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维西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对维西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国际环境对维西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国际资本的深入推进,为维西吸引国际资金,开拓国际经济协作交流,拓展国际贸易市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国际性的热点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发展绿色经济,运作生态资本已成为国际性的问题,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品牌和香格里拉国际品牌必将激活维西生态经济跨越发展。
二、国内环境对维西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助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国上下正轰轰烈烈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为了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了边防巩固和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中央对藏区和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出台一系列优惠的特殊政策;为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政策;在“三江”上游地区成功申请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这些特殊的政策和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维西特色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三、省内环境对维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吸引力
维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是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塔城镇到德钦县城的二级油路建设和维西白济汛乡到怒江州福贡县的三级油路的即将建设,必将极大地改善维西出口通达条件;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小城镇建设,这为维西加快建设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资金支持;省政府拟在维西境内澜沧江干流上建设三个大中型水电站,水电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必将拉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滇西北水电工业园区;维西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五大成矿带——西南三江成矿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中国最大的兰坪铅锌矿山水相连,铁矿储藏量大,分布面广,品味高,矿床埋藏浅,易采易选,深受外商的青睐,有一批优势企业已入住维西开发铁矿,有些企业即将入驻香格里拉吉期罗工业园区投资开发矿冶业,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必将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维西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建成,带动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香格里拉旅游热迅速升温,周边丽江市、大理市、怒江州等州市旅游业跨越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维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维西有望成为“三江”生态旅游集散中心。省政府把滇西北尤其是迪庆州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这为维西打造特色生态旅游,打造以傈僳族为主的特色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世界自然文化“三江并流”腹地品牌,促进县域旅游业跨越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四、州内环境对维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力
近年来,迪庆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扩大招商引资领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维西是全州农业人口最多的县,在迪庆州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维西生物园区,矿冶园区,水电工业的合理开发,必将成为迪庆州特色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目的地从城市转向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者追逐绿色生态、古朴民风、神秘宗教、传承歌舞、刺激探险,维西旅游业仍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环境诱人,开发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五、县内环境催人奋进
全县各族人民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近年来,县委政府对科级干部进行大调整、大轮换。调整干部后,无论从年龄结构、民族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更显科学合理。科级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真抓实干,呈现出开拓进取、干劲十足、昂扬向上、信心倍增的工作热情。全县上下人心思进谋发展、想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民族自信心和实干精神,必将成为推动维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一、举全县之力打牢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维西要缩短与发达县份之间的发展距离,就要加快农业、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国家资金、银行信贷、社会民间资本共同融资投入的格局。继续加大农田水利、高稳产农田和通路、通水、通电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公路出境通畅能力,重点建设维西至德钦的二级油路和维西至怒江州福贡县的三级油路。改造提升维西至香格里拉、德钦、兰坪、丽江等原有公路等级。拟报批香格里拉至维西铁路、澜沧江水航、攀天阁果咱底小型民用机场的前期建设项目。形成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保和镇、拖枝、皆菊、叶枝、巴迪、塔城、维登等民族特色小城镇,竭力改善特色城镇功能,形成空间分布合理,产业分工明确,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城镇。
二、全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激活绿色生态经济活力
1、加快培育生物产业。认真做好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以药材、核桃、板栗、红豆杉等后备基地建设,使其产生规模效益,加紧做好生物园区建设工作,形成园区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
2、加快开发水能资源,拉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开发澜沧江水电资源的历史性机遇,倾力推进水电资源开发。力争到“十二五”末,外送电量达20亿千瓦小时以上,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滇西北的重要水电生产基地。
3、加快发展矿冶业。维西县矿产资源富集,尤其铁矿资源优势明显。依托丰富的铁矿后备资源,加快建设香格里拉吉期罗工业园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园区,投资开发矿冶业。力争到“十二五”末,矿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把矿产业打造成支撑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
4、积极发展旅游业。维西旅游资源丰富,认真做好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打造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傈僳族文化王国三大品牌。打造香格里拉—德钦—维西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建设维西至福贡的旅游线路,实现“一日游三江”的目的,形成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澜沧江大峡谷—怒江风光大旅游线路,使维西成为中心连结点。着力打造以傈僳族文化特色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原生态旅游产业,使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后劲十足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三、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力抓好农村公路、水利、电网、农田、安居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末,实现20户以上村民小组通简易公路,到村委会驻地实现公路硬化目标;修通5条以上水利大沟,增加5万亩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消除无电村民小组,提高村民生产生活质量;完成12万亩以上以田、路、水、电为一体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实现农民人均一亩高稳产农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全县贫困人口下降到4万人。
