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

时间:2019-05-14 07:3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矫正: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矫正: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

第一篇:社区矫正: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

社区矫正: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

——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

李刚强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州分校,福建漳州,363000)[内容摘要]社区矫正是社会管理领域之一,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社区矫正机制,能够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化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漳州市芗城区不断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完善社区矫正机制方面也面临了诸多困境。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应该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管理不断创新。

[关键词]社区矫正 社会管理 漳州

[Abstract]Community correction is one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field,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Perfect community correction mechanism, to achieve social stability and order, to resolve social contradictions,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In recent years, Zhangzhou Xiangcheng District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work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and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erfect community correction mechanism is also fac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Strengthening social management marketing background, sh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work, and promote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keyword] community correction

social management

Zhangzhou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加强和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司法行政机关在社会管理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在规范行为,平衡利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公平正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矫正是对特殊人群的一种管理,是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加以管理和改造的一种方式,因此是社会管理领域之一,推进社区矫正的完善与创新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使和谐因素得到最大化,使不和谐因素急剧缩减,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于2003年开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至今已在全国27个省市部分地区展开。漳州市于2009年3月18日正式启动该项工作,芗城区被确定为试点区。几年来,芗城区在东铺头、石亭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效果明显。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漳州市芗城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探索

芗城区被列为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后,根据漳委政[2009]10号文件《漳州市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芗城区实际,就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适用范围、主要任务、工作机构、工作队伍、工作制度等多方面下发文件做了规定,明确社区矫正工作由政法委牵头协调,司法局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主要依靠各镇、街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热心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区(村)居委会成员对户口(户籍地)在芗城区,长期居住在试点区的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核准暂予监外执行的人员、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类罪犯,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有效实施,并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引导其认罪服法,弃恶从善,使之人格重新社会化,顺利回归社会。主要做法有:

(一)建立组织机构,保障矫正试点顺利开展。试点镇街相应成立镇(街)、村(居)两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同时在试点镇街各个行政村都组成“四帮一”帮教小组,即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所片区民

警、村书记、村治保主任的帮教小组,积极做好教、引、管工作,并在社区矫正办公室安排了社区服刑人员谈心室、办公室,并配备办公桌椅、文件橱等办公设施,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区矫正良好氛围。试点镇街充分利用宣传栏、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媒介向社会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营造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良好氛围。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召开会议宣传36次,组织矫正咨询84次,发放各种宣传单4000多份。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以及组织学习教育,矫正对象提高了思想认识,改变了思想观念,矫正了不良行为,提升了道德品行。

(三)制定矫正个案,促进社区矫正管教落实。试点镇街司法所按照“三谈一归”的方法,坚持与矫正对象谈话,坚持与矫正对象的家属谈话,坚持与矫正对象的邻里谈话,并且注重不同对象的谈话内容,并将这些谈话内容归纳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为了确保矫正方案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首先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必须全面了解矫正对象的年龄、心理、思想、需求以及家庭等因素,其次必须对矫正方案进行及时的评估调整。司法所应定期对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

(四)规范工作流程,促进社区矫正平台建设。司法所认真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衔接登记工作,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及时与每位对象进行一次深入的谈心工作,了解矫正对象的家庭生活、就业情况,并使矫正对象明确矫正工作制度和管理要求,签定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和帮教协议书,分发《社区服刑人员必读本》,牢固树立和强化矫正对象的服刑思想。司法所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建立了规范、详细的档案和台帐,内容包括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各类法律文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帮教协议书、走访登记、谈话记录和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做到存放整齐、格式统一、登记规范和管理有序。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镇、村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从而杜绝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

(五)实施人性改造,切实提高社区矫正质量。为加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和监督管理,提高矫正服刑人员的悔罪意识、责任意识及法律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了让矫正对象感受到自由和不自由之间的差距,司法

所做到“三不三多”,即不嫌弃、不歧视、不纠缠旧账,思想上多交流、生活上多关心、就业上多帮扶,采取了电话交谈、家庭走访、个别谈话、感化心灵等方式对矫正对象进行人性化的挽救,从思想和生活上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对其进行帮教感化,从行为上、心理上对矫正对象起到极大的促动和震慑作用,增强社区矫正对象接受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漳州芗城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困境

