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文明村镇创建为平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农村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
经验材料
以文明村镇创建为平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农村
德阳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
德阳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距什邡城区7公里,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小组,859户,常住人口2257人,暂住人口2382人,党员81人。2010年全村集体收入467449元,人均纯收入10460元。近年来,马祖村以创建省级文明村镇为载体,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依托马祖故里浓厚的文化底蕴,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取得了“两个文明”双丰收的明显成效。如今的马祖村正在呈现出“文化共兴、产业振兴、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喜人景象,成为了德阳市灾后美好新家园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一、发挥“三大优势”,打造富饶美丽新村为促进村域经济快速发展,马祖村抢抓机遇,着重打好“三张牌”。一是发挥“马祖文化优势”,打好“文化旅游牌”。推动禅宗文化、农耕文化和休闲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开发十字绣、绘画、雕刻等旅游衍生产品,提升旅游产业档次。二是发挥“园区发展优势”,打好“工业兴村牌”。围绕打造“省级什邡经济开发区”配套附属产品供应地的发展定位,引进植物药原料提取企业,建设300亩良种柚金地种植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发挥“城乡势”,打好“新村建设牌”。积极协调村内及周边企业每年解决群众务工问题,实现了村民由“农民”向“工人”的转变,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2011
年5月,在德阳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开展的寻找“德阳十大美丽新村活动”中,马祖村脱颖而出,当选为历史文化美丽新村。
二、突出“五大抓手”,丰富文明创建活动马祖村在全力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以“建设新家园、倡导新生活、弘扬新风尚”为主题,以省级文明村创建活动为载体,突出“五大抓手”,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有效提高了村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一是抓宣传发动,强化创建意识。利用村广播站、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主题宣传。二是抓环境整治,改善人居质量。开展环境、卫生、防病常识普及活动,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有力倡导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抓活动开展,提高村民素质。发挥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及文化宣传队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村干部群众的生活。广泛开展五星文明户、五星党员和文明信用户等评选活动,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开展身边好人评选、学习道德模范等活动。四是抓法治建设,营造安定环境。深化农村普法工作,组建治安巡逻队,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着力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的遵纪守法意识。五是抓建章立制,促进长效发展。成立创建领导班子,明确职责任务,制订精神文明创建规划及具体详细的公益事业建设计划,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经费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促进了创建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三、推行“双代服务”,创建社会管理方式
作为省委确立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马祖村以“双代服务”工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和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双代服务”是指民情代诉、民事代办,村民有任何合理诉求,或者需要办理各项证件,都能在村上解决。村上设立“双代服务站”。组上设立“双代服务员”,坚持服务职责、流程等“六公开”和“一门式”服务。便民服务领域涵盖政务服务、就业培训、卫生医疗、困难救助、法律援助、产业发展等6个公共服务子项,群众权益维护、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9个社会管理子项以及580个管理服务细项,实现了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组建“民意暗访队”,扩大民意调查面,把掌握和解决群众诉求的“平台”前移。配套实行“双代服务”目标考核制。“双代服务”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成为了马祖村便民惠民、“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大亮点。
四、践行“三项承诺”,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马祖村党员干部切实履行“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岗位一份奉献、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庄严承诺,有力地增强了村两委在广大村民中的号召力合凝聚力,成为了引领带动全村村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先锋模范。