四、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环保能源,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强对主要河流的管理,坚决取缔水源地直接污染源。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力争列入国家生态补偿县,居住在饮用水源头的居民实施易地移民转移或实施低保补助。力争到“十二五”末,生态公益林到5万亩以上,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到50平方公里以上。
五、切实加强社会建设、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
积极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澜沧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国家特殊扶持藏区发展、西部大
开发、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大项目规划,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投资开发维西。充分利用好上海、昆明、省财政厅等对口帮扶项目,加强与这些单位及地区的交流合作,争取更多的对口帮扶资金,借助发达地区窗口大力推介维西,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开发维西优势资源,促进维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
一、抓关键环节,提升发展氛围
要重新认识县情,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参与维西经济社会建设的热情,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推介维西,宣传维西,让更多的领导关心维西,更多的资金投入维西,更多的人才进入维西,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维西,增强维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后劲。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瓶颈
形成东北接香格里拉,东连丽江,南下大理、保山,西出怒江通往外国缅甸,北上藏区西藏的米字型骨干公路网络。做好小型民用机场、铁路、澜沧江水航的前期工作,形成水、陆、空齐头并进的交通网络。用活用足国家对农优惠政策,积极做好以田、水、路、电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片区开发,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高起点做好特色城镇规划,拓展县城面积,力争县城保和镇面积到30平方公里,做好拖枝、皆菊、叶枝、巴迪、塔城、维登民族特色小城镇,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抓支柱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1、抓生物产业,拉动特色经济增收。以拖枝为中心,加快香格里拉维西拖枝生物园区建设步伐,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入驻拖枝生物园区,开发药材、绿色食品等特色生物产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形成种、养、加、销为一体的现代生物产业,使生物产业实现新突破。
2、抓水电产业,增强经济实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澜沧江、金沙江“两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尽快促成国家投资建设里底、乌弄龙、托扒澜沧江大中型梯级电站。打通电力多个出口通道,使维西县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能源基地之一,成为滇西北的重要水电生产基地。
3、抓矿冶业,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能。加快铁、铜、铅锌等重要工业资源的地质堪探步伐,通过与县外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联合,把矿产业打造成支撑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
4、抓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认真做好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打造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傈僳族文化王国三大品牌。倾力开发雪龙山生态旅游景区,成为春夏旅游的亮点。
四、抓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高规格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高起点投入新农村示范点、游牧民定居、整村推进等建设项目,高标准做好以田、水、路、电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片区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做好农民工培训,人力向外输送的同时现实就近、就地就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种植优势,养殖优势,为国家重点建设基地,为生物园区、矿冶园区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五、抓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执法制度,依法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共赢。
六、抓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广泛吸纳各种资本开发维西优势资源,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建设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效益高的重大项目,用优势资源吸引外资。
七、抓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1、抓科技,促发展。利用农村广阔的资源优势,培训一大批特色产业种植能手,特色养殖专业能人,特色加工技术人才,真正实现科技高效利用,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2、抓教育,提素质。继续巩固“普九”成果,大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维西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3、抓卫文,保健康。加强对县医院、乡镇中心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培训医务人员,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让农民享受到实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心城镇民族文化广场工程,加强对宗教寺庙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解决依法打击和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确保国家安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4、抓保障、创就业。建立健全一整套社会保障体制,对失地农民多渠道建立公平的补偿机制、就业培训机制、职业安置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八、抓人才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梯度发展
加快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培养、引进、使用程序,使各类人才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维西经济社会梯度有序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十二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
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二五”规划的蓝图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
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政绩,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