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工作,芗城区虽然在社区矫正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又有客观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社区矫正的社会认知度很低,例如很多矫正对象都会抱怨:法院判决了为什么还要来这里矫正?社会认知度低造成了社会矫正志愿者的招募难上加难,志愿者几乎都是村(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矫正对象的家人。再加上试点时间短,宣传方法较简单,力度还远远不够,大多数人对社区矫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这是一项常规性的政法工作,是司法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些群众受传统重刑主义影响,误解为“犯罪不坐牢”,既有损法律尊严也给社区埋下安全隐患等等。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二)经费缺乏保障,办公设施还是比较简单。受地方财力影响,加上目前上级财政部门尚未作出专门预算,工作经费缺乏保障。芗城区目前人均每人年经费投入800元左右,而杭州、泉州等地人均为2000元。而接收一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的建档打印费、交通费、通讯费等至少需要300元。经费的欠缺,影响和制约了此项工作的开展。此外,司法所办公场所狭小,办公设备简陋,交通工具落后,用于矫正对象的档案管理、心理矫正方面的硬件设施更是缺乏保障。

(三)专业人才匮乏,矫正质量有待提高。社区矫正从业者往往是从一般的社区工作者转换而来,并且多为兼职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流程不熟悉,缺乏刑罚执行经验。志愿者多由社区居委会成员、退休干部、热心者组成,有名无实者居多,开展活动有限。存在以下几种困扰:一是教改模式趋同,矫正“个案”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不同罪犯个体情况的深入分析,不能因人而异制定重点并适时调整。二是矫正教育形式单一。虽然芗城区制定了11项关于矫正对象报

到、外出请假、迁居等教育管理制度,但学习内容、方式单一,主要以法律、政策形势、道德规范内容的灌输为主,使矫正对象感到枯燥乏味,效果不明显。三是帮扶保障难以落实。矫正对象处于社会边缘,因为特殊的“罪犯”身份往往被排除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自身及家庭问题较多,一些人家庭贫困,生活没有保障,难以摆脱破罐破摔的消极思想,而这些实际困难,受事权制约,相关司法所、社区帮助解决的能力有限。

(四)矫正立法滞后,运行机制不够通畅。由于社区矫正运行时间较短,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存在脱管、漏管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接收衔接机制不健全。法院、监狱、看守所向派出所、司法所办理移交的法律文书不规范、不及时,人员、档案不能同时移交,常常脱节,令人担忧。二是日常监管机制不健全。因为人手短缺、交通不便等原因,日常监管中定期“听声见人”的制度较难落实。而“人户分离”的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异地托管也常遭遇推诿、拒绝。三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虽已建立《芗城区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考核计分、奖惩办法和程序,但有关收监执行、减刑、解除矫正等只能由公安、法院、监狱决定执行,社区矫正部门没有权力,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制约矫正对象,无法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功效。四是社区矫正工作立法滞后。目前只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只是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适用范围、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作出规定,而关于社区矫正的执行等一系列工作未做法律上的规定,使得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可操作性。

三、完善社区矫正机制,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社会稳定也就没有社会和谐,我们要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为此,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审判、刑罚执行、社区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群众工作等,任务艰巨,难度大。应该把公、检、法等部门纳入到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

社区矫正工作,并切实发挥督促考核作用,[1]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工作当中。首先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芗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芗城”建设总体规划,层层分解责任,并落到具体的单位、具体的人员。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主要领导要将社区矫正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部署,亲自过问,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后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分工负责、衔接配合的长效机制,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社区矫正工作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协调解决硬件投入、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问题。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并被社会所接受,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新闻、宣传等部门和矫正机构要把社区矫正作为“五五”普法重要内容,结合开展“六进社区”活动,针对社会上对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和理解误区,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宣传栏以及其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准确地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消除群众的误解和疑虑,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2]并通过宣传先进经验、矫正对象成功转化的典型以及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效果,打消社会对社区矫正的不必要疑虑,让全社会尽快理解、接受和广泛参与社区矫正这项新生事物。让社区矫正逐渐成为改造罪犯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实现社会真正的长治久安。

