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古塔区服务业规划

时间:2019-05-14 07:3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古塔区服务业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古塔区服务业规划》。

第一篇:2009年古塔区服务业规划

2009年古塔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结合区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和2009年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就奋力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作出的指示精神,未来几年,我们要乘借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锦州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东风,强势推进省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建设,强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将古塔区打造成辽西经济实力最强、辐射力最广、商贸优势最大、服务业发展最快的现代服务业先导区,真正建成辽西商贸中心区,进入省内城区“第一方阵”,为锦州——“渤海翼”的全面腾飞做出古塔人应有的贡献。

2009年为我区的服务业发展年,为保证区委区政府加快建设辽西商贸中心区,实现区域经济增量升位,强区富民实际举措的顺利实施,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步伐,结合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制定2009年古塔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辽西商贸中心区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就业、增强功能的服务业经济整体增量升位为目标,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为方向,以区域传统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坚定不移地实施“一二三”工程;坚定不移地发展商圈经济、特色经济、楼宇经济;加快对全区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整体推进;加强全区服务业工作的基础管理,实现全区服务业的跨越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支撑力、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富民强区的带动力。

二、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区的服务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根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我区共拥有各类服务业经营业户19468户,其中个体经营业户17394户,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合计2074户。从业人员13万人;批零市场29处,营业面积6万余平方米;5000㎡ 以上的购物商场和连锁超市8个,年营业额近10亿元。

三、2009年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

2009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0.4亿元,占GDP的比重84%;服务业地税收入计划2.8亿元,同比增长22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3.5亿元,同比增长40%,占全部固定资产比重65%;服务业重大项目投资5.0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计划58.9亿元,同比增长20%;引进销售额超亿元总部经济20户;包装储备服务业重点项目40个,其中项目简介层次15个,预可研级层次20个,可研级层次5个。使我区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服务业态逐步优化,全区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四、2009年我区服务业重点工作 4.1、围绕“一二三”工程,狠抓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以加速推进辽西商贸中心区建设步伐为核心,围绕“一二三”工程,(其中:一是将上海路改造成为一条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商业步行街;二是按照现代城市的经营理念,改造、完善“古城”和“烧锅大坑”两个有历史渊源的特色商业区片;三是围绕大商集团新玛特购物广场、太阳广场、辽西花鸟鱼市场,建设三个功能集中的服务业板块),确定全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重点构筑5个商贸功能区:以新玛特、林西购物广场为中心的现代消费购物区;洛阳路、人民街餐饮娱乐休闲区;烧锅大坑特色商贸区;南北街旅游购物休闲区;铁北商贸服务区。同时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餐饮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与中介服务业。把现行的区域服务业特色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业态优势转变为集成优势,传统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确保辽西商贸中心区的主导地位。

4.2、围绕我区服务业重大投资项目,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2.1、古塔区特色街路改造项目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优化商业发展环境,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打造辽西乃至全省闻名的特色经济小特区,区委、区政府决定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总体目标,在今年把“人民街餐饮娱乐一条街”等7条街路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特色鲜明、具有较强集聚功能和辐射力的特色商业街路。它们分别是:人民街餐饮娱乐一条街;上海路锦华街名品服饰一条街;宜昌路装饰装潢婚纱摄影一条街;和平路电子通讯产品一条街;南宁路五金建材一条街;山西街机电设备一条街;延安路汽车配件一条街。古塔区政府将7条特色街路的整治改造工作交由古塔区服务业发展局完成,现正进行项目的招标阶段,预计2010年4月份完工。预计需要资金150万元人民币,目前区级财政资金紧张,仅筹措20万元人民币,还需省市政府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支持,使这项能够带动辽西乃至全省服务业提档升级的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4.2.2、辽西商贸有限公司及配套建设项目

辽西商贸有限公司及配套建设项目是由香港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集住宅、商铺、酒店式公寓、物流于一体的大型商贸物流基地,该项目位于锦州市古塔区城郊结合部的五星村区划内,占地面积100000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60500平方米,包括:住宅101000平方米(其中16400平方米为政府廉租房);商业性建筑59500平方米(其中酒店式公寓346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为3亿元人民币,该项目享受政府性补贴,其中土地出让金1700万元;政府扶持企业发展资金310万元,计划在2011年6月前整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将大大推进我市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区服务业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同时也能改善锦州市环线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格调,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4.2.3、兴业里棚户区改造项目

兴业里棚户区改造项目是依据锦州市政府对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锦州市国土资源局对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由锦州新艺房屋开发公司进行开发改造的。该项目位于北川路以南,北宁路以北,锦朝街以东,蓬莱东街以西,规划用地面积73,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5,520平方米,预计投资人民币2亿元,该项目享受政府性补贴300万元人民币。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回迁工作完成。过去兴业里棚户区大多为筒子楼或六七十年代的简易房,人口居住密度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该项目的建成使用将大大改善部分群众居住条件差的情况,是市、区政府为广大百姓做的一件实事,也是我市城区经济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成为我市城区服务业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区今年的服务业重点项目,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3、围绕区域服务业特色,强化服务业品牌建设工作,促进全区服务业的繁荣

4.3.1、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成立古塔区餐饮娱乐行业协会 餐饮娱乐行业在我区的服务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我区餐饮娱乐行业还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知名品牌企业、连锁企业偏少。为推动我区餐饮娱乐行业更快速发展,塑造我区餐饮娱乐行业的新形象,提升我区餐饮文化内涵和品位,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促进商贸中心区的建设,古塔区服务业发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决定成立古塔区餐饮娱乐行业协会,餐饮娱乐行业协会成立后,将发挥政府和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协会优势,整合全区餐饮资源,提升和改造传统餐饮娱乐行业,同时,切实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指导和规范我区餐饮娱乐行业走绿色、环保型发展道路,打造我区餐饮娱乐名店,推动我区饮食娱乐行业与时俱进、持续稳定发展。

4.3.2、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举办首届古塔美食节

为弘扬古塔区餐饮美食文化,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快我区服务业发展步伐,古塔区委、区政府决定于今年6月份举办首届古塔美食节。本次美食节由古塔区政府、锦州市商业局共同主办,古塔区服务业发展局承办,为期一个月,它将是古塔区至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阵容最强、时间最长、群众参与度最高、内容最为丰富的美食盛会,为古塔区的餐饮商家与广大百姓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美食节期间在大商集团新玛特广场将举行酒、茶、名点、小吃会展,还将进行厨艺大赛,“服务之星”大赛和古塔区餐饮名店的评比,我区餐饮娱乐行业协会会员单位都将积极参与,争相报名,全方位地展示传统的美食文化和现代烹饪大师的高超技艺,深入研讨和挖掘美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和推动我区餐饮产业的发展,使美食节活动得到升华。虽然面对着财政资金紧张等困难,区政府仍将投入一定的财力在美食节开幕及会展期间举行两场大型文艺演出,并出资为美食节活动中评出的锦州餐饮名店和厨艺大赛的获奖者颁发牌匾及证书,美食节的举办将为我区服务业发展及城区经济发展增添标志性的一笔。

4.3.3、开拓创新,再接再厉,举办首届古塔电子节

在09年下半年,古塔区委、区政府将继续围绕我区“南商北工”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八届五次、六次会议精神,总结经验,开拓进取,把着眼点放到电子行业上,借着学生暑期、升学等优势条件,在8月份与我区各电子商家联手举办首届古塔电子节。虽然面对着财政经费紧张的困难,但区委、区政府及区服务业发展局仍将迎难而上,努力筹措资金,准备联手移动、广厦、锦华、国美、翔宇等知名电子企业商家,将一道丰富实惠的电子盛宴呈现在广大百姓面前。电子节的举办将对我区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3.4、总结经验,迎难而上,举办首届名品服饰节

古塔区委、区政府拟定在10月份左右与各服装商家联手举办首届古塔名品服饰节。衣、食、住、行是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件大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穿着的要求也日益讲究,因此,我们将发挥大商集团新玛特购物广场、英特时代购物广场、锦华商场等大型服装商场的牵动集聚效应,联合全球各大知名品牌服饰,以服装节的形式向广大百姓展现我区的服饰文化。虽然目前财政财力匮乏,但我们仍然会迎难而上,想办法筹措资金,把服饰节办好。此举将对带动新一轮的消费热潮,搞活我区服务业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4、围绕辽西商贸中心区建设,做好发动工作,营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辽西商贸中心区建设中,组织全区各阶层对区域100户服务业骨干企业、53个服务业重点项目、7条服务业特色街路进行帮扶服务;要动员区域内服务业企业界人士积极投身于辽西商贸中心区建设中,以行业协会和联席会形式把企业经营者组织起来,共同为我区服务业发展献计出力;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并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才库作用,为我区服务业发展建言献策。

4.5、围绕全区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做好规划及管理工作,促进老城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按照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吸收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完成全区服务业五年倍增规划的制定工作,作为指导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要延伸规划触角,分区域、分行业、分项目做好具体规划工作。以锦州市中央大街服务业黄金带建设为契机,做好上海路、解放路、锦华街等延伸区域的具体服务业项目的规划工作,继续完善二轻楼、国税楼、上海路帆布造革厂等6个地块服务业项目的规划工作;完善烧锅大坑国际商城的项目规划工作;完善古城商业带服务业项目的规划工作,使以上三个区域内的10个规划项目达到可研级。

建立加快全区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对省、市考核我区的服务业税收、固定资产投资额、服务业项目建设和服务业招商引资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街道和相关局。并提出具体考核办法,实行定期通报评价制度,年底考核表彰。同时要建全服务业统计制度对辖区服务业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的经济指标进行统计监测,把全区服务业统计基础工作夯实。

总之2009年,我们要通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为今后持续构建购物环境优美、商业形态完善,业态配置合理,消费层次分明,商务功能齐全,服务方便快捷,管理科学有序,具有现代化水准的集购物、娱乐、休闲各项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区域商贸中心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区真正成为立足服务锦州,服务渤海湾,辐射辽西的现代商贸中心区。

五、保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服务业管理基础

以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为统领,制定促进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安排部署我区服务业重点工作任务,对各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工细化;要建立一整套的服务业管理制度,把基础打牢,工作夯实;年内要成立餐饮娱乐行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协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5.2、建立全区服务业发展激励机制

1、执行区经济工作考评方案。2009年,我区出台了新的《经济工作考核评比方案》,在各项指标、财政收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考核内容方面都对服务业发展指标做出了明确规定。

