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

时间:2019-05-14 04:2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

第一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姓名:李**

学号:2010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

【概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世界与民族、历史与时代的有机统一。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始终把握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之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时俱进

【正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涵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是指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用实践来检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就是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理论生长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把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统一起来,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作为主导价值追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实际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在解决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重在解决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重在解决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这些重大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塑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是指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进行实践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散发着中国这块土壤的浓郁气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还表现为它不仅是当代中国建设、改革与发展实践的理论升华,而且是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是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同时注意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是指它始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判断时代主题的变化和世界发展的趋势,正确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带领中国人民紧跟时代前进潮流,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这种理论创新是在立足现实与引领未来的结合中向前推进的,是在顺应当今世界时代潮流和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统一中不断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明地特征体现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一大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创新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和条件的。解放思想,促使我们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保证党的创新理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发展规律。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产生了新课题新矛盾。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加鲜明。

改革开放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相结合,与迫切要求创造美好生活的当代中国人民共命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深深植根于充满生机的实践沃土,既积极回应实践的呼声,又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愈益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才能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要求有机结合,并深深熔铸在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之中,愈益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自觉反映时代大势,愈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将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提供新的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提供了新的内容。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关键在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必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此,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和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编写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

第二篇: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

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的心得体会

经过我们组的讨论个查询资料,我们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下面就是我们组的讨论和查询的对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学习。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评价,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样在我们党的旗帜上,继建党之初就郑重地写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七大又郑重写上毛泽东思想之后,现在又郑重地写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这面旗帜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在7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实现这种结合,出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把革命引向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胜利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以后,中央又出版了《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一个学习和运用这个科学理论的热潮正在广泛深入进行。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任何一种科学理论,要被人们普遍接受并用来指导实践,总要有一个廓清模糊思想、提高认识水平的过程。特别是在历史大转折时期,革除旧体制、旧思想、旧传统,确立新体制、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长期复杂的过程,各种不同的思想认识都会反映出来。例如,有的人思想方法片面,看到改革开放过程中以权谋私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一些党员干部理想失落,为人民服务思想淡漠,党风和社会风气下滑等消极现象,思想上产生种种犹疑和困惑;有的人从表面上看问题,认为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许多都是一些短篇的谈话、讲话,总觉得理论性不强,似乎只有堆满名词概念和长篇大论的专著才是理论;有的人缺乏分析,看到理论原则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某种“反差”,就怀疑指导理论的科学性和改革实践的正确性。这些思想认识问题,归根到底是怎样看待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怎样看待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这是当前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二、正确认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

1、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着眼于分析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迫切问题,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显著的特点。

每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都是时代需要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结晶,都带有时代的特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这样的时代里,一方面,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他们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革命取得成功,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出现了失误和曲折,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处于低潮之中。历史提出了如何正确总结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的问题。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不可能是专心致志地去撰写长篇大论的专著,而是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去总结历史经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提出的迫切问题,解决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这是一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理论创造工程,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因为“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借鉴国际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着眼于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问题,这是时代提出的历史使命,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邓小平同志不负时代的重托,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出现了蓬勃的生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

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迫切问题,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缺乏理论性,没有科学体系。看一个理论是否构成科学体系,应当主要看它是否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基础,是否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否有围绕主题而层层展开的系统理论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全具备了这些条件。这个理论正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基础,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层层递进、逐一展开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的论述,科学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浓厚的实践品格,即从实践中抽出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并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有些人没有搞清楚什么叫理论,抓不住科学理论的实质,认为邓小平同志著作许多都是一些短篇谈话、讲话,总觉得缺乏理论性。这完全是一种糊涂观念。毛泽东同志在五十多年前就曾经批评过这种糊涂观念,批评只会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不会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所谓理论和理论家。他深刻地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只有“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应用了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这样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理论家。”邓小平同志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家,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科学理论。

