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作用

时间:2019-05-14 05:3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作用》。

第一篇:浅谈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作用

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对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主导与核心作用,实践应用和理论研讨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线串珍珠”——龙头企业是联结千家万户农民的纽带

现阶段,千家万户农民的个体化小生产极为分散,小打小闹势单力薄,各行其是现象普遍,五花八门劣势明显,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数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强势企业,它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利益为载体,以联合为特征,以效益为目的,代表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统一的有力保障,是“放心产品、安全产业”的中坚力量和坚强保证,有利于提高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在当前农户各自独立的状况下,龙头企业无论以公司、专业合作社还是以其它形式组织农民,都十分必要和宝贵。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20多万农户制种近50万亩,每年为制种农户增收3亿多元,每年生产的种子推广面积达6000万亩,每年为社会增收40多亿元,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种子公司,把湖南打造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富民兴业贡献卓著。

二、“劈波斩浪”——龙头企业是应战千变万化市场的“航母”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农业获得长足发展,全国农产品丰年有余、区域性结构性相对过剩的特点明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龙头企业,长期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对市场需求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般的准确把握、超前感悟和独到见解,是优胜劣汰规则的“幸运儿”,有优质产品、知名品牌、良好信誉、广阔市场和雄厚实力作后盾,可以引领产业(行业)应战市场风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在石门、沅陵、古丈、君山、长沙等13个县市区建立61个优质茶叶基地48万亩茶园,在全国25个省市区设立120家示范专卖店、417家连锁专卖店、9000余个经销网点,并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销“君山银针”、“石门银峰”、“古丈毛尖”等著名品牌,年销售额达到6.45533亿元,名列2008年度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第4名,2008年度出口茶叶1.5万吨,有机茶出口、出口欧盟茶叶量连续5年为全国第一,边销茶销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直接带动了16万户茶农户均增收4000元,成为“湘茶飘香”的“领头羊”。

三、“中流砥柱”——龙头企业是打造千秋万代产业的基石

一个地区一个家庭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以外向型产业作支撑,将产品(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去,把利益(利润)大把大把引进来,所谓“进大于出,衣食丰足”。而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生产、营销、质量、品牌、服务方方面面的配合协调,“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司其职、共谋一业的企业团队,是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的中坚力量,在“群雄逐鹿”的残酷市场竞争中,龙头企业的霸主地位非常重要。山东省县级市寿光,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102万人口,从1979年开始发展蔬菜,迄今已形成86万亩蔬菜基地的庞大规模,全市80%的农户种菜,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国家与地区。2008年,寿光市财政总收入达40.5亿元,各类存款余额达26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54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的1.61倍,湖南省4512元的1.69倍,**市4450元的1.72倍,石门县3830元的1.99倍),“蔬菜立市”的做法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寿光市共有涉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0余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1家,潍坊市级4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于1984年的寿光蔬菜批发市有限公司2008年交易56亿元的蔬菜,寿光市蔬菜电子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达300亿元,龙头企业为寿光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创建于1893年的美国新奇士(sunkist),联合6500户果农联合经营管理加利福利亚州和亚利桑那州的182.1万亩柑橘园,平均亩产2.36吨,2007年销售8000多万箱水果,取得销售收入9.9亿美元,无论是柑橘的亩产和优质果率,还是每亩收益和品牌价值,以及竞争能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全球柑橘界的一面旗帜,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功不可没。

四、“点石成金”——龙头企业是创造千本万利价值的“魔手”

农民要增收,农业要高效,其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近几年,湖南柑橘加工业异军突起,永州熙可、沅江辣妹子、桃源金果、石门节节高等重点龙头企业年加工柑橘罐头近20万吨,怀化汇源果汁一年可消化50万吨鲜橘,解决了全省1/4柑橘鲜果的销售问题。每吨800元左右的鲜果,一经加工成罐头和果汁,即刻升值到每吨6000元以上。在加工企业的推波助澜下,湖南省470万亩柑橘产销两旺,湖南快速壮大为全国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柑橘罐头供应基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石门县白云银毫茶业有限公司,1999年从事有机茶开发,“白云银毫”有