2、对于第一个落户我区规划三个板块区域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额3000万以上的服务企业,区财政留成部分的地税税收100%返还给企业,以后落地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办理。对于引进在我区新办的IT产业企业、文化产业企业、大型物流企业,也要根据投资额度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重奖。

5.3、建立服务业项目整体推进管理机制

首先要完善全区服务业项目的生成机制。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梯队,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时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全区重点项目。对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定期清洗递补,同时要积极争取项目的上级立项和资金扶持。其次要建立重点服务业项目的推进机制。对全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和规划目标分层次(区域服务业骨干企业进行重点联系和服务,服务业特色街路进行重点跟踪管理服务,服务业重点项目进行进度追踪服务),按4个班子领导,相关委、办、局和项目单位三位一体实施全程帮扶,确保全区重点服务业项目落到实处。

5.4、创新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全区各职能单位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持最高、最优、最简、最方便的原则,加强管理创新,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软环境建设,对企业要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快捷服务、贴心服务,提高服务效能。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诚信环境,打造“诚信古塔”。切实做到先发展、后规范,先放开、后完善,先让利、后受益。对企业多帮助、少检查,多引导、少罚款,多服务、少设卡。

5.5、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广泛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我区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企业、重要人物以及重大事件。特别要在《古塔信息》上开辟专栏,对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报道,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宣传,进一步形成全区上下关注服务业、支持服务业、参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古塔区残联“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古塔区残联“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市残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区、街残联同志的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残疾人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体、法制、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推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进步,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回首过去五年,为促进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

1.古塔区残联坚持“一体化的机构、一专多能的队伍、有机结合的业务、统筹安排的经费、综合利用的场所”的原则。区残联配备了残疾人干部,任职区残联副理事长,我区共有9个街道,48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实现了100%全部建立“三位一体”的残联组织,全部做到了“四有”,即: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所、有服务载体、有联系网络。残联组织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完善了残疾人工作的网络化建设。

2.坚持残联基层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按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明确残联系统干部在理论素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性党风党纪、思想道德和廉政教育,残疾人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残联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竭诚为残疾人服务意识和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树立新残疾人观,掌握社会化的工作方法。对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了605人(次)业务培训,为52名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颁发了聘书,细化了工作职责,落实了工作。

3.古塔区残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设备,建立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中心,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综合服务网络,古塔区残联已建综合服务设施中心建筑面积达到300㎡,为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康复工程得到拓宽。全区9个街道,48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共组织捐赠款6万余元。资助残疾人参加城市医疗保险、聋儿进行语言训练、残疾人装配假肢、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为贫困残疾人进行扶贫解困;配发残疾人辅助器具,为解决残疾人最急需的困难发挥资金补充作用。

5.为了顺利的开展换发第二代《残疾人证》工作,古塔区残联提早做了准备,于去年二月份,进行了换发前的摸底调查,下设52个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对辖区内残疾人的基本状况重新做了全面的清查,古塔区残联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对各社区主管领导、专职委员反复强调这次换发的重要性,各社区对换证的意义、要求和相关程序都做了广泛宣传,悬挂标语十余幅,张贴通知上百张,发放宣传单千余份,通知到户、到人。对于出行不便的残疾人,我们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上门服务,所有残疾人全部登记在册,无法出行的重度残疾人享受了上门人像采集直评服务,换发过程中,古塔区残联宣传到位,组织得当,前期准备充分,52个社区衔接紧密,通力配合,换发秩序井然,换发工作非常圆满,共换发二代证4000多个。

6.每逢节日期间,古塔区残联都为残疾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残疾人的参与意识,融入社会,享受生活。每年各个残疾人节日,区残联都组织残疾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52个社区的残疾人朋友欢聚一堂,大家载歌载舞,抒发 对祖**亲的美好祝福。“国际残疾人日”区残联又精心筹备走访慰问等一系列活动来扶持帮助残疾人过好自己的节日。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激励了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开阔了残疾人的视野,也促进了古塔区的和谐与发展。

(二)、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带头人19户,区本级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42户,并为他们购置了所需的物品。每年“助残日”和“残疾人就业促进日”期间,我们都要走访慰问残疾人个体业者,了解他们的需求,鼓励他们自强、自立,为他们送去急需的物质,坚定他们辛勤创业的信心。

五年中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其中分散安置就业 27人,集中安置就业25人,利用公益岗位及个体从业安置残疾人278人,在地税部门的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缴任务。

(三)、残疾人的职业技术、生产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我区残联会同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等部门联合举办残疾人就业洽谈会;依托残疾人就业信息网,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用工信息及就业岗位;推行实名制就业和培训工作。同时积极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通过扶持个体、就业洽谈会、利用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安排残疾人就业,促进按比例就业,巩固集中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推进残疾人就业社会化、完善化。制定计划,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免费帮助残疾人技能培训,使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自强创业之路,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培训各类残疾人450人次。

(四)、残疾人康复工作成效显著。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纲要》的要求,努力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五年来,我区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1万余人 次;精神病患者监护7350人次,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425人次,特困精神病患者免费住院救助10人;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50例,其中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15例,特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50例,低视力者配戴助视器50件,培训低视力者家长50名,盲人定向行走训练25名;聋儿康复训练25人次,聋儿家长培训25人次,彩金项目救助贫困聋儿16名;肢体残疾人社区、家庭康复训练50名,肢体残疾人儿童康复训练100名;智残儿童康复训练30人次,家长培训20人次;免费为贫困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150件,普及型假肢装配20例。

(五)、残疾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

五年来,我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残疾人文体活动,不仅是残疾人愉悦身心、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残疾人才华,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文艺方面,各街道举办了残疾人卡拉ok赛和残疾人文艺晚会50余次。每次演出都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赞叹,观看后赞扬道:“节目很精彩,精神更可佳。”同时,我们还与宣传部、团委、妇联、文化馆、社区等单位协调,在一些公共文艺活动中让残疾人参加演出,参与书画、象棋、围棋竞赛,多方位陶治残疾人情操,激发了残疾人热爱生活、参与活动的欲望,增强了他们的参与能力;在体育方面,区残联利用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健身训练,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引导残疾人参加自强健身活动,有针对性地发动和组织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趣味性体育活动。筛选肢体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运动员苗子,建立残疾人体育人才库。开展田径、游泳等体育项目训练,择优向上级输送残疾人运动员。五年来向上级输送残疾人运动员150人次,我区残疾人运动员贾天雷、薛雷、马军、王立新等人参加2次省残运会,取 4 得了11金7银6铜的好成绩。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六)、残疾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工作得到应有保障。让残疾儿青少年进学校,接受教育是残疾人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五年来,我们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认真贯彻《残疾人教育条例》,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将残疾儿童入学教育纳入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规划。从小学到初中全市在校残疾人学生7名,占应入学残疾人学生的95%以上,高中至大学的残疾人学生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特教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为鼓励残疾人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从2005年开始,我市对中小学残疾人子女进行了救助,使无条件上学的残疾儿童走进学校,有65名大专以上院校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得到了资助,使他们没有因为贫困而辍学,得以继续学习。

过去的五年是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是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五年,是全区五千余残疾人充分参与的五年。五年中,广大残疾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潮中,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模范人物。广大的残疾人工作者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为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把残联这个弱势群体建成强势机构赢得强势社会地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残疾人工作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就我区残疾人工作的形势而言,目前,存在的突出困难和主要问题是:

1.残疾人事业发展滞后于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残疾人与社会收入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还较大。

2.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还较艰巨,共同步入小康社会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快“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1.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弘扬和实践人道主义精神,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加强基层工作为重点,坚持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配合,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大力开发社会资源,动员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推进。

2.总体目标:

残疾人状况进一步改善。在全面解决残疾人温饱问题的基本上,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努力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义务教育入学率在“十一五”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城镇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培训,就业率达到85%以上;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社会生活参与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文明。全社会弘扬人道主义,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和权利,激励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普遍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扶残助残更加广泛深入;深入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增强。社会公众服务业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扶持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实力,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形成一支“人道、廉洁、服务”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团结、教育广大残疾人做遵纪守法的公民,表彰自强模范,激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精神;提高广大残疾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3.各项任务和主要措施:(1)、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恢复、补偿残疾人的功能,并作好残疾预防工作。

(2)、大力推进特教事业,尽快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3)、强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努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4)、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尽快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走上小康生活。

(5)、切实将城镇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6)、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生活。

(7)、逐步在全社会营造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8)、积极推行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9)、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提高为残疾人服务水平。(10)、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援助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11)、加强残联组织建设,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四、2011年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1、继续加强第二代残疾证的管理和核发工作。

2、认真组织开展好2011年的残疾人春节慰问工作。

3、继续抓好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特别是儿童先天性残疾救治和白内障复明项目工作。

4、继续贯彻落实《关于开展资助贫困残疾人大、中专学生工作的通知》精神,保证上线的残疾大中专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学生得到资助。

5、继续落实好《辽宁省残疾人优待规定》的贯彻执行,做好残疾人扶残维权工作,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6、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征收好2011的保障金。

7、努力抓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是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8、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残疾人事业宣传专栏,组织开展好“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及“盲人节”活动。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残疾人事业内容的更新、上报工作。

9、加强全区52个社区组织联络员的系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五、2010年民生工程完成情况和明年总体安排

(一)今年民生工程完成情况:

1、深入推进社区康复工作。社区康复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区社区康复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到社区建设,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当中,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了有效的康复服务。按照“康复到社区,服务到家庭”的要求加强社区康复示范社区的培育工作。着重对石油街道幸福家园社区、敬业街道华工、兴业社区进行推进,探讨社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和日间照料工作的新路子,加强社区疾病预防工作及加强康复知识的普及。全面推进社区康复规范化建设。

2、加大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力度。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服务网络及康复治疗措施不断完善,积极开展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和重症患者免费住院治疗项目。全年落实精神病免费服药85名及住院项目2名,通过免费服药和住院治疗,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视力残疾康复工作已形成长效机制。白内障无障碍工作已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依托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及时筛查新发 生的白内障患者,做到随发生、随发现、随筛查、随手术。完成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 108 例;完善了基层低视力康复服务网络,满足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的需求。为 14 名贫困低视力患者配发助视器;2名盲人接受定向行走训练,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社区及家庭肢体康复训练18名;贫困智残儿童训练5 名。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民生工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做好术后跟踪随访。

2.健全区内九个社区康复站(室)的器材配备,做好各社区康复站(室)的软硬建设,配备好专业的康复协理员,切实做好社区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工作。

