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精选]

时间:2019-05-14 07:2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精选]》。

第一篇: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精选]

题 目: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

——基于腾冲市学校军训工作的实践

云 南 省 腾 冲 市

固 东 中 学

李 明 虎

2016年12月

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

——基于腾冲市学校军训工作的实践

摘要:在当今社会,如何让每一位青少年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然而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口结构的调整,社会也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诱惑因素逐渐增加。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缺失,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很容易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偏差行为,不利于个体自身的社会性发展。中学时代是偏差行为出现的高峰期,也是偏差行为矫正的关键期。中学生通过认识和纠正偏差行为,就可以逐渐成为认可和遵守社会规范的公民。但行为偏差如果得不到纠正或者恶性发展,也会导致犯罪。

一、中学生偏差行为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中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在逐年提高。然而在初中学校的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理想教育、法制教育,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这种教育上的偏颇对于那些学习较好、表现较为优秀的同学来说,影响不大,但这样的学生毕竟只是很少部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律意识不足,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少受到关注。如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学生的肯定,似乎被社会遗忘,被教育遗弃,从而出现了厌学情绪,出现捣乱课堂,当众违反校规等,以夺得他人的关注。有的学生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由于有了厌学情绪,学习也没有了意义,没有了价值,自然不会把学习摆在重要位置,在他们的脑子里便有了偏差行为产生的“时间和精力”。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调整,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也是中学生出现偏差行为的重要原因。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缺失,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从小养成专横霸道、自私自利和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法纪的约束,就会无视社会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而发生偏差行为。据调查20 世纪 80 年代对中学生年偏差行为的检出率在 8%左右,90 年代 10%,而现在大多数调查对偏差行为的检出率却达 15%,从数据显示,中学生偏差行为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二、中学生行为偏差矫正的现状分析

面对中学生偏差行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开始研究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问题,形成了多种偏差行为矫正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很多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方式和方法,也为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提出来好的建议。如: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是中学生行为矫正的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只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就可以矫正中学生的偏差行为。还有学者认为,专业社会人员的介入到中学生偏向行为矫正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对偏差行为矫正的不足。还有学者建议,建立特训学校,利用特训学校的优势,对中学生偏差行为进行矫正。这些方式和方法对中学生行偏向行为矫正都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以往的研究方式和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缺点也十分明显。研究显示中学生偏差行为还在逐年增加,中学生偏向行为矫正越来越困难,中学生犯罪率越来越高等。笔者认为军训工作介入到中学生偏向行为的矫正中,可以充分体现军训工作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优势,可以弥补其他方式矫正方式的不足,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三、军训工作介入中学生行为矫正中的意义

中学生偏差行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是社会引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部分缺失共同作用和长期作用的结果。中学生出现偏差行为时,除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成员介入,甚至是法律介入之外,军训作为一种介于学校教育和法律惩罚之间的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方式介入到中学生思想教育领域,能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中学生的偏差行为。

1、军训工作介入中学生行为矫正中的必要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要求;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必须接受国防教育。国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国防教育为改善后备兵员结构,为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兵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军训进入了初高中、大学的课堂,普遍铺开。对初入校园的学生而言,军训成为了他们进入学校的第一课,是接受素质教育的起点。

2、军训工作介入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可以弥补其他矫正方式的不足。

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介入到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班级教学制度的缺陷,可以完善教育功能,协助学生在大量班级教学制度中得到一些个别化与生活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有着直接的意义。然而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尚处于初步阶段,虽然以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为代表的青少年工作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从社会工作专业制度所应包含的政策、服务模式、价值理念、专业方法、专业社工队伍等基本元素来看,目前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的工作还不能纳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范畴。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专业的社会人员介入到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不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学校教育本应该是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最常用,最有效,最广泛的方式。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偏向行为矫正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学校教育与班级教育的不足也随之可见。在学校教育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理想教育当下,学校教育在矫正中学生偏差行为时,已经是黔驴技穷,没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再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特训教育学校也越来越受到偏差行为学生家长的青睐。

特训学校的确为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矫开辟了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但是特训学校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也存在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第一、特训学校只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纠偏教育方式,只能有很少很少一部分学生能进入到学校。特训学校在城市都只是刚刚起步,在广大的农村,甚至还没有这样的特训学校。特训学校在广大农村的全面铺开具有重重阻力,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没有全面铺开的可能和必要。中学生中偏差行为越来越普遍,特训学校显然无法承当下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迫切需要。第二、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对特训学校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广大农村的很多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特训学校进行偏差行为的矫正。家长和同学都会用特有的眼光看待特训学校出来的孩子,甚至是远离和排斥这些孩子。使这些特学学校的孩子很难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在家长和同学排斥下,在特有的眼光看待下,学生很容易再次出现偏差行为,使特训学校的工作白白浪费。第三、特训学校收费较高,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的家长无法承担,或不愿意承当高昂费用,让学生进入特训学校进行偏差行为矫正。基于普通学校教育、特训学校教育对中学生偏向行为矫正和社会专业人员介入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都鞭长莫及,存在不足情况之下,军训工作也顺其自然介入中学生偏向行为矫正中,并体现了它独特的优势。