首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是从新的实践中抽出来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的许多观点,既总结吸收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更主要的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受挫折的教训提出来的。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是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的一贯思想。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说,建国初期,我们党对这个问题思想上是明确的,实践上也是成功的。1956年党的八大确定的政治路线也是一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路线。但是1957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搞政治运动,搞阶级斗争,直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经历严重挫折之后,面对着我国社会生产力长期停滞,发展缓慢,人民生活长期不能改善的现实,面对着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的现实,邓小平同志反复思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优越性究意表现在哪里?他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的理论观点,不但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建设没有搞好。

其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检验是完全符合我国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论。任何科学理论,不但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而且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东西,才能称得起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论。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为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同志不但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他坚持用这个标准来检验一切科学理论。一方面,他敢于肯定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有人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时,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指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敢于否定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例如,他总结了长期实践的经验,否定马克思主义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的论断,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要经常总结实践经验,以实践为标准,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不足的要逐步完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实践中创立,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理论。

3、博大精深,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表述形式上的特点。

这个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渊源看,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从解决的实践问题看,涉及到经济、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党的十四大,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一国两制”构想等九个方面,对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不但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且解决了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许多未曾遇到过的新课题、新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并不等于玄奥难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既然是很朴实的道理,而且它需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而完全没有必要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表述。马克思著作中有些名词概念不好懂,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玄奥,而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我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不熟悉、不知道,加上翻译过来的语言不好表述,因而不好理解。邓小平同志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又是同时代的人,他精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变成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动力。因而,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十分自然的。通俗易懂不等于理论性不强,而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深邃的理论。不精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只要我们摆脱对理论的传统偏见,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正确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

1、要用完整准确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来指导实践,防止片面性。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并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来指导各项工作。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后就指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这同样适用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从《邓小平文选》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的讲话,针对不同的问题,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但他的科学思想是一贯的。所以我们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这个理论,而必须从它的科学体系中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善于运用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理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把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一个层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精髓。

它是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第二个层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这一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或者说是这一理论的主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从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并围绕着这一主题来展开的。第三个层次是主题思想在各个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等,都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各个方面的展开和深化,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科学理论体系,无论是各个层次之间,还是各个原理、观点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必须从联系中完整准确地去把握它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能从个人主观需要出发强调某一方面,抛弃某一方面,这样就会陷入片面性,造成实践工作中的失误。

2、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防止断章取义。

毛泽东同志十分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一样,必须善于运用这个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领会这个理论的精神实质,防止从个人主观需要出发来断章取义,歪曲这个理论本身的科学内容。贯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统一的。最基本的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即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向人民负责,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表明了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也是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观点。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方法,这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邓小平同志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性中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并用来指导实践,分析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离开这个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从个人主观需要或小团体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就会导致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割裂甚至歪曲这个理论的科学内容。

3、要正确看待理论原则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反差”,坚定理论信念。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巨大威力。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民主法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加上工作中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与理论原则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这这情况下,有些人缺乏全面具体的分析,怀疑改革开放的正确性,进而怀疑指导理论的科学性。

当前,我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与理论原则之间形成的反差,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首先是实践主体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完整准确的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认识上和工作指导上存在片面性。例如,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少年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党风和社会风气下滑,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扭曲,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这与“两手抓”、“两个文明都要搞好”的理论原则就形成了反差。其次,是个私利或局部利益的诱导和驱动,影响理论原则的贯彻。例如,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些理论原则本身并没肖什么深奥,道理几乎人人皆懂。但是有些党员干部就是做不到,甚至说的是一套,行的是另一套,口头上讲为人民服务,行动上却以权谋私。其根本原因就是个人私利的驱动,把理论原则束之高阁,并不打算实行。再次,有些理论原则在宏观层次上确立了,但在微观层次上尚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在实现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难免被扭曲变形。例如,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在具体政策措施上应怎样来掌握,尚不明确。加上法制不健全,有的人就钻空子致富,有的人以权谋私致富,有的人非法聚财暴富,拉大贫富的差距,与理论原则也形成了反差。