(三)突出工作重点,防止脱管漏管。芗城区社区矫正工作才刚刚起步,经验不足,探索并完善管理方法迫在眉睫:一是实现无缝衔接,由政法委牵头,密切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如:司法所、派出所、检察院等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负责,防止脱管漏管。二是建立判决(裁定、决定)前的评估、矫正对象风险评估、矫正质量评估三项制度,将评估报告作为适用非监禁刑罚、实施分类管理、个案矫正、心理矫正和衡量成效的依据。三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心理特征、家庭背景等不同特点,落实“包对象、包帮教、包成效”等“三包”责任制。做到因人施教、个性化矫正,确保矫正质量。四是正确处理好人性化管理与刑罚执行严肃性的关系,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特点和优势,建立矫正对象就业安置的生活保障制

度,帮助解决就业、子女教育、消除心理障碍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其成功改造和顺利重返社会。[3]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法律性和专业性,工作量大且工作要求高。如果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没有专业的社区矫正队伍,社区矫正工作就难以稳步健康发展。一要利用政法专项编制进一步充实基层司法所人员力量,确保每个司法所配备1名副科级司法所长,2名以上司法助理员,2名以上专职社区矫正人员;而且要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为他们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组建一支由专家学者、退休政法干警以及律师、村居干部等人员组成的矫正服务队,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和矫正质量。三要发挥村(社区)调委会、治保会、协管员等基层综治力量,共同落实管控防范措施。四要加大对社区矫正经费的保障力度,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办案业务经费、行政运行经费等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总之,社区矫正是人类文明作用于刑罚制度的体现,是我国司法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降低刑罚执行成本,调动罪犯自觉改造的积极性,提高改造质量,为其顺利回归社会提前做好铺垫,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司法厅.《破解难题 夯实基础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形成长效机制》[J].人民调解,2009,(12):18.[2]江苏省司法厅.《提高矫正质量 促进社会和谐》[J].人民调解,2010,(1):27.[3]郑生贵.《探索开拓社区矫正工作新途径》[J].人民调解,2010,(6):13.

第二篇: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对我国社会管理构成巨大挑战。只有坚定不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才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然而,在各地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有弱化社区在社会管理中基础地位的倾向,这可能导致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走向误区。社区是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的载体,也是政府与居民直接互动的平台,其基础地位不但不应弱化反而更应加强。本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为分析对象,从江汉区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的实践、问题以及对策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江汉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一)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方面的创新实践 1.培育了志愿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

2008年,江汉区民政局指导成立江汉区社区志愿者协会,并发展至各个街道各个社区。除了全区层面的志愿服务组织之外,各个社区根据自身实际,也引导组织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例如,在社区层面的社区居委会负责人通过走访观察,发现社区里的能工巧匠,将动员他们带领其他一些热心居民组织成一个家政志愿服务队,为居民免费提供一些家用电器修理、水暖照明设备维修服务,或者收取少量成本费。一些社区将家政服务的范围拓展到提供快餐、接送孩子上学等等服务项目。

2.发展了文体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

文体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一部分是居委会发现人才并引导扶持成立,另一部分是有文体特长的专业人士自发成立的,在满足自身兴趣爱好需要的同时也带动居民共同参与,还可以为社区甚或街道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带来方便。文体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在各个社区都有,比如京剧团、书画班、舞蹈队、太极扇队、合唱团等等。

3.成立了非营利性物业服务组织

江汉区辖区以老城区为主,而老城区的物业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由于空间上相对开放、居住相对分散、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弱,所以不可能完全实行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在实践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满春街小夹社区率先实行门栋自治,肖家社区实行了院落自治。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创造性地成立自助物业服务站。

4.创建了综合型社区社会组织

满春街“都市田园”协会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到街道环境绿化再到志愿服务,成为一个综合性社区社会组织。

5.成立了维权类社区社会组织

江汉区万松街武展社区“打工妹之家”就属于扶助弱势群体这一类。还有一些社区成立“新居民之家”等等,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享受正常福利、进行利益表达、参与社区服务提供了一个平台。6.创新了业委会筹备模式

针对居民小区物业收费乱、业委会“成立难、换届难”问题,结合2011年1月1日新版《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江汉区汉兴街办事处牵头,在辖区内探索并推广“业委会筹备模式”,试图打破业委会“两难”僵局。7.划拨了专项社区民间组织孵化基金

自2011年开始,江汉区政府每年投入200万民间组织孵化基金,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也激励社区居委会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二)社区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

第一轮社区体制改革也即中国社区建设的“江汉模式”。1.政府职能社区化。“五个到社区”: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划拨到社区,实现政府职能部门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强化区政府职能部门功能。