3、军训工作介入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的优势

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军训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矫正学生行为偏差的重要举措。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观念,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军训为学校提供了特殊的育人环境,部队官兵特有的人格与气质,军事训练过程中意志与行动的考验,为学生的偏差行为的矫正提供了良氛围和条件。军训教学中所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民族忧患和国家安全的教育、革命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这为在校军训的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军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着独特的优势,也只有在军训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对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才能体现最好的效果。在强有力的思想指导下,军训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现实,爱国主义思想也得于落到实处,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也能通过中学生的行为来感知和体现,使军训具有了现实和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这比单纯的班级课堂教学更多了感知性和实践性,因此,军训工作介入到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中,自然更能体现它的优势,更具有效果。

4、军训工作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在实践和活动中进行,学生利于感知和接受。

在强有力的思想指导下,军训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现实,爱国主义思想也得于落到实处,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也能通过中学生的行为来感知和体现,使军训具有了现实和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这比单纯的班级课堂教学更多了感知性和实践性,因此,军训工作介入到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中,自然更能体现它的优势,更具有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园园.2010.偏差中学生的社会联结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2]杨丽娟.2014.偏差中学生的社会工作介入效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 刘敏.徐楠.2013.偏差行为反思: 从实证主义到建构主义.学术探索.[4] 邓欣..2010.中学生偏差行为及其预防措施.咸宁学院学报.[5]范莹.2012.中学生行为偏差问题的家庭原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长春工业大学.[6]沙莲香.1995.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孙少平.1992.试谈行为矫正法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8]李瑞霞.2008.浅析社会工作者如何应对中学生偏差行为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9]刘庆.陈世海.2010.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社区工作介入.山东省团校学报.[10]杜润萍.2013.论运用行为矫正改变儿童行为.红河学院学报.[11]许清华.2012.特训学校对偏差中学生的“再造”.[硕士学位论文].湘潭:湖南科技大学.[12]田波.2011.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第二篇:中学生行为矫正论文

关于中学生的早恋

什么是早恋?就是过早的恋爱。就是过早谈恋爱,不是错在“恋”上,而是错在“早”上。在心理和生理上还没完全成熟的中学生时代,少男少女间发生的恋爱现象。

早恋的特点:

1、朦胧性。即模糊不清的感情,似乎是爱,似乎又不是爱,其实是错把对异性的好感当作是对异性的爱;

2、单纯性。少男少女们往往认为爱就是一切,不附加任何条件,他们的感情像水晶般的纯洁,但由于常与现实不符,因此往往蒙受心灵上的创伤;

3、不稳定性。少男少女可塑性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情况都会发生变化,而每一种变化都会给爱情带来影响。

早恋的原因:

1、个人方面的原因:(1)生理方面的原因;(2)心理方面的原因。

2、家庭方面的原因。

3、社会方面的原因。

早恋的危害:

1、危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2、对学习干扰极大;

3、容易产生越轨行为;

4、可能导致犯罪。所以,花开太早是个错,早恋犹如早开的鲜花,娇艳美丽,然而很容易凋谢,所以我们不能让它过早开放。但是,有时早恋像苍蝇,它随时有可能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在你不经意间,早恋会披着美丽的外衣来到你的面前,你该怎么办?

很多学生明明知道早恋不好,可是却还是要谈,这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分析中学生谈恋爱的心理前提,据我多年来当班主任的观察,大体可以简单地分成三类情况:一类情况,早恋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在家中得不到充分的爱和关怀,于是希望在异性的身上能够得到弥

补。一般这一类的学生的家庭中都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父母双方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再就是有的学生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思”,或者自己对对方“有意思”,因此逐步走进感情的漩涡之中,甚至于陷入“单相思”一发而不可收。三类情况就是一些学生因为精神空虚、寂寞,心思没有投入在学习上;或者是因为从众心理,看到别人谈朋友,自己不谈怕人说缺少魅力,于是也“依样画葫芦”,凑凑热闹,导致感情问题。作为中学生,和异性交往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你要能够把握好自己,分得清楚究竟是恋爱了,还是只是单纯的异性之间的互相吸引。你可能是因为佩服对方的学习,欣赏对方的才华,赏识对方的个性等,那么你们都不必紧张,因为你们不是恋爱了,而是在相处过程中正常的一种对于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的崇拜之情。从家长方面看:了解了孩子发生感情问题的原因,那么家长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属于第一类的,那么,家长要首先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不是因为工作忙碌而忽略了孩子希望得到父母关爱的需求,或者是因成人之间的感情问题,而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呢?作为家长不管多么忙碌,都应该抽出一点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当你因为忙碌而忽视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再也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了,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就一定要及时的弥补。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太顺畅,慢慢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接纳你了,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解冻,当然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用你自己的真诚,来换取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还是很值得的。如果是因

