批发市场、超市、田园直购、电商平台、网络销售等渠道销售食用菌产品约2万余吨。第三篇: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行业概述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1991~200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综合统计资料见表1。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三)、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猴头菌、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皱环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真姬菇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仅松茸一项,2003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四)、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世界的90%。
(五)、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食用菌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目标,将向以下方面发展:
(一)特色菇业
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市场和技术等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引进或开发1—2个适合当地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实施产业化开发,形成从菌种生产、商品菇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包装和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并组建科技、信息以及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远销组织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最终形成规模特色。
(二)生态菇业
无公害种植技术,把保护菇业资源与环境和菇产品的卫生安全融为一体,最终实现菇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发展生态菇业技术,只有实现无公害种植,才能生产出安全的菇产品,这样,我们的菇产品就更易打入国际市场。
(三)创汇菇业
瞄准国际菇菌产业市场,充分挖掘本地菇菌产品的资源与技术优势,种植一些创汇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真姬菇、杨树菇、茶薪菇、松毛菇、牛排菇、金福菇以及优质花菇、蘑菇、滑菇、木耳等。
(四)休闲菇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增多,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对菇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用,而且要满足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应将菇产业种植生产与旅游观光、采摘自食、观赏、盆景等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建立一批环境优美的休闲菇业基地,通过食用菌观光旅游,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了解一些菇业基本知识,欣赏购买新特菇菌,采摘鲜菇菌子实体,体会一下收获的喜悦。与之相关的设施菇业,盆景制作技术,珍稀品种栽培技术和配套相关产品开发技术将得到发展,成为菇产业中的一项新型产业。
(五)保健菇业
食用菌目前主要用于菜肴,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誉称为“山珍”,如洁白肥嫩可口的草菇、味如鸡丝的鸡腿菇、黏滑多胶的木耳、清嫩可口的竹荪、香郁诱人的香菇、肉质细腻的口蘑、鲜美质脆的羊肚菌、水果清香的鸡油菌、鲍鱼海鲜风味的侧耳等,都是享誉古今中外的美味营养食品。但近几年来部分品种发展过快,出现供大于求,深精加工没有跟上的现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类的菇产品情有独钟,把食用菌所具有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糖成分等渗透到各种糖果中,或把食用菌直接制成风味食品,使消费者在食用这些产品时,一方面获得美味享受,一方面又获得食用菌提供的营养和免疫保健功能。如木耳糖、灵芝糖、平菇花生糖、香菇软糖、猴头牛皮糖、奶耳蛋白糖及香菇松、香菇笋豆、金针菇干、油浸金针菇、蜜银耳、桔瓣银耳、冰糖樱桃银耳、银耳果冻、咸辣菇条、菇类豆酱等。另外,食用菌还有经过精加工的口服型和外用型的美容制品以及灵芝胶囊、菇菌片、密环菌片、云芝多糖片、健肝片、舒筋散、云芝肝肽等产品。
总之,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第四篇:关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看法
关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看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日常饮食的健康安全开始日益注重。食用菌因其特有的优势为百姓所喜爱,被人们喻为“绿色食品”。目前世界上的食用菌约1000多种,而我国只有700多种,人工可以种植的只有60多种,只占整个食用菌总类的2%左右。
而食用菌产业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标志性产业,无疑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效益空间。纵观我国的食用菌产业会发现这既是一个朝阳产业,但更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从我国人工规模生产香菇等食用菌算起至今仅30来年时间,许多人还不认识食用菌或认识不多。从整个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菌业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来要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菌类.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将成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质的来源。如风尾菇和牛肉,猪肉含的各种成份基本相似。从销售情况看,食用菌的销售量有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费量增加了二百多倍。
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若加之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栽培的原料丰富,技术更容易掌握的话,未来的食用菌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另一方面,发展食用菌产业特别是发展精深加工的食用菌产业将更有利于进一步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从国家到地方都应该提高发展食用菌产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促进与作用的认识,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食用菌营养、保健、抗病、防病等功能与作用及食用菌栽培、加工、烹调等方面的宣传报道,食用菌企业更要注重市场的研究与开发,努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第五篇:浅谈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前景
浅谈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前景
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食用菌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自然界有大型真菌
3800——4000种,其中食用菌约2000种。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已超过40多种。食用菌对观代人的诱惑,不仅仅在于它色香俱佳,老幼皆宜,更重要它是安全、优质、保健、无污染、高营养的天然绿色食品,已被国际公认为是绿色食品中的珍宝。因此,在我市开发食用菌产业有很大潜力。—、发展机遇良好我国栽培食用菌的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在国家实施“星火计划”、“扶贫计划”、“菜篮子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都把食用菌列为重点项目。目前,市委提出“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总体目标和“一纲九目”的发展思路,给我市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虽然没有形成规模化,缺乏宏观调控,种类单一,品种老化,科技含量低,呈无序状生产。但是,市委、市政府对食用菌产业高度重视,安排县级分管领导牵头,积极争取食用菌开发项目,建立健全食用菌开发和科研机构,引导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培育高产、抗杂的优质品种,利用玉米芯、麦秸、稻草、木屑、豆秸等农林作物废弃的下脚料大规模生产木耳、香菇、猴头、银耳、金针菇、平菇、天麻、猪苓等食药用菌,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真正做到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二、增收效果明显食用菌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投资省、见效快、消耗低、产出大、效益好。我市地处甘肃东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食用菌种类和栽培食用菌的原料较多,适宜各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如在大田的生态条件下,一年生产六茬,每667m2地一年可产菇(耳)24000千克,年产值51000元,纯盈利27000元,是当地蔬菜生产效益的10倍;庭院经济栽培面积66.7m2,年产鲜菇(耳)2433.08千克,年产值5118.08元,年利润2743.66元,一个五口之家,人均收入548.67元。康县、武都区、文县、徽县、成县等县(区)的一些乡镇不少农民因在家庭小规模栽培平菇、木耳、香菇、金针菇、猪苓、天麻等而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一部分群众已迈上小康路。由此说明,发展食用菌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保健性能突出食用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活性酶,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肠胃功能、增强记忆力、改善骨质疏松、调节血脂、降低血糖、抗癌、美容减肥十大保健功能,长期食用有利健康,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现代病。营养科学家综合评定结果发现,食用菌是优质的绿色食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饮食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食用菌制成的酒类、饮料、调料、冲剂、酱渍、方便食品、风味食品等系列保健食品,以其天然的质地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菌类食品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发展起来,正在成为重要菜肴部分,已融入百姓的餐饮之中。科学养生,增进健康,追求三低一高(即低盐、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饮食新观念,将成为陇南人民新的饮食潮流。
四、市场前景广阔目前,陇南市场上虽然有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双孢蘑菇、猴头、银耳、茶树菇、竹荪、牛肝菌、天麻、猪苓等食用菌,但这些菌类产品大部分都是从康县、汉中等地出产的。如果有效地整合食用菌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科技开发机构,引导和开发食用菌产业,促进科技成果
向生产力转化,为人们生产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用菌保健食品。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而且还能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1世纪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人民生活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据有关专家预言,食用菌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食品之一。这给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我国已加入WTO,也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专家预计,2010年我国食用菌鲜品总产量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出口创汇近8亿美元,2015年将出口创汇约9亿美元。可见,在我市发展食用菌产业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