机茶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总局、欧盟、美国、日本的有机农产品认证。并荣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茶叶销售多年保持每公斤80——3400元的高价位状态,千亩“万元茶园”成为全省高效农业的典范。至于象以水果为原料生产果汁的汇源果汁集团,以玉米原料生产药品的华北制药和联邦制药集团,以小麦为原料的康师博方便面、克明面业和三全汤圆,以生猪为原料的双汇火腿肠和唐人神肉食,以油菜油茶为原料的金龙鱼油品和金浩茶油……巨无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胜枚举,生产和效益“双促进,双共赢”的成功范例比比皆是。

五、“兵团作战”——龙头企业是容纳“千军万马”就业的营地

人多土少的生产背景,单家独户的生产关系,决定我国农民必须走“亦农亦工”和“企业 +基地+农户”的联合之路,才能实现小康致富的奋斗目标。江苏省江阳市华土镇华西村,1961年建村时,全村80户,667人,面积0.96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大办龙头企业,如今下辖11家大公司。2007年度,全村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人均资产过百万元,人均收入8万元。2004年起,华西村投入5.2亿元建设“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区”。从昔日人人穷得吃不饱饭,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华西人通过进企业捞收入实现了致富梦,还集中了全国5万名农民工就业于生产、营销、服务等各个岗位。湖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石门县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经过多年打拼,公司联合1600个养殖大户打造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三湘禽业航母”,年养殖家禽2000万羽,户均养殖收入3万元以上,占有了湖南家禽1/3的市场份额,容纳了3400名农民就近就业。据统计,石门县23家龙头企业(其中省级2家,市级7家,县级14家),共容纳了7463名农民就业,每年支付工资收入7700万元左右。

六、“反哺农业”——龙头企业是改变千村万落面貌的主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新农村建设要有大投入作保证,在国家财力引导的基础上,龙头企业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实行赢利,反过来又返利配合新农村建设,主角定位十分突出。官桥八组是湖北省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长江边上的一个村民小组,共有58户,232人,全组面积1.56平方公里。1981年,组长周宝生带领大家办起小卖部、熟食店和冰棒厂等小企业,后又一鼓气办起了小砖厂、小煤窑、铸造厂、钉丝厂、手套厂和沙发厂等企业,不断将企业利润用于改变组容组貌和农民生活。农村环境的优美,村民素质的提高,促成了永磁合金、缆索厂、焊丝厂、钎钢钎具公司、神农制药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官桥八组,组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田野集团。2007年,官桥八组生产总值达6.5亿元,集体资产11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3万元。多年来,村民建设企业,企业回报村民,全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一座座村民别墅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农民幸福生活在“城镇化、园林化、产业化”的大环境中。官桥八组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中联部、外交部还把该地定点为国外政党干部参观考察基地,吸引了联合国及3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前来参观考察,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和“引领共同致富的楷模,建设新农村的典范”。纵观国际国内新农村建设典型,必然有龙头企业作坚强后盾。

第二篇:论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多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05―0004―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其中,农村经济建设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心环节。

一、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改革之初相比增长近20倍,从1978年的133.57元提高到2003年的2622.2元。但从1997年到2003年的这7年时间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只增长4.5%,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增幅的1/2。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0.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3元,两者之比为1:2.47;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2元,差距扩大到1:3.24。1997年以后,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量增速缓慢,城乡差别不断扩大。

二、农民增收缓慢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能反映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89年到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下,影响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民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与城镇居民相比,低2至5个百分点。1985、1990、1995、1999、2003等年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3.9%、5.4%、7.2%、10.7%、12.1%;而同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科教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8.1%、8.8%、8.8%、12.3%、14.4%。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低,教育文化支出所占比重低,其绝对量更低。农民对子女教育经费的过低投入,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1997年为87.3%,2001年为87.8%。较低的文化素质,一方面制约了农民增收能力的提高,由此陷入“低收入――低素质――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又阻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影响农民生产性支出,制约农业经济增长。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的资金积累速度也相应缓慢。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农民人均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保持在28%左右。从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间,生产性支出的实际金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几乎没有增长。这一方面使农业无法实现增产增收,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四)不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农民收入过低且增长缓慢还会诱发乱砍乱伐、围滩造田、过度垦荒放牧捕捞等短期行为,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繁、土地沙化、资源枯竭等严重后果。

