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课题组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

时间:2019-05-14 05:5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党校课题组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党校课题组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

第一篇:中央党校课题组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

2006年07月02日 海南日报

编者按:这是迄今为止省外同志研究我省文明生态村最深入、最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也是省外媒体(《学习时报》)一次刊载的篇幅最长的文字。报告实事求是,分析透彻,观点鲜明,对我省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做了深刻的总结,并就文明生态村对于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意义进行了很贴切的阐述。现全文转载如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把中央的战略决策落实到全国各地的实践中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始于2000年底的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为缩小城乡差别的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面貌为目标,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基础,以点带面、连片创建,五年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活环境、社会风气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具体做法和主张,对于全国新农村建设又有怎样的启发借鉴意义?带着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党校第五期半年制中青班“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调研组赴海南开展了为期十天的调研。

一、文明生态村已成为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 在座谈会上,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同志介绍,海南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基本内容就是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单位,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引导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9月,海南省委意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只有解决了“脏乱差”,才能谈及建设优美舒适的文明环境;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才有物质保障;只有提高文化品位,才能引导广大农民在求知求美中进而求富;只有逐步树立广大农民的生态意识,才能使海南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省。为此,必须在广大农村中精心打造一个能够涵盖上述几方面工作的载体,让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目标明确、实效明显。该省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思路,并在海口市琼山区的五个自然村开展创建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试点,2002年1月,以在文昌召开的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为标志,文明生态村创建在全省18个市县、国营农场推开,并成为海南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由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之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三项内容抓住了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从而增强了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群众参与的自觉性。海南文明生态 村的创建规模越来越大,创建质量越来越好,创建参与者越来越多,并从经济条件、群众基础比较好和领导力量比较强的示范村向问题村、难点村和贫困村延伸。同时,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综合效应日益明显。文明生态村创建涉及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三集中”扶贫、农村信用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和庭院经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等各项工作依托这个工作载体,有效结合、联动推行,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逐步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5300多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22.8%。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受到全国、全省表彰的农村先进典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使海南人民备受鼓舞,为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2006年1月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表彰大会上和《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文明生态村创建被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中,并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至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四项任务都被纳入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从而赋予了文明生态村新的使命和新的内涵。标志着海南已经步入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要求深化文明生态村创 建的发展新阶段。

透视海南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历程,调研组认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促进了海南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面貌为之一新,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海南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不但完全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具体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正如刘云山同志2006年2月在海南考察时所指出的:“实践证明,创建文明生态村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方向,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的主要思路及做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何整合政府资源,动员千家万户的农民广泛参与,形成创建合力,这需要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调研组认为,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实践把党的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动员和农民参与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值得研究和推广的路子。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的重要前提。五年多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坚持抓住文明生态村创建不放。历届省主要领导同志都亲自决策、亲自部署,认认真真抓落实。前几任领导及现任省委书记汪啸风、省长卫留成、省委副书记罗保铭等都经常深入示范村调研,亲自指导示范点的工作。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创建文明生态村列为“为民办实事” 的一项重要内容,党代会、省委全委会、人代会的工作报告均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做出部署,提出要求。省委连续五年召开了六次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加以推动。各市(县)也相继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挂帅,宣传部、文明办和农业、财政、发改委、卫生、文化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党委政府一起抓,相关部门协助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包点单位直接抓,农村基层组织重点抓的“六抓”组织领导机制,并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成效,作为对干部年度工作业绩考核的内容,从而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海口市在这方面的做法很有代表性。目前,海口市已经建立健全领导制度、工作制度、资金投入制度、联动制度、奖惩制度等组织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经常下村调研,具体指导,使文明生态村创建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市、区文明办同志经常深入基层,组织、协调、规范、督查创建工作。他们还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市委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业绩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把机关干部下乡帮扶创建的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每年末组织人员对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奖优罚劣。

切实可行的创建指导思想

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基本前提。鉴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海南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只提基本要求,不搞整齐划一,不提绝对量化标准。海南开展创建活动遵从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有目标,但不搞达标;二是有要求,但不搞强求;三是动员群众,但不“摊派”。各市、县、乡镇制定的文明生态村标准一定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和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在具体实施时,要尊重农民意愿,讲求实效,因村创建,创建过程可繁可简。海南安定县就依据此指导原则,将修路作为当地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突破口,并根据创建难易不同,确定了三类标准:示范标准、普及标准和过渡标准,因村制宜,分别展开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达到了基础不同、干劲相同,措施不同、标准相同,进度不同、目标相同。