为成人之间的感情问题,那就是大人要赶紧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了,关于这一点我不便多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果孩子的情况是属于第二类,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单相思”,那么作为家长就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帮助他快刀斩乱麻。比如说,自己的孩子喜欢对方,那么就要弄清楚孩子是为什么而喜欢对方的,是单纯的喜欢,还是恋爱,不要一概扣上“早恋”的帽子。如果是属于第三类情况,那么该学生的成绩应该不是很好,那么就要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了。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就提出太高的要求,而是每次确定一个够得着的目标,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一步步来提高。一直以来,我不喜欢把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看的那么紧张,不喜欢用“早恋”这样的字眼来说异性学生之间的事情。我经常把这种情况说成是异性学生交往过密,其实也就是想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他才会和你敞开心谈心里的感受。首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了解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由于我比较年轻,和学生比较容易勾通,利用课余,课外活动或集体活动的时间观察学生的行动,和他们交谈发现中学生的早恋有种种迹象,比如:上课变得不专心听讲,通过互借书籍传递约会信息;变得爱打扮,讲究穿戴,以次引起对方注意、好感;喜欢看言情小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在异性面前大声讲话、吵闹,作恶作剧等吸引对方„„了解了学生早恋的情况,才能开始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他们加以教育。其次,对于学生的早恋不能采取粗暴干涉的方法,而是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用亲近、理解的态度与学生耐心交谈、引导。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同样的道理:有一天,风和太阳比赛,看谁的本领大,于是风说,谁能把路上行人的大衣脱掉,谁就赢了。于是风使劲地刮,行人却把大衣裹得更紧了,风失败了。太阳呢,温和地把阳光撒向大地,照得人暖暖的,结果行人把大衣脱掉了,太阳胜利了。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情时不能简单粗暴,否则的话事倍功半。在我当班主任的时候,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我班有一位男同学和女同学关系不同一般,刚知道时,我非常气愤,因为这个男同学成绩较差,可以说是班上倒数几名的,而且平常表现也不够好,而这位女同学学习很好。紧接着我就把这位同学狠狠地批评了一番,并让他写下保证书今后不再继续。面对着我的疾风暴雨,学生好象屈服了,写下了保证书,我以为自己成功了。可隔了一天,其他老师上课时发现这位男生传递纸条给这位女生,上面还写了我的大名,说我不让他和他好了等等。这一次我不但生气而且伤心,自己苦口婆心,学生却不理解。看完纸条我没有立即处理,冷静地想了一想,发现自己处理的方法不科学。我不应该采取强硬的手段,这样只能使学生远离我,促成早恋现象继续发展下去。于是,有一天放学后,我把他留下,我们边走边谈,我告诉他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们渴望接触异性,对异性怀有好感是正常的,不足为怪,然后对自己上次的错误做法表示道歉,并告诉他早恋的危害,对于他们之间表示理解,并教育他们把爱埋藏在心底,待学业完成之后再说,并为其保守秘密,同时引导他向这位女同学学习,把成绩搞上去。半个学期过去后,这位男同学

成绩进入了前二十名,两人之间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相处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理解学生,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但一定不能简单粗暴。

此外,作为班主任,还应该相信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爱,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

当然,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可以与家长、学校、社会配合,多搞一些适合中学生的活动,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男女生如何正确交往”,举办文学作品鉴赏指导讲座,这样既可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以提高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方法有很多,主要还是要适时、适度地对待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自己真诚的心去爱学生,去关心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处理好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研究概述

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相关研究概述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各类群体生活压力急剧增加,人们的社会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尤大学生为显著,本文将从目前大学生角度出发,对社会认知偏差的界定、表现、成因、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诣在为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认知偏差 1.文献综述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显行为,推测、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它是一个由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景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刺激加以综合的过程。社会认知偏差则是人们在此基础上,在认知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时,在其认知对象的复杂性、认知者的主观性及社会信息的复杂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推测、判断,并使这些推测、判断达到一种固定化的程度。简而言之,社会认知偏差就是对各种社会刺激的不准确的固定化的认识。社会认知偏差在教学中既存在不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我们先来看一下社会认知的主要偏差。1.1主要的社会认知偏差的界定

如前所述,社会认知偏差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之中,种类较多,对人们的影响不一。在此仅分析。较大影响的几种主要的认知偏差。1.1.1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

形成印象,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即是说,首因效应是人们在初次交往中,最先提供的信息对形成第一印象有强烈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对他人的认知,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第一印象鲜明、深刻而牢固,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认知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对某人的第一印象良好,人们就愿意接近他,容易信任他,对于他的言行能给予较多的理解;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

1.1.2近因效应(Recent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在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并不与首因效应相矛盾。首因效应多发生于人们交往的初期阶段,在人们相互不太了解、熟悉的情况下。而近因效应则多发生于熟人之间,熟人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某种新异性会影响或改变第一印象的影响。

1.1.3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或以点概面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即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良好或不好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产生良好的或不好的看法。好象一个人的头一旦被照亮了,就觉得全身都光亮了一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1.1.4 社会刻板印象(Social stereotype)社会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效应,它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也可以说是对人的概括化、类化的看法。刻板

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进行分类,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江浙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了刻板印象,个体在对人认识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中,给对人的认知带来偏差。同时,在了解他人时,常常会按其年龄、性别、职业、家庭背景等作为判断其个性特征的依据。1.1.5 优于常人效应

早在1981 年, Svenson 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有90% 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能力要好于一般的司机。早期的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显示: 人们报告自己在完成一些较为常见、简单的任务时, 自身的能力要优于一般的人。如与他人很好的相处、对鼠标的操作等。同样, 一些研究发现: 与普通人相比较, 人们倾向于过高的估计自己经历一些常见事件的可能性,即人们对自己的未来不切实际的, 盲目的乐观。Kruger 和Burrus在自己的研究中让被试与普通人比较自己经历28 种事件的可能性, 研究结果发现在比较一些常见的事件时, 被试报告自己经历这些事件的可能性要显著的高于普通人。1.1.6 差于常人效应

