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校外学习中心简介(5篇)

时间:2019-05-14 05:3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校外学习中心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校外学习中心简介》。

第一篇: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校外学习中心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生态

工程职业学院校外学习中心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校外学习中心依托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建立。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下称“学院”)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设置的国有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占地235571平方米,建筑面积128323平方米。学院现有教师 239 名,其中教授 27 名,副教授 101 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含在读教师)136 名,“双师型”教师 134 名,在校生 5500 余名。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信息技术设施完备,校园网已覆盖全院教学、科研和公办场所,联网教学计算机800多台。

目前,学院以园林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中药制药技术等为主干专业,辅以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食品营养与检测、家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现设有生态工程、资源环境、生物技术、应用技术、经济贸易、计算机技术、人文社科等7个系,2010年招生28个专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校外学习中心在教学管理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适应个体发展需求,顺应文化大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趋势的重要办学方式和学习途径,为有志深造并获得高校国家文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二篇:生态中心学科简介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简介

二级学科中文名称:环境科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cience

一、学科概况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03年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中名列第二。“环境科学”学科2011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学科。

环境科学学科主要依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系统开展PTS相关研究的单位之一,在环境分析化学、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对于推动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满足国家环境保护重大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0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考核中获得优秀实验室。本学科培养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未来发展目标是立足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环境保护重大需求,在环境分析方法、环境过程、污染控制和生态毒理学研究方面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环境化学研究的某些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在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环境安全相关的研究领域服务于国家目标,为污染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学科点拥有5000 m³的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值累计约7400多万元,其中公用平台仪器设备资产累计约3000万元人民币。研究人员总计6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20人。先后有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划”入选者10人。以江桂斌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创新群体于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2009年顺利通过中期考评,以优异成绩获得延续资助。

在过去五年中,本学科培养点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0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973项目2项、863课题12项、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项、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4项、重点基金7项、面上基金(含青年)83项、以及中科院创新群体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13篇,其中SCI收录期刊597篇,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Natl.Acad.Sci.5篇、Environ.Sci.Technol.31篇、Anal.Chem.16篇。五年中共申请专利104项,已经获得授权21项;研制出6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分析仪器,部分实现产业化并推广应用;研制的土壤PCB标准物质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组织和承办了22次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长江学者成就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学会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学科点始终把人才战略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以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带动学科点的发展,近5年新引进的人才超过本培养点研究员数的50%,每年的青年学术年会为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了重要讲坛。2006年以来,本学科培养点举办多次国际国内会议,江桂斌院士等在国外著名大学讲学或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多次做报告,并承担了诸多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接收国外访问学者13人,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设立指导小组,共同指导研究生论文工作。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对在读研究生本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工作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基础上评选出特别奖、一等 2 奖和二等奖学金获奖名单。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制订了“论文预审制”、“研究生考勤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并规定博士研究生必须在SCI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才能授予学位。

5年来本学科培养点共培养毕业博士生216人(包括2名外国留学生)、硕士生5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0名。研究生中先后有16人获得全国及中国科学院各类奖项,其中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1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1人,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人,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人,宝钢教育奖2人。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本学科点以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的分析方法、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毒理效应为主要研究方向。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研究从环境样品的前处理、分离纯化到检测的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引进和改进国际通用方法,为国家环境目标服务;环境化学方面,研究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环境过程,包括污染现状、降解机制、累积机理和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污染控制原理;生态毒理学方面,从分子、细胞、器官、个体、群落到生态系统等尺度上研究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对动物和人体的影响,发展生物标志物方法、模型动物及毒性筛选与评价方法。本学科点是国内最早提出和系统开展PTS相关研究的单位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即率先在国内开展PTS的相关研究和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体系的建设,在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国PTS的环境管理及污染控制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学科带头人有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先后5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培养的研究生 2次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现任《环境化学》杂志主编,国际著名杂志ES&T副主编,Anal.Chim.Acta和J.Chromatogr.A等国际杂志编委。

徐晓白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何梁何利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曾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及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UNEP/GEF(联合国环境署全球基金委)STAPⅢ Member第三届科技咨询组成员。

魏复盛 中国工程院院士。编著或组织编写的专著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

郑明辉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区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组织委员会负责人,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协调委员会成员。在二恶英类生成及降解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国际杂志J.Environ.Monit.副主编,《环境化学》常务副主编和《科学通报》编委。