在工作方法上,海南各级党委政府注意用典型引路,靠事实说话。通过试点示范、技术培训、召开村民会议、座谈讨论、参观学习、对比激励等办法,发动、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积极投入,成为新农村的主要建设者。对于干部群众的认识暂时还未转变的村庄,海南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工作原则,逐步、稳妥地引导当地农民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因地制宜的生产发展思路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中心任务和物质基础。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长远目标的,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 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无疫区、无公害热带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的产业发展思路。经过5年多的实践,海南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渐成规模,许多文明生态村已发展成为科技致富示范村、香蕉村、槟榔村、养殖村、胡椒村等专业村,给当地农民带来显著的收益。在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昌文村调研时,我们看到,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活动中,该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着眼自身实际,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槟榔、香蕉等种植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槟榔村”。仅种植槟榔一项户均收入达8000多元,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000元。经济发展带来当地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近几年来,昌文村先后被市、区评为“法制示范村”、“信用村”“美德在农家活动先进集体”,被省评为“卫生村”、“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同时,海南各级政府着力强化组织、引导、服务职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引向深入。以琼海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例,近年来,琼海市委、市政府按照“调优、调高、调精”和比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点落实强化示范引导、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打造“万泉河”系列农产品品牌四个方面的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畜牧业和水产业在大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业的经济效益。

资金捆绑使用的投入机制 农村建设投资是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因此,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时,财政投资向新农村建设倾斜是应有之义。但面对新农村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缺口,财政投资不仅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着资金分散、衔接不够、效率不高等问题。目前,县级政府分配管理支农投资的有十几个部门之多。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致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有鉴于此,为最大化地发挥相对不足的财政投资在创建活动中的作用,海南各级政府部门在实践中都普遍借助于文明生态村这个新的载体,按照“渠道不变、职责不变、捆绑使用、成片推进、政企分开”的原则,整合支持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如改水、改厕、民房改造、沼气池建设、道路建设、农业开发等专项资金,加以“捆绑使用”、配套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扶持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大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同时探索建立健全支农资金投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整合监督,规范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投资效率。例如,万泉河长廊文明生态村片区作为琼海市倾力打造的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片区,其创建过程充分体现了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办大事的优势。海南省委 宣传部、省文明办亲自参与策划,并在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宣传文化设备配套上给予支持。省科技厅将长廊列入农业科技110村级服务点建设重点,给予大力支持。省国土资源厅表示支持万泉河综合整治,并共建若干个文明生态村。省建设厅把长廊墟镇整治列入计划,当年安排专项整治资金,并在长廊规划设计中给予指导支持。

齐心协力的多方共建模式

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海南各级党委政府在注重充分发挥农民创建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广泛发动机关、部队、企业等社会各界来支持文明生态村建设,形成创建合力。海南各市县均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策划指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广泛开展了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民共建、各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真正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举全省之力共同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局面,构筑了文明生态村强大的民心基础、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以海口市为例,仅2005年,驻市部队就筹集173万元,投入兵力12000多人次支持创建活动;各村外出人员捐助也达到300多万元;企业运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优势,与村庄开展联手扶贫、联手创建活动,摸索出“政府引导、公司赞助、农户参与”的一帮一创建新路。同时,海口市委市政府共派出市区200名机关干部下乡挂职当村干部,与农村结对子,开展帮扶工作。此外,在财政投入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为弥补投资不足,海南各地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一套“一个为主,四个一点”的多方投资创建机制。即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各级财政投入一点,在外工作干部捐助一点,企业支持一点,华侨和其他热心人士赞助一点,从而确保了当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进程。据统计,创建五年来,海南全省机关干部和个体、民营企业家捐款9150多万元,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捐款15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文明生态村建设。这种多方筹款、齐抓共建的投资创建机制对于财政投入相对匮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无疑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循序渐进的农村发展思路