应当指出,当前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与理论原则之间形成的反差,并不是现论原则不正确,而是理论原则在实践中被扭曲的结果,是实践行为背离了理论原则的产物。它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理论原则,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相背而驰的。因此,它既不能说明改革开放有偏差,更不能说明指导理论不科学。相反,它却说明:必须完整准确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来指导实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才能逐步缩小和消除各种违背理论原则的反差现象。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住了实践检验和国际国内政治**的考验,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实践的成功是对科学理论最有力的说服。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其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只看到某些漩涡和逆流而看不到历史长河的奔腾,是政治上的近视眼。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社会主义在国际上遇到挫折、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却呈现出勃勃生机。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整个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践已充分证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和要求的,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来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最可靠的保证。

经过这次的讨论和学习,让我们对与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们在今后能更好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机电09-2班

第一

2010-11-14

第三篇: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⒈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的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③马克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⒉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㈠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㈡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路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⒈论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⒉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事业已取得巨大胜利,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多次遇到较大的挫折。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不要因此而悲观失望。人民群众给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将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健康发展,取得更大的胜利。

⒊试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㈠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互相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一样㈡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②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形势与内容相对稳定,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形势与内容是基本适合的。内容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形式就落后于内容,逐渐成为内容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形势与内容变为基本不适合。这时就产生了变革原有形式以适应内容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变革,新形式代替了旧形式,形势与内容又基本适合。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是这样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过程。

⒈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①就唯物主义哲学而言,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论思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认识的理论,是对认识的反思和研究②认识发展史同人类发展史、生产发展史、社会发展史一样长久;而认识论只是认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认识论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过程和结果的再认识和反思,通过这种研究,揭示认识的本质、产生额发展规律③认识与认识论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就不能脱离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离不开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⒉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㈠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

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㈡真理和价值有时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人们之所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就在于它具有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真理与其价值是不可分的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侧。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追求满足需要的方式也会各异,于是便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那种与真理相悖的价值取向,即使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这种需要的满足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积极意义,甚至起消极或损坏的作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真理基础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⒈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阐明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②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讲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把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③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较落后,因此,加速发展生产力更具有迫切性。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⒊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有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桎梏。那时的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说,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⒌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①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国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作用。

⒍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①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②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就爱、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十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③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④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⒈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它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既然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但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管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各自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时各自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否则,越是劳动不熟练、劳动越差的人,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他生产的商品价值就越大,同一种商品就不会有相同的价值量,这显然不符合商品经济规律。实际上,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②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⒉论述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①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力从封

建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迅速发展。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资料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集中起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为发展,手工生产劳动转变为大机器工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生产规模进一步迅速扩大和产品数量的急剧增长。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促使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进一步向国外扩展,形成了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水平,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②资本积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因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⒈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从生产力方面看。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在生产力要素的变化上,就劳动者来说,脑力劳动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就劳动工具来说,由传统机器生产的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组成的“三机系统”,发展为增加了电脑控制机的“四机系统”,生产工具的智能化趋势日渐加强。就劳动对象来说,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的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②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并出现了工人持股的现象。③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⒉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①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②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表现在对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运行调控上。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缓和社会矛盾③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⒊试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①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②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性的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最终完成根本质变。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计划调节、福利主义、工人参与管理等都是这种非爆式质变的开端,也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式质变过程,但在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⒌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这就使得在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也要经历复杂的斗争,并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长期性。⒉为什么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①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②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其开始并不是完善的,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同时也表现为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③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识和利用,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⒊如何才能更好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领导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目前已有160年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著作中引用了大量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把人类文明的果实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营养。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和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经验和方法,都应该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当然