研究者们发现个体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认为自身(能力等)要优于一般人: 当任务复杂或成功的几率极小时, 人们往往认为自己(能力等)要差于一般人。Kruger 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 人们报告自己在完成对鼠标的操作、与他人很好的相处等一些简单的任务时, 自身的能力要优于一般的人;但被试报告自己在完成变戏法、骑独轮车和电脑编程等复杂任务时, 自身的能力要差于常人。

1.2 社会认知偏差的表现方面 1.2.1 社会问题过度归因于体制和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政策或某些体制和机制有一些抱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有些人把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得不到满足都习惯性地归因于体制和政策因素。这种片面归因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大学生对教育体制、学校管理机制、毕业分配制度及企业或部门用人制度方面的抱怨较为普遍。如果大学生只一味强调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不去努力适应社会的话,势必会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1.2.2 把越轨行为过度归因于社会风气。

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些不良甚至丑恶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与社会上许多人一样,都会自然而然地归因为“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所致。实际上这是一种“单边逻辑”(单向归因)。所谓“社会风气”绝非空穴来风,它是无数个体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的集合,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或行为倾向。一种(不良)风气,它既由人形成,又反过来影响人,而又需靠人来改变或扭转它。单方面把问题行为或越轨行为归因于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就是一种过度的外部归因。大学生也越来越受到这种片面归因的影响,往往把自己学习动力不足,对社会怨怼情绪归因为“社会风气不好”。1.2.3 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关系过度归因于“人情”。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的发展(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背景”或靠山,有没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会不会“拉关系”,等等。可以说,这种因果思维定势已成为有些人认识归因的一种典型表现。这种只注重怎样“做人”而忽视“做事”的片面归因心理将会在无形中极大地消耗大学生的奋斗意志。其根本性的危害就在于,有的学生认为人生第一要义就是要有好的“社会背景”或“社会关系”,其他都不重要。这是一

种危险倾向,它对社会潜在的不良影响将会是深远的。1.2.4 受社会牢骚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受到社会群体牢骚的影响,有些人也喜欢经常发牢骚。牢骚虽然是产生于内部需要的缺失,但指向的目标却是外部环境或某个对象。长期的牢骚可以使人忽视自我内部的不足,把一切问题的原因都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就是外部归因(情境归因)的过度化,实质上是一种责任推卸行为。喜发牢骚者往往高谈阔论而极少付诸实践。从大量社会观察得来的材料可以证明,凡是发展良好者,都是少发牢骚者;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凡是少牢骚者,发展都可能会较好。从日常观察可见,经常发牢骚的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对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甚至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使自己发展不良。

1.2.5 受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

社会转型以来,群体的浮躁心态颇为明显。社会浮躁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为短缺心理、社会焦虑心理、社会认知偏差、人性复苏且矫枉过正和社会价值的波动与转移等。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也受到这种心态的影响,有些人很难安下心来读书。有些人认为社会热点“变化莫测”,学了“死知识”有什么用? 有的人是急于求成,刚学得一技半能就急于外出“捞世界”,结果导致知识功底不扎实,能力结构很不全面,更重要的问题是把心态搞坏了。

2、社会认知偏差形成的原因 2.1 个体归因的基本偏差

个体归因必然受到社会归因的影响,之所以把它归纳为个体归因,是因为这类归因往往是由个体认知推论的结果,并逐渐形成内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体归因的偏差主要有几个方面。

2.1.1.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有偏差。

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目前最主要的有“X 理论”(人性恶)、“Y理论”(人性善)和“超Y理论”(人性具有善恶两面性)。人性是异常复杂的,社会转型以来,一些丑恶现象使人们对人性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社会认识致使有些大学生过多地从人性恶的方面进行了人性归因。如果从人性的阴暗面进行片面的人性归因,就会看不到人性的积极面,导致自我发展的悲观和失望,产生“精神疲软”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认识往往是潜藏不露的,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较为普遍的表露,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2.1.2 人际冲突认识有偏差。

市场经济社会中表现出激烈的竞争,对于人际互动冲突的归因偏差在大学生中也有明显表现。如不从积极方面看待竞争,认为人都是自私和相互利用的,人与人之间就难有诚信(在现实社会中,诚信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如果认为人忠诚老实会吃亏上当,就会导致怀疑主义的观念。大学生如果有这种认识,就会经常处于高焦虑状态,对他人充满了猜疑、防范与恐惧。这样就会自我强化对社会和他人不信任感或不需讲诚信的不良观念。

2.2.3“关系”决定一切的归因偏差。

毋庸讳言,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 有权力有关系就有一切”的观念和现象还是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特别是社会的权谋人格与权谋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很大。有些人常常将“关系”挂在嘴上,好似离开了“关系”就寸步难行。在现实中,大学生找关系、求人情的现象颇不少见。如果此种归因倾向强烈,他们就不会扎扎实实地学习,而是千方百计地去搞关系。长此以往,就会搞坏学风,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2.2.4 人生观的归因偏差。

有上述几方面倾向认识的大学生必然认为人生靠的是机会与运气,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关系、寻靠山、撞机会。凡事都抱有“赌一把”、“捞一票”的心态,使整个人生观出现严重扭曲倾斜。上述大学生个体—社会归因的偏差已明显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诸如学习动力不足,过多地关注社会的负面现象,对走上社会充满疑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恶性事件(因为绝望而自杀,此类问题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的发生。所以剖析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形成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就显得异常重要了。2.2 社会成因 2.2.1 归因从众