文明生态村创建长效机制的形成不但要依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态度,而且也与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改变家乡面貌的要求息息相关。文明生态村的深化创建过程就是一条不断让农民得实惠的过程。海南各级党委政府所普遍遵循的先规划,后修路,再植树,然后治理脏乱差,最后再建文化室的环境治理思路,其实质就是循序渐进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随着农村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当群众改善环境的愿望变成了迫切需求时,现阶段治理生态环境的脏乱差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海南开展创建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证明,从道路硬化、推广沼气和民房改造等入手,突击清除垃圾、植树种草、设垃圾箱、改水改厕,到建设宣传文化室、篮排球场、休 闲小广场、文化室等文化休闲设施,切切实实让农民从创建中得到了实惠,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创建的积极性,保证了创建的可持续性。在海南文明生态村的调研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已建成的文明生态村,村村是花园,处处是美景,树木郁郁葱葱、密密匝匝、错落有致;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池塘、乡间小道和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掩映其中,真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三、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普遍意义

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是一个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各项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把中央精神与海南实践相结合,其五年多的主要工作思路具有普遍意义,值得总结和推广。

普遍意义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如果生产不发展,经济搞不上去,农民的腰包鼓不起来,其他方面建设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长远目标的,从而保证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可持续性。海南以抓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实践证明,既符合海南财力有限的实际,实现了低投入快速启动新农村建设工程,又使农民群众很快看到了创建的效果,得到了实惠,发挥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保证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必须 要从大多数农民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同时经过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最具有连锁效应,最能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工作作为突破口。基于此,调研组认为,海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普遍意义二:坚持心向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农民受益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农村的各项工作中去,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以农民为本的含义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农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农民,一切工作的归宿还是农民;二是尊重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农村各项事业都要依靠农民,由农民决定,由农民支撑,由农民获益。在这场美化自己家园的活动中,海南广大农民群众之所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正是因为海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根本,才有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深入持续发展。

普遍意义三:政府统领推动,领导真抓实干

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海南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文明生态村创建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成立各级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贯彻领导抓、抓领导、各级领导层层负责制,持续投入财政资金启动创建工程,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建,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全社会创建热情,才成就了海南今天丰硕的创建成果。海南的实践告诉我们,政府统领推动,领导真抓实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一项有力保证。

课题组成员:

孙忠诚(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副局长)、倪健(海南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立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师副政委)、王俊(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何绍青(国家烟草专卖局机关服务局副局长)、赵棋山(中央党校培训部组织员)。

(原载6月26日《学习时报》341期)

第二篇: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筹资渠道并不是很宽,公共财政应该成为主要渠道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管是搞基础设施建设也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也好,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让公共支出的雨露滋润农业,让公共服务的甘霖惠及农民,让农民均等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一、要明确公共财政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一是要体现公平二是要兼顾差异。三是要体现效率

今后公共财政保障新农村建设应重点放在强化服务“三农”和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是农村基础教育。要把中央提出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项减免收费措施落到实处;鉴于目前高中收费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建议财力比较充裕的县区探索试行普及高中教育;要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加强职业教育,强化对农民进行科技、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四是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要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完善医疗设施,健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增加报销比例,减少农民支出。

五是农村社会保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之各地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分阶段、分地区逐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条是首要的。第二、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第三、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第四、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森林覆盖率15%以上。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尚未建立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计划中的建设资金受到条块分割的限制,加之地方政府统筹条块资金的能力有限,致使新农村建设无法开展实际的活动。多数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处于筹备和搁置状态。00缺乏资金已经成为农民生产方面的主要障碍,66.5%的受调查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缺少资金投入,急需政府给予帮助。其中29.7%的农民最希望政府给予生产性信贷资金支持。00乡风文明建设的村级公共活动和设施匮乏,女性和老年人的优势无从发挥;村庄亮化等工程并非农民最急需开展的村容整洁方面的活动,改造农村卫生条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被束之高阁;村民自治中,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方面缺乏公众参与;试点村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部分媒体的片面报道和地方政府的夸大宣传;留守人口权益缺乏保障等。

第三篇:以文明新村创建为载体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健全机制,保证文明新村建设工作“三个到位”

··县委、县政府为切实加强文明新村建设工作,首先从机制建设入手,抓领导力量,抓奖励资金,抓帮扶单位,保证领导、资金、措施“三个到位”。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文明新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对文明新村建设工作进行奖励的意见》和《关于对文明新村建设进行帮扶的意见》等,专门

成立了文明新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一把手为文明新村建设联系村帮扶责任人。将文明新村建设工作列入各乡镇和单位目标管理进行考评,年终奖惩兑现。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奖励意见,规定对荣获省、市、县级文明新村的村给予重奖。去年以来,各级财政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和扶贫开发等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对文明新村建设工作进行倾斜和奖励达3000多万元。全县97个县直单位全部联系文明新村创建,在项目、资金、人力、科技、规划等各个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帮建工作。共投入资金110多万元,捐水泥、物料等价值20多万元,大力支持文明新村创建工作。