3.尽快实施贫困残疾人特别救助项目,积极做好组织实施、资金发放、日常管理和出具相关材料、信息报送等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树立优质服务意识。要做到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确保群众满意。认真听取基层群众、残疾人对民生工程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开展民生工程实施对象走访、回访活动,认真解决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5.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城乡基层宣传栏、宣传单和广播等有效方式,将这项民生工程的有关具体政策、实施情况公布于众,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目前,全区残疾人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残疾人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残疾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残疾人的自强自立精神得到充分展示。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克服困难,为推进全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

古塔区残疾人联合会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大连市现代服务业规划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29日 大政发〔2007〕75号

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中心城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动力,是显示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的要求,未来5年,大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就业、构建和谐大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方向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大连市积极贯彻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改造传统工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依托沿海区位和对外开放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大连市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金融、商务、商贸、旅游中心城市和全国知名软件外包基地。房地产业、社区服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等事业得到同步推进,为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97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2%,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43.6%,全市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成为构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大连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集装箱港、北方最大的粮食中转港、石油液体化工品转运港。一批本地大型企业的自营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大型配送中心、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进入,大窑湾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烟大铁路轮渡、沈大丹大高速公路、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扩建和空港物流中心等工程相继建成,集装箱班列开通,航运交易平台、口岸支付平台、口岸呼叫中心、危险品申报系统等多个信息平台启用,推动物流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金融业稳健发展,东北亚地区国际结算中心作用初步显现。初步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行业齐全,中外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先后引进中外资银行、保险机构22家。有6家外资银行大连分行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4家开办全面外币业务。设立了合资法人寿险公司和独资法人财险公司。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00家银行建立了业务代理关系。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占全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额的61%和35%,大豆期货交易继续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大连是全国惟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目前已有简柏特、惠普、松下、SAP等2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连开展产品研发、软件外包等业务。2005年,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达520家,从业人员3.1万人,销售收入102.7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4.8%。外包服务快速上升,占软件与信息服务销售收入总量的1/3,基本确立了“东北亚软件及信息服务中心”地位。大连软件园被国家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旅游业优化升级,“浪漫之都”品牌魅力彰显。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现拥有各类星级饭店155家,旅行社362家,其中开展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29家。已经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度假村160余处。旅游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品牌拉动、全面提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注册了“浪漫之都”的城市旅游品牌,构筑了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为辅的产业格局。

--科技服务业优势明显,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创建了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创业投资公司、科技担保公司、俄罗斯技术转化中心及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在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研制出永磁悬浮技术、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燃料电池和氢能源利用、纳米材料等技术和产品。2005年,全市科技服务企业达到1357家,从业人员2.6万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在孵企业1800个,孵化器建设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05年,申请专利5573件,有15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科技奖励,自主研发取得突出成绩。

--商务服务业逐步壮大,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2005 年,全市商务中介服务机构达到7025家,从业人员6.6万人。已有11个公证处、135个律师事务所、113家注册会计师事务所、1127家咨询与调查机构、1101个广告业经营组织、416个各类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和828家其他商务服务机构。专业化、国际化的展览项目占到80%以上。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等成为我国著名国际展会。国际汽车展、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中国软交会等专业展会也都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商贸业持续稳定发展,水平功能不断提升。形成了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市级商业中心框架。重点规划建设了24个社区商业中心、550 家便民连锁店。连锁商业企业发展到80多家、2900多个店铺,市场份额达到37.8%。大型购物中心发展到18家,大型超市发展到30家。先后引进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乐购、好又多等跨国连锁商业企业。区市县和农村商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广泛开展了以建设连锁经营网络、商品配送网络、农副产品收购和分销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千村百镇”市场工程。

(二)存在问题

一是第三产业发展仍然落后于第二产业发展,服务业滞后的“短边”效应直接影响到城市竞争实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难以为一、二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二是对一些新兴现代服务业统一的规划、引导、培育和支持力度不够。三是服务业的产业化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四是开放度不够,服务业利用外资相对落后。五是没有统一规范的统计体系,难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保证。六是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高端人才匮乏,突出体现在新兴产业、高智商领域的人才短缺,物流业、会展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制约矛盾突出。

(三)发展机遇

--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已经进入加入WTO后过渡期,在入世协议中承诺绝大多数领域对外开放,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程明显加快,吸引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能力明显增强。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将会更多地承接国际金融、流通、咨询等服务产业转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实现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以及“浪漫之都”旅游品牌的确立,特别是国家批准设立大窑湾保税港区,为大连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大连城市新的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都为大连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强力支撑,必然引导大连向国际贸易、物流、金融、信息、旅游和产业转移中心迈进。进一步提升城市对外开放、辐射带动服务功能,尽快实现由沿海开放城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型,这也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连具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制造业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把加快发展制造业作为振兴民族工业的支柱产业。市第十次党代会也把着力推进新型产业基地建设作为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趋势下,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会更多地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有力支撑,这也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客观需要。

--城市功能区建设加快,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推进“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和“一岛十区”建设中,工业化进程必将带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规模的拓展,城市功能的辐射,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设施的建设,都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拓展广阔渠道,也对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

--消费需求不断拓展升级,成为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2005年,大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994元和5903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将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逐步由生存型、温饱型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等3项消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旅游、汽车和住房消费必将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都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蕴含新的机遇。

(四)面临挑战

在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大连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国际服务产业竞争影响已经加剧。国际服务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巨大的经营规模、全新的管理理念、发达的营销网络、先进的技术优势将会冲击中国市场。大连作为外向型沿海口岸城市,整个服务产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将会更加激烈。二是国内服务产业发展压力正在加大。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目前都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中心城市发展战略重点加以推进。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也都制定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与大连形成了抢抓发展先机、竞争服务市场的挑战态势。三是大连服务产业制约瓶颈亟待破解。全市缺乏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比重偏小,直接导致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现有经济功能区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制约,难以在要素资源配置上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效能。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先导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因为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受到困扰,在空间拓展、产业布局上难以形成更大规模和提升档次水平,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势在必行。

(五)发展方向

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是党中央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赋予国内中心城市的一项战略任务。辽宁省委、省政府对大连在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起领先作用寄予厚望。大连现代服务业在珍惜机遇、应对挑战中力求实现突破性发展,进而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需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规律、国际发展趋势、现实发展基础和城市区位功能,选择和明确三大发展方向,引导切入,强力突破,重点集聚,层层辐射。一是必须紧密结合分解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大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必须紧密结合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大连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辐射带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完善服务设施,发展服务产业,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为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功能完备的服务平台;三是必须紧密结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以自主创新为内在动力,优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培育扶持高端服务产业,为增强大连自主创新能力健全良好的服务保障体系;四是必须坚持协调城乡发展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统筹规划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布局,以城带乡,以商促农,确保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的成果,实现“惠民富市”目标。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随着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时期是大连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和“一岛十区”建设将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联更加紧密。要紧紧围绕促进制造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更新改造的科技服务以及市场中介、商务营销、产品展示、检验检测、咨询培训、低息融资等全方位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信息化与知识型服务业的联动作用,引进和培育高科技龙头企业和高智商优秀人才,着力发展创意、设计、研发、孵化和业务流程外包等新兴产业,进而增强大连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发展消费性服务业。随着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对扩大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方针、实施“惠民富市”发展战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必须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创新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使餐饮、商贸、社区、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提升为特色服务业,尤其要高度重视改革创新房地产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市政公用等事业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千方百计解决好城乡居民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实际困难。

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功能布局、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区域功能定位进行合理设计。主城区、新城区要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经济体系,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重点布局。北三市和长海县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服务于制造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农业物流园区、科技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大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就业。围绕率先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构建东北亚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为目标,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和法制化保障,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中心“集聚区”带动其他 “辐射区”的新格局。大幅度提高大连市服务东北、服务环渤海、服务全国的能力及水平,进一步提升大连国际竞争力,促进大连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开放带动,创新发展。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机遇,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国际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步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动力,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科学制定符合大连发展实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布局导向作用和法律效应,有重点、分层次推进优势、重点产业发展,优化全市现代服务业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产业融合,联动发展。适应大连经济发展阶段性、区域性特征以及产业基础,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链条分工细化和延伸,形成高效配套的服务体系,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市场运作,政府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竞争促发展、促提高;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政策推动作用,实现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

(三)发展目标

抓住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依托大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把大连建设成为服务东北,服务环渤海,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国际物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性软件与信息服务中心、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北方的科技服务及制造业研发基地、文化创意名城、商务会展名城和国际商贸枢纽。构建起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新型产业基地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融合的消费性服务业体系。到2010年,形成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现代商贸八大重点领域,大孤山半岛、东港区、人民路、星海湾、香炉礁、旅顺南路、大东沟、羊头洼八大集聚区的发展新格局。大连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 %以上,服务业城镇从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口总量的比重达60 %以上,为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快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八大重点领域

(一)构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围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以港航服务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依托口岸区位优势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势,构筑物流政策、物流设施、物流信息三大平台。着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总量,提高配套能力;制定和完善物流产业政策,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加快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组织化、集约化水平;规范物流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体系健全、结构合理、货畅其流、交通便捷和特色明显的现代化物流网络。重点建设集装箱物流、石油及制品物流、矿石物流、粮食物流、汽车及配件物流、水产品物流、食品冷链物流、建筑(装饰)材料物流、机电产品物流等物流中心。形成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北箱(以集装箱和整车滚装为主)南散(以油品、矿石和粮食等大宗干液散货为主)”物流基础设施结点链网体系。重点推进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分拨配送体系,大幅度降低工商企业物流成本,创造一流的物流环境,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大连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

(二)构建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

发展总部经济,拓展国内外业务空间,着力提高对东北乃至东北亚区域辐射能力;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创新和市场发展,开发金融产品;充分发挥银行业融通资金的功能和作用,构建起高效、健康、安全、主体多元的银行服务体系;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推动保险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探索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重点建设商品期货交易中心,形成以大豆、玉米为核心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发展工业品期货、期权交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证券业规范运行,推动更多企业在海内外上市融资,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扩大直接融资,研究设立产业基金,发展债券融资,探索产权交易、股权交易的有效方式;积极发展、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争取离岸金融业务,开发金融产品,培育地区金融品牌,推进大连银行跨区域经营,深化农信社改革,组建保险公司,支持信托投资公司及重组后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积极发展货币经纪、期货经纪、基金管理、金融租赁、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加强风险投资体系和中小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努力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国际结算、外汇交易、投融资与金融服务中心,全国商品期货中心、北方保险业中心、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到2010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以上。