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军,应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当然,在学习、国家时事政治、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党支部能够多多关注我的成长和努力,并给予提醒和帮助和考验。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党支部的帮助和考验,我会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将牢牢记住自身使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服务他人的能力,为建设幸福校园尽自己一份力量。
形势政策论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院:
系别:
学号:
姓名:
第三篇:湖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及对策研究之三
湖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及对策研究之三——将县域特色经济转化为产业集群
因为自然禀赋或某种技艺的历史积累,在湖南很多县形成了围绕特定产品以广泛的民间加工为基础的传统特色产业,使一个县在社会分工中形成比较优势,拥有一个知名品牌,享有市场声誉,如浏阳烟花、醴陵瓷器、永兴白银、长沙湘绣、隆回金银花、邵东打火机、冷水江的锑、祁东黄花菜、湘潭湘莲、桃江竹艺、慈利杜仲、茶陵大蒜、靖州杨梅、石门柑桔、湘阴荞头、衡东钨业,然而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初级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容易丢失,或者得不到应有的效益,只有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环境品质,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品位和县域经济文化品位,才能将经济特色培育成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形成发达的经济体。
一、什么是产业集群
伴随着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率先系统研究了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理论。他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效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简而言之,所谓产业集群,也称块状经济,就是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批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如美国硅谷是以IT产业为代表,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德国的斯图尔特生产机床、日本的静冈地区生产丰田汽车和雅马哈摩托车、浙江嵊州生产领带、大唐生产袜子。相比传统降低成本做生意和提高产业环境的做法,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组织经济发展的新途径,而各产业集群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力和持久竞争力,正说明一个悖论:在全球化经济趋势中,区域型经济通常是最具竞争优势的体系,这无疑也包括有特色的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成形时,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很小的地区,产品可以在国内市场处于垄断或相对垄断地位,生产同一类产品,不用到别的市场去找,如永兴的白银,占全国的1/3强,浏阳的烟花占国内市场的60~70%。
二、实行高度的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把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能降到最低,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做到小企业大规模;而且专业化分工就是形成新事业的催化剂。衡东的钨,就分钨合金、钨铁、高纯钨等,黄花菜、荞头等农产品加工,也分种与加工、深加工等环节,其成长方向也是更多的车间生产农户化、专业化。
三、很强的工业配套能力,形成充分的产业链。在同一地区为了采购到生产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原料,采购半径非常小,甚至集中到一个工业园区,采购费用非常低,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如大唐袜子,年产各类袜子30多亿双,300多个品种,有2453家袜子生产企业,550家原料生产企业,400家原料经销商,312家缝头卷边厂,5家印染厂,112家定型厂,305家包装厂,208家机械配件供应商,536家袜子营销商,103家联托运服务企业。
四、具有非常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简而言之,就同类产品的生产,其生产保障、后勤供应、教育培训、市场信息等都有专业机构的服务,举手可得,最大程度减少管理成本。
五、形成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成为同类产品普适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发散地,具有持续的创新与开发能力。术业有专攻,长期加工、生产一类产品,必然加深人们对这类物质或产品特性的认识,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又有广泛的民间加工基础,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产学研结合,倡导出类拔萃,鼓励而非扭曲竞争,就能形成该类产品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浏阳烟花,一千多年的发展,就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结合不断进步的历程,最近开发出来的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观烟花等先进技术,确立了浏阳烟花在国际上领先地位。
六、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环保成本。污染的治理,是新型工业化必然要求,既是技术问题又是组织问题,在产业集群处,污染治理成为了公共事业或准公共事业,要求能集中治理,从而节约环保成本,大大提高治理效果。最终,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能以最小的自然物质消耗满足人类需求和市场竞争要求,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或称之为轻度侵害我们的生存环境。
综合起来,就是因为产业集群的内部沟通良好,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的总成本,而不是以低廉的人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形成产业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
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诱因很多,甚至关系一些机遇,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的市场竞争。竞争使产业保持活力,市场竞争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中,从而形成规模和比较明显的区域分工。
2、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产权制度安排,其本质是变该地区对产业的低度投资为大量投资。国内的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从微观产权所有制结构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东部地区有着完全适应需求的,产权明晰的,极富活力的大量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
3、有一大批优秀的、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他们熟悉市场规则和创造财富的渠道,熟知企业的组织形式,而且不以利小而不为,主动创造和维持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新事业,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形成产业集群。
4、开放和高效的政府。政府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转换职能,着力培育,为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更深入地实现把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尤其是对于发展中的县域经济,政府的主要优势和职能就体现在政策和简化了的程序上,这些通常是鼓励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依靠科技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财富创造,比方专业基础设施、专业教育培训、信息、商展和其它改善投资环境的公共投资。
三、如何促使县域特色经济转化为产业集群