2.社区监督考评街道和区职能部门。政府职能部门普遍在社区建立了公示制、承诺制,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

3.理顺关系、明晰权责。在街道与社区关系中,由过去的“领导与被领导”转变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4.确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权责关系原则。赋予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履行社会职能的权力,落实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履行社会职能的经费。

第二轮社区体制改革也被称为“八大员”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机构重组、人员整合、职能剥离、权责对等、综合执法等。1.机构重组

根据“八大员”工作要求和服务功能的分类,在街社区服务中心下,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在每个社区设立一个社区公共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社区日常治安秩序和环境的管控。同时,在街社区服务中心下成立街道机动巡逻队,负责街辖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治安、环境秩序的巡逻工作。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站设站长1名,副站长1名,日常工作由站长负责安排,副站长协助工作(主要负责社区治安和环境管控),站长、副站长在各站工作人员内产生。2.人员整合

街道办事处现有职能科室和人员编制作重新调整,分别整合进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街道经济服务中心。

“八大员”分别整合进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一是将分散在各个社区的低保专干、计生专干、劳动和社会保障专干整合进社区服务中心,由社区服务中心统一调配;二是将分散在各个社区和各条条上面的“门前三包”员、网格化监督员、城管协管员、外来人口协管员、安保队员整合进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由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统一调配;三是将“八大员”中素质能力低、服务意识差的人员解聘,面向社会重新招聘,以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3.职能剥离

将居委会身上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城市管理职能分别剥离给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使居委会集中精力从事社区自治。通过职能剥离,实现政府公共管理、政府公共服务、社区自治三重职能的分离。4.权责对等

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理顺区政府职能部门与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社区服务中心的权责关系。5.综合执法

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的协管员承担三项职能:(1)提供线索信息,特别是违规行为;(2)对违规行为进行宣传、教育和规劝;(3)对违规行为行使有限的执法权。

二、江汉区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尚存问题

1.社区社会组织类型单一,成员组成以边缘群体为主

据调查发现,社区社会组织大多数是志愿服务类和文化娱乐类。而志愿服务类组织的主体成员则是社区低保户、离退休党员和社区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主要以“老、少、弱”三类人群为主,老年人为丰富晚年生活多参加文化娱乐类社会组织,青少年多参加各类兴趣班的学习及一些文体活动或志愿服务,而低保户为了领取低保金必须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劳动。中青年群体并不是没有社区参与的需求,主要是社区没有成立针对他们需求的相应社会组织。

2.社区社会组织被组织多、自组织少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社区社会组织大多数都是在社区居委会的引导、组织、扶持下成立的。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主要是健身娱乐的舞蹈队、太极拳队、合唱团、京剧团等等。被组织的社会组织比自组织的社会组织在自主性方面缺少很多,因为被组织更多是要考虑组织方的意愿而较少考虑组织成员的需求。

3.社区社会组织活动经费困难、场地紧张

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普遍缺乏活动经费,既没有政府的专项资助也没有社会的定期捐助,只有社区居委会的临时救济,这是影响社区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一些居民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是苦于经费问题,没有办法开展工作。还有的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来自物业公司,但是这样就受制于物业公司,很难保证自身的独立性,也就很难起到监督物业公司的作用。现在,很多业主委员会面临成立难和换届难的事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费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反倒是自发成立的健身舞队的活动经费有保障,因为它依靠队员自觉自愿交纳的会费维持运转。

4.社区社会组织功能单

一、以自我需求满足为主,公共需求为辅

社区社会组织以志愿服务和文体娱乐为主,而例如公益慈善类和社区维权类社会组织相对较少。虽然志愿服务类也是关注公共利益,但是由于社区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多数是在社区居委会组织下开展活动,虽然从事的是社区公共服务,但行为较为被动甚至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很难真正培育出志愿精神。而那些自娱自乐的兴趣类团体,也主要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娱乐,很少关心社区公共事务,缺乏公共性。那些应该为居民公共利益服务的业主委员会,也有一部分是在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操控下,不能真正代表业主。另外,一些业主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反倒会通过牺牲公共利益来满足私利。总之,维权类的社会组织因运行不规范也存在公共性不足的问题。