二、发挥优势,以特色产业的发展支撑文明新村建设

该县充分发挥特色农业、旅游开发、集镇建设的优势,重点建起了三大特色文明新村;一是以建设沿国道、省道为主的百公里文明长廊,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了20个以沿集镇为依托的高标准文明新村。二是以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文明新村,高标准完成了鹳河漂流、老界岭、龙潭沟等景区周边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特色文明新村。三是以观光农业为依托,建成猕猴桃、山茱萸、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文明新村,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特色文明新村。

三、提升品位,推动文明新村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该县文明新村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人才与经济建设、家庭细胞建设四项工程,在品位上有提升,在特色上求突破,在长效机制上求探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标准达到路、电、水、电话、电脑、有线电视五通;文化建设工程达到村有图书室、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文化活动室、农民学校;人才与经济建设工程着重培育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培育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环境,培育一个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培育一批科技致富人才,培育一支宣传文化队伍;家庭细胞建设工程要实现经济信息进家园,新型能源进家园,法律道德进家园,卫生观念进家园,科技意识进家园。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对所有文明新村加强管理和引导,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该县已建成40多个市级文明新村,86个县级文明新村,这些新村全部实现了村组道路城市化、庭院建设花园化、居住环境别墅化,展示了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无穷魅力。

第四篇: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范文)

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张福山

新发朝鲜族乡是全区唯一的朝鲜族乡,素有“歌舞之乡”和“水稻之乡”的美誉,301、111两条国道贯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全乡总面积为16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6万亩,人口11712人,辖7个行政村、27个自然屯,其中新发、东光两个村是朝鲜族聚居区。新发乡东光村2006年被确定为全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全区北疆文明大通道创建试点村,该村以优美的环境、秀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民族文化、欢快的民族歌舞、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着众多区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留连忘返。

2006年全旗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以来,新发乡党委政府按照“试点先行、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对东光村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划。两年来,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旗委宣传部、文明办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帮助下,在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投入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了村部综合楼、民族广场、民族敬老院、水泥环路、餐饮一条街和民俗馆,改造茅草房30栋,安装路灯20盏,清理垃圾5000立方米,植树1.2万株。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生态新农村壮丽画卷已初步绘就。

一、创建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成立组织,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

乡党委政府为确保文明生态村创建取得成效,首先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指导、检查和督查工作,并制订《东光村创建北疆文明大通道实施方案》;二是利用召开干部大会和村民大会的形式在全乡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同时利用宣传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社会宣传,达到了家喻户晓。三是认真组织实施,把实施试点村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握建设重点,突出项目带动,精心部署,全力推进,切实负起组织领导和推动的责任。成立了9个文明生态村创建项目推进工作小组,搭配专门的工作人员40余人,班子成员人人抓项目,具体工作人员人人有责任,实行每周项目进展汇报制,做到了干部工作有动力、群众创建有热情,确保了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实施项目拉动,推进创建工作进程

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样板,我们狠抓了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民俗风情旅游业的开发。争取资金150万元修建了从301国道通往东光村长2050米、宽5米的水泥环路,极大改善了交通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路两侧栽植了观赏灌木树带和各种花卉,美化了村屯环境;其次,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建设了长270米、宽30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的朝鲜族特色餐饮一条街,同时建筑了五栋民族特色餐馆,凸显了朝鲜族文化风情,打造了民族餐饮和旅游特色文化品牌;三是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改善人居环境。在聘请辽宁省沈阳市城市建筑设设计院对东光村屯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在东光村道路两侧和水稻灌区两侧植树8000余株;在村路口设置了新农村建设永久性宣传牌;在水泥路两侧安装了20盏路灯;在水泥环路和村主要公路修建木栅栏围墙3700延长米;讨论通过了《东光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在水泥环路两侧安放了垃圾箱17个,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卫生。在上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全乡干部和群众一道参加劳动,在村屯规划、施工现场、项目基地都留下了干部和群众心血和汗水。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同时得到了共建单位阿荣旗森警大队全体官兵的大力支持,在警民共建中形成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强大合力。