(三)构建国际性软件与信息服务中心

以基础及应用软件开发为重点,把大连建设成为集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人才教育于一体的国际软件名城和国际软件外包中心。加快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展,推进数字信息传输网、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通信设施建设以及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和融合应用,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提升信息传输业发展水平。深化对日软件出口,拓展欧美软件外包、BPO、ITO、KPO、嵌入式软件、自主产权软件产品开发及应用,加强数字内容产业和IT人才教育与培训。建设我市信息平台门户,带动各个领域信息增值服务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完善电子政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到2010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软件出口28亿美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四)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以滨海旅游和都市旅游为主导特色,以提升旅游产品国际化水平为核心,构建主城区、新城区、北三市及长海县三大旅游板块,促进旅游业向度假休闲阶段转变。加快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和专项产品,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集群和旅游集聚区。在巩固和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竞争力强、牵动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旅游新项目,重点开发城市周边滨海休闲度假、北部山林休闲观光、长海岛屿度假、温泉养生度假等产品,努力构建现代休闲旅游度假产品体系,把大连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国际化、高收益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五)建设中国北方科技服务和制造业研发基地

重点发展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及测绘、技术检测、技术推广、计算机系统服务、环境监测等专业服务。建设公共检测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公共研发和技术平台,形成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开展“产学研”交流与合作。探索对外交流形式,建立和拓展技术交易平台,构建东北亚地区技术转移和服务中心,努力把大连建设成为国内外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技术服务外包基地,促进“大连制造”向“大连研发”、“大连创造”转变。

(六)建设中国北方文化创意名城

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领域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代表城市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有效整合文化资源,集聚创意高端要素,加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有产业基础的工业设计、出版和广告等产业,提高发展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壮大有发展势头的动漫、网络游戏等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增强竞争优势;推进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移动内容、数字艺术等产业,加速产业开发,积蓄发展能力。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健康、快速发展的法律和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把大连打造成中国北方的文化创意名城。

(七)建设中国北方商务会展名城

重点发展法律、经济鉴证、投资和资产管理服务,培育市场主体、品牌和特色商务服务,促进商务机构在区域间的联合、重组。加快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签证类服务。积极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大力发展会展业,在国际会展方面要力争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展览和国际会议的重要举办场所。建设成面向东北地区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商品展示、订货、交易中心。

(八)建设中国北方国际商贸枢纽

推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拓展国际采购,积极引导连锁经营从超市、百货店向便利店、专卖店等多业态渗透,从传统商业零售、餐饮业向汽车服务、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维修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拓展,提高连锁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按照优化市区、强化新区、辐射农村的思路调整商贸业空间布局,重点完善和建设粮食、船舶配套产品、机电产品、果蔬、海产品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使其成为部分商品的集散中心。提升传统商业区辐射能力,完善五大现代商贸区的集聚服务功能,形成核心商业区、次商业中心和社区便利网点的布局。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城市商品流通新体系,形成各种所有制商业共同繁荣、城乡商业协调发展的局面。把大连建设成为规模可观、结构优化、效益良好、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国北方国际性商贸枢纽。到2010年,连锁经营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商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左右。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布局和八大集聚块区

大连主城区和新市区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区域,要依托功能分区、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服务功能,突出分区特色。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城区”,要着力发展体现港航服务特色的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现代商贸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商务服务业,强化中央商务区核心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在突出科技服务、旅游业发展特色的同时,积极拓展服务业领域,发展软件、教育、文化及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相关产业。先导区要发挥对外开放优势,优先发展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中介咨询服务等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金州区围绕新市区建设,在完善自身服务体系的同时,发展为先导区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北三市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承接中心区制造业转移,重点发展为制造业、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要加快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和科技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城乡联动的服务网络。长海县要把“海上大连示范区”作为重点服务领域,加快提升为海洋经济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的功能,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八大集聚区:

(一)大孤山半岛

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功能区,发挥核心功能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集国际采购、贸易、分拨、中转、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向整个大孤山半岛扩展,使大孤山半岛成为具有保税区功能和未来自由贸易区先行区内外合作的示范区。

(二)东港区

以老港区改造为契机,依托现有港航服务业,形成区域性集聚性功能配套设施群。构建国际邮轮的区域母港和核心服务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东港区打造成为我市中央商务区的新功能分区、航运中心区、邮轮经济核心区和文化创意园区。

(三)人民路

依托中山广场金融商务区,建立类型多、质量高、竞争力强的银行、保险、证券体系。完善人民路商务写字楼设施,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经济鉴证、投资管理、研发设计等中介服务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商务大厦、星级酒店和海关商检等商务设施的基础优势,吸引地区总部、分部及研发、管理、结算中心落户,打造现代化的中央商务区。

(四)星海湾

以期货业为龙头,形成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发展工业品期货、期权交易,建立全球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广泛吸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结算银行、内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国际财团及区域性总部,国际跨国公司资金结算中心、区域管理中心,全国性总公司管理总部、财务中心,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金融咨询机构等组织的办事机构入驻,成为大连市现代金融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世界博览广场和会展中心,承接国内外高端大型会议,培育更多品牌展会,提高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五)香炉礁

以仓储式超市、大型专业卖场以及生活消费品市场为主要业态,现代商贸物流和临港临海产业有机融合,成为主要服务于城市生产、经营和消费物流的商业物流园。

(六)旅顺南路

以软件园和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核心区,以黑石礁和栾金村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区为依托,沿旅顺南路向西延伸,与旅顺塔河湾的“大学城”相连。构筑起以软件与智能信息服务业、软件外包及动漫产业,高等教育为支柱的新功能产业带的主体框架,使之成为吸纳全球“知识产业”转移的集中区。

(七)大东沟

在旅顺北路辛寨子街道大东沟村,规划总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区域,集中发展软件产业及软件外包业,将其打造成为新的国际软件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服务外包基地

(八)羊头洼

发挥羊头洼港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以烟大铁路轮渡开通运营为契机,以大连中铁渤海轮渡综合物流基地为中枢结点,构建链接东北和我国东部沿海南北大通道物流主枢纽,打造南部综合物流园区,使之成为大连市现代物流服务链网一级结点,我国北方钢铁、船舶、果蔬、木材等大宗散杂物流综合基地,客货滚装和内贸集装箱物流重要功能平台。

八大聚集区位置图

五、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与重点项目

(一)现代物流业布局及重点项目

大窑湾保税物流园区:以大窑湾保税物流园区为中心,构建东北国际采购基地保税物流网。以大连新港物流区、北良港物流区、保税区物流区和双D港物流区为一体的环岛带状物流园区,加快形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北箱(以集装箱和整车滚装为主)南散(以油品、矿石和粮食等大宗干液散货为主)”物流基础设施结点链网体系,成为与保税区、开发区及其临港工业基地一起成为链接哈长、沈大大通道城市带增长极,为“前店后厂”、“前港后区”的东北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条件。

大连陆港物流园区:到2010年建成综合物流园区,在沈大高速公路后盐出口两侧,建立甘井子陆港物流中心区,基本形成现代物流业发展框架,成为区域性物流和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结点、汽车及配件物流中心、建筑装饰材料物流中心、机电产品物流中心。

大连港物流园区:到2010年建成老港物流园区,以大港区、黑嘴子港区为依托,形成以内贸集装箱和城市配送物流为主的临港物流园区、水产品物流中心。依托辽渔集团的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组建大连国际水产品专业物流中心,依托黑嘴子水产品交易市场改造成为以水产品物流为主、以市域水产品配送为主的水产品物流中心、水果蔬菜物流中心。

大连湾物流园区:作为大连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大宗散杂(钢材、煤炭)储运转运基地链网中枢结点和市域物流配送基地,逐步把大连湾打造成地区散杂货集散港。

大连香炉礁物流园区:香炉礁物流园区位于西岗区以东,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该园区是以麦德龙、百安居、宜家等商场为主体的大型仓储式购物区,以工业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运输中心为主体的生活生产物资调剂交易和运输区,以中小型仓储店为主体的中央购物区和以商务酒店、写字楼、公寓为主体的配套服务区。要将该园区建设成为大型仓储式物流中心、专业卖场以及生活和生产资料市场为主要业态,以服务于城市物流流通生产、经营和消费为主要目标,现代商贸物流和临港临海产业有机融合的物流园区。

空港物流园区:依托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并在新机场选址附近预留空港物流园区的发展区域。要将该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中转、快递、物流增值服务、国际贸易及展览展销、仓储配送功能的空港国际物流中心。2010年,空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1万吨以上,物流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15%。

羊头洼综合物流园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一期工程总占地面积1.0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先期开发建设旅顺新港北岸主体区,建设三羊头综合港区,推进中铁火车轮渡物流和中锦投资公司中锦钢铁物流项目。

北良国际粮食保税物流园:发展国际粮油物流保税业务,建设国际粮食物流贸易中心、粮油转运基地和现货交易、粮食集装箱运输、粮油物流配送体系及玉米、小麦、大米、植物油、润滑油、生物食品等临港加工项目。

金州二十里铺物流园:规划建设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的仓储、物流及综合服务等4个区,主要承接大连朱棋路企业搬迁,建成大连保税区重点配套服务的加工贸易物流基地。

(二)金融业布局及重点项目

以中山广场传统金融商业区为基础,以新开发建设的星海金融商务区为未来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两大中心区域功能互补、区市县金融机构网点合理分布、以大连为中心逐步向东北腹地和东北亚地区拓展的基本格局。

中山广场金融商务区:中山广场两翼从青泥洼桥到港湾广场地段,集中了众多的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是金融机构的集聚区。要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完善银行业服务功能,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促进证券业规范运行,进一步扩大金融行业规模,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星海湾金融商务区:星海湾金融商务区是我市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形载体。要加快一期工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尽快启动金融大厦、保险大厦、证券大厦、信托大厦及石油大厦等二期工程项目,完善商务配套设施,逐步形成适应金融发展需要的软硬件功能。

发展城乡金融服务网络。合理布局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和设施,完善农村县域金融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发展县域保险,积极探索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元化经营的农村信贷、保险模式。

(三)信息服务业布局及重点项目

建设贯穿大连主城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带。积极推进人民路中央商务区、新开路商务区、西安路商务区、星海湾金融商务区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计算机与软件服务、网络服务、信息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广告传媒、会展商务、教育培训等信息服务业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工业、总部经济、创意产业的发展。软件业按照“一园多区”模式发展。以大连软件园为基础,加快推进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设。