三、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一)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及城镇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和城市二、三产业已吸纳“农民工”1.2亿,尽管如此仍有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2003年,我国劳动人口中,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为49.1%、21.6%、29.3%,第一产业人数达3.6亿,而同期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比重分别为2.2%、3.4%、3.9%。

从农民人均收入总量的变化看。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总量变化呈现三个阶段:(1)1978年底到1984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农民人均收入超常规增长,根本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1985年到1996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农民人均收入获得快速增长,原因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尤其从1992年到1996年,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高峰期。(3)1997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徘徊、停滞。从农民人均收入结构的变化看。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农民人均纯收入分为劳动报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统计数据显示,在农民人均收入的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仍是主要部分。但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由1990年的20,2%增加到2003年的34.4%,增加13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75.5%减少到2003年的57.8%,减少17个百分点。

(二)支农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经济增长乏力。一是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偏小。建国以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人也在不断增长。从“一五”到“九五”期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38.33倍。同期,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48.6倍,总体上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1990年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却大大慢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从1990年到2003年,国家财政收人年均增长13.9%,而同期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年均增幅仅为8.8%。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GDP的25%以上。日本、以色列等国农业财政支出相当于农业GDP的45%~95%。而我国2003年财政支农支出仅相当于农业GDP的10.3%。可见,虽然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国家财政的支农支出仍总量不足。二是财政资金支农绩效较差。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表现为农民人均来自第一产业收人与农业财政资金总量的对比关系。虽然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在不断增长,但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没有增长反而下降。1996年,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为1193元,2001年下降到1165元。这说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三是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弱化了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我国农村金融领

第三篇:议小额贷款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议小额贷款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为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农民不断增加收人,我国政府提出将在农村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使之覆盖到每一位农户。本文介绍了农户小额信贷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的实施效果,揭示小额农贷在普及推广过程中对农民增收与相关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小额信贷,农民增收

引言

小额信贷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到户措施,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大多数贫困地区,从小额信贷业务在农村信用社开展以来,解决了农民贷款难,支持了“三农”经济发展,在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不可缺少的资源。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额农贷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1小额信贷的起源与发展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一种以农户为发放对象、采取信用贷款方式、手续简单易行的金融信贷产品。它起源于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服务于经济及社会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国际援助机构扶贫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特殊的资金使用方式,开始在中国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试验。从1993年起,一些非政府组织举办了一批小额信贷项目,并建立了一些专门小额信贷机构。1997年以后至今,中国政府也开始采用小额信贷方法用于支农工作,小额信贷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到户措施,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大多数贫困地区,并因其精确瞄准贫困个人的特点和较高的贷款回收率,被普遍认为是最成功的信贷模式。与其他国家的小额信贷相比,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特点,一是贷款对象为社区内的农户;二是实行信用放款,不需要抵押、担保,手续比较简便;三是贷款利率优惠;四是在发放过程中充分依靠基层政府机构的帮助和参与。人民银行于1999年7月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2月下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以规范和引导,在全国农村推广。目前全国近90%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小额信用贷款,近2亿农户得到了小额贷款的支持,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00多亿元,农户贷款面在50%以上。

2小额农贷的实施效果

2.1促进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从近几年固原市农户小额信贷与农业贷款之比的趋势来看,2000-2005年六年间农户小额信贷占农业贷款的比例平均在20%以上。几年来,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当地政府提出的“减粮、增菜、优果、上花、扩林、养殖”农业总体发展思路,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一是支持区域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结合近几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逐渐形成了瓜果之乡、蔬菜基地、葵花之乡等特色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基地,特色种植的规模效益、比较效益逐渐显现。二是全力支持辖区养殖业的发展。三是通过信贷资金的发放和投入,支持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改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使辖区农村经济在更高效率的基础上配置生产资源。