(三)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为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乡党委结合东光村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一是以基地建设为龙头,打好绿色品牌。为了做大做强水稻这篇文章,从加强水稻基地建设上下功夫,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对3500亩水稻灌区进行了清淤改造,同时引进了沙沙泥、长粒香、农粳12和农粳13等优良水稻新品种,并在成功注册了“阿伦新”优质大米商标的基础上,提升了加工水平,提高了包装档次,使“阿伦新”远销牙克石、海拉尔、满洲里等地,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00余万元;二是以劳务输出为突破口,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领域。通过文明生态村创建,加强了对农民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农民务工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由体力型向脑力型转变。今年春天以来,仅东光村到韩国和日本打工的朝鲜族农民就有73人,到国内各大城市韩资企业打工的70人,年收入800多万元;三是以民俗餐饮旅游为特色,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乡党委政府在东光村努力挖掘“民俗游”和“乡村游”旅游文化资源,按农家旅游的形式改造破旧茅草房30栋,建特色餐饮一条街民俗餐馆5栋。截至目前,东光村民族特色餐饮业已发展到15家,吸引了大量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等地的游客,每个业主年收入预计可在10余万元以上。通过对典型的引导和宣传,基地建设的带动,鼓舞了全村农民参加文明村建设的博大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四)传承民族文化,建设文明和谐新村

文明生态村创建首先要从文化上下工夫,从特色上找出路,对此,我们发挥朝鲜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突出文化主题,以朝鲜族“歌舞文化”和“餐饮文化”特色为品牌,打造民俗旅游文化精品。2006年在东光村建设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民族小广场;其次,为给农民群众提供读书看报、文化娱乐的场所,申请资金建设了建筑面积为302平方米的朝鲜族综合文化活动室,今年9月份,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又给我们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图书,成立了东光村“农民书屋”;第三,为弘扬民族文化,乡党委和政府投资10万元组建了朝鲜族新发艺术协会,购买了服装和乐器等设施,艺术协会成立后紧紧围绕文明生态村创建编排了一批相关的文艺节目,并进村入户开展演出活动,两年来,该艺术团承担全旗大小接待演出80多场。民族广场、综合活动室、艺术协会这三位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引导,提升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内涵,带动了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

(五)突出特色,打造民俗旅游名村

东光村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和民族歌舞文化,加上日新月异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得到了各界领导和众多人士的关注。2006年全市两个文明经验交流会和全区北疆文明生态文明村创建现场会期间,来自内蒙古的各界领导和来宾在东光参观视察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果;2007年6月18日和19日,在全旗首届丹敖节期间,东光村作为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迎来了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40余家新闻单位记者和全市200多名各界旅游朋友的光顾;刚刚过去的旗庆60周年庆祝活动中,在东光村成功举办了迎旗庆新农村建设成就展,得到了参观来宾的一致好评。今年的9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在阿荣旗视察期间,到东光村进行了参观指导,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和取得了成果给于了成分的肯定。截至目前,东光村民俗馆和新农村建设成就吸引了5万余名人士参观,来宾在东光村不但感受到了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而且独具魅力的朝鲜族歌舞文化、特色美食文化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和美好的印象,这些都已成为阿荣旗打造文化大旗的头牌,也使东光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区朝鲜族民俗第一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加强水稻基地建设,扩大劳务输出范围,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三年之内改造所有的茅草房;按照“民俗游、乡村游”的发展规划,打造朝鲜族民俗文化风情园;

(二)以文化活动场所为平台,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利用民族广场和综合活动室,经常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打造民族歌舞、民族餐饮、民族旅游文化精品。

(三)深入开展“北疆文明大通道文明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

(四)积极争取农村沼气池建设项目,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使东光村每家都建上沼气池,并合理开发新能源。

总之,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这一中心,克服了建设时间短、资金严重短缺等诸多困难,全乡干部群众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可难,取得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丰硕成果,强力推动了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抓手,把各项创建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创优争先,为把东光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文明生态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内蒙古阿荣旗新发乡人民政府

张福山

第五篇:以农村沼气为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生产发展在农村首要指的是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也就是面向国内外市场,依托各地优势,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依靠技术进步、体制创新,不断生产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做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绿色环保几方面的统一。发展“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走以“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带动种养业的良性互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使农业农村经济的增长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

2005年,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财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农村沼气建设紧紧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新彭州”这一目标,按照“以沼气为抓手发展循环经济”为主题,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奋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用能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全市承担了省小型公益设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500口、成都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270口的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体推进,项目带动,掀起群众性沼气建设高潮