5.社区社会组织成长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缺乏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成长发育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层面,一直到2010年中办发〔2010〕27号文件的出台,国家才正式通过政策文件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出要求。地方层面,江汉区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另外,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一些公益性捐赠活动具有短期性、临时性、随意性,所得的社会捐赠也大多是现款现用,不利于公益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6.基层政府及社区居委会对社区社会组织认识不足

政府部分领导、部门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与必要性认识还不够,认识上的不足或误区带来了工作指导力度上的不足。一些社区居民对民间组织的认识比较淡薄,公益意识较弱,参加其举办的活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无组织性,制约了社区民间组织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

7.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凝聚力和规范性不够

一般社区民间组织无科层化体制设置,没有沿用部门齐备,职能分工明确的“单位”管理模式。内部管理上很大程度取决于精英人物或核心骨干人员的个人素质与运控能力。组织的约束性也不强,从而造成良莠不齐的状况,缺乏自觉服从社会规范即社团自律的总体性保障。

8.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与公民需求匹配度不高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其基础是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服务,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社区社会组织还不能在提供的公共服务上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能反映社会成员的真正需要。

三、如何以社区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1.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政府要主动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防范心理和严格控制的做法,从建设新型社区、构筑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高度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同时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协调、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与社区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不能因此就以政府的价值取向来裁定哪些社区社会组织应该发展、哪些不应该发展,而要以社会居民的需要为基准。

在税收政策上,对于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社区服务活动在区别认定后给以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以鼓励它们投身于社区公益性、低偿性服务。将社区社会组织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保障社区民间非营利机构获得政府资金支持。政府还要及早出台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员工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并与社会整体的人事、福利、社会保障体制接轨,以增强社区民间服务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发展社会企业。

2.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

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可通过专款专用的形式下拨给社区,由社区居委会或下设的专门委员会管理,用于资助这类社团开展活动,并对一些成绩突出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表彰。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孵化社区社会组织。

3.支持专业社工培训及引进

为适应社区建设的需求,需要逐步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同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吸引和录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社区服务机构就业。

4.给予社区社会组织合适的发展空间实现社区自治

从中国目前的现状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在于政府让渡空间的多少,也就是政府在社会管理上的角色和功能需要重新定位。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绝对退出,退出不等于不管,而是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5.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1)树立整体政府理念。整体政府理念是在反思和扬弃碎片化的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整体政府”的理念,力图破解新公共管理困局。所谓整体政府,就是“公共服务机构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实行的跨部门协作,以及为了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组成的联合机构。

(2)重塑公共行政理念。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最大的风险在于特殊利益独大,公共行政变成自我利益追逐的领域。政府部门主义和部门行政就是这种风险的典型代表。公共行政是现代市场经济下满足公共需要的行政管理模式,它代表的是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树立公共利益至上价值理念。定位服务角色社会管理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需求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实现公共利益和促进公平正义为目标,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任务。

6.优化政府职能结构

其一,在政府职能的价值导向上,公共服务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的解决为聚焦点,反对部门主义。其二,在政府职能的权力关系上,公共服务既要尊重各个主体公共服务治理中地位的平等与自主,又要注重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交叠嵌套的政府职能主要是“通过合作、协调、谈判、伙伴关系、确立集体行动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相互合作。”其三,在政府职能的功能界定上,公共服务要通过各级政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之间的角色界定,发挥各个治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自主治理网络,集中全社会的智慧与资源共同解决各类区域公共服务问题。同时,通过彰显公民权、民主和公共利益,超越对个体利益的单纯追求,实现各个个体利益之间、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和谐。其四,在政府职能的绩效评价上,公共服务要求废除单纯以GDP为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取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7.创新公共服务机制

公共服务是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组成的复杂治理系统,主体的多元化就必然出现各个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励与约束问题。竞争和合作既不是自发市场经济下竞争过度而合作不足的状态,也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无偿合作而竞争不足的状态,而是一种基于法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合作关系,竞争是手段,合作才是目的。

激励和约束则包括:其一,改革传统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法律、风险和组织约束,诱导政府职能部门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注重追求区域公共利益,实现公私利益的统一。其二,健全以政府财政为主体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政府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与支持力度。其三,加快建设公民社会,真正赋予公民在公共服务治理中的权利与责任。要超越新公共管理在公共服务问题上的顾客主义取向和做法,与顾客不同,公民是更大治理环境中权利的享有者和责任承担者。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治理会激励他更加关注邻里和社区的持续发展,约束并超越其短期利益,为邻里和社区发生的事情承担公民责任。