归因从众(conformity of attribution),指在众人意见相同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而去赞同他人的看法。从众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是真实从众,也可能是权宜从众。“归因从众”在东方崇尚集体文化的情境中比较广泛存在。大学生属于思想极为活跃而判断能力又尚有欠缺的群体,对于社会认识,在自我独立判断能力不足时,往往容易出现归因从众现象,而且随同众人归因,也体现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一众所周知的道理,自然减少了心理冲突的困惑和痛苦。社会牢骚和社会浮躁等现象就充分表现了归因从众。2.2.2 群体极化思维

群体思维(group think),是指一群人(一般指十人左右)在讨论问题时容易倾向于极端的情况,即形成群体极化思维(polarization think),使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强化,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大学生在校期间总是过着群体(集体)生活,因而群体思维极化现象

很常见。如新生就很容易受到某些“老生”的影响(指不良影响)。反复的群体极化思维逐渐会形成刻板印象,即用固定的类化的直觉思维方式来看待人和事[7 ] ,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如具有这种思维方式,就容易形成某些偏激的观念,用极端的思维方式对外界做出反映。

2.2.3 元认知与心理策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有关个体认知方面的自我控制的有关知识或认知过程,如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换句话说,是主体对自我认知的认知,是高层次的认知。元认知水平高的人,能清楚地认识到自我认知的过程及认知方式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或调控,以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元认知水平低的人,则对自我认知的方式或策略处于浑然不觉状态,更不会对自我认知方式加以改进和调控。因此就会“跟着感觉走”,就会盲目从事却还自以为正确。怎样提高元认知水平,改进认知策略,是当代心理学全新的研究课题。2.2.4 控制点与自我控制

在人的心理控制点(locos of control)上,那些认为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属于“内控型”(internals)。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命运的抵押品,在人生经历中发生的事完全靠的是运气与机会,自己的人生轨迹被外部环境所牢牢控制的人属“外控型”(externals)(Davis ,Paladin2000)。内控型的人能对社会信息进行独立判断,更有内在动力(动机)稳定地追求既定目标,而外控型的人更倾向于依从或从众,更倾向于接受外部信息的暗示,更依赖于外部环境与他人的指示或诱导。如何使外控的人逐渐转为内控为主,这种“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的人格特质,近年来成为影响组织人格基本归因因素的主要因素,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研究 的重点课题(Robbins 2001)。我国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加上中小学“应试教育”和学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如包办过多)的影响,大学生的外控型人格的比例是较大的,部分大学生在各方面的依赖性非常明显。怎样努力使大学生逐步从外控型人格转化为内控型人格,怎样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内控型人格水平,是目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教育课题。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校管理机制上把培养学生内控型人格特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决断能力。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那么社会人格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3 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理论假设 3.1 基于认知能力限制假设的相关研究

认知能力限制假设基于Gilbert、Pelhamhe 和Krull 有关人们进行社会判断时存在类别化(categorization)、特性化概括(characterization)和校正(correction)这三个阶段的理论。首先, 观察者对行为进行归类, 如, 微笑是好的行为。第二, 观察者对行为者进行特性化概括, 如, 微笑的人是好的。最后,观察者通过考虑情境性因素对特性化概括进行校正, 如, 此人为政治活动家, 因此他保持微笑是为了给人留下亲和的印象。这一阶段的划分为认知能力限制的观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 类别化和特性化概括是在处于较低认知层次的觉察(percieving)阶段发生的, 是一种“ 快而脏”(quick and dirty)的加工, 而校正发生于处在较高认知层次的推理(reasoning)阶段, 需要认知努力去调整最初的特质倾向性推断。因此,认知能力限制的观点认为, 某些年龄段的个体容易产生对应偏差的原因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使其不能对特质倾向归因进行充分的校正。

3.2 基于社会动机假设的相关研究

认知限制假设也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置疑和挑战。如Horhota 等人在对应偏差年龄差异的研究中发现, 认知测验的成绩不能作为年龄和认知偏差的中介变量。因此部分研究者认为, 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于偏差的差异性表现并非单纯是认知能力的差异导致的, 更多则与社会/ 动机因素有关。持有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致力于从个人信念、情感、动机等方面解释对应偏差年龄差异的成因。4 评价及研究展望

心理学研究证实,社会认知是可以通过学习(教育)而获得的,即它是可教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经验相当欠缺,加上受思维定势或习惯性思维的影响,现实中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极大,且大多数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这与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极不相称,也与社会对大学生的理性认识要求不符。教育者应在教育过程中,包括学生的生活指导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指导与训练,使大学生能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应对策略,逐渐了解和把握自我认知的主要方式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适应社会图式(socialschemas)的应对策略。这对大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看出,积极情绪对年轻和年长者在计划任务中的表现都存在负面影响, 然而, 消极情绪能够促进年少者的表现而阻碍年长者的表现, 原因是年长者在消极情绪条件下将本来就有限的认知资源中的一部分转移到了消极情绪的抑制方面。因此, 今后的研究者应更多关注于寻求整合的路径, 展现这一领域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未来研究的可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蒋永福,刘敬茹.认知图式与信息接受.[J] 图书馆建设, 1999(3).[2] 黄立清.社会认知图式理论评价.[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 年03 期.[3] 乐国安.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 江西 [4]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5] 韩永昌.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 秦筱萌,李怡轩.社会认知偏差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消极影响 及对策[ 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6,(1).[8] 邢淑芬, 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1): 78-84.[9] 朱新秤.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学动态, 2000, 8(2): 74-80 [10] J L 弗里德曼,D O 西尔斯等著.高地,高佳译.社会心理学.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143 [ 11 ]周爱保,赵 鑫.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探析: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心理学探新.2008 年总第105 期