软件外包业:依托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软件外包业,由一般劳务输出向品牌输出发展,由低技术层次向高技术层次发展,由出口日本为主向出口东北亚和欧美各国发展。信息服务业:依托世界500强企业在连开展的BPO、ITO、KPO业务,继续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扩大以BPO、ITO、KPO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务,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的服务外包中心。嵌入式软件:积极推进软件业自主创新,重点开发嵌入式软件,并在工业控制系统和IC设计方面广泛应用,逐步建成我国重要的数控系统软件研发基地。行业和企业应用软件:重点开发航运、物流、机械、化工、外贸、金融、旅游、教育等行业和企业应用软件,促进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数据库: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一批面向全市企业、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信息人才教育与培训体系,扩大信息专业的中高等教育与培训规模,培养多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吸引国内外相关教育机构投资办学,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人才教育与培训基地。

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七贤岭、旅顺南路、软件园、黄泥川、旅顺新港(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旅顺北路大东沟。信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七贤岭基地、凌水湾和龙头分园。

(四)旅游业布局及重点项目

东港旅游区:国际邮轮母港,由国际邮轮母港、航海博物馆、顶级海景酒店、流行世纪、国际海员俱乐部、大连港渔人码头、海景摩天轮等项目组成。海景大剧院,成为大连时尚新地标和城市文化的景观标志。渔人码头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吃、住、玩、娱乐并重,渔业与旅游结合。

滨海路旅游区:主要布局星海露天剧场、星海城堡酒店、“海的传说”文艺专场、灯光音乐喷泉、虎滩时尚剧场、海洋科技馆、贝壳博物馆、金渤海岸滨海旅游度假区。

金石滩旅游区:主要布局发现王国主题公园、未来雪世界、游艇俱乐部、动漫城堡。

旅顺口旅游区:主要布局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潜艇博物馆。

北三市及长海旅游区:主要布局温泉小镇、松源海景乐园、步云山、冰峪沟、天门山,海岛旅游。

(五)科技服务业布局及重点项目

基本形成“一园、二区、两带”科技分布格局,形成以大学城为核心、以先导区为支撑、以北三市为补充的区域布局。形成高技术产业、传统工业改造、现代农业、孵化基地的产业布局。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英歌石生态园、七贤岭产业化基地。数字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双D港数字制造园、龙头分园、港航科技园、七贤岭产业化基地。微电子产业:主要集中在龙头微电子产业园、七贤岭产业化基地。现代农业:主要集中在山川柳和英歌石农业生态科技园。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龙头产业园、港航科技园。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旅顺口区建设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设立若干实验室,开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海洋科学技术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建成我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六)文化创意产业布局及重点项目

动漫走廊:主要集中在七贤岭至河口湾动漫走廊、学苑广场动漫世界。重点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动漫制作企业和运营商,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形成动漫人才培养、原创制作、外包加工、市场运营、相关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体系。把动漫走廊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动漫产业基地和数字娱乐中心。动漫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原创内容的民族品牌,辐射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创意产业基地:在东港区改造基础上,建设由公共活动区、生活工作区、创意产业园区三大板块组成的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吸引国内外著名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科研机构以及各类创意公司、投资公司、科技企业入驻,发展科技创意设计、文化创意设计、服装创意设计、工业创意设计、环境创意设计等创意产业,促进创意设计成果产业化。大学园区:在旅顺南路规划建设大学园区。拟引进10所高等院校。现已建成和开工建设的有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语学院,准备进入的还有大外软件学院、大连海事大学软件学院,将成为大连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文化传播基地。

文化设施:全面完成大连大剧院、大连音乐厅、市民文化广场和综合文化超市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大连东方艺术博物馆、大连近代历史博物馆和大连古墓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完善现代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扩大新华书店经营网点面积,在青泥洼桥新建3万平方米的科技图书城,在西安路新建2万平方米的综合图书城。

(七)商务服务业布局及重点项目

人民路中央商务区:改造完善商务写字楼设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和办事机构入驻。不断提升商务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经济鉴证、投资管理、研发设计等中介服务,为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提供配套服务。星海湾会展商务区:依托世界博览广场和会展中心,重点办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国际服装博览会、软件与信息产品交易会等国家级展览会,以及汽车展、机械展、家具展、海事展等专业展览会。积极推进会展业的市场化转轨,促进展览公司做强做大,提高会展业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培育更多的品牌展览会,扩大会展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把大连建成中国北方的国际会展名城。

(八)现代商贸业布局及重点项目

建设好五大商业中心区:青泥洼要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为主,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的高档次、多功能综合商业中心;天津街突出购物、休闲、娱乐、文化综合服务功能,恢复夜市和“老字号”经营;西安路商业中心要以精品店、专业店为主,形成“东有青泥洼,西有西安路”的商业格局;香炉礁物流园区要形成以仓储式商场、建材超市和流通配送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商业中心区;中华路商业中心以大市场、汽车物流为主,突出物流配送、批发贸易功能,配套设置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服装、家具、水产品、汽车、油品、轴承等一批销售额上百亿元的大市场。

特色商业街区:争取完成30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建设,主要是星海新天地、老虎滩渔人码头、俄罗斯风情街、高尔基路咖啡一条街、锦华日本料理街、同泰美食休闲一条街、婚庆用品一条街。创新商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理念与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商业,重点规划建设东港区临港商务旅游产业区、小平岛旅游商业休闲度假区、长春路综合旅游商贸一条街等旅游商业项目。

社区便民商业:重点建设能够满足居民日常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必备性业态,包括连锁超市、便利店、餐饮店、药店、理发店、洗衣店、书报店、维修店、回收站等;规划建设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生活消费要求的指导性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品牌店、专卖店、咖啡馆、酒吧、中西餐厅、鲜花店、面包房、美容美发厅、健身房、信息通讯等,形成居民区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电话订购、网上购物等业务。到2010年,电话购物、电视购物、网上购物交易额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0%;运用社区网络平台发布服务信息,并与社区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联手,实现个性化、特色化的商业服务。到2010年,全市共创建商业示范社区50个。“千村百镇”市场工程:3年内建成城镇中心店为龙头、乡镇连锁店为骨干、村屯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和改造2000个农家店,在区市县农村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现代化超市及城镇和农村中心集镇为连接点、服务于当地生产与生活、沟通城乡内外、纵横交错的现代流通网络。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宏观引导,促进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集聚

按照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围绕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目标取向,兼顾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需要突破的瓶颈性制约,通过制定规划,突出发展重点,抓住关键项目,明确完成时限,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特别是在发展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配套、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融合、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的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

合理规划,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结构。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制定,并强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实施。突出重点部位,抓住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发展目标和途径,推动区市县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分工合作,实行差别化发展,引导现代服务业优势资源的聚合与合理分布,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产业格局。

依法行政,增强政府管理服务透明度。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坚持依法行政。针对重点领域制定地方法规草案或政府规章,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市场化程度。加速电子政务实施步伐,实现市区之间、行业之间信息联网、提高行政透明度。

信息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提升产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多种专业性的现代化公共平台,促进平台间的互联互通。重点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突出重点领域,推进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有效整合全市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娱乐、旅游、公共交通、社区服务等公共信息资源,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完备的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交通体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按照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内容,优先发展地铁、轻轨、道路等城市公共交通,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优化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加强道路交通综合改造和整治力度,大力改善与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载体和支撑。

整合楼宇,为现代服务业拓展发展空间。合理规划现代化商务楼宇建设,在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布局区内严格控制新建住宅,重点建设一批高档商务大厦、高档会议中心、星级酒店等商务楼宇;做好现有特色楼宇的开发利用,加强保护性建筑的功能性拓展,完善内部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智能化水平。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依托国内外知名院校,坚持定期输送和培养一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紧缺人才。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发展多类型、多层次专业教育,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倡诚信,为现代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建立现代服务业信用信息库,健全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储存、管理、分析制度,有计划开放和使用信用信息资源,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服务系统,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鼓励发展社会资信评估机构。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行业管理规范,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监管。

(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提升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和人才等瓶颈制约,以国际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幅度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同时,鼓励服务企业以品牌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扶持发展中小型现代服务业企业。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大连特色、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分类管理,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正确区分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咨询服务等行业中的营利性服务、非营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对于营利性服务行业,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实行价格放开,允许各种经济成分平等进入;对于非营利性服务行业,要按照管办分离原则,加强监管,实行政府指导价格和部分减免税政策;对于公益性服务行业,可采取在财政投资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投资。

加快服务外包市场化、社会化改革,重点推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理念,充分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加速制造业企业物流服务与生产环节剥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进一步壮大服务规模和实力;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充分利用社会技术和人力资源,加快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建设等专业技术服务外包。此外,按照高效、便利、安全的原则,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接待、会议服务和后勤服务等外包服务,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代理等方式实现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提高服务业领域开放水平,以国际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研究制定大连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采取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国际通行引资方式,着力吸引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总部、现代服务业企业和品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港航CBD中心建设,加快提升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带动服务业整体需求和发展。同时,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间在金融、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项目合作,全面促进大连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加快服务企业改组改造步伐,促进传统服务企业向新业态转型,提高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抓住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有利契机,提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瞄准日韩、欧美等国服务外包市场,在大力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的同时,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外包,不断扩大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在建设以大连软件园和软件产业基地为核心的离岸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同时,大力吸引既承接全球的服务外包又向我国发包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服务贸易,切实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着力叫响“大连服务”品牌,把大连打造成为承接国际高端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

(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统筹研究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重点发展领域,按行业研究确立支持项目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并将资金支持纳入由相关财政扶持资金构成的引导资金支持范畴,与国家和省的相关专项资金相衔接,以此合理引导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创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各类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时,除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外,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除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经营的服务行业和项目外,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可按企业要求予以核定。简化连锁经营企业审批手续。

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加快金融业发展,鼓励金融创新。对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总部,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可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允许符合条件、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物流企业,按照规定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加快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对本市认定的服务外包企业,参照鼓励软件产业发展、激励自主创新等相关政策给予支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申请服务标准国际认证,支持服务外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施品牌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对鼓励类的新办文化企业,给予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优惠。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推进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中介服务企业。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于国家引导资金的地方配套,以及对影响大、牵动力强的行业和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给予资金支持。区市县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设计、创意、科技等服务业企业、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成果转化项目经认定符合条件的,按照大连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给予相应支持。