传统的社会管理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忽略了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管理不仅是政府管理社会,更重要的是社会管理社会,只有培育社会、发展社会,才能创建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第三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先行

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先行

目前,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创新,我区社区矫正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探索一条路,实现了基础扎实、管理有序、责任到位、规范落实,我区2006年底正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在六年来的探索实践中,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区成员单位的配合及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先后经历了前期准备、组织建设、计划部署、工作协调、具体实施等阶段,逐步完善了社区矫正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六年来,全区共接纳管理社区矫正对象993人,按期解矫676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区矫正整体工作处于稳步运行之中。

一、构建了多层面的社区矫正组织体系。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仅靠司法行政一家推进势单力薄。2010年,由区政法委牵头,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法院和区司法局召开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会议明确、分解四部门的职责任务,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了本部门总体工作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全区9个乡镇(街道)也依托基层司法所全部成立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导职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保证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了一支精干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我区共有社区矫正对象317名,这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能否完成促使矫正对象早日融入社会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有没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精通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为实现这一目标,区司法局共招录了16名社区矫正工作者从事社会服刑人员管理工作,该数字也完全达到省司法厅1:20的配备要求。

为了使社区矫正工作者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开展岗位大练兵,每月开展培训,上课前进行点名,保证学员到课率,改变培训松散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司法局每月的工作例会、举办专题培训班、专题座谈会、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学习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政策、规定、工作程序等,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

三、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方法。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各司法所紧紧围绕提高社区矫正质量这个主

题,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一是加强行为监督,强化矫正的对象的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二是加强教育矫正,激发矫正对象的悔改自新意识;三是组织公益劳动,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实施心理治疗,赋予矫正对象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五是重

视生活帮扶,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处境,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

我们在抓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专业

人员,把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吸收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一是聘请社区干警为社区矫正指导员,协助基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矫正对象定期举办法制教育课,协助司法所教育重点矫正对象。二是积极与民建清浦区总支联系,聘请专家学者为心理矫正顾问,义务给社区矫正对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答矫正对象提出的心理问题,帮助矫正对象悔过自新,定期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治,取得了理想效果。

按照省厅要求积极,区司法局印发《关于在全区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的通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各种形式向社会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在全区招募了包括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在内的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在农村招募组建了由“五老”组成的矫正志愿者队伍。现全区共有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近400人。

我们紧紧围绕提高矫正工作质量做文章,通过抓制度建设、抓基地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和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等方法,加强行为监督,加强教育矫正,组织公益劳动,实施心理矫治,落实帮扶政策,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全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各基层司法所和辖区单位联系,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公益性劳动基地13个,警示教育基地10个,开展社区矫正的每个乡镇(街道)都有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场所,警示教育基地。认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归属感和公德意识。

四、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

我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注重社区矫正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先后建立了社区矫正机构日常工作十项制度,即矫正工作制度、例会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查阅档案制度、档案保密制度,走访、汇报制度等,加强社区矫正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建立全区社区矫正开展情况月报制度,要求各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有关情况建档、逐月上报,便于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时掌握。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的定期报到、外出请销假、迁居审批、公益劳动、汇报、集中教育等多项管理制度,从行动上强化其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五、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坚持正确的宣传报导方向,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电台等主流媒体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显著成果、以及成功转化的典型事例,引导社会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正确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使广大群众了解、支持、关注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我区清安街道司法所矫正对象张某向红十字会个人捐款1万元,取得积极的社会反响。今年以来,全区在《江苏法制报》、《淮安日报》、《江南时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刊发关于社区矫正的宣传稿件、照片60多篇(幅)。

六、制定了相应的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四种重大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并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指挥小组,以便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四种突发情况包括: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矫正对象脱逃;矫正对象行凶、群体闹事及其他重新犯罪;发生了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重大事件等。