马祖村大力推行“支部+业主委员会”的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在5个集中居住小区设立了由群众公推、以农村党员为骨干的“业主委员会”,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义务监督队、环境卫生劝导队等工作队伍,积极引导村民搞好“门前三包抓卫生”、“自我经费管治安”等日常事务,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同时,马祖村以“亮身份、守承诺、做表率”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村81名党员统一佩戴共产党员党徽,亮出党员身份,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村财务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发动党员自愿对马祖村绿化区域进行管理,每个党员负责一个区域,将管理情况进行评比并通报村民,用扎实有效的工作业绩和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彰显基层党员干部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近年来,马祖村先后被授予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城乡统筹示范村”、“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村”、“省级生态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评价马祖村的发展变化是伟大祖国和四川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科扬认为,马祖村依托传统文化,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一流,群众安居乐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
第二篇:以文明新村创建为载体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健全机制,保证文明新村建设工作“三个到位”
··县委、县政府为切实加强文明新村建设工作,首先从机制建设入手,抓领导力量,抓奖励资金,抓帮扶单位,保证领导、资金、措施“三个到位”。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文明新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对文明新村建设工作进行奖励的意见》和《关于对文明新村建设进行帮扶的意见》等,专门
成立了文明新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一把手为文明新村建设联系村帮扶责任人。将文明新村建设工作列入各乡镇和单位目标管理进行考评,年终奖惩兑现。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奖励意见,规定对荣获省、市、县级文明新村的村给予重奖。去年以来,各级财政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和扶贫开发等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对文明新村建设工作进行倾斜和奖励达3000多万元。全县97个县直单位全部联系文明新村创建,在项目、资金、人力、科技、规划等各个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帮建工作。共投入资金110多万元,捐水泥、物料等价值20多万元,大力支持文明新村创建工作。
二、发挥优势,以特色产业的发展支撑文明新村建设
该县充分发挥特色农业、旅游开发、集镇建设的优势,重点建起了三大特色文明新村;一是以建设沿国道、省道为主的百公里文明长廊,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了20个以沿集镇为依托的高标准文明新村。二是以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文明新村,高标准完成了鹳河漂流、老界岭、龙潭沟等景区周边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特色文明新村。三是以观光农业为依托,建成猕猴桃、山茱萸、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文明新村,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特色文明新村。
三、提升品位,推动文明新村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该县文明新村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人才与经济建设、家庭细胞建设四项工程,在品位上有提升,在特色上求突破,在长效机制上求探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标准达到路、电、水、电话、电脑、有线电视五通;文化建设工程达到村有图书室、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文化活动室、农民学校;人才与经济建设工程着重培育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培育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环境,培育一个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培育一批科技致富人才,培育一支宣传文化队伍;家庭细胞建设工程要实现经济信息进家园,新型能源进家园,法律道德进家园,卫生观念进家园,科技意识进家园。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对所有文明新村加强管理和引导,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该县已建成40多个市级文明新村,86个县级文明新村,这些新村全部实现了村组道路城市化、庭院建设花园化、居住环境别墅化,展示了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无穷魅力。
第三篇:以文化创建为平台
以文化创建为平台,促进班级优化管理
本人担任的是高三(9)班班主任,从暑期读书活动一路走来,在这一路上,经常可以看到部分同学的学习很勤奋,自己很欣慰,这样的学生希望能更多点,同时,也看到部分同学,上课不专心、自习课谈废话、作业马虎等等不好的现象,自己心情很沉重,怎让他们向真善美的方向进取,做人与学习双丰收。本人想到学生的进步,离不开班级的进步,班级进步了,学生自然也就发展提高了。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大多关注的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因此班级文化是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这样才能形成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是自己的班级能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同时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根据以往本人的做法,可以开展以下活动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达到既育人有育分的目的。
一.践行格言文化建设
本人觉得班级格言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格言就像一盏思想的明灯,不断的照耀自己和别人,不断的激励整个班级每一位同学朝着真、善、美等方面发展。具体做法有:
1.点燃学生的思想明灯---------每日格言摘要
按照座位同桌两人每人每天一句格言摘要,挑选自己认为对大家最具教育意义的格言抄到后面黑板上。要求同学们注重格言的内容,看谁的格言能量大,最灿烂,四射的光芒最大限度地照亮同学们的精神世界,最能与目前学习阶段相适应的格言,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格言,进行思想文化教育。
2.打开思想明灯的火光------------每日格言解读
在最开始的时候,笔者只要求他们把格言认真地摘抄到后面黑板上,早读课之前要求摘抄的同学念三遍给班级所有的同学听,而后所有的同学一起再念三遍以加深记忆和理解。后来发现,对于每天摘抄的格言,有的同学感觉很迷茫,对其中的教育意义,不是很理解。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又做了相应的规定,除了自己摘抄格言到黑板上认真读给同学听,还要有对格言的解读,把此格言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解释给班级所有同学听,让大家有所明白,你写的格言,有何教育思想和意义。