切实规范行业管理。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收费价格要重新确定标准,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扩大服务标准覆盖领域,着力推动重点发展领域的行业标准化进程。编制服务业重点项目发展计划,对重点项目的用地优先供应,保证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四)加强领导,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大连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项战略任务,事关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全局,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强化领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务求实效。

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要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研究解决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建立省市协调机制,通过加强联系沟通,积极争取省政府对大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并通过省市联合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组织做好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

坚持规划先行,认真组织实施《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经验,重点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体现工作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布局导向作用,搞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负责研究制定行业发展意见、支持政策并组织实施。

加强统计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结合经济普查,借鉴国内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服务行业统计制度,建立能够准确反映大连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实行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并指导区市县做好相应工作。强化服务业评估体系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服务业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考核各地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市统计局一起研究建立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检查。

形成城乡联动、上下协调的工作格局。各区市县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推进步骤,引导项目集聚,提高工作成效,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四篇: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阳信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阳信抢抓黄河三角洲开发,实现追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强县目标,在总结十一五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并了“我县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县服务业快速增长,实现“拼搏赶超求跨越、争先进位建强县”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基础条件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3%。2010年,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93亿元,比2006年增加 28.16亿元,增长261.4%,占GDP比重达到38.7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1%;服务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占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34.3%;服务业从业人员6.2万人,比2006年增加2.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6.9%,新增就业人口约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口总数的42%;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9475万元,占全县地方税收的55.3%,对地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53.4%。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等基础服务业比重稳中有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保障。2010年,全县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5.65亿元,是服务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占42.3%。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2.62亿元,贷款余额40.47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30.48亿元和28亿元。

(三)城乡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十一五”期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6%,2010年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98%。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5元,比2006年增长2525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服务业“四大载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重点城区建设完成既定目标。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城区开发改造,下大力气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城区承载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采取BT模式建设的翠岛湖、韩公桥和蔺公桥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九龙湖建设进展顺利;四条骨干道路竣工通车;商务中心主体基本完工;城中村改造已破题。城区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二是重点园区带动作用明显。阳信民俗文化园区是年初确定的市级重点园区。园区占地面积2000亩,总投资25亿元,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投资3000万元;目前,园区在建项目6个,拟建项目3个,已形成实际投资3亿元。在鼎龙、盘古等项目带动下,园区内古家具生产、收藏、交易气氛日渐浓郁,对周边“小而散”的集市型市场吸引和融合能力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收藏、交易活动被吸纳到园区专门的功能市场中来。三是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我县列入市级服务业重点企业2家,市级重点产业链项目3个,另外,县级重点推进项目4个。全县产业链项目总投资额34.6亿元,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在滨阳工贸专业第三方物流税收试点、鸿安特色餐饮连锁良好发展态势的带动下,全县准备实施主营业务剥离的企业达到3家,肥牛特色餐饮连锁品牌达到6个。

第二章 面临形势与趋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主要表现在“三个优势、三个制约、三个趋势”三个方面。一、三个优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建设步伐,阳信县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处,濒临滨州港、黄骅港,特别是随着津汕高速、滨德高速、德龙烟铁路的加快推进,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对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完善自身产业布局,激发发展活力,创造了优越条件。

(二)“突破阳信”的政治优势。阳信县是欠发达县,2009年被纳入财政省直管县,将会争取到更多国家、省的政策、资金支持。市委、市政府继续强力实施“突破阳信”战略,不断加大帮扶力度,也给全县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三)加快发展的基础优势。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家纺地毯、不锈钢制品、木器制造、食品深加工、肉牛及皮革加工等富有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了滨阳燃化、瑞鑫集团、东进餐具、长威电子、欧亚木器、龙福环能、金缘生物科技、泰锐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全县规模企业发展到17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肉牛、鸭梨、优质麦等特色资源优势突出;是全国畜牧百强县,是华北最大、辐射全国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是“全国优质麦基地县”,是鲁北地区最大的优质面粉加工集散地;是中国鸭梨之乡,年产鸭梨20万吨。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二、三个制约

(一)经济总量膨胀的瓶颈制约。阳信经济总量、人均占有等指标在全市、全省仍然处于末位,总量尚未能突破百亿大关;财政收支困难,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压力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落脚在骨干企业和新兴企业的裂变发展、规模发展,部分企业产品结构、人才结构、治理结构与企业高速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将影响全县经济总量的膨胀发展。

(二)建设用地紧缺的瓶颈制约。大企业要发展、大项目要落地,都需要落脚之地。但是,每年的土地指标就是二三百亩,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引进来,安不下,土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干部工作作风的软环境制约。一些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有的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管死的手段多,放开搞活的办法少,缺乏大局意识;有的观念不新,工作中患得患失,缺乏与时俱进、主动服务思想;有的习惯于用条条框框指导工作,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在工作中缩手缩脚,缺乏超前意识和预见性。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三个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城镇化、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具有历史性、决定性的关键时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县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经济发展进入升级转型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逐步凸显出来,经济升级转型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更为迫切。充分利用中央扩大内需、国内外高端要素加快转移等有利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自主创新,改造提升不锈钢制品、家纺地毯、食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城乡建设进入跨越提升期。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推进,城乡建设进入跨越提升的关键阶段。新城开发、老城改造、社区建设,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将进一步释放新的发展空间,为在更大范围谋划生产力布局创造了条件。同时,在进城人员就业、户籍管理、住房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增强城镇发展活力。

(三)社会事业进入全面突破期。“十二五”时期广大群众对改善公共服务的要求急剧增长,加强社会建设将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 总体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阳信县“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国家对黄河三角洲服务业发展,按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型服务业,加快构筑机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规划要求,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定位,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项目支撑,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思路, 继续推进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三大载体”培育建设,加快建设服务业产业链延伸步伐,着力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做强新兴服务业,做优传统服务业,做活消费性服务业,锁定重点,科学作为,奋力攻坚,全力促进我县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奋斗目标:

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31.6亿元,年均增长27.6%,占GDP的比重达41%,三产比例调整为7:52: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年均增长16.8%。

第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板块”进行空间布局,即以县城为中心发展商务中心、商场超市、宾馆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两个平台是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个板块是以鲁北大街为纵轴连接滨德高速和德大铁路物流园区的综合商贸物流园区;以水落坡为中心辐射河流、翟王的民俗文化观光体验区,以金阳办事处为核心的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区。一、一个中心

结合“东扩、西控、南跨、北拓”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依托服务业重点城区和重点园区优势,以“城中村、旧城改造”为契机,重点培育县城区“商贸集中区”,积极推进高端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核心区服务业总量和档次,增强其辐射和带动能力。

二、两个平台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发挥我县优质麦、肉牛加工养殖、鸭梨加工等优势为农民提供包括生产、技术、加工、销售、购买、信息咨询、中介、经纪、法律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并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搞活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资流通,构建畅通、高效,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农村流通网络。三、三个板块

休闲农业生态区。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以梨园景区、万亩生态林场、水库湿地保护区、九龙湖水利风景区、青坡湖、沟盘河雨洪资源化治理工程等景区为主体,坚持生态改善和生态富民并重,严格空间资源开发,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逐步将中部地区打造成为生态旅游观光区。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以滨阳路为轴,南北双向开发建设。以古家具生产、展览、交易为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全国最大的集古家具收藏、鉴赏、销售、仿古家具产销、旅游、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区。

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以鲁北大街为纵轴,南部连接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北部连接滨德高速,建设“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路运输”一体化陆海联运模式的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形成石化煤炭、粮油蔬果、牛羊鲜肉物流中转和供应集散地。

第四章 重点发展工作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德龙烟铁路、滨德高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阳信当地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区域为重点,规划布局“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路运输”一体化陆海联运模式的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强力推进能源供应链、粮油供应链、肉果蔬保鲜冷链物流“三大供应链”建设。将现代物流发展定位在鲁北物流区域内主要的石化煤炭、粮油蔬果、牛羊鲜肉物流中转和供应集散地。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着重发展商贸物流、制造业主导产业链物流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到2015年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实现货物运输量1754万吨。积极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大力培植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主体,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重点工作: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综合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以德龙烟铁路阳信站区为中心,建设鲁北最大的综合商贸物流园区。重点加强“三链”物流项目新建和扩建力度,抓好广富20万吨牛肉冷链物流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到2011年底项目完工;滨阳物流和凯瑞物流两家专业物流企业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扩大覆盖范围,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省内知名油气物流企业;得润物流项目定位在建设鲁北粮食、煤炭等大宗货物转运战略节点企业,两年内将现有企业规模扩大一倍,满足激增的市场需求,建成与企业定位相匹配的企业能力。

(二)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担保体系。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深化银企对接合作,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扶持,促进金融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信贷组织,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重点工作:积极做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强对已有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提高重大风险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同时,进一步推动增加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数量工作,争取两年内县内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营业;加强我县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担保行业发展,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源名单,进行重点指导和培育,争取是“十二五”期间,我县成立2家担保公司;探索农村新兴金融互助模式,推动我县百姓资金互助社健康发展;积极抓好工商银行阳信支行、村镇银行筹建工作。

(三)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围绕全县支柱、主导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设计、专利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环节,以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提升和自有品牌创立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的集约资源、引领创新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加快以科技创新、新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体系完整、效率高效、效益显著的科技服务体系新格局,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工作:强力推进龙福循环技术产业园建设,以龙福环能科技公司为主体,重点抓好高新循环技术引进、校企技术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方面工作;积极推进东进不锈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性不锈钢科技服务综合体,为不锈钢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技术支撑。

(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十二五”时期,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建设为契机,以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农务。

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和开发利用,充分重视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重点完成广富公司、鑫源公司、玉杰公司产品追索检索系统工程建设,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以信息化服务优势农产品生产与流通,通过基层服务站点直接为农民服务,逐步推行“三网融合”,畅通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加快“低成本、便捷式”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大幅提升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的支撑水平和能力。

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区域内物流信息资源,集成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内部现有的物流信息网络,建立起统一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加大综合服务信息、劳动力就业、数字城管、城市运行监测、一卡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校园信息等社会信息化服务工程建设。

(五)完善发展商务服务业。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等财务类服务业,律师、公证等法律类服务业,信息、咨询、评估等咨询类服务业,代理、经纪、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二、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按照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服务民生的原则,积极发展商贸、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为消费升级、扩大内需提供有力支撑。