在农村沼气建设上,仅仅依靠项目是不行的,群众才是投资的主体,沼气建设的主体,在抓好项目的基础上,必须真正让群众行动起来,充分调动群众沼气建设的积极性,掀起群众性沼气建设高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动群众。沼气建设利国利民,不仅能增加经济收入,还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但由于过去沼气建设失败过,所以不少群众对新一轮的沼气并不了解,还缺少足够的认识。这方面我们通过组织项目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广元市元坝区、眉山市洪雅县曲沿村参观学习,亲身感受沼气给农村带来的好处,并多次召开会议,利用电视、“今日彭州”、“彭州农牧信息”、发放致广大建设沼气群众的公开信——“新型高效沼气好处多多多”、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沼气建设的意义,宣传沼气技术知识,让群众真正全面地了解沼气、认识沼气。二是组织群众。搞项目目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发挥它的示范作用,我们通过组织非项目村的农户到项目村、项目户进行参观考察,让他们看到实效,让更多的农户自筹资金建设沼气。三是服务群众。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众愿意发展了,我们主动为群众搞好服务,帮助他们规划、设计,组织技术人员,调配器材物资,现场解决沼气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隆丰镇岚锦村王维江的妻子,开始对沼气建设不理解,反对家里修沼气,池子修好后,全家一天三餐都用沼气做饭、烧菜,家中连煤柴灶都折了,还能洗澡,家里的面貌得到了大为改观,她见人就说:“不修不知道,修了才知好处多,花了钱,值,真的值”。岚锦村已全面完成了128口沼气的建设任务。

二、广泛推广玻璃钢沼气技术,大力提升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

当前推广的“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池、结合改圈、改厕、改厨)小型高效沼气池建设内容的实质是针对一家一户的生态家园建设,将沼气作为“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建设以生态保护,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切入点,通过沼气生物链的作用,能实行种养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农户基本生产、生活单元内部的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达到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使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通过与砖混结构沼气池相比,玻璃钢沼气池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能减轻施工劳动强度和耐酸碱腐蚀,气密性好,免日常维修,无运行管理费用,池容产气率高,原料利用率高的特点;同时,通过对项目村农户的大力宣传和投资成本对比算帐分析,镇村干部及农户、施工人员都对推广玻璃钢沼气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信心。今年,岚锦村128口、蒙阳镇20口、熙玉园区12口项目建设任务,全部推广建设的玻璃钢沼气池,效果十分良好。

三、坚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施工质量。

玻璃钢沼气池虽商品化程度较高,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它的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施工工艺是否雾茫茫,都将直接关系到玻璃钢沼气池的使用寿命和效益的发挥。因此,把好施工质量关至关重要。我们从项目一开始就坚持由取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确定了2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施工队长,并从64名有沼气生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中挑选了24人进行施工,施工人员由市农能办统一制发沼气施工《上岗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坚持施工人员与农户签订施工合同制度,坚持质量终身责任制度。这样既保证了沼气池建设的质量管理,又保证需要了建池技术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既保证了技术人员有事可干,又保证了技术人员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充分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思路和要求,做到以沼气为切入点,抓整体建设,围绕建一个生态家园村,脱贫一个村、卫生一个村、富一方百姓,因此,今年我市在土地治理,农民集中建新居的实施过程中,市委、市政府要求在规划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将沼气或污水净化池统一纳入规划范围,未规划沼气或污水净化池的一律不予审批新建。农村沼气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沼气池建设,进行改厨、改厕、改圈,使农户实现室内亮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生活污水无害化,彻底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今后,我们将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中央党校课题组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党校课题组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建文明生态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意义、任务和目标什么叫文明生态村?简单的讲,文明生态村就是三个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行政村。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有重大意义。......

    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载体促进农村文明建设

    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载体 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市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载体 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精选五篇]

    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载体 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市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以创建巾帼示范村为载体 组织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以创建巾帼示范村为载体 组织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我市辖三区一县,总人口126.6万,其中,男性65.4万,女性61.2万。全市19个乡镇,农业人口67.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3.5%,农村劳动......

    以创建“五好领导班子”为载体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以创建“五好领导班子”为载体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郑少南1996年1 1月8日交通部党组下发《关于开展创建“五好领导班子”,争当“优秀班长”和“模范带头人”活动的通知》后,部属单......

    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以及用人制度变革等,都直接关系到企业各个层次人员的切身利益,进而对......

    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促进新农村建设

    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促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是“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