众多区域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专业化群集发展是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渠道。我省的众多县域经济在经济特色形成之时,就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产业集群所要求的规模,获得了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这种产业集群只是发展中的产业集群,相比发达经济体中的产业集群,他的成员比较少,一般呈现出以少数大企业、政府机构和销售商为中心的层级或辐射状结构,集群内部沟通十分有限,他的良好发育受制于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过低、技术不强、缺乏资金以及发展不充分的相关机构,政府区域经济政策与之不相适应,教育的我行我素;如果政府还让企业受到保护、免于竞争、乐于垄断,将进一步延缓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要切实完成产业集群化过程,形成产业集群最大获益和持续发展能力,还需要培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和环境,需要制定发展战略:
1、全球化思考与定位。入世以后,市场是全球化的,生产要素也是全球化的,在培育产业集群时,目标是培育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集群。
2、保持宏观稳定和政治稳定,主要是致力于发展产业集群和提升竞争力的政策稳定连续,产业集群的发展需兼顾深度和广度,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竞争优势。
3、选择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道路,产业集群在萌芽和发展时,政府可以强化或提供协助,但不应该企图创造一个全新产业集群。新的产业集群最好是从已有的集群中培育,对县域经济来讲,就是其特色经济。首先是应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依据产业基础,施行鼓励各种主体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的政策,在湖南每个县的居民人均存款余额在三千元左右,关键是在政策如何启动;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通过专业化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特殊政策,吸引与集群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落户,尚处落后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吸引外资。
4、大力改善非流动硬环境,吸引流动性要素。通过BOT方式和其他公共投资方式,形成吸引外部资金、人才、资源的交通、通信、居住、科研环境,加快各种流动要素的聚集。
5、积极改进软件要素。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人才、讲信誉、鼓励个性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要积极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尤其要在个人权益制度、产权制度、决策制度、教育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加大创新,形成有充分营养的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体系。
6、扩大对外开放。开放有助于资源的流动和产业的群集,开放也有助于引进更广泛和更严格的监督。通过广泛开放、大量引进和兼收并蓄地学习,特别是重视、鼓励国内外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参与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取消地方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加快市场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的进程,使产业集群各要素最广泛、最充分地交流、融合。产业集群也必须是个开放的体系,才能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第四篇:对十二五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思考
对十二五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思考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事关汕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十二五”将是汕头市构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期”,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实现“五年大变化”目标的“决胜期”,为答好汪洋书记三道题全面奠定基础的“积累期”。因此,如何乘势而上,制订一个紧贴市情,体现省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十二五”汕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思考、谋划汕头“十二五”的发展,需要客观分析、清醒认识“十二五”期间,汕头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应该说,“十二五”的国内外环境对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环境看,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都为汕头市对外开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凸现汕头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省委、省政府对汕头实现“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出台了扶持措施,这为汕头加快改革和发展,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广阔空间。
还必须看到的是,“十二五”汕头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以“十一五”发展为基础。从《汕头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已完成从“十五”时期的低速增长到“十一五”时期较快增长的转变。GDP增长率、人均GDP、财政得益率等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耕地保有量、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森林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等9项规划约束性指标,除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减少指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耕地保有量指标未达到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规划控制目标要求外,其余指标均达到或基本达到进度要求,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因此,汕头有能力、有实力,也有基础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十二五”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当然,汕头“十一五”的发展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各种困难和风险:既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共性问题,也面临着汕头发展中的一些特殊矛盾,如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工业核心竞争力弱、企业规模不大、资源、环境和要素制约加剧等等。认清这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助于使“十二五”规划的制订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简要分析,现就“十二五”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等作些简要地分析,提出“五个优先”的发展思路。
一、“十二五”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
“十二五”期间,汕头经济社会的发展应有一个对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发展特性和发展目标的定位问题。定位准确、工作到位,才能防止可能出现的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确保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
1、在发展阶段的定位上,必须科学认识到“十二五”汕头正处于全面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定阶段。省委、省政府在粤东地区现场会和工作会议对汕头提出了较高的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汕头市实现“五年大变化”实施意见》,提出把汕头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正是汕头市实现发展目标的特定阶段。统计分析表明,到2009年底,我市“十一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优于预期目标,规划提出的主要发展任务和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正扎实推进,预计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5%。这说明,汕头市已具备了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对实现新一轮发展应有充分自信。同时,对“十二五”前期,汕头总量偏小,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产业发展层次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缺乏战略型重大项目的客观现实,必须加以正视。在谋划“十二五”发展的思路、设想和举措时,必须紧紧咬住发展目标不放,顺利实现由“五年大变化”向“十年大发展”阶段的过渡。