这种吸收应是批判的继承、学习和借鉴,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⒈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前发展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坚实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长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实现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以及国家自行消亡,从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将发展为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⒉试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历史上以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和更迭具有重大差别①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不是通过旧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调整和成熟中实现的,而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实现的。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②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⒊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㈠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趋势,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的吸取了英法两国的空想共产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因素,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思想的优秀成果,从而深刻的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科学的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群众展示了人类社会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前景。同时他们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解放全人类,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这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地位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结论,终于使人类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有空想变为科学②总之,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就在于它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㈡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①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闯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来,就已经在不断实践之中。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②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正是共产主义事业在现阶段的实践。所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国的现实生活之中。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特征 李泽泉 发布时间: 2010-08-03 04:13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把时代对学习的新要求注入了党的自身建设之中。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全员学习。党内学习教育不能只针对少数党员和领导干部,而应针对所有党员。因为每个党员,无论年龄大小、职业同异、职务高低、党龄 长短,也不论其基础如何,都面临着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挑战,都有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客观需要。这就要求完善我们党的学习教育培训体系,使党内学习教育培训从领导干部向全体党员拓展,从各级机关党组织向企业、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拓展。

第二,终身学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及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和新的理论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政党要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保持始终学习的劲头。一个学习型政党,不是每个党员有时要学习,有时不需要学习,而是入党多长,就要学习多长,将学习贯穿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永远保持思想上入党;不仅在关键时期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而是全党始终都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将学习贯穿于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主动学习。只有党员个体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使党员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使学习型政党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为此,建设学习型政党,启发党员个体的学习意识,增强党员个体学习的自觉性尤为重要,因为任何外在的因素都要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离开了党员个体的学习自觉,任何规定和要求都会成为形式主义。

第四,动态学习。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创新步伐加速,知识量剧增,信息更新速度极快,人们的知识、文化和信息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只有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渠道仅靠读书的静态学习已经不够,还要开辟向实践、向群众、向同志学习的动态的多元渠道。学习手段除了靠传统的书本、笔墨和纸张等工具外,还要大量地依靠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工具开展。

第五,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社会、科技、法律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都是学习型政党学习的内容。建设学习型政党目的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我们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固然离不开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但

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也就是说,通过学习,使我们党的广大党员干部成为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使学习成为一种责任。要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职责,融入工作之中,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学习交流活动,使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实现彼此沟通信息、互换知识、共享资源,使工作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

第二,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把学习理念贯穿于党员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充实于党的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使学习成为与党员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这样,学习不再是阶段性的短期集中培训,或仅是读书、看报、学文件、开会、听报告、上网,学习不再是一种形式,一种装点门面的事情,而是一种持续一生的健康情趣,一种责任、义务和使命。

第三,使学习成为一种创新能力。要注重进取、自主、学习与创新的价值取向,营造出一种崇尚科学、追求和谐、努力进取、乐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励广大党员进行持续不断的知识结构重组,激发广大党员不断超越自我的激情,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

第四,使学习成为一种人文关怀。要通过学习,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提高做好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提高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的能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维护和谐的能力。(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宣传部)

第五篇: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

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特征。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为:

1.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在相当长约一段时间里继续恶化;

2.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加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普通居民对环境问题也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

4.城市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局部有所缓解。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的一些污染指标上升幅度变小,一些指标(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标)已开始下降;

5.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6.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7.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颐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公共环境意识水平低下,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8.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解决的难度日益加大,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人口问题,都加剧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这些特征的存在与当代中国社会特定的转型过程密切相关。

下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鸣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辛 鸣 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个提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什么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 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五、论述题1.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 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当代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3. 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思想观点。......

    思想汇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思想汇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思想汇报可以让党组织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申请入党人员的思想状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一 敬爱的党组织: 通过......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空前深刻的分化与整合,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在诸多新的社会阶层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尤为......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粗浅理解(党课讲稿)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粗浅理解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极大的课题,没有人敢说自己弄通了。咱们以普通的“万金油”式干部,委实不敢妄言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和闪光的见识......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去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当代中国腐败现象(精选五篇)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当代中国腐败现象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学号: 专业:物流管理 姓名: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当代中国腐败现象 自2013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