朱本占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化学会著名毒理学期刊Chem.Res.Toxicol.期刊编委,以及《科学通报》、《环境化学》等国内期刊编委。有关自由基产生机理和复合环境污染物协同毒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的综合性学术期刊PNAS上连续发表4篇论文。

张淑贞 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已在国外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任国际 4 期刊Environ.Pollut.编委。

本学科点的知识基础涉及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应用催化科学、环境催化、环境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招收的研究生须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环境化学或环境分析相关专业知识或相关背景,有一定的化学仪器操作能力。

本学科点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积淀、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能在科研、教学、工程实践和管理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并成为骨干。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环境工程学科主要依托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涵盖大气环境研究室、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室和环境纳米材料研究室。2008年“环境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1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学科。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峻挑战。尽管近年来国家已经在环境保护上保持很大的投入力度,水环境质量整体上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占据了我国70%人口的村镇污水处理和环境整治任重道远。在大气环境方面,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加剧,继“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大气烟霾以及“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固体废弃物方面,除了生活垃圾外,建筑垃圾、电子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上述环境污染问题都已成为限制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本学科点涵盖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新型大气污染处理技术与材料、环境材料与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等研究方向,国家有着重大的需求,相关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本学科点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战略型人才。共有研究员19名、副研22名、助研30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成员2名,“水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1名、主题专家组成员1名,“863”专家组成员1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基金委学部咨询委员会成员1名,基金委学部监督委员会成员1名,并建有国家基金委“环境微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创新研究群体。

近5年来,环境工程学科承担了大量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19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超过3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水协创新项目研究奖1项等多个奖项。共发表论文102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80篇;授权专利66项;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

本学科点研究及办公用房面积4500平米,其中包括模拟实验大厅650平方米、公共仪器平台300平米、水生态与毒理研究的大型养鱼房、有害微生物实验室、冷库以及管道纯水等公用实验设施。

本学科点是国内最具规模和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环境工程研究基地。近5年内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4篇、院长特别奖1名,院长优秀奖7名、宝洁优秀研究生奖9名、朱李月华优秀奖

5、刘永龄奖1名,奥加诺(水质与环境)奖学金27名。

在人才培养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制度建设:依据中心培养方案,实行导师负责制,设立指导小组,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生定期向导师汇报科研进展,严格执行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考核制度。按照研究生院的优秀学生评选条例,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学生,激励学习勤奋、科研出色的学生。

管理建设:配备研究生专职秘书一人,负责本学科点研究生事务的日常管理;另由青年职工组成的国际合作、学生与文体等工作小组负责开展一系列的中外交流等研究生学术活动。

教师队伍建设:本学科全体研究人员定期参加研究生院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举办的每年一次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

对外合作交流:每年选送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赴国外高校与研究机构深造、研修,目前已与澳大利亚AWQC、瑞士EAWAG、国际水协会(IWA)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本学科培养点是国内最具规模的跨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环境工程研究基地,在本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共包括以下4个主要研究方向:

饮用水安全保障:面向国家解决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研究前沿,以水质健康风险调控为核心,在水源水质改善、水厂高效净化、末端水质安全保障的全过程以及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以期在饮用水质安全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集成应用方面获得开创性的成果。

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以污水经济、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安全利用为目的,以水质转化过程为主线,深入研究不同类型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明确其在水处理工艺中的行为与归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研发适用于城市污水、农村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系列新技术与新工艺。

新型大气污染处理技术与材料:针对我国机动车与固定源NOx排放超标、大气污染区域化与复合化的态势、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等大气环境热点问题,系统研究环境催化反应机理、大气中典型污染物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催化剂设计和污染物催化净化新方法,以期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环境材料与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针对目前我国固体废弃物快速 增加的现状,研究环境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功能开发及环境效应,环境纳米技术进行污染减排、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及可再生资源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资源化利用电子垃圾、生物质以及无害化处理危险废弃物等,以期为我国工业污染减排、固体废弃物和矿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适合国情、理念先进、经济实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

本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有:

曲久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本,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水质净化方向,主持完成多项重要水污染控制与水质净化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9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IWA全球创新项目奖1项。

杨敏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创办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发表论文2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在水污染控制方向,有多项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并在为政府和企业的科技咨询中发挥积极作用。被评为2010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刘俊新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1项。在水污染控制方向,有多项成果得到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贺泓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发表论文158篇,申请发明专利32项。在大气污染控制方向,转让 9 专利成果6项。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奖。

张付申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24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工程应用。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招收的研究生须具有良好的数学、化学基础,主要基础学科包括环境保护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原理等。