第四篇:推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推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2011年10月14日 02:41 来源:郑州日报 热点专题 手机看新闻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石,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基层载体,加强社会管理已成为当前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惠济区以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为抓手,创新活动载体、拓宽服务领域、打造党建品牌,构建起联系广大党员和服务城镇居民的工作体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活动和提供多种服务,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一、选好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的切入点。一是走访调研寻找突破。创先争优活动启动初期,开展了“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全区102个小区、楼院逐一进行了走访调研。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落实党建工作任务、转变干部作风建设等,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着力破解社区物业管理难题,增强社区社会管理的针对性。二是制订方案明确任务。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经过反复酝酿,制定了《关于加强居民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联建标准、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等,明确把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三是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层层召开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做到相关部门责任明确、具体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镇、街道明确党(工)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工作问责等,切实把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到开展联建的工作中、服务群众的实践上。

二、把握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的关键点。一是建立联建网络。围绕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行了“1+3”社区服务模式,建立了在镇、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协调下,以社区(小区)党支部为核心,以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同时,还建立了社区、小区、楼院、楼栋、楼栋长五级网络新格局,服务社区居民群众。二是畅通诉求渠道。围绕转变干部作风,落实“提高三个效率”、“建立七个机制”、“落实十个不允许”具体要求,主动了解社会动态,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着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完善社区问题协商解决机制,建立了畅通的居民诉求反映渠道,社区楼栋长每周征求居民意见,社区党支部对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归类,镇、街道实行分级负责、归口解决,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使群众生活更有幸福感。三是扩大组织覆盖。惠济区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经常性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鼓励党员主动参选业委会、竞选楼栋长,严把业主委员会“代表推荐、党员比例、主任人选”等关键环节,已有27名党员当选业主委员会成员,3名党员当选业主委员会主任,发挥出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作用,实现党的工作在群众中的全覆盖。

三、找准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的着力点。一是提升服务能力。坚持从联建实际和党员工作特点出发,加强素质培训,深入开展岗位练兵和各类物业服务竞赛活动,使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党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打造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服务品牌。二是实行分类管理。围绕“群众满意、破解难题”,结合联建内容,发动广大党员深入讨论、建言献策,使每个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都有一个鲜明的联建主题。社区党支部定期组织法律法规、服务技能等专题培训,提高物业服务企业党员服务技能;采取定期谈心、发送生日贺卡等形式关心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中的党员,激励他们在设岗定责服务活动中为居民办实事、做好事;到社区报到的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中的流动党员,主动认领公益岗位,实行双重管理。三是创设活动载体。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公开承诺,全面推行了党员挂牌上岗、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让党员身份亮出来、旗帜树起来,营造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浓厚氛围;先后建立了167个党员责任区、成立了36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了86个党员特色岗等,开展了“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党员奉献在社区”、“金牌服务、满意物业”等主题活动,更好地发挥了党员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先进模范作用。

四、明确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既是区域化党建的具体举措,又是创新社会管理与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合力,构建起共驻共建、共创共赢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着力打造了“联合党委统领一会六部”的联建体系,即:街道党工委成立驻街道联合党委,联合党委建立由辖区单位党组织组成的党建理事会,理事会设立“两新”组织、驻区单位、党员帮扶、党员志愿者服务、流动党员和文明共建六个联络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度完善,打造出区域内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围绕服务群众、改善民生,创设多种形式的服务载体,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推行街道建同心家园、社区建党员服务站、企事业单位建党员服务点,建成“园、站、点”36个,形成立体化、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体系。同时,打破党员隶属单位、行业和党组织的局限,建立了党员向居住社区报到、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形成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的党员管理新机制。三是着力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是加强社会管理的根本,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核心内容,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居民。王雅伟

(作者为中共惠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第五篇:以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为切入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以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为切入点 积极探索与实践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在司法行政诸多职能中,社区矫正既是一项新增职能,也是与司法行政系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最为密切、最富挑战性的职能。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加强与推进司法行政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局努力探索特殊人群管控教育的新模式,做到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规范、在规范中重提升,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重在抓队伍。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在市、区两级分别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镇(街)依托司法所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站,承担本辖区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全市建立了“政法委牵头协调,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顺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工作队伍。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目标,组建了一支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全面加强司法所工作人员、专职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并抽调监狱劳教干警派驻司法所协助开展工作。同时,加大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培训力度,每年举办全市司法所长综合素质培训班、专职社工业务培训班,开展业务素质考核、业务技能竞赛和理论实务研讨活动,不断 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推进司法所基础建设。除继续完善司法所办公用房、硬件设施建设外,着重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载体,以争创“省优”、“十佳”考评活动为抓手,重新修订了《规范化司法所考评验收标准》,将考评重点转向司法所业务建设、职能作用的发挥上来,努力为社区矫正工作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基层司法所硬件建设不断完善,办公用房得到拓宽,办公设施实现“六个一”标准,总体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优势。