3.坚持思想明灯的指引-----------格言周记
写格言周记,有利于改变自己,改造自己。很少有人劝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一般的同学会在周记中劝自己,要学会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鼓励相比,作用更大。
4.思想明灯时刻激励------------格言座右铭
在平时班级同学的座位上,看到有部分同学座位上写着自己的人生格言,而且再跟平时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联系起来,发现写格言座右铭的同学,整体素质表现得都不错。笔者就在想能否班级统一规划班级所有同学的座右铭。结合高三学习情况,怎样激励每一位同学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勤奋乐学,争取明年的高考考出优异的成绩。
座右铭、伟人是来自学生心中的选择,像太阳一样时刻照耀他们的内心世界。格言,也是学生针对自己内心深处弱点的选择,像良药一样,治疗着他们内心深处的疾病,在发生作用时,就把心理抵抗到了最小程度。
二.每周一次长跑锻炼
我们讲,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战争,拼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根据目前高三学生的身体状况,普遍觉得体力、耐力不行,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本班同学除了体育课、两操认真锻炼外,而外在班级委员及班级大会上进行表决,增设每周一次的长跑锻炼。开始两千米而后逐渐增加最后达到五千米。这项活动目的,一是达到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身体素体,提高他们的耐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断的挑战自己,并最终挑战成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此项活动,让他们懂得身心是相连的,身体素质好了,可以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高了,可以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去挑战自己,直到成功,这样身心健康都会得到提高。
三.加强学生的古诗词欣赏
充分利用后面的黑板,对班级学生每天早上进行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是古代璀璨文化的积淀,是古人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能从中欣赏其魅力,懂得其中的精髓,不只是文学素养有提高,而且还要从中理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等等。
四.建立一支有威望、团结互助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带头人。要形成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并形成管理上的面,必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而我把这个选举权和调整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让学生选出其有威望的班干部队伍。班委会成员和其他小干部应通过推荐、自荐,再由全体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有权通过评分、考核,调整小组长和科代表。班干部的产生要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民主”与“集中”,才能为班级管理带来生机。
五.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班级行为文化主要指班级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它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反映了班级的精神面貌、教学作风和管理水平,是班级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动态反映。班主任跟学生几乎天天打交道,一谓地进行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觉得烦燥,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开展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发展和实践的需求,诱释出他们青春活力,开发出他们创造发展的潜能。在倡导班级行为文化中,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知道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让他们去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学习。如:植树节来临之际,以班树栽种为锲机,选择好的树种,种下两颗心愿树,一颗代表班级女生、一颗代表班级男生,如杨梅树,希望他们高考能考出好成绩,能为我们班扬眉吐气,带来喜气。学生对这种活动很有期待,能自己亲身去体念,感受植树节的氛围,这不只是简单的种树了,还能从环保、美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拘泥老方式、老内容,赋传统活动以时代气息,年年更新,让学生感受到新生活的美好,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特长,又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活跃了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约束机制,使健康向上的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不断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使学生感受到健康向上的班集体的温暖,以更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去。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具有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班级凝聚力很强,对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就会促进德育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四篇: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范文)
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张福山