2.2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小额信贷的发放,在推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上效果十分明显。近几年固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定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同时,从绝对值上来看,固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2000年的927.76元上升到2005年的1715元。2.3推动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小额农贷是以一系列制度安排为基础的,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贷款证制度。贷款证犹如存折一样,是用农民个人的信誉做保证的,只要农户的信誉好,农民贷款不再是一件难事。农户凭“两证”(贷款证和身份证)就可直接到信用社柜台支取贷款,只要在授信额度内,贷多少、何时贷都行。由于贷款证制度评定了农户的信用等级,因此农户会尽量保持高信用度以便获取更高的授信额度。农民在真正得到小额农贷实惠的同时,信用意识逐步增强,信用环境越来越好。

2.4助推了信用社的长足发展

一是降低了信用社贷款风险。前些年农村信用社追求账面利润和部分人员的好处,因而热衷于支持工商企业“垒大户”。通过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把贷款贷给千家万户,避免了因贷款集中带来的风险。二是拓展了农村金融市场。小额农贷的大量投放,方便了农民贷款。三是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拉动了其经营效益的增长。固原市农村信用社自2002年全面推广小额信贷业务以来,其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经营效益发生了显著变化,从2000年的亏损36万元到2005年盈利953万元

综上可见,小额农贷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它为农民获得贷款提供了及时、方便、有效的服务。有效地解决了正规金融体系长期难以辐射的农村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多年存在的投入不足问题。也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进一步端正经营方向,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营作风,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还进一步密切了农村基层党政干部、农村信用社和广大农民的血肉联系,为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规范了农村金融秩序,促进了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如:为守信者大开绿灯、取消失信者授信资格、降低信用等级的做法,促进了农民信用意识的提高。

3推广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问题

3.1宣传普及问题

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的指令、(乡村)对信用村(户)评定的干预、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对农户信用状况信息了解不够等因素,导致部分小额农贷发放偏离初衷。小额农贷坚持“三农”宗旨宣传不到位,造成农户把小额农贷与赈灾款、扶贫款、救济款等混为一谈,导致信用环境失衡和农民信用观念的扭曲。3.2盈利性问题

从农村信用社来看,小额贷款面广点散,成本高,回收率低,而且国家规定了基准利率,不允许随意浮动,因此收益小,导致银行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资产回报率很低,最好的项目也只能获得7%—9%,远低于国际标准,而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资产回报率只有2%。问题的焦点在于:运作者是商业性的银行,追求的是盈利;而小额贷款类似于政策性的扶贫贷款,主要目的是扶贫,机构的盈利被排在了第二位。3.3业务人员问题

现在信用社每一个网点一般只有几个信贷员,按照我国现在操作的小额农贷,信贷员需要对每一家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即使是联保贷款,也需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定,每一个信贷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人手不够是信用社的大问题之一。员工素质不高也影响了贷款工作的效率。另外,信用社一般都把贷款质量与目标津贴挂钩,信贷员出于明哲保身,无放贷积极性,易产生畏贷思想。现有的考核办法都过多的强调责任而忽视了激励的一面。3.4评估难以到位问题

农信社在信贷等级评定时对农户个人信誉、还款记录、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缺乏一套切合地方实际、科学完整的评定办法,信用等级评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大,农户档案较为粗糙,甚至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操作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3.5贷款期限问题

按我国规定,应根据农户的生产周期确定不同的贷款期限,但有的地区缺乏应变,不管经营的项目如何,期限一般都在一年以内。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短不一,林果业长达二至三年,鱼类养殖分为淡旺季。这样,贷款期限的短期化就加重了农户还款难度,提高了呆坏账的发生率。

3.6额度问题

小额农贷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一个“小”字。但这对解决“温饱”有效而对促进“发展”乏力。当农户需要的资金超过小额农贷限额时,需要农户提供担保,这正是农户缺乏的东西。尽管现在采用了联保贷款的方法,但有时农户并不容易找到互相了解情况、互相信任的农户组成联保小组。毕竟这当中存在连带责任的问题。3.7风险问题