[ 12 ]邵道生:《当代社会的病态心理分析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 孙连荣, 杨治良.社会偏见的人格因素研究综述[ J].心理科学, 2009(3).[14]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 2002(1).[15] 乐国安.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16] Geeraert N, Yzerbyt V, Corneille O, Wigboldus D.The return of disposit ional ism: On the linguistic consequences of disposit ional suppression.[17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4, 40: 264-272.12

第四篇:《小学生抄作业行为矫正方略研究》课题小结

《小学生抄作业行为矫正方略研究》课题小结

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我个人确定了数学学科的课题研究,我研究的课题题目是《小学生抄作业行为矫正方略研究》。课题从确立实验方案至今已有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里,我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思考。

我作此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也就是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边学习理论,边指导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具体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抄袭作业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小学生喜欢抄袭作业,在考试时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通过调查了解得知,原因如下:

在抄作业上,一般是学习差的学生抄袭学习好的学生居多,也有少数学习好的学生之间相互抄袭。我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业不会做。有的学生上课没有听懂老师的课,写作业时无从下手,又惧怕问老师,问学生又嫌烦,但作业又不得不马上交,所以不得不抄;二是忘记做。由于贪玩,前一天忘记做作业了,第二天早晨要交,但又怕挨老师的批评,所以赶紧把同学的作业拿来抄;三是不愿意动脑筋。过多的家庭作业,使得不少学生穷于应付,不得不用抄袭的方式来完成作业。

考试时抄袭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惧怕家长的惩罚。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考的不好,不仅给脸色看,有时甚至打骂,使孩子感到考不到高分,就没好日子过,这样多次打骂以后,学生为了保护自己自然就要抄袭;二是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家长的奖励而抄袭。有的家长在考试前给孩子作出承诺,如果考的好就给予怎样的奖励,在诱惑面前,为了获得高分,有的学生就选择了抄袭;三是与班主任对待学生的评价有关。有的班主任在评价学生时,一味以成绩论英雄,考的好就进行表扬,继续让你当班干。考不好,就批评,就不让当班干,于是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也以抄袭得到高分来获取老师对自己的好感,从而稳固自己的位子。

二、关于抄袭作业的矫正理论基础

由操作性制约学习引出的操作性制约取向的行为治疗,这种治疗的辅导方法即依据操作制约学习理论而来,所谓操作制约系指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所发现之学习理论。他设计一个自动控制的斯金纳箱,斯金纳箱的一端壁上有横杆,杆下有食盘水管各一,按动杠杆时,可在食盘中出现一片食物,或由水管落下水滴。实验对象以白鼠为主。经过多次试验,每当白鼠按下杠杆,即可得到食物。久之,这种按压杠杆的反应被按后获得食物而满足的后果所控制。这一过程对于提示了操作性制约取向的辅导技巧主要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的后果如何而定,后果若是愉快的,正价的,这行为出现频率就会增加;反之,其出现率就会减少。行为的愉快与否,则在于增强物。增强物有正负两类,而实施策略则有给予、取消2种,由取消与增强的不同就会产生:削弱、隔离、惩罚等策略。这些策略不管是用于良好行为的塑造,还是消除不良行为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关于抄袭作业的矫正对策

抄袭不仅掩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使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补缺补差,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包括家长都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那如何矫正学生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呢?通过研究发现可以使用以下三种主要对策:

1.说服法

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对抄袭行为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有效地说服有三个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绝不抄袭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将抄袭现象的性质、危害说得既有知识性,又生动形象

(3)注意动机——宜私下说服,不宜在众目睽睽下说服

(4)以诚待人——老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 对抄袭作业的学生,教师的思想要转变。一般来说,抄袭作业以学困生为主,要改变抄袭的不良习惯,首先要教师尊重与接纳学困生,使他们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学困生的自尊心很脆弱,经受不住刺激,他们渴望教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讽刺、挖苦及揭短。学困生有一个怕被教师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动力,从而实现对他们的期望。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是调控抄袭作业的有效思想武器。

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抄袭作业深知危害非浅,但缺乏刻苦钻研与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努力也学不好,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因此对学困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结合所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介绍雷庆瑶身残志坚、顽强学习的事迹,数学家华罗庚逆境成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性,从思想上开始改变,明确抄袭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2.榜样法

老师通过在班内表扬一些宁错不抄的学生典型,为全班同学树立榜样,运用此法需要注意:

(1)选好学习的榜样。榜样最好是本班内的,且榜样不能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他们应代表各个学习水平的人。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通过榜样们讲述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的心路历程,让全班同学对榜样产生敬佩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由于榜样们的讲述时真实感人的,当其他同学遇到学习困难时,会自然而然的想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案例:每个星期的星期五午间管理课,我们班都要进行课外数学作业大比拼,题目类型分为基础,综合和拓展三个等级,期中拓展的最后一题难度系数最高,原以为只有几个学生能做出来,可在批阅的时候发现全班四分之三的同学都做对了,于是我带着不解的心情走进教室。当我宣布这道题只有陈珈蕾(成绩中下),钱雯慧(尖子生),张文(成绩中等)等几位同学做错时,很多人都笑了,他们以为我要批评这几位同学了,但我没有,而是点了几个成绩一般或倒数但做全对的同学站起来讲评,结果一声不吭,讲不出所以然,这时,全班鸦雀无声,似乎都明白了他们答案的来源。这些都是在我得意料当中,最后,我极度表扬了这几位做错同学的诚实和宁错不抄的行为习惯。