(一)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连锁超市、特许经营、仓储式商场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抓好鲁北大市场、阳城国际大酒店、天将大酒店、银座商城、晴雪苑高档会所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城区市场改造升级,规划一批商贸街区和特色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服务,加快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重点工作:强化流通设施建设,通过3到5年努力,建成4大专业市场。一是以商贸批发为特色的鲁北大市场,争取到2012年形成建材批发、小商品批发、汽摩配件销售、休闲餐饮服务等功能突出、配套完善的商业园区。二是加快翟王蔬菜批发市场规模扩展,增强市场对现代农业的带动能力。三是继续完善城西鸭梨批发市场设施,丰富市场功能,将鸭梨批发市场建成鲁北最大的水果集散中心。四是深挖肉牛产业潜力,打造全国最大肉牛及制品交易市场,通过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升阳信肉牛产业在全国影响力。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立足阳信鸭梨、民俗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特色传统资源优势,合理开发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阳信生态文化旅游快速发展。以鼎龙民俗文化创意园为起点,自东向西,让游客观仿古家具、品伊斯兰美食、游生态梨园、赏鼓子秧歌。支持鼎龙、盘古、意象、昊天等古家具制作企业发展,规划建设鲁班文化研究院、鲁班文化博物馆、鲁班祠等项目,尽快实施万亩梨园升级改造、万亩生态林场建设及青坡湖开发项目,举办以鼓子秧歌为主的民俗文化展演,建设民俗文化展馆,展览农家纺车、织布机、大花轿等梨乡传统民俗生产、生活用具,改善各景区内及景区之间的交通、住宿、消费条件,完善各类服务设施,配套休闲娱乐项目,提高接待能力,优化服务环境,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档次和品位,积极打造生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区。

(三)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住房结构,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以保障性住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住房供应体系。结合新城区、九龙湖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旧城片区、城中村改造,推进德源福邸、恒泰家园、太古城等小区建设,配套完善社区服务、商业网点和环保设施,降低容积率,提高绿地率,建设园林式、生态式、花园式小区。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面向周边市场打造部分高端小区,靠优良品质和优美环境吸引外来人口来阳信居住。改进规范房地产物业管理,提高物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培育壮大房地产租赁市场。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四)提升发展社区服务业。着眼于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着力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医疗健身、文化娱乐、环境卫生等社区服务业,逐步在社区、农村形成便民利民的网络化服务格局,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档次。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社区服务资源,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社区服务网络。

(五)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继续加快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大投入,扩大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能够市场化的公共服务业尽快走向市场,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个性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和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重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完成阳信一中搬迁、新中医院建设、县体育场建设。

三、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以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快构筑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市场流通、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服务等重点服务体系。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进程,建设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农业各类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引导和推动各类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及农资连锁经营,鼓励批发市场拓展业务范围,搞好农产品和农资的集中配送。引导农民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统一向连锁经营企业直供直销农产品。积极探索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的连锁经营形式,提升服务农村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力中介机构,加快培育家政劳务派遣公司,指导和组织劳动力转移,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全县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制度,通过形势分析树典型、找差距,研究应对措施,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可靠和详实的依据,也为完善各级考核、分类考核提供确切的依据。继续落实服务业八大重点产业和四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各部门围绕各自的目标任务,细化和完善工作措施,做好份内工作。发挥市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协调、服务、指导作用,加强对服务业战略性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高效率、快节奏的协调推进机制。

二、优化服务环境

对涉及服务业发展的立项、规划、土地、环评、工商登记等审批事项,实行开放式、透明型政务服务,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时限。依法放宽服务行业准入条件,除有国家规定以外,全面实行“非禁即入”。在政策上给予内资和外资同等待遇,并制定相应的法制保障体系,确保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运作。加强行业标准制定、价格管理、纠纷仲裁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法制建设,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三、鼓励投资融资

制定专门鼓励政策,引导大型工业企业转变投资观念,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真正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大型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界限进行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资产改造、改组方式,多种渠道募集资金。支持各类企业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服务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政府积极推进银企对接、经贸洽谈等活动,争取更多的投资和信贷资金。用足用活各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强化人才支撑

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特别要吸引紧缺的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并妥善解决其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事宜。针对不同服务领域领军人才的特点,制定领军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在各个领域引进一批、培育一批文化精英、学科带头人、金融家、营销大师等。设立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奖励,破格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鼓励发展各类培训机构,加强各类岗前、岗中和待业培训。全面推进服务职业资格认定和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的技能资格与定级。

五、加强协会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培育组建一批独立公正、行为规范、运作有序、代表性强、公信力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业协会,发挥其在制定标准、行业规划、企业策划、人才引进、行业宣传、协调服务、自律管理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切实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代言人、协调者、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六、强化舆论引导

加大服务业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各界对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宣传各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更好地服务于各类服务企业和投资者。推广服务业发展中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

根据天津市商务委《商贸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和河东区发展计划委《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筛选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精神,特制定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河东区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截至今年元月份统计共计2337户,营业面积430592.2平方米。其中,餐饮业692户,营业面积118954.6平方米;小百货、小食品、小便利店564户,营业面积47023平方米;大中型超市16户,营业面积119800平方米;物回点29户,面积4192平方米,物回车辆326辆;五金、土产、修配行业324户,营业面积19337.6平方米;美容美发、洗浴业621户,营业面积4839平方米。全区原有国营、集体商业公司9个,独立法人单位95个,自然网点524个,从业人员1959人。2004年全区零售额完成15.5亿元。

全区16个大中型超市万米以上的5个,经营面积6.3万平方米,中型的11个,经营面积56800平方米,从业人员3987人。全区农贸摊群市场37个,总面积142682平方米,其中改造提升为菜市场的4个,面积9555平方米。

近年来在“优二强三”战略的引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的环境中,个体、民营、内外投资势头不断升温,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格局。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据经贸委系统统计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47026.8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1058.46万元,增长51%。社会商品零售额由2000年的7363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54549.04万元,增长109.8%。税金由2000年的2370.85万元增加到2004年2500万元,增长5.4%。

(二)存在问题

l、总量规模小,比重低。服务业增加值排在全市第四,与国际港口大都市的地位不适应。

2、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较慢,实力较弱。我区的餐饮业、超市占的比重较高,而交通邮电、金融保险、信息与科技、旅游、中介等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3、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行业较多,而大型商场、高档专卖店非常少,商业中心未形成气候,造成我区高档消费外流,对区域外消费没有吸引力。

4、辐射能力不强,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产品很少。商品辐射功能较弱。

5、开放程度不高,外资所占的比重比较小。很多服务领域没有完全放开,一些重要的服务业领域也没有完全放开。

6、服务业设施分布不合理。偏远地区和大部分新建社区缺乏商业、服务业网点。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环境、机遇和挑战

(一)外部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我市“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明确提供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增强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四大功能、着力完善现代服务业六大体系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证措施。我区位于中心市区东部,傍站、沿河、近港,是市区与滨海相联接的前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内有客、货两站,快速公路即将竣工,具有优越的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的优势。工业战略东移,为商贸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我们应抓住机遇,在大力发展传统商业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集中优势打造亮点,全面提升商贸流通载体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商业布局,加快连锁经营的发展,拓展新的经营业态,加快社区商业服务业建设,营造现代化社区商业环境,努力使我区商贸流通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使我区尽快成为天津市经济

最重要、最富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化城区之一。

(二)发展机遇

当前河东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一是全市工业战略东移,腾出大量的仓储和工业用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国际产业的发展重点趋向服务业。我国

加入WTO进入过渡期,更多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将陆续对外开放。河东区邻近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对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分有利。三是海河综合开发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区作为海河综合开发的重要节点,为打造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景观

带,为全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四是制造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多的要求。五是信息技术、高科技的迅猛发

展为提升现代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创造了条件。奥运经济也是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面临挑战

我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现代服务

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内许多地区都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抢占

服务业发展先机;我区的基础较低,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要快速

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全区上下齐心付出更加辛苦的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我区

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抢抓机遇,加大力度,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

进,实现全区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

越发展的基本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城市定位,赋予滨海新区以振兴北方商

埠为目标,以海河综合开发为重心,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立足于满足群众服

务需求,以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为主线,以发展高聚集、强辐射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注重外向

型格局,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沿河、沿路、滨海前沿的优势;着力构建以现代商贸、现代

物流、旅游、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服务功

能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加强规划和政

策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总体目标和“三个基地”

建设的规划设想,尽快建成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和十个社区商业中心。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五

个聚集区”、“三条发展带”。即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洋务溯源”旅游区、天津环球交易中

心智慧城、新开路商务商贸服务区、津滨大道集散物流区和十一经路金融发展带、卫国道商

贸商务发展带、程林庄路商贸商务发展带。扩大服务总量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

亿元以上,年增长24.5%,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以上。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5.99

万人,累计达到11.2万人。

(三)重点任务

1、五个聚集区

①南站CBD中心商务区。位于六纬路、海河,十一经路、六经路之间区域,占地29.68

万平方米,是天津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河东区现代服务业最具亮点的聚

集区。规划定位:在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投资100多亿元,建设1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

公设施、数码城、高级酒店、金融中心、会展中心、购物中心、海河艺术中心、餐饮娱乐等

设施,使其成为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

②“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位于中环线、十五经路、海河、京山线之间,占地3.11平方

公里。该地区是海河开发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天津市最早的聚落和商埠漕运之地。规划定位:

充分挖掘直沽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洋务溯源在直沽”主题,投资67.4亿元,建设“一街两片”,即直沽文化旅游街、北园公园和柳墅行宫。在“一街两片”上重点开发建设17个项目。即:

洋务文化技术中心、天妃宫二期、海河图书大厦、津沽大戏楼、体育场馆、商务会所、东城

商务坐标、直沽文化商贸城、海峰商贸楼、酒文化大世界、现代娱乐城、武备学堂近代军事

展览馆、北洋水师学堂会馆、北洋机器局、洋务运动纪念小品、天妃码头、柳墅行宫花园酒

店。总建设面积47.8万平方米,总投资67.65亿元。采取文旅结合、商旅结合方式,构建

水景旅游线和以展示洋务运动等中国历史文化的多点景观。形成集洋务文化、休闲旅游、建

设娱乐、商贸餐饮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观光区,成为天津市“洋务溯源”旅游板块。

③天津环球交易中心智慧城区。位于武当路、月牙河、河东区界、津塘路之间区域,总

占地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河东界内1.23平方公里。规划定位:工业战略东移后,置换

出大量的发展空间,德国赫尔佐科国际公司拟在该地区投资12亿美金,开发建设“天津环球

交易中心智慧城”。在河东界内重点建设技术支持、物流中心、世贸中心、俱乐部中心。在中山门轻轨站,投资3.5亿元,建设5.7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1楼用于停车场;2—4楼为