农产品销售及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由于农民长期处于市场的边缘,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一旦受到市场结构性风险的冲击,就会导致农民投资失败,小额农贷无法收回。另外,农村资金的严重外流影响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使得农信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上存体制、邮政储蓄作为单纯“储蓄机构”的“抽水机”作用、农村信用社对非农业领域资金运用等因素,直接导致农村资金分流严重,存款大量流入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

4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4.1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和社会征信宣传教育,为小额农贷发展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用环境

一是要切实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共存、政策性金融与保险为补充的协调运作的农村金融市场新格局,使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农贷业务与其他农贷、商业性信贷、保险保障等业务相得益彰;二是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出台《合作金融法》等相关法律,依法确立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等方面的法律地位;三是大力加强诚信教育及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为讲信用的农户开绿灯,提高授信额度,对失信农户取消授信资格、降低信用等级,促进农民信用意识的增强。4.2政府出力,调动信用社借贷积极性

1.由地方财政对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信用社直接进行财政补贴,或对小额农贷尝试实行财政贴息政策,以调动农村信用社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2.是地方财政拿出一定扶贫资金,或者将扶贫资金与小额农贷资金配套使用,鼓励弱势农户发展生产,从而提高低收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还贷还息率;3.是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契机,尽快落实好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在财政、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五是允许信用社对小额信用贷款按年末余额1%提高2个百分点提取呆账准备金,对小额信用贷款形成应收未收利息适当提高几个百分点提取坏账准备金,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4.3进一步提高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素质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内审工作的开展。解决这一问题,除要鼓励内审人员自学外,上级行应开展相应的业务培训。一是要加强内审人员的理论学习;二是要强化技能性培训;三是加强业务学习;四是开展岗练兵(内审人员即可以交叉审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内审人员到审计现场加强锻炼,在实践中摸索并熟练掌握审计技巧和方法,不断充实内审人员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基层央行内审队伍整体素质与结构的全面提高和优化。4.4是调整小额农贷期限以及额度的界定

小额农贷额度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确定不同的额度标准。对以家庭自身劳力为主,从事小规模养业的农户和外出打工农户授信额度一般应确定在1万元以内;对于产业大户和民营经济户授信额度应确定在5-10万以内。超过授信标准的贷款,应采取联保、抵押质押、担保贷款方式,提供套餐服务。对于周期长、见效慢、受益相对较高的林果业、经济作物的生产小额农贷应根据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生产周期确定灵活的期限。4.5建立市场风险培训补偿机制,为防范小额农贷市场风险创造条件

建议各级政府、农村信用社相关部门要共同担负起对农民培训的重任,使农民学会如何应对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大大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同时要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尽力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平台,使农民能够在成本补偿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化收益,进而为防范小额农贷市场风险创造条件。

4.6建立强制性稳定农村内生金融资源机制,防止农村资金外流,保证“三农”信贷资金的稳定来源

一是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制定有关县级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细则,明确县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比例和邮政储蓄回流比例,堵住农业资金流入非农业领域的漏洞;二是废止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性政策,鼓励涉农资金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三是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方向性”监管,禁止农村信用社资金违规进城。

5结束语

在我国农村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的运作中,仍然存在着农村资金缺口问题、经营机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希望以上的政策建议能对促进小额信贷业务的持续开展有所裨益。农户小额信贷在支持“三农”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希望它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孙琳.关于发展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思考[J].金融与保险,2003,(9):7-8 [2]赵利梅.中国和孟加拉国小额信贷模式比较[J].农村经济,2004,(12):143-144 [3]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8):23-25 [4]卢钦.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应处理八种关系[N].金融时报,2002-12-5.(B9)[5]王兴顺.欠发达地区推广小额农贷业务思考[J].观察与思考,2007(12):17-18 [6]兰益江.农村经济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2004(10):20-21 [7]朱决胜.新农村建设期待小额农贷持续发展[J].武汉金融,2007(3):70-71

第四篇:13.10.2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节促进农民增收

【基本解释】

长期以来,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收入多源于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农民经营性收入取决于农产品产量和农业要素报酬,不计产量,单从要素报酬角度来看,农民经营性收入取决于土地和劳动的收益,而这个收益则取决于土地和劳动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取决于其用途的范围大小,用途越广,农民就越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则主要来自非农的收入,主要是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这取决于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程度,他们发展快、开放程度高,农民获得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工资性收入增长就越快。