通过几年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成为城市、区域及流域和工业企业的水、气、固体废物和其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的高级科技创新人才。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logy

一、学科概况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城镇人口6.66亿,城镇化水平达49.7%,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5%,将有约10亿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高速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滞后,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当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中都明确提出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等相关内容。在国际上,生态学从只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开始向包括人在内的城市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的转变,产生了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修复等许多热点领域。因而,开展城市与区域生态系统的研究,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是国际生态学发展趋势和国家生态环境重大需求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学科点依托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生态学前沿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支学科配置齐全、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很强创新和竞争能力的研究队伍,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已成为我国城市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中心和人才 11 培养基地。“生态学”学科2011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固定人员67人,研究人员6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研究员19人,副研究员18人,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职工人数的85%,形成了以中青年研究人员为主体,研究生、博士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人才队伍。通过多年发展,本学科已具备了较好的科研条件和支撑体系,建立了生态要素综合分析平台、计算机系统模拟和数据管理平台、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形成了海南岛、黄土丘陵沟壑区、岷江流域、京津唐地区等多个研究基地。

本学科点将生态学前沿探索与国家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近5年承担各类项目课题有197项,总到位科研经费14956万元。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共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省部科技奖励1项。本学科点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我国区域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奠定了科学基础,负责完成的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的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以及省级主体功能区区划指南的生态功能评价方法,为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开展汶川大地震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灾区灾后重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为救灾重建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学科点坚持大力培养和择优引进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原则,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和竞争能力的研究团队。先后有5人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6人获青年科技奖,多名研究生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地奥奖学金、刘永龄奖和保洁奖等。

在人才培养上,本学科点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制度方面: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设立指导小组,共同指 12 导研究生论文工作,要求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科研情况、严肃论文开题报告制度、中期考核制度和考核制度。对在读研究生每进行全面考核,评选出特别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学金。

管理方面:配备学术秘书、行政秘书各1人,负责本学科研究生事务的日常管理,并协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

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科点全体导师只有参加研究生院和中心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以后,才具有相应的资格招收研究生。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本学科以城市与区域生态系统为对象,开展复合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功能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揭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调控机理,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如下5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特征与调控: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功能特征与演变规律,揭示城市格局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胁迫作用,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物质代谢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城市生态调控与生态建设方法,为我国城市发展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区域生态格局与过程:研究区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景观动态与模拟方法,以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恢复,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环境变化与生态响应:研究环境变化与大气污染的生态效应、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与生态恢复方法与措施,揭示退化土壤中元素循环、转化过程、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探讨土壤环境生态修复的原理与方法。生态评价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人类活动胁迫下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的演变特征,复合生态系统分析与模拟方法,以及城市与区域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调控机制与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为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生态风险与环境管理:研究我国重要生态问题形成机制与控制对策、重大工程的生态风险评价与防范措施,研究城市与区域关键污染物的空间扩散过程、生态效应及管理对策,以及面向国家需求的环境管理理论与方法。

主要特色与优势包括:

(1)以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为对象开展创新性研究,开拓了我国城市生态学、区域生态格局与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生态学新领域的研究,促进了生态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围绕国家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为国家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对策。

(3)面向国家可持续发展开展战略研究,规划并指导我国第一个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的建设,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了新的模式。

(4)在我国宏观生态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生态领域科技发展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实践中,凝聚了一批在国内外生态学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冯宗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位委员会主任。开拓了我国酸雨生态影响和生态恢复工程研究领域,在生态系统生物量、养分循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发表论文200多篇,专 14 著6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5项及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等。

王如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名誉主席、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副主席等职。从事复合系统生态理论、方法及产业生态工程集成技术研究。获国际人类生态学突出贡献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部级一等奖4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3次,特等奖1次。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学术论著11本。先后获10余项国家和部委级级荣誉称号。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国际生态学会执委,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多种国际杂志编委、副主编、主编等职。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土地利用与评价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9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7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5项,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目前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规划与生态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共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在SCIENCE、PANS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10余部。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与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科技奖7项。

贺纪正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创建“土壤分子生态学”研究组,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元素循环转化的生物 地球化学过程、污染土壤修复与生态风险评价等。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土壤环境研究室主任、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兼任SCI杂志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Soil Research编委/编辑。在 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学)、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The ISME Journal、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Journal of Soils & Sediments等SCI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SCI引用700余次,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的前置学科包括普通生态学、自然地理学、水文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本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成为我国城市、区域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和模式的人才培养基地。