(二)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重在建规范。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在现有法律框架内,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市“两办”下发了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通知》,转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后,我们着手制定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单位以及司法所工作职责,并就衔接、接收、日常监管、教育、考核、奖惩和终止等方面出台相应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基本制度框架,解决了社区矫正职能部门、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制度保障。

(三)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重在强监管。一是加强协调,确保顺利衔接。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摸底活动,对辖区内的“五种罪犯”开展动态调查,根据原始档案材料逐人、逐户进行核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重新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管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注重工作衔接环节的落实,切实抓好集中衔接和移交宣告工作,按“见人见档”原则,开 展“所与所”对接,做好移交清册、履行移交手续。同时,公检法司等有关职能部门还通过座谈会、联席会议、指定联络员等多种方式,积极加强沟通、协调,努力推动衔接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二是严格管理,确保监管安全。司法所在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后,能及时建立个人档案,组成监督考察小组,签订监管协议,全面落实日常矫正措施,严格执行周报告、月汇报、季考评、定期走访、迁居、会客和外出请销假等制度,把社区服刑人员纳入全方位工作视线。

(四)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重在促创新。按照“首要标准”要求,积极探索、创新矫正手段,努力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一是实施个案矫正。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心理特点和生活状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一人一档,实行个案矫正,做到因人施矫,提高矫正效果。二是开展分阶段教育。将矫正教育全过程分为: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教育三个阶段,实施分阶段教育。注重抓好入矫第一次谈话、第一堂法制课、第一次公益劳动、第一次思想汇报、第一次走访和第一次考评等“六个一”工作。每个阶段设定相应的教育重点,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三是组织公益劳动。探索建立一批公益劳动基地,充分发挥公益劳动的教育矫治功能,引导社区服刑人员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增强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基层司法所还积极探索公益劳动方式方法,建立联络员制度,力求做到人性化管理,确保每月12小时公益劳动时间的落实。全市建立公益劳动基地120多个。四是探索心理矫正。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心理矫正工作队伍,一方面从社会 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社区矫正工作心理矫正社会志愿者,如:聘请市、区红十字会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心理矫正社会志愿者;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专职社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其认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实践证明,通过深入开展心理矫正工作,对引导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过、消除心理障碍、重塑健康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回归和融入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探索运用信息通讯等技术手段,创新监督管理方法,提升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的信息化、科技化管理水平。六是强化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针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主观恶性不大、可塑性强、思想容易被改造的特点,我们突出抓好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认真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措施,从因人施矫、分类管理、心理矫治、权益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五)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重在重帮扶。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教育矫正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注重生活帮扶,体现人文关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就学、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使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一是落实社会保障。将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农村籍社区服刑人员落实责任田。二是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免费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其提高就业谋生能力,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下载社区矫正: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矫正: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以绍兴市为例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以绍兴市为例市域社会治理,是指以地级市的行政区域为范围,依靠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主体,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对辖区内的人民、......

    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社会组织和社区)提纲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作用研究” 课题调研提纲 (社会组织) 1、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2、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完善社会组织; 3、 社会组织中......

    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五大”转变做强管理基石http://( 2011-08-05 17:36:35 )来源:四川日报第06版 □黄进(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 相关新闻背景:绵阳涪城区成功做好社会管理的“五零工作法”......

    社会管理创新社区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所在。多年的社区管理工作使我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有了一定的,特别是学习胡锦......

    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材料

    深化代访维权职能维护社区安全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项目报告基层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是各类社会群体的集聚地,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交汇点。敦化路街道所属社......

    南郑县检察院 创新社区矫正管理

    南郑县检察院 创新社区矫正管理南郑县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以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刑罚执行监督为切入点,采取“四个走进”方式,强化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走进......

    以管理创新为动力

    (一) 以管理创新为动力,着力激发发展活力 一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有问题的,要及时修订、未完善的要及时完善。靠制度强化对人、财、物的......

    社区矫正工作的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共五则范文)

    社区矫正工作如何体现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作为与监狱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具有行刑成本低的优势,既有利于增进罪犯和社会的联系,又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