农民增收难既有主观因素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制约。首先,主观方面,农民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对先进农业科技的掌握和应用不足,虽然通过外出务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庭收入,但受低技能、低学历学识的制约,他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发展空间不大。其次,客观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不完善使农民群众生活压力巨大,农村地区发展较慢。

 预测热点

收农产品滞销和价格保护;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扶贫问题;农民工问题

【深度分析】

 角度一:农产品价格保护

近两年来,肉类、蛋类、蔬菜类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继“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后,2012年“向钱葱”闪亮登场,农产品价格上涨不仅引发广大市民的担忧,还影响农民的收入,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两大原因:一是主要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产品工业用途不断拓宽,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二是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农资、农机、土地等费用呈上升态势,人工成本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升,必然推高农产品价格。除此以外,炒作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商人大量收购农产品,囤货沽价,就会把这种产品的价格抬高。

为了消除以上三种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进行干预。首先,针对生产资料涨价,政府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尤其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在保证农民种田有足够高的收益同时,防止农产品价格过高,增加城镇居民负担。其次,农业部应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为农民决策种植规模提供权威性的数据参考。第三,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价格保护机制,扩大农产品的储备能力。第四,实行征税制度,如征收暴利税抑制哄抬物价的意愿,稳定物价。

 角度二:农民就业与技能培训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随着“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日渐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单靠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已不现实。农业产值主要取决于耕地面积、单产和价格。未来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也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就业容量也将是有限的,做大农业经济蛋糕及其就业容量的前景有限。从“三农”之外去解决“三农”问题,通过非农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已经逐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由于农村长期受传统观念、自然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并以青壮年居多,从而导致他们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行业。因此,对农民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势在必行。

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被公认为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一剂良药,既是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直接手段,也是农民工进城获得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免费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工就业水平及优化农民工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角度三:扶贫问题

【考点热度】★★★★2005年国考申论主题:农村扶贫发展;2011年上半年内蒙古区考申论主题:扶贫工作

农村贫困问题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我国扶贫工作,先后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经过上个十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困难依然不少,新的阶段,我国扶贫开发主要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扶贫工作对象规模更大,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超过了一个亿,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2.8%;二是特殊贫困矛盾突出,连片特困地区人均产值、人均财政较低,但贫困人口多,扶贫工作的难度大、成本高; 三是返贫问题不容乐观,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率高、防灾抗灾能力弱、灾后重建任务重;四是相对贫困凸显,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

扶贫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但很难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动员到足够的社会资源的,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被认为是中国扶贫的一大特色。然而,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经常是 “政府主导”很强,“社会参与”不足。这种过度行政化的扶贫能够动员到大规模的资源用于扶贫,但由于缺乏第三方监督,且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和目标冲突,扶贫效果不明显。 角度四:农民工问题

【考点热度】★★★2010年广东省考申论主题:农民工权益保护

“农民工”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而出现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就现实的含义而言,主要是指具有农村户籍身份,但已经完全脱离或部分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严格说来,这是一个不够严谨的概念,包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也夹杂着户籍管理制度的因素。就法律层面而言,“农民工”也不是一个劳动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因此,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对农民工从法律上进行重新定位。首先应当明确农民工是劳动者。其次应当明确的是,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是指在劳动权基础上享有的各种权益,它具体包括农民工的工资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权益。

当前农民工进城务工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一、自发组织,无序流动。不仅使自身的利益受损,也给社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带来不便;

二、技能单一,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工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简单重复式体力劳动,自我维权能力较弱,加之我国农民工维权法制建设滞后并且执法不严,导致农民工权益不时受损;

三、壮有所用,老无所养。由于历史原因和现行制度不完善,农民工离家不离乡,靠体力换取较少收入,享受不到养老待遇。

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农民工维权立法,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二是制定和完善农民工保护政策,加大法律和政策的执行力度;三是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险手续的递转和接续机构;四是鼓励企业自主培训农民工,政府给予一定的税费政策优惠;五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民工实行属地化动态管理。