新发朝鲜族乡是全区唯一的朝鲜族乡,素有“歌舞之乡”和“水稻之乡”的美誉,301、111两条国道贯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全乡总面积为16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6万亩,人口11712人,辖7个行政村、27个自然屯,其中新发、东光两个村是朝鲜族聚居区。新发乡东光村2006年被确定为全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全区北疆文明大通道创建试点村,该村以优美的环境、秀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民族文化、欢快的民族歌舞、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着众多区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留连忘返。
2006年全旗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以来,新发乡党委政府按照“试点先行、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对东光村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划。两年来,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旗委宣传部、文明办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帮助下,在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投入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了村部综合楼、民族广场、民族敬老院、水泥环路、餐饮一条街和民俗馆,改造茅草房30栋,安装路灯20盏,清理垃圾5000立方米,植树1.2万株。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生态新农村壮丽画卷已初步绘就。
一、创建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成立组织,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
乡党委政府为确保文明生态村创建取得成效,首先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指导、检查和督查工作,并制订《东光村创建北疆文明大通道实施方案》;二是利用召开干部大会和村民大会的形式在全乡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同时利用宣传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社会宣传,达到了家喻户晓。三是认真组织实施,把实施试点村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握建设重点,突出项目带动,精心部署,全力推进,切实负起组织领导和推动的责任。成立了9个文明生态村创建项目推进工作小组,搭配专门的工作人员40余人,班子成员人人抓项目,具体工作人员人人有责任,实行每周项目进展汇报制,做到了干部工作有动力、群众创建有热情,确保了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实施项目拉动,推进创建工作进程
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样板,我们狠抓了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民俗风情旅游业的开发。争取资金150万元修建了从301国道通往东光村长2050米、宽5米的水泥环路,极大改善了交通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路两侧栽植了观赏灌木树带和各种花卉,美化了村屯环境;其次,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建设了长270米、宽30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的朝鲜族特色餐饮一条街,同时建筑了五栋民族特色餐馆,凸显了朝鲜族文化风情,打造了民族餐饮和旅游特色文化品牌;三是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改善人居环境。在聘请辽宁省沈阳市城市建筑设设计院对东光村屯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在东光村道路两侧和水稻灌区两侧植树8000余株;在村路口设置了新农村建设永久性宣传牌;在水泥路两侧安装了20盏路灯;在水泥环路和村主要公路修建木栅栏围墙3700延长米;讨论通过了《东光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在水泥环路两侧安放了垃圾箱17个,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卫生。在上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全乡干部和群众一道参加劳动,在村屯规划、施工现场、项目基地都留下了干部和群众心血和汗水。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同时得到了共建单位阿荣旗森警大队全体官兵的大力支持,在警民共建中形成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强大合力。
(三)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为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乡党委结合东光村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一是以基地建设为龙头,打好绿色品牌。为了做大做强水稻这篇文章,从加强水稻基地建设上下功夫,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对3500亩水稻灌区进行了清淤改造,同时引进了沙沙泥、长粒香、农粳12和农粳13等优良水稻新品种,并在成功注册了“阿伦新”优质大米商标的基础上,提升了加工水平,提高了包装档次,使“阿伦新”远销牙克石、海拉尔、满洲里等地,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00余万元;二是以劳务输出为突破口,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领域。通过文明生态村创建,加强了对农民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农民务工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由体力型向脑力型转变。今年春天以来,仅东光村到韩国和日本打工的朝鲜族农民就有73人,到国内各大城市韩资企业打工的70人,年收入800多万元;三是以民俗餐饮旅游为特色,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乡党委政府在东光村努力挖掘“民俗游”和“乡村游”旅游文化资源,按农家旅游的形式改造破旧茅草房30栋,建特色餐饮一条街民俗餐馆5栋。截至目前,东光村民族特色餐饮业已发展到15家,吸引了大量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等地的游客,每个业主年收入预计可在10余万元以上。通过对典型的引导和宣传,基地建设的带动,鼓舞了全村农民参加文明村建设的博大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四)传承民族文化,建设文明和谐新村