2、在发展要求的定位上,必须科学地认识到,“十二五”汕头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首先要充分宣传汕头“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从而进一步提高汕头全市
上下对加快发展的信心,消除悲观失望、怨天尤人的情绪。同时,我们又应以高度的自觉和清醒,看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不足和缺陷。在研究、规划“十二五”汕头发展时,注重防范脱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追求发展上的实利性和局部性的倾向,坚持走内涵式经济增长之路;注重从生产要素的投入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注重从物质技术的数量到人力资本的质量;注重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结合。
3、在发展特性的定位上,必须科学地认识到,“十二五”汕头发展谋求的是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转型。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并且在经济社会活动的每个领域、每个层面都必须得到充分体现,这是实现汕头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对此,必须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足够和充分的反映,尤其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依靠扩大内涵、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促进新的经济增长;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步伐,对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市域层面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出全面规划,并付诸实施,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服务业的布局,存在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集中,是为了做强,以形成一个粤东区域的中心,形成凝聚力和辐射力。分散,是为了做大,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促进城市发展。具体如何布局,因篇幅所限,另文阐述。
4、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上,科学地认识到,“十二五”汕头发展必须拓宽视野,瞄准新的标杆。根据未来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国家不断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有利于我市发挥地处海峡西岸地区,与台湾人员经贸往来密切,东南亚、港澳华侨众多的人缘、地缘优势的有效放大,汕头在未来区域经济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目标定位。根据汕头的发展,“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敢闯敢冒、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海滨风情特色的宜居、宜商、宜创业的和谐之地。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动力分析
“十二五”时期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主要取决于支撑发展的动力,把握住和利用好这些动力,是推动“十二五”汕头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抉择。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在“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和利用。
1、体制创新的动力
我市与珠三角地区先进城市相比,在体制创新方面的差距较大。如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已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3以上,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仍有所欠缺,制约了民营经济进一步做强做大。“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体制障碍,在教育培训、信息服务、融资担保、行业管理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出台一些扶持措施,将民营经济这个发展动力添足油、加足劲。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入推进各项体制创新,重点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上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加快实现“五年大变化”注入强大动力。
2、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
“十二五”期间,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着力推动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并加强与此相关的制度建设,改变目前依靠高能耗、高物耗促增长的局面。在当前资源约束日趋严重的时期,这种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无疑将使我们能够积蓄更多的能量和动力用于“十二五”的建设与发展。
3、结构调整的动力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十二五”我市如何加快推行新型工业化,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是必须得到解决的问题,出路就在于结构调整。因此,“十二五”时期,应继续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资本结构等的调整上做足功夫,以此催发新活力。在产业规划上,全面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按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引和“四规融合”的理念,抓紧编制实施《汕头市现代产业功能区与重大项目规划》;在产业结构方面,积极发展原油储备及石化深加工、能源工业、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现代物流等临港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输配电设备特色品牌产业。积极创建“国家印刷包装名城”和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输配电设备、文具业、玩具礼品业、音像制品等特色产业基地,同时,更加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在相互配套中壮大,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提升服务水平,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门类齐全、功能完善,辐射粤东、闽西南、赣东南,面向国内外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体系。
4、开放的动力
“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全面融入珠三角改革发展,融入粤港澳紧密合作,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推动产业资本有序地向工业经济带和各级、各类园区集聚,打造纺织服装、玩具工艺、电子信息、印刷包装、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和一批上档次的制造业基地,这将是“十二五”汕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做大做强我市优势产业经济的重要动力因素。同时,随着我市更多地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及自身产业配套程度的提高,要真正用足用好产业转移,需要我们在观念、工作机制上进行更深入的调整与创新,进一步创新政府服务,加快“大通关”建设,降低投资成本,培育引资载体,搞好服务环境的科学化,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廉洁政府。
5、环境改善的动力