二级学科中文名称: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一、学科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问题非常复杂,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研究其形成、发展和治理不但需要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知识来支撑,需要环境工程来治理,而且需要从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的角度,认识环境问题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环境问题整治的社会经济可行性,提出环境问题的管理对策和措施。因此,环境问题已逐步受到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专业在国内外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无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研究和教学,还是国家政府部门的环境法规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管理、污染企业或污染治理企业的环境管理等,都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人才。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的研究主要是能更好地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服务,更加科学地制定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更加深入的研究经济、环境、社会及管理交叉领域的相关关系,揭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和科学管理之间的作用机制。

本学科点依托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有3名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34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7项,科研经费共计3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29篇,其中SCI收录60 篇,出版学术专著1篇,授权专利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卢嘉锡青年人才奖1项。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属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涉及到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地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同时也需要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研究方向:以环境科学研究和生态学研究为基础,交叉渗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知识,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环境管理事业发展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综合型的科研与管理人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产业生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决策理论和方法、环境污染的经济评价、生态系统评价、环境政策等。

主要学术带头人有:

吕永龙 研究员,现任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主席,Chemistry and Ecology期刊编委等职。主要从事环境系统模拟与政策分析、环境管理方法学、环境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健康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主编(译)、合作编著中英文专著15部。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吴钢 研究员,现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工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管理;流域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曾主持或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1项、重点基金1项、面上基金6项,国家科技攻关专题3项,国家科技部专项基 金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院地合作项目5项。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SCI源论文28篇。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培养对象应具有的前置学科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环境工程、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统计学、政策和管理研究方法、环境伦理学、遥感和环境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经济与管理学专业特长,具有较强的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环境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等部门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第三篇:简介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唯一一所民办艺术建筑类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地处重庆市南岸茶园新区长江工业园,学习环境优美,占地500亩。现有艺术设计系、艺术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与及管理系、动漫设计系四个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及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开设12个专业(方向),全日制在校学生可达6000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教授、副教授达到3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总师资比例达到50%以上,所有双师型教师都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

学院由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西南地区建筑装饰行业的“领头羊”重庆港鑫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兴办,公司独立承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国际会展会议中心、重庆人民大厦、重庆大剧院以及上海世博园重庆馆和重庆江北机场等一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筑装饰工程,具有雄厚的综合实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前景。

学院坚持“懂理论、重实践、创新思维、保障就业 ”“面向市场,打好基础,注重修身,强化技能”的办学理念,遵循依托投资方港鑫公司与重庆工商大学建筑装饰设计艺术学院(合办)、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创新工程中心港鑫设计研究所(合办)雄厚的办学资源和丰富的行业工程经验,真正贯彻落实“直接从事艺术创作、艺术生产、艺术管理、服务一线” 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新科技的应用实施者、企业生产的组织者、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第四篇:测绘工程实验中心简介

测绘工程实验中心简介

测绘工程实验中心成立于1952年长春地质学院建院之初,1994年地矿部批准创立测量工程专业(1997年更名为测绘工程专业),中心承担着全校地学相关专业和测量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1998年申请设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申请设立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测绘工程实验中心又承担了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在测绘工程实验中心工作过的教师和技术人员计60余人,其中有原测量实验室创始人,白季眉二级教授、严惠敏教授等一批国内知名教授。现有教师和技术人员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其他技术人员3人。中心于2002年认定为吉林省双基实验室,现有面积512平方米,4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余台套,仪器总价值430万元,稳定的实习基地有4个。

中心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研究中,认真贯彻学校“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激励个性、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想,以“严”“研”“妍”教学理念,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强化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体系、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紧紧跟踪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大批地学研究和技术人才提供了测绘基本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了大量测绘工程人才。

中心近5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年均经费超过100万元,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有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8篇。与国内多所大学、科研和生产单位有教学科研合作交流。

中心承担12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研究生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学年均4.0万人学时;实验课开出率100%;实验教师承担教学项目5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9篇。近几年,本科生承担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9项,获得各类奖项9项。

第五篇:弟子规学习中心简介

弟子规学习中心简介

一、创办意义和目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中国的强胜在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未来在于中国少年的强大。教育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培育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复兴中华文化的伟大重任,因此教育的质量是中国发展潜力大小的关键。近年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于是2007年春天我校成立了“弟子规学习中心”,宗旨是以圣贤经典德行智慧为教育根本,奠定青少年德行智慧根基。

二、实施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学生的德行教育要真正行动起来,落实《弟子规》是关键。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多种活动来落实《弟子规》。