文明生态村创建首先要从文化上下工夫,从特色上找出路,对此,我们发挥朝鲜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突出文化主题,以朝鲜族“歌舞文化”和“餐饮文化”特色为品牌,打造民俗旅游文化精品。2006年在东光村建设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民族小广场;其次,为给农民群众提供读书看报、文化娱乐的场所,申请资金建设了建筑面积为302平方米的朝鲜族综合文化活动室,今年9月份,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又给我们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图书,成立了东光村“农民书屋”;第三,为弘扬民族文化,乡党委和政府投资10万元组建了朝鲜族新发艺术协会,购买了服装和乐器等设施,艺术协会成立后紧紧围绕文明生态村创建编排了一批相关的文艺节目,并进村入户开展演出活动,两年来,该艺术团承担全旗大小接待演出80多场。民族广场、综合活动室、艺术协会这三位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引导,提升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内涵,带动了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
(五)突出特色,打造民俗旅游名村
东光村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和民族歌舞文化,加上日新月异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得到了各界领导和众多人士的关注。2006年全市两个文明经验交流会和全区北疆文明生态文明村创建现场会期间,来自内蒙古的各界领导和来宾在东光参观视察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果;2007年6月18日和19日,在全旗首届丹敖节期间,东光村作为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迎来了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40余家新闻单位记者和全市200多名各界旅游朋友的光顾;刚刚过去的旗庆60周年庆祝活动中,在东光村成功举办了迎旗庆新农村建设成就展,得到了参观来宾的一致好评。今年的9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在阿荣旗视察期间,到东光村进行了参观指导,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和取得了成果给于了成分的肯定。截至目前,东光村民俗馆和新农村建设成就吸引了5万余名人士参观,来宾在东光村不但感受到了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而且独具魅力的朝鲜族歌舞文化、特色美食文化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和美好的印象,这些都已成为阿荣旗打造文化大旗的头牌,也使东光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区朝鲜族民俗第一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加强水稻基地建设,扩大劳务输出范围,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三年之内改造所有的茅草房;按照“民俗游、乡村游”的发展规划,打造朝鲜族民俗文化风情园;
(二)以文化活动场所为平台,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利用民族广场和综合活动室,经常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打造民族歌舞、民族餐饮、民族旅游文化精品。
(三)深入开展“北疆文明大通道文明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
(四)积极争取农村沼气池建设项目,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使东光村每家都建上沼气池,并合理开发新能源。
总之,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这一中心,克服了建设时间短、资金严重短缺等诸多困难,全乡干部群众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可难,取得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丰硕成果,强力推动了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抓手,把各项创建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创优争先,为把东光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文明生态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内蒙古阿荣旗新发乡人民政府
张福山
第五篇: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城市建筑,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市政府新政发【2009】46号文件《新泰市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开发改造工作的意见》,依据该文件规定,结合孙村社区实际情况,经社区两委认真考察论证,并征得居民同意,拟对我社区进行旧村改造,计划三年时间将旧村全部经行改造完毕,将我社区建成环境优美、生化便利、设备齐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孙村社区基本情况
孙村社区本次改造范围:本次开发建设范围,集中在蒙馆路以北及新枣路以东,分部在孙村路东西两侧,东至孙村煤矿宿舍区,西至新枣路,南至新都路,北至汶河路。全社区总户数3864户,总人口12362人。其中未安置人口4395人,1372户。共建3个回迁住宅小区、2个商品楼住宅区和2个商贸服务区,建设占地面积约728亩,48.58公顷。其中,需安置用地:约230亩,15.38公顷;集体发展用地:约498亩,33.21公顷。
二、孙村社区“城中村”开发改造总体实施方案
“城中村”改造计划
孙村社区拟将全社区一次性批复,共需拆迁1372户,回迁安置用地230亩,集体经济发展用地498亩,批复后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第一期(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拆迁100户,在新矿路以北建新府铭座商住楼一栋。建筑面积 26000平方。在新矿榴苑小区以南,孙村路以西,建设回迁住宅小区高层住宅楼8栋,占地约50.5亩,建筑面积90000平方。在孙村路以西(原孙村计生办)建设一栋小高层回迁住宅楼。建筑面积8624平方。在石龙小区建2栋多层回迁住
宅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可安置回迁居民748户。
第二期(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拆迁636户,在蒙馆路以北建设商贸服务区2处,占地约179.5亩。第三期(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拆迁636户,在新建一路以北,孙村路东西两侧分别建设:回迁住宅楼占地约202亩。
截止目前
1、全村计划共需拆迁1372户,现已签订拆除协议为823户,已拆除旧房屋378户。下一步打算分三年拆迁改造完毕。
2、新矿路以北中心医院对面新府铭座商住楼,图纸设计完毕,土地挂牌手续待土地局签字,土地公示一个月并购得土地以后,进行相关的立项开工手续。
2、孙村社区整体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已上报市规划局,待市政府第20次规划会议审议批复。
目前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