环境竞争力决定着发展竞争力。目前我市正在着力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招商引资责任制等政策措施,这些举措增强了我市的吸引力,也增强了各类投资者对我市的信心。“十二五”时期,我们应花更大的力量进行投资环境建设,重点是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行政观念,减少政府行政审批,将服务重点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创新政府服务,加快“大通关”建设,降低投资成本,培育引资载体,搞好服务环境的科学化,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廉洁政府,保障我市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十二五”汕头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要求高起点上推进汕头加快发展,在发展思路上提出了“五个优先”的建议:——科学发展,创新优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引领作用,继续在改革开放上先行先试,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营造敢闯敢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宽松环境。
——立足粤东,服务优先。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港口、对台、侨乡、海洋优势以及汕头地处环珠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地区、联结“珠三角”与“长三角”、面向东南亚的特殊区位优势。着力增强汕头的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服务功能,携手带动粤东各市共同发展,在融入珠三角改革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深化港澳台及东盟合作中找准定位,赢得先机。
——分类指导,发展优先。依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原则,划分不同产业发展功能区,落实不同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分类指导与考核机制。促进区域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立足当前,长远优先。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着眼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从解决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从长远谋划各领域的改革发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做大总量,质量优先。全力加快发展速度,尽快壮大经济总量,努力提升经济质量,高度重视人均指标。着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篇:昆明市投资环境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
昆明市投资环境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
专业:企业管理
学号:姓名:台201007120007海 龙
昆明市投资环境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昆明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昆明要做好大开发的文章,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必须对投资环境进行的正确的评价。本文分析了昆明市投资环境的基本态势的优势与劣势的现状下,提出了对昆明市投资环境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昆明市,投资环境,态势,优化措施
1.昆明市投资环境基本态势
1.1优势
1.1.1经济地理区位和市场集散优势
昆明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形北高南低,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西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约21011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225平方公里。昆明地区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全年日照时数2250小时左右,无霜期达240天以上,因温湿度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花开不绝,植物生长茂盛,以“春城”著称。
昆明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昆明既是发达地区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理想终端,又是国内各个城市向东南亚、南亚拓展市场的理想起点。同时,作为云南的省会,昆明的市场体系覆盖全省,经济发展触角延伸全省,资源要素运作半径辐射全省。独特的区位,必将为昆明的长远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1.2 资源优势与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有磷、盐、铜、铁、煤、钛、石英砂、粘土等,以磷、盐矿最为丰富。磷矿总储量约46亿吨;盐矿储量约138亿吨,居中国内陆第二位。
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3项,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多条国家级黄金旅游线路,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1.1.3 工业基础与农业基础
昆明工业形成了以卷烟、机电、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生物制药等为主导产业的生产体系,精密机床、光学仪器、磷化工、天然香料、名优卷烟、云南白药等产品驰名海内外。
昆明日照长、霜期短,适宜多种植物生长,野生植物有1200余种,有400余种传统花卉,是内地冬春早菜三大基地之一,形成了粮、烟、菜、畜、花、果等优势产业。
1.1.4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昆明是国家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及枢纽之一,拥有发达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航空:昆明国际机场是全国六大航空港之一,开辟有国际及地区航线200余条,通往曼谷、清迈、河内、胡志明市、仰光、曼德勒、万象、新加坡、吉隆坡、大阪、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主要城市。在建的昆明新机场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全国第四个门户枢纽机场。
铁路:内昆铁路、南昆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滇越铁路、广大铁路6条国内干线。
公路:以昆明为止点或过境昆明的国道有324、108、326、213、320、40、65等;以昆明为止点或过境昆明的省道有101、102、103、202、207、214、215等辐射云南全省,通向贵州、四川;昆曼、昆仰公路通向老挝、缅甸,规划中的泛亚铁路,由昆明出发,可达周边国家和地区。
市内交通:至2008年底,市内现有公交运营线路199条,全市营运的公交车辆有3372.6标台(辆),公交出行分担率30%。
供电 :2008年全市发电量223.81亿千瓦时。供水 2008年全市自来水生产量为23891.74万立方米,可充分满足工业及生活用水
1.1.5经济环境与行政环境
近年来,昆明市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启动等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昆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5.4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4.99亿元,同比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亿元,同比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82元,同比增长13.3%。
昆明市高度重视利用外来投资工作,以创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506项精简到96项,是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推行“阳光政务”,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建立最严厉的问责制度、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度和最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度,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投资发展软环境。
1.2劣势
1.2.1 地理位置的严重制约
昆明地区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山区,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地处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多位于高原及崇山峻岭的高寒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有的地方目前还使用人力、畜力、手工作坊生产,工具、设备极为简陋。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贫困问题突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许多地区交通、通讯设施落后,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交流十分困难。
1.2.2 人才环境不足