【问题汇总】

第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连续7年增产,在基数较高的情况下,继续靠增产实现增收的难度较大;

第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农业用工成本快速增加,依靠廉价劳动投入带动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难度加大;

第三,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结构不相称的矛盾加剧,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难度加大;

第四,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民工的工资报酬、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等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解决对策】

一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分化,促进农村劳动力专业化;要转变吸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要培育好农村市场,让一些农民有更加便利的条件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实现农业生产者增产增效增收;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农田水利投入体系;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提高已建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三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适度提高粮食价格,多举措控制农资价格上涨;根据市场供应情况,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力度,保障各项“直补”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大种粮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四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民工实行动态管理,加快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制定和完善农民工的保护政策,实施农民工就业培训。

第五篇:发挥龙头作用 带动农民增收

发挥龙头作用

带动农民增收

涪陵区洪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洪丽食品公司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农民增收的情况作如下汇报。

我公司始建于2004年,是一家集产加销、科工贸于一体的榨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以“精心服务三农、真诚回报社会”为己任,专心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做大做强企业,增强带动能力

近年来,公司秉承“科技至上、质量至尊、信誉至诚”的经营理念,以“创品牌、出优品,壮实力、报社会”为经营目标,内强素质、外树形像,迅速发展成为重庆市级、涪陵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 1年成功挤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0强。目前,公司固定资产增加到3500万元,小包装产品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顺利通过了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生产的“餐餐想”系列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餐餐想”商标被评为“重庆市著名商标”,公司自身实力和经济效益逐年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二、参与增收工程,带动农民增收

我们立足“四抓”带动农民增收:一抓收购。公司每年全额现金收购加工青菜头7000吨、半成品6000吨,青菜头价格提高到每公斤0.56-0.60元,带动农户3600余户。二抓鲜销。公司每年销售早市青菜头6000吨,每公斤收购均价达1.2元以上,带动680余户菜农增收700万元以上。三抓基地。公司通过合作社在南沱镇红碑村、秀山村发展优质蔬菜原料及青菜头核心示范基地2770亩,轮作种植豇豆、黄瓜、萝卜、青菜等,年产各类蔬菜20000余吨,帮助农户实现种植收入1 300万元,增收560万元,人均增收525元。四抓劳务。公司常年吸纳223个农民就地务工,每人年均工资收入1.8万余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多。

三、创新发展模式,构建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探索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公司发起,组建成立了涪陵区洪丽鲜榨菜专业合作社,发展核心示范基地2770亩,合怍社负责组织会员进行原料生产,公司为会员无偿提供种子、培训技术并以保护价收购全部产品,走出了“企社结合、互惠多赢”的新路子。去年,公司对原有合作社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吸收92户农户的399.35亩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份,按照每亩粮食产量800斤,市场价1.30元/斤的标准,折合土地入社资本 金41.5万元。改组后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克服了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弊端,提高了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农民在获得劳动报酬之外,还可通过按股分红获得投资收益,为新时期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共同富裕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二是依靠科技实行标准化生产。公司成功创建涪陵区有机青菜头精品品牌,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有机青菜头每公斤收入增加1.20元,每亩增收1200元以上。

回顾过去,虽然公司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履行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推动全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下载浅谈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与近代农民问题

    中国近代的农民问题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系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年级 姓名 学号 :2011级 : 赵然 :2114031814 新农村建设是对近代农民问题的重要解决办法 摘要—--近代以来......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条件[推荐5篇]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居住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同时,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状况影响调研》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状况影响调研》 根据我院的要求和社会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鼓励广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企业,通过参观调研、访问实习等形式,深入了解行业......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和要求调查地区:嵊州市三界镇黄先湾村调查过程:先走访村委书记村长等人再走访每户家庭了解他们对建设新农村的感受想法以及对建设新农村的意见......

    对我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王铭惠汪 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提出把统筹城乡......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开展远程教育过程中不......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又面临突显的二元经济结构,要全面建设包括百分之七十农业人口在内的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

    论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

    论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论文摘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