3.锻炼法

老师以矫正学生抄袭问题行为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方法,该方法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还要及时高质量的完成。这一方面要靠学生的个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老师或高水平学生的指导与提示,当然这种指导与提示就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我严格要求,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认为这种锻炼是必要的,他们才能自强不息,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彻底改掉抄袭的行为。

案例:上个学期,为了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我制定了一项以“独立、快速、高质量”为评分标准的累积分学习活动,自己独立完成且全对的即可加一分,前十名的加2分,若发现有抄袭现象的扣5分,一学期下来,效果非常明显,抄袭作业的现象几乎很少再出现,学生都很积极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而且主动提问请教,学习态度非常端正,成绩也一直在进步!

总之,对待学生的抄袭要慎重对待,切不可鲁莽行事,一方面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抄袭的危害性,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真正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研究后的问题与展望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还在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尤其是自主教育理论。在这一实验的研究中我与学生共同收获,共同成长。本课题虽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探寻了解决的对策,并收到了满意效果,但也存在着对差生研究、关注不够的问题,正如学生在作业改革评价中提到的老师应多关注差生、多指导、多帮助,使他们增强信心,迎头赶上,所以,我会继续努力,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深入地去思考,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取得更好地表现!

【参考文献】

(1)林正文著《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2)吴宗宪主编《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心理学函授大学教程(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2005年

第五篇:对行为偏差中学生的个案研究

对行为偏差中学生的个案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诸城市舜王街道箭口中学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剖析,揭示了某些中学生行为反常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陷,而是小学教育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纠正行为偏差的措施、方法,那就是既要教育学生有正确地认识,又要辅助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

心理障碍行为偏差心理辅导体验挫折

一、前言:当前有许多中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障碍,或表现出情绪抑郁,或表现出行为反常,这令许多教师和家长非常着急,束手无策,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难题。在这里,笔者通过对一名行为偏差中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找出了中学生行为偏差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心理辅导及训练措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参考。

本文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是:调查法、谈话法。

二、研究对象:董金威,男,1998年11月出生,是诸城市舜王街道箭口中学九年级学生,他聪明,学习成绩很差,但懒惰、脆弱,“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与同学关系不好,经常打架。个人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动摇,还经常大发雷霆,耍脾气赌气,动不动就掉眼泪,性格倔强。为此,在八年级回家反省一个月,回到学校,依然不改。

三、原因探究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针对董金威的个性心理,我进行家访,分别和他的爷爷、爸爸、妈妈进行了交谈。从他家长的话语中,我了解到董金威在家是独苗,其父长期在外打工,长期不回家,其母在本村搞养殖。因父母忙于干活,又经常外出,所以董金威的大部分时间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两位老人的过分溺爱,在百般呵护下成长,被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孩子无论提什么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他们总是想办法满足。其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偏差,滥交不良朋友,说话做事不注意场合身份,作风不正,行为不轨,夫妻不和。偶尔想起孩子,就批评孩子,这时爷爷奶奶就出来干涉,护着他。他们还缺乏对孩子的劳动教育。直到现在,董金威的家长从不让孩子做家务,即使董金威洗脸,也是由爷爷、奶奶来完成。他们的观点是“树大自直”,任凭他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久而久之,便使他形成倔强、懒惰的个性。

<二>、小学的前期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肯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全面了解董金威个性心理的形成过程,我又到小学,找到当年董金威的班主任李加香老师,了解他当时在小学的种种表现。她回忆说,我接六年级的第一天,孩子给她的印象挺可爱的。可是后来,麻烦就来了,他经常打架,傲气十足。有一次,他抢别人的学习用具,因为不给,于是就打起来了,劝也不听,被老师批评哭了,他的奶奶误以为是老师故意

找孩子的麻烦,于是就找到了学校,并对老师大发脾气,也由于它的爸爸在当地街办社区工作,于是老师也都对他让三分,当董金威不遵守纪律,或行为不当,老师至多是轻描淡写的说说,不再对他进行批评。这样就更助长了他的骄傲自大、倔强任性的性格。刘英老师现在回忆起来也有些后悔。后悔当初对他管教不严。

四、心理辅导及训练措施:

我弄清了董金威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就采用综合心理辅导方法,为改变他的懒散、倔强、脆弱等特点,重点培养他耐挫折的能力,分析他耐挫力差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排解,增强他的抗挫力。提高董金威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稳定情绪,承受挫折心理,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一>、以榜样的形象真确引导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中学生的影响更是无可比拟的。针对董金威同学懒散、害怕困难、自理能力差的特点,我给他讲了当年“十佳少年”杜遥遥的事迹。杜遥遥从小失去了爸爸,10岁时妈妈又瘫痪在床上,可她,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不但包揽了全部的家务,还照顾卧床不起的妈妈,在学校里他的成绩优秀。董金威事睁着大眼睛听我将这个故事的,最后被感动得快要流泪了。这个故事对他的影响极大,从此,他就暗下决心向杜遥遥学习。