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导致昆明地区的人力资本不足。由于地处西部地区,相当数量的人口,尤其是农民素质偏低,生存能力较弱,加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素质较高的人口东流,使得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显得更加不足。尽管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框架中,将“发展科技教育投入”列为重要的一项,但是如果单纯强调增加科技、教育投入,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这部分投入的产出很
可能会外流:西部的技术发明将会因东部的回报高而流入东部,西部提高了素质的科技人员或农民也会因东部的薪水高、待遇好而流入东部。这样,国家开发西部的一项很重要的投资,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用于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仍得不到满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如果一个企业得不到高素质人才,很难取得高回报。
1.2.3 社会环境落后
昆明市人文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政府环境等软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由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历史等社会人文方面的特殊性,由此而形成社会环境及思想观念上的封闭性,这些因素导致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步伐的缓慢和滞后。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第一,“三乱”问题屡禁不止,推诿扯皮刁难现象时有发生,吃拿卡要纠而复生;行政机构门难进、脸难看、办事拖拉、手续繁琐,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贪污腐化、索贿受贿的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部门奢侈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 法,执法违法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秩序较乱。第三,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尚不完善,对政策存在落实不好的现象,政府制定的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的部门和有的机关工作人员走了样,如被企业反映了问题,便心怀不满,变着花样刁难企业。
2.优化昆明投资环境的途径
2.1改善政策
改善政策环境对优化昆明投资环境起根本性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并统一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通过制定高新技术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减免高新技术投资所得税和增值税,鼓励对高新技术投资,为外来投资创造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积极探索保护和优化投资的法制环境的新方法、新路子、新手段,提供超前的法律服务,加速改善我省投资环境,创造一个具有投资吸引力的法制环境;我们要以投融资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为切入点,提高行政部门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地开放投资市场,全方位拓展投资方式,创造一个具有投资吸引力的体制环境;我们还要积极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特别是要大力倡导商业道德,创造一个具有投资吸引力的社会环境。
2.2吸引人才
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步骤。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人才政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人才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投资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有丰富经验的投资家,另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人才的分布状况基本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我国东部地区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再次之。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广泛吸纳人才,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2.3转变思想
昆明与沿海省市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在思想观念上。我们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因而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都不及沿海省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程度;改革开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消除禁锢人们思想的疑虑和困惑,创造一个开放的经济增长环境,才能促进我省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所以改善投资环境的关键是突破内陆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足、用活、用好中央给予的各项政策,创造一种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做好优化投资环境工作。
2.4注重层次
根据昆明的特点,昆明的定位是:一是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将昆明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城市;二是文化名城;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昆明的城市品牌效应、所具有的投资优惠政策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等众多因素,使得企业家在桂投资办产业具有独特优势。昆明市利用外资重点产业是: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林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及第三产业的重点是: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国内商业零售、对外贸易、旅行社、仓储、建筑安装、公路运输、教育、医疗卫生及其他外商中介机构等利用外资试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是:生物工程、信息工程、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技术、节约能源技术以及新材料等项目;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机械、电子、医药、食品、汽车及其配件、橡胶、纺织、建材等现有工业产品质量,促进产品结构调整的项目。农林业的重点是: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项目;粮食、水果、蔬菜、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储运、加工或保鲜项目;大规模经济林营造和林产品深加工项目;水利建设及营运项目;科、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基础设施的重点是:交通、通信、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项目。
参考文献:
[1] 云南年鉴 2009(2)[Z]
[2] 吴巧生 / 王华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环境因
素[J].中国软科学,2001(4)
[3]罗金明 关于营造西部最佳综合环境的探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1(1)
[4]李廉水/ 宋乐伟/ 王荣飞论西部科技产业发展[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4
[5]吴玉鸣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
综合评价方法[J].南都学坛, 人文社科版,2002,2
[6]魏蓬。浅谈西部大开发战略人力资源的重要性[J]沿海企业与科技,208,(09)
[7]唐邦勤.云南省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与优化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3
[8]苏芳.中国东西部投资环境的比较分析[D]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9]李俊杰.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10]江筠.区域投资环境评估与分析[D] 浙江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