(1)经典诵读

以古经典《弟子规》为德行落实的起步梯,以古圣贤的系统经典为人文修学的根基,以现代先进科学教育为动力,落实德行启蒙教育,点点滴滴落到实处。每天早上一节经典诵读课,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明白了做人做事道理。初一主要是诵读《弟子规》,初二主要诵读《三字经》,初三主要诵读四书五经。诵读经典蒙以养正,孝悌谨信博爱亲仁。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学技能。

(2)国学课

国学课上,深入讲解,剖析《弟子规》里的每一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们几千年来的祖宗是怎样做人做事,为人兄妹,为人子女的,用这个标准来对照一下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及自己的学业、生活的。每周一节国学课是学生深入学习《弟子规》的关键。“百善孝为先”孝道是基础,下大力气让学生明白孝的道理,解决现在孩子在家不服管教,和父母顶嘴的普遍问题,进一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中的其他七部分剖析讲解,让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3)德育课

班主任以每周一节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弟子规》思想教育,让学生遵照《弟子规》的每一条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的遵守校规校纪。开设的系列班会教育有:初一规范与养成教育之荣辱系列,初二感恩与报恩教育之爱心系列,初三信心与成功教育之成功系列。利用这些德育课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只要感恩心升起,学生的一切教育便已成功了一半。

(4)写字课

我校每天下午十五分钟的写字课,写字课的内容是《弟子规》,一举两得,在练字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

(5)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问题生的转化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危险期,这个阶段,还是孩子心性不定,判断力不准确,自控力差的阶段,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而所谓的问题生,也不是真正的道德败坏,甚至不可救药,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家庭教育跟不上,这部分孩子并不够明理。实际上,问题生的工作就是纠偏的工作和使明理的工作,对他们进行孝悌等美德的主题教育,孩子容易回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来。

转化的过程是这样的:利用一些课时通过了解、讲授、看动画、看真实故事、看其他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碟儿、及感人的书面资料,让学生接受心灵触动的教育,同时进行薄弱课程的指导性学习,掌握学习这门课的方法,明理的同时学习也跟上去,达到双管齐下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明白这些大理,真正喜欢真、善、美、拥有和提升这些美德,课程的后一部分是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以及生命的意义这些重要的人生问题,最后要进行家长交流和教育。

(6)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力行《弟子规》

1我校组织了一支规范庞大的爱心志愿者队伍,净化教室、校园每个角落, ○

唤醒更多师生的环保心、善心,实现全校师生共同愿望------让我们的校园变的没有一片废纸。

2组织学生深入敬老院,幼儿园等弱势群体场所,让学生懂的“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升腾孝心、爱心,培育感恩之心。

3开展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自○

然,在体验中学习,在互动中收获,在实践中成长。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有机融合,加强青少年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在感动中得到教益,在泪花中得到启迪,锤炼坚强的根基。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创新意识,磨练其意志和毅力,在地震及各种自然灾难到来之时,学会面对和自救;让同学们在群体中学会交流和展现,团队协作中学会学习、体验成长,并且在互相尊重、信任和赏识中发展友谊。

(8)营造浓浓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请看我们的仁爱文化长廊、孔夫子挂像,电子屏上的感人字幕,再听听学校广播电台传来歌曲《感恩一切》。

下载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校外学习中心简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校外学习中心简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学习中心简介(5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2年网络教育招生简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南京学习中心成立于2009年,依托于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办学,2009年春季......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评估办法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评估办法2004年11月为了加强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保证教育质量,探索并......

    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于2005年6月,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是我校唯一指定的勤工助学服务机构,隶属于校党委......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本科二学历学习中心介绍(最终定稿)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本科二学历学习中心——黑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百分百助 学中心,位于黑龙江大学A区化工楼,现面向哈尔滨市高校在校本科生开设黑大本科二学历人力资源管理、财......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协议书

    吉林大学与呼和浩特市华育信息职业培训学校 共同建立吉林大学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协议书为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吉林大学(以下简称甲方)......

    福建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管理若干规定

    关于印发《福建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 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闽教高〔2004〕101号各高等学校: 现将《福建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管理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

    煤盐及新能源材料工程中心简介-丁明洁

    煤盐高效利用与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煤盐高效利用与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河南省教育厅2012年度批准立项的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中心之一,本......

    申请成立黑龙江中农合创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体中心的

    申请成立黑龙江中农合创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体中心的 请示报告近年来 , 我国为治理土地沙漠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 取得了显著成就 , 完成综合治理开发面积 540 多万公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