<二>、正面引导,正视挫折。一开始,我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他加以引导,让他认识到: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记得在期初竞选班干部时,他狂妄自大,以为能“轻而易举”,没想到结果却落选了。因此,他大发脾气,同学们也避而远之。后来,他正视了自己的缺点,但对自己的第二次竞选缺乏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我对他说:“其实你很优秀。”一听这话,他红着脸问我:“老师,这是真的吗?”我点了点头。只见他又犹豫了一下:“假如选上了,我能行吗?”我说:“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发扬自己的优点,纠正自己的缺点,你准行的!”听完这句话,他高兴地走了。竞选会上,他以坚定的信心——“痛改前非”,博得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赢得了个“组织委员”。还有一次,当他来到课堂上时,他坐立不安,我真想狠狠训他一顿,可仔细一想,第一节课总也得留一点面子。于是,我走到他身边,靠着他的耳朵说了一句:“请坐端正些,好吗?”他一听,眼睛直盯着我,也许是看见我脸上的笑容,不一会儿,他果真坐得端端正正。过后,我了解到,他当时闷了一肚子气,心想:“以前小学的老师,什么事不依着我?今天可倒好,干吗和我过不去?”我暗地里高兴,这一“感情处理”果然见效。因此,我相信,只要老师对学生多些谅解,即使是“调皮大王”,也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三>、体验艰苦劳动。“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抗挫折能力要在挫折中获得。我故意在劳动中让他做一些消耗体力大的劳动,让他真正体验艰苦劳动的感受。因为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坚持忍耐的精神,还要让他体验劳动的乐趣。开学初的劳动,遇到重些的活儿,他就退却了。这时,我就采用激将法,对他说:“你是班级的班干部,理应为班级多做点事情!”他听后,吐出了长舌头,硬着头皮干了起来。从那以后,他得了个“大力士”的雅号。有了这个雅号,他干活再也没有偷懒过。在劳动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也体验到了战胜挫折的甜头。

<四>、搞好家校配合。纵观董金威的这一心理障碍,我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董金威的心理障碍,与其家庭的不良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利用家访的时间,指出了他们家庭教育的缺陷,并提出在教育孩子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提出不能过分的溺爱,要鼓励孩子多做家务。董金威的父母很赞成我的观点,他们改变了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我常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络、家校路路通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建议他的家长适当让他做些家务,以增强他的耐挫力。经过一段时间,他逐渐懂事了:能自己洗衣服,父母下班,他能端茶送水;爷爷奶奶生病,他就急忙去探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经常反思,改进不足,提高家教水平,不能“只养不教”。学校是强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与老师一道齐抓共管,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的。让孩子永远心情舒畅,永不受委屈,这是家长所希望的。可是今天你为他诉“不公”、平“冤屈”,明天谁为他披荆斩棘、遮风挡雨、铺路垫石呢?因此,做家长的应时时提醒自己:今天要为孩子准备他在未来生活中乘风破浪前行的条件,也要为他打下在逆风中行进的基础。

<五>、学会克服困难。应付挫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教育中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遇到困难是要冷静,当然也不要回避问题,我觉得只有让他在竞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他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才能使他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给予中得到幸福,并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

五、小结。经过努力,董金威逐渐克服了懒散、脆弱、倔强等性格,能主动经常去接近同学,跟同学谈心,和同学和睦相处;能主动把憋在心里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吐

露,解开自己心理的疙瘩;能在挫折面前自觉摆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该同学由于耐挫力差,经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他的情绪也较为稳定,心理状态能保持平衡,达到预期的心理教育目标。本案例表明在实施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先弄清原因,还要把握时机,辅助以有效的心理辅导措施,运用综合的科学心理辅导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在与学生家长交流中,发现家长的文化层次低,耐性差,坚持性差,很难长期教育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学生的恶习有可能会重生。如能与家长建立一个长期的跟踪措施,继续关注学生,直至学生长大成人。只要学校坚持,虽然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学校依然关心,相信社会会多一些身心健康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曹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

[2]《教育学》王顺兴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

[3]《中学生心理与教育》方晓义华艺出版社1999年2月

[4]《中国教育》顾明远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5月

[5]《教育心理学》张向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下载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十八大在司法改革再一次提到社区矫正,使得社区矫正一时之间成为热词。实施社区矫正目的是为了让罪犯改正错误的同时重新回归社会,而社......

    介入法课题研究有关论文资料库

    介入法课题研究有关论文资料库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关资料: 1997年9月刊,11页,“精点导析,电脑示妙”;16页,“一本开拓性的新新著”。 1999年9月刊,22页,“课堂提问与情境的......

    中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研究

    中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研究地址:河南睢县教师进修学校 余均政 邮编:4769000手机:***电子信箱:492675407 内容摘要: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

    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偏差表现及其纠正研究

    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偏差表现及其纠正研究(一) 政协福州市委员会 陈小刚 一、行政执法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理念”为:“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 本人认为,“理念”......

    行为偏差青少年状况的研究[精选多篇]

    行为偏差青少年状况的研究宝山区团委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特别是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势头明显,犯罪类型增多。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政府深感忧虑,社会......

    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

    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广大中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社团生活不仅日益成为学校生活的重......

    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课题研究

    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课题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科学的课外阅读研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如何才是有效的、科学的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呢?这......

    中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精选5篇)

    中学生人际关系研究 组长:王陈挺 研究成员:薛谋杰,游兴峰,陈焕煌,薛万善,何捷 指导老师:薛经敏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朋友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处于学......