综合性超市;5楼为餐饮和娱乐场所。

④新开路嘉华商业聚集区。位于京山铁路复线、新开路、华昌大街、华龙道之间区域,占地2.1平方公里。是天津市铁路、汽车客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它连接中心市区和滨海

新区,辐射河北区和东丽区,已基本形成现代商业、商务中心的雏形。规划定位:按照建设

商业新区的目标,拟投资33亿元,建设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商务、商贸、星级酒店、高级公寓的嘉华国际商业中心二期工程,与嘉华国际商业中心一期融为一

体;投资3.28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7.82万平方米若干个商务楼宇。通过新建、改造提升,使该地区大型商贸设施占地面积达34.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86.7万平方米。形成与

和平、河西老商业区“三足鼎立”的新的商业聚集区。

⑤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位于月牙河、东风立交桥、京山铁路线、程林庄路之间区域,占地2.85平方公里。该地区是我市较早的仓储物流区域。目前,该地区云集了劝华商贸广

场、家乐福超市、家世界购物中心等大型综合商贸设施和以家具家居、装饰灯饰、花鸟鱼虫、精品展卖为特色的登发、平河、天津家具街、南方灯饰城、花鸟鱼虫等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面向全市,辐射三北的地区物流集散中心。规划设想:改造扩大现有5个专业批发市场,开发近40万平方米的闲置地块,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万平

方米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集购物、娱乐、文化、餐饮、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SHOPPINGMALL

大型商贸项目;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1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85万平方米的天津

首家涉外展卖中心“欧亚国际展卖中心”。通过改造提升,该地区将形成7个大型商品批发专

业市场和2个大型超市,总占地面积达73.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23.05万平方米,预计市场年总成交额可达15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年成交额超100亿元市场1个,超10亿

元市场3个,超3亿元市场1个,超1亿元市场2个,成为天津市商贸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物

流集散区。

2、三条发展带

①十一经路金融发展带。南起光明桥,向北至津塘路,全长约1500米。规划设想:依托

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新建三联大厦、新亚大厦等商务楼,调整置换十一经路两侧非金融

属性的公建设施,引进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总部入驻,形成功能完善、聚集度高,具有现代

服务功能的金融发展一条街。

②卫国道商贸商务发展带。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起点至顺驰桥,全长约6000米,是连接

滨海国际机场的重要迎宾线。规划设想:以迎宾线道路拓宽改造为契机,充分挖掘沿路土地

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商务楼宇、商业设施。重点建设“顺驰·又一城”项目,该项目坐拥地铁

二号线、紧邻奥运迎宾大道卫国道。拟建规模达8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落。由国际美食街、酒吧文化街、风情地中海、健康娱乐城等别有风韵的商业设施组成,“又一城”以水为出发点,建设10000平方米的水面,形成水景相融的商业新形态。同时建设帝旺星级酒家和华津商贸

大厦等一批商务楼宇。形成以商务办公为主,汇集商业、宾馆、文化娱乐等配套功能完善的商贸商务的发展带。

③程林庄路商贸商务发展带。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起点至沙柳路,全长约4600米。规划

设想:依托现有的商业设施,改造提升现有的商业网点,投资1.3亿元,进行名家装饰城三

期工程,扩建4.6万平方米。由世界五百强欧尚家族企业投资10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0万

平方米的商业设施,主营百货、体育用品和建材装饰。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12.2万平方

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星期八商业街”,发展商场、旗舰店、星级酒店、专卖店等,融合发展商务楼宇、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形成以商业为主,商务服务为辅,满足居民生活

消费需要的商贸商务发展带。

3、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围绕建设“五区三带”,着力打造、培育一批为聚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商务楼宇。一是科

学规划。依托南站CBD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整合盘活一批现有楼宇;重点培育好新亚、三

联、冠福、城建、福建、裕阳、福望、津海、欧亚、嘉华10余幢标志商务楼,精心打造十

一经路、卫国道、新开路三条楼宇经济带,形成多种类型并存,点线面结合的楼宇经济集群。

二是打造五大品牌楼宇。重点打造航运货代品牌、现代设计港品牌、总代理总经销品牌、总

部经济品牌、中介服务品牌五大特色楼宇。以天星河畔大厦、逸庭院为载体,借助天津港口

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动力,吸引航运、物流、货代等类企业的总部和高级物流人才入驻

“天星”、“逸庭院”,将其打造为航运物流类总部企业基地的特色楼宇;以新亚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外各类设计公司入驻,将其培育为集工程、广告、装潢、建筑、服饰等设计为一体的特色楼宇;以万隆大厦、巨福园商务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进驻该楼宇,将其打造为总经销、总代理的特色楼宇;以三联大厦、冠福大厦为载体,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将其培育为金融、保险、国际集贸集聚的总部经济特色楼宇;以兰海大厦、福信大厦为载体,吸引各类中介组织入驻,将其打造为现代中介服务业的特色楼宇。

4、“新天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河东区新开路东侧、华昌道北侧,总规划用地近20公顷,规划建设高档住

宅、生态园林、商务广场、五星级酒店和城市商业街等设施。“新天地”建筑将成为海河东岸

大型地标性建筑,建筑内涵立足于同时满足现代人群生活、文化与精神三方面需求,在更大

范围内提升天津建筑文化,繁荣海河东岸的区域经济发展。其中规划的商业街临近新开路,立足于满足个性化时尚消费,为本市又一条特色鲜名的商业步行街。

5、六纬路一条街

六纬路和十一经路十字街现有商贸企业56家,新建高档购物中心、专卖店6.9万平方

米,形成商业繁华区。依托东坡酒家、天府老妈、翠亨屯、湘君府在六纬路、八纬路、十一

经路至十四经路区域内,分别建设1.4万平方米和7900平方米两个餐饮组团,形成餐饮繁

华区。

6、九经路机电特色街

现有机电市场一个,机电商店20户,抓住大同桥和九经路拓宽的机遇,兴建商业网点,并向北长路延伸。

7、汽车专业市场

把东兴汽车交易城和旧机动车市场迁入新仓库,建设成集汽车博览、销售、装具、美容

为一体的大型汽车市场。使其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汽车专业市场。

8、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用两三年的时间建立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有区、街和社

区组成的集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商品配送、物资回收等功能为一体的三级服务网络。

构筑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现代新型社区服务平台。

①认真组织好“民心工程”,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到2010年,发展225个社区的放心

早点网点,使全区“放心早点”总数发展到300家。便民超市、便利店由目前的180家发展到

280家,为群众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商品。

②按行政区域人口计算,建设20个菜市场,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市场配备食品检

测仪器,保证食品合格。

③建设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和十个社区商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行业齐全、经营配套的商业聚集区,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四个商业中心是六纬路、新开路、大直沽、中山门商业

中心;十个社区商业中心是红星路、丽苑、唐家口、万新村、大直沽、中山门、新仓库、真

理道、卫国道、世纪大道社区商业中心。

9、培育骨干企业,狠抓品牌效应

通过企业改革加速资本运作,通过吸纳社会法人,内外引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

投资主体多元化,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搞好老字号无形资产开发利用,通过科技载

体,恢复和扩大传统品牌优势。我区商业发展壮大大桥道食品店、锐新暖气片、威力克酒店

用品的基础上,挖掘老字号,如十香斋麻花、芝兰斋糕点、启源茶店、玉生香糕点等,扩大

规模,增加知名度。

10、发展中介服务业

在家政服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延伸服务,同社区商业服务相结合形成服务网络。还

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使中介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力争到2010年中介服务业发

展到280家以上。重点培育“五大特色”服务。即以航运、货代、物流、为特色的货代服务;

以各类工程设计为特色的设计咨询服务;以总经销、总代理为特色的代理服务;以金融、保

险、典当、拍卖、国际贸易为特色的融资服务;以会计、咨询为特色的中介服务。抓住服务

业对外开放和CEPA机遇,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评估、技术监测和认

证等中介机构来我区执业。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为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目标,要认真贯彻市、区八届六次会议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基

于现有的基础求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需要扎扎实实地

进行一系列基础工作。其一要推进流通企业的改革调整,构筑现代化流通企业的规模优势。

其二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其三要加强载体设施建设的力度,兴建一批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设施。其四是政府转变其职能,创造良好环境。其五是加强人

才智力开发,转变用人观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培育、人才选

拔、人才储备的力度,完善用人措施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领导

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把发展商贸流通业摆到重要位置,努力搞好服务,紧紧搞

好围绕“十一五”发展战略。在组织保证工作到位,目标落实责任明确,要加强指导,认真研

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涉及全局和整体的突出矛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适

应发展变化的情况。加强运行中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查进度情况,把握运行质量,努力实现

战略目标。

(二)科学规划,政策扶持

要统筹谋划,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门类,用规划引导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制定扶持政策,加强扶持。要加强和工商、财

税、土地规划、建设、房管、电力、交通、市容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研究优惠和扶持政

策,为发展我区的商贸流通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扩大对外开发

进一步开发招商资源,全面放开“五区三带”和楼宇经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河东投资,争取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全面做好安商、助商和跟踪服务,建立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招

商服务平台,确保招强引优。

(四)强化管理

认真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在管理上要

创新,使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尤其注重提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定

期培训,为管理者加压充电,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以新的思路推进企业的发展。

(五)整合资源

打破旧框框和传统界限,加快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地理资源、人事资

源,以资源聚资金,经过资本运行,实现资本整合,为区域经济发展,为壮大企业实力,奠

定物质基础。

(六)转变职能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要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河东区经济贸易委员会

下载2009年古塔区服务业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古塔区服务业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三年晋位”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市将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力推动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服务......

    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

    根据天津市商务委《商贸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和河东区发展计划委《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筛选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精神,特制定河东区商......

    2011年上半年古塔区残联工作总结

    2011年上半年古塔区残联工作总结 2011年是实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今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残联的业务指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

    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海口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 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餐饮购物、体育休闲、金融保险、康体疗养、旅游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构建......

    十二五规划建议之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规划会给服务业怎样的命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纲要,建议提出以......

    虹口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虹口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全区共同努力下,虹口航运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虹口航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思路 和2011年工作重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 “十二五”规划思路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践“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

    县城三产服务业布局规划设想

    县城三产服务业布局规划设想一个地区的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构成比重最能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xx和潜力,越是发达地区,三产服务业的比重越高,越是发达国